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戲劇)劇本朗讀會?

作為戲劇表演一個越來越興起的表演形式,劇本朗讀會到底是什麼?
參加劇本朗讀會又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呢?


剛剛發布了一篇文章,聊以為是我們的青年演員關於劇本朗讀的一點想法。

主頁君相信,只要大家是真誠地自發地熱愛著戲劇,那麼劇本朗讀便有著存在的意義,縱使不拘一格,終歸不忘初心。

原文地址讀大戲若烹小鮮——我們聊了聊劇本朗讀,發現個中空間廣闊,大有可為

8月24日,雨過天晴。

1966年的這一天,老舍先生不堪是時對他的惡毒攻擊與迫害,自投於太平湖,徒留下一部未完成的《正紅旗下》,遂成為後世文學上的一大憾事。

而在31年後的這一天,由北京人藝演員隊組織的青年演員劇本朗讀活動也正在進行著正式演出前的排練,無獨有偶,這一期由閆銳負責導演的朗讀活動,他便挑選出了由李龍雲改編的劇本《正紅旗下》,在這樣的日子裡,選擇這部作品進行演繹,也不失為一種對於文學大家的緬懷與祭奠。

閆銳是地道的北京人,加之從小學習戲曲,讓他有著一股特殊的對於雕琢的倔勁,這在對《正紅旗下》的處理上也體現得很是到位——好似北京人的一份獨特的講究,哪怕只是炒一盤鹹菜,也要切好細絲,泡開黃豆,蔥姜蒜料齊活,臨了還要整齊地碼在米飯上。

在《正紅旗下》劇本朗讀活動開始之前,主頁君與閆銳就劇本朗讀做了一點討論。在經歷了兩期活動後,我們在熟悉這種形式之餘,也開始希望在其中能有更多個性化自由化的空間與表達。劇本朗讀,總被當作一種很時興的東西,其實並不盡然,將一部很有傳統京味兒的作品作為朗讀的劇目,有一點混搭的錯落感,然而,做戲,我們始終是認真的。

問:這次選擇的《正紅旗下》是一個極具北京特色的劇本,是不是與你對於北京文化的了解與喜愛有關?

答:之所以選擇這個劇本,第一個問題本身我就是北京人,選北京的戲由人藝排可能更合適更熟悉,有感情。而且作品本身人物形象很鮮明,語言極具北京特色,人物的層面也很多,是一種眾生相,各個階層都有表述到,很適合多人演出。

我三輩兒在北京,打小在衚衕成長,八旗子弟很小就聽說。我妻子的姥姥在旗,還是皇室王親,直觀感受就不一樣,老太太七八十了,出門還要穿旗袍,對捯飭很講究,心裡有一股勁兒。過去聽說過旗人養貓養狗養花,各有各的把式,很奢華,現在雖然沒落了,但還是有獨特的貴族的感覺,雖然和現在不合時宜,但這可能是他們固有的心理特質。

問:你希望通過這次活動讓觀眾感受到什麼?

答:從表現形式來講,我們這波年輕人有年輕人的表達,雖然是劇本朗讀,但我竭力想做一個半成品,不光是一個朗讀,也和《茶館》《天下第一樓》所展示的那種純正的傳統的京味兒有一點區分。

從文本上講,很多經典的東西不會過時,這也是我挑選這部作品的一個初衷——老舍的很多著作很有現實意義,雖然久遠但是某些東西我們現在還會反思。

雖然沒有燈光舞美,沒有背詞,儘管加一些小的形式,說的更直接,觀眾腦補的東西會更大。有些我希望有固定的調度,讓觀眾閉著眼睛聽產生想像——在你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空間性反而更大,靈動性反而更強,就跟國畫一樣,有留白才有深遠的想法。

問:在這次活動後,還有沒有希望參與朗讀的劇本作品?

