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發生在三國時期的非演義故事?

就是事件的主角並沒有在三國演義中登場,或者只是一筆帶過,比如孔雀東南飛什麼的…


鮮卑禿髮樹機能之亂,我新生的大晉朝涼州、秦州首府被攻破,滅蜀名將胡烈、牽弘、楊欣三個州刺史先後被鮮卑和羌胡叛軍虐殺。

胡烈

牽弘

楊欣

涼州、秦州都是西晉用以對抗蜀漢的重要軍事基地,軍隊也都是邊軍精銳。結果就這麼被叛亂的河西鮮卑虐殺了。

而在此之時,唯一能和叛亂的河西鮮卑、羌胡對抗的晉朝軍官是誰呢?
這個人叫彭祈,很不幸,這是一個盧水胡人。也是西晉時期唯一的少數民族大州刺史。
也就是說,鮮卑人、羌人、匈奴人聯合在涼州秦州叛亂,晉朝得以保全涼州不淪陷的軍隊卻是盧水胡人。
盧水胡是什麼東西呢?其實還是以漢武帝時首先投降漢朝的河西走廊匈奴人為主體,融合小月氏、上古西戎後裔、羌人而形成的新部族。如同河北的烏丸人一樣,盧水胡也是少數民族中比較親近中原,習慣效忠朝廷的。永嘉之亂五胡亂華,盧水胡一直在保護西晉小朝廷,直到內部矛盾酋長被晉廷猜忌殺死才投靠了匈奴漢趙。
而盧水胡和關隴漢人死命保全西晉小朝廷的時候,我華夏的「支柱」中原大族卻紛紛南遷,主動放棄中原。

這其實也是東漢年間羌亂的延續,只不過羌人被漢朝血腥鎮壓,河西草原迎來的新主人——河西鮮卑對河西少數民族對抗中原朝廷的延續。
由於這場叛亂,晉朝一直沒有滅吳的決心。
叛亂平定後,晉朝朝野才開始籌劃滅吳。

當然這場叛亂是怎麼平定的呢?
是一個兗州小軍官馬隆,毛遂自薦,帶了三千精兵,然後就順利收拾了這次叛亂。由於叛亂被平定得太過輕鬆,晉朝朝廷又放鬆了對胡人勢力的警惕,繼續維持民族壓迫政策並對內遷胡人集團毫無防備,釀成了新一輪氐人牽頭的齊萬年之亂。
然後隨著晉朝自己作死,八王之亂的爆發,五胡之亂就來了。


我是佛弟子,說幾個三國時代的佛教事情吧

1、曹植,漢傳佛教音樂之父,他寫了本《瑞應本起經》,將梵音對應成漢音,從此後期佛教念經
跟唱歌一樣,就是從他開始的。

2、康僧會,康是國家的名字,僧是他的身份,僧人,會是他的名字。來中國傳教時,想在東吳建佛塔寺院,於是去見孫權,展示舍利子的神跡,另孫權折服【希有之瑞也。會進而言曰。舍利威神豈直光相而已。乃劫燒之火不能焚。金剛之杵不能碎。權命令試之。會更誓曰。法雲方被蒼生仰澤。願更垂神跡以廣示威靈。乃置舍利於鐵砧磓上。使力者擊之。於是砧磓俱陷舍利無損。權大嘆服。即為建塔——《高僧傳》】,不過書里說由於是外國人,所以並不記載在吳志里

3、孫皓,將大小便灌入金像,身體忽然腫了,雞雞劇痛,後來念佛懺悔才痊癒【於地得一金像高數尺呈皓。皓使著不凈處以穢汁灌之。共諸群臣笑以為樂。俄爾之間。舉身大腫。陰處尤痛。叫呼徹天。太史占言。犯大神所為。即祈祀諸廟永不差愈。婇女先有奉法者。因問訊雲。陛下就佛寺中求福不。皓舉頭問曰。佛神大耶。婇女雲。佛為大神。皓心遂悟具語意故。婇女即迎像置殿上。香湯洗數十過。燒香懺悔。皓叩頭於枕自陳罪狀。有頃痛間。遣使至寺。問訊道人。請會說法。會即隨入。皓具問罪福之由。會為敷析辭甚精要。皓先有才解欣然大悅。因求看沙門戒。會以戒文禁秘不可輕宣。乃取本業百三十五願。分作二百五十事。——《高僧傳》】

感謝評論區里 @沈友 朋友補充了一個三國時的一個佛教事迹
笮融,地方豪強,雖然干過殺燒擄掠,也推動了當時佛教的發展,建造的佛塔成為我國早期佛塔的基本塔型

(陶謙)使笮融督廣陵、彭城運漕,並任下邳相,遂放縱擅殺,坐斷三郡委輸以自入。曹操征陶謙,徐土騷動,融將男女萬口、馬三千匹走廣陵,廣陵太守趙昱待以賓禮。融利廣陵之眾,因酒酣殺昱,放兵大略而去,過殺彭城相薛禮。興平二年(195),與盟主劉繇同為孫策所破。奔豫章,殺太守朱皓,得罪劉繇,為繇所破。敗走入山,為民所殺。

