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何信任蒙恬?
基本上可以蓋章秦始皇被害妄想殘暴多疑 動不動就殺一堆人 然後不讓大家知道自己在哪裡什麼的。可是蒙恬北御匈奴十餘年 始皇好像並未生嫌隙 想知道這倆的信任關係從何而來……
首先申明:秦始皇並不殘暴,「暴秦」多是楚漢復辟之後對大秦的著意抹黑,而儒家在抹黑秦始皇的「事業」中貢獻巨大。
再來申明:秦始皇不止信任蒙恬,他主政時期的所有大臣(除呂不韋),大都獲得秦皇信任,遍翻歷史,看不到秦始皇濫殺功臣、疑忌功臣的記錄,即便後世抹黑嬴政,這一點也沒人去質疑。
秦皇時期的掌軍武將基本都獲得大信任,王翦、王賁、蒙武、蒙恬、李信……他只要一用人,就放手開來讓他去做,王氏父子的多次滅國大戰都獲得了秦皇的信任,反而是王翦擔心皇帝猜疑,在滅楚的路上不斷要求土地和獎賞……這也是王翦的政治智慧。
能做到這一點的皇帝,不要說春秋戰國時期,就放眼中國歷史,也難找到一兩位類似的。
秦始皇的本性衝動,卻並不多疑,其實在荊軻刺秦王之前,嬴政算是少有的「單純」,只是荊軻之後,才加大對六國遺老遺少的防範。
另外「動不動就殺一群人」也不是他想殺就殺的,秦國和秦朝是「法治社會」,依法治國的,當時的秦法中有連坐罪,所以一人犯罪,就會連累很多人。
尤其是秦朝剛剛統一的時候,六國餘孽在民間各種搗騰,軍隊一來,他們跑得乾乾淨淨,而當地的百姓就被這群謀求造反的人連累了。法律無情,我們現在看來連坐是歷史弊端,但在當時來說,這是一種極為有效的維持社會穩定的法律手段。
問題的關鍵問嬴政對蒙恬的信任從何而來,上面的 @趙陽回答的挺全面,我就不重複闡述了。
補充一點:蒙驁死後,軍權落在了王翦手中,而王翦兒子王賁在滅國大戰中功勛卓著,王氏父子如日中天;秦始皇扶持蒙恬,也有平衡權利的味道。所以滅楚國的時候,他開始是支持李信的,可惜李信同學被項燕打敗,嬴政才不得已再用王翦。
始皇帝並不算特別殘暴,你看他對功臣就很好,信任蒙恬不說,其他功臣也沒有怎麼樣他們啊。李斯他不也很信任。王翦雖然用了自保的策略,但那也是因為給他的兵太多了,王翦也沒有被兔死狗烹。李信這樣攻楚打了敗仗的,打齊國的時候也啟用了。
有記載的始皇帝殘暴的事情,無非是坑儒,再就是巡視天下的時候看見咒他死的文字把一街人都殺了之類的。後者有可能是編的,前者如果看史記,也就是殺了一些求長生不老沒成功,背後詆毀他的術士之類的,也算得上殘暴,但在歷代帝王裡面並不算特別殘暴過分的。
至於秦法嚴苛,那是商鞅變法以來就有的事情了。
秦始皇好大喜功、役使民力過度都是有的,單看殘暴這一點(作為一種個人性格品質),我覺得漢武帝比他厲害多了……
謝邀。簡單的說:
1.蒙氏一族幾代護秦,屬於老秦世族。
2.嬴政本人和蒙恬年紀相仿,蒙恬早年破齊有功,官拜內史,與嬴政很了解。
3.蒙家老幼都在咸陽,蒙毅位至上卿。這哥倆基本也是權傾天下了,面有面子里有里子,無所圖。況且投鼠忌器啊,蒙恬不可能不要家人。
4.秦法註定了戍邊秦軍造反沒有出路,秦軍也未必肯跟蒙恬走。
5.造反之後的出路在哪裡呢?六國垂垂將死,匈奴狡猾叵測。自立一方,沒有空間。
5.最後但是我覺得其實是最關鍵的一點,嬴政雖然多疑,但並沒有無道,沒有倒行逆施激發民憤。蒙恬就算想反,也師出無名。況且從二世當國趙高弄權來看,蒙恬絕對是個老實孩子。
首先,這個章是哪個相關部門蓋的……始皇帝什麼時候嗜殺了?
