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武功蓋世,為何晚年卻受挫於高句麗安市城的無名之輩?
韓國正在籌拍電影《安市城》,由人氣歐巴趙寅成主演。回歸真實歷史,當時李世民的唐朝大軍以絕對優勢的人力物力,卻受阻於安市城下達三個月之久,嚴冬沒到之前就撤退了,期間除了堆土山似乎沒什麼好辦法。安市城的高句麗守將在正史上甚至連姓名也沒留下來,估計也不是什麼牛逼角色。攻城期間李世民罕見的屠殺戰俘、臨陣處死己方將領,班師後就生病,把日常政務交給太子處理。這是否表明李世民的軍事水平、狀態、心氣已經不在巔峰了?
唐滅高句麗後,一共得到176座城池、67.9萬戶在冊百姓。
這個數字多可怕呢?
曹魏滅蜀漢,得到了28萬戶在冊百姓……
隋滅南陳,得到了50萬戶在冊百姓……
唐初的「世界征服者」東突厥汗國和西突厥汗國,兩國人口加起來恐怕才能超過高句麗。西突厥還有城可守,東突厥並沒有城池……
屌炸天的遼朝:遼太祖時期只有40萬戶在冊百姓、遼太宗時期只有57.3萬戶在冊百姓。
剛統一蒙古高原的成吉思汗,分封了九十五個千戶,也就是只有9.5萬戶百姓……
大夥不要驚詫,實際上被許多人當成大魔王的匈奴、柔然、突厥、蒙古經常就是這樣的人口,說實話要是真比體量,比不過人口龐大的高句麗。
所以說,評書小說里,突厥的大元帥祖車輪的武功只是尉遲恭(天下第十四)的水平,而且沒有什麼妖術。而高句麗的大元帥蓋蘇文,則是吊打唐營所有將領的水平(大略天下第四到第七之間),如果羅成的轉世薛仁貴沒有吃一龍二虎九牛、從神仙那裡學藝,蓋蘇文幾乎無人能敵啊。
哈哈哈上面一段純屬惡搞。
高句麗基本具備一個「民族國家」的基本特徵,雖然國內存在靺鞨、契丹等其他民族,但並不多,國內的絕對人口屬於高句麗族。在高句麗成長過程中曾被曹魏、慕容燕征服,但都得以復國,國民向心力極強,對抗「外敵」的決心也最烈。
所以唐太宗是無法複製唐滅東突厥、滅薛延陀之先例,以閃電戰來滅亡一個有176座城池、67.9萬戶百姓的鐵桶江山的,很正常。
當然後面唐軍的戰術也很簡單,就是不停襲擾殺傷,改變了原先妄圖一口氣吃個大胖子的戰略,最終用了二十年的時間,消滅了高句麗。
而唐太宗受挫安市城,於其一生的征戰中真算不上什麼失敗,比這慘的還是有的(比如李世民年輕時遇到的第一個對手薛仁杲)。只能說一直考99分的學霸,忽然考了個70分罷了。
不過這事兒關韓國什麼鬼啊,這明明就是一個西北人皇帝跑到東北撒野裝逼,結果沒能100%裝逼成功的事兒而已……
謝邀。
回歸真實歷史,當時李世民的唐朝大軍以絕對優勢的人力物力
實際上第一次唐vs高句麗戰爭,是唐朝十萬對高句麗十五萬。
絕對優勢四個字,就別說了。
看個地圖:
高句麗國土,並不小。諸位認得出地圖裡遼東半島了吧?遼東半島面積3萬平方公里。高句麗的面積不難想像。論人口,高句麗後來被收復時接近七十萬戶,不多,但實在也不少:貞觀初,唐也只有三百萬戶。
加之高句麗主場作戰,唐朝勞師遠征。兵力,唐十萬,高句麗十五萬。
時當隆冬,遼東半島的冬天,去過東北的朋友知道是啥感覺的,山西人李世民一定也快凍死了。
最後是唐壓著打,破了防線,頓兵於安市——嗯,鞍山,沒能滅國。
天冷,加上薛延陀又意圖打過來了。
算了回去了。
說唐沒一舉滅了高句麗則可。非說得高句麗好像贏了,這就是高句麗自己臉上貼金了。
說說唐自己的問題。
征高句麗事在644年。
貞觀朝對外戰爭,基本李靖為尊。而644年,李靖年過古稀,去不了。李世民必須御駕親征。
又643年,太子與魏王爭太子位出事,侯君集被處置了。644年,李大亮身體不大對,留駐長安,不久過世。秦叔寶已於638年去世。尉遲恭已經去研究道術了。王君廓已處死。
李靖既不能去,侯君集已死,李世民手下一班舊將都老了,跟著去的也就是李世勣和李道宗。
李世民自己,46歲了。陣容上,年紀上,都不是開國那批名將了。
《說唐》系列裡,說蓋蘇文一個人殺了賈家樓一群好哥們,可以認定征東是一個時代的更替。歷史上也的確如此。唐初開國諸將那幾年恰好都沒了,李世民自己也,有點老了。
哪位說了:46歲不老啊?
