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到底有多少人馬?
下面只討論《水滸傳》的兵馬人數,與正史無關。
數據儘可能利用原著數據,缺失部分採用估計,歡迎大家提意見。
梁山兵員的來源大概有三處:
一、投靠。梁山投靠的就有:清風山、黃門山、飲馬川、白虎山、對影山、芒碭山、揭陽嶺三霸、二龍山、桃花山、少華山、李家莊等。
二、招募。晁蓋單巨頭掌權期間招募居多。
三、投降。如呼延灼、關勝、水火二將、董平、張清、索超等帶來的降兵
梁山各個時期的兵員分析如下:
由於《水滸傳》中兵馬數據統計不全面,當數據缺失時按如下演算法估計:
沒遇到挫折的大勝戰損率忽略不計(參考jo jo:「古代軍隊傷亡率超過 10% 就會崩潰」是真的嗎?說法古代勝利方一般戰損率在1~5%左右,這數據在粗略的估計中可以忽略)
遇到挫折的勝利戰損率按10%計(同上)
大敗方的戰損率按50%計(如果只考慮戰死率,死亡率沒這麼大;這個戰損率包括了士兵逃跑導致的減員:大刀關勝慘敗後,一萬五兵馬縮水為五七千;童貫圍剿梁山慘敗,十萬兵減為四萬餘,故50%應該合適)
一、王倫杜遷宋萬掌權時期,按柴進向林沖舉薦時所言「三個好漢聚集著七八百小嘍羅」,大概七八百兵馬,略大於桃花山、清風山。
二、林沖火併王倫,梁山進入了晁蓋單巨頭掌權時期。
期間爆發了黃安之戰。官府黃安率軍一千餘,與梁山激戰。梁山大敗官兵,兵馬增員,大概能在一千五左右。
此後,晁蓋招兵買馬,很快就集合了「三五千兵馬」(第三十五回宋江介紹晁蓋時所言)。
三、宋江入伙,梁山進入晁宋兩巨頭時期。
清風寨事件後,宋江帶去的有秦明黃信花榮舊官兵、清風山嘍羅三五百人(第三十五回統計)、呂方郭盛的匪兵(二百人),合計約七百人,已佔很大比例了。這在梁山泊已佔比很多了,此後梁山泊幾乎是靠著宋江招兵買馬。
宋江入伙後,人馬增多,戰爭也隨之頻繁,梁山是在戰爭中壯大的。梁山戰爭包括三種:針對周圍村寨的進攻(如祝家莊、曾頭市);針對朝廷州府的進攻(如高唐州、大名府);防守朝廷的進攻(如呼延灼和關勝)。
梁山軍餉的來源大概有:生辰綱等積蓄、劫掠剪徑過路人、攻打村寨和州府。但小說中並沒有講述宋江等人如何發展農田的,難道單以劫掠獲得經濟來源?(另外,八百里水泊這數據聽起來面積過大了,我不信梁山能控制這麼大面積)
四、三打祝家莊
宋江起兵六千小嘍羅、三百馬軍。沒有提供山寨中原有人數,按之前晁蓋三五千可以守營,大致估計宋江落草後,梁山兵馬約有一萬、馬匹約五百,可見宋江的招驀能力遠在晁蓋之上。
祝家莊、扈家莊、東村莊合計一二萬軍馬(四十七回),數據比較含糊,按一萬五計。祝家莊實力稍強,按六千計,扈家莊五千,東村莊四千。
祝家莊、扈家莊滅亡,俘虜和東村莊使山寨增員。考慮梁山期間有挫折,戰損六百,而俘虜補員四五百(五十回)、李家莊莊員補員按三千計(猜測東村莊應有部分仍滯留),草草估計下樑山的兵馬在一萬三左右。
五、高唐州之戰
高唐州之戰時,宋江出兵約五千先鋒,三千策應(第五十二回),合計八千,為救柴進,算傾巢而出。期間因遇高廉魔法潰敗,故八千損失按10%計,約八百,則梁山剩餘一萬二左右。