答:只要有興趣的題材和有力量的文本,我都想參與,古的中的西的都是這樣,當代的也可以。劇本朗讀是一種形式,而如果把它定義為「分享」的話,只要是有意義的作品,就都值得讓大家坐在一起,共同體會。

(友情提示:本期劇本朗讀《正紅旗下》將於8月26、27日下午14:30在北京人藝實驗劇場開始演出,我們也會於26日準時在「一直播」平台同步進行直播,敬請登錄「一直播」關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剛剛produce了一場reading的我知道這條回答一定會被摺疊,但是我也一定要來強答。強烈贊同@Phil的答案,所以,我只來說體驗。

這一陣在紐約剛剛參加了兩場截然不同的音樂劇劇本朗讀會,一場是作為吸引投資人的一次基本也是最後一次公開朗讀會,一場是製作最初期的第一場內部朗讀會。都叫reading,但是是在製作過程的兩端,因此體驗也是天上地下。具體製作方是誰我就不提了…積點口德。

第一場是在一個幾十個座位的小劇院當中,燈光舞台基本齊全,演員們也是整裝待發,除了唱歌以外,表演和舞蹈也是有的。雖然不太精緻,但是什麼都是有的。台下觀眾基本上是內部人士的親友團,以及被盯著腰包的製作人們。演出前後基本就是各種喝酒寒暄套近乎,製作團隊態度非常熱忱。

第二場是在一個亂七八糟的小劇場,由於公司剛搬進新家,所以基本就是個一團糟。當天早晨我們作為「producer」,一大早買了水和水果,把劇場里以前的木板鋼筋們搬出去,掃地擦地,刷廁所,然後列印了劇本和譜子等待一群不靠譜的互相也都是第一次見面的演員們到場。先不說大家零零星星分別晚了從十分鐘到一個半小時不等,只說說藝術總監童鞋彈著電子琴,一眾人等埋頭對著譜子用蚊子聲兒哼哼唧唧的畫面,就已經足夠搞笑了。

所以說,劇本朗讀會只是一個名稱,它可以發生在製作過程中的任何一個階段。有時候它像一場正規演出,有時候,它就像屎一樣。


本人有幸參加了昆汀·塔倫蒂諾去年在洛杉磯Ace Hotel與Film Independent一起舉辦的《八惡人》劇本朗讀會,這裡講講參加的體驗。Film Independent經常舉辦這種劇本朗讀會,比如去年還辦過一次《星球大戰5:帝國反擊戰》的劇本朗讀會,由《爆裂鼓手》的惡魔導師J.K.Simons飾演達斯·維達而《絕命毒師》的小粉亞倫·保羅飾演盧克·天行者,很可惜由於期末考試沒有去。《八惡人》的劇本朗讀會所有門票收入將被Film Independent投入到支持獨立電影的工作中。當時由於劇本泄露,昆汀打算以劇本朗讀會的形式為大家展現他的這部還沒拍的電影。在朗讀會之前有消息說他已經放棄了這個劇本,但是在朗讀會開始前昆汀自己又說會把第五幕也就是結局重寫並拍攝。這部電影將於今年聖誕節在北美小範圍上映。所以這次我盡量不劇透。
當時我聽說這個活動的時候,完全就是從字面意思去理解,覺得就是昆汀找幾個人在舞台上正襟危坐,手裡拿著劇本,然後大家念完了事。然而當昆汀戴著一頂黑色牛仔帽,帶領著一幫和他合作過多次的演員如搖滾巨星般登台亮相的時候,我就知道這不會僅僅是「朗讀」這麼簡單。參與當天朗讀會的演員包括:塞繆爾·傑克遜(低俗小說、危險關係、殺死比爾、無恥混蛋、姜戈)、蒂姆·羅斯(落水狗、低俗小說、四房間)、布魯斯·鄧恩(姜戈)、庫爾特·拉塞爾(金剛不壞)、丹尼斯·門諾切特(無恥混蛋)、邁克爾·馬德森(落水狗、殺死比爾)、愛波·塔布琳(姜戈)、沃爾頓·戈金斯(姜戈)、詹姆士·帕克斯(殺死比爾、金剛不壞、姜戈)、丹娜·格里爾(姜戈)、佐伊·貝爾(殺死比爾、金剛不壞、無恥混蛋、姜戈)、詹姆斯·瑞馬爾(姜戈)。這個演員名單和後來正式拍攝的演員名單幾乎一模一樣。如此豪華的配置當即得到了全場的尖叫和掌聲,大家也都覺得100多美元的票價實在物超所值。
整個活動與其說是朗讀會,不如說是一場不帶妝的舞台劇排演。除了昆汀本人親自朗讀旁白,所有的角色都按照劇本的要求上台下台,有兩個角色當真如劇本里所寫被銬在了一起,有的角色在台上「應聲倒地」,甚至還有手槍、鐐銬這些道具輔助。這樣的表現在全劇的最高潮也就是第五幕里讓人大呼過癮,因為在這一版的第五幕結局裡出現了昆汀招牌式的槍戰,而演員們則幾乎把這場槍戰給演出來了。除此之外,台上演員和昆汀之間的表現也很像是一場不帶妝的舞台劇排演。比如昆汀會時常在演員們出差錯的時候打斷並糾正他們,而演員們則會不聽話的來一點即興發揮,導致後來昆汀忽然對著他們大發脾氣說「No more co-writing!"。這個時候大家彷彿就置身於昆汀電影的拍攝現場,看著導演是如何「調教」演員的。
類似昆汀的處女作《落水狗》,劇本里大多數場景都發生在密閉空間內:要麼是在馬車裡,要麼是在一個雜貨鋪里,再加上昆汀電影一貫的話嘮,讓這次「半演半讀」的劇本朗讀會給人的感受完全不亞於電影,也許只是欠缺了大把大把的番茄汁。


