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王維《酌酒贈裴迪》中的頸聯?

為什麼要寫「草色全經細雨濕,花枝欲動春風寒」?這和全詩寫人情冷暖有和關聯?
可能七律會要求在頷聯和頸聯虛實相生,但是排除這個文體性的要求和習慣,單單從內容上來說,這一聯究竟在表達什麼?


先說答案:「草色全經細雨濕,花枝欲動春風寒」,草色有沒有,全憑春雨下不下,花枝蠢蠢欲動,春風不暖也枉然。相當於說草色和花枝是無奈而被動的,環境不支持,什麼都白瞎。

想想這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無奈之感類似。

再從頭捋一遍原詩:


酌酒與君君自寬,人情翻覆似波瀾。(您看開點)

白首相知猶按劍,朱門先達笑彈冠。(朋友不交心)

草色全經細雨濕,花枝欲動春風寒。(運氣由天定)

世事浮云何足問,不如高卧且加餐。(隱居去算球)


邏輯很清晰了,先安慰,再吐槽人事,又吐槽天運,順利得到一切都是浮雲的結論。


另:


首先,虛實相生是美學手段,不是格律要求。五六句用草色花枝來借代人事,是十分常見的修辭方式。不是為了拼湊什麼。

其次,本詩也不是嚴格的七律。把看不懂的問題歸結到其它部門,純屬推諉。


再次,請不要在那些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上耽誤時間……


「草色全經細雨濕,花枝欲動春風寒」

趙殿成註:「草色一聯,乃是即景托喻。以眾卉而邀時雨之滋,以奇英而受春寒之痼,即植物一類且有不得其平者,況世事浮雲變幻, 又安足問耶?擬之六義,可比可興。」

《王孟詩評》:「草色」、「花枝」固是時景,然亦托喻小人冒寵、君子顛危耳。

由此,意思明了:野草碧綠都經細雨滋潤,花枝欲展卻遇春風正寒。


「把頸聯尾聯翻譯成白話就相當於:朋友,你我看看屋外,青草經過細雨的濕潤,充滿生氣;枝上的花朵,在寒冷的春風中,搖曳飄動。」
這樣的理解本來是很好的,但是這樣的第三聯就成了靜態的景物描寫,以王維的風格來說應該是不帶情緒在裡面的。可是第三聯里有全和欲這兩個完全表現主觀情緒的字眼,讀起來好像作者在寫景之外是想讓人明白這是我多年看景得出的經驗總結,似乎總想表達點什麼。

所以我覺得這裡可能是某種人生事理的表達,而不是單純的寫景。如果按您的理解,我覺得王維可能會以他最擅長的五言來寫,變成「細雨濕草色,春風寒花枝」了。當然我也查了查資料,有人說這首詩是王維其弟為解救王維,赦免其在安史偽朝擔任過職位而託人事後偽作,所以不知道這一聯是否能看出些痕迹。當然這全是我的瞎猜了。

今天看到一個有意思的提點,其實這聯詩是在說明王維身不由己的客觀環境。不是我王維想變節,春草被淋濕完全是細雨的錯呀,我根還在土裡的呀。而我一心向著故國,怎奈周遭都是寒徹的春風呀!所以王維這是在委婉的辯解,我倒覺得這樣能夠理解的通這句詩。


草色全經細雨濕 花枝欲動春風寒

讀起來意味悠揚
細雨薄涼無情 沁潤細密 草色遇之而顏色煥發
春風凜冽寒冷 撕鳴不止 花枝遇之而漸生暖觸

這段也是激勵朋友 雖人生起起伏伏 好惡交替 但不可動搖人生之根本信念
歲歲枯榮也是常態 人若隨遇而安 將心比心 苦難無形中成就了偉大的志向

另一個層面意義

人若情同草木 悲守穹蘆 顧影自憐 也易為頹唐之勢蟄伏 空懷理想而求出無期 形神倦怠 不能自主

若將逆境視作不公正 則身心處處遭遇障礙 安於心靈一角 僅能成全小我 心神漸趨麻木

因有成無 因樂成苦 若淡然處之 人格之力量就會衝破世俗樊籠 於世俗中何不是出世之聖人 困苦與我如同吃飯喝水 滋養身心 歷久彌堅

再一個層面
這兩句詩 整體透出自然典雅 變化逸常

實在是人格修持到一定高度才可以寫出這樣複雜的佳句
有碩人之軸 用情殷切有度 關切友人用辭不激

本人畫點山水 也讀過一些佛經 王維亦是重要研究對象 今天看到這句詩微有感觸 終不能面面俱到


推薦閱讀:

自己寫古詩詞是要經歷怎樣的步驟?
喜歡詩詞有什麼好處?
如何識別入聲字?
我們理解的李白是同一個人嗎?
如何系統的學習寫詩詞?

TAG:詩歌 | 詩歌欣賞 | 唐詩 | 文學鑒賞 | 王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