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笮融可謂是個響噹噹的人物,他在下邳所建的浮屠寺、九鏡塔在佛教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浮圖寺九鏡塔鋪排之奢華、場面之宏廣、氣勢之雄偉為世所難見。
笮融在下邳所做的各項佛事無意中成了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具有彪炳性的功業。他所興建的佛祠、佛塔以「上累金盤、下為重樓」的結構,成為我國早期佛塔的基本塔型,並且這一佛寺布局的形式基本上延續至唐初。祠內所塑之黃金塑身的佛像也是我國文獻上有關【佛像鑄造的最早記載】。並且笮融在境內接受佛教之人,免除佛教信徒的徭役賦稅,也【成為以後歷代官方支持佛教的舉措之一】。同時,笮融的這些活動使徐州、下邳在此後很長一個歷史時期內,始終是我國佛教的重鎮之一。相傳笮融非常殘暴,但卻信仰佛教,學者們認為【南京地區的佛教是由笮融最早傳來的】。

再說個中醫的事情吧

皇甫謐,如果不是學中醫或者對三國特別有興趣的,也不知道這個人是誰,可能還沒他爺爺皇甫嵩有名。史書記載這傢伙17歲還在弄堂里玩打仗遊戲,而同年齡的孫權已經坐鎮江東了,所以屬於大器晚成那類。中年後,司馬昭叫他做官,他不做,尤其後來夢見司馬懿幹掉了曹爽,更覺官場可怕。後來歸隱,40歲時得了中風,自學中醫,然後做了一件影響後世中醫的事情,即寫了一本《針灸甲乙經》。在他之前,人體穴位和經絡是各家各說各,從他開始,基本敲定了主要主要的經絡和穴位,隋唐後到現在,凡是學中醫的,都要學這本書,成為針灸學的基本教材。

不知道是不是題主想知道的內容,坐等其他答案。


牽詔和大耳少長河朔,英雄同契,為刎頸之交,然而最後天各一方,互為敵對,期間故事,實在是小說的絕佳素材,灌水居然不開開腦洞,可惜可惜


漢末三國英雄輩出,確有許多出色人物,演義不曾提及或一筆帶過。
且談談我最欣賞的幾位。傅燮傅南容蘇則蘇文師陸績陸公紀。
某種意義上,他們殊途同歸,同為漢王朝崩潰時的殉道者。
大崩潰時代的殉道者:《演義》背後的漢末英才 - 狐言論史 - 知乎專欄
1、千騎叩首,壯節不屈

【時,北地胡騎數千隨賊攻郡,皆夙懷燮恩,共於城外叩頭,求送燮歸鄉里。】——《後漢書 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

時年為公元187年,黃巾之亂過去三年,董卓入京尚有兩年。
故事主角,大漢漢陽太守傅燮,《三國演義》與歷代《三國志》遊戲皆不曾登場,是以相對同時代的大多數人物,現代知名度甚低。

傅燮,字南容,斬殺樓蘭王揚威異域的西漢名人傅介子之後,身長八尺,相貌莊重威嚴。
他少年時遊學洛陽,後被北地太守范津舉孝廉,因范津居喪,自棄仕途為恩主守喪三年。後為護軍司馬跟隨皇甫嵩討伐黃巾,行軍潁川見變亂,有感而奏,指出黃巾之亂「釁發蕭牆,而禍延四海」,「天下之禍,不由於外,皆興於內」,力請靈帝革新政制,驅除奸黨。靈帝雖不納,亦不加罪。宦官首領趙忠甚惡之。
因此漢軍於東郡蒼亭之戰斬首七千,擒渠帥卜巳、張伯、梁仲寧,傅燮位居首功卻不得封侯。

韓遂邊章亂涼州,皇甫嵩進討不利,司徒崔烈等高官竟於公卿百官之會上,提出放棄涼州,索性不要這個靡費帝國百年的無底洞了。靈帝猶疑間,傅燮厲言:「斬司徒,天下乃安!」
而後痛陳涼州對帝國的戰略意義,武帝開疆列置四郡,實為天下要衝,國家籓衛。廟堂三公欲棄萬里疆土,豈不知讓胡虜得居此地,士勁甲堅,必為天下大患。
一言既出力挽朝局,終令昔年漢武帝霍驃騎的心血不致東流。涼州傅燮是以簡在帝心,名動天下。
三公九卿位每有出缺,傅燮必是朝野屬意之人。
趙忠曲意拉攏之,表示傅燮只需不與眾常侍敵對,萬戶侯輕而易舉,為傅燮嚴詞以拒。於是權貴協力,將傅燮排擠出外,為叛亂肆虐的涼州漢陽太守。

