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心理諮詢師或精神科醫生,你看到哪些非專業人士會驚訝的人性秘密?
這個問題我是在 Quora 上看到的,覺得問得特別好。而且美國的心理諮詢師們回答得真的很贊。
What secret sides of human nature do therapists see that non-therapists would be surprised about?
我想問問國內的心理諮詢師,你們有沒有多年與來訪者的工作經驗中,理解到我們普通非專業人士(或者患者)所忽視的誤區,人性中沒被注意到的,或者很重要的事情(但不被常人所注意的)?
舉個例子:Quora 上有一個美國的心理諮詢師就說, 很多看起來很自信的成人,其實內心裏面就是一個孩子,blah blah。。類似於這樣的答案。
很多人其實很想好好的對待他人,特別是想好好對待自己身邊的親人、愛人、孩子和朋友。但是因為他們自己從來沒有被好好對待過……所以真的不懂得怎樣才算得是「好好的對待他人」。這些來訪者往往對待自己比對待他人還要糟糕。
人真的無法想像也無法信任自己沒有體驗過的東西。
常常感到,自己所學的一切知識,內心準備的所有能量,都是為了在見面時,比來訪者更了解他自己,比來訪者更愛他自己……從而能讓他得到「被好好對待」的切實體驗。汶川大地震的時候,我的老師赴災區做心理援救工作,回來為我們上課的時候講述的一個案例,令我記憶深刻。
一個婚內出軌的男人,與小三同居已經數月,與老婆鬧得不可開交,堅持要離婚財產一分不讓。汶川地震當時,男人正與小三一起,當猛烈的震感稍有消失,男人完全顧不上身邊的小三,失魂落魄,瘋了一樣往家裡跑,只有一個念頭就是要找自己的老婆,找到自己的老婆後雙方抱在一起痛哭流涕,悔不當初。而後,男人意識到老婆才是自己最重要的人,決心好好珍惜這份感情,於是與小三斷交,與老婆複合。
地震過去一切都回復平靜,好景卻不到兩個月,夫妻雙方矛盾不斷,男人又開始思念小三,與小三重歸於好。
Quora上邊有類似的問題,原題鏈接:What secret sides to human nature do therapists see that non-therapists would be surprised by?
我在大概一年前翻譯了一下這個問題下的若干個回答:
Rick Cormier(一個半退休的心理治療師...) 回答:
我來說一個我感受最深的:人們想盡辦法去避免某個情形的發生,但最後卻恰恰讓它發生了。
潔癖的人會將乾淨的紙巾放在公用廁所坐便器的座圈上,上完廁所後,因為不敢去碰座圈上的紙,於是就任由它們掉到地上。而且他們也不會去沖廁所,因為他們害怕去碰觸沖廁所的拉杆。
所以當你走進一個公用廁所,發現地上到處散亂著皺巴巴的廁紙並且坐便器里還有噁心的排泄物,你大概會咒罵之前的廁所使用者是低級骯髒的混蛋,可是你知道嗎,這個被你咒罵為「骯髒」的人,卻恰恰是一個有潔癖的人。
那些害怕自己會被不公平對待的人,卻往往做著有失公平的事情,而他們的初衷可能只是為了讓自己不會被其他人佔便宜。
這就是我從業的幾十年來,在數以百計的人們身上看到的一個迷人而可悲的現象。
Jay Tow(MS,心理諮詢師...) 回答:
讓我驚訝的是,如此之多的人問我,他們的心理是否正常。如果人們彼此之間的交流能更開放些,那麼我們就會發現,原本那些被自己斥之為異常的想法和感覺是多麼的普遍和正常,而且如此的話,很多精神疾病也將難於發生。
Gayle Joubert 回答:
都是非常好的回答,但我最贊同Jay的回答,那就是人們不認為自己是正常的。
我們的孩子是在挫折中成長起來的,他們被命令不能隨便哭,不能隨意親近陌生人,有賴於此,他們會非常迅速地學會在自己與他人之間樹起一面牆,隔閡掉與他人的感受和鏈接。於是,當你看著周邊所有的人似乎都很開心、平和,並積極地對待人生時,可能會自然地得出一個結論:肯定只有我在經歷著痛苦。
也有其他類型的來訪者會這樣說「我知道我的問題並沒有那些人那麼嚴重...」,並因此在求助上有愧疚,對於他們,我總是這樣說:「如果你的手臂斷掉了,而同時你的鄰居也因為非常可怕的疾病奄奄一息,那你是否能說自己的手臂相較之下,其實也沒受傷,並因此不去看醫生呢?」這樣說通常會很管用。
Joanne Shortell(心理健康提倡者) 回答:
那些有心理疾病,甚至是有嚴重心理疾病的人,可能多數都是溫柔和感情細膩的人。而相較來看,那些在電視上出現的「正常人」卻一直表現得如此的暴躁而富攻擊性。
Coleen Hanna 回答: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人們自己選擇了自己的人生。正是他們自己讓原本不會發生的事情真實地發生了,可他們卻對此一無所知。
Brian Newton 回答:
當人們遇到心裡過不去的坎,他們可能會花費數年去找一個答案,也會向其他人尋求幫助、問他們「我該怎麼辦」,然而實際上別人的建議和回答並沒有什麼卵用。
一個人遇到的心結越是「纏緊」,他越是要去拚命搜尋解答,他們相信謎題總有答案,只是他們還未獲悉。
然而作為心理治療師是明白的,當這個人詢問「我該怎麼辦」時,告訴他們答案並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正如這許多年來,很多人都給了他解決辦法,但他的問題依舊存在。
