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楚霸王項羽會烏江自刎?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 曾國藩


一個年輕人,為反抗萬惡的舊勢力,和叔叔兩個人揭竿而起,準備將美好的陽光灑向人間,希望憑藉自己的能力和才華建立萬世的和平。
可惜天不遂人願,在革命事業如火如荼的時候,叔叔被反動的舊勢力給殺死了。自己和叔叔辛辛苦苦積累的資本被當年他們扶持的傀儡給騙走了。現在,這個年輕人什麼都沒有剩下,他有的只是一顆拯救天下蒼生的心,和陪伴自己的八千子弟兵。
舊勢力的反撲是猖狂的,他們不僅殺害了叔叔,還將那些革命的火種一個一個的熄滅。這時,舊勢力正在一個叫巨鹿的地方和最後的革命力量周旋。眼看,最後的火種也將被舊勢力澆滅。年輕人知道他現在必須做點什麼。不然他和叔叔當年的理想將永遠不復存在。人間也將永遠籠罩在黑暗裡。
年輕人不顧眾人的反對,他殺死了他的上司,他燒毀了他的船隻,他鑿穿了他的軍鍋。他義無反顧,他要的只是那人間的一絲明亮,他要繼承叔叔的遺志,他要推翻暴政,他要拯救蒼生。
他贏了,他創造了奇蹟。他以微不足道的力量打敗了最猖狂的舊勢力,不僅如此,他還俘虜了敵人。不能讓他們留在人間,年輕人想,做大事業必然要承受罪孽,如果不能讓世人承受罪孽,那麼就讓我來吧。
於是舊勢力最後的戰力被年輕人全部埋在了新安。一切都是那麼的順利,年輕人很高興,終於,天下曙光即將來到。華夏大地將再次迎來美好的春天。
他一把火焚燒了舊勢力的老巢,代表著過去永遠不在,未來即將開始。和千年前的賢王一樣,他將與他一起領導革命的戰友們分封到全國各地。華夏即將迎來新的篇章,蒼生將為他的貢獻而感激著,年輕人堅信。
他沒有留在最富饒的關中,他率領著八千子弟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終於不用戰爭了,他想。反動的舊勢力被消滅,華夏大地和千年前一樣,被分封。人民即將迎來永久的和平。
沒有想到的是,很快,山東有人叛變了,漢中有人叛變了,北河有人叛變了。剛剛和平的天下再次狼煙四起。年輕人不懂,年輕人不理解,為什麼大家齊心協力推翻了萬惡了舊勢力,而他們自己卻又變成了舊勢力呢?
沒有辦法,這也許是上天對他的考驗吧。於是他重新披甲上馬,重新率領著他的八千子弟開始征戰沙場。
他小時候,學過劍,他小時候,學過書,他小時候,學過兵法。他現在戰無不勝。他平定了山東之後,卻發現當年和他一起革命的好兄弟,一個忠厚長者成了他最大的敵人。忠厚長者糾集了無數的烏合之眾,趁他出兵在外,偷襲了他的家鄉。
年輕人和往常一樣,打敗了忠厚長者,一次,又一次。但是忠厚長者的韌性是年輕人無法理解的,他不要自己的兒女,他不要自己的父親。他派人偷襲年輕人的後方,讓年輕人疲於奔命。
年輕人不怕,他堅信正義在他的一邊。無論忠厚長者用什麼陰謀,用什麼詭計。只要他永遠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只要堅持,忠厚長者總有一天會敗在他自己的手裡的。
連年的征戰讓百姓們民不聊生;連年的征戰讓自己和士兵疲憊不堪;連年的征戰讓好友戰死沙場。年輕人累了,不想在戰爭下去了。
忠厚長者看起來也累了,他和年輕人約定停戰,永世和好。這也是一件好事情,年輕人想。無論誰贏都一樣,只要人民安居樂業就好了。
聽說終於不用戰爭了,大家都很高興,喝酒,跳舞,整整一夜,明天就能回家了。幸福充斥著軍營。
回家的途中,年輕人和他的八千子弟被包圍了。被忠厚長者包圍了。原來忠厚長者背信棄義。在年輕人回家的途中偷襲他。
年輕人很生氣,他知道,他是戰無不勝的,他要打敗忠厚長者。
正當他披掛上馬的時候,耳邊響起了家鄉的音樂,無數的家鄉人在他周圍歌唱。哦,不,家鄉淪陷了。這時年輕人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
如果家都沒有了,我做的一切還有什麼意義呢?起義,革命,奮戰,殺戮,衣錦還鄉。這一切不都是為了讓自己的家人過的開心,過得快樂么?如果家沒了,那麼他做的一切,還有什麼意義。
不,我要回家,看一眼,死也瞑目。帶著這樣的心情,年輕人開始向家的方向突圍。一層,一層,又一層。打敗了無數的追兵和堵截。終於到了烏江邊。江的那一邊,就是我的家。
年輕人看著自己帶血的盔甲,看著身邊同伴的屍體。他想起四年前,自己和叔叔帶領著八千子弟過江而來,目的是推翻萬惡的舊勢力,建立幸福的新世界。
如今,叔叔死了,同伴死了,八千子弟也死了,和他們一起死掉的還有萬惡的舊勢力。現在,只有我一個人還活著。我還有什麼面目去面對那些把自己的兒子親手交在我手上的江東父老呢?
家,安好。我回家,只會連累家鄉。舊勢力已經消失了。忠厚長者是一個好人,如果讓他來管理這個天下也許比我還好吧。
其實,最後,誰贏了都一樣,只要百姓們過的幸福,我的死活又何妨?
想到這裡,年輕人拔出了劍,橫在自己的脖子上,念念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
吟罷,劍以沒入喉嚨,年輕人就這樣,倒在了烏江邊,那一年他三十一歲


