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具有較高的歷史還原度和一定參考價值的中外影視作品中的服裝道具?


老電影《雙雄會》,B站有資源。
下面先上幾張圖片:
這是紫禁城裡面的士兵服裝,按照《出警入蹕圖》裡面的士兵還原的,可以看出這部電影的服裝非常用心。

下圖是《出警入蹕圖》裡面的明軍。

接下來是大臣的服裝。難得的是,影片中大臣在奏事時隨身攜帶笏板,這在很多明代的影視劇中是見不到的。《女醫明妃傳》的服裝是近幾年還原的非常好的了,但大臣奏事的時候並沒有笏板。

下圖是《出警入蹕圖》中騎馬的官員。

官員的烏紗帽也符合那個時代的樣式,沒有像個別電視劇一樣,加上帽正。而且,老電影本身的那種質感,讓人看了就有一種古畫的感覺。
接下來是宮殿的內部。崇禎皇帝上方的匾額上書「九思」,這一點還原的非常良心。而且整個宮殿內部布置,顯得非常淡雅,沒有滿清時代那種土豪金色當主色調布置風格,光這一點,就已經超越了絕大多數的明代影視劇了。老電影人是真的把電影當藝術品來做。

下面是影片中明代的官軍服裝,主要是張獻忠被招安後的部隊。可以看到明代的全甲重騎兵,士兵的范陽笠,藤牌,三眼銃等,這些還原的也非常好。

藤牌。

三眼銃,在這裡用作迎接上級官員的儀仗禮炮。

歸順後的張獻忠,穿將軍鎧,這鳳翅盔還原的也非常好。

還有明軍的旗幟,很多關於明代的影視劇,明軍的旗幟就是一面旗子上面寫著一個「明」字。而這部電影,連行軍的白虎旗,還有青龍旗等等都還原出來了。很難得啊,在其他的電影裡面,沒有看到這一點。

官員出巡,發布的禁令。連這個細節都體現出來了。

還有官員儀仗的樂隊。

這部老電影是1984年拍攝的,陳懷皚導演,許還山主演。根據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改編,時代背景是明代崇禎年間。整體的服裝和道具非常的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第一次看的時候,給我的感覺就是如果穿越到明朝末年,大概就是電影裡面的樣子吧。
又看了一遍電影,發現這片子的歷史顧問是明史專家劉重日先生。

現在的電影,能這麼用心,就好了。

更新一下。

還有一部央視正在製作的紀錄片《海龍屯》,講的是萬曆年間播州楊應龍叛亂的事,大概在今年年底播出。裡面的盔甲由沐風國甲工作室製作,參考了《平番得勝圖》中的明代邊軍形象復原。通過微博目前放出的圖片,可以發現這部紀錄片的服裝和道具也非常考究,可以說非常非常接近那個時代了。以下圖片轉自沐風國甲工作室的微博。侵刪。

佛郎機炮

值得一提的是下面這一張拍攝宮廷戲份的照片,畫面中坐在那的應該就是萬曆皇帝。注意這黑色的烏紗翼善冠和紅色龍袍,比某些電視劇中明代皇帝帶著金絲翼善冠穿著明黃色龍袍要嚴謹的多。仔細看看圖中皇帝的面相,還真的跟萬曆皇帝的畫像有幾分相像,可見劇組在選演員的時候還是很用心的。
整個片子對於服裝和武器的還原非常到位,這才是紀錄片的樣子。

最後,還是希望我們以後能有更多這樣的好作品可以看。
再更新一點。
今天無意中又看到有人安利老電影《戰國鐘聲》,背景是戰國時代的楚國,看了一下截圖,服裝和道具還原的也很不錯。
這是裡面的將軍甲胄。

這是湖北省博物館復原的曾侯乙墓出土甲胄。

還有一部分士兵甲胄,注意士兵手持青銅短劍的長度,這裡還原的非常好。

這是宮殿內部,裡面的壁畫和青銅器。

還有一部正在製作的電視劇《櫃中美人》,背景是唐代中晚期,是神話題材的電視劇。但看了放出的片花和預告片,發現服裝還是非常符合那個時代背景的(有考究黨可能也會發現,這劇服裝有一些不對的地方,但總體上還是符合「較高的還原度」和「參考價值」的這個問題了 )。一部神話劇在服裝上能做到這樣符合史實,很難得了。