這就好像一個帶著綠色濾光眼鏡的人滿世界地去找一朵紅玫瑰,他可能走到你面前告訴你:「我非常需要一朵紅玫瑰。」
然後你說:「喏,玫瑰在這裡,拿著。」
遺憾地是,他這樣說道:「...這是綠色的,但還是謝謝你,我還是再找找吧。」
所以,明白了嗎?問題在於他們得摘下自己架在鼻翼上的濾光眼鏡,哪怕是挪開一點,都能多少看清些真相。
有人也可能跳出來這樣建議:「摘下你的眼鏡,然後再看這朵玫瑰。」
然而這也不是解答,因為帶濾光眼鏡的人會這樣拒絕:「不要!我離不開它們,沒有眼鏡我會活不下去的。」
心理治療就是提供一個截然不同的體驗,讓他體認到摘下眼鏡他也可以是好好的,即使這只是片刻地看到不一樣的真相,都能改變他們的行為。
而這種「答案」之所以令人驚奇,是因為我們都假定人類是一種高度理性的生物,他們只需要攫取知識並善加利用就能解決問題,但事實卻遠非如此。
————————————2016年2月1日更新評論區的回復——————————
「不理解brain Newton說的「眼鏡」是什麼,能不能具體一點呢,或者舉個例子?謝謝~」
例子如下:
大致就是,你固有的看待世界的方式限制了你,你的防禦方式阻止了你進一步地了解真相;
例子的話,譬如你從小被教導「不能發怒,跟人起衝突不好」,然後成年後可能就會有迴避跟人交往,或者無法與特定人群對視的問題,然後你就開始尋找解決方法,也就是你開始尋找「紅玫瑰」。
有人可能會建議你「多跟人接觸或者多練習跟人對視」,這個建議也許對其他人有用,但對你可能完全沒用,因為你努力下的對視簡直像是瞪視,會嚇到對方。這就是對別人有用的紅玫瑰,但你看到的是「綠玫瑰」。
那之所以你迴避與人交往或者無法正常與人對視,歸根結底可能是:因為你無法發怒,所以你在與人交往中總是很挫折,別人傷害到你了,你很生氣,但你又非常自然地限制自己不發火,然後大家都以為你是個easy man,說話更是無所顧忌,你當然就連續受挫了。這種情形下,不迴避交往才怪咧。那無法對視,可能就是你對某個特定角色的人群有非常大的仇恨值,或者你本身積累了太多的憤怒,你看什麼都想給對方剜一眼。
於是,回到起點,眼鏡是什麼呢,就是你年幼時被教導的「不能發怒,跟人起衝突不好」。而這也限制了你對你周邊人的認識,你可能總是認為對方是脆弱的,你一發怒,你們的關係就宣告拜拜了,但真相呢?真相可能是,你發怒了,你設立了邊界,對方開始認識你、尊重你,這段關係彼此都舒暢了,反而穩固了。也就是說,帶著眼鏡的你,看不到真相。
這樣說說也簡單喔,但真正體驗到又是另外一回事,理智上的認識總是不夠的。
(上述說的「你」,只是敘述方便喔,不指代任何人喔。)
推薦自己的微信訂閱號:xlzxol
http://weixin.qq.com/r/50O0rMPEHZ5irYfP9xb1 (二維碼自動識別)
諮詢的越多,來訪者的膚色人種文化地域差別越為廣泛,我越發看的清楚人性深處不可避免也必須擁抱的真實孤獨。
什麼意思呢?我們所有人,自己要走的路,都無法找人替代。
不明白生活,企盼別人告訴你該怎麼活;
不會自我認知,渴望從別人的評價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不懂得情緒調理,潛意識裡覺得你的情緒是傷害你的人,惱怒你的人,或者煩到你的人的責任。困在情緒沼澤中走不出,內心深處,人會執拗的希望那個該負責的人,出面來清理。
等等等等
你永遠不會開始活,除非你開始承認自己的孤獨,並且相信,這份孤獨,是你復活的前提。
只有你,來收拾你自己。當別人知道我職業的時候,都會問我一個問題,你天天接觸那些有病的人,自己受不受得了?然後關心的補一句:聽說很多諮詢師接收了很多負能量最後都得病了。
我說他們只是比常人經歷得多脆弱一點,或者說陷入了一個困惑的階段而已。
然後我舉一些例子證明來諮詢的人是有很多悲慘的遭遇,不是天性如此。他們回:那些人認清現狀後為什麼不改變,雖然說很慘,但也是活該,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我聽了胸口發堵,太多人對患上心理疾病的人踏上一腳,除了沒經歷不理解以外,還因為急於與他們劃清關係和界限。親朋好友身體生病我們會看望關心,但心理生病,大家卻諱疾忌醫,連告訴別人的勇氣都沒有,因為社會認為心理有病等同於瘋子。
還有,不是他們不想改變,而是無從下手,無人幫忙。
他們只知道現狀不好,結果不好,但不知道為什麼會這麼糟糕,他們不知道哪一步錯了,該怎麼改,他們需要有人去引導,去幫助。
不是他們甘於墮落或不思悔改,而是一片混沌完全辨不清方向。
有個男生找我諮詢,已經到了不見面不說話只憑文字都無法交流的情況。
不到十句話就對我說了三個抱歉,我以為我可以和你交流,我以為我已經鼓足勇氣,但我做不到。
我心裡很放不下,給他發消息也不回,之後我給他推薦了一本抑鬱症患者自治的書,我以為他不會買,因為之前我發的消息他都沒有回,結果他很快就發了已購買的訂單給我。
他回復的那句話讓我很動容:我真的很想好起來。
很多人覺得做諮詢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可是有些病人連話都不敢說,有嚴重的社交障礙,又談何治療?我在網上接諮詢,有些客戶依然害怕,他們如何能走進擁擠的大醫院挂號排隊看著冷漠的眼睛說我需要幫助?我曾經接過一個電話鈴聲一響就害怕得蹲下來躲進桌腳的,他不能和任何人正常的說話,包括我。他開始只能和我簡短地打字,後來慢慢的能發語音了,當最後他給我打了第一個語音電話時,我感動得想哭。