能屈能伸太難了,寧折不彎容易一些。知道回到江東也玩不轉,死了算了。


秦漢時期,還是後者比較多。基本知道朝廷要來查自己,就懂事兒自殺的,是大多數——將相不辱啊。


第一帝國時期的政治正確,而已。


簡單來說,項羽是一個被粉絲被輿論綁架的人。

我想起有個姑娘,她沒紅以前非常可愛,自從成了網紅,就開始成天發一些四平八穩的勵志段子,無聊又無趣。一開始我還以為她這麼做只是因為來粉快可以更好的支持網店什麼的,後來發現人家並不是出於事業心,就是被粉絲給架空了,蠻可惜的。

項羽也是。

身為一個天皇巨星,很多事情是不能做的,不能欺負弱小,不能耍詐用計,要永遠要保證偶像的正面形象給觀眾,一個霸王,怎麼能讓鄉親父老看見一個失敗落寞的自己呢?和之前破咸陽威震天下的時候一樣,如張良所預見的,項羽哇哇叫著要殺回彭城,也不奇怪范增大罵出此計策的人心太毒。

事實上,在聽到那句童謠的時候,項羽就已經輸了,這才是殺人誅心。


兩首詩很能說明問題,萬萬可以看看:
胡曾《詠史詩》: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王安石《題烏江項王廟詩》: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弟子今猶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第一首說的是「恥」於回江東,以項羽的性格來看,中;第二首說的是「勢難回」,以當時的局勢看,也中


其實我以為項羽和宋襄公很像,都是屬於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具備貴族氣質的君主
今人罵宋襄公假仁失德,猶如蠢豬;其實《公羊傳》之所以將他列入五霸,恰是因為他恪守仁義——春秋前期打戰,的確是要等到雙方列陣才進攻,不用偷襲、不搶先機(參看長勺之戰)。從這個角度而言,宋襄公並無錯,他做了自認為君子應該做的,哪怕是輸掉戰爭,倒也光明磊落。
項羽也是如此,他與劉邦最大的不同是,劉邦可以毫不顧忌面子,毫不在意身段,是個徹徹底底的現實主義者(無貶義),得了勝就往儒生帽子里撒尿,打了敗仗就丟下老子兒女自己逃命。四年的楚漢戰爭中,正面交戰劉邦一敗再敗,但他不認為敗是羞恥,完全可以聚集殘部再來一次。而項羽不同,他的自尊心不允許他接受亭長施捨性的擺渡,更不願以戰敗者的身份去見江東父老——他大約在戰敗前從未想過自己會戰敗,因此事到臨頭以為萬世皆休,索性痛快地承認失敗、一了百了。這種傲氣,雖然看起來近於愚蠢,然而和西方的騎士精神、和武士道之恥感不是很相似嗎?
以上是個人基於感性的一點歪論,若考究史實,項羽的烏江自刎的原因有三:
一,形勢誤判。他以為漢軍已經『盡得楚』,其實不然,劉邦只是採用張良偷襲之計,一舉取勝而已,楚地大部分並未被他控制,即便在楚地以外,魯地也仍然忠於項羽。
二,戰略模糊。項羽陔下大敗,又被人指引迷途,便模糊了自己的戰略,他本來是要突圍的,結果卻帶著二十八騎一再向漢軍發動自殺性衝鋒,從史書上看,此時他不是要殺出去,而是一次次殺入漢軍又退回原處,原因竟是想要證明,『天亡我非戰之罪』,實在可嘆。
三,年輕。這是我認為長期被忽視的一點,項羽的戰敗乃至自刎,一方面可歸咎於他個性或者軍事原因,另一方面就是他太過年輕,30歲的青年人,完全不知道怎樣厚黑。比方說,古來一直認為他在烏江邊只有自殺或者逃跑兩條路,但是,要是他投降又怎樣?他曾是劉邦的君主,又約為兄弟,還對劉邦有恩,劉邦面子上是沒辦法立刻殺掉他的;以他萬人敵的體魄,投降後有人暗殺他的情形也不太可能。況且,劉邦軍中還有英布、彭越這樣的他曾經的部下多少會賣點面子。因此,他如果投降,最差做個階下之囚,好一點極可能不失王侯之尊,再耐心等幾年,韓王反、英布反、彭越反,東山再起也未可知。(好吧,此條是湊數的,跑都不跑了,以項羽的性格投降更是不可思議)