別把劇本朗讀會看得過於神秘,昆汀的那個,宣傳意義和行為藝術意義大於真實的功能性。
劇本朗讀會的主要意義是糾錯,是演員一起朗讀的時候發現劇本的問題,然後修正。
劇本朗讀會在中國當下極為不 現實,因為演員沒有時間,檔期都是留給你拍攝的,籌備期根本見不著演員。
所以,可以找幾個真正的編劇,大家分配角色一起朗讀劇本是一樣的。中國當前的演員能有時間和空閑給你開劇本朗讀會,你得到頂級導演才有可能。


-

劇本朗讀會,英語中稱為read-through(這個強調流程)、table-read(這個強調地點)、table work(這個本人較少聽到),是電影、電視和戲劇製作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即將演員組織起來,圍著桌子,把劇本中的台詞讀出來。

除了參演演員讀台詞外,參加劇本朗讀會的通常還有主要投資人或製片主管,製片人,各部門主管,作者,和導演。劇組以外的成員參加劇本朗讀會的情況極其罕見。劇本朗讀會是劇組成員第一次全員集合,習慣上會圍著一張桌子(其實一般是許多桌子拼成一圈),大家逐個介紹自己的名字和職位。然後導演可能會發表一個簡短講話來說明自己在這個製作中的願景來啟動劇本朗讀會的流程。

有時候會僱傭一個不屬於劇組成員的專業演員來讀劇本的非對白部分,如場景信息和動作描述等。這些部分為了朗讀會的目的,通常會簡寫得非常厲害,以便保持劇本朗讀的流暢節奏。

-

上面的介紹譯自維基百科的read-through詞條。

-

劇本朗讀會對於製作有極大的幫助。大製作的劇本朗讀會我沒親見過,所以不好評說。小製作里劇本朗讀會是群策群力提高製作質量的極好契機。

一是確保演出者對劇本的理解。

劇本還是紙上的文字時,因為各種原因,劇作者的用意有時不一定能讓所有閱讀者領會。
所以導演會發現演員讀錯了台詞的邏輯重音。
所以演員會對不理解的台詞提出疑問並得到解答。