傅燮到任,廣開屯田,深恤百姓,叛羌懷其恩化,並來降附,列置四十餘營,本郡粗安。
豈料涼州刺史耿鄙任用小人,士民皆怨,又不聽傅燮息軍養德,離合群惡之策,率六郡兵大敗身死,涼州局勢大壞,羌虜進圍漢陽。
城中兵少糧盡,傅燮固守孤城。此時叛虜中數千胡騎感念傅燮昔日之恩,一齊下馬叩首,懇請傅燮勿作玉石俱焚之舉,願護送他安然返鄉。如此一幕,只怕古今戰爭史上亦屬罕見。
傅燮慨然而嘆,言「世亂不能養浩然之志,為官食祿者又怎能逃避其難?」按劍痛斥屈膝投降的酒泉太守黃衍勸說,與城俱亡,漢廷追封其為壯節侯,天下名士聞此凶訊,齊悲之。

ps:東漢末年的這場大規模涼州羌人叛亂,本是百年漢羌戰爭的延續,其主力與初期頭目,正是對抗東漢政府的羌胡們。
先有韓遂、後有馬騰投入其中,也正因為他們能夠代表羌人的利益,立場和作為與羌人一般無二,因此才會得其廣泛支持,逐漸排擠掉羌酋北宮伯玉之流,成為其首領與代言人。其行為性質與明代倭亂的王直、徐海輩一般無二。
馬騰既是開國名將馬援後裔,又是帝國外戚(馬援之女為明帝皇后、章帝之母),身為平叛政府軍的一員,竟然臨陣投敵,直接導致大軍戰敗、涼州陷於羌胡,中樞武力大損,政府權威蕩然無存,可說是之後天下紛亂、蒼生塗炭的罪魁禍首之一,萬死難責其咎。
《三國演義》竟將此人美化成大漢忠良和正面人物,反而忽略了真正與羌虜不屈抗爭、壯烈殉國的漢家英雄傅南容,亦是一大缺憾。

2、蘇則哭漢,矯矯風烈

【初,則及臨菑侯植聞魏氏代漢,皆發服悲哭,文帝聞植如此,而不聞則也。帝在洛陽,常從容言曰:"吾應天而禪,而聞有哭者,何也?"則謂為見問,須髯悉張,欲正論以對。】——《三國志·魏書·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

時為公元220年,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代漢建魏。其弟曹植身著喪服悲哭,不知幾分為漢,幾分為代漢登基的不是自己。而同樣為漢朝滅亡舉喪的大臣更有一人,即金城太守蘇則。在《三國演義》中和歷代《三國志》遊戲中不曾登場。
涼州剛平定歷時三十年的韓馬之亂,各地吏民流散飢窮,蘇則內撫百姓,外安羌、胡,與百姓分糧而食,得牛羊則奉養貧老,旬月之間,流民皆歸,得數千家。又嚴明法令,勸導百姓耕種,是年即獲大豐收。
當時中樞在涼州的威信仍然薄弱,懷有野心的豪強此起彼伏,隴西李越、武威顏俊、張掖和鸞、酒泉黃華、西平麹演等各舉郡而返,皆被蘇則各個擊破,依次討平。
蘇則不待朝廷發兵,便以本郡兵馬指揮若定,平定一州,以此功封三百戶侯,入中樞為侍中。他為漢朝發喪之舉,正在赴洛陽朝廷之前,因地隔偏遠,曹丕是以不知。

蘇則入朝後,大魏易鼎功臣、首倡稱公的董昭與之同事,欲結好之,想枕著蘇則的膝蓋睡覺,蘇則厭惡地把他的頭推下去,【蘇則之膝,非佞人之枕也。】
曹丕聽說了曹植在他登基時的哀哭,詢問一眾大臣:「我順應天命接受禪讓,卻有人心懷不滿哭泣,這是什麼緣故?」蘇則以為曹丕說的是自己,竟氣得須髯怒張,欲持君臣正論以駁;好在另一個侍中傅巽掐一把「不是說你」,才阻止了他尋死。
曹丕向蘇則詢問如何得到西域進貢的珍珠;又在打獵時因為鹿撞破柵欄逃走,欲揮刀誅殺相關督吏;皆被蘇則以帝王當修德養性的正論相諫。
曹丕雖然當場接受,也對這樣的既能且直的大臣忌憚反感,數年後,終將蘇則出外為東平國相。蘇則途中發病,英年早逝。

蘇則自幼便敬慕漢武帝時名臣汲黯,可說他和很多涼州地方官員,如衛康、姜敘、趙昂等人一樣,在一群亂世草頭王中,比之為禍桑梓多年的馬超、韓遂輩,方才歸順最能安定涼州局勢、代表朝廷中樞的曹魏,最終無可奈何接受了曹魏代漢的現實。
這亦最能代表當時許多州郡官員的共同心態。同樣也包括劉備早年故友,如田豫、牽招等人。

