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規矩的建築,異形建築究竟有沒有實在的好處?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看見建築之美 ,更多關於「建築」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

夢露大廈平面

銀河soho

望京soho

凌空soho

這種異形建築的內部都很讓人失望,目前仍然沒看到內外統一的建築,科幻的只是外面一層皮,內部還是直來直去,比較不能接受。內外統一的異形建築還是只停留在建築競賽和學生作業中。

這說明建築師還是默認方正的空間更好用也更經濟的事實,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追求外表的花哨好處又在哪裡?

這樣的形體,第一,造價很高。第二,施工工藝跟不上,材料接縫粗糙,只能遠觀,不能近看。第三,建築很假,去過銀河soho和上海中心大廈的工地,結構樑柱都是直來直去,只是在結構外面搭異形的小骨架,把板掛上去,這種「看上去異形」對於使用者又有什麼意義呢?

建築效果圖很美,很未來,但是稍微仔細看就全完了,全是拼不上的縫,對不齊的紋理,一股腦就認定是施工的問題,個人認為不妥。恰恰是因為建築師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拗造型和處理頭疼的結構問題上,照顧不到其他方面,導致建築的細節很差,很多真正關乎使用的地方都是草草了事,美感盡失,用起來遠不如看起來驚喜。

這種建築類型僅僅是對規矩建築的一種反彈,還是真的著眼未來?建築的變革和材料息息相關,鋼和混凝土的適應性已經沒有多少潛力可挖,在新的,適應更複雜建築形體和結構的未來建築材料到來之前,用混凝土勉強捏出一個未來的造型,內在卻很空洞,是不是有些操之過急?

換個樂觀的角度,這些建築師是開拓未來的先驅?畢竟現在各個高校都在普及參數化和BIM技術,有一天,這種建築會更適應未來的黑科技材料,變成智能的,有機的,並取代如今的混凝土建築,成為更普遍的建築類型?

只是在今天,它實際性的好處在哪裡呢?


其實前邊好多人回答的都挺在點在上了,我也試著回答下,純文字。
先亮明觀點:異形建築有非常大的好處,但是和這個時代的技術有衝突。
這裡所謂的衝突雖然和技術有關,但並不是指的經濟上的,而是指技術所帶來的建構邏輯。
先說有什麼樣的好處好了
引用康的幾句話:

「需要容易滿足,慾望難以實現。」

「需要僅僅來自已知的東西,需要從來都無法對未知提出要求。」


「貝多芬創作「第五交響樂」之前,世界需要它嗎?貝多芬需要它嗎?貝多芬是在一種未知的慾望下進行創造,現在,世界的需要尾隨其後。」


這裡就不說空間豐富什麼的了,那是具體的操作。我覺得應該宏觀的討論這個問題。異形建築形式並不是需要,而是慾望。正交體系被探索這麼多年之後,「需要」已經可以被解決的非常清楚,但是「慾望」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了,非線性空間的是探索人類進一步「慾望」的嘗試。雖然時至未看到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但是為了滿足更多的「慾望」,這是必須的。

為什麼和這個時代的技術有衝突?
我僅從狹窄的建築師視角出發看來這個事,所以假設我要設計一個異形建築,限制我的不是技術難度,不是經濟。我才不會管技術上有多難實現,只要業主願意花有足夠的金錢,我也不會在意揮霍多少,真正限制我的是技術條件所帶來的邏輯限制。

建築師從來不是自由的做設計,而是在尋找各種各樣的限制,來把設計的指向去限定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文化的,場地的,功能的,建構邏輯的等等。現代工業技術形成的建造方式,是現代主義以來對建築師影響最大的一個限定之一。
設計不是我要讓它「變成什麼」樣子,而是在不斷的探尋它「本該是什麼」樣子。

舉幾個例子

混凝土最早出現的時候沒有建築師知道該表現它,因為它幾乎沒有性格。佩雷拿它做過花雕裝飾,萊特用它做過砌塊壘房子,康沒發現怎麼用它的時候只敢用預製混凝土。後來混凝土終於探索出了兩種邏輯,建築師們才鬆了一口氣。
一個是模板邏輯,混凝土本沒有形狀,是賦予了它形狀,所以理應表達了模板,所有才有了對拉螺栓與鋼模板模數的表現(常見的清水混凝土形式,那幾個小洞便是對拉螺栓的位置)有了木模板拼接的表現等等
一個是鋼筋邏輯,見賴特的詹森公司總部,簡單說就是混凝土形式服從其受力趨勢。

磚想變成拱
又是康的名言。磚之所以想變成拱,是因為在磚作為單一材料時,其唯一有可能實現跨度,建築屋頂的方式就是拱。

那什麼想變成異形空間?
混凝土?
你雖然可以強迫它七扭八歪變成你想要的樣子(混凝土隨物賦形的特點也是最具這種潛力的),但是那不一定是它「想要」變成的樣子。前邊說過了,混凝土受制於其模板和鋼筋,真正「想要」變成的非線性的空間,恐怕只有寥寥幾種和其變種。