——但針對李世民的打法,是有點老了。
李世民年少時的四大戰役,淺水原破薛舉、破宋金剛劉武周、虎牢鎖五龍(借一個京劇說法)、破劉黑闥,有個特點:通過急速行軍,佔據關鍵地區,逼迫對方決戰。淺水原急進,柏壁連續行軍後一日八戰,虎牢關輕兵急進大戰,都是如此。玄甲鐵騎,快速決戰,一擊破敵,快速追擊,是他的風格所在。
但這種風格,年長了,兵多了,天冷了,很難打。
何況對付高句麗這種廣域地區和安市這種堅城,企圖一擊破敵閃電戰,那就施展不開了。
李世民是運動戰的大師,攻堅,尤其攻這麼冷的堅,挺累的——洛陽王世充降了,也是因為李世民圍點打援,摧毀了竇建德。
所以,李世民事隔二十年大軍出征,諸將或老或死,勞師遠征,兵力不太夠(十萬對十五萬),前一年還經歷了兩個兒子鬧事、流淚處理了侯君集這種糟糕狀態,打一場自己年少時不擅長打的仗。
臨了還是壓制了高句麗,城也攻了十座,人口也遷走了,打得高句麗人深溝高壘不敢出。
最後熬不過冬天,回家了。
並不丟人吧。
受挫?高句麗人想啥呢……除了電視劇編出射瞎李世民這種段子,他們撈到啥了沒?
拿破崙打俄羅斯、希特勒打蘇聯,那叫受挫。李世民不過是沒滅國而已。
哦對了,最後補個彩蛋。
唐征高句麗,高句麗那邊蓋蘇文有個兒子叫淵男建,也有說法叫泉男建的。
算是高句麗最後的當家人吧。
請記住這個名字。
《倚天屠龍記》里,張翠山和殷素素回來,到武當山下,來了個貨挑戰。
這老者便是高麗青龍派的掌門人,名叫泉建男
這貨多不要臉呢?
泉建男笑道:「如果我輸了,大伙兒便一擁而上,我們可不講究甚麼單打獨鬥那一套。倘若武當派人多,你們也可倚多為勝啊。從前中國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侵我高麗,哪次不是以數十萬大軍攻我數萬兵馬?自來相鬥,總是人多的佔便宜。」
然後他跟張翠山打,出醜賣乖。
張翠山心道:「憑著這點兒武功,居然也到武當山腳下來撒野!」
突然間左手銀鉤使招「龍」字訣中的一鉤,嗤的一響,鉤中了泉建男右腿的風市穴。泉建男「啊」的一聲,右腿跪地。張翠山右手筆電光石火般連連顫動,自他靈台穴一路順勢直下,使的是「鋒」字訣中最後一筆的一直,便如書法中的顫筆,至陽、筋縮、中樞、脊中……至長強、在他「督脈」的每一處穴道上都點了一下。這一筆下來,疾如星火,氣吞牛斗,泉建男哪裡還能動彈?這一筆所點各穴,正是他畢生所鑽研的諸處穴道,暗想:「罷了,罷了!對方縱是泥塑木雕,我也不能一口氣連點他十處穴道。我便要做他徒弟也差得遠了。」
高句麗自吹自擂的本事,連金庸都忍不住吐槽了呢。
哦,新羅人又來教中國人歷史了。
話說這電影由韓國拍就不可能「回歸真實歷史」。
中國拍部《王玄策征摩羯陀》都比這靠譜,高句麗與你新羅人何干?