3、陸郎鑿井,廉石歸鄉

【孫權辟陸績為曹掾,以直道見憚,出為鬱林太守。罷歸,無裝,舟輕不可越海,載石為重。姑蘇陸氏之門有巨石,號「鬱林石」,世保其居。】——南宋·范成大《吳郡志》
【陸氏在姑蘇,其門有巨石,遠祖績嘗事吳為鬱林太守,罷歸無裝,舟輕不可越海,取石為重,人稱其廉,號「鬱林石」,世保其居雲。 】——《新唐書·隱逸傳·陸龜蒙》

陸績懷橘一事,被列入儒家典籍《二十四孝》中,千百年來皆被推崇,

【孝順皆天性,人間六歲兒。袖中懷綠橘,遺母事堪奇。】——《二十四孝》

《三國演義》同樣旁錄,此外亦將其設置為「舌戰群儒」一幕中,主張歸降的東吳文臣一員,以襯托孔明的半個丑角形象一筆帶過。
而正史上的陸績,卻遠不止是一個早慧的孝子。他本是廬江太守陸康之子,在袁術宴上懷橘僅僅一年後,兩家交惡,袁術派遣孫策攻廬江,陸康苦守兩年病亡,陸氏宗族一半人死於圍城戰。其時陸績隨宗族返回吳郡,接過家主之位,因年不過九歲,十三歲的堂侄陸遜幫他支撐門戶。豈知不久後,大仇人孫策兵取江東,佔領吳郡。此時兩個少年人對孫氏的觀感可想而知。

陸績十一歲時,孫策遇刺,張昭受命託孤,輔佐孫權繼領江東,與江東大族力求和解。少年陸績在張昭、張紘等江東名士的宴會上,譏刺他們治平天下的主張,不務道德而惟尚武,推崇管仲孔子的以德服人、不用兵車之道,一時舉坐皆驚。此論看似迂闊之談,其實亦代表對治世的嚮往和現實的不滿。
他平素交好的兩個好友,一個是狂傲不羈的虞翻,另一個便是荊州名士「鳳雛」龐統,——同樣都以特立獨行、不同俗流著稱,足見其心性。

陸績成年後,孫權對他這種不情願合作的態度亦頗為忌憚,將他發往偏遠的交州鬱林郡為太守。
漢末當時,其地氣候炎熱,疫痢流行,環境惡劣。陸績發動民眾挖掘水井,改善水質,減輕疫病,被當地至今稱為「陸公井」「懷橘井」。作為知名學者,亦留下許多文化遺存,使翰墨典章得以傳播於鄙域。
理政之餘,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為兩漢天文歷算集大成者。
最為稱道的,是他為官廉明清正,肅貪拒賄,卸任後亦不攜帶任何特產,返回吳郡歸途,因行李太少,沒有足夠財物壓住行船,船輕難避海浪,就取巨石為壓艙之物。此石後被稱「漢陸公鬱林石」「廉石」。
「廉石歸鄉」一事,成為千載廉吏典範,為後世各朝官員所推崇,將「廉石」立於蘇州府學之前,文廟之中,直至今日,永為世人懷念瞻仰。

陸績去世時年僅三十二歲,恰在漢朝滅亡前一年,雖仕官孫氏十餘載,臨終仍以漢臣自命,期待天下一統,遺言:

有漢志士吳郡陸績,幼敦《詩》、《書》,長玩《禮》、《易》受命南征,遘疾遇厄,遭命不幸,嗚呼悲隔!從今已去,六十年之外,車同軌,書同文,恨不及見也。

恰恰就在六十一年後,西晉滅吳,車書重新一統。

正史雖不曾提及,但以陸績的政治態度,不難想見在赤壁之戰前,他必是主張歸順中樞的一派。
抗曹抉擇從東吳政權的角度看當然何其正確英明,然則另一方面,在天下局勢已然大定時,重建本邦、天下太平方是絕大多數人的理想。
畢竟這從來不是抵抗侵略,從來不是對抗異族,而是作為地方勢力是否要歸順中樞,結束分裂,實現一統。
比起遠距離欣賞鼎足三分一眾英雄們的武功,又有多少人念及蒼生十室九空、百姓流離失所人相食的慘景?一姓之帝業,萬姓之哀毀。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

因《三國演義》及其相關影視遊戲的影響,軍閥以百姓為魚肉逐鹿爭鋒,智士以欺詐為本能成就功名,彷彿便是漢末天經地義的道理。
然則確實還有一些仁人志士,希望著維持兩漢四百年法統,早日恢復秩序、平定亂世;如若不能,至少也能安定一方,救民水火。為這樣的本心才決然投入到亂世污濁中。
這其中當然包括我們熟悉的荀彧、孔明、趙雲;亦包括大眾不熟悉的傅燮、蘇則、陸績。
論生平功業,傅南容、蘇文師、陸公紀不過一偏遠郡守;論家喻戶曉,更遠難比許多著名勇將或謀士。
可比起那些僅為成就個人野心功名的好武弄險輩,我還是喜歡這樣真正身體力行、息息心念黎民蒼生的人,只為敬其不朽人格和操守。