我們從《史記》里的始皇本紀探究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次殺人大概是在平定嫪毐叛亂,這是一場反革命政變,沒有不殺的道理……
長信侯毐作亂而覺,矯王御璽及太后璽以發縣卒及衛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將欲攻蘄年宮為亂。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戰咸陽,斬首數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戰中,亦拜爵一級。毐等敗走。即令國中:有生得毐,賜錢百萬;殺之,五十萬。盡得毐等。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皆梟首。車裂以徇,滅其宗。及其舍人,輕者為鬼薪。及奪爵遷蜀四千餘家,家房陵。
眾所周知,這次事變之後始皇母子感情破裂。
齊人茅焦說秦王曰:「秦方以天下為事,而大王有遷母太后之名,恐諸侯聞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后於雍而入咸陽,復居甘泉宮。
這件事始皇好像也沒殺人,孝道還是盡了的。
十九年,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阬之。秦王還,從太原、上郡歸。
這是一次殺人行動,還是仇殺,雖然沒有傷及無辜但卻是不光彩的事情。
二十九年,始皇東遊。至陽武博狼沙中,為盜所驚。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
這次始皇是被張良給嚇著了,但也沒殺人……
三十五年,始皇帝幸梁山宮,從山上見丞相車騎眾,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後損車騎。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語。」案問莫服。當是時,詔捕諸時在旁者,皆殺之。自是後莫知行之所在。聽事,群臣受決事,悉於咸陽宮。
這是一次立威行動,一把手身邊的人向二把手告密,換誰誰不高興,況且始皇這時候已經是與天地人斗其樂無窮的境地。而且這種事情歷朝歷代皆有發生,由此事說始皇濫殺也是不可取的。
焚書坑儒事件,那坑的是儒生嗎……那是方士拿著始皇帝的錢把他玩了……
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
這次是濫殺。但估計換了別人也不會多仁慈…別人刻個石頭寫上你要死了,你會平心靜氣嗎?何況是一國之君。這明明就是想顛覆大秦帝國,陰謀推翻始皇帝政權的反革命動亂。
之後沙丘政變,始皇帝猝然長逝……
縱觀始皇帝生前的殺人行動,除了滅趙的仇殺外,基本上是出於對政權的一種穩定目的。秦在十幾年之內滅掉了六國,而六國經歷了幾百年的貴族根基還在,他們無時無刻不想毀掉秦國(事實上他們也那麼做了)。始皇在世的時候多次被預謀刺殺,心裡對於山東六國遺民也是一種戒備和防範態度。而且秦政苛嚴,對於造反活動是不留情面的(哪個朝代也都是啊)。
再說一下為啥不誅滅蒙氏兄弟問題…終於到正題了!
蒙恬者,其先齊人也。恬大父蒙驁,自齊事秦昭王,官至上卿。秦莊襄王元年,蒙驁為秦將,伐韓,取成皋、滎陽,作置三川郡。二年,蒙驁攻趙,取三十七城。始皇三年,蒙驁攻韓,取十三城。五年,蒙驁攻魏,取二十城,作置東郡。始皇七年,蒙驁卒。驁子曰武,武子曰恬。恬嘗書獄典文學。始皇二十三年,蒙武為秦裨將軍,與王翦攻楚,大破之,殺項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虜楚王。
蒙氏家族在蒙恬蒙毅之前為秦國立下赫赫戰功,還參加了滅國大戰,已經躋身秦國一流權臣集團,已經具有了相當高的人氣與威望,除掉蒙氏家族並非易事。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史。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卻匈奴七百餘里,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這也是蒙恬的功勞。
是時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
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遊會稽,並海上,北走琅邪。道病,使蒙毅還禱山川,未反。
蒙氏兄弟在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權力地位迅速膨脹,而且手握兵權,深得皇帝信任。成為秦朝政壇上最閃亮的星。但蒙氏兄弟沒有異心,對始皇帝忠心耿耿,對政權沒有威脅。從沙丘政變也看得出來,蒙氏兄弟沒有起兵逐鹿中原的野心。
當時始皇帝剛剛統一天下,造反派磨刀霍霍,殺掉蒙氏兄弟無異於自毀長城,而且很可能造成動亂。
還有,蒙恬手握三十萬精兵,你以為嬴政發配扶蘇去上郡監軍是去看大草原,吃烤全羊嗎?……
秦國自商鞅變法,到沙丘政變之間,被國君處死的權臣好像只有商鞅和呂不韋吧,他倆的實力遠遠超過了蒙氏兄弟,已經到達了可取而代之的境界。說實話他倆都死在新君立威階段,有沒有造反動機是另一說。始皇時期的王剪家族也很厲害,六國大半是他父子倆滅的,最後也得到善終,說實話始皇帝真沒殺幾個大臣…
無論多大功績,殺了文人,那就倒霉了,罵你上千年;無論對百姓多差,哄好文人,那就開心了,歌功頌德馬屁上天。
今天太晚了,占坑,明天回答…哎呀,居然占坑都有人贊一個,這什麼節奏,特別感謝唐僧同學 @騎筋斗雲的唐僧,雖然是三無,好了,開始回答。。。
首先表明立場,秦粉一枚,然後表明觀點:始皇嬴政絕非暴君,題主請認真讀歷史,個人認為華夏曆代君王還無人能與之相比,目前在閱讀我朝太祖傳記,覺得太祖可算望其項背,不想在批判答主這個觀點了。
好了,正題開始,始皇為什麼會信任蒙恬?