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他們,
他們只是暫時迷路了。
不要冷漠地說別想那麼多,開心一點。
他們生病了,失去了開心的能力。
你以為很簡單的事情,他們做不到,就像盲人看不見光明一樣,但不代表他們不渴望光明。
這不是我的工作,
而是我存在的意義,生命的動力。
我不會因此得病,因為每次幫助一個人,
我都會有滿滿的成就感和感動,
每次結束以後,他們都會說很多很多謝謝,在遇見各種事情的時候問我意見,在有了一點成績和改變的時候第一時間通知我。
就是他們讓我有動力不斷去學習去提升自己。
我要很努力,才配得上他們的感激。
常見並不意味著正常。
已經記不得多少次,來訪者說完自己的想法後,又緊接著說一句,這樣的想法很可笑吧;我知道這樣想不對;我不該這樣的;我是不是很奇怪……
是啊,出了諮詢室的門,重回大千世界,這些想法都是「不正常」的。
「正常」的想法是聽從父母要求,按時結婚,不給家人添麻煩,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抑鬱,不糾結;遇事對別人說「多大的事,我當年怎樣都沒像你一樣要死要活」,對家暴勸和不勸離,是男是女都默認處女很重要,女人年紀大就掉價;不熱愛生活也瞧不上努力折騰的人,抱怨工作和家庭還是繼續湊合,信奉或者不信各種育兒教條總之孩子要聽話。
「正常人」把這些常見的現象定義為「正常」,並要求所有人遵從,否則就是「不正常」。
可惜,在諮詢室里,「不正常」才是常態,如果來訪者們能聚在一起傾聽彼此的心聲,就會發現在這世上自己不是孤獨絕望的一人。
自由,平等,尊重等等,在生活中不常見的元素,才是我們正常的需求。我覺得最無奈的一個人性特點就是:性格缺陷總是以戶口本形式出現(因此非常難以矯正)。
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比如一個青少年的性格缺陷是,容易成癮。
就是一種玩任何網遊都會上癮,並影響正常生活的病。
終極原因是廣泛性焦慮症,只有通過高重複性、高強度的精神刺激(網遊),才能得到心靈寧靜。表現出來就是很容易沉溺。
然而,他的父母也沉溺於讓他戒網,到了神經質的程度。
原因也是廣泛性焦慮症……這對父母只有在一心一意矯正自己孩子的時候,才能不去想自己生活中的問題,因此得到心靈寧靜……
焦慮症有遺傳性。
焦慮的環境會加強焦慮症。
焦慮的父母會養出焦慮的孩子。最後,這個問題變成一個死結。
還有,有恐懼症的孩子,經常有恐懼自己孩子出門以後會感受到恐懼的父母。
一個有恐懼症傾向的家長,會主動尋找生活環境中的恐懼因素,比如人多的環境、可能遇到人販子的環境、可能踩到香蕉皮的環境……然後用不自覺的行動把這些恐懼心理傳達給孩子。
孩子就會越來越恐懼,越來越膽小。
最後,孩子並不知道為什麼社交很恐怖,但是形成了見人就害怕的習慣。
發現孩子很敏感以後,家長更害怕出門會嚇到孩子,更恐懼出門了。
愛說謊的孩子,家裡大人之間的關係一定不平等。有人代表絕對權威,有人表現的諂媚和虛偽。
很難教給孩子「說謊是不對的」,因為孩子已經學習到,說謊是生存之道。
偏執型人格,根本不可能單獨存在於一個人身上。
一定是偏執的一家,各種偏執。比如,所有家庭成員都偏執地認為其中一個人有病,性格太偏執,應該住院。
如果一個家庭成員有受迫害妄想,共同生活、且有血緣關係的人,一定會在某個時候爆發受迫害妄想。
潔癖和其他各種強迫症。一個有潔癖的人,一定有一個固定照顧者有潔癖。
就算他們不承認。
心好累。
根本沒有解決方法,每個人都要自己救贖自己。
所以說,談婚姻大事之前,一定要了解對方父母。
補充:好像大多數評論認為我說的是環境影響,其實我說的是基因。更悲觀一點。
-------------------------------------------------
再補充:進一步解釋一下性格缺陷的「先天-後天」問題。
能嚴重到被稱為「心理疾病」的,都是神經問題,大部分具有遺傳性。
看到一個人有嚴重的社交恐懼症——這裡說的是恐懼症,必須嚴重到有明顯生理反應,比如說抽搐甚至昏厥;一般人「討厭社交」或者「不喜歡人群」不能稱之為恐懼症。
看到這個人的時候,我們馬上知道兩點:
1. 他的直系親屬一定有容易焦慮的性格。
2. 世界上有無數種事值得焦慮,他表現焦慮的形式是社交恐懼,一定是某些生活經驗讓他發現「社交很危險」。在無數種可能性中,有很大一種可能性是,撫養他長大的人本身也對人群有不信任感。也就是說,他在本身有焦慮傾向的基礎上,也生活在一個容易焦慮、對社交有恐懼感的家庭中。
因此,消除這一個人的社交恐懼症,收穫甚微。特別是,如果這是個未成年人。
他的家人很可能根本沒認識到自己也有焦慮問題。而且他們年齡已經很大了,已經把所有不理性的焦慮,轉化成理性的解釋。比如說把社交恐懼解釋為「社會上壞人多」、「人人都自私」、「對別人說真心話會被出賣」……
這種環境中,一個人很難變得開朗樂觀。
但本質問題是,基因影響性格,影響了這一家人的性格。
所以,是不是很悲觀呢,特別是知乎流行的「我的原生家庭這樣,我的人生該怎麼辦」難題。
放輕鬆。人類生下來就要對抗命運,壓制基因和成長環境中不利於自己的因素,只不過是其中很小一部分。
人要對抗的東西多了去了,每天都在戰鬥,時刻都在戰鬥。沒有這種覺悟,覺得父母不完美所以自己很慘,那就不要當人了。
其實大家生下來有健康的身體,有足夠的智力讀書識字,有能力上網娛樂,已經非常幸運了。上天助你到這個程度,最後只不過要你自己稍微努力一下下,很過分嗎?
