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tro Illum 光場相機會給影像記錄帶來多大的變革?
當初一代出來的時候,就非常看好光場相機的未來,沒想到這麼快,感覺就是影像記錄界的Tesla
新款的外形像是BMCC和NEX的混合體,平面和視頻的領域也越來越模糊。Lytro Illum trailer視頻
具體的配置參數如下:
感測器尺寸由1/3"升級至1",
可記錄4000萬道光束數據量,
搭載等效30-250mm f/2.0鏡頭,
可提供0cm超微距功能,
機身背面是一塊4" 800×480解析度觸摸屏。
該相機官網定價1,599美元(約合人民幣9,975元)
Lytro - Home
這是光場相機向實用化的一次很大進步。感測器、鏡頭都好了很多,操縱方面也像相機了,使用起來更熟悉一些。
但是,器材愛好者可能覺得沒有必要買這樣的東西,一是因為現在相機對焦夠用,二是對焦其實有快感。
而普通消費者也不會花一台sony a7套機的價錢買這麼個東西。對於消費者太沒有性價比了。
學光自己研究過一點這個,從他們的論文到演算法,恰好也喜愛攝影。手機先淺談一點,有時間再詳談。
首先優點:
1,可先拍照再對焦。
2,可部分還原3D信息。
3,提高運動拍攝清晰度,即抗快門模糊。
看起來每一項都很牛逼,但是從研究到面市到現在,個人覺得貌似波瀾不驚,原因在哪呢。
首先簡單說下原理
光場相機可以簡單理解為多個相機陣列同時拍攝(見過神探夏洛克第三季第二集婚禮現場么)。那麼在原來的感測器陣列(即底片)上是多個子像素畫面,不經過演算法處理原圖是完全無法觀看的。這個地方等用電腦時再上圖。
出現幾個問題:
1.通俗講3D的實現其實是犧牲橫向即xy平面內解析度來換取z縱向解析度。因此同樣口徑的相機光場相機解析度大大低於單反相機。
2.後期出照片需要一個專用軟體和演算法支撐。硬體問題成了演算法問題,快速準確的演算法是面向用戶的直接問題。
接下來就是接受的問題了
1W左右RMB讓用戶買一款,圖片小,畫質嚴重不及單反,看一張照片需要處理較繁瑣,展示時體現不出多少優勢,僅僅為了能重新對焦,拍攝時偷點懶(實際上還是有個範圍);
有點實用的就是3D了,但還原度還是一般,並伴隨大量計算。
總之,我是不會花1W買個雞肋了。但這技術確實在記錄上是個改變,有特殊記錄需求的很有用,普通用戶這種需求目前較少。
最後再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漢王前段時間推出了一款激光快速測身邊PM2.5的手持儀器,千元RMB級別。對於這樣一個技術,新么?有一定的新(因為萬元級的更精確的儀器是有的)。但是你會買么?我有必要麼,手機上網查一下大概就行了。這麼多錢,我直接買個稍好的空氣凈化器不就行了么。如果能拍視頻,才是業內的變革。
李路的回答雖然很好的展現了光場相機的特點和優勢,然而,題目中問的是光場相機會給影像記錄帶來多大的變革?
