集中式和巴西利卡有何區別,還是一個是建築結構方法一個是建築形式?
巴西利卡式,在古羅馬一種綜合用作為法庭、交易會所與會場等的多種功能的大廳性建築,平面一般為長方形,兩端或一端有半圓形龕,大廳常被兩排或四排柱子縱分為三或五部分。當中部分寬且高。
集中式形制,是把穹頂支撐在四個或更多的獨立支柱上的結構形式,並以帆拱作為中介連接。同時可以使成組的圓頂集合在一起,形成廣闊而有變化的新型空間形。
私以為集中式解釋不合理。
討論到歐洲中世紀的教堂建築,西歐和東歐分別是兩個建築體系。西歐是巴西利卡形制和十字拱結構體系;東歐是集中式形制和穹頂結構體系。
長文多圖預警,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
———————我是分割線———————
↑歐洲古典建築大致發展脈絡(圖為個人繪製)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化的發源地,古希臘建築更是歐洲建築的先河,留下了諸如帕特農神廟等經典的古代建築。
公元前2世紀古羅馬滅掉古希臘之後,開始跪舔古希臘文化,學習並發展出了屬於自己的古羅馬建築,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
公元395年,古羅馬分裂為東、西羅馬。東羅馬(即拜占庭帝國)以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為首都,存活了近千年,並形成了自己的建築體系——拜占庭建築;而西羅馬早在476年滅亡,西歐進入了長達千年的漫長而黑暗的中世紀,在此期間教堂建築的發展主要經歷了羅馬式建築和哥特式建築。
公元15世紀,隨著文藝復興的興起,整個歐洲一片欣欣向榮。在建築方面,文藝復興時期人們藉助復興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建築來批判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築。
但後來老祖宗的那套東西玩來玩去就被玩脫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這類手法主義開始出現。
而從18世紀中期開始,歐洲人又開始復興古希臘古羅馬的建築,這時期的建築叫做新古典主義建築,目的是為了批判巴洛克建築和洛可可風格。
大致脈絡就是這樣,我們來看一下巴西利卡形制和集中式形制到底是怎麼發展的。其實這兩種建築類型的空間特點都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有這麼兩種建築類型,分別叫作Stoa和Tholos (感謝 @hongjin 提供的信息)。
維基百科中的解釋是這樣的:
A stoa, in ancient Greek architecture, is a covered walkway or portico, commonly for public use. Early stoas were open at the entrance with columns, usually of the Doric order, lining the side of the building; they created a safe, enveloping, protective atmosphere.
A tholos, (from Ancient Greek), is an architectural feature that was widely used in the classical world. It is a round structure, usually built upon a couple of steps (a podium), with a ring of columns supporting a domed roof. In Roman cities they could often be found in the center of the macellum, where they might have been where fish were sold. Other uses for the central tholos have been suggested, such as the place where official weights and measures were held for reference or as shrines to the gods of the market place.
我猜你此時的表情應該是這樣的:
大致翻譯一下:
Stoa在古希臘建築中,是一種有頂的走廊或柱廊,通常是公共用途。早期的Stoa以柱子圍合建築周邊,柱式通常是多立克柱式,這一圈柱廊可以提供一種安全的、有保護感的氛圍。