鋼?
對這位直來直去的哥們,那麼多非線性建築都用它,真是難為它了。


什麼時候也許就有東西想變成異形空間了?
個人短視,未來的事情不敢妄下定論。只是依照目前趨勢,個人覺得3d列印以及其材料科學的進展,是極大可能完全殺死現行的建築學體系的。
3d列印能完全應用於建築之時,建築師也將經歷和混凝土初來之時一樣的困惑,這玩意到底該是什麼樣?
比混凝土更進一步的是3D列印脫離了標準化工業生產,建築物可以一體成型,或者至少脫離標準化構件的限制。傢具可以是列印出來的和建築相匹配的弧線,窗戶可以使列印出來的曲面。再沒有物物相接之間產生的邏輯關係去框定設計,告訴設計師應該是什麼樣。
這種情況下,建築界必定會瘋狂的張牙舞爪一段時間。然後再去尋找框定,建築到頂應該是什麼樣。
也許根本找不到,傳統意義的建築學就此死亡了呢,也說不定。


多圖預警:
科技在進步,建築閑不住。
其實異性建築就好比女士們的晚禮服和帽子, 你會糾結他們的保溫功能和性價比么?
同理,一條秋褲就是用了再高級的埃及棉,再華麗的裁剪,也不會上報紙頭條。

言歸正傳,方盒子其實也曾經是·異型·建築啊。

下面這些是不同的理論學家推斷的最原始的建築:

更不要說平屋頂是現代建築裡面才有的。 以前都是這樣的:

Adolf Loos 1911年被報紙諷刺他的設計想法來自路邊打開的井蓋,因為他的簡單方盒子式的建築在當時太異類了

這個在維也納的建築其實現在看來完全沒有那麼誇張

再欣賞一下他的另一個當時的異型作品,請對比左後方的普通建築

Robert Venturi 在 Learning from Las Vegas 一書中提到了鴨子和裝飾面板的概念

簡單的介紹一下

現代建築由於汽車還有公路的普及, 從建築旁經過的時間大幅縮短,需要用更誇張醒目的方式來展現。一種是通過外形直接表達,一種就是建築簡化到只剩下功能,而宣傳的形式通過已經完全脫離建築的廣告牌來表達。

這是70年代的理論,現在看仍然可以借鑒

由於經濟原因(有限資源,人口膨脹), 流水線工業化的普及,下面那種裝飾面板的建築形式被廣泛採用。
只有不差錢的投資人, 政府面子工程,博物館,歌劇院,位於市中心黃金地段投資回報率高的商業樓等等才會考慮才用鴨子的形式做建築。這些建築師也都是最厲害的那些人,是我佩服的走在前面的人。

最後介紹一個比較冷門的建築師, 我們大柏林的Hinrich Baller ,他建過一些從裡到外比較統一的異型建築, 而且不是博物館歌劇院,是公寓住宅建築:

這是八九十年代風格,和現在的審美當然有點出入, 這是異型建築的另一個缺點,在這裡不展開了。我還是挺喜歡這位建築師的,不過他的公寓我還是不會去住,傢具真心難買,維護費用真心高。又回到晚禮服這個話題上面了:看著喜歡,消費不起。

最後,做個廣告:17年開了自己的個人公眾號 - 趙德住, 定期寫一些關於建築,德國的文章,也歡迎關注。


感謝~

---------------------------------------------------------------------------------------------------------------
異型建築的好處是什麼?

簡答:

1 形式與功能的分割帶來的使用功能不確定性。
2 抽象構成配合主觀需要來傳達情緒。
3 未來的可能性。

4 畢爾巴鄂效應。

--------------------------------------------------------------------------------------------------------------
詳答:

1 形式與功能的分割帶來的使用功能不確定性。

從畢加索把一個廢棄的自行車座椅扭轉角度做成了《牛頭》開始,這種ready-made的藝術不僅為杜尚的達達主義開啟了大門,也為更後世波普藝術提供了靈感來源--- 物象原始功能的割裂即為一種創造。荷蘭人霍夫曼把日常澡盆里常見的小黃鴨放大成超然的尺度,在世界形成一陣風潮,已經證明波普藝術成為現代社會最成功的一種藝術形式。

人都很容易陷入定性思維,當我們說到碗,幾乎每個人的腦袋裡的碗都大同小異:各種材質,繪著各種圖案,有著各種形狀的凹狀器物。而這種功能與形式的密切聯繫令設計走入死胡同。很多形態的物件都可以成為碗啊,比如人的手彎過來,比如紙鋪在桌子上,比如水轉換個形態等等 。一個物件的形態越靈活,它的功能越不明確,它的功能才是最多樣的。這樣帶來的好處不言而喻:設計品(或場所)的使用效率將會增加,對於景觀師而言,場所活力增加了

The Simcoe wavedeck by WEST8
荷蘭事務所西八的河岸階梯平台一扭曲,這個似乎是露台,似乎是階梯,似乎是滑板道,似乎是露天舞台的河岸空間就賦予了更多的可能性,這種異形帶來的功能不確定性是傳統設計手法不能達到的。這樣的設計手法在最近當紅事務所BIG的方案中屢見不鮮。通過異形把原功能與形態之間的聯繫打破,獲得空間使用的最大可能性。比如在Superkilen項目中,地板不停變形,可以是座椅,可以是地形,可以是滑板道,甚至可以是壁畫牆。在TEK項目中,你很難分清階梯,天花,露台,牆壁,而正是這種分不清,帶來了多功能的可能性。異形建築帶來功能的更大可能性。

