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詩與絕句有何內在區別?

除去形式上的,比如對仗、平仄、句數等,單從藝術性上來說。
好像有人不清楚,我這樣說是因為形式上的不同並沒有探討的必要性。


我先批評一下題主。

問題描述有兩句:

除去形式上的,比如對仗、平仄、句數等,單從藝術性上來說。
好像有人不清楚,我這樣說是因為形式上的不同並沒有探討的必要性

針對描述可以回答一句:律詩與絕句,來源不同,形式不同,遂有不同的藝術性。
也就是說,所謂的藝術特色才是表象的,是外因。而源脈與形式的差異,才是真正的內因。

--------------------------------------------下面開始答題--------------------------------------------------------------

長久以來,律詩與絕句的關係被當做格律詩八句與四句的關係。由此另生一種說法,絕句即截句。
清人趙翼還為截句二字做了解釋:

絕句,截句也。如後兩句對者,是截律詩前半首;前兩句對者,是截律詩後半首;四句皆對者,是截中四句;四句皆不對者,是截前後四句也。

然而,如此解釋二者淵源,早被諸大佬否定了。胡應麟在其《詩家·內編》說:

五、七言絕句,蓋五言短,古七言歌之變也。
謂截近體首尾或中二聯者,恐不足憑。五言絕起兩京,其時未有五言律。七言絕起四傑,其時未有七言律也。

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為胡應麟的吐槽點了贊。


通俗地梳理一下二者源脈:

絕句一詞出現於南北朝時期乃至更早。絕句的絕,義為斷絕,是相對「聯句」之並舉的。
那什麼叫聯句呢。古人雅集喜歡共同作詩,每人一韻或數韻相聯而成一篇,叫做聯句。這是自柏梁以來的傳統。至南北朝,規矩由每人一句一韻或兩句一韻,發展為四句兩韻。且風氣日盛。《宋書》里記載,謝晦臨刑時,還要與謝世基作聯句,一人四句,作完上路。
多人創作叫聯句,自個寫自個的不要別人接,便叫絕句。例子很多:梁簡文帝蕭綱有《夜望浮圖上相輪絕句》、《詠燈籠絕句》;北朝的庾信有《和侃法師三絕》、《聽歌一絕》等。
而這個時候,近體格律還沒成型呢,自然不能說絕句就是截律詩兩句而來。
入唐以後,近體大興,受此影響,絕句也開始了入律進程,但屬於雙軌並行——律絕、古絕同時存在。
律詩的律字就是格律,乃近體詩別於古體的標誌。律詩的發源應追溯到沈約為代表的永明體,這是在四聲基礎上建立的新詩體,故又稱新體詩。初唐就開始出現廣義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問定型狹義七律,歷經盛唐而體制大成。

釐清這兩條源脈,就更好理解絕句與律詩藝術上的差別。

五絕,可以說是絕句最原始的樣子,有著最純正的古體詩血統。故而唐以來的古絕,也以五言為主。我們耳熟能詳的《靜夜思》《尋隱者不遇》都是五言古絕。特色是自然朴茂,它整篇的題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種不可捉摸與點破的整體氛圍。譬如以上所舉兩首詩,你再怎麼拆解分析,它也無甚機巧,卻同時不可逾越。
當然,五絕也有律絕,也有對仗工整、如截律詩的篇目,這是創作豐富的結果,並不代表全部,亦不代表本色。
七絕:七絕與五絕同為絕句,但血統更偏向近體詩。七言詩的出現較五言詩晚,自文人七言詩(曹丕《燕歌行》)出現,一直到隋,雖有七言之體,但五言一直佔據主流。
七言詩的真正發達在唐代,而同時成熟的還有近體格律。所以七絕入律自然而然。我們耳熟能詳的篇目實在太多,例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楓橋夜泊》等,它們都是近體絕句。
七絕的特色在於流暢而穎銳,它是一把匕首、一位刺客。鋪陳、轉折、抖包袱,都要在四句之內完成,一擊不中,則為失敗。
七絕中的古絕是小眾部分,例如老杜的《三絕句》。雖同為七絕,但氣息與近體七絕很不一樣,更像對古體短句的一種致意。