Tholos起源於古希臘,是一種圓形建築物,周邊有一圈柱子撐起穹頂。在古羅馬城市裡常見於菜市場中心,用來賣魚肉(不是很能理解古羅馬人...)。也有的Tholos作為稱量菜肉重量的場所,或者用於在菜市場中供奉諸神(古羅馬人非常敬畏神)。
↑ The restored stoa of Attalos in Athens(圖源維基百科)
↑ A tholos can be seen in the center of macellum. (圖源維基百科)中央那一堆殘柱就是tholos遺址,基座是圓形平面。
可以看出,Stoa是典型的線型空間,而Tholos則是輻射型空間。有趣的是,這兩種空間形式剛好對應於後來教堂建築中的巴西利卡形制和集中式形制。
明白了這兩者的特點,就很好區分巴西利卡形制和集中式形制了。因為巴西利卡和集中式的空間特徵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為線型,後者為中心輻射型,正如古希臘的Stoa和Tholos的形式特點。
———————我又是分割線———————
↑巴西利卡(圖源維基百科),最初是古羅馬的一種公共建築,其平面呈長方形,兩側有耳室,縱向幾列柱子把內部分為幾個長條空間,中央一條比較寬,是中廳,兩側的略窄,是側廊。中廳比側廊高很多,可以利用高差在上部兩側開高窗。這種建築物容量大,結構簡單,便於群眾集會,因此後來被教堂建築選中,並一直被西歐的天主教教堂所沿用。西歐的天主教儀式和教義非常嚴格複雜,加之信徒增多,後來就在兩側耳室的位置增建了橫向的廳,於是就形成一個十字形的平面,且縱向大廳比橫向耳廳長得多,這種建築的平面就是人們所熟知的拉丁十字。
↑集中式(圖源網路、個人繪製),代表建築是東歐的東正教教堂,形體相對完整。最初是由巴西利卡形制發展而來,後來集中式形制逐漸發展成另一種獨立的形式——在中央增加了一個穹頂,類似Tholos、萬神廟這類建築的穹頂結構,為平衡側推力,在穹頂四面對帆拱發券砌築筒形拱,這樣中央的穹頂和它四面的筒形拱就形成了等臂的十字,從平面上來看即希臘十字。集中式教堂可以理解為從最初的穹頂發展出了四肢。
這兩種建築類型分別被西歐教堂和東歐教堂採用,跟當時不同的社會背景和宗教儀式有關。
西歐天主教認為主是高高在上的,教會儀式中通常只有司祭領聖血,平信徒只能領聖體;而東歐東正教認為領聖體即是真正接受教主的聖血,因而信徒也平等地分享了主的生命。
這兩種教義反映在建築平面形式上,即體現主次秩序感的拉丁十字和體現均等感的希臘十字。
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教堂平面,需要判斷是拉丁十字還是希臘十字。通常判斷的方法是看平面四臂是否等長,四臂不等長為拉丁十字,四臂等長為希臘十字。但用這種方法判斷其實有點太籠統,而且也並不能完全地正確區分拉丁十字和希臘十字。平面形式只是反映空間的一個方面,所以個人覺得,除了看平面臂長之外,更應該從平面所顯示的空間特點來判斷。
拉丁十字:
↑比薩主教堂Pisa Cathedral,羅馬風建築(就斜塔旁邊那個)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哥特式建築(耳廳的形式非常弱,幾乎看不出十字形平面)
↑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哥特式建築
希臘十字:
↑聖馬可教堂St. Mark"s Basilica-威尼斯(在搜集資料的時候發現該教堂位於西歐天主教教區,應當採用拉丁十字才對,但卻採用了希臘十字。經宋盈老師解釋,該教堂的形式和十字軍東征有很大關係,有學習拜占庭建築的痕迹。這也算是一個特例吧)
↑阿波斯多爾教堂Apostol Church-君士坦丁堡
看圖回答:這些平面除了臂長不一樣還有什麼異同點?
拉丁十字平面上有很多十字叉叉,而希臘十字平面中有很多圈圈。叉叉其實是十字交叉拱的平面投影,圈圈則是穹頂的平面投影。
↑巴西利卡形制的十字交叉拱
↑在哥特式建築中,為了追求更高更神性的空間,組成十字交叉拱的圓拱演變成了尖拱。
↑集中式形制的穹頂
↑拉丁十字教堂內部空間(科隆大教堂內部)
↑希臘十字內部空間(聖馬可教堂內部)
總結一下:
1、拉丁十字多為不等臂十字,希臘十字多為等臂十字。
2、拉丁十字中叉叉較多(即十字交叉拱的平面投影),希臘十字中圈圈較多(即穹頂的平面投影)。
———————我還是分割線———————
以上區分方法能解決大部分問題,下面說幾個例外:
↑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
這個教堂到底屬於什麼形制一直爭議比較大,其空間兼有巴西利卡和集中式的雙重特點,可以將其理解為從巴西利卡式教堂向集中式教堂的過渡。
↑以弗所的聖約翰教堂S.John EPHESUS