THE MUSEUM OF THE HUMAN BODY BY BIG

2 抽象構成配合主觀需要來傳達情緒。
《祭侄文稿》之所以好,不是因為寫的文字內容,而是悲愴的情緒可以從抽象的水墨中傳達給觀者。在西方,這種抽象圖像表達情緒的作品我們稱為抽象表現主義。從波洛克的探索開始,到通布里把春夏秋冬的內容情緒表達在肆意的塗鴉之中。藝術證明了人可以通過抽象構成可以表達主觀情緒並傳達出來

建築形體作為一種典型的抽象符號,其形態自古就有傳達精神情緒的功能。我們不難發現金字塔高聳的形態是為了通天,哥特教堂也有類似的精神傳達需要而擁有高聳的建築形態。類似的,我們很容易發現,圓滑的形態容易給人溫暖親近感,尖銳的形態給人的是冰冷撕裂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林瓔用一個刀疤割開大地,紀念越戰逝去的戰士;李伯斯金用破碎交錯的建築語言傳達猶太人在希特勒暴政下,悲慘的歷史;扎哈用衝突感極強的銳角表達迫不及待的消防事件。異形建築可以傳達更強烈的精神情感。

越南紀念碑 BY 林瓔

猶太人紀念館 BY李伯斯金

維特拉消防站 BY 扎哈

3 未來的可能性。
以前的高級時裝都是人工少量生產,隨著生產力的進步,YSL等設計師把針織機生產的高級成衣引入高端市場,一下子把高級定製壓得喘不過氣來,Balenciaga等大師被迫關閉時裝屋。馬克思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科學技術在不斷進步,也許不久的未來,異型建築的造價將會變得低廉,如今我們絕大多數的批評華而不實的問題將不再是問題。

如今大型的機械手臂可以用帶搭建磚牆&<1&>,大型的3D印表機應用到建築市場也不是科幻小說&<2&>..這樣的條件下,異型建築並沒有那麼貴了。不要因為眼前的苟且而阻擋了我們想像詩跟遠方的可能。異形建築也許是未來的方向。

4 畢爾巴鄂效應。
應該說,畢爾巴鄂效應已經遠超建築學討論的範疇上升到到規劃社會學的範疇了。由蓋里設計的異性建築令一個西班牙偏遠落後的工業城市重新綻放活力,成功轉型。常見的設計邏輯一般可以歸納為兩種思維,一種是承上啟下的演繹推理;而另一種就是歸納總結法。我們做一大堆案例分析,在現實中尋求依據。巴黎做了個鐵塔成功了,也許東京做個也會成功吧。這種邏輯下,畢爾巴鄂的古根海姆就成為眾多城市奇形怪狀建築的有力現實支撐:也許,這個奇形怪狀的建築可以帶領城市成功轉型呢。

我想,今天的哈爾濱就在打這個算盤。

異形建築是城市賺錢的名片。

古根海姆美術館 BY 蓋里

哈爾濱歌劇院 BY MAD

參考
&<1&>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等歐洲理工學院學習建築是怎樣的體驗? - Vincent Ku 的回答
&<2&>上海一棟1100平方米別墅完全是3D列印建造的

========================================================================
一更:(怎麼都沒人好好答..感覺是個好題目。題主問的是: 比起規矩的建築,異形建築究竟有沒有實在的好處?.. @阿爾瓦 答了半題說了異形體驗更好,就扯別的去了。 @井鯉 說了句我們習慣傳統不代表異形不好,也沒說異形到底哪裡好。 @srdmm@司馬長安@徐之非@胡江 也沒說出異形建築到底哪裡好.. 現在知乎都怎麼了!?)
二更:最近知乎越發像論壇了,哎。


謝邀。
怎麼定義「規矩」和「異形」呢?
在一個球面上畫直線,是球面的問題還是直線的問題?
相對於幾十億年的自然環境,以及人類文明出現之前的幾百萬年生存史,人造的方方正正的建築物似乎更有理由被稱為異形……
概括大概就是,想要取得簡潔而正確的解題步驟,就要選好參考系。


「3.5 英寸是手機的黃金尺寸,更大的屏幕愚蠢至極」——這是喬幫主對於手機屏幕的評價。然而現在的iphone已經達到5.5英寸了。

說方正的空間更好用也更經濟,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但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幾個世紀方正空間的發展,以及因此帶來的心理和行為習慣上的固化。但誰也不知道今後我們的行為習慣會變成什麼樣。
而就算現在,方正空間很多情況也並不是最佳選擇。典型的便是劇院空間,在聲學和視線上矩形空間顯然並不是最佳的選擇。

類似的視線要求(實在找不到圖片)

就連現在的學校教室,按照視線限定和聲學要求也未必就是最合理的,更別論很多個人審美愛好的住宅空間了。

而兩者空間各有氣質(並沒有比較孰優孰劣的意思),具體選用哪種也是要根據情況來設計,但是完全不應該把思路只局限在線型空間。而且在公共空間的塑造上,由於功能性並沒有那麼強,也更無須掣肘於矩形。

自然界本沒有直線,人類畫多了,也就有了直線。
如果不考慮技術手段和審美區別,僅僅考慮功能合理性,(個人認為)世界上90%的建築都不會是矩形的。(雖然這個假設並沒有什麼··用)
能給人盡量好的感受,這就好了。
當下很多異形建築事實上已經做的很好了,比如 @徐之非提到的兩個建築,事實上當下還有很多爛透了的矩形建築呢(笑)。

為了不被撕逼,我也只能申明一次政治正確的觀點:現今大部分情況矩形建築的確是更優的選擇:)

雖然4英寸的galaxy S的確沒有3.5英寸的iphone好,可還是不能不造是不。


我覺得異形建築的好處可以從幾個部分去探討

1. 空間體驗
我們都知道我們住的房子,房間凈高,室裝顏色,開窗位置,
走廊的形狀,大廳形狀,
都會影響我們的感受,

過去我們都是住在,活動在四方直角正交的空間里,
拜現今技術發達,我們能夠創造出非正交空間的住宅/公共建築,

這代表我們能夠創造,探索出,我們過往並沒有體驗過的空間感受,
試想,如果你的房間是波浪狀,你的感覺是什麽?
可能感覺奇怪,可能有人覺得超棒,但在這邊不討論什麽樣的異形會造成怎樣的效果.