一個帝王能真正信任的人無或兩種,第一非常忠誠、絕無二心的大忠臣;第二對權利金鼎絕無威脅之人,蒙恬絕對是屬於第一種,想起小蘇對萌大統領說的:蒙家世代忠良(穿越了,哈哈)。
蒙摯,噢,不好意思,是蒙恬,蒙家本是齊國人,在秦昭襄王時期(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入秦為將,官至上卿,到始皇帝的時候,已經歷時四朝,算是老秦人了,蒙驁、蒙武、蒙恬、蒙毅都算是權傾朝野了,但並非一家獨大,將門世家還有王家。
軍力,當時秦國兵力最多120萬,蒙恬所統帥的九原軍大概有30萬,駐紮在北方,長城一線,算是秦軍的精銳部隊,抵禦北方的匈奴,這才是九原軍的首要任務,在秦末,大秦帝國烽煙四起,然兩地位亂--大秦北部防線和嶺南百越之地,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記得當時駐紮這兩地將軍士卒的貢獻了,如若這兩地在秦末大亂,後來的漢朝華夏版圖估計不是那個樣子。
不好意思扯遠了,我想要說的是:蒙恬統帥的九原軍如果要造反,是有實力的,至蒙恬、扶蘇冤死都未反,秦帝國大廈將傾未亂,為讓匈奴乘中原大亂南下,時至今日我無法理解當時的士兵和統帥是怎樣做到的,南部百越之地亦是如此。
如果蒙恬有二心,那麼他是可以對權力中心造成威脅的,是足以讓始皇帝殺他的,始皇帝笨嗎?去看看廖呂事件,殺伐果斷,絕不含糊,所以,蒙家忠耿,始皇帝用人不疑,蒙家必得善終,當然後來始皇帝駕崩,後面的事不說了。
喜歡秦史的人都知道,秦之強大在法治,在包容。自孝公商君變法始,秦正式進入真正的法治社會,只要你認真做事,無論你是哪國人,都可在秦國獲得重用,自商君之後,使秦國強大的大臣幾乎都不是秦國人,這種包容,後世望塵莫及。
始皇在位,除呂不韋,未誅殺一個功臣,連韓國派去秦國修建水渠,耗秦人力資財,削弱秦軍隊的水工鄭國都未被誅殺,水渠建成之後還以他的名字命名為鄭國渠,此等胸襟,我輩佩服。至於呂不韋,換做任何有作為的君主,都是非死不可的,不明白的去讀讀歷史,其實始皇帝最開始是不想殺他的,只是貶黜了而已。
始皇帝為什麼那麼信任蒙恬?因為他值得信任,同樣,始皇帝對得起所有人的這份信任。
題外話,題主有時間可以看看大秦帝國,個人覺得比較客觀,當然寫得也很好,秦帝國真是很值得一說,暴秦二字抹黑意圖明顯,「百代皆承秦制度」這句話就可看出那一代人為了建造一個強大而穩定的國家付出了怎樣的努力。
趙高假傳聖旨讓蒙恬和扶蘇自盡,如果換了別人,手握重兵還有太子在身邊,一定會勸太子起兵,可是這二人居然全都自裁了,說明了秦始皇在蒙恬心中的位置,這樣的人,自然肯定不會反叛。
我不是來答題的,我是來問為什麼給秦始皇蓋章被害妄想殘暴多疑的
可能不符題目吧!