五律:五律是古體到近體的接引者。唐詩中第一首格律完整的律詩叫做《野望》,作者王績是隋唐之際人。五律的五言體式使它很接近古體的風味,而作為律詩的兩聯對仗,也可以從魏晉五古里找到駢儷傳統。
但另一方面,格律對字句的規度,同樣使它具備了五言古體所不常有的凝肅精鍊。
這兩種風格的前者可以王維為代表:《山居秋暝》、《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歸輞川作》、《江漢臨眺》等。
後者可以杜甫為代表:《登岳陽樓》、《江上》、《旅夜書懷》、《別房太尉墓》等。
七律:詩的發展,自四言而五言而七言,自古體而近體。在諸體之中,七律成型最晚。盛唐時期,李白、高適、王維的七律也很少,且頗有失粘、失對、重字。直到杜甫,才穩定下來,法律日密。
七律的成長基本在格律環境中進行,故而有著最純正的近體血統。七言多於五言,律詩長於絕句的特色,使得它在有限的篇幅內,擁有最多的變化。
後世詩人,倘若擅長絕句,我們可以誇他有才情,有天分,卻大可不必誇他有功力。但一位詩人七律作得漂亮穩重,那必定於詩功力精深。

最後總結先不寫了,出去吃夜宵,待續。並謝 @拂鏡先生 邀。

——————————————————————
如何學寫七律? - 吳季玄的回答 - 知乎
怎樣學習填詞? - 吳季玄的回答 - 知乎
律詩與絕句有何內在區別? - 吳季玄的回答 - 知乎
古詩詞愛好者如何提高自己的創作水平? - 吳季玄的回答 - 知乎
除平仄格律聲韻外,詞與詩有什麼必然的關係? - 吳季玄的回答 - 知乎
為什麼我就是無法喜歡新詩,總覺得他遠遠比不上古詩詞? - 吳季玄的回答 - 知乎


本來回答另一個問題的,不過寫著寫著發現完全偏了,怒提一問,自問自答。

前方高能,廢話一堆。

絕句嘛,總共就四句,力求簡扼,用語大都淺顯,用典的較少。

律詩,常見的律詩有了四聯八句,而且中間兩聯要求對仗,光從表面上看,應該比絕句要難一些,絕句再怎麼多變,也不過區區四句,大多數讀到第三句感覺也差不多。雖然律詩在量上僅僅是絕句的兩倍,字數上的加倍,絕不僅僅代表藝術上的翻番。好比說短篇小說與長篇小說,長篇小說絕不是簡單的短篇小說疊加,短篇小說也絕不是長篇小說的切割,說到短篇小說,我們常常想到的是歐亨利、莫泊桑之徒,提起長篇小說,列夫·托爾斯泰之流不得不提,但似乎很少有長篇、短篇都很厲害的人。同理,律絕在詩人的次第排序中,也有著相似的狀況。高棅《唐詩品彙》曰:「盛唐絕句,太白高於諸人,王少伯次之。」胡應麟《詩藪》曰:「七言絕以太白、江寧為主,參以王維之俊雅,岑參之濃麗,高適之渾雄,韓翃之高華,李益之神秀,益以弘、正之骨力,嘉、隆之氣運,集長舍短,足為大家。」然而律詩中首推的杜甫卻並未被提名。雖不全面,這亦足以說明律詩相比於絕句絕不僅僅是字數的累加,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不同的文體。