二是彌補劇作者的視角不足。

劇作者其實很難真正把自己投射到每一個角色的立場去思考,而演員則可以專註於自己所飾演角色所處的視角,有時可以發現一些劇作者沒有留意到的東西,會提出某些細節的不合情理。用功的演員會寫角色的人物小傳,使得自己的視角更加豐富,也可以在劇本朗讀會上明確一些場景的情緒基礎。另外演員與演員在劇本朗讀過程中的碰撞也容易發現新的問題(不一定是錯誤,也可能是靈感)。

當然,還有一些低端的錯誤,也應該在劇本朗讀會的階段消除,比如演員把「虛與委蛇」讀成「虛與偉舌」,或者劇本里寫著「寧教天下人負我,休教我負天下人」。

-


謝邀。
直接貼個視頻吧,趙立新《魯迅》劇本朗誦會片段。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c1MjgxMTc2.html?x


我們排練的時候有種方式叫坐排,大致就是不走調度不走行動大家坐在一起對台詞,但台詞標準是按著戲走的。一方面加強心理一方面找准語言行動,劇本朗誦會應該也是異曲同工吧。
沒有查特別專業的資料,只是自己的理解,見笑。鞠躬。


不得不說,相較於需要不小的人力財力物力才能製作出的一部戲劇演出而言,劇本朗讀會真是是一種既經濟,又相對公開的戲劇呈現方式啊!
在當代國內的大眾戲劇審美里,戲劇和話劇的概念幾乎是等同的,那麼,怎麼檢驗一部劇是否被主創,觀眾,投資人接受呢?先把它讀出來嘛。挑一個好的場地,做好現場的組織協調,提前搞搞活動推廣。如果搞的成功了,那麼這樣一場讀劇會對於未來這個戲的創作和推廣都是極有助力的。
回憶一下,遙遠的,迷幻的,文藝復興後的歐洲,有錢有權又被複興了的文藝貴族們(特別是貴族夫人…其中最有名的當然是路易十四的情婦蓬巴杜夫人,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等家們都受過她的資助和庇護)以幫助和接濟年輕的藝術家們為榮,也作為展示他們個人藝術情懷的手段。但是相較於繪畫與音樂和小說這些比較私人的藝術產品,戲劇演出太公開了,一不小心就會踩到雷……莎士比亞幫女王寫個《溫莎的風流娘們》調侃一下福斯塔夫就能矇混過關,但是莫里哀可是被教會「打倒」了好一陣子。易卜生甚至得罪了整個國家的中產階級,到死也不回他的祖國挪威……劇作家,特別是知名劇作家都與他們所處時代的政權,社會有著複雜的互動。所以投資一個戲,或是支持一個劇作家,對於這些資助人來說是要非常謹慎的,投對了名垂千古,投錯了跟著倒霉。
於是讀劇會這種能夠讓一個戲既不只浮於紙面,又不真正的演出來,在劇本和公演之間充當了一個緩衝區的角色,就非常的受到了資助人們的歡迎。
話說回來,讀劇會現在在國內的流行與它在古典歐洲時期的流行也是類似的,是檢驗其經濟價值,藝術水平甚至政治風險的好方式~這也說明現在國內的戲劇生態變的更加豐富了。在某一段時間裡,戲劇創作在我們國家曾經是僅僅屬於國有院團,藝術院校,商業公司的小眾行為,但通過讀劇會這種形式,更多的人對於戲劇有了非常直接的參與,戲劇文本的舞台化需要一個過程,劇本的朗讀大概可以算這個過程中踏上月球的第一步…
假如有機會參與這樣的活動,一定要去嘗試一下,說不定因為一次讀劇會愛上一部戲,然後愛上一個劇作家,然後愛上他劇作的演出,然後愛上寫戲演戲導戲……或者資助別人寫戲演戲導戲…成不了莎士比亞,也可以嘗試一下蓬巴杜夫人嘛。


之前也是因為看到《八惡人》的劇本朗讀會才開始關注這種表現形式,不過一般這種朗讀會都是全程禁止拍攝所以影像資料少得可憐,因為沒去過現場所以也沒什麼體驗,貼幾張八惡人和帝國反擊戰的圖好了