你新羅人不過是當年被高句麗吊打的蠻夷而已,且不說你自認高句麗繼承人有沒有得到爸爸國同意,就不考慮下祖先的心情么。
守了三個月就要拍電影吹噓一下,襄陽斯大林格勒怕不是能拍個幾十季。
也是,畢竟盲腸半島上你來我往,就沒哪座城池在抵禦外敵的時候堅持過這麼久。想裝點門面都找不到塊好木頭,不拉著高句麗的大旗遮羞又怎麼辦呢?
難啊。
不過話又說回來,太宗也確實是老了,年輕二十年,你新羅都統一不了,繼續乖乖的窩在盲腸半島南端當山民,哪裡敢啟釁中國。
只是我們還得問一句,這安市城今何在啊?@關毛 和張公子的回答里基本上把唐朝方面和高句麗方面的情況都說的很清楚了,
我這裡簡單捋一下朝鮮半島政權這邊的歷史,你就知道唐征高句麗和朝鮮半島這邊到底有多大關係了,以及韓國在認祖宗這事上有多矛盾了。
唐朝初年,先是地處朝鮮半島南部偏東的新羅被南部偏西的百濟給揍了,同時也受地處朝鮮半島北部和遼東的高句麗的欺負。
新羅是不少韓國人自認的歷史源頭,這個時期朝鮮半島上的三個政權也只有新羅的統治階層是三韓人,百濟和高句麗的統治階層都是扶餘人,被統治階層里倒是有不少三韓人。
高句麗是東北少數民族政權,和中原王朝的關係,類似於宋與金,明與後金。
新羅自己不僅打不過高句麗,而且連百濟也打不過,想生存下去只能抱大腿,於是遣使來唐告狀。
(其實,在中原王朝重建統一政權之前,新羅曾受倭人勢力控制,更一度向日本稱臣納貢。)
貞觀十七年九月,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佔其40餘城,並與高句麗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
於是唐太宗李世民派使臣出使高句麗,命其停止爭戰,但是遭到拒絕。
本來高句麗據有的"遼東"就是漢朝四郡範圍,為"舊中國之有",
同時隋朝征高句麗之後,導致高句麗長期對中原王朝懷有警惕之心和敵意之情,
再加上高句麗曾與突厥眉來眼去,甚至一度結為聯盟。
基於以上三點,唐太宗早就打算修理高句麗了,高句麗強硬的拒絕剛好是最佳的借口。
於是唐朝征高句麗之戰開打,前前後後打到公元668年,高句麗覆滅。
這段時間裡,新羅一直在朝鮮半島上搖旗吶喊,並藉機吃掉了百濟。
戰後唐朝在百濟故地設立熊津都督府,在高句麗故地設立安東都護府,並以新羅其地為雞林州都督府。
但是新羅野心膨脹,想要百濟和高句麗故地的直接統治權。
於是唐朝開始揍新羅,這場戰爭從公元670年打到了676年,後面因為吐蕃局勢動亂,唐朝暫時沒有精力理會朝鮮半島這邊,就以大同江為界,和新羅重划了勢力範圍,新羅也重新納貢稱臣,求得唐朝諒解。於是新羅成為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國家。
記住!在新羅統一朝鮮半島的這段歷史裡,本來高句麗是以侵略和奴役三韓人的面目出現的。
再後來,在9世紀末期,統一新羅分裂。
此後,在經曆數十年的戰亂之後,高麗太祖王建於公元936年重新統一了朝鮮半島。
史稱高麗王朝,或王氏高麗。
但是這個高麗和200多年前被唐朝覆滅的高句麗沒有任何本質聯繫。
高麗太祖王建的祖籍是禮成港,家族歷史和高句麗的扶餘人沒有本質聯繫,定國號為高句麗主要是
因為其在開城(這裡是高句麗故地)建都稱王,聲稱復興高句麗而已。
包括被王建篡位的弓裔,也只是在即位時曾聲稱自己是高句麗報德王的後裔,隨後又自稱是彌勒轉世。而史料記載他是新羅第47代王憲安王的庶子,或者新羅第48代王景文王的庶子,甚至有可能只是平民而已,連新羅王室後裔的身份都是自誇的。
用今天的話說,王建其實就是個精神高句麗人。
王建的高麗和唐初的高句麗的關係,類似於完顏阿古打的金朝和努爾哈赤的後金,而且兩者之間的差異和關係比金和後金還要遙遠,畢竟金和後金的統治階層和主要民族構成都是女真人,而高句麗和高麗的統治階層和主要民族構成是扶餘人和三韓人。
再後來王氏高麗被李氏朝鮮取代,最終演變成今天的朝鮮和韓國。
————————————
捋完這段歷史,我們就能大概明白現在的韓國人誇耀高句麗的歷史戰績是個什麼概念。
韓國人自稱三韓後裔,卻把侵略和奴役過三韓人的扶餘人歷史按到自己頭上。
相當於現代漢族人把曾經統治過中原的蒙古族西征飲馬多瑙河的歷史戰績安在漢族人頭上一樣可笑。(注意不是按在中華民族頭上,而是非要把蒙古的歷史戰績安到漢族人頭上)
或者是歐洲小國非把羅馬帝國的輝煌說成自己祖上的功績一樣。
即所謂的別看老子歷史上沒闊過,但是統治過老子的爺爺可是闊得狠這種。
更可笑的是,韓國人拿出來炫耀的居然不是一場全勝的戰爭,而是戰爭中一個階段內把暫時將敵人逼退兵而已的「豐功偉績」。
為什麼只拍安市城啊?怎麼不拍到高句麗覆滅呢!