絕句簡扼,律詩豐滿:絕句酣暢,律詩沈潛;絕句好似新釀的烈酒,總讓人在興奮中醉倒,律詩就如久藏的陳飲,總讓人在淡然中不醒。

這種差別的起因是由量變引起的質變.雖然律詩僅比絕句多了兩聯對仗,然而其中的重心已經發生了轉移,由情感的高調轉換到沉潛了。

且先看幾首絕句
《涼州詞》
(唐)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這兩首涼州詞,都是唐絕句一流的作品。前者前兩句先描寫環境,三句直接開始議論,然而就藝術效果來看,卻是抒情性大於議論性的。後者前兩句是事件的描述,然後三句直轉激越之情,一瀉而下。
這樣的效果無疑是成功的,絕句在情感未到達高潮之前,便已迫不及待的將其拋出,又在高潮期前後戛然而止。這樣的留白使得絕句更具有感動人心的力量。

律詩就看一首好了

《登高》

唐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律詩是唐律詩的一流作品,堪稱壓卷之作。這裡不作賞析,就簡單談談律詩與絕句的不同。
本詩可以用「哀」字作個概括。(先不考慮本詩通篇對仗的特殊性)
首聯描寫環境,然而這樣的描寫已經摻雜了不少詩人的情感,我們已經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得到」哀「了,而不像絕句前兩句所更多扮演的鋪墊的角色。中間二聯整齊的句式,情感的小溪在平仄的錯雜中交匯、激蕩、跳躍,最終形成一條穩定的大河。這方面,絕句就好似大瀑布。

所以在律詩中,情感從首聯就開始流淌,然後在兩聯對仗中迴轉曲折,一面積蓄力量,一面又在消磨力量,尾聯再升華(這就是杜詩的沉鬱頓挫)。而絕句在開始時情感的線索較少,大都要到後兩句才會噴薄出來。

如果這樣還是不太清楚的話,不妨再看兩首情感相似的律絕。
《早發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兩首詩都寫的喜,李詩寫的個人之喜,杜詩寫的家國之喜。
李詩開頭僅是放還途中的描述,我們或許可以從後兩句倒推出「一日還」的喜悅,但我們不能說「一日還」就是喜;最後輕輕一點,喜悅、輕鬆之情很容易就表現出來了。
而杜詩首聯一句寫了緣由,一句寫了自己的表現,這裡就已經可以看出詩人的情感了,是喜的。杜詩頷聯又接著首聯對句寫當時的表現,腹聯承著喜字轉到未來的情況,末聯則巧用四個詞貫以四個地名結了整個喜的感覺。
這兩首詩的差別固然有作者本人性格的原因,但不可否認,體裁也是重要的因素。想起李杜,一個絕句,一個律詩,我不禁想知道,到底是人選擇了體裁,還是體裁造就了人?或者放大些問,是人選擇的時代,還是時代造就了人?

最後總結一下,絕句因為較短的緣故,它可以放肆地表達一些情感,而不用過多地照顧整首詩的平衡,而律詩較絕句多了一倍,它無法肆無忌憚,它需要照顧整首詩的平衡,否則頭重腳輕或者兩頭小中間大就不成樣子了。
——————————————————————————————————
熬夜所作,幾多草草,思維可能有些不嚴謹,而且所選詩作結尾名作,不可能適用每首作品,大家不用攻訐。如有重大錯誤,歡迎指出。


絕句和律體的區別,首先是形式上的區別,因為形式上的區別才帶來其他區別。

形式之別:

格律者,詩之定式也。凡必四聯,曰首、頷、頸、尾;聯為兩句,曰出句、對句;對句必協韻,首聯出句可協可不協。協韻必平韻,且不換韻;頷頸兩聯必對仗;又定句之五言、七言,分五律、七律;止取兩聯,則為絕句,分五絕、七絕。此格律體之大略,然後要之平仄粘對,以諧其聲律。

要之,絕句之說,固早於近體,然彼絕句非此絕句也。故絕句非律體之截取,律體非絕句之擴展,實兩兩並立,皆為格律之一體也。

其他區別:

主要因為容量的大小,而帶來寫法的不同:

絕句容量小,故要直接顯露,一語中的,一言引人。在四句里,快速完成起轉,抖出要旨。

律詩容量大,可以從容鋪陳,娓娓道來,含蓄蘊藉,四平八穩,起承轉合之中,其意自現。

所以絕句給人的是瞬間的感動,越直接越好。律詩則能宕開一筆,則能繞道而行,則能多用典事,不一而足。

我們說杜詩的沉鬱,主要說的是他的七律。而很難想像孟浩然用七律來表現他的田園。

七律如交響樂,靜靜聽來,自有感動處。五絕如流行歌曲,音樂一響,則直指人心,進入狀況。故七律、五律,七絕、五絕,又有不同,非止律詩和絕句這點區別可以概括的。


絕句短小,律詩長大。體格決定膂力,膂力決定打法。膂力小,就瞄準敵人要害,一拳致命。體格大,就靠過剩的體力硬生生壓服對手。所謂瞄準要害,就是說要選取最典型的題材,要截取生活中最有詩意的片段。所謂體力,就是才力,雄厚的學識閱歷。

擅長絕句的人擅長選擇,擅長發掘有詩意的題材。而擅長律詩的人未必擅長選擇,但擅長安排,同一題材在他手裡可以產生無數變化。

因此律絕之別,表面是體裁之別,實際是人才之別。並不是因為使錘所以力大,而是因為力大所以使錘。杜甫雄才不世,詩法淵博,因此能把律詩寫到極致。他常用大量意象包圍讀者,轟炸讀者,如「風急天高猿嘯哀」「峽坼雲霾龍虎卧」「路經灧澦雙蓬鬢」等等。實字比重之大,作者才力之厚,令人咋舌。這些實字互相之間又有內在聯繫,不是完全割裂的,這得益於作者的精心熔裁。

而絕句的代言人李白,則不像杜甫那樣「盛氣凌人」,而是風度翩翩,瀟洒閑雅。(李白逞才使氣的一面,在他的樂府歌行當中。)

不論是何種人才,只要在一種體裁上走到了極致,其作品都會顯示出共同的一個特徵:從容不迫。往往起句乃至承句都在平鋪直敘,直到轉合方才施展手段。之後靠雄才盛氣還是奇思妙想,是深還是真,都不愁不能折服讀者。

體裁之別乘以人才之別,得數遠遠大於律絕的字數之比。這就是為什麼題主說「律詩之寥廓多出絕句何止一倍」的緣故了。律詩不但能容納比絕句更多的意象,同時意象的密集程度也大得多,比絕句更講究概括和跳轉。

因此作律詩,要想辦法把千言萬語濃縮到寥寥數語裡面。而寫絕句,要想辦法把一句話說到最漂亮,最感人。律詩和絕句分別是近體詩中的長篇和短篇,作法要領就在各自的名字里:長篇在於「律」,短篇在於「絕」——律者,約束也。絕者,妙也。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
一個典型的律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一個典型的絕句
律詩會沉重一些,形式結構,框框條條,不僅僅是幾個字的限制,作者的情感要排出來,排山倒海的排,排比的排,反正就是前戲和後戲都要到位,深思熟慮,舉案齊眉,一定要對仗的。絕句就沒有這種壓力,他輕盈,玩瀟洒,對不對仗不計較,寫意,意思要到,得一抹風流就飄飄欲仙了。壓不住太沉的題材。大概會靈性一點
這種感覺吧: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VS 舟遙遙以輕颺 風飄飄而吹衣


推薦閱讀:

大家從小到大都學過不少詩詞古文諺語什麼的,有沒有在哪種情景下突然想起其中某句?是什麼情景,是哪一句?
為什麼古體詩里不包括詞?
蘇軾評孟浩然的詩「韻高而才短」中「韻高」是什麼意思?
有哪些古詩古文,大眾的理解與作者的創作意圖相去甚遠?

TAG:文學 | 詩歌 | 詩詞 | 唐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