上面是劇中的盔甲,下圖是唐末至五代時期的甲胄壁畫,可以看出該劇的盔甲在還原上還是用了心的。肯定也有一些瑕疵,但唐代中晚期的那個風格,已經出來了。

再來一點圖片。
這是第一次在影視劇里看到比較符合史實的唐代大臣朝服。

下面是女裝

皇帝冕服

普通人物。


還是習慣性歪題。如果放大到槍械和裝備還有其他細節上來講的話,1952年拍攝的《南征北戰》第一版當之無愧,作為對比的話,文革翻拍的那部彩色電影就不怎麼樣了。當時解放戰爭結束不久,部隊還裝備有大量繳獲的國軍裝備沒來得及銷毀和吃灰,所以電影里出現的武器基本上都是真傢伙,參演的也不是普通的群演,而是貨真價實的作戰部隊,同時電影的拍攝得到了粟裕的關注和支持,另外林彪對電影中的台詞進行了修改,陳毅也改過劇本中的幾段對話。

整部電影對解放戰爭時期國共兩軍的真實裝備還原度相當之高,鑒於開頭說的先決條件,這部電影是在特定年代下拍出來的,可以說是本色演出,要想以後再拍出這樣的電影基本可以說是不可能了。

本答案中圖相當多,流量黨慎入。本人半吊子軍迷,錯誤之處歡迎達人拍磚,指正。

▲國軍的坦克是貨真價實的美製M5「斯圖亞特」

▲M8「灰狗」輪式裝甲車

▲美製威斯利吉普車

▲電影中國軍軍服,大衣裡面常服的扣子是系住的,不是現在影視劇里經常用的美式開領

▲日本的陸王偏三輪,山寨於美國的哈雷,抗戰勝利後國軍也曾經裝備

▲共軍士兵用的是日械三八大蓋,彈倉上有個防塵罩

▲高營長的大衣都是日式的

▲師首長的大衣也是日式的,加了毛領子,高大上凸現

▲美M101 105毫米榴彈炮,二戰時美軍的師屬火炮

▲解放軍的防禦陣地,戰壕不是如今影視劇這種筆直的。直的雖然好看,但一梭子就打穿了...

▲ZB26捷克制輕機槍消焰器特寫,供彈是20發直彈夾。值得一說的是現在直彈夾越來越難找了,很多影視劇用56沖的彎彈夾來替代...姑且把彎彈夾的當布倫吧。機槍手還有墊肩,細節好評啊

▲在防禦陣地內射擊的解放軍步槍兵,手中的三八大蓋上了刺刀,但聽老輩人說過,上了刺刀的步槍射擊準頭會差一點

▲解放軍的重機槍火力點,裝備民24重機槍,仿製自德國MG08,和捷克輕機槍一樣在各類影視劇中出鏡率相當高,事實上它確實是國共兩軍的明星裝備

▲民24的槍口防焰板特寫,很有滄桑感

▲重機槍特寫,副射手和豎起來的標尺矚目

▲通訊電話兵手裡還拿著山東煎餅,和開頭共軍士兵發牢騷所說「反攻反攻,反到山東」莫名貼切

▲共軍反衝鋒,能看到防禦陣地細節,比如有兩個輕機槍火力點

▲高營長贈給女游擊隊長的是繳獲的美製M1卡賓槍

▲師首長向高營長介紹戰況,手中的望遠鏡疑似是國軍曾裝備的德制蔡司軍用望遠鏡,或為以蔡司為藍本仿製的中正式望遠鏡

▲老兵的破片木柄手榴彈,有點像抗日戰爭時期國軍精銳部隊裝備的28式榴彈,但把槍榴彈的榴彈用來打防禦戰就太可惜了,所以更懷疑是邊區造,為了加大破片殺傷力在彈帽上刻著紋路。電影中的解放軍前身是華中新四軍,有自己的兵工廠和較為粗放的軍工體系,代表人物是《把一切獻給黨》的作者吳運鐸

▲進攻的國軍部隊手持上了刺刀的M1903斯普林菲爾德步槍,也被翻譯成「春田」搞得很多人以為它是日貨,其實它是美軍二戰時的明星步槍

▲仰攻的國軍機槍手抱著的是美製勃朗寧自動步槍,縮寫是BAR,可靠的班用火力,兩個腳架可以摘下來,也可以打開當小彈夾的輕機槍用,同為二戰名槍。不過在解放戰爭的戰場上,除了小部分勃朗寧的BAR之外,大部分應該是比利時FN公司取得授權後生產的BAR,口徑7.92毫米,能更好的兼容國軍制式的毛瑟步槍彈,美產和比利時產的主要區別是彈夾上方的提手(感謝評論區知友指正)