謝邀。

這種非演義的小故事有很多,想到一個,就說一個吧,可以持續更新的。博君一笑

今天是關於魏國號稱儒宗王象的「男同三角戀」故事。

這篇史料本來讀了沒什麼,現在越看越有問題,細思恐極啊

魏略曰:王象字羲伯。既為俊所知拔,果有才志......象既性器和厚,又文采溫雅,用是京師歸美稱為儒宗。車駕南巡,未到宛,有詔百官不得干豫郡縣。及車駕到,而宛令不解詔旨,閉巿門。帝聞之,忿然曰:吾是寇邪?乃收宛令及太守楊俊。詔問尚書:漢明帝殺幾二千石?時象見詔文,知俊必不免。乃當帝前叩頭,流血竟面,請俊減死一等。不答,欲釋入禁中。象引帝衣,帝顧謂象曰:我知楊俊與卿本末耳。今聽卿,是無我也。卿寧無俊邪?無我邪?象以帝言切,乃縮手。帝遂入,決俊法,然後乃出。象自恨不能濟俊,遂發病死。

典論帝自敘曰:建安初,上南征荊州,至宛,張綉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從兄安民遇害。時余年十歲,乘馬得脫

三國志楊俊傳:俊雖並論文帝、臨菑才分所長,不適有所據當,然稱臨菑猶美,文帝常以恨之。黃初三年,車駕至宛,以巿不豐樂,發怒收俊。尚書僕射司馬宣王、常侍王象、荀緯請俊,叩頭流血,帝不許。俊曰:吾知罪矣。遂自殺。眾冤痛之。

  • 這個王象小童鞋,早年出身很低,是一個小牧童。據說因為喜好讀書而被魏國大臣楊俊看重,楊俊叔叔為王象童鞋贖了身,還替他張羅了一門親事,娶了老婆。於是王象童鞋扶搖直上,這學問也是越來越高,最終【京師歸美,稱為儒宗】。好吧,重要的是在後面。

魏文帝曹丕跑到宛城採風,這宛城說起來還是曹丕的傷心地,當年曹操兵敗張綉於宛城,哥哥曹昂、堂兄曹安民不幸遇難,但曹丕當時【余年十歲】,很幸運地【乘馬得脫】。二十五年後,曹丕再次來到宛城,這宛城太守正是替王象童鞋贖身的楊俊,楊俊當年在曹操立嗣的時候偏向曹植,評論文採的時候【稱臨菑猶美】,於是這梁子結上了。


曹丕到宛城的目的是採風的,偏偏抵達的時候,楊俊【閉巿門】把曹丕關在門外,城內的街頭風景自然也看不到了。這曹丕恨啊,怒噴一句【吾是寇邪】?意思就是我難道是土匪嗎?然後便是新仇舊恨一起湧上曹丕的心頭,這結果自然是楊俊悲劇了。

曹丕借口【巿不豐樂】而【發怒收俊】要處死楊俊,司馬懿和荀緯都給楊俊求情,王象看到替自己贖身的楊俊要被處死了,心急如焚,跑到曹丕跟前【叩頭】而【流血竟面】,曹丕不理,準備回到臨時寢宮,王象連忙【引帝衣】拉住曹丕的衣服。曹丕回頭說了一句:我知道你和楊俊的故事,但是【今聽卿,是無我也。卿寧無俊邪?無我邪】?

啥意思,就是今天要是聽你的話,就沒有我了。你到底是寧願沒有楊俊呢?還是沒有我?簡而言之就是曹丕要王象心裡做出決定:有我沒他,有他沒我。王象見曹丕語氣嚴厲,這下沒有轍了,只能【乃縮手】。

仔細看了這對話,這【卿寧無俊邪?無我邪】一句不禁讓我篇幅聯想啊!好一出三角苦情戲啊。這王象是個【文采溫雅】之人,想當初楊俊叔叔特地給王象童鞋贖身,還特地給王象童鞋說親,再加上現代社會有同婚現象,那這也會不會是那個...就是那個啦!當初的人只是個大臣,現在的人是皇帝,好一個霸道總裁啊!

楊俊的最終下場在魏略里是【決俊法】,在三國志楊俊傳里是【遂自殺】。我估計是【遂自殺】,很有可能是曹丕考慮到王象的感情而略有心軟,給了「情敵」一個賜死。

好了,以上故事的妖孽部分,純屬我的想像,不負任何責任的


謝邀。

1、《陳情表》作者李密。

所謂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為了測試大伙兒的忠孝之心,這兩篇齊齊入選中學語文課本。

話說,你哭了么 (/▽╲)