試想如果今天火車站大廳/博物館大廳,是造型如雕塑般特殊的形狀,
你人在其中的感覺又是怎樣?

我不知道其他人的感覺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
對建築師來說,創造空間體驗的工具又變得更多更多
這也代表人對空間的感知能夠超越過去的時代.

當然這種不同於以往的空間體驗就比較適合應用在公共建築,而非私人居家空間上
最著名的例子就還是,Daniel Libeskind的猶太紀念博物館

除了創造靜態的空間體驗外,異形空間也能增強建築的動線上的安排
我個人認為最有趣的是UNStudio所設計的Benz Museum,
他將動線做了巧妙的設計,同時間他也讓動線的特性同時表現在外表上,
達成內外相呼應的效果,這沒什麽客觀上的優缺點,
但能夠達到」外在呼應內在的曲線動線「,就是表示建築師多了一個這樣的表現手法

2. 設計概念/意象/理論的實踐
如果不是異形空間的出現,
我們如何應用生物學/計算機科學中的演算法(algorithm)去進行建築設計手法的研究?
Minimal Surface

Mobius Ring..

有了博大精深的數學各種曲面方程式,及其相對應的特色,我們是不是用多了更多的手法去創造完全沒看過的空間?說不定這些空間裡面能夠解決某些特定狀況所產生的空間需求

這邊是曾經在TED演講過的一個建築學生,所製作的設計方案,
他利用細菌將沙丘變成人類可居住的地穴,並試圖阻止土地沙漠化現象
https://www.ted.com/talks/magnus_larsson_turning_dunes_into_architecture

現在已經有不少科學家在向大自然取經,研究植物昆蟲等對抗大自然的方式,
他們的行為模式,他們的骨骼結構,他們如何節省能源....
在模仿的過程中,不免會借鑒他們的型態,因此異形建築的出現在未來是需要的.
以下是個相關的TED演講影片
https://www.ted.com/talks/michael_pawlyn_using_nature_s_genius_in_architecture

我個人認為,設計形體的思路應該是

因為我的概念/需求推演到最後,需要這個造型,所以我把它做出來

而不是,


因為我要這個造型,所以我要找個概念.

那麽若你能夠在形體上突破正交空間限制,
那麽你在實踐建築理論與概念時,就不會有做不出你想要的結果的狀況.


3. 建造的流程,與物理現象的本身表現
德國Stuttgart大學的ITECH研究所每年都會建造一個pavilion
以下面這個為例

他會變成這樣的形式,是因為利用機械手臂建造的緣故,而並非故意變成這樣,
也就是說形式是建造方式的一種體現

Frei Otto的薄膜構造,因為薄膜本身的物理性質,讓他本身的造型就變成是比較特別的形式,
這並非他故意要這樣做,而是你用了這樣的材料,就變成這樣的結果

以及現在3D列印技術或許在未來在實際建造上能變得普及,
那麽為了節省材料與加強結構行為,或許在某些時候異形形式將變得不可避免.

4. 對當代工程技術的推進
北京鳥巢/水立方/世界各地的奇形怪狀,
一直在挑戰世界工程的整體水平,若我們永遠都只建造方盒子,那工程技術永遠不會前進,
如同戰爭對於人類最大也最諷刺的貢獻就是加速了科技的演進.
有需求,才會成長.

5. 讓建築本身成為觀光景點
這應該都不用在特別說明了
聖家堂

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

那提到異形建築,
好像有個大嬸一直沒提到,叫Za...什麽的,
她的建築怎麽看?

這就到了第六點
6. 反正異形建築就是帥啊

以上是個人淺見

ZAHA ...RIP


每個異形之中,都有一顆建築師的心。

一、如果你是火星唯一的建築師,要為每個被放逐的人建造一間私人房間卻又材料有限。那麼六邊形平面能讓你用最少的材料建造最多的房間。(待補蜂巢資料)

二、如果你只有一塊立錐之地,就只能將建築象樹木一樣向上生長,並向四周擴展開去。(待補新陳代謝資料)

三、如果一個大家族,所有人要共聚共生又要防禦外敵土匪,那麼這個家族的房子從衛星上看來會像核子基地一樣醒目。(待補圓樓資料)

四、如果你是一名有良心的社會建築師,感受著社會基層階級受盡壓迫而上層建築卻有無限空間。那麼你會用一座頭大底小的建築,給這個盛世建造一座墓碑。(待補世博會中國館資料)

待續......