▲手持BAR的國軍機槍手和步兵突入解放軍防禦陣地的缺口,鋼盔是日式的,其實除了遠征軍和駐印軍等幾個有限的序列之外,大部分美械國軍是做不到真正意義上的全裝美械的

▲封堵缺口的解放軍,手持美製湯姆遜M1衝鋒槍,這把槍在二戰美軍中大量裝備,《拯救大兵瑞恩》《風語者》中也出鏡。因為射擊時聲音很像打字機,M1衝鋒槍得到了芝加哥打字機的綽號

▲國軍機槍陣地,裝備日本92式重機槍,採用彈板供彈,無論是可靠性和殺傷力在整個二戰都是比較差勁的,唯一的好處就是氣冷,這個奇葩的機槍也不是鬼子原創,而是仿製自法國哈奇開斯M1914重機槍(第三張)

▲轉進的國軍,乘用車是美國通用公司生產的十輪卡,皮實耐用,可靠性強

▲右一解放軍機槍手手裡拿的水壺是日軍二戰時的制式裝備,電影中解放軍裝備主要以日械為主,很符合史實,畢竟這是戰爭初期,大隊長還沒來得及把大量美械移交給共軍

▲女游擊隊員手中拿的是中國仿製的德軍88式步槍,俗稱老套筒,槍口下方的捅條比較矚目,是比較落後的裝備,但在民兵手中符合史實

▲突襲車站,鏡頭交代的很明白,解放軍夜襲車站,國軍機槍手跑了,老兵用的是國軍留下的BAR。後來的車站防禦戰里這挺BAR再次出鏡,這次是打開了腳架當輕機槍用

▲解放軍裝備的日制四一式山炮,75毫米口徑,重500多公斤,可以用騾馬拉著走,威力比九二步兵炮,在日軍是聯隊一級的火炮(九二炮是大隊炮)

▲解放軍士兵炸坦克,很教科書的一段。先打手榴彈,後面的己方機槍火力拚死攔阻坦克後面的步兵,爆破手利用彈坑等有利地形接近敵坦克並將其炸毀

▲被炸斷履帶的斯圖亞特,懸掛清晰可見

▲左下角被打死的國軍機槍手,裝備是美製M1919A6重機槍,氣冷散熱,兩腳架便於攜帶,缺點是相當笨重的存在,有點德軍MG34通用機槍的味道(第三張圖)。當然,二戰通用機槍的巔峰是衝壓工藝製作的電鋸MG42,MG34的工藝還是比較複雜,關於MG42和34的比較我在下面這個問題里有過比較簡單回答。
為何中央軍德械師制式機槍為ZB26(捷克式)而不是德國mg34機槍? - 知乎

好了,上面就是我在電影中看到的一些裝備,與大家分享。
其實這部電影在我看來還是有一些缺點的,比如解放軍的帽徽。影片背景是1947年,取材於萊蕪消息和孟良崮戰役,不過這個八一五星的帽徽就有些穿越了,正確的是兩個扣子的八路帽(新四帽)。事實上,真實的孟良崮戰役開打的時候,我軍還有很多官兵還是國軍帽呢。

▲孟良崮戰役中為我軍指路的老大娘,我軍軍帽上的青天白日帽徽清晰可見

再就是由於當時條件所限,槍械的聲音比較雷同,像放鞭炮一樣,其實我軍當時裝備三八大蓋的「啪——勾」槍聲是很有識別性的,湯姆遜衝鋒槍打字機一樣的聲音也沒表現出來。不過整體來說,這部電影也得益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基本上原汁原味的為我們展示了那個年代硝煙瀰漫的戰場,無論是美械國軍,日械和雜械共軍都能得到體現,片中用的是斯圖亞特而不是謝饅頭和潘興還是很用心的。

最後,懷念一下我最喜歡的老演員,片中高營長的扮演者馮喆,在另一部反特電影《羊城暗哨》中他也是男一號,同樣是我很喜歡的角色。(完)