年月日,某師密表校長:前授出師表,黃君涕下,今授陳情表,黃君慟哭幾絕,此何忠孝,宜拜五道杠。

華陽國志曰:密祖父光,硃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更適人。密見養於祖母。治春秋左氏傳,博覽多所通涉,機警辯捷。事祖母以孝聞,其侍疾則泣涕側息,日夜不解帶,膳飲湯藥,必自口嘗。本郡禮命不應,州辟從事尚書郎,大將軍主簿,太子洗馬,奉使聘吳。吳主問蜀馬多少,對曰:「官用有餘,人間自足。」吳主與群臣汎論道義,謂寧為人弟,密曰:「原為人兄矣。」吳主曰:「何以為兄?」密曰:「為兄供養之日長。」吳主及群臣皆稱善。蜀平後,征西將軍鄧艾聞其名,請為主簿,及書招,欲與相見,皆不往。以祖母年老,心在色養。晉武帝立太子,徵為太子洗馬,詔書累下,郡縣偪遣,於是密上書曰:「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見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早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偪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愍,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猥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亦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敢廢遠。臣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原乞終養。臣之辛苦,非徒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原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武帝覽表曰:「密不空有名也。」嘉其誠款,賜奴婢二人,下郡縣供養其祖母奉膳。及祖母卒,服終,從尚書郎為河內溫縣令,政化嚴明。

2、猛將之烈陳到

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贊趙子龍、陳叔至
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隨先主,名位常亞趙雲,俱以忠勇稱。建興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將軍,封亭侯。

論起來,這位陳叔至可是老革命,與趙雲齊名,末了子龍升天,叔至湮滅,羅灌水就是這麼任性 ╮(╯▽╰)╭雖說這位的事迹少了點,但以老羅的尿性,純虛構的周倉還能吹出花來,這是個事兒嘛?哼,姓陳的一定欠了丫很多錢,@陳祗 @陳壽

3、孤城遺忠羅憲

估計老羅寫完姜維之死,就想著趕緊打GG,於是這位大漢最後的名將遂成虛話(霍弋表示不服(¬_¬)答主表示無視&<( ̄︶ ̄)&>)。

蜀漢滅亡,東吳喜聞樂見得【】╮(╯▽╰)╭背盟了,託名相救,實為打劫,末了羅憲用兩千人教了陸抗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你們執行的是沒有孫十萬的孫十萬路線 ( ̄_, ̄ )

襄陽記曰:羅憲字令則。父蒙,避亂於蜀,官至廣漢太守。憲少以才學知名,年十三能屬文。後主立太子,為太子舍人,遷庶子、尚書吏部郎,以宣信校尉再使於吳,吳人稱美焉。時黃皓預政,眾多附之,憲獨不與同,皓恚,左遷巴東太守。時右大將軍閻宇都督巴東,為領軍,後主拜憲為宇副貳。魏之伐蜀,召宇西還,留宇二千人,令憲守永安城。尋聞成都敗,城中擾動,江邊長吏皆棄城走,憲斬稱成都亂者一人,百姓乃定。得後主委質問至,乃帥所統臨於都亭三日。吳聞蜀敗,起兵西上,外託救援,內欲襲憲。憲曰:「本朝傾覆,吳為脣齒,不恤我難而徼其利,背盟違約。且漢已亡,吳何得久,寧能為吳降虜乎!」保城繕甲,告誓將士,厲以節義,莫不用命。吳聞鍾、鄧敗,百城無主,有兼蜀之志,而巴東固守,兵不得過,使步協率眾而西。憲臨江拒射,不能御,遣參軍楊宗突圍北出,告急安東將軍陳騫,又送文武印綬、任子詣晉王。協攻城,憲出與戰,大破其軍。孫休怒,復遣陸抗等帥眾三萬人增憲之圍。被攻凡六月日而救援不到,城中疾病大半。或說憲奔走之計,憲曰:「夫為人主,百姓所仰,危不能安,急而棄之,君子不為也,畢命於此矣。」陳騫言於晉王,遣荊州刺史胡烈救憲,抗等引退。

4、秤象神童曹沖

羅灌水表示

當然,老羅表示,能讓爾等空氣化,那是俺友善度爆表!不友善的啥下場?

例子一:勇冠三軍李太守

李通出迎,超奮威交戰,數合之中,一槍刺李通於馬下。

李通你好,李通再見。

例子二:平定二郡陳將軍

牙將陳式曰:「將軍休動,某願當之。」忠大喜,遂令陳式引軍一千,出山口列陣。夏侯尚兵至,遂與交鋒。不數合,尚詐敗而走。式趕去,行到半路,被兩山上擂木炮石,打將下來,不能前進。正欲回時,背後夏侯淵引兵突出,陳式不能抵當,被夏侯淵生擒回寨。