旁白昆汀,當時消息是說朗讀會只排練了三天

以下是《帝國反擊戰》的朗讀會,由《朱諾》的加拿大導演Jason Reitman 操辦,此君有個自己的劇本朗讀會系列,已經舉辦了四年,之前還舉辦過落水狗,捉鬼敢死隊,公寓春光,美國麗人等劇本的朗讀會,在今年的多倫多電影節上還有87年公主新娘的朗讀會。帝國反擊戰的朗讀會除了原片中熟悉的情節,還加入了一些刪減過的對話,R2-D2也第一次出現在了朗讀會中。

Aaron Paul 飾演的盧克

Ellen Page飾演的漢 索羅

左三Jessica Alba飾演Princess Leia

J.K. Simmons老爺子飾演的安納金天行者

老爺子在風暴兵的護衛中出場。其他還有Stephen Merchant 飾演的C3P0和Kevin Pollack飾演的尤達大師


謝邀!

通俗一些來說,劇本朗讀會的最基本形態,就是在沒有服裝化妝以及其他舞台表演元素輔助的情況下,大家分角色按劇本的文字版,口頭把全劇演一遍。

「什麼體驗」這種問法,抱歉我沒法回答,每個人體驗都會不一樣,我沒法為這個寫個劇本出來...


最近幫導師翻譯的一本編劇中學教材里,有提到過「編劇將從劇本朗讀中獲益匪淺」,加上平常在學校看的一些劇本朗讀會,大概感覺劇本朗讀會是這麼個意思:

1.「劇本朗讀是介於劇本和演出之間的一種方式」,劇本朗讀可以幫助編劇更好地理順整個劇,從劇本朗讀中發現可能存在的錯誤或者某些邏輯不通的地方從而加以改正。另外,尊重戲劇文本原作是劇本朗讀的原則之一,劇本朗讀應盡量符合劇作家原來的想法,呈現給觀眾的是劇作家想要表達的意圖。

2.劇本朗讀會,欣賞的是戲劇語言的魅力,所以朗讀的演員不需要加入太多太情緒化的東西。劇本朗讀更偏向文學層面的研究探討,只是通過演員幫大家讀劇本,理解文本方面的一些東西。

3.雖然劇本朗讀沒有舞檯布置、燈光等輔助,但是並不影響編劇和導演對劇的呈現、演員的表演,無論是走位還是語調錶情,劇情的起承轉合等等的構想。另外,因為劇本朗讀只有演員的聲音,所以反而有可能更加放飛編、導的想像力。同時,單純的朗誦,也許可以讓演員感受到語言的行動性,讓朗讀的演員心中對具體的表演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面對觀眾的劇本朗讀會,「既是一場面向觀眾的演出,也是戲劇創作中的中間環節」,通過這種形式,能夠簡單直接地把劇作家的意圖和觀眾交流,從而獲得觀眾的反饋,根據觀眾的反饋和意見對劇做出相應的調整和修改。

5.對於現代戲劇來說,劇本朗讀大概也是一種提前宣傳的手段。就像我們學校里的一些話劇,有些會進行劇本朗誦會鼓勵同學們去參與,從而起到很好的宣傳,可能營造不錯的口碑。

6.從戲劇推廣和傳播角度說,劇本朗誦會是相對來說成本比較低的推廣手段。比如說為了宣傳某部新劇,如果直接演出,一來不知道觀眾對這個劇的接受程度,可能觀眾寥寥,二是周期太長成本太高。而劇本朗讀會成本低,還能向觀眾介紹劇本文本,讓他們對劇有個了解,更有助於新劇的推廣和傳播。

劇本朗讀會的海報沒存幾張,日後再補。理解可能有所偏差,望指正^_^


看了一票不知所謂的答案,深深懷疑自己當年搞話劇的時候是不是做法太先進了!我覺得沒什麼好解釋的,大學裡排練新劇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就是搞劇本朗讀會,劇本和台詞都搞不定,還演個溜溜球啊!
只不過現在不少地方拿這個做營銷而已,個個搞得這個朗讀會很流弊,唉,辱沒先人。
(10月8日修改錯別字,刪去不友善部分)