始終追求自由才是真的自由。
上面說的都有研究支持。懶得去一一找出來,相信大家也不是非常想看文獻列表。
人的大部分話都是對自己說的。
小半年過去了再來補充一下吧
首先再和各位分享一個大師的觀點
心理學大師羅傑斯曾說過一句話:我做了30年心理諮詢,發現幾乎所有來訪者的問題根源都是他們被教會自己輕視自己。一個人如果沒有穩定的價值感,那麼他就會拼盡全力去追求外面的熱源。(只po不管解釋
其次關於第一次回答的相關補充
有很多旁友們都說道理我都懂可是然並卵的問題。理性情緒療法用的最多的技術就是情緒ABC了,A為事件B為對於事情所抱有的信念C為相應的情緒。步驟就是診斷、領悟、修通、再教育。諮詢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幫助各位不斷的疏通,不僅懂道理並且能緩解負性情緒。
「道理我都懂」大約是似懂非懂的領悟階段,私以為關鍵作用的就是修通階段了。如果大家就覺得下面的說法是有些個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話那大概齊就是不太相信心理諮詢的效用吧。
依舊手機答題,如果各位比較有興趣並且對於我這個學徒級別的回答表示不棄的話那就補充一下修通階段的一些技術吧。
———————————
首答竟然過百了小透明有些激動啊。
也是覺得有些道理希望和各位分享,贊的給你們個啾啾。非玻璃心所以並不會刪掉或是對噴精彩絕倫的明嘲暗諷或是不同意見。
另外還想說的就是專業帶給我最大的改變就是尊重多元價值觀。
以上
———————————
今天好生氣啊 碰到一個貴婦和我夸夸其談「心理學好啊!神棍多賺錢啊!我就喜歡這個套路」
真想呸她一臉【白眼
———————————在讀學渣來湊個熱鬧,輕拍(ノ_<)
理性情緒療法中提到,人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困擾你的不是這個事情,而是你對此事的認知。
1.父母看到孩子身上的缺點,實際上大部分是自己身上最討厭的特質。
2.父母的焦慮水平會隨著孩子正常的心理發展而逐漸增高。6歲和14歲是兩個家長焦慮爆發的時間段。
3.孩子的心因性癥狀,大部分是家庭氛圍的影響。
4.會玩的孩子一般心理健康的程度都比較高,不會玩的孩子一般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
5.中國孩子從出生開始所面臨的來自家庭人際關係方面的壓力就要比西方家庭里的孩子高的多。
6.中國母親的安全感其實一直不高,實際上,假如男性長期缺乏,在有些家庭里,男孩會承擔孩子和丈夫的雙重身份,這會導致孩子的行為紊亂。
7.實際上,大部分的家長都不清楚自己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對於自己的教育理念,大部分都是缺乏系統的認識和目標。事實上,隨著社會中心理學知識的傳播,這些知識並沒有幫助到這些家長,反而加劇了這些家長教育理念上的混亂。這種混亂引發了家庭中教育理念的衝突和孩子的行為問題。
8.在家長教育理念中,對於孩子來說,傷害最大的莫過於讓孩子認識到現實的殘酷這一理念。事實上,孩子的心理調節能力是不如成年人那麼好的,這樣對於一個成年人都需要花很長時間去適應的話題,對於孩子來說是完全承擔不了的。
9.另外一個比較可怕的事情是,家長的角色不清晰,把其他場合的角色帶入家庭中。例如父親把管理者的身份帶入到家庭里,把孩子當做自己的員工來管理。這帶給孩子的,是一個缺乏溫情的家庭,如果孩子發展的順利,必然而然會逃離開這個家庭。
10.對於孩子來說,現在鑄就的傷害,在未來孩子不一定會理解父母,甚至,這種傷害會損害孩子愛別人的能力。類似clannad裡面男主對他父親的原諒,在現實中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人們常常自我欺騙,也欺騙別人,不願正視自己的問題,以維持自己心理的congruence。這種手法常常導致問題的慢性化,愈發嚴重,難以處理。更荒謬的是,人們不願意承認,自己在造成自身困境中的責任,而常常表現得像是個無辜的受害者。
心理問題的家族遺傳性真的太可怕了,
想要徹底改善一個問題往往要改變是一個家庭中所有的人。
心理問題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反倒會加重,變得更加隱秘且具有欺詐性。
每個人出現的問題%99.9來自他們的父母,只要你認真的去觀察它的父母就一定會找到非常相似的地方,如果沒有找到只是說明你還不夠了解或是觀察的不夠仔細。
雖然很遺憾但這確實是定律, 比這個更遺憾的是 很少會有人後天通過自己的意志去捕捉並療愈自身的問題 ,就算偶爾改善了,回到那樣的環境之中依然會變回那樣的問題。
而形成這樣問題的原因簡單來說,孩子本身是不具備判斷是非的標準,他們只會觀察大人的行為,然後把這個行為默認成解決問題的有效的行為,當自己遇到同樣的事情的時候,他們不會去考慮這個行為本身的對於錯,而是會直接用他們所熟知的最有效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所以他們真的會繼承家長所有的劣根而不自知。
你們想想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自身還是一個思想上的巨嬰,就要成為了別人的父母,所教導出來的孩子一定也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孩子日後必然也要成為他人的父母,教育出同樣問題孩子,這樣的惡性循環光是想想就讓人覺得可怕。
補充一下,有人會困惑為什麼父母的行為和心理問題一模一樣複製到孩子身上,一些人管這個叫遺傳,還有人管這個叫基因,但我覺得這種說法並不準確。