再更一下,評論區有知友質疑我關於解放戰爭初期解放軍佩戴青天白日帽徽的說法不屬實

那我就把根據擺一擺吧,請 @水一方 知友不要總是懷疑,也拿出來你的乾貨。
首先,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外公在世的時候我曾經向他求證過這個問題,我在以下問題的回答里曾經說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754338/answer/19226893,外公是46年參軍,新兵的軍服軍帽還綴著青天白日帽徽。內戰爆發之初,共產黨一方一直將其稱之為「自衛戰爭」,提出的口號也是「保衛勝利果實」。主要還是因為開戰之初雙方實力差距過大,國軍手拿把攥處於全面進攻階段,尤其在1946年6月全面開打之後,東北民主聯軍在四平之戰中敗北(二戰四平),部隊全面撤退到松花江以北,大批臨時擴容和收編人員嘩變、逃亡,最危急時民主聯軍有像抗聯一樣退到蘇聯和朝鮮境內的可能;華北戰場,晉察冀和晉綏軍區部隊在綏遠和大同濟寧戰役中被傅作義擊敗,傅作義親自撰寫了註明的《致毛澤東的公開電》,譏諷了太祖,並乘勝奪取了晉察冀軍區首府張家口,一向沉穩老辣的傅總司令不免得意忘形,結果立了一個牽馬執鞭的flag;戰端首開的中原戰場,解放軍被迫中原突圍,部隊四散,根據地全部丟失,突出去一部分,一部分被消滅,一部分化整為零進行游擊,國軍達到了佔領中原解放區目的;華中野戰軍雖然打出了七戰七捷,但在淮陰戰役和第二次漣水之戰中被國軍擊敗,部隊被迫退至山東;山東和陝甘寧方面遭受了國軍重點進攻,泗縣一戰山野敗給桂軍,陳老總承受了很大壓力,陝甘寧一邊延安被放棄,兩打榆林均失利;晉冀魯豫軍區方面,劉鄧部隊久攻安陽不可,攻堅能力不足的問題暴露無遺...那個國軍最好的時代,也是共軍最壞的時代,戰火在根據地內線蔓延,共產黨一方經濟幾近崩潰,這個局面一直到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之後才有所好轉。所以內戰之初,共方首要考慮的是保存自己,當時並沒有說要推翻國民政府的統治。直到1947年7月,中共中央在小河溝召開會議,毛澤東提出「還是要準備長期鬥爭,五年到十年甚至十五年。」事實上,中共也是在1947年後半年從防禦轉入進攻,戰火燒到蔣管區之後才喊出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

另一個證明是周恩來軍事文選第三卷,1948年2月21日發表的《徵求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軍徽、帽花、臂章的設計方案》一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旗、軍徽、帽花和臂章,均尚無正式規定。現我軍向外進攻,發展新區,已漸感覺有此需要。過去使用國民黨黨徽作帽花的,自應宣布一律取消。惟有些部隊已自動帶上紅五角作帽花,亦顯與蘇軍帽花完全混同,不甚合適……」

因此,結合上面那張孟良崮戰役時《指示目標》的新聞攝影,以華中野戰軍為原型的《南征北戰》電影中,我軍的五星八一帽徽確實是穿越了。


服化道一直是普通觀眾在觀影觀劇的時候容易忽視的一環。

因為服化道的「好看」「還原度」「藝術設計」其實是三個不同層面的話題。

我簡單說一下服裝問題在影視劇中的不同處理。

唐朝以胖、豐滿為美,張藝謀就努力在《滿城盡帶黃金》的階段就已經在服飾上去找一種還原度的時候也打破了大眾在原有認知中對於古典服飾與裝扮的刻板印象。

在我的印象中,這是「坦胸露乳」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在大眾影視里的非色情化嘗試。

這一系列古裝設計中,女性的胸部非常搶眼。

但之所以我說她是非色情的原因是,第一,它符合當時的歷史審美;第二,在正式場合,中國古代的女人不會隨便露腿,女人的「魅力」和「權力」到底應該從何而來?

這其實是隱藏在一部宮廷戲裡需要回答的問題。

有一個邏輯是,男人控制朝綱,而女人受控於男人。但女人又必須爭取自己的「權力」。這種複雜性,需要演員詮釋,同時,需要「表現力」。這是他們之間的一種「關係」。

——服裝,外化了這種「權力」。

所以即使《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評分並不是那麼高,我依然覺得他們是有想法、有心意地在做。

很美。而在此之前的《十面埋伏》《英雄》,張藝謀找了日本設計師和田惠美做的服裝則是另一種風格。尤其是英雄黑、白、紅、藍、綠通過幾種顏色,強烈地塑造除了人物的性格特質。

比如紅色,其實是一種慾望的顏色。黑色,則充滿秘密。

同時與不同的質地相關聯,絲綢、皮草、羊皮,一個好的設計師會把這些元素與角色的性格做好深入的融合——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進行「創作」。