能殺我的,就只有我自己


因為他輸不起……


一直想把這首詩找個合適的機會發出去,感覺這個問題算是可行。
這是我寫的,關於項羽最後的時刻。以一個看客的角度,我是比較看好項羽的,因為自古最大的詭計就是「有勇無謀」。這類人才是最可怕的,因為一旦這個名聲打出去,別人就會輕敵。
因為是長短歌的形式,所以難免有些意思會傳達不到,望大家諒解。

《長短序》------我

萬里江河東入海,憑欄聽一曲。弦女撥弦《霸王序》,滾滾東流,一葉舟滿愁。忽爾高閣騰仞起,朱門雀角,鏤飾燈火,又是舊時漢楚。

紅帳猶存,負棟猶在。可憐妃嬪各飛去,漢王殘城外。衣襲清風伴落花,靜來曉月喝角歌,四面俱屍骸。霸王觴飲無酒錢,美人衣舞無管弦,遺淚鴻門前。

風卷黃河氣蓋世,葉隕鉅鹿力拔山。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而騅不逝,一曲紅塵騅不逝。美人不逝奈若何,曲罷淚盡莫能視,愁斷江心莫能視。

新袍伴馬,麾下八百騎,夜惡走城池。似雪崩天下,如風破漢旗。陰陵雖迷道,卻得一田父。田父慈容貌,大澤等前道。萬般困境則顯鴻鵠之志,千轉玄機當宣齊天之誓。氣壯崑山松岩顫,聲斷咸陽屍骨寒。萬籟蜀地枯木倚絕壁,十載春秋老松掛天懸,途道無人眠。水復橫絕路漫漫,山重崖踐天連連。楚歌起四面,漢旌壓萬山。

烏江亭口可度江,江東城後可封王。白葦潰天揚,赤馬斷流江。良騅贈翁行,故友獻人情。君王血且熾,五體不相識。浸透殘陽烏江系,踏亂新袍馬長鳴。細雨哭天寂,垂笠。

嘩然泠泠,撫弦輕盈。一曲傾罷,幾盞茶停。泣下滿江流,回看一孤舟。斷弦悠幽幾多愁,殘月暗黯半江侯。君時無生隨志去,來世緣為仙作偶,為君泣壺酒。

且看江東,西風又道緊,壯志尚未泯。勒馬翻江印,遊子淚沾襟。未折筋骨是梟雄,斷腸老樹卻天紅,我輩叩心從。

吾道,赤火常言知足常樂,孤水難耐逆流而上。《霸王序》罷聽無際,尚留憂苦滿心腸。又憶古來風流才郎,長嘆嘆。楚三閭輕才長長,司馬小兒卻已殤殤。曹孟德名利皆下,李後主性才難揚。李太白孤酒氣傲,丹丘生早罷塵香。江上空留西楚霸王,舉世共仰,千古名揚。

弦切切,滿城又戎裝。


他為什麼自刎,其實各有其道理,從每個人角度出發,他可以是氣節,也可以是悔恨,也可以是無能,更可以是沒臉。都可以。但是只有當事人才自己心裡清楚他為什麼,或許可能是因為手滑了,那都是說不準的,除非以後能穿越空間去見證一下,不然這些談論大家都是圖一個樂呵。