-----------------------5月7日修改答案-----------------------------------------------
昨天手機答題,沒有詳細查資料,現在的光場相機的確能夠提高弱光下及快速運動情況下的拍攝情況,向李路致歉。
-------------------5月7日 第二次修改答案----------------------------------------
感謝 @譚贊君@Fireman A 的指點。
一個單獨發光點向鏡頭髮射的其實是一個光錐,Lytro記錄了這個光錐的信息,而普通相機只能記錄落在感光器上的光斑。因此在記錄信息的能力方面,Lytro的確要強於普通相機。但就現在發布的版本來看,強的還有限,可能在後續發布的版本中應該會有更大的提高。
我的論點依舊不變。
首先,提高弱光下拍攝能力方面:在卡帕時期,用膠片抓拍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膠片的iso一般不會做的太大。但是,在現今的數碼時代,弱光下的抓拍早已不是攝影發展的瓶頸。nikon最新的機器D4S的iso已經達到了409600!在這種情況下,卡帕所遇到的問題就不再是大問題了。
而「讓整個畫面中所有像素都非常清晰」的功能,並非光場相機獨有。普通相機利用超焦距技術也能夠做到這一點(雖然僅僅適用於廣角相機且會犧牲畫質,不過即使犧牲畫質,也在能一般使用接受的範圍內)。@譚贊君提到在野生動物攝影中光場相機也許能夠起到較大的作用,但這也是在光場相機繼續發展之後的結果了。光場相機也許能夠很大程度上的降低拍攝超長焦畫面的難度,但可能並不會提高超長焦攝影的水平。
而後期選取對焦點的功能,雖然通過後處理很難完全真實的反映出真實的虛化效果,但對於一般的商業攝影來說也是足夠的,此項功能也許在某些需要精確數據的科研攝影中會起到比較大作用。
如果從攝影藝術的角度來說,那我覺的它帶來的變化會更小。一個好的攝影師是不大會受到器材的限制的,而且一幅好的攝影作品也不一定是畫面清晰完整即可。攝影這門藝術包括了構圖、曝光、對焦等基本的方面,更包含了個人的理解在裡面。像現如今的攝影師們結合各種手段來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特點。光場相機如果只能改善對焦這一個點,對攝影藝術的影響是很小的。它也許能夠將影像記錄這一概念擴大,但並不能從根本上動搖,就像相機之於繪畫。
攝影也分很多種,也許光場相機在商業攝影或如@王叢立所說結合新的3D展示設備後能開闢出一條新的道路,期待光場相機之後的表現。
作為LYTRO ILLUM用戶,我來從用戶體驗上評價一下這台相機。
首先上基本參數:不可更換攝像頭,焦段:30-250mm,光圈恆定為2/f,最大快門速度1/4000,CMOS 6.4*4.8mm圖像感測器,觸摸屏
優點:
1.對焦。這是大家買這台相機的主要原因了吧。從官網上看,這件產品的革命性變化是圖像感測器從2D的平面變成了可以捕捉光線向量的4D感測器。對於攝影師來說,可以理解成這台相機可以同時對焦所有距離射向鏡頭的光線,並且在拍攝完畢後可以調整圖片的清晰區間,模擬任何光圈大小,並指定哪兒清晰哪兒模糊。
怎麼樣?是不是很驚喜?是不是很厲害?當然,現實中的產品和上述的理論有些不一樣。這台相機無法在全距離準確對焦,而是只能給你一個對焦的距離區間。這個對焦的區間是隨物距減小而減小的。我可以把這台相機設定成對焦在無限遠,它的清晰區間大概在30cm到無限遠。如果你轉動對焦圈,你可以把清晰區間改變成離你一米到20cm,以此類推。這台相機的光圈被固定在2。
另外,這台相機只有一個觸屏作為取景器(並非單反),所以取景器中的景象是受焦距影響的。理論上來說,你是可以拍一張模糊的照片,然後在後期更改清晰區間。但我個人還是喜歡構圖的時候在屏幕里看到清晰的畫面。如果你都看不清楚屏幕里的東西,你怎麼知道這照片是好是壞呢?
這台相機的特長在於拍攝近物和遠景都清晰的照片。或者物距不斷變化的運動物體,比如小狗。
2.微距。這台相機給人驚喜的地方在於出色的微距功能。拍過微距的攝影師都知道,在微距攝影中,清晰區間會變得非常狹窄。比如要拍攝一隻蒼蠅,為了使相機對焦在蒼蠅的眼睛上,你必須小心翼翼的移動相機,使那十分之一毫米的最清晰的地方正好落在蒼蠅的眼睛上。LYTRO ILLUM簡直就是為微距所生的!拍微距的時候只要大概距離正確就可以了。而且這台相機的可對焦距離短到髮指,它甚至可以清晰地捕捉到碰到鏡頭的手指。
3.觸屏。這台相機的操作性很好。觸摸屏的邏輯簡單易懂,所有信息都可以快速地找到。在拍攝時ILLUM可以把直方圖和清晰區間放在一起,讓攝影師知道畫面內大概有多少可以拍到,真的很方便。個人感覺這個操作系統有些借鑒這些年手機相機的操作系統。
圖:右為拍攝時的直方圖和清晰區間
4.外觀。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吧。這台相機看上去很科幻,鏡頭大,唬人。
缺點:
1.清晰度。這台相機最為人詬病的就是清晰度。作為一台原價一萬人民幣的相機,它的像素根本比不上兩三千的卡片機。當然,肯定主要是圖像感應器不夠成熟的問題。這台相機的ISO最高也就3200,而且在調到3200的時候圖像就布滿了噪點。另外這台相機的動態區間也是慘不忍睹。
就我這幾天拍攝的經歷來看,這台相機的清晰度還比不上iphone。而且因為iphone手機相機自身較小的體量,也可以拍攝近物遠景差不多清晰的照片。總之看成品的話,iphone完勝
2.太大。最初聽說有一台可以不用對焦的照相機,我的第一反應是可以帶著它去近距離街拍。不用對焦的話就可以迅速拍照迅速撤離,在對方反應過來前逃之夭夭。但這笨重的體型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這一點。當然這一點只算是我個人的一點抱怨。
3.app。ILLUM的手機app實在太糟糕了。你無法從app里導出照片。這個app只能讓你上傳照片到LYTRON自己的論壇里。這實在是不能忍。你拍完照片之後必須通過LYTRON電腦上的軟體來調整對焦再導出JPG。在所有缺點裡這一點最讓人難受的。因為畢竟照片不清晰可以歸咎於新技術,但不讓我們傳照片到手機里這就是糟糕的app設計了。該app在2016年貌似就停止更新了。
4.表達方式。就如很多同學所言,LYTRON革命了拍照的方式,但沒有革命看照片的模式。一張清晰的照片,或是一張精確對焦的照片是完全無法把ILLUM捕捉到的信息呈現出來的。當然,LYTRON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這就是為什麼他們這麼在意他們官方論壇的運營。在官方論壇里,照片是可以和觀眾互動,由觀眾選擇對焦的地方。這樣的確很有意思,但顯然這波節奏沒有帶起來,如果facebook,twitter,Instagram,微博和微信不支持多焦點看圖,那這個功能就沒什麼意義。
ILLUM更像是一台技術驗證機,而不是商業產品。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光場攝影是一種可能的未來,也是目前照相機這個產業最有可能的未來。如果這一技術可以取代現有的二維成像的數碼膠片,這將會是噴氣式發動機之于飛機一樣的變革。視覺表達的本質是光線,而光場攝影所攜帶的光線信息要高出傳統攝影機好幾個維度。
總的來說,作為一個產品,我很不建議任何人,包括攝影師,去購買ILLUM。畫面真的很糟糕。我買這台相機的時候,它的二手價已經變成了300美元。兩年前1500美元的相機現在賣300了激動不激動?驚喜不驚喜?但如果你已經有了一台單反或微單,你真的沒有必要買這台相機,除了微距攝影之外我想不出來任何它優於iphone的地方,還重!想要一個備用相機的完全可以用這錢去買理光嘛。
但如果你是一個熱愛技術,有情懷的人,那300美元買一台光場照相機的先驅我覺得還是蠻值得的。它可以讓你體驗不一樣的拍照的感覺,從側面讓你更了解光圈和焦距對攝像的意義。當然,如果你是攝影小白,我還是強烈建議你去買個傳統的相機。
以下照片都是答主本人用ILLUM拍攝。為了讓大家體驗ILLUM高超的全對焦拍攝,我把清晰區間都拉到了最廣。主要為測試拍攝,構圖色調上有不足請見諒。
圖1:電影院
圖2:冰水。這張照片中靠近屏幕一遍的杯口邊緣有鋸齒,這是ILLUM編輯軟體演算法的錯誤。沒有把不同距離上的光線分清楚。
圖三,刀叉。注意刀上有一塊奇怪的斑。這是LYTRON圖片編輯軟體辨別光線距離錯誤造成的
圖4:微距拍攝的花,其實花後面的草叢也是有對焦到的,但它們和花之間的界限太模糊。
圖五:阿柴。注意近物和遠景差不多清晰。
圖6:微距冰水
個人攝影網站:https://masonofchina.wixsite.com/photography
光場相機完全是一個誤解了消費者需求的產物。
消費者需要準確的對焦得到一張清晰的照片,而不是需要每張照片都記錄所有的光場。
我們可以看到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自動對焦絕對是足夠了的。比如到此一游照需要景深足夠,人和背景都清晰。偶爾需要拍淺景深,微單們也專門提供了這個模式。
而對於專業攝影,光場相機更是用了80%的時間精力解決了 1%的問題,專業攝影師的基本功就是要能夠在按下快門就能大概知道照片的結果。哪些需要對準焦,景深多少他們也是要提前考慮的,這也是熟練攝影師0.1秒內需要想到的東西,他們也不需要先拍照後對焦。
最後一點就是關於商業化了,最近幾年相機業界的革命來自於微單的發明,微單特別是SONY Nex系列的微單的成功可以說歸功於 「保證了APS-C畫質的基礎上,機身實現了大幅度的性能提升」 但是Lytro 不能『『保證在基本卡片機的性能基礎上,實現先拍照後對焦功能』』。首先Lytro 像素太低,根據Wiki Lytro 的消息,前一代光場相機『『可記錄1100萬道光束數據量』』但是成片只有100萬像素。類推一下這個『『可記錄4000萬道光束數據量』』 是否成片只有400萬像素? 現在的科技水平和消費者的接受能力,500萬像素的HTC One都很多人無法接受,花更多的錢買一台只有400萬像素相機真的沒關係嗎?