用心理學的專業角度分析這種行為叫做「孩子對於父母的忠誠」。通俗點來講,12歲以下的孩子都是最敏感的情緒接收器,都是通過情緒來感知親人的狀態,比如父母焦慮、生氣、抑鬱、暴力、恐懼、沒有安全感······無論他們粉飾、隱藏的多好,孩子也一定會感到受他們真實的情緒,這個時候的孩子是沒有管理和認知情緒的能力的,他們只會隨著家長一同焦慮、生氣、恐懼、抑鬱、沒有安全感········然後繁衍出根源不同表現的心理問題。
有人提出 孩子長大後受到後天環境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會脫離原生家庭的魔咒,很遺憾的講這種可能是基本不成立的。
原生家庭對於孩子的成長最大的阻斷就是極其隱秘隔絕了他們的認知能力。
我還是通過倆個例子來詳細的說明一下。
1,家暴和婚外情的遺傳性:
見過許多案例是很多孩子從小受家庭暴力或父母婚外戀的影響,並默默發誓長大後一定不要成為這樣的人,但往往是這樣的孩子在自己組建家庭後卻搖身一變成為了家庭暴力和婚外戀堅定不移的實施者。根本的原因在於在這些長大成人的孩子的認知中從來沒有認為溝通是需要學習的,愛情和家庭是需要經營的,情緒是需要管理的,慾望是需要約束的。在婚姻中一旦遇到了和類似的情節和問題,他們首先變會想到利用從父母那裡得到的「寶貴」經驗去解決問題。這也就是心理學上說的「孩子對於父母的忠誠」。
2,教育的缺失性:
從小受到父母暴力教育困擾的孩子不管有多麼痛恨自己的父母,當自己面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會採取和當時父母一樣的手段。會用極其廉價的打罵恐嚇的方式來讓迫使孩子聽話,甚至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理解父母和自己的孩子長大就會懂了的這樣讓人毫無邏輯的自我安慰。他們只想要一個聽話的孩子,卻不願花任何心思去讀懂他們。
在中國大多數的父母認為教育孩子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自己有了孩子自己就自然學會了怎麼教育他。這些家長既不懂得如何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又不懂得如何讓孩子完整的成長,甚至都不知道讓還孩子做自己的主人。他們只是關心孩子是不是聽話,學習成績是不是好,考上的是不是名牌大學,以後能不能找到體面的工作,他們卻從來不關心孩子快樂不快樂,身體和心理的發育是不是健康,真的是細思極恐。
不要笑他們愚昧,想想自己是不是其中的一員。
所以我從來都不覺得所有夫妻都配為人父母,也從來不覺得所有的父母都值得被原諒。他們從來不肯為自己對孩子造成的傷害真心的悔過,又為什麼要讓孩子不計過往的去愛他們呢?
教育孩子不光光只是教導和養育育,而是父母和孩子一同成長的過程,我曾經見過一個家長對自己的女兒從小就非常勢力而苦惱,不明白為什麼平時自己明明教育她要尊老愛幼,可女兒在小小年紀卻瞧不起身邊的同學,正是這位口口聲聲堅稱自身絕對沒有任何問題的母親,有一天我陪女兒去公園溜達偶然聽到她和另一位媽媽的聊天每次一開口就把工人、農民、有錢、一看就沒啥能耐掛在嘴邊······我們每個人終究都是孤獨的,但最好的親密關係一定是建立在對終極孤獨的認識之上,設定好健康的界限後才能實現的。
我們總是希望有什麼人或者事來改變我們的生活,解除我們的煩惱和痛苦,並且越快越好。但是真正的改變都是需要時間積累,慢慢發生的。突破性的變化,往往都是幻覺。
當一個人向你表現出抗拒、厭惡、憤怒或敵意的時候,你並不是他/她真正針對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說了什麼話並不重要,真正影響交流和關係的是我們說話的方式。
畫外音真的存在,而且很如果有足夠的訓練和經驗,很容易把握到。讀心術也是存在的,但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種什麼也不說就全能猜到,而是對方說了一些話,而我們卻可以聽到更多。
人們比自己想像的要感性,尤其是遇到問題的人們,經常會努力用更加理性的態度來應對更加糟糕的情緒。但是人的感性部分是不會撒謊的,開心與不開心,是不能被說服和暗示出來的。
我們以為我們了解自己,那是因為我們在自己所看到的範圍之內,的確了解自己。但是從廣度上來說,我們對自己了解的還太少。
總體來說,人生是無意義的,世界是混亂的,我們認知當中的秩序和因果,大多只是我們構建出來的幻覺,為的是讓我們感到安全和自信。
------------------------------------------
2015.11.23更新:很多人不太理解最後一條的含義,這有個漫畫我覺得可以很好地解釋我想表達的東西:Sina Visitor System
----------------------------------------
2016.9.5,再加一條最近諮詢里多次出現的:
你可能意識不到,或者不願意承認,但是你和你父母真的會很相似,不論你和他們的關係有多差,你有多麼抗拒他們。因為你無法選擇人生的頭十幾年裡面自己接受怎樣的教育和熏陶,所以你當下的掙扎,很可能也是他們當年的痛苦。他們因為自己的視角和思維進入那樣的痛苦,他們影響了你,你也進入類似的困局。
但是不是你就此任命呢?不是。你和他們可能產生的最大的差異就是:你願意努力認清自己,讓自己意識到自己哪有問題。在意識層面,人可能委屈自己,以符合道德
但在潛意識層面,我們常把所受的委屈加倍反彈、報復給他人。
所以,無所謂好人壞人,
好人的陰影處,可能是個黑暗的壞人,
壞人的陰影處,可能是一個渴望愛而不得的好人。
-你經常留意的別人某些身體部分或五官或特徵通常是你所想要追求和改變的身體部分或五官或特徵