電視劇組開機前,
總導演,各組導演,執行導演,
包括編劇,美術,武術指導坐在會議桌前。
由執行導演和場記讀劇本,一人一集,讀下去。
誰覺得不順了不舒服了,隨時喊停,
大家一起看這一段,給修改建議。
就是最後一遍調整劇本的過程。


看了大家的回答感覺好高端啊。。
我們班這學期結課組織了一次劇本朗讀會,選了題材形式各不相同的十個劇本進行朗讀,就在上課的教室,,我們班搞得相比大家說的感覺比較low。。就是分角色,適當的調度,人物語氣性格讀出來,動作適當的加一些,有音樂的配音樂,頭飾什麼的簡單的做了一些,沒有舞美燈光,全班當觀眾,列印了節目單人手一份,兩位專業老師點評,然後,,沒了。。


Argo那個電影,就是逃離德黑蘭,裡面有一場戲是所有人聚在一起辦了個酒會然後大家接力朗讀劇本,這種是不是也算,我看的時候都不知道他們在幹嘛,畢竟圈外人。難道開拍前都有這種過程?


作為演員參加過一場劇本朗讀會,簡單說一下感受吧。

首先,劇本朗讀對於年輕編劇而言,不失為一種經濟實惠的表現手段,既不用花費排樣片那麼多的經費,又比乾巴巴的劇本更能提起投資人的興趣。

但是,話說回來,排演一個劇本朗讀作品,花費的時間精力和直接排演一出完整話劇是基本接近的,無論是對演員還是導演(編劇)而言。因為一個劇本朗讀作品,也是需要演員的帶入感的,所以演員對角色的理解也還是要達到實際演出時的要求的。按照我們導演當時的話,如果錢到位了,再排一個星期就能直接演出了。

大概就是這麼多。


敬候懂戲劇論文寫作的人士指點迷津!


舞台劇看過沒有?你讀大學應該知道的吧,例如學生排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事先是拿著劇本一起排的邊度邊排,等於我們背書那樣


參加過一次劇本朗讀會,在北京文聯劇場,是老師介紹的活兒,有償的,排練了一天的樣子。
沒什麼難度,就是分角色朗讀,口齒清晰代入一點角色感就行,其中一個人讀旁白。

和其他文藝活動不太一樣,朗讀的是別人的原創劇本,開排在即。下面坐著的全是圈內的專家學者,還有一些旁聽的同學。
比起直接閱讀劇本,這種呈現方式可以使聽眾更直觀地發現劇本的精彩之處和問題,尤其台詞的問題,並且不會受到真正演出時演員的表現及導演對於劇本理解不同所造成的干擾。
結束之後編劇上台坐在中間,接受大家的意見。
那天我們的編劇快被罵哭了,大概因為台下都是同行,所以說起話來也絲毫不留情面。
對於我們來說,倒確實是一次很有趣的體驗,也算是體會到演員接到奇怪劇本時候的心態了吧?
最後吐槽一句,MD文聯劇場真是太坑了大冬天不開暖氣啊啊啊啊啊?
後台也冷爆了?


在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看過【編劇工廠Playwright"s studio】策劃的其中一場(《鰻魚安魂曲》),也不知算不算劇本朗誦會。演員們均手拿劇本,但並非純朗誦,表情動作走位都很到位(雖然布景道具之類全靠腦補),演員的服飾和妝容也根據各自角色稍稍設計過。演出過程中演員因為要兼顧台詞和動作表情,有時會稍有卡頓,但總體來說,對劇本的詮釋已經足夠。

我想這樣的形式更偏重研討而非觀賞一部完美的作品。表演結束後有座談會,編劇和策劃方以及演員都會上台,內容主要是與觀眾交流意見。比起其他答主所說的「給演員找感覺」,香港【編劇工廠】的目的是用最少的成本進行戲劇的「試水」,提供給年輕劇作家公開實驗的機會,並從與觀眾的互動中得到一些新的啟發。

