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內向不愛在人群中熱鬧的人,該怎麼去(裝)合群,放得開地去玩,使自己像(裝)個話癆一樣?

每次要和不大合得來的人相處都有點苦惱,如果是兩個人的時候,還是能(裝)得熟點有話談,其實心裡想早點結束和對方相處時間。在聚會的時候沒有熟人,也不知道如何主動去找人談話,有一句應一句。我感覺自己屬於雙重人格,在熟人和生人面前都是相反的形象,我覺得最大問題之一是懶得交際。該怎麼去改善我的現狀?


在題主描述自己:「在熟人和生人面前都是相反的形象」、「也不知道如何主動去找人談話」、「我感覺自己屬於雙重人格」的時候,小編腦袋裡就蹦出了幾個大字:「沉默的話癆」,學術一些的說法就是「選擇性沉默。」

什麼是選擇性沉默?

選擇性沉默本身甚至算不上一個「問題」,它主要描述了這樣一種現象:

在人際互動中,個體和熟悉的人無話不談,和不熟悉的人無話可談,呈現出相對矛盾的表現。

選擇性沉默的人通常有以下特徵:

? 與熟悉的人一起時話很多,似乎有聊不完的話題。和不熟的人一起時則很容易冷場,不知道要說什麼。

? 時而熱火朝天,時而冷若冰霜

? 時而是千言萬語的話嘮,時而是少言寡語的沉默者

熟悉你的人認為你很開朗外向,不熟悉的人認為你不善言談和交際,不同人口中的你大相徑庭,宛若人格分裂。

我們為什麼會選擇性沉默?

1. 「我和你們聊不來」

人類生來就會進行分類,所謂「你們」「他們」「我們」就是人們下意識給自己貼上的標籤。

「我們」就是內群體,是一個人經常參與的或在其間生活、工作、進行其他活動的群體。

內群體偏好(in-group favoritism)是指人們會感到自己與所屬群體的關係十分密切,並對群體有強烈的熱愛、親切感、安全感、認同感和歸屬感,所以交流起來也就更順暢和舒服。


對於不熟悉的外群體的「他們」,個體在心中默默進行了敵意歸因和貶損。


這也是自我防禦和保護的一種方式,選擇性沉默者到了一個新環境,最常體會到的感覺就是:

「我好像和他們聊不來啊,還是我以前的那幫朋友好。」

2. 沒有評價就沒有傷害

朋友之間,不一定什麼都聊得來。

就像你喜歡榴槤,而我喜歡菠蘿,意見不一原本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


但很多人會有下意識的擔憂:害怕別人不接受自己。

? 我這樣插話是不是不太禮貌?

? 我和他們想的都不一樣會不會很奇怪?

? 大家肯定不會理解、不會採納我的意見……

? 我的看法一點都不重要……


不同意也不反對,就不會有人不喜歡我。

只有當自己確定發言會受到關注和認同時才會參與談話,否則沉默就是最佳選擇。

慢熱也是一樣的道理。


熟悉的人彼此了解,被評價的可能性大大減小,相對可以自由的分享自己的看法觀點。

而不熟悉的人是完全未知的,在自己的心理安全範圍外,與其冒著被反對的風險,不如索性選擇沉默。

「我只是有點慢熱而已」,很大程度上還是害怕被評價而迴避社交。

3. 選擇性沉默是病,得治?!

很多人會錯把選擇性沉默當做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是焦慮症的一個分支,是指患者有正常說話和理解語言的能力,但在特定情境下就是說不出口。

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顯得非常退縮。

譬如一個小孩在學校里或者陌生人在場時會完全靜默,在家中卻能夠自由說話。事實上選擇性緘默症是兒童和青少年的罕見心理疾病,成年人的表現形式是社交焦慮。


所以,常常選擇性沉默的你,可能只是有些社交焦慮而已。

?如果常常選擇性沉默怎麼辦?

選擇性沉默就像我們以前寫過的電話恐懼一樣,都不是真的心理問題。

人們習慣於給別人貼上一個標籤,要麼是開朗外向的,要麼是沉默內向的,但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有時特別能說,有時又很沉默的。


我們不必一直開朗,不需要面對所有人的時候都很健談。

想說話的時候就放飛自我,不想說話時就抱緊胖胖可愛的自己。

開朗的是你,偶爾沉默的也是你,每時每刻的你其實都是你自己。

做矛盾的自己,愛咋咋地。

公眾號 簡單心理(janelee1231)

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幫助請戳:簡單心理


瀉藥。
其實像題主這類人非常多,談不上雙重人格。
說到底就是與別人相處太少,潛意識又拒絕與人交往溝通,導致遇到陌生人或者多人場合就發怵。
社交本身就需要經驗,看再多書聽別人再多的理論,不如走出去,多主動與人交流,多留意別人溝通時的方式。


謝邀,其實我對題主的現狀還是很理解的,你說的不愛交際,其實不是說不和所有人交際,你並非「孤僻」,而是覺得和眼前這些人沒有共同話題,或者沒有溝通的慾望罷了,你說你再熟人面前還是很愛說的,這不是雙重人格,只是你內心篩選了願意溝通交往的人而已,這樣沒什麼不好但也不值得發揚光大,溝通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可以為你加分很多,不管聚會也好,任何場合也好,雖說不一定要你掌控全局,但是你至少不要默默無聞,其實每個人即使再差他身上也有值得你學習的閃光點或者說溝通之中的很多觀點往往是值得你思考借鑒的,嘗試敞開心扉,不要膽怯,也不要強行接話,適當的時候說適當的話這很重要,推薦你看《溝通的藝術》。