宋朝是我國一個外交上比較開放、經濟上比較繁盛的時期(雖然國家積貧積弱,但是實際上生產力水平和人民的生活狀態是較為安逸的,這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也可窺得一二)。

人們對於吃穿用度,在一段歷史沉澱下已經有了很好的審美根基。此朝,絲綢已經變得極為普遍。

所以在類似於《綉春刀》這類影視劇中,設計團隊會在宮廷之內採用綢緞來體現年代。

我們還是以和田惠美最近的作品《將軍在上》為例。(如下圖)

而由於劇情設置上,這部劇不是一部歷史正劇,而是一部帶有強烈現代色彩與女性主義觀念的古裝劇。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在服裝層面同時又要考慮到「人物性格」與「劇情設置」的關係。

馬思純在劇中的角色是一個與中國傳統古代女性完全相反的設定。

是一個女強人。所以她的衣著在不能「輕」,要「重」。作為將軍,鎧甲必不可少。

但在過去,我們常見的鎧甲,一般顏色偏暗偏灰,十分深沉。這個是《黃金甲》的鎧甲。(見下圖)

它是真正屬於歷史的、男人的裝備。必須「剛正不阿」。

所以從還原度上來說,這個鎧甲的配置,才是更為科學合理以及正確的。

然而,從人物塑造上說,因為「女將軍」的必須體現的兩個重要元素為「女性」+「將軍」。設計師就必須在歷史基礎上改動服裝。

他們選擇了深藍色。——這個顏色能夠最大程度地把這種剛柔並濟的人物質感傳遞出來。

在中國的傳統顏色學名中,這種藍叫做「青金石藍」。

而在這個基礎上,團隊靈巧地選擇了在衣服的顏色上加重、在材質上提亮,使角色更加「打眼而不突兀」,既提高了整個劇(其他將軍的衣服也用了深藍色,考慮了男性角色)的辨識度,又在美學上有細緻的考量。

不可謂沒花心思。(但究竟討不討喜,則是另一個問題了)

我們從圖片對比也可以明顯感覺到,設計師在對《將軍在上》的設計中,是進行了「創作」的。美醜是主觀的,我們且不說。但是在「腰」「肩」「腿」「手」不同的位置,我們都能看到新的想法。

——總體上它在柔和「將軍」的剛硬,揉進女性的柔和與細膩。

「性別與權力」在《將軍在上》中其實是一個幽默外殼下的隱含話題,演員在表演中必須體現它,而服化道則需表現這它。

所以在後期的時候我們甚至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風。

emmm……………

是辣眼睛了一點,但是我想說,這就是設計師要的效果,你們會打我嗎.......

因為可以輕易發現的是,在不需要結合主角性格設計的基礎上,設計師是在努力尊重史實的。比如公服。

我國傳統社會時期,服裝配飾正是社會階層的一種重要體現。

如圖

一如前面我們說的《滿城盡帶黃金甲》與《武媚娘傳奇》中的「坦胸露乳」,任何精心製作的影視作品歸根結底一定有一套自己的邏輯。

我絕對同意觀眾去表達自己的審美並且diss我們覺得辣眼睛的作品。我要說的只是,國內整體影視作品的「服化道」都不用心成了一個習慣,因為反正小鮮肉、小花旦接了,粉絲就會來買單的,導致整個市場受眾的審美邏輯完全變成了審臉邏輯,這是有問題的。

我小時候看《花樣年華》,我當時真的覺得,張曼玉的顏,我欣賞不來。

但張叔平為她租的那二十幾套旗袍所帶給我的震撼,是我永遠也無法忘記的。我是從那個部分,開始理解「性感」與「女人」。

電影《花樣年華》

強烈的視覺衝擊與美的感受,讓我在不具備考據能力的年代,就已經將張叔平奉為天才。

對,不是王家衛。而是張叔平。在影視作品的服化道層面,「還原」是本分,大部分國產劇之所以被說是粗製濫造,就是因為連本分都做不好。

「創造」是快感。容易摔,但有快感。一種把「我」獻給「你」的自由。

塔西姆有一段話,非常有名。他是這麼說的:

他說,你付出了一個價錢,不止是買到我的導演能力和替你工作的這段時間,而是買到了我過去所有生活的結晶——我喝過的每一口酒、品過的每一杯咖啡、吃過的每一餐美食、看過的每一本書、坐過的每一把椅子、談過的每一次戀愛、眼裡看到過的美麗女子和風景、去過的每一個地方。