不邀自來。
我說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首先,建築不是一個藝術品。它是有實際作用,相信題主質疑異形建築相當一部分的原因是大部分異形建築不夠方盒子好用。這點我贊同。但是建築除了實用,還有美觀。不可否認,相當一部分異形建築在視覺上比方盒子有更多的吸引力,城市景觀的作用明顯(不管好看還是不好看)。另外,建築的作用已經引申到很多方面了。在中國,一個很大因素是開放商的利益。當開發商認為異形建築能給其帶來更多的利益時候,為什麼還要選擇方盒子呢?這些建築外的因素甚至比建築學的因素的影響力更大。
其次,我覺得題主那句「建築的變革和材料息息相關,鋼和混凝土的適應性已經沒有多少潛力可挖,在新的,適應更複雜建築形體和結構的未來建築材料到來之前,用混凝土勉強捏出一個未來的造型,內在卻很空洞,是不是有些操之過急?」這句裡面,我個人持有反對意見。誠然,材料與建築是相互相承的兩方面。如果沒有建築學的發展,很多新工藝就不會出現。建築學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材料科學和施工水平的發展。異形建築也是如此。所以,等待新材料的研發和技術的進步才開始發展建築學,在學術上和理論上都是不合理的。
最後,我覺得建築學是需要百花齊放的,不光建築學,世界上的所有物質都應該具有多樣性。否則,你不會覺得很無趣嗎,去到哪裡滿目都是方盒子。這種多樣性使世界更加好玩是吧~另外,施工水平其實不僅僅和技術有關,它牽涉了太多方面,包括建築師自己的追求和業主的預算,要知道,並不是所有人都追求完美的施工水平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擔得起那種成本。
以上僅為個人意見,筆墨愚鈍,望見諒。


異性只是形式上的,要說好不好還是要看形式下的邏輯與概念,畢竟所謂的異形也很少是憑空捏造的,zaha gery他們都的背後都是有很強的邏輯和對社會的思考與研究支撐著,可以說是他們對建築的理解和對社會的思考造就了那些特點的形式而不是單單靠想像力。我認為不應只關注異性的表面,而是去尋找形式之下的邏輯與概念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需要好好想想才能回答,在建築學習中也經常會有老師問到。我整理了一下思路,答案提綱如下圖,節省時間的可以直接看圖。

以下分條闡述(本答案中,直線和方盒子建築可以代表「規矩的建築」,曲線和折線可以代表「異形的建築」):
一、應對複雜性
建築要平衡來自外界和內部的各種關係,曲線是有機的,它比直線自由,能承載更多的因素、化解更多的矛盾,因而能更好地應對複雜性。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曲線之於直線,就如同巴洛克建築之於文藝復興建築,前者形式複雜瑣碎,但它對複雜性作出了積極的回應;後者形式理性、簡潔,但摒棄了來自外部和內部的很多矛盾。
1、外部環境
從大尺度的城市設計來看,地形的高差、地塊劃分的不規則等等都會造成異形的場地,為了和場地呼應,異形的場地又往往會導致與之相似的異形建築;從小尺度的建築單體來看,對光照的需求、對風環境的考慮等等,需要對建築形體進行切削、扭轉等操作,這也會產生異形的建築。面對上述各種複雜因素,直線可能很難處理,而曲線卻能輕鬆化解。

大衛·奇普菲爾德,Private House in Corrubedo
因地形限制而造成異形

Cultural Center Casal Balaguer
Cultural Center Casal Balaguer
因地形限制而造成異形

MVRDV,WoZoCo老年公寓。

MVRDV設計的荷蘭阿姆斯特丹WoZoCo老年公寓基於設計要求、法規規定、基地分析以及創新思維,形成了如圖所示的獨特的懸挑住戶住宅建築形態。設計者所面臨的矛盾問題是:經過計算,在滿足佔地面積、退紅線、綠化率、建築層數和總高度(9層)、日照等方面的要求後,按照常規設計方法實際上只能設計出87套老年公寓,距離計劃設計100套老年公寓的要求尚相差13套。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問題,MVRDV按照荷蘭法規中關於退紅線後建築地面以上的懸挑可以突破紅線的規定,在諸多的限制中產生了具有創新性的獨特創意——將13套老年公寓從87戶老年公寓所形成的建築形態上向北懸挑出來。懸挑雖然是建築設計中常用的方法,但將這樣多的住戶處理為大尺寸懸挑的形態,確實是一個令人吃驚的創新之舉。

引自:
http://news.zhulong.com/read123777_1.htm

2、內部因素
功能主義把人的活動(或者說,需求)簡單分類,並以此展開設計,這是當時那個時代(戰後)為適應大批量建造的需要,以及對新結構形式的探索催生出的。但是人的活動是複雜的、互相聯繫的,往往具有不確定性,這樣分類是不人性化的。比如綜合體建築,它容納了很多功能,出地鐵就能去購物,購物累了可以去吃飯、吃完飯去看電影。而你當初很有可能只是想來這裡看看。綜合體建築的體量巨大,內部的道路往往不是一條直線貫通到底的,而是曲折的、交錯的、這是因為人的活動具有不確定性,曲折的、交錯的道路給人以多種選擇,適應了這種不確定性,而曲折的、交錯的道路則造成了建築內部的異形空間。
此外,建築功能的要求也會造成內部空間的異形,比如聲學結構,葡萄園式的不規則梯田形座椅聲學效果好於規矩的座椅布置;比如對光線的引入,曲面屋頂使光線漫射,照進建築內部空間的光線更加柔和。