那我認為Lytro 要成功需要什麼? 現在被SONY收購,SONY研究個兩年,同時發售相機和配套的3個鏡頭(兩個定焦一個變焦)而且機器性能不能太差,比如兩年後主流4000萬像素Lytro 得有3000+萬,價格和SONY旗艦微單持平。 反觀現在呢30-250mm f/2.0鏡頭 +400萬像素,賣1萬塊確實太貴。光場相機(Light-field camera),也稱為全光相機(Plenoptic camera), 具體來說就是用極大量的微小透鏡捕捉不同來源和不同角度的光線,每個透鏡負責處理一定數量的像素,理論上,如果透鏡數量足夠的多,那麼可以做到在整個光場區域捕捉的光都是清晰可辨的。
這意味著,你可以在電腦上對一張已經拍攝完成的照片,進行重新聚焦(Refocusing)。
這件事的意義,非常,非常重大,只要是玩攝影的朋友都該知道最著名的戰地攝影師Robert Capa吧,此君一生出生入死,活躍於各大戰場,拍下了無數經典照片,以下就是一例: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D-Day(諾曼底登陸日),世上現存對現場還原最好的照片。
但這張照片失焦(out of focus)了。
而且,Capa一生大量的照片都是失焦的(以至於他的自傳就名為out of focus),因為他離現場太近,拍照時機太短,幾乎是轉瞬即逝,即使在自動對焦(Auto focus)技術已經發展到巔峰的今天,也非常難以保證在這剎那之間捕捉到正確的焦點。
如果我們可以用光場相機拍攝,進行重新聚焦呢?
你可以想像這張照片的任何一個點,都可以是極度清晰的,我們能完全重現1944年6月6日的奧馬哈海灘,硝煙,子彈,鮮血組成的光和影,並且,你能任意突出任何你想強調的部分。
也就是說,光場相機的意義,就在於讓「整張照片的每個點都極度清晰」。
現在我們可以談談 Lytro Illum 了。
Lytro 這個公司源自斯坦福光場實驗室,可以說是這個領域世界上最領先的研究機構。在2011年,他們成功地將「光場相機」這個概念實體化,用相當低廉的價格,就可以讓消費者們感受這個新鮮的概念。
但他們的第一代產品 Lytro 光場相機 更多的像一個實驗性的玩具,它不夠清晰,功能非常有限,取景困難。
在聽取了大量用戶反饋之後,他們認為是時候推出一款成熟的,面向真正攝影者的產品了,這就是 Lytro Illum :
- 30-250mm 的焦段
- 2.0 光圈
- 1:3 微距
- 4英寸取景器(第一代只有1.5英寸)
- 擁有SD卡槽
- 熱靴
- 可交換電池
以上這些特點,讓我們終於能夠用光場相機進行正常攝影了,但,最重要的其實是:
Lytro Illum 能夠處理的光線數量,從第一代的1100萬變成了4000萬
這意味著,我們終於能夠讓 「整張照片的每個點都極度清晰",這是攝影史上革命性的進步,在硝煙瀰漫的戰場,激情四溢的球場,我們只需要對準整個區域按動快門,就可以捕捉下一切光線,對場景的任何點,做清晰的還原。
而且,通過重新聚焦的特性,可以做很多以前無法想像的事情,比如製造移動焦點來模仿人眼看事物的動態照片,看看視頻:
Lytro發布Illum光場相機視頻像不像我們的眼睛在掃視畫面?