為什麼只拍唐朝和高句麗之間的對抗,為什麼不拍拍新羅政權在和唐朝聯合消滅高句麗和百濟期間的各種划水,消極「抗高」,積極偷吃唐朝勝利滅高句麗成果的小人嘴臉呢?
————————————
而且以新羅和高句麗的歷史關係,韓國人在認祖宗這個事非常不好辦,
如果認新羅為祖先,那就得承認在新羅時代以前,三韓人的大部分一直處於被侵略被奴役的狀態,是唐朝爸爸救三韓於水深火熱之中;
如果認高句麗為祖先,那就得承認厚顏無恥,先背叛高句麗,後背叛大唐的新羅賤人們是第一次朝鮮半島統一的勝利者,其骯髒的血脈還混進了大韓民族當中。
要怎麼選?是不是很難辦?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另外作為一個東北人,最近這些年經常能遇到跑來桓仁五女山高麗王城和集安博物館認祖宗的韓國人,不僅是高句麗時期的遺址,現在連渤海國時期的遺址也開始認。
現在又把發生在唐朝和東北少數民族政權之間,地點在今天鞍山和海城之間的一場戰役搬上銀幕,吹噓成自己祖先功績的行為。
我只能說,
你國真是厚顏無恥屆的泥石流!
高句麗不是小國家,土地人口眾多,佔有遼東大片區域,不只是朝鮮半島。實際戰鬥力可能比南宋還強。
而且高句麗制度文化先進,民族向心力強,唐太宗那一頓操作,孤軍深入,連戰連捷,圍殲主力,已經是逆天了。至於安市,那是戰神李二硬是咽不下攻城不克這口氣,非要啃下來才導致的僵局,遼東氣候寒冷,戰馬凍斃太多,後勤保障跟不上,所以才退兵了。
諸葛亮還曾困在陳倉呢。
這哪裡叫失敗,這明明是打得高句麗生機全無,自己裝逼不完美所以從容而退。
班師的時候李二還耀兵於安市城下,安市全城兵民皆屏跡不出,嚇得大氣不敢出,這叫打贏了唐朝?
如果真是高句麗贏了,不趁勢追殺唐軍才怪。
然而李二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你能怎樣?
這一場征討高句麗之戰,李二攻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岩、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座城,徙遼、蓋、岩三州戶口七萬人到中國,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消滅大量高句麗軍隊,斬獲高句麗首級達到四萬餘級。
其中在安市城下圍點打援消滅高延壽高惠真15萬軍隊的那次,唐軍還繳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萬領。
只是沒像李二以往那麼一戰滅國而已,高句麗確實可以吹噓一下。
韓國人又調皮了。人家高句麗好好的一個位於中國東北的割據政權,跟你韓國有關係嘛?
哦,還真有關係,畢竟高句麗以前常乾的事情就是欺負韓國人的祖宗新羅人,至於什麼「把新羅人販賣到中原當妓女」的野史就不說了。
韓國人認了這麼個祖宗,果然跟土耳其是一路貨色。
別著急回歸「真實歷史」,先按回歸現實的講,這部電影的中譯名應該叫《鞍山市》
另外做個調查:有多少人認為當時的高句麗版圖大致和今天的朝鮮差不多?