天津大悅城平面圖,內部曲折、交錯的流線,給人以多重選擇、漫步性。

深圳音樂廳內部,葡萄園式的觀眾席帶來更好的聲學效果

霍爾,the Nelson Atkins Museum of Art Expansion
Y字形的柱子將光線漫射,給展廳帶來柔和的自然光

二、新結構的需要
一些新結構脫離了樑柱體系的限制,如張拉膜結構、巨型結構等,這些結構的受力往往是空間性的,建築形式適應了新的結構形式,形成異形。

倫敦千禧年體育館,張拉膜結構

香港中銀大廈,巨型結構

三、審美的需要
為了活躍街區立面、形成地標,在一片方盒子建築中,異形建築很容易從中凸顯出來,並能形成很好的效果,在這一點上,異形建築有著先天的優越性,人們的審美取向(或者說審美經驗)大多還停留在直線的體系,異形建築往往給人非同尋常的觀感和衝擊力。
問題描述中的夢露大廈即是如此。

蓋里,古根海姆美術館,它成為了畢爾巴鄂的地標,並拉動了當地經濟。

但是這是有時代性的,它比較多地受制於當下的結構體系(樑柱體系),如果隨著新結構的出現,並克服了經濟的問題,則異形建築會更為普遍,對於異形建築的審美也趨向於正常(或者說司空見慣)。

總結:
異形建築較好地適應了來自建築外部和內部的複雜性;同新的結構形式相適應;是當下活躍街區立面、形成地標等審美層面上的需要。

可以大膽地假設:隨著新結構的產生,以及來自外界和功能方面越來越多的複雜性,未來很有可能是異形建築的時代。


題主拿辦公樓和住宅樓的平面看到的當然都會是方格子,畢竟那樣最經濟。但如果是別的類型建築諸如博物館的話還是能看到相對來說「內外統一」的平面的。

UN Studio
mercedes benz museum


————禁止轉載,轉載需求請私信——————————————————————————
謝邀 @Chale Gu,題主的問題問的肥腸好,也十分值得來好好來談一談。
題主文中說到「異形空間」,那麼我們首先來定義一下異形空間這個「異」字是相對於傳統的方形,圓形,直線等規則幾何圖形而言的。
題主的例子是扎嬸子給SOHO中國做的幾個項目和馬工的夢露大廈

為了表述方便,我們姑且稱這種由曲線曲面構成的空間為——曲面空間
還有一大類就是丹尼爾里博斯金德愛用的如下圖(圖片來源於網,侵刪)

丹佛美術館。
大量折線構成的空間,同樣我們為了表述方便稱之為——折面空間

傳統的橫平豎直的空間我們稱之為——傳統空間

這樣我們就有了比較的三種空間
曲面空間
折面空間
傳統空間


我分三點來論述題主的問題
1 三者的空間感受
先隨便舉個牽線點的例子,看一看三種空間對一個內凹的建築入口的分辨不同的處理方式(分析圖作者繪製)

曲面空間——同樣是內凹,曲面空間通過曲線的光滑過度,自然形成內凹
折面空間——激烈的直線交叉,具有更強烈的空間衝擊力
傳統空間——平實而樸實,直接形成矩形內凹,規矩但卻總覺得少了些什麼(跟前二者比較)

從這個例子不難看出三者的基本的區別
曲面空間對空間感受的過度經常是自然而然的過度,自然到人們會順著肌理,甚至在無意識中過渡到下一個空間,是一種順應肌理的表達
折面空間對空間的感受更多是直接,熱烈,甚至是狂熱的讓人看到空間的與眾不同,其指向性和導向性引導性都十分強烈,是一種更激進些的表達
傳統空間更多的是一種樸實的對空間的表達,不激進也不弱化。

當然,這也不是說曲面空間不能表達極端,而折面空間就一定是極端,我只是說一個稍微共性一點的特點。

在具體設計項目上,就看建築師對空間和理念的把握了,早期的扎嬸子如在維特拉消防站的設計上和當年磯崎新評獎的香港之峰俱樂部的競賽中,多表現出對摺面空間的專註(圖片來源於網,侵刪)

維特拉消防站

香港之峰俱樂部方案

後來嬸子轉向了對曲面空間狂熱的愛,例如題主舉的例子給SOHO中國做的幾個項目
當然,嬸子後來也沒有專註於曲面,廣州歌劇院中嬸子還是使用起了年輕時駕輕就熟的折線。

再如里博斯金德的德勒斯頓海軍博物館(圖片來源於網,侵刪)

都是折面空間的典型例子
還有如BIAD的邵衛平老師,MAD的馬工,壹零城市的阮昊,XD的徐東昕,DNA的徐甜甜等等一系列國內建築師都善於曲面空間。

總而言之,所謂異形空間,所能提供和創造出的空間感受和多樣性是傳統空間無法比擬的。當然有時候例如在銳角空間處理,曲面空間內部設計的處理等等做到不好的話,可能連傳統空間還不如,這就是為什麼嬸子的很多方案都是要配合一體化的室內設計和傢具設計才能體現出空間的優勢來。而傳統空間對一體化設計要求就沒有如此嚴格。

2,造價與施工
眾所周知,
如果在空間里要定義一道垂直於水平面的牆需要的是牆高和水平面牆的起始點坐標
——傳統空間
如果在空間里要定義一道平面的牆,但未必垂直於水平面或者其他的面,需要的是幾個牆的端點坐標
———折面空間
如果要在空間里定義一道曲面的牆,需要定義的坐標點可能就是指數級別的個數
——曲面空間。