-優越感是自卑的補償,虛榮心是一種扭曲的自卑
-求助者家屬對於抑鬱症的誤解(或者說大部分人都有誤解,認為抑鬱症只是矯情?或者過段時間沒事?抑鬱症患者多數自己不能控制低落悲傷等負性情緒,基本要考藥物控制,當然心理諮詢師對於此類患者要轉介給心理醫生)
-學習心理學的過程其實也是慢慢了解自己的一個過程,會一下子成長很多,對於我是這樣。每個人都應該學習心理學,對於自身和人類發展都是有意義的
-一般人傾訴只是一種發泄,不會考慮太多,而心理成熟的人在傾訴前會考慮事件對別人以及對自己的影響。
實踐中的一點總結:
1.消極和悲觀的情緒,往往越「忍住」越強烈。如果一個人說自己很平靜而又極易歇斯底里,他正在強烈的壓抑中。
2.當人畏懼一種悲觀結果出現時,人會先一步實行它,然後沉浸在悲痛里並感到安全。聽上去很中二。
3.排除工作量大或工作時間在夜間的情況,自我價值評估較高的人睡得早,反之,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的人睡得晚。
4.心理健康-超常的人,不是常常感到「快樂」,而是平靜、無情緒體驗或體驗非常短暫。
5.極高情商者很難在實際業務中取得成功,他們要在人際交往上消耗大量時間,甚至疲於奔命。他們往往有高智商,並有不愉快的童年經歷。
6.失去比獲得更能引發人的情緒、情感體驗。
7.宗教狂熱者往往有強烈的焦慮、恐懼體驗。
8.甜食的愛好者更容易感到不快。
9.戀痛者常有更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我自己在學心理學的過程中受益的幾點
1.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相處模式
人和人之間,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間,一定會存在一個模式,這個模式運行得好,那麼關係就會是和諧的,如果模式存在問題,關係大多會受到影響。在家庭中更是,糟糕的家庭關係一定不是某一方的責任,而是互動出來的結果,大多數人根本沒有意識到模式的存在,而是在錯誤的模式里循環往複著
2.我們改變不了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對那些事情的認知,從而可以決定這些事情對於我們的影響。
3.多問問題,少下定義
我們很多人,在面對別人的傾訴時,總會迫不及待地說,你這是什麼什麼,你應該什麼什麼,這時候對方往往會說,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是……應該做的其實是多多聆聽,多問幾個為什麼,你的問題會幫助TA思考,也許你的問題就會引發TA說出許多你想說的話,這也正是諮詢真正在做的事情「助人自助」
4.一定一定要記住一件事情,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差異化,就存在於人與人之間。很多事情本身沒有對錯,只有不同。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弄不清楚這一點,於是專制於統一他人和自己的意見,或者漂泊在他人他語中迷失了自我。
5.原生家庭很重要,非常重要,特別重要。
以上1-5點為原答案,這些都在某個睡不著的深夜寫下的,沒想到收穫了這麼多贊,讓我驚喜又惶恐。留言里有小夥伴說很討厭這樣的論斷,我也經常在思考自己的答案會不會有些片面,如果確實有表達不妥當的地方,還希望大家包涵,感謝。
在最近的學習中,有兩點收穫,補充上來和大家分享
6.(這一段話摘自某位我很尊敬的心理諮詢師)每個人的行為都有背後的原因,那些看起來異常的行為在過去的某個時刻可能都是有適應意義的,這也是每個人的生存智慧。我們應該尊重和理解這些行為的意義,「如果不能給來訪者羽絨服,那就別要求他脫下外衣」
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忽然就想起了父親。父親經商,十年前曾因為生意不順心情鬱悶而後產生了成癮問題。我知道後一度對父親很是失望和憤怒,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冷落他、忽視他。我實在無法理解他這種既傷害自己又傷害親人的行為。慢慢長大,我開始嘗試慢慢理解他。父親出現成癮行為確實讓人痛苦,但是導致他出現這種行為背後的原因一定曾經千萬遍的折磨他,不管用來排解、發泄痛苦的行為有多麼荒唐,也是他自我保護的方式,也一定曾經幫他短暫忘記痛苦和絕望,才能讓他咬咬牙堅持活下去。
後來在一次和父親的溝通中,我曾經問他,爸爸,你人生中最痛苦的一段時間是什麼時候?他低下頭不說話,沉默著。最終他並沒有回答我這個問題,但是看向我的眼神中滿是歉疚。我想,聽到這個問題他或許也是有一絲欣慰的,這就夠了。
7.(同樣摘自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心理諮詢師)行為改不了,就先改認知,認知改不了就先改情緒,情緒改不了還可以改善身體狀況,增加運動。可以做的事兒非常多,不光只有心理諮詢和上學,總可以做點什麼,重點是你想做什麼。
很多人出現負面情緒,或者被某些問題困擾時,馬上就變得很緊張,開始思考自己是不是有某些心理問題,需不需要馬上找心理諮詢師。心理諮詢不是萬能的,它做的事情其實是「助人自助」,能幫你拒絕問題、擺脫困境的人,其實就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不是專業人士,但我可以講三個真實的故事。而這些故事的主角竟然都神奇的活動在我的求學路上。
故事1