六、大破連環馬之戰
高俅起三路兵,命呼延灼攻打梁山時,兵馬馬軍三千,步軍五千,約八千(第五十五回)。經連環馬之戰,呼延灼的部曲(按50%計,約四千)加入了梁山。梁山對峙數據缺失,按勢均力敵八千計,其中有潰敗,按10%計損失八百。梁山兵馬升至一萬五左右。
連環馬之戰增加了梁山的馬匹數,大致增加了一千多吧。
三千連環甲馬,有停半被鉤鐮槍撥倒,傷損了馬蹄,剝去皮甲,把來做菜馬;二停多好馬,牽上山去餵養,作坐馬。
七、青州之戰
三山聚義打青州之戰後,慕容知府借與呼延灼兩千兵馬的殘軍(按損失50%計,約一千)加入了梁山。梁山發兵三千,損失忽略。三山人數約一千五(按二龍山五六百嘍羅(第十七回)、桃花山五七百人(第五回)、白虎山五七百人(第五十七回)),桃花山、白虎山潰敗,損失掉一半吧,按五百計,二龍山損失忽略,三山的兵馬充其量在一千左右。經此一役,梁山的兵馬大概在一萬七左右。
八、華州之戰
華州之戰,少華山(五七百人,第三回)加入梁山。梁山投入七千兵馬(第五十九回)聲勢浩大,幾乎沒有損失,此時梁山兵馬大概在一萬七左右。
九、芒碭山之戰
樊瑞項充李袞兵馬三千潰敗,損員一千五,剩餘加入梁山;少華山兵馬慘敗,損失過半僅餘三百左右;宋江兵馬完勝無損失,梁山總兵力達到一萬八左右。
十、第一次曾頭市之戰
晁蓋發兵五千,損失慘重。兵員將減員嚴重,損失率在50%左右(按兩千五計),梁山兵馬降到一萬五五左右。
十一、大名府之戰
就在這時,大名府之戰爆發,大刀關勝帶兵一萬五,歸降後收攏了五七千人馬。又收攏了單廷圭、魏定國的官兵(沒統計,按與關勝兵一樣,約五千,損失50%剩餘二千五),梁山兵馬達到二萬五。
十二、第一次曾頭市之戰
等到第二次曾頭市之戰時,吳用布局四打四寨,竟達到了二萬二兵馬,而守山寨約三千。
晁蓋打曾頭市只需五千而已,第二次出動了四倍多兵馬,這是為何因為吸納了大量降兵(那關勝、單廷圭、魏定國的兵馬的佔比就達到40%;還有呼延灼的舊兵五千在歷次戰鬥中損失掉20%吧,約四千,則呼延灼、關勝、單廷圭、魏定國的兵馬佔比怎麼說也在54%左右),這伙降兵得給他找事做,不然就是大麻煩。
十三、東平府東昌府之戰
此後宋、盧分兵一人帶一萬打東平府、東昌府,董平、張清帶兵不詳,投降的兵馬不詳,保守各自一千。
在排定座次時,梁山兵馬保守估計約在二萬七,最多就三萬。其中呼延灼、關勝、單廷圭、魏定國、董平、張清的兵馬佔比在57%左右。所以說降將系的兵馬佔比最大,降兵成為了基本盤。
十四、五次反圍剿之戰
梁山排座次後,面臨著朝廷的五次圍剿,童貫的兩次圍剿,共起兵十萬(戰後剩餘四萬餘);高俅三次圍剿,共起兵十三萬。
而等到五次反圍剿後,梁山兵馬多達十萬(第八十一回燕青向宿太尉所言,不排除水分,但按征方臘六萬五而計,征遼有損失,七萬應該有)。
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兵馬龐大到除非招安找事做,不然宋江無路可走了。
十五、招安四戰:征遼、征王慶、征田虎、征方臘之戰
征遼一戰,宋江十萬,遼國十萬(第八十五回)
征田虎一戰,宋江兵力十萬(第九十四回,宋盧分兵各帶五萬);