這一切,被「我」有意識地組織起來了,所以「我」才被製造出來。

影像最美好的地方之一就是,它是精神世界的交換。我們彼此凝視,然後進行了「審」美。

——審視,是理解的開始。

又何止是電影是這樣呢。


只說說中日韓三國

先說關於中國歷史的影視劇

先秦

東周列國春秋篇(自動省略戰國篇,春秋篇比之強多了)

很喜歡的話劇范電視劇,服裝不說有多還原吧,但古意盎然,沒有太明顯的硬傷

而且表現的古代軍陣里全是步兵配兵車,沒有一個中原士兵騎馬的鏡頭,做的很漂亮

秦漢

可能是跟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有關,秦漢時代的劇作很多,佳作也不少,要說服飾的話。我個人看過的有兩部最好

一部是陸川導演的《王的盛宴》

裡面出現的漢甲非常考究

另一部是《漢武帝》,注意,不說陳寶國版的漢武大帝,是1990年周里京版的漢武帝,後者比前者的浮誇更有古韻

而且私以為這個版本的主題曲《大漢魂》比漢武大帝的好聽多了

漢末-三國:

一個是老三國,這個自不必說,另一個就是吳宇森導演的赤壁。雖然故事一般,但服裝尤其是盔甲,沒的說

魏晉南北朝

目前看過的關於這一時期的作品,無論是《北魏馮太后》,《陸貞傳奇》還是《花木蘭》服裝道具大多太浮誇,沒有合適的

隋唐

有三部

第一部,1990年劉威版《唐明皇》,

第二部,95年劉曉慶版《武則天》

第三部,2006年的《貞觀之治》,其實服飾硬傷不算少,但很多復原的很不錯,比如李世民的這副盔甲簡直帥爆了(雖然只是一閃而過)

五代十國

有關於這一歷史時期的影視作品本來就少,如果非要矬子里拔將軍的話,服飾還算不錯(未必一定有歷史還原度),馮小剛的《夜宴》算一個吧

兩宋

98年水滸傳,這個沒的說

還有就是2005年的何冰版《大宋提刑官》,兩個電視劇都有魏宗萬老先生

這個時代背景的很少,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是1995年的《大遼太后》,嗯,是水滸里的閻婆惜和老三國里的趙雲主演的23333.

總體服飾搭配的還可以,但錯誤也不少,比如文武官員的補服

2004年巴森版《成吉思汗》,裡面對金朝服飾和盔甲的製作算是最考究的了

西夏

1988年中日合拍的《敦煌》(雖然嚴格意義上並不完全是講述西夏王朝的)製作尤其精良

還有一個是2007年俄國製作的《蒙古王》,裡面出現了完整的西夏人服飾,復原的要比敦煌更考究

1982年中外合拍的《馬可波羅》

雖然劇組限於經費,用故宮和明長陵做元大都宮殿,但服裝算是上乘的

還有就是最近拍攝的美劇《馬可波羅》,雖然服飾略顯浮誇但大體還算靠譜

而且第一季里居然復原了宋元雜劇

以這個時代為背景的影視劇非常多,但就服飾而言,靠譜的並不算多,就算是少有的佳作如《大明王朝1566》裡面的官服也顯得非常浮誇,服飾還原度比較好的我認為有四部

首先是老紅樓,這個已經有人提到了,對明朝日常服飾復原的很好

第二是《明妃傳》,這劇,劇情一般般,但服飾很感人。尤其是對宮廷服飾,官服等的復原,可以說這是我看過的所有明朝題材影視劇里做的最好的,

皇帝穿常服時終於不用再戴冥器了

明朝官員的服飾也終於捨去不必要的浮誇回歸正常,烏紗帽上終於沒有多餘的帽正,而且革帶也還原成虛束了(包括上圖中皇帝的革帶也是虛束)

第三是《大明劫》,這個自不必說,有心人應該看過不止一遍了

最後一部是最近上映的趙文卓主演的《蕩寇風雲》

清宮戲本來就很多,加上清朝本來距今較近,從服制上來說,靠譜的也不少,但像《甄嬛傳》《步步驚心》這些熱播劇,不是說服飾做的不好,但浮誇的成分太大,與真實的歷史存在一定的差距。我目前覺得做的最好的,一個是《雍正王朝》,個人以為這個算是服飾最不浮誇的一部了,特別是清官服里的夏涼帽和冬暖帽隨著劇情里視界的變換而交替出現,很不錯