高中時每天上學都要經過我們區的中心市場和一個老式小區的大門。我是個懶人,上課遲到是常事。那時高一開學才沒幾天,一個留著八字鬍的光頭白胖子叫住了著急上學的我。
「你鑰匙掉了。」他背著手肚子腆的老高,表情嚴肅認真,活像個在視察工作的領導幹部,由不得你不信。
我低頭左右看了看又摸了摸口袋,鑰匙還在。因為怕遲到也沒有多說什麼。轉身跑向學校時我聽到背後傳來了一陣歡快的笑聲,如果非要形容的話就是類似痴漢得手後的那種笑吧,那個升學暑假我剛剛學會親手下片,對這種笑聲太熟悉了。
後來聽高年級的同學說,他精神有些問題,間歇性的。狀態好時蹬著三輪在市場里幹些零活,犯病了就每天站在家門口對著路過的人說你鑰匙掉了,然後開心的看著路人低頭貓腰左顧右盼。四十多歲無妻無子,和老娘相依為命。
我就這樣被掉了一年鑰匙。直到高二夏天的一個中午,我在家吃完午飯去上學,那個夏天真的特別熱。做為一個胖子在那一刻遲不遲到已經不重要了,我懶洋洋的往學校鼓涌著。對,他又站在那等我了。
可能剛才已經有波新生陪他玩過這遊戲了吧,也可能一個慢悠悠走在烈日下的胖子讓他覺得很有趣,這次他離著還很遠就笑眯眯的看著我,表情充滿飽足。可這次,我突然很想知道,如果不按他的劇本演會怎麼樣。
於是我偷偷拿出鑰匙攥在手裡。走過他面前時,我見他張嘴「你」字剛要出口就輕輕鬆開了手。他的台詞說完了,我的鑰匙也真的落在了地上。我蹲下去撿起鑰匙,起身對他說「謝謝」。他的表情里有錯愕、有彷徨像是要笑著哭出來了,卻沒有一點聲音。我沒敢多看。轉身回學校去了。
那是他最後一次出現。
最後一次。
故事2
一開始我總幻想這個流浪漢是不是在跟蹤我。因為太巧了,我初三每個晚自習後回家都能看到他在街邊睡覺,但因為很多同學順路,打打鬧鬧的也就沒太在意。可我升上高中後,發現他又定居在了我高中校門前的街上。
他明顯曾經是個軍人。五十左右,身體強壯微微發福,坐如鐘,站如松,偶爾還要走走正步,除了翻垃圾箱時,他的背從沒彎過。不過最明顯的特徵還是他常年穿著的陸軍常服,可惜沒有肩章。(正常情況退伍軍人能否保留或繼續穿著軍裝我不清楚)
他的生活很瀟洒,甚至…滋潤?因為只要你不介意的話,生活在高中校門口是不可能缺食物的。女同學們扔掉的快餐盒都很神奇,裡面有大量當著其他同學面不好意思全吃掉的飯菜,尤其葷菜。加上周邊小攤販和餐館賣剩的食物和廚餘。於是他拾荒掙來的錢全都換了酒喝,色白啤一樣不落。他甚至變胖了。
他唯一的不正常是「目中無人」。你沒法引起他的任何注意,怎麼都沒法,語言和觸碰都沒用,我從來沒見誰能與他對視,哪怕你站在他面前擋住路他的視線也會穿過你看向遠方然後就這麼撞過去。
我以為他並不孤獨,他會標版溜直的盤腿坐在街邊喝酒,他會敬酒給道旁的大樹、花壇里的花草甚至停在他旁邊的自行車和放著他干豆腐卷的道牙子,我一開始也以為他在敬地,可後來看到他不停的在和道牙子碰杯。
可事實上也許是我錯了。因為有次我在他的宴席邊經過,恍惚間聽到他在向空氣敬酒時叫了幾個人名。我的腦洞告訴我那些名字屬於他的戰友,我的腦洞又很小聲的告訴我,名字的主人們也許都不在了。
我的腦洞真討厭。
故事3
初遇這老爺子時他大概50歲,應該是98年大洪水左右的事。那時我記得剛上小學,姥姥在一個偏街開了家食雜店。(說句題外話,這個食雜店奠定了我喜歡和老年人玩的擇友習慣。)他是個拾荒人,很能幹,應該是不缺錢,起碼不缺基本生活的錢,不過估計是趕著掙趕著就花了。他經常幹完活後三點左右來店裡吃頓飯,那時我也奇怪那麼多小吃部和麵館他為什麼選擇來食雜店吃飯,後來想想也許是便宜和家的味道吧,他太孤獨了。
他來時一般會路過市場買塊豆腐,兩個饅頭幾顆蔥蒜,進店後會拜託姥姥給他炸一碗雞蛋醬,煮兩袋速食麵什麼的。煮的是5毛一袋的北京麻辣,我記得很清楚,因為那麵餅非油炸還沒油包,干吃很香可一煮就會稀爛,清湯寡水,我覺得傻子才煮著吃,可那時的我卻不知道一個長期風餐露宿者的胃該是什麼樣,我以為全天下的聰明人都該和我一樣吃面只吃三鮮伊面和康師傅吃米飯只吃電飯鍋最上面又硬又乾的那一層。從他吃的東西里也能大概猜出他今天賺了多少錢,如果有火腿腸或熟食那應該就是撿到鐵器了。不過大部分時候只有豆腐饅頭和稀爛的麵條,最後再打兩杯散裝白酒,那就是他的晚飯了。
他會坐在角落的窗檯邊慢悠悠的吃喝到傍晚。他知道會常來客人所以從不上桌,他說怕佔地方也怕別人嫌他臟。姥姥時常會把中午剩下的飯菜熱給他吃,這時他就會老嫂子長老嫂子短的謝了又謝。我不煩他,甚至很喜歡陪他說話,聽他講的故事和玩笑。我覺得他是個有禮貌且有趣的人,和那些頭髮油光鋥亮褲子提到胸口進來買煙不在地墊上蹭腳還要摸亂我髮型的人不一樣。
我喜歡聽他講回農村喝喜酒,晚上回來醉倒在墳地里睡了一夜的故事。他最常對我說的話是「來啊爺們,咱倆喝點?」
我問姥姥他住在哪。姥姥說,賺的多就住旅店少就在街上。我問姥姥他有沒有家人。姥姥說有,他弟弟佔了他老家的地和房子,他有精神病,雖然已經不常犯了但家裡人也不管他。我還記得那年春節前幾天他來了對姥姥說「老嫂子,過年多包點餃子奧,我買。白天來吃。」
之後因為父母忙,我改去爺爺家住就再沒見過他。
直到高中,有次我在第一個故事裡說的那個中心市場遇到了他。糟的不成樣子,瘦臟,身上裹著幾層麻布袋子,瑟瑟發抖的蹲坐在牆角,抓緊麻袋邊的雙手明顯少了幾根手指。我不知道他在這幾年間又遭遇了什麼。我懦弱,我不敢想,我讓我的腦洞閉嘴。
我在遠處看了他很久,慢慢走過去蹲下來扶住他的肩膀,我說「爺們,走啊,咱爺倆去吃碗面。」
他應該是認出了我,因為他仔細端詳了我一會後突然雙手捂著臉嗚嗚呀呀的叫著跑開了。看來有些東西,在他心裡比一頓飽飯和一個機會重要。
那是我最後一次見到他。
我想起兒時問過母親的一個問題。這些人沒有家嗎?國家不管他們嗎?母親說管啊,有專門負責收留他們的機構。我問那為什麼他們不去?母親支支吾吾了半天欲言又止,又好像有什麼難言之隱,好像那個機構里藏著某種不能叫出名字的可怕怪物。那時的我不知道母親是在精神上保護著我。最後她憋出一句,可能他們更喜歡自由吧。
可能他們真的更喜歡自由吧。