所以,Lytro Illum 的意義,可以類比福特的T型車,Leica的M3,Tesla的Model S。
它是在攝影的下一個時代-光場領域中,真正能被消費者接受的第一部產品,它將為 攝影帶來徹頭徹尾的革命。前面的答案都講得不錯,我就從原理方面補充下。
光場相機做到的是記錄光場信息。光場信息是四維的,無法用一般的顯示器表示。現在對光場相機威力的局限是沒有「播放」光場的顯示設備,所以只能通過投影的方式把四維的光場以二維圖片的方式顯示。就好比有一張多姿多彩的圖片,由於播放器所限,每次只能看這張圖片的某一條線,儘管每次這條線都能隨用戶設定而變更,但沒看過完整圖片的人,一定感受不到圖片的美麗與震撼。
如果有顯示光場的設備(大致就是光場相機的逆轉形式),那麼人們看到的將是十分真實的場景:隨著觀測者站立位置的不同,他所看到的場景也會變更——就如同真實生活中所聞所見。
所以,儘管設備進步了,但也只是在「記錄」方式上提高了,在「顯示」層面上還差得很遠。這也是光場相機局限所在。故,單談記錄方式的改變,不說顯示層次的變更,是不能完全反映光場領域給傳統攝像帶來的變革的。
====================2014.5.7更新===========================
有回復問到光場相機記錄的四維信息是怎麼回事。
簡單的理解就是:在自由均一空間中傳播的光線可以近似認為是直線傳播的。同時,假設光線是不隨時間變化的。那麼要記錄一條光線,就需要同時記錄它的空間方位和強度。在空間給定一個平面後,記錄一根光線的空間方位需要四個維度,而強度則是通過光電感測器來記錄的。這個四維信息,指的就是光線的信息,用數學表達式,就是。傳統相機只是直接記錄的二維圖像信息,也就是。每次的重聚焦過程只是在對進行不同的操作,從而得到重聚焦圖像。
更多的解釋請看光場相機是如何實現的?。
=================2014.6.7更新==============================
補一個用光場技術實現三維顯示的例子,是MIT media lab做的。具體實現請看14年的SIGGRAPH文章。
[視頻]麻省理工研發出裸眼3D新技術 可面向醫療成像和娛樂領域_3D / IMAX / 虛擬現實_cnBeta.COM
等到顯示層面做成熟了,光場技術給傳統攝影成像帶來的變革無須多言。用現在傳統顯示的方式度量光場本來就沒有發揮出光場的全部優勢。
計算成像擊敗傳統成像的時日已經到來,準備好接受變革吧。不太能理解為什麼那麼多人一定要拿這樣一個剛推出的技術,和現今已經成熟的傳統技術比價格比畫質,這樣的比較並沒有什麼意義。
當時數碼相機推出時像素不過百萬,價格還死貴。照你們理解把一張照片用數碼方式表現出來相比用膠捲有什麼意義,那為何現在數碼這般普及。
若是像素能從百萬到四百萬,那升級到千萬也不是難事啊。
一般相機以主鏡頭捕捉光線,再聚焦在鏡頭後的膠片或感光器上,所有光線的總和形成相片上的小點,顯示影像。這部特製相機置於主鏡頭及感光器之間,有一個布滿9萬個微型鏡片的顯微鏡陣列,每個小鏡陣列接收由主鏡頸而來的光線後,傳送到感光器前,析出聚焦光線及將光線資料轉換,以數碼方式記下。相機內置軟體操作「已擴大光場」,追蹤每條光線在不同距離的影像上的落點,經數碼重新對焦後,便能拍出完美照片。——以上摘自百度
攝影初學者如果拿上這台機器估計是永遠也學不會攝影了,拿上它直接省去了思考的步驟,按下快門即可,我們所說的鏡頭感怎麼訓練?就像自動擋和手動擋的汽車,開自動擋的車很方便,但是少了駕駛樂趣。攝影如是,你可以把相機作為提高生產力的工具,也可以把它作為藝術創作的載體。
2樓對原理方面的解釋全面,我也比較贊同。補充一點「光場」跟「全息」的關聯和區別。