其實真的不用說話,關係好的人不說話也有默契,是你的圈子不用交流太多你也在圈子裡,不是你的圈子,你說話說多了,或者強迫自己說話,別人其實看得出,他們有些人能理解你想合群,有些人會覺得你蠢,道不同不相為謀,君子之交淡如水


其實樓上說的很多了。也總結出來了不少。你主要就是不屑於和他們玩,也不能說是不屑於,而是你們玩不到一塊。而且,你自己一個人的生活應該習慣了,比如一個人買東西,一個人吃飯,一個人上網一類。題主應該不怎麼去酒吧一類的場所,而喜歡一個人玩,或者消遣。寫了那麼多,只有一句話總結----
..話不投機半句多。你要想改變,也很容易,就是逼自己。逼著自己進行社交,一天兩天許多天,就會出效果了。提一句,改變自己,是一個水磨工夫。


合裙之後,即可合群
#(滑稽)


為嘛要折磨自己……要和喜歡的人一起玩啊
如果覺得尷尬或者孤單,那樣的聚會去了也起不到本身交流感情的作用,沒有意義

如果是為了應酬,在需要的時候,生活自然會逼你張口


為什麼要去融入?猛獸從來獨行,只有牛羊才成群。做你喜歡的事情,沒必要違背自己的心


不是雙重人格,不用擔心。
主要看你想怎麼改變這個問題
1.我懶得社交,不在乎一切我認為無效社交
如果題主這樣認為,那麼只需要和自己熟悉並且喜歡的人交流即可,和他們深入探索某些問題,也可以獲得很有價值的東西
2.我雖然不喜歡和陌生人接觸,但我認為和他們接觸也許可以拓寬我的信息來源
如果是這種想法,那可以想想自己需要什麼信息,定向地去交往一些人,選擇幾個就好。交往的時候不要著急,不要緊張,如果害怕看對方眼睛,就盯著對方兩眼之間或者額頭的地方,如果不知道說什麼就多笑一笑,多聆聽別人,千萬不要擔心別人不喜歡你。有什麼想問的問題也儘可能大膽問,微笑等答案。千萬不要怕,不斷訓練自己。
3.我不太喜歡社交,但是看到善於社交的人似乎有很多朋友,看起來特別開心
如果是這種情況,你需要找到自己開心的來源。有的人在人群中能夠很快變成中心,這種人一般在某方面比較強,能贏得大家尊重,或者長得特別好看,能吸引大家目光。講真覺得這類能力不是人人皆有,如果想成為這樣的人,要努力修鍊自己,最後也能達到這種受歡迎程度,至少在某個圈子裡能達到。
根據自己的經驗回答的,不專業,希望能幫助到一二。


樓上四個答案都有道理。
從我個人經驗而言,大概是缺乏邁出改變的第一步的勇氣,以及長時間改變的機會。
自從我當上口譯,交流障礙的問題基本解決了


我與題主的情況很接近,也是苦惱於交際。要變成話癆首先需要有主動性,那麼要有主動性又需要自己覺得與對方(們)交際能夠有價值。那麼問題來了,怎樣才能覺得交際有價值呢。我認為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自己在交際中獲得滿足感比如得到認同,自我感覺良好等,另外一個則是交際中與對方建立起朋友或熟人的關係。滿足感主要是因人而異,偏向主觀情緒,在這一點內向的人是難以得到的。

那麼我們考慮另一點建立關係,建立關係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認識了新的朋友還需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維繫,否則感情會漸漸變淡。那些說什麼真正的朋友就算幾年沒聯繫再見面也能赴湯蹈火的之類的都是扯蛋,抱歉我是一個沒見到,時隔幾年不交流他變成什麼樣你又變成了誰誰能知道?所以要合群並認識其中的一個或幾個朋友是有一定成本的。另一方面,則是如果在群里認識的那個人熟識後發現人品不好,三觀相左等不值得交往還得去設法疏遠,就白白浪費了時間與精力去交際,這就更加加大了成本。

因此要合群變成話癆不過就是需要權衡交際價值與所需要的成本。內向的我們不過只是因為過於理智看起來顯得沉默而已。

最後,有時候自己又會想,這些會不會是給自己不作為不去拓展交際圈的一個借口呢。


我就是完全這樣的人。一兩年前,這種情況還好,但還是存在。但前年的復讀生活,到了一個別人相互認識 但我不認識其他任何人的應屆班,當時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在那裡是一句話都講不出來,真的一句話都講不出來。然後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了我現在的大學生活,不熟的人真的很難開口講話,但在一個舍友面前真的是超級話嘮。
唉,現在是在一個需要提出自己想法、跟老師多交流的專業,然後就是很難表達我的想法,當我一個人在想一些idea的時候,覺得很有理有據,但到了組員、老師面前就覺得自己的想法很無所謂,也很難表達我的想法和情懷,導致感覺別人都會誤會我。所以還是挺迷茫的。


推薦閱讀:

害羞的女生怎麼和男生相處?

TAG:聚會 | 內向 | 交際 | 相處 | 聊天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