其實來說,數據越多,越能保證施工的精度——然而這是對高水平的施工團隊而言的。
就中國目前施工團隊的水準,其實數據越多卻恰恰讓施工精度更不高,很多地方無法交圈(方言——對的上,和得上,完全嚴絲合縫的意思)


雖然目前這種項目都用的不是CATIA就是DP,但施工水準仍然不盡如人意。
另一方面,曲面對於無論是混凝土還是鋼材的加工都增加了很多困難(混凝土支模不好支,也要單獨對鋼材強度和加工進行論證和試驗)所以從造價和施工的角度來說,目前曲面空間應該是最差的,折面空間次之,傳統空間最好。


3,參數化設計的引入
參數化設計是近些年一直甚囂塵上的設計方法,其在極大的解放了建築師設計的勞動力的基礎上,更讓傳統建築師言之玄之又玄的設計理念,有了切切實實的可視化數據化和可控化。
作為參數化設計所引出的設計結果又多是這種所謂的異形空間,其存在就有理有據多了。(圖片來自於網,侵刪)

當年曾心服口服膜拜的大神王耀華的作品。
其實這是建築多元化,跨界化發展的結果,建築設計的方法不可能100年不變,參數化設計有其存在的理論基礎,依據與意義,所以異形空間的存在也就順理成章是有意義的。
更多參數化的一些入門小知識請參看
BIM和現在學院流行的「非線性參數化設計」有什麼關係? - 阿爾瓦的回答
grasshopper在建築建模中起什麼作用? - 阿爾瓦的回答中我的回答
以上最後補充一句,同意 @井鯉,世間本不存在完型,其實從大自然角度來講,所謂的傳統空間才應該被稱為「異形」(圖片來源於網,侵刪)

胡亂回答不知題主滿意不


不針對某個實際項目討論,只是大範圍的說那個更好其實是沒有什麼意義的,無論是不是規整的外形在平面布置上都有好與不好的案例。

我是覺得搞清楚房間之間的關係,功能,流向後把平面先擺出來,都合理了,那麼外形輪廓也就出了大概了,這與它是否異形還是有影響的。


如果異形建築的造價和方盒子完全一樣,甚至更低。樓主的問題就不成立了。質問異形建築有沒有好處的前置問題就是,異形建築付出了更多的代價來實現,所以,理應由更高的價值回報。等技術條件發展到兩個的經濟投入基本一樣的時候,就會只問兩個具體建築之間的設計好壞,而不是異形建築的好處在哪裡。


首先,中國的甲方几乎都是精明而實際的。對於甲方來說,如何合理的布置空間,如何最大化得房率,能否多塞進幾個車位,這些更加重要。之前在做的一個超高層項目,由於甲方認為高區辦公的單價更高,於是做成了上大下小的形狀,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建築美觀等因素對於經濟利益所做的妥協。

再者,大部分異形建築其實僅僅只有一層「皮」,對於內部空間的處理根本未多加考慮,這樣為了做造型而不是為了呼應基地或表達空間特質的建築,是目前大部分異形建築的通病。

更讓人無法把控的是人的審美觀。一個方形的建築,只需要細節部分仔細處理一番,就會顯得大氣好看,然而一個異形的建築,由於人的審美千差萬別,很容易造成有一部分人覺得極美,而另一部分人覺得奇醜。

如米拉萊斯的蘇格蘭議會大廈,建築在走向上與室外圓形劇場的相向而置,整個建築群如同紮根於土地,既呼應了蘇格蘭山脈的意象,又將空間和流線組織得有條有理,辦公部分的建築立面也做得富有趣味性。個人挺喜歡這個建築,然而蘇格蘭議會大廈曾在英國的一項民意調查中被評為「全英最醜陋建築」第四名。

(圖片來自網路)

我認為,異形建築中的優秀的作品的共同優點有:空間和造型是相輔相成的;異形實質上是對基地的一種解讀;流線和功能順應空間和造型;造型不嘩眾取寵但卻有地標性等等。而異形建築相較於規矩建築的優勢,有比如更加豐富的空間體驗,比如更富有標識性,比如能夠推動科技水平的發展等等。

但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下,辦公、商業、住宅類建築的外形,私以為還是會以規整為主,而在室內或者局部可能考慮一些異形效果。


衣服最初是用於遮體和保暖的
但現在買衣服
你覺得款式重要不
你看街上有多少人穿著並不怎麼舒適的衣著就知道,實際上,除了基本功能,人們還有別的追求


我不知道打從心底里認為異形建築有很大好處和前景的答主有多少是工作了的,又有多少是雖然在工作但是不曾進行過完整的建築設計(前期勘測---概念設計---方案設計---專業協調---施工圖設計---現場服務---竣工驗收)。

在我的學生時代,一樣崇尚標新立異的建築,但當我工作之後,尤其是接觸到建築的施工之後,建築建好之後使用者的反饋之後,越來越覺得所謂的「異形建築」,真是貨真價實的「花拳繡腿」。

說到這估計不少人會噴我,有人會說:「照你這麼說,像扎哈那樣的大師,都是花拳繡腿咯?」

「當然不是!」

但你是大師么?你能成為大師么?你要是學生做做夢還能理解,你要是工作了還有這種幼稚想法我就無言以對了。為什麼?現在的建築圈子,相對而言比較浮躁,由於科學的發展,解決了太多本身需要依靠建築本身來解決的功能性問題,因此對建築的評價由之前的是否好用、合理、舒適,變成了現在的是否好看,顏值是否夠高。建築從一個理性感性各半的事物,變成了現在被人們感性思維所主導。簡而言之,就是人們現在更願意用藝術的眼光來看待建築本身。而藝術本身就具備很大的爭議,比如拿一幅畫來說,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幅畫的價值不在於他本身,而在於它的作者是誰。因為絕大多數的人不具備足夠的藝術鑒賞水平,但他們或許在哪裡聽過這幅畫的作者的大名,就會覺得,哦,是他的作品啊,確實不錯!