所謂全息,分為兩個環節。一是「感應」,通過傳統膠片或者現在的CMOS,CCD等光電感測器或者可能的其他技術,得到物體衍射「未聚焦」的光學波前,以得到「全息圖」。與傳統相機捕捉圖像相比,最重要的區別就是精確記錄了物體的景深信息。二是「復現」,即在相應的顯示設備上將第一步得到的「全息圖」顯示出來,這就需要以「相干光」(激光)照射全息圖,再現出原物體放大的光學像。
下圖是環節一的示意圖,如何記錄物體的「全息」信息。
環節二,如何將全息圖復現。
說清楚了全息,再來分析下這個所謂「光場」是個什麼東西。個人認為光場相機通過數字微透鏡陣列(DMD,和DLP投影用的可能是類似的MEMS技術實現),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全息圖的記錄。然後,這個「全息圖」通過Lytro Illum的軟體處理,形成了所謂可以手動自行編輯焦點的照片。這是因為Lytro只有上文所述「環節一」的技術能力,而對全息圖復現缺乏技術手段完美實現。於是他們想出了一個「先拍照後聚焦」的創意,來將自己獲得物體全息圖的技術能力得以產業化變現。就是這麼簡單。
這不過是全息時代即將到來前的毛毛雨罷了,立體全息顯示技術一旦成熟,將會洗牌現有產業。
現在的VR應用中有一項是全景相片,而現在的VR有一個很大的技術缺點是不允許使用者改變視焦,畢竟現今的幾乎所有圖像技術都只是為了讓人在平面上觀察而發展的。而光場相機,是目前唯一真正VR Ready的影像記錄手段。甚至,做個更極端的預測的話,隨著VR技術的正式商業化及泛用,包括視頻記錄、計算機圖形渲染等都會向光場方式遷移。當然這個過程所需的時間應該很長就是了,個人估計應該在十年之上……
回到lytro本身的話,目前這個產品應該還只是玩具,光場相機就像誕生之初的觸摸屏,很新奇然而也似乎沒什麼卵用。這技術個人看來需要太多的配套技術支持才能發揮威力了,光是lytro一家應該是玩不轉的,最後估計還得靠科技巨頭參與才行……也是挺尷尬的如果能夠達到4k24幀幀率的視頻拍攝,會有很好的影視專業拍攝應用前景的,哪怕只要能達到1920*1080也可以。
行業應用對價格接受度要比消費級的大很多。
3d影片拍攝可以更加精細的去後期處理景深和變焦,這個對於目前的3d拍攝方式還是有比較大的革新價值的,另外由於帶有深度信息,後期製作也容易多了,3d和實拍結合的場景實現起來會容易很多。
至於全息顯示,我個人不看好,即使全息顯示技術有較大突破,光場拍攝的並不是全三維影像信息,而只是帶有深度信息的一個角度的影像,觀看角度是有很大限制的。
由於評論他人的回答,我也來了興趣,怒答一個:
Lytro是整體光影記錄手段上的突破,不能單從現在成像質量或修改聚焦的角度來評價它的衝擊。
什麼是光場?一個比較粗糙的比喻就是光的戰場,在這個戰場上光的子彈橫飛。傳統的攝影手段就是在戰場上樹一個靶子,然後吧靶子收回來,上面的彈痕就是你的照片。
Lytro一次性記錄了所有子彈的飛行軌跡(好吧,不是所有。差不多那麼個意思。)從這些數據上,你可以知道在戰場上任何一個地方樹靶子,你會獲得什麼彈痕。
我並不認為光場攝影會毀掉現在的攝影藝術,就像當初攝影也沒有毀掉繪畫藝術一樣。
另一方面,我更傾向於認為光場攝影和即將出現的配對的光場再現技術將改變3D電影。略讀了一下,相當神奇的技術。實用性還無法與現有單反媲美,其在技術上的創意和工程化水平相當厲害,今後一定會有很多有趣的應用出來。
實驗室在用這個,其實根本沒卵用,可以先成像後對焦不假,但是對焦後像素會降低,且很多情況下不能成功對焦。原始文件有加密,想用底層數據還得買他的專業套件,簡直神坑,千萬別買!
「光場相機」 Lytro上手評測:新功能≠好產品
這個網頁可以通過點擊圖片體驗後期對焦
畫質問題,除了給愛玩的朋友多個選擇,什麼都改變不了。
就像隔著毛玻璃再牛逼