如果以臂長來判斷,這座教堂應該劃為拉丁十字,但該教堂屬於東正教教堂,且不具備巴西利卡式的空間特徵,不能因為它的一臂長了一點就否定了它的集中式,它交叉點的四周是均等的,所以是希臘十字。
↑聖彼得大教堂建造過程St.Peter"s Basilica
聖彼得大教堂建造於文藝復興時期,建造時間歷時120年之久。1506年,最初伯拉孟特受羅馬萬神廟的啟發,設計了中央頂著大穹頂的希臘十字平面。1513年,拉斐爾接手後改建了後殿和耳廳,並很明顯地將平面改成了巴西利卡式。1520年,伯魯齊意欲改回希臘十字,其方案整體上跟伯拉孟特的很像,但伯魯齊的想法因為教會阻撓以及國家動蕩等原因並未能實現。在此之後,小桑加洛提交了一個方案,他融合了前三人的設計,並縮短了中廳的長度。1547年,米開朗基羅主持修建該教堂,他是我們今天所見的聖彼得大教堂的主要設計人。他當時並不情願接管教堂的建設,而是被保羅教皇強制任命的,他當時寫到:「我接管這個項目只因我對上帝的愛和對使徒的敬仰。」米開朗基羅非常認可伯拉孟特最初的設計,因此將教堂改回了希臘十字。建設持續了40年左右,1602年,教皇任命瑪丹納繼續主持該教堂的建設,他改建了教堂的前立面,大廳部分向前加建了3段巴西利卡式空間。至此,聖彼得大教堂的建設基本完成,它終於還是成為了拉丁十字平面,而前面的巴西利卡大廳也讓穹頂消失在大教堂腳下的視野中。
在聖彼得大教堂的建造過程中,新的、進步的人文主義思想同天主教會進行了激烈的鬥爭。鬥爭焦點即教堂形制問題,富有人文主義情懷的建築師們偏好希臘十字,因為象徵著人性與平等;而教會則要求使用拉丁十字,因為更適合教堂集會,同時又能體現上帝的神聖地位。這場爭奪鮮明地反映了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曲折,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巨人們在思想原則和技術原則上的堅定性。
(看你這麼糾結,一定是個天秤座的教堂)
文中圖片除特別說明,均來自網路,後經本人整理製作。
參考:http://m.sanwen8.cn/p/1b8MKvM.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in_Page
————————————————
大家不要只關注不點贊啊!(??? ·? ???)
集中式的解釋確實寫的不明確,其實你所說的集中式教堂就是拜占庭式,它的平面是一個希臘十字,上面套若干個穹頂,穹頂與柱子用帆拱連接,最典型的就是聖索菲亞大教堂。同時期的西歐則是拉丁十字,一開始所謂巴西利卡式教堂很多都是直接在古羅馬的巴西利卡上改建而來,後來慢慢出現了羅馬風和哥特教堂,越來越精美,但平面布局都是一個拉丁十字,有個神壇朝東,即耶路撒冷的方向,人從西邊進入,所以哥特教堂的主立面都是西立面,這類教堂相對集中式教堂有明確的方向性。
首先帆拱的使用只是集中式的一種,使用帆拱的也並不是都是集中式,最經典的案例就是羅馬萬神廟
集中式的構圖,用的是磚石連續牆承重。
另外題主所說的巴西利卡式和集中式應該指的是教堂布局,除了題主所說的還有一種是十字式,如果是這樣,問題就能清晰很多。
巴西利卡式教堂屬於早期的巴西利卡改造而來的,也就是這麼個玩意兒。
教堂使用這個主要就是建造簡單,還便於集會,搞地下活動。
後來才由於人數太多,空間不夠才發展為十字式,後開在西方發展的哥特式教堂暫且不提,主要還是以拜占庭的東正教教堂為主。
東正教主張現場宣教(類似於中國佛教),所以十字形的平面並不適合,反倒是類似方形的平面更為適合,需要一個主要的空間,於是集中式成為主流,所以集中式主要還是對單一空間的襯托,例如
第一幅是拜占庭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第二幅是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有沒有很像!!!而且這倆都用了帆拱結構體系(帆拱解決的純粹是多邊形的平面跟穹頂連接的問題,本身跟集中式沒啥關係,帆拱既可以像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帆拱一樣坐落在四根柱子上也可以坐落在六根,八根柱子上)
上圖是聖索菲亞的,下圖是聖馬可教堂的
明顯看的出聖索菲亞的穹頂明顯突出了中央穹頂,而聖馬可的明顯是均衡的構圖,聖馬可教堂就是十字形構圖
問題描述裡面對集中式的描述不是這種形制的定義,而是對這種形制的描述。
集中式為什麼叫集中式,是因為各個體塊是圍繞一個中心展開的,所以叫集中式。
推薦閱讀:
※從事設計工作,常用 CAD 等軟體,如何選擇一款合適的滑鼠?
※在建築效果圖公司工作是什麼體驗???
※為什麼建築學專業要學 3ds Max?
※如何在景觀/建築設計的前期思考設計概念/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