還有一個就是走向共和了

----------------------------------------------------------------------------------------

再來說日本。不得不說,日本製作的歷史正劇(大河劇)里服裝總體而言很古樸很精良很考究,不似很多國產劇那樣大紅大綠又浮誇

飛鳥時代

本木雅弘主演的迷你劇《聖德太子》

奈良時代

吉岡秀隆和石原里美主演的《大佛開眼》

鎌倉時代

《北條時宗》,講元寇入侵的,雖然故事有點絮叨,但服裝,盔甲,還有戰爭場面等都無可挑剔

室町-安土桃山時代

這個時代為主題的大河劇太多了,挑兩個有代表性的

黑澤明的《影武者》

《秀吉》(這個確實很像猴子)

江戶時代

《德川葵三代》,這個沒的說,經典中的經典

幕末-明治時代

2004年的《新選組》

-------------------------------------------------------------------------------------------

最後說說韓國。說實話,韓國電影/電視劇里古裝題材的質量差別很大。如果是關於朝鮮王朝以前歷史的影視劇,無論是劇情還是服飾基本沒有做的太靠譜的,大體都有點過於誇張,比如《朱蒙》《大祚榮》《太祖王建》,而且仔細看會覺得從新羅時代一直到高麗時代服飾都過於雷同

如果一定要拎出一個相對靠譜的,應該就是黃山伐(兩部都算)

而如果是關於李氏王朝時代的影視劇,那佳作就太多了,服飾復原的也很漂亮,個人認為韓國歷史劇里絕大部分佳作都是關於李朝時代的。比如

《世宗大王》

李朝初年,包括明朝初年,百官所帶的烏紗帽帽翅確實是這樣下彎的,而且本劇里也明確區分了官員的公服(無補子)和常服。這一點,國內影視劇至今都沒有這樣細緻

2015年的電影《思悼》

《明成皇后》,這個不多說了,太經典了,裡面的服飾也很貼近史實(當然劇中出現的清朝和日本人物除外)


姜文的《鬼子來了》,日軍裝備很到位,連看過該片的日本老鬼子都以為很多鏡頭是紀錄片里的。


《貞觀之治》和《赤壁》


史延芹87版紅樓電視劇的服裝設計,當年她為該劇設計了2700多套服飾。
為使服飾最大限度的符合歷史真實,史延芹跑遍了9省18個市縣的圖書館、博物館、文物考古等部門。有次,為了弄清明代官袍的樣式,她到江蘇省博物院地下室倉庫去看出土實物,一邊掏出皮尺測量,一邊連連喊「棒」。製作過程中,她還動手參與裁剪和縫製。

現在拍的古裝戲,演技湊合就不錯了,還管你衣服是不是考究?宮女穿比基尼不是更博人眼球嗎?導演們樂不得呢!


武器道具,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張藝謀導演的《活著》

在男主被國軍抓壯丁到解放軍俘虜這部分,出現了大量國共內戰時期的武器,除了那個充當M2A1的54榴看的略尬之外,整體還原的非常好,而且最重要的是:都 是 原 品

國黨士兵的M3衝鋒槍

九四式山炮

改造三八式野炮

勃朗寧自動步槍

M1918型155榴

改造三八式野炮

四一式山炮

勃朗寧重機槍


HBO出品的美劇《羅馬》。是我看過的古羅馬題材影視劇里服裝最考究的了。說幾個它優於其他作品的地方。

軍團士兵和低階軍官的盔甲是鎖子甲,高級軍官大多穿皮甲,沒像大部分好萊塢製作不管什麼時代的羅馬軍團都穿帝國時期出現的環甲(但是環甲在這部劇里也一閃而過地出現過一兩次)

埃及豔后克利奧帕特拉七世,戴了假髮,真實的髮型是平頭。話說古埃及早期上層社會不論男女都是不留體毛的,晚期為了美觀和希臘化開始留了

轡頭是用了中世紀式的,但如果真用了那個時期的估計會把馬勒死。但鞍韉還原得不錯,最感人的是沒有馬鐙(用後期去掉了)

當然這部劇關於服裝還是有些問題的,但已經算是鶴立雞群了


反映近代的的片子一般都做得比較好,主要也是現存的古董多,參考方便
反映古代的片子自然比較難,只有一小部分大製作才能做到高還原度(還原度高了觀眾還要覺得土,不夠87V5,想想真難做啊)。