因為他太要面子了,反過來如果是劉邦,可能還會死灰復燃


有一類人就是寧折勿屈,有一類人卻能屈能申; 項羽為前者


某不才,妄揣測之。三點想法。
1、史載「無顏見江東父老」,我覺得是真實可信的。要知道「八千子弟兵」是個什麼概念,項家在楚地是名門望族。從項燕帶項家子弟兵抵抗秦國開始甚至以前就有「子弟兵」的說法,幾乎都是項姓的人。也就是當年項羽項梁帶著的都是自己叔伯兄弟子侄一起打天下,曾經也成功了,顯赫一時,而今八千子弟兵都沒了,自己一個人回去。這項羽是做不出來的。當年拿下咸陽要定都的時候,項羽還說過「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足以說明感性的項羽對故鄉的感情,或者說虛榮,或者說愧疚。
2、可能是累了吧。從當年始皇南巡時的「彼可取而代也」的意氣風發,到燒阿房,殺子嬰,自封霸王,分封諸侯,天下獨尊。從無到有,他輕鬆做到了;可是從有到無,再到有,這就難了。也許經歷過爭天下、擁有天下的霸王,享受過寶馬、美人、江山的霸王,真的累了吧。或者說江山對他已經沒有什麼留戀和吸引之處了。最後一次率28騎證明"此乃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也",自刎烏江,何其壯哉。
3、我還猜想:項羽是否想主動以自己之死,結束戰爭,還天下太平。若自己不死,楚人肯定不會輕易俯首,要知道「亡秦必楚」。之後歷史的發展也是如此,項羽死後,楚地幾乎沒有什麼抵抗就降漢了。


夢想破滅後的巨大虛無感。對於虎豹之氣濃烈的項羽來說,生死只是尋常事,簡單之極,否定自己的人生和之前所堅信的一切才是真的難,無法承受這種自我否定(用道家的話說就是道心被破),不如一死以求解脫。


因為,他沒有活路可走且輸不起。。。

項氏一族世代為楚國將領,這個家族肯定有行軍步兵打仗的絕學,換句話來說就是有引以為傲的東西,貴族之所以為貴,是有資本貴。

項羽沒見識過家族繁榮鼎盛時期,卻見識了國破家亡,民不聊生之際。秦國對楚國玩陰的,楚國才敗的那麼慘烈,楚民多怨。

既然開始的時候項羽能從故國帶出八千子弟兵,證明他在江東還是有民心的。誰不信堂堂楚國大將項氏之後?!如果誰能復楚國,非項氏莫屬。

項羽只能表現的剛愎自用來說服自己內心,說服故國之民,他能帶領大家建立新的楚國。復國有望,不負家國。項羽的性格真的不能有一點點弱勢的表現,楚故國之民本就如驚弓之鳥,沒有方向,沒有信心,沒有安全感,項羽只能表現的很強勢,才能給人依賴感和可信度,雖然還是過了頭,但真是沉重的榮辱一肩扛。

項羽兵敗是徹底的失敗,他把故楚國最後一點兒希望揮霍沒了,項氏不能復國,誰人可以??故楚國之民失國失民失家,最重要的是連信仰都失去了,父母失去兒子,妻子失去丈夫,孩子失去父親,而再起的新兵,信不信項氏一族不說,誰又記得自己曾是楚國之民?

項羽的出身決定了他的失敗,貴族的矜貴,令他無法像劉邦那麼二皮臉。項氏一族的榮耀絕學,他真真正正的沒領悟幾層,卻給項氏一族帶來難以抹殺的恥辱。民心也已不再,他也不再是年輕熱血的時候,他性格里的自負也無法排除。至於虞姬?對於這種立志縱橫天下的大男人來講,女人不佔決定因素。

項羽沒有了再起兵的理由,秦滅了楚,項羽起兵反秦,出師有名。但再等項羽收拾整頓好,劉邦這裡早建了新政權,你還有什麼理由攻擊新政權??出師無名!現在還有嚷嚷復立大清、大明政權的沒??有也早被當成神經病抓起來了,同理適用項羽。

天時、地利、人和,他一樣都占不上,沒法再重來,畢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你們真相信項羽是自殺?…


享受過美女,吃過大餐,住過高級酒店,做過皇帝,人生如此還有何可留戀。


記得是她回江東的時候問一個路人,結果那人故意指了一條錯路給他,結果項羽走著走著知道錯了,想到自己不得民心啊,無顏見江東父老啊!死了算了!


自尊心虛榮心太強,再加上最愛的女人為他自殺了。


基本屬於面子問題。和事業失敗跳樓一個道理!


1、 「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
2、「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乃封項伯為射陽侯。桃候、平皋侯、玄武侯皆項氏,賜姓劉。」
八千子弟,死的已經死了,沒死的都不跟著他,項羽要表達的意思翻譯過來應當是:當年我帶著八千兄弟爺們渡江作戰,現在沒有一個人願意跟著我回去。
混成這樣,死,何嘗不是一種解脫?死晚了恐怕會更難看.....


推薦閱讀:

假如牛頓當時不是坐在蘋果樹下,而是坐在西瓜樹下,現代物理學會產生怎樣的變化?
關於《末代皇帝》的服飾賞析?
韓信的軍事才能是從哪兒學到的 是家學還是純靠悟性?史記里完全沒提過,不像張良還有個黃石公
如何評價三國演義中的劉備,與真實歷史有何差別?
羅斯福總統的權力大,還是斯大林的權力大?

TAG:歷史 | 項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