陳式你好,陳式再見。

卻說陳式引兵行不數里,忽聽的一聲炮響,四面伏兵皆出。式急退時,魏兵塞滿谷口,圍得鐵桶相似。式左衝右突,不能得脫。忽聞喊聲大震,一彪軍殺入,乃是魏延。救了陳式,回到谷中,五千兵只剩得四五百帶傷人馬。背後魏兵趕來,卻得杜瓊、張嶷引兵接應,魏兵方退。陳、魏二人方信孔明先見如神,懊悔不及。……卻說孔明大驅士馬,復出祁山。勞軍已畢,魏延、陳式、杜瓊、張嶷入帳拜伏請罪。孔明曰:「是誰失陷了軍來?」延曰:「陳式不聽號令,潛入谷口,以此大敗。」式曰:「此事魏延教我行來。」孔明曰:「他倒救你,你反攀他!將令已違,不必巧說!」即叱武士推出陳式斬之。須臾,懸首於帳前,以示諸將。

陳家究竟欠了老羅多少錢……

例子三:鬼畜萌主王司徒

看來欠老羅銀子的不止一家啊……


笮融是徐州陶謙手下,殺燒搶掠後把財產獻給佛教。後來被滅了。


謝邀~

以下都是乾貨,個人淺見,一家之言:

曹操的一個重要謀士便是荀彧。荀彧當年從袁紹帳下投奔曹操麾下時,曹操高興地說:「真是我的張子房啊。」荀彧或許與張良都有相似之處,張良在韓國被滅之後,想要匡複曾經的王室,而荀彧的抱負是匡扶漢室。他們都有經世之才。可惜他們的結局卻迥然不同。首先因為荀彧在對待東漢皇室問題上就得罪過曹操,畢竟立場不同,曹操決不可能站在漢室的立場。曹操一直覬覦漢室江山,荀彧則和羅貫中看法一致,想要維護漢室的血統統治江山。尤其是當董昭等人要給曹操加九錫,進爵魏公時,荀彧反對的理由是:您起兵就是為了匡扶漢室,不宜如此勸進,與曹操的利益背道而馳,因此再次大大得罪了曹操。最終,曹操在荀彧生病留在壽春時,曹操派人送給荀彧一個空空如也的食盒,荀彧跟了曹操二十一年,很明白其心思,便服毒自盡了。第二年,曹操稱魏公。漢獻帝惋惜荀彧之死,其祭日朝廷不準舉辦宴會,並給荀彧謚號為「敬候」。

值得一提的是,侄子荀攸,郭嘉與鍾繇等謀士也是荀彧推薦的,包括司馬懿。

荀攸是荀彧輩分上的侄兒,但比荀彧大六歲,從小就有驚人的判斷力和識人能力,還十分懂事。鄧綏的祖母為其剪髮傷到了鄧綏,鄧綏怕祖母擔心便忍痛不出聲;荀攸叔父吃醉酒誤傷了時年七八歲的小荀攸的耳朵,荀攸不讓叔父擔心,便跟別人見面時故意遮住耳朵。荀攸十三歲時,從一個人神色看出其正在隱瞞做的壞事,很有眼力,果然此人是逃犯。開始荀攸做過黃門侍郎,事業並不得志,後因荀彧引薦,荀攸的才華得以施展。

郭嘉也很值得一提。此人有奇謀,可惜英年早逝,否則魏政權的發展軌跡如何,就更加難以預料。一開始曹操得一個叫做戲志才的智囊,可惜此人死得早,荀彧在這種情況下推薦了郭嘉郭奉孝。郭嘉是曹操智囊團之中最年輕的,可惜身體不好,因病而逝,終年三十八歲。赤壁兵敗的時候,曹操還嘆過,如果郭嘉還在,就不至於敗成這個模樣。


橋玄與曹操算是忘年交了,他曾對曹操開玩笑,說如果他死後曹操經過其墓地不祭酒與雞的話,曹操走不遠散步就會腹痛(其實就是拉肚子哈哈)。或許這番戲謔的話只有對最至交的人才會說,足以見兩人感情甚篤。橋玄死後,曹操每每路過橋玄的墓地,以最隆重的禮儀拜祭他。

許攸建議袁紹派輕騎攻襲許都,迎接天子討伐曹操,曹操首尾難顧,必敗無疑(嗅到了圍魏救趙的氣息),袁紹又沒有聽從意見,許攸生氣下投奔了曹操。曹操還高興地鞋子顧不上穿,光著腳迎接許攸。這下可好,許攸告訴了曹操袁紹的屯糧在烏巢的事實,曹操令曹洪放火燒了屯糧。本在袁軍中的張郃等見大勢已去,投奔曹操。袁紹損失慘重,與兒子袁譚帶著僅數百騎逃跑。

于禁曾立下汗馬功勞,帶兵很有一套。曾平定昌豨反叛,昌豨與于禁有老交情,撐不住了,就向于禁投向,可于禁執法如山,一邊落淚一遍臨場斬決昌豨。結果晚節不保,關羽在樊城圍困曹仁,曹操派于禁援助,結果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投降,龐德卻不屈而死。曹丕登基後,孫權稱藩,將于禁遣返曹魏。于禁頭髮白了,面容憔悴,曹丕假言寬慰一番,給他頭銜,排他出使吳,之前卻讓他先去拜謁高陵,祭奠曹操。本來於禁就覺得愧對曹操,卻在高陵發現了一幅文帝令人畫的水淹七軍圖,關羽得勝,龐德憤怒,于禁降服等種種。于禁看罷,無地自容,羞愧而死。(雖然說從來美人如良將,不許人間見白頭,縱觀于禁的結局,其實蠻心酸的)