以下是編劇工廠9月季的三位年輕編劇及其作品
《念》——Wong Hing-yiu,2014年入讀香港藝術表演系,主修表演
《鰻魚安魂曲》——沈婉婷,現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劇本創作組一年級
《黑犬》——蘇建行,現就讀珠海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三年級

寫此答案是希望許多想去看劇本朗誦會的人在關注名家名作的同時,給這樣的年輕編劇們一些支持哦~

感謝閱讀。


艾瑪好像被yol叔打臉了(?_?)(然而居然感覺有點榮幸是怎麼回事)

不過想來想去確實也沒什麼好改的,就放在這供大家看個樂呵好了……

- 敷衍的分割線 -

上半年去蓬蒿聽了一次尼克·佩恩(Nick Payne)的Constellations(Constellations (play))的劇本朗讀會,當時翻譯的劇名是《星空》,這也是我參加過的唯一一次劇本朗讀會。概括說來,就是只呈現一台戲劇中的台詞部分。當時台上只有兩把椅子,整個過程就是男女兩位主演穿著日常服裝手持劇本坐在椅子上以表演的狀態朗讀,有時會根據劇情發展站起來做一些幅度不大的動作,連眼神交流都很少。舞美、音響一律沒有,燈光只有明滅以示換幕。

如果這能算得上一場典型的劇本朗讀會的話,那麼我的理解就是,劇本朗讀實際上就是一次簡單的試演或「准演出」,是讓文本脫離紙面獲得「生命」的最簡單形式。

從實用的角度來看,前面也有答主提到,這種正式排演開始前的試演能夠在不受場地限制、砍去絕大多數額外費用的情況下讓演員們快速地熟悉劇本、建立聯繫,也可以讓參加朗讀會的其他劇本關係者(觀眾、投資人等)對其內容有一個基本的把握,便於接下來的決策等等。

從藝術角度來看,對於大部分文本導向型的戲劇來說,剝離了燈光、音響、舞美等輔助元素,演員的肢體語言也削減殆盡,那麼其最核心的骨架——文本,就非常赤裸地呈現在了演員和觀眾面前。當參與朗讀會的大家都把注意力完全放在文本上面,對語言的敏感度往往就會提高,能夠更直接地理解到劇本內在的含義,體會其語言的特點。

個人感覺,如果要把朗讀會搞得正規一點,那麼對各方都是一種考驗。於劇本而言,小到語詞的運用,大到結構的建立,其特徵都會更加突出;於演員而言,文本的理解與演繹,情感和聲線的收放,這些基本功都會清晰地展現出來;甚至於觀眾而言亦然:若是面對一個比較複雜或深刻的劇本,在視覺線索少而又少的情況下,有沒有能力乃至於耐心完全用「聽」的過程來把握住劇本及演員意圖傳達的東西。

不過這麼說可能未免小題大做了,大部分情況下也根本沒必要搞得這麼麻煩。其實像小學或初中時的分角色朗讀課文,或許也可以算是「劇本朗讀」的一種雛形吧?

PS.
我個人覺得Constellations是一部挺有意思的戲,有點類似於邁克·弗萊恩的《哥本哈根》,不過沒那麼多歷史背景,相對要更輕鬆些,也更適合遐想。11月上旬在解放軍歌劇院有王翀根據這個劇本導演的《平行宇宙愛情演繹法》(好想吐槽這個標題……),我已經買好票準備去看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里兩對戀人完全無法說服觀眾他們是相愛的?
如何寫好封閉場景內發生的故事?
如何評價電影《土撥鼠之日》?
寫東西時腦袋裡有畫面和場景,但總感覺自己詞窮,筆下的文字蒼白無力,有什麼讀書或學習方法可以更快地積累?
怎麼評價柏邦妮?

TAG:劇本 | 話劇 | 戲劇 | 表演 | 戲劇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