安市城的高句麗守將在正史上甚至連姓名也沒留下來,估計也不是什麼牛逼角色
這可真不見得,漢武帝兩伐大宛的時候,遇到最強的對手是郁成(大宛東部的一個地區)王
先是大宛王下令,讓郁成王截殺返回的漢朝使者
第一次李廣利的軍隊路上損耗過大,到大宛時只剩幾千人,打郁成城牆打不下,損失慘重,只能撤退
第二次李廣利帶著大部隊殺回大宛,郁成的大宛軍隊野戰不利,退入城中,李廣利沒有繼續在郁成耗費時間,而是繞過郁成直接攻打大宛首都,並且比較順利地攻破,大宛王毋寡被屬下造反殺死,大宛投降
然而後續到達的漢軍又被郁成擺了一道,一支千餘人的漢軍遭到郁成三千人開城突襲,只有數人逃脫,李廣利聽說後就讓上官桀攻打郁成,終於攻破郁成城,郁成王逃到康居,上官桀追了過去,康居王迫於漢軍壓力而交出郁成王,上官桀派四個騎士把郁成王押送給李廣利,路上四人商議:「郁成,漢所毒,今生將,卒失大事。」於是趙弟斬殺郁成王
一個兩次擊敗漢軍,「漢所毒」的異國將領,卻沒有在史書中留下名字
當時大宛在史書中留下名字的共有3人
一個是大宛王毋寡,面對漢軍他的戰果還不如郁成王
一個是大宛貴族昧蔡,因為對漢朝比較友好,所以大宛投降後李廣利立他為大宛王,成了漢朝的代言人
還有一個是大宛勇將煎靡,他在史書中存在的價值就是被漢軍俘虜而已,「其外城壞,虜宛貴人勇將煎靡。」
事實上,關於漢族政權攻打外國的記載中,外國能留下名字的除了首領,往往是那些投降或被俘的人物,如果沒投降或被俘,漢族政權不一定會記錄他的名字
唐太宗攻高麗失敗的原因,陳寅恪先生於《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已進行過論述,撮其要點要如下:
一則與天時、地理、人事相關。我國冀遼地區的雨季在舊曆六七月間,而舊曆八九月至二三月天氣寒冷。天寒地凍兵士難以久戰於外,雨季到來則道路泥濘,糧草難以供給。因此用兵高麗,需要在寒冷期已過,而雨季未至之前。可見,攻打高麗的要點在於速戰速決,一但在戰爭中遇到一、兩座堅固的城池,致使軍事行動進展緩慢、遷延時日,則唯有退兵一途。無論這座城是安市城還是其它城池。
陸路進軍如此艱難,尚可由海陸進取,但「於不擅長海戰之華夏民族」則需先得百濟作為根據地。而百濟與新羅關係密切,因此,若欲從海陸攻取高麗則需新羅、百濟有變。唐高宗時期征服高麗既由於高麗內亂,又由於聯結新羅。
了解這些之後再看唐太宗的軍事行動。太宗於貞觀十八年秋冬開始準備,半年之後的貞觀十九年二月太宗從洛陽出發,李世勣彙集陸軍主力於幽州,然後開始進軍。即在二三月嚴寒天氣過去之後,才能於東北地區行軍。兩個月後的五月初李世勣方進兵至遼東城下。太宗亦於此時渡遼澤,但是被泥淖所阻,延宕了一個星期左右,方才與李世勣會兵。其後進攻遼東城,歷時12日方攻破城池,此時已是五月中下旬。繼續進兵有受阻於安市城,從六月二十開始攻城,至九月十八尚未能破城。此時受雨季影響,唐軍糧道不通,加之天氣開始轉涼,若不及時班師則有全軍覆滅之虞,因此班師實為無奈之舉。
要之,太宗知征服高麗需速戰速決。而高麗對此亦心知肚明,只要堅守城池遷延時日,待雨季到來、天氣轉涼,唐軍則不得不退。《軍誡》曰:「萬人必死,橫行天下。」高麗以一國之力據守堅城數月,太宗則無能為也,此城不必非為安市。