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一句話:我們大部分時候評價秦始皇,其實不是在評價他本人,秦始皇像是秦國歷代王君,加商鞅,白起,李斯,王翦等很多人的集合體。秦始皇並不是多麼殘暴多疑的人,《史記·秦始皇本紀》里:徙天下十二萬戶豪富於咸陽。說的是始皇帝把六國貴族置於咸陽,即使有繁榮咸陽甚至是監視六國貴族的想法,但是也沒斬盡殺絕,就算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項氏也沒被滅絕。
至於為什麼非得用蒙恬?因為除了蒙恬還有其他人可信任么?對比一下王翦家族。
人家可是祖上三代為將,蒙驁—蒙武—蒙恬。大秦根深蒂固的貴族,赫赫戰功唯有王翦一脈可與之相提並論,因為平定六國,最大的兩個功臣是蒙恬和王翦,王翦年事已高,加之始皇帝並不是很信任他。當年伐楚,王翦欲統兵六十萬,始皇帝則回道:「王將軍老矣,何怯也。老王你老了,怕個屁啊......而王翦呢,也不大信任秦始皇,在他挂帥出征時曾向嬴政要求良田豪宅,或曰:「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而不信人,今空國中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王坐而疑我矣。」哈哈老子不趁你這小屁孩不得不用我之際,敲上一筆,那我豈不是慫貨。再往後呢太史公曾說王翦雖被秦王尊為帝師,但是不能輔佐秦的統治者建立德政,以鞏固國家的統治,可以說沒有負起自己應盡的責任。以王翦為人行軍智而不暴的特點,他當然知道德政的好處了,只是實在不敢跟皇帝提啊,人家可不信任咱。
從能力上說,秦始皇選擇了蒙恬領兵這裡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時代的蒙恬長年在北方邊境守衛,對匈奴的戰法極其熟悉,這是那些長年征戰中原的老將們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軍里最富有進攻精神和野戰能力的將領,秦朝其他將領打的多是中原地區的攻堅戰,對於塞北草原上與匈奴的野戰並無多少經驗。
因此,論忠誠度、論實力,始皇帝不選蒙恬還能選誰
秦國善用人,當時好多六國人逃到秦國都被重用,蒙家到秦也已經好幾代了,職位顯赫,基本可以信任。而且秦始皇這個人來說,用人方面還是很不錯的,沒有猜忌忠臣,對武將都很信任,重用,士為知己者死,一般情況下也不會反叛的,至於說秦皇被害妄想殘暴多疑,個人覺得是抹黑,殺人多是因為秦國法制嚴格,連坐制度,從商鞅開始就有了,從樓上也可以看到,秦皇殺人並不是沒有理由的,殺的多只是因為那時候的法度,要說殘暴,個人覺得朱元璋更適合,過河拆橋
說道殘暴,就拿焚書坑儒來說吧,儒生集團反對郡縣制,要求分封制
放到現在就是妥妥的一幫公知跳出來鼓吹台灣要獨立建國,香港澳門繼續歸英國葡萄牙,西藏獨立,新疆獨立,中國分裂成七大塊的既視感吶!
換成你是TG領導人你能忍?
反分裂國家法怎麼寫的?
再說了,就算都那樣了儒生領導人惇于越還不是一樣活的好好的,坑殺的是黑了始皇帝錢的方士。。。
始皇並非多疑
始皇帝對手下的一票軍官團都是很信任的,從他親政之前就在拉攏這些人,他們就是他統治的基石,不信任他們信任誰,只要這群人手裡有兵,又忠於嬴政個人,那就穩如狗。
蒙恬的爺爺,父親,哥哥,都為在秦朝乾的不錯。
這麼一個世代效忠於贏家的家族。
沒有不信的理由。
又不是朱元璋…
推薦去看流血的仕途,從別人眼中或者說從別人的人生里去看另外的人,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蒙恬是嬴政一手扶持上來的 他兄弟蒙毅也如此 屬於嬴政的自己人 蒙氏三代收守秦
怎會不信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魯迅對孔子的態度?
※史通二體 中 這一段話是什麼意思呢?
※胡適是什麼來頭 為什麼很多文人有解決不了的事情總去找胡適?比如沈從文,徐志摩。
※歷史上有哪些真正與國同休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