-----/--------


還有一些「一筆帶過」,以下是我能想到的:


建安二十二年為丁酉年,發生漢魏時期最大的瘟疫,故稱「丁酉大疫」,建安七子中王粲等五人罹難於此(仲宣懷遠更凄涼,好可惜)

漢靈帝在宮中自己設計了一套非常之強大的排水系統,如果出生在今天,會是一位極有天賦的土木專家哦


三國除了盛行鬥雞,還盛行鬥鴨(這個有趣吧)


「巾幗」是古代婦女的頭巾和髮飾,諸葛亮為尋釁贈司馬懿巾幗


魏明帝在洛陽西北建造小城金墉城,作用為:供當時貴族享樂,軍事瞭望台與儲藏糧食、軍械場所,是城市的防禦中心。魏元帝曹奐禪位金墉城始,此城為廢主棄後幽居的場所


細細看一遍史書,三國流行單字名,大家發現了木有?


此貼不定時補充


劉備臨死前,把遺命給了特地從成都調來的諸葛,把主力軍團給了李嚴,而讓自己的兒子踏踏實實留在成都。

李嚴要折騰諸葛有遺命,諸葛要折騰李嚴有兵,而倆人離新皇太遠,誰想一路折騰回去,政治風險都大的不能承受,劉禪的詔書效力可以最大化。

這種政治安排,算是歷史上一絕了。


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這是納蘭容若的兩句詩,其中描寫的故事載於世說新語惑溺篇。荀粲荀奉倩,跟他的妻子感情甚篤。他妻子年紀輕輕就得了熱病,百般醫治皆不見好轉,他非常焦急,不惜自己躺到雪地里,然後用涼下來的身體給妻子降溫。可惜即便如此,妻子還是病逝了。他悲慟萬分,又在雪中著了涼,不久也離開了人世,時年二十九歲。
幾年前看到這個故事的第一個念頭是,原來果郡王用身體給甄嬛降溫竟然不是作者扯出來的。第二個念頭是,用這麼原始的方式降溫,難道是請不起醫生嗎?荀粲家裡是不是很窮……嗯不對,這個姓氏……?!一查資料,荀粲是曹魏頂級世家潁川荀氏的子弟。他的父親,就是那位大名鼎鼎,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的荀彧荀文若。這竟然是荀令君的兒子啊!這性格完全不像啊!!


曹沖稱象
曹丕曹植奪妻
曹植寫洛神賦


某人的筆記體作品說了好多呢,就是世說新語。

1.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演義里被黑成了不忠漢室的奸臣。
2.
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正月半試鼓,衡揚枹為漁陽摻撾,淵淵有金石聲,四坐為之改容.孔融曰:" 禰衡罪同胥靡,不能發明王之夢." 魏武慚而赦之。
禰衡的死怪不得曹操,曹操把他打發到劉表那裡是很安全的,後面的事情曹操不可能預料到。
3.
曹公少時見喬玄,玄謂曰:「天下方亂,群雄虎爭,撥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實是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恨吾老矣,不見君富貴,當以子孫相累。」
亂世英雄,治世奸賊-----變成了亂世奸雄,治世能臣
4.
魏武少時,嘗與袁紹好為遊俠。觀人新婚,因潛入主人園中,夜叫呼云:「有偷兒賊!」青廬中人皆出觀,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婦,與紹還出。失道,墜枳棘中,紹不能得動。復大叫云:「偷兒在此!」紹遑迫自擲出,遂以俱免。
袁紹年少時,曾遣人以劍擲魏武,少下,不著。魏武揆之,其後來必高。因帖卧床上,劍至果高。
曹操就是袁紹的剋星啊


越南和東吳打,最後成功被教做人


嵇康


比較喜歡魏國吳國開發邊疆的故事。人物很多,故事很精彩,但是三國板塊大神那麼多,我就不獻醜了。


《孔雀東南飛》
一個舉身赴清池,一個自掛東南枝。
在他們去了沒多久後孫十萬就把廬江屠了。


好像當時的日本遣使訪問過曹魏


百度一下,漢鍾離的生卒……


張仲景


推薦閱讀:

古代大戰役死了那麼多人,為什麼考古沒有發現大量屍骨?
劉備建立的王朝到底叫「漢」還是「蜀」?為什麼諸葛亮北伐,軍旗上面為什麼寫著一個大大的「蜀」字?
為什麼三國後期沒有如同關羽趙雲甚至有名的猛將了,沒有經典的個人戰鬥,給人天下人才凋零的感覺?

TAG:三國 | 三國演義書籍 | 三國人物 | 三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