二則為外族盛衰之連環性,即唐由北周而來,重心在關中,而唐代吐蕃強盛,因此唐代的國家戰略為開拓西北,而非戮力東南。「李唐秉承宇文泰"關中本位政策",全國重心本在西北一隅,而吐蕃強盛延及二百餘年之久。故當唐代中國極盛之時,已不能不於東北方面採取維持現狀之消極政略,而竭全國之武力財力積極進取,以開拓西方邊境,統治中央亞細亞,籍保關隴之安全為國策。」
呃。。。這是種什麼行為呢?就像是一個中國人拍「硫磺島」,展現中國人的祖先日本人如何英勇挫敗強大美國的攻擊,還邀請陳道明當主演一樣。
韓國人用實際證明什麼叫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因為當年的遼西走廊沒有形成
今天的遼西走廊,就是山海關一代平原,是唐朝宋朝行成,那之前要遠征遼東,得翻山越嶺,這個後勤壓力很大,就像後來歷朝歷代打越南都慘敗一樣 ,在古代,翻越重重山脈都是非常困難的。
這樣巨大國力的唐朝,翻越山脈和高句麗打就太難了。後來王朝去打越南都那麼難。
後來之所以能打敗高句麗,是海陸並進,從海上登陸朝鮮半島南部,然後南北夾擊,半島南部的人特別容易征服當狗,到今天也是這樣。
兩國勢力對峙,其實技術水平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也是地形的壓力。在公元一千年左右,有幾個地緣態勢大規模逆轉,一個是越南,那之前中國能深入統治,突然間完全打不下了,一個是阿拉伯,在西班牙半島上基督徒突然得到上帝保佑,開始光復失地,一個是英格蘭,那之前歐洲角落被羅馬維京盎格魯人諾曼人不斷征服的地方,突然堅不可摧,後來再無人可以打上島。其實就是雙方的技術水平拉近了,互相地緣地形優勢就顯現了。
本朝能統一新疆西藏,其實也跟技術進步有了工程機械道路和氧氣瓶有關。如果技術水平拉近一樣有問題。
在公元一千年後,遼西走廊形成,打東北的地方再也不需要走山脈而是直接山海關就可以了。這樣一來,再去打高句麗就沒那麼難了。
可惜歷史弔詭,因為遼西走廊行成,關內外技術水平拉近,那時候來自東北的軍隊變成了中原夢魘,遼,金,女真,張大帥和四野,幾乎都擋不住的。
所以,遼西走廊與其說攔住了李世民的勝利,不如說反而保護了中原王朝,一個比女真人更恐怖的國家打進來可就怕了。高句麗並不弱
高句麗本身包括了朝鮮半島的大部分,還有吉林,遼寧一部。這麼大的地方其實真的不能說他是小國,從面積人口上說,高句麗的國王比起唐的節度使也並不遜色。有人說當時高句麗的兵力15萬左右,巧的是,後來安史之亂,安史叛軍的兵力好像也差不多是15萬。
那麼李世民為什麼會撤退?我覺得可能和前車之鑒有關。
這個前車之鑒就是——隋煬帝。
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結果都不理想。而且還為此使得百姓背上沉重的的負擔,後來隋的滅亡和這事也不是完全沒關係。
李世民和楊廣啊,要按結果比,一個是明君一個是暴君。可要是說到某些細節,這就不好講了。楊廣是算計了大哥楊勇才當的皇帝,好歹還算是文明體面。李世民玩的可是玄武門之變,殺兄殺弟當的皇上。楊廣在隋文帝死後立刻「接收」了自己父親的小妾,李世民,反正也沒閑著。
楊廣三征高句麗,民怨沸騰,好,李世民,該你了。天下剛從隋末之亂里恢復過來,聖上英明,任用賢才,百廢俱興。到最後聖上又打高句麗,你說這從上到下誰心裡不犯嘀咕?