為什麼沒人說大決戰系列呢/滑稽


當然是我是特種兵系列,直接從某寶訂購美帝遊騎兵制服,屢試不爽。


筆中情。服裝,髮型,布景都很精緻。

蘇聯電影戰爭與和平


《絕代艷后》,獲得過奧斯卡最佳服裝獎,這部電影真實反應了當時的洛可可服裝。


張紀中的射鵰英雄傳,道具用的是《成吉思汗》的,金國人帶牛角帽帽,萌得很

這是丘處機

這是哲別

這是成吉思汗,就是樓上提到的《成吉思汗》里的成吉思汗

這是梅超風

這是完顏洪烈

清明上河圖一樣的風景

還有武俠第一男團全真7子

雖然這只是武俠劇,但本片前十集拍成成吉思汗崛起史了,相當的具有史詩感。而且道具什麼的神還原,造型設計是葉錦添,就是樓上提到的《赤壁》的服裝設計。

從片頭截得,師父柯鎮惡,後來他成了大明王朝的太監陳洪

和樓上提到的《成吉思汗》一樣的金國盔甲牛角帽帽

另外,幾乎所有的《九yin真經》都是線裝書,只有張紀中版本的《九陰真經》是對摺的


90年代初在大陸拍攝的台灣片,對,我說的是瓊瑤劇


老水滸(宋朝,武器印象深刻)、三國(漢末,文官服裝精確,武將沿用唐將風格,謝 @沈治療 ),太平天國(1999年作品,良心還原),漢武大帝(西漢,武將服裝的鎧甲和用色不正確,謝 @沈治療 ),大明王朝1566(明中後期,綉春刀?),大明宮詞(唐前期),走向共和(清末共和,過渡期間服裝很用心,道具差點,因為布局太廣,也算良心),我的團長我的團(滇西,遠征軍,雜牌軍武器軍裝看上去好糊弄,但是捷克式換彈夾和槍管你見過嗎?)

大決戰系列(ak和59無算,其餘基本還原,包括人物外形、語氣和習慣),集結號(內戰和朝鮮戰場,美式裝備和繳獲裝備的使用,M4有點齣戲),兄弟連(西線Dday,德軍服裝也算還原全面,包括德軍傘兵,神劇),兄弟連太平洋(太平洋島嶼爭奪,USMC良心COS)

父輩的旗幟(美軍視角硫磺島),硫磺島的家書(日軍視角硫磺島,服裝細節)

綉春刀(服裝良心)

想到補充


斯皮爾伯格導演的《兄弟連》《太平洋戰爭
》等等一系列的反映二戰題材的電影電視劇


我記得蘇聯有一部反映拿破崙戰爭的片子,由於當年沒有cg特效技術,專門造了一個模擬1:1的莫斯科城,然後燒掉了。。。燒掉了。。。燒掉了。。。


《步步驚心》,雖然是部穿越劇,但是,無論服裝,語言甚至人物心理比一般都古裝偶像劇都要還原歷史。服裝不必說,劉詩詩的服裝圖片列入瀋陽故宮滿清服飾展覽。然後人物對話也多以半白話為主,不像某些古裝劇一樣純白話……而且,雖然是穿越的人物,但是,並非像一般劇一樣,女主有著要改變歷史的決心,或者她最強……若曦這個形象人設非常好,雖然初期不理解封建王朝的制度和規則,但後來既來之則安之,每個形象都是本分。而且,歷史結構也沒有發生大的變動……(比如電影版那個就不想吐槽了),總之算是這些年來一部古裝精品。(雖然題材是可能不能和甄嬛傳,琅琊榜相立,但是,服裝的精緻程度和還原程度,以及色彩搭配,人物形象設定,都還是拔尖的。)
11年的劇,我到現在都經常翻看。(所以都過了6年了?感覺到了時光的滄桑……)

每一個都很精緻,也很符合人物形象 。

這個白的是康熙駕崩後守孝時穿的,細看細節,雖然是白衣服,但每個細節都很精緻

人物妝容也不突兀,不是那些韓妝,一字眉……眉形比較貼合人物形象,也比較傳統。
就這樣,真的很喜歡這部劇


推薦閱讀:

經常看見服裝設計師們畫這種模特,這是什麼模特?有沒有畫這種模特的教程?
格子襯衫是否被許多知乎用戶和互聯網男模妖魔化了?
國內哪些大學紡織與染色方向的專業更好?
類如GIVENCHY以及MARCELO BURLON這樣的潮t除了設計到底好在哪裡?

TAG:歷史 | 服飾 | 服裝設計 | 影視作品 | 古代服飾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