我很難過。最大的感悟是:大部分人都正在過自己內心深處最想要的那種生活。無論幸福還是痛苦。
因為痛苦有時和幸福一樣,也會是追求的目標。
只是大部分人意識不到,也不願承認。
有的人說:「我的執行力很差,做什麼事都拖延,為什麼我總是一事無成?」
我回答他:「你的執行力並不差,你很有效率地在堅持著你的拖延,你很有效率地在維持你一事無成的狀態。因為這是你希望的狀態:什麼事都不做,什麼事都做不成。你希望自己平庸,你很有執行力地做到了,就是這樣。」
大多數人都以為自己沒能過上自己想要的那種生活,但事實是,他們早就過上了,而且過得相當熟練。他們只是以為自己的生活可以更好,但實際上,他們之所以會困在當下的生活狀態中無法自拔,是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裡,現在的生活才是對的。
承受家暴的妻子,會在諮詢室聲嘶力竭地控訴丈夫的殘暴,但是只要諮詢師對她丈夫有一點異議,她又會開始滿懷深情地回憶,與丈夫的點滴幸福,一口咬定他只是個脾氣有點暴躁的好人。
沉迷手機的上班族,想要奮發圖強不願繼續平庸,但是一旦提到對未來生活的規劃,他就會退縮起來,強調自己沒人脈沒學歷沒能力,人生處處受限,未來無路可走。
愛上已婚男人的女人,哭訴自己絕望的戀情,敘述對方的種種冷酷,但一旦提到生活中的其他追求者,她便開始嫌棄對方年輕幼稚,無成熟男人的魅力,不懂得照顧自己。
(以上皆為虛擬案例)
接觸的個案越多,就越會感受到這一點:很多人並不是無路可走,而是自己為自己畫地為牢。他們隨時都可以選擇做出正確的舉動,讓自己脫離苦海,但錯誤的認知讓他們深陷其中。
每個人都在追求著自己理解的「幸福」,而且大多數人其實都已經將它得到了。
我們的執行力從來都很強,錯誤的其實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我從來不懷疑大家的執行力:只要一個人願意,他永遠都有足夠的潛力將自己的生活徹底改變。
但是,我卻沒有把握將每一個人關於幸福的定義扭轉到正常的軌道上。很多無疑已經在錯誤的道路上前進了很遠。
這才是人們問題的根本所在。而人最難接受的事情之一就是,自己的痛苦原來主要還是自己的責任。
很多時候,我們是「求仁得仁」。
-------------------------------------------------
問題一:每個人都想變得有錢,但大部分人都沒錢,怎麼解釋?
我的理解是,想要有錢的人,他們只是喜歡享受有錢帶來的優勢,而不想承受追求財富過程中的辛苦,以及維持財富期間的壓力。
每個人都想要變成馬雲,但大多數人都不想要拋棄穩定的工作去創業,不想要大清早起床到處奔波,不想要為了工作天天加班,不想要放棄自己平庸的享樂。他們的「想要有錢」只是一種慾望,人每天都可以產生100種慾望,卻只能有一種認可的生活,就是自己當下過的這一種。
打個簡單的比方,女生都想要自己身材苗條,但落實到行動上,大多數人都會發現,吃下面前的這份炸雞才是自己「想要」的,躺在床上看片睡覺才是自己「想要」的。前者的慾望和當下的行為相比,微不足道。
問題二:我現在的生活過得無比痛苦,我拼了全力也要擺脫它,這種痛苦怎麼可能是我想要的?
答:在這裡簡單把痛苦分三種,一種是現實的、難以改變的:出身農村、貧窮、相貌醜陋、個子矮等;一種是可改變的:考試成績、薪水高低、人際交往、戀愛等;最後一種是心因性的:拖延、強迫、成癮、不良親密關係、成就感缺失、抑鬱等。(簡單分類,經驗依據)
前兩種痛苦,世間幾乎沒人可以避免。因為每個平凡人生活里都會有許多「不完美」和「做不到」。
若要快樂,人就會傾向於接受不能改變的部分,改變可以改變的部分。這樣的想法和做法,可以解決絕大多數的困境。
如果一直不能接受「不完美」,也不去改變「可改變」,痛苦幾乎是註定的。
最後一種,由心理原因造成的癥狀,通常都有更深層的個人意義。人的問題會在自己的癥狀中不斷得到滿足和鞏固,一般只有經過精神分析,才能得出解釋。如果你的痛苦屬於第三種類型,建議接受心理諮詢,或許可以得到答案。
人最難接受的事之一就是,自己的痛苦從根本上還是自己的責任。大多數人都願意把自己的問題向外歸因,而不是向內。什麼時候,我們從內心真正意識到,擺脫痛苦獲得幸福,只能是自己的事,我們才能真真切切腳踏實地,為自己而努力。
問題三:明明是我父母家庭學校使我被迫養成了這樣的行為模式,我並不想要這樣,如果可以,我也希望能像普通家庭的幸福孩子一樣生活,為什麼是我承擔責任?
答:首先,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你過去所經歷的一切,都不是你的錯。因為人降生在這世上,很多事由不得我們選擇。
但是很多事,錯已鑄成,我們不能任由自己的人生被過去左右。現在的生活,是我們的生活,無論它有個什麼樣的開頭,我們都只能在它的基礎上經營下去。造成傷害的人,雖然已經對我們再也不會造成傷害,卻也不會主動來彌補。如果我們不為自己的奮鬥,又有誰會為我們奮鬥呢?
錯不是你的錯,但改變它的責任,只有你,沒別人了。那些看似可悲的人生,看似拒絕的處境,卻是人們主動尋求的。。。
或是為了那些被錯誤認知的暫時性滿足,或是為了達到某種雖然病態卻是平衡的狀態。
家庭里那個生病的人,其實往往承擔了某種責任,承擔了家庭里的病,而使得家庭處於某種平衡狀態。。。
追加:
很多人對最後一句有疑問。這些話是我以前文章中的觀點,可能獨立出來看會有歧義。
對最後一句,是將家庭作為一個整體的系統一種觀點。病,更多是心理層面的。平衡,是一種病態的平衡。
再追
看到有人留言的疑惑。最後一句似乎開始讓有些人有尋找責任人或者過錯方的心態。
其實這只是一種系統的觀點。
自己的人生終究也只有自己能負責任。
人也終究只能為自己而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