遠征與守土不一樣,兵力不足,軍心不穩,冬天又要來了,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大軍崩潰,豈不是得不償失?李世民能夠審時度勢,適可而止地撤出戰鬥,保住既有的戰果,其實是挺英明的。他要是真好大喜功,說不定連著自己和唐軍就都扔到遼東了。
事實證明,唐的策略也是對的,公元665年,唐將李勣等攻陷安市城後,滅亡高句麗收復中國遼東故土。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統一版圖,置安市州,屬安東都護府。
最後吐個槽,韓國人拍《安市城》來曬民族榮耀么?要真追起來,朝鮮的祖先可還真不是高句麗吧。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原因就是自己的小弟新羅被人欺負了。新羅,就是右下方那個小粉紅。
後來唐聯合新羅滅了百濟和高句麗,然後新羅成了朝鮮半島的主人。等於朝鮮和韓國的祖先,他是新羅而不是高句麗啊。你拍一個當年把你按地上摩擦的人和另一個更牛逼的人干架的故事,來突出你的民族情懷?這個思路確實清奇
唐太宗征高句麗既是一場個人軍事秀,又是一場完美主義的打法
卡在安市的原因就是完全當做一場秀了,李績和李道宗那幫老狐狸陪著李世民發明了各種作秀方法,他們需要的是打的好看,這樣才能體現李世民的英明神武
不過在安市之前確實完美,幾千騎兵衝擊高句麗上萬大軍,直接攔腰截斷,大破高句麗主力,短時間把高句麗的僕從東北亞部落軍隊掃蕩完,佔領了關鍵幾個城池,之後高句麗的屁簾都被打開了,李世民非要摳安市這個痔瘡,本來直接可以繞過它爆菊了,
你說李世民輸了么,坑殺了數千黑水靺鞨,讓高句麗失去了部落盟友,從此沒人敢來,牛羊城池都拿到手了,撤退前沿路放置糧草,樹枝,回來多瀟洒,根本沒多少損失
而高句麗勝下啥
?原來用3萬打15萬破十城損失2000人叫大敗,好像也對,畢竟除了吐蕃,李二滅國基本一戰搞定。高句麗還是可以吹吹自己牛逼的。
第一,高句麗和現在的棒子沒什麼關係。我們拍成吉思汗電影的正統性也比棒子拍這個高
第二,那場戰爭無論是從什麼方面看都是我們贏了,而且是全方位碾壓
第三,棒子拍的不急不慢,實際上當時高句麗到了被滅國的邊緣,不是冬天到了就真完了
第四,太宗當時確實是英雄遲暮了,說把高句麗滅國竟然沒做到,只是打殘了而已……
第五,棒子唯一能吹的就是他們沒被滅國!
看看當時東亞這一片的情況,高句麗的表現簡直是一流的!拋開其它因素,他們的堅持還挺讓我佩服的……
當然,該打還是得打!
贊同以上各位的觀點。多兩句嘴:
1.評價太宗伐高句麗之戰,要看我國的史書。按照韓國人說法,太宗被揍成獨眼龍,還割讓了黃河以東的土地呢。
2.高句麗人和半島南部的百濟新羅棒子沒多少血緣關係,反而和內地漢族血脈融合更多。棒子的套路類似阿q跟趙太爺爭論趙匡胤和趙光義誰跟牛x。
先看看資治通鑒吧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1zztj/197.htm
「凡征高麗,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岩、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城,徙遼、蓋、岩三州戶口入中國者七萬人。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斬首四萬餘級,戰士死者幾二千人,戰馬死者什七、八。上以不能成功,深悔之,嘆曰:"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命馳驛祀征以少牢,復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詣行在,勞賜之。」
太宗征高麗的戰績堪比美軍蹂躪伊拉克,冷兵器時代打出了熱兵器對冷兵器的戰果。太宗說「我徒兵一千可擊胡數萬「,初唐唐軍戰鬥力之強,那可不是吹的。只有太宗文皇帝有資格說這是失敗,新羅棒子就不要yy了。韓國人挖空心思拍了一部關於遼寧鞍山和海城市的古裝劇,社會,社會......
韓國人這種外戰一觸即潰,內鬥遠勝天朝的東亞文化糟粕集大成者,李世民要是活過來他們能馬上屁滾尿流的跑到西安來跪在他面前喊天可汗爸爸。況且高句麗和他們要說有關係也就只有一點屁關係。
就吐槽一下韓國人在歷史方面的自high傾向
《鳴梁海戰》,無論對於整個中日朝鮮戰爭還是李舜臣個人來說,都不是很重要的一次戰役。但電影還是選擇了這場戰役,因為這是李舜臣的獨角戲,明軍搶風頭。看過電影的應該都知道,戰鬥過程堪比手撕鬼子。其他人都是木製戰艦,李舜臣的旗艦簡直是鐵甲小寶。日本人放槍,朝鮮人打炮,你要說這炮彈八百里開外一炮幹掉一艘日本船我也是信的。PS 電影本身還是很好看的,戰鬥設計有些浮誇,但大抵上不齣戲。
這次就更過分了,高句麗的國土是覆蓋過朝鮮半島,但本質上是一個存在於東北地區的軍事強國,無論從民族上還是地域上看,都跟今天的韓朝沒啥大關係。這是國土太小,內部已經找不到high的地方了嗎?
當然,電影還沒出來,不能一棍子打死,萬一人家只是想拍拍安市城的自然風光呢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