這就是這個時代的大師!

這樣的大師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首先得有個知名的大師作為老師,最起碼也得跟著大師一起混過,然後你需要一個優秀的宣傳團隊以及一支優秀的公關團隊,最後就是你得有個牛逼的爹,要不怎麼接近大師,怎麼搞團隊是吧,沒點背景,你設計出來了誰來買賬誰來修?

當然我不能以偏概全,不乏有很多真正優秀的大師存在,我所說的不過只是一個現狀而已。

好吧扯遠了,我們說回異形建築本身。

主要問題就是錢!資本家不是傻子,沒人會做虧本生意。
現在的甲方,連lowE玻璃都捨不得上,你指望他做投入如此大的異形建築?
現在的甲方,恨不得柱子里的鋼筋比頭髮都細,你指望他做用鋼量難以估計的異形建築?
現在的甲方,你外立面給他多掛幾塊石材,多包幾層PRC他都不願意,你指望他能花大價錢購買各種昂貴的新型材料?
現在的甲方,拿到地恨不得第二天都把房子修好賣出去或租出去,你指望他給你多久的時間完成方案?所有的異形建築,對於結構師來說都是挑戰,要上專家評審會的,知道要花多少時間么,要討論多少次么?異形的空間必然會與消防規範有所衝突,又要開專家會,又要討論,需要各個職能部門蓋章審批,又要花多少時間?異性的構造會對公用專業的管線鋪設造成極大的不便,又要花多少時間?

大家出來,都是求財,沒人跟你玩情懷,更沒人在意你可笑的夢想?

醒醒吧少年。。。

不是所有國家都像阿聯酋一樣,錢是從地下噴出來的,錢多就算了,還愛裝逼,沒錢又不裝逼的,誰給你錢讓你修?

對了,要說裝逼成癮的,還有我國地區官員,異形嘛,地標嘛,城市宣傳嘛,他們當然喜歡了,沒預算?權利在那裡,總有冤大頭來買賬嘛,但是冤大頭不能白當啊,這邊出血了,總得從其他地方收回來啊,低價格拿幾塊地,低價格修出來,最後誰買單?有「剛需」的人唄。

以上是從市場角度來分析,下面我們談談建築本身的角度。

其實最大的問題,還是大家都在談的用戶體驗。正所謂有得必有失,你為了造型好看就必定會犧牲功能的合理性,流線的通暢性以及使用者的舒適性。如果是作為館式建築倒也無可厚非,類似於美術館博物館展覽館等,它屬於你去一次就差不多了,不會每天都去,對於個體的使用率並不高,因為這類建築本身就是帶著欣賞的態度去的,富有藝術張力的建築會在某種程度上提高參觀者的樂趣,並增強其藝術感觸。但若是辦公樓、住宅樓類的建築,則起到了相反的效果,應為對於你每天都使用的事物,他的功能性和便利性更加重要,不信你可以問問央視大褲衩里的工作人員對大樓的感受如何。所以,一座城市需要幾個博物館,有需要幾座住宅與辦公樓呢?

最後,得出結論:異形建築在當前社會下,僅僅是用於極個別的建築體,而不應該被廣泛推廣。


那要看你認為的好處是什麼?對於普通的經濟性和實用性來說,大多數異形建築基本可以說就是是沒有什麼好處;如果有特殊功能的需求,當然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比如真正的功能主義建築;從審美的角度出發,異形建築也不能直接等於美,儘管現代審美要求體現運動、速度,而且我們也不排除的確有美的異形建築存在,但實際上從建築的實用性角度出發,即便對美的追求也是需要有節制的。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從經濟實用性角度出發看問題很多但形異卻未必美的建築呢?這就要看這個「異形」實際上、在那些方面以及什麼環節上、給一個個具體的甲方帶來了什麼實際的好處?

此處就可以停了。因為我們在說的已經不再是建築的形狀,而是甲方的需要到底是什麼的問題了。關於這個問題,答案的本質是顯而易見,但具體情況又各不相同的,所以親愛的題主,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你自己開動腦筋、踐行調研的時刻來到了。


在資本主義下Identity= money
異形=和別人不一樣=在一堆人的認知噪音中脫穎而出=能傳遞有效信息=錢

說白了,好看的異形就是志玲大姐姐,難看的就是鳳姐。她們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


實在的好處就是夠貴、夠新奇。幾乎所有的奢侈品都具備這樣的特性,大多數奢侈品都會被追捧不是么?這就是實實在在的好處。


推薦閱讀:

建築學大一學生,到底該不該學手繪?
遊戲、電影中的建築是什麼人設計的?他們的工作流程是怎樣的?
如何自學建築手繪?

TAG:設計 | 建築 | 建築學 | 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