征王慶一戰,宋江兵力達到二十萬(第一百零五回,理解為宋江和朝廷會剿);
征方臘一戰,宋江兵力約六萬五(第一百一十二回宋盧分兵時,其時宋江帶兵三萬、盧俊義帶兵三萬,另有水軍五千,戰船一百隻,共計擁兵六萬五)
四次征戰兵馬去向沒介紹清楚,只做大致了解吧。
馬軍的估計:打祝家莊時僅有六百馬軍(第四十六回),梁山估計也就一兩千馬吧;而梁山馬軍增員應該是呼延灼、關勝和水火二將帶入,但他們帶入多少馬沒說。
由於呼延灼、關勝、水火二將屬於馬軍,權且認為他們馬軍比例相似。
呼延灼馬軍三千、步軍五千,佔比37.5%,關勝、水火二將按兩萬計,則約含馬軍七千五,合計攻打梁山投入馬軍一萬零五千,戰爭損失掉一半吧,則剩下五千多。
加上梁山原有一兩千,估計排定座次時,梁山馬軍在七千左右,佔比26%,在騎兵式微的宋朝算騎兵佔比很高的了。
反圍剿時的增員,按七萬軍馬計,馬軍佔26%,約一萬八。
水軍的估計:水軍征方臘時「水軍五千,戰船一百隻」,在排定座次時,應該沒有,按縮水一半估計,排定座次時約水軍兩千五,佔比10%左右。反圍剿後水軍增加至「水軍五千,戰船一百隻」
綜上,在梁山排定座次時,擁兵兩萬七,馬軍七千,水軍兩千五,余為步軍。反圍剿後梁山增員至七萬,馬軍一萬八、水軍五千。
根據原著,招安之後,在征遼之前數量大概是十萬左右;平定田虎之後增長至二十萬(原著中有描述);平定王慶之後回落之十多萬,其中既包括陣亡人員,也包括途中回鄉務農的士兵;征方臘之後估計士兵應該是不足十萬了。
梁山應該沒多少人馬,畢竟中國人主要是翼人和角人。
#人馬少女的煩惱#蕩寇志里是四五十萬規模,那是相當龐大了
人的話上萬,馬的話,肯定沒有人多
看明白問題再回答、不光有人還有馬呢!
宋代徽宗宣和年間,的確有名為宋江的人領導的小規模起義,在梁山泊,今山東省梁山鄆城之間地區。
宋江起義的直接原因是朝廷為了增加財政收入,規定梁山泊八百里(當時,現已乾涸)水域為「公有」,規定百姓捕魚,采藕,割蒲都要上繳重稅,違者當做盜賊論處。史書記載以宋江為首的三十六人(朝廷稱為河北巨盜,因為當時的梁山泊在黃河以北)起義,對抗朝廷徵稅。後人考證認為三十六人應該是首領或重要人物,否則以三十六人之眾,實在無法理解為什麼能引起朝廷出兵鎮壓。 故推測梁山軍的規模應該幾百到一千吧(無證據純猜測)。
宣和三年三月,宋江率軍沿水路進攻海州(今連雲港),被海州知州張叔夜率千人伏擊,後路被斷,全體被俘,宋江率眾人投降。
後來是否南征方臘,沒有翔實的史料記載,一般認為還是有的。
參考資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34c3c10100utma.html
http://www.qidian.com/BookReader/1420785,25758691.aspx
推薦閱讀:
※宋江的武藝是什麼水平?
※張順之死是不是宋江的計謀,用張順一條人命換取梁山眾將士的義憤填膺?
※96版水滸傳中李雪健飾演的宋江下跪時屁股為什麼翹得那麼高?
※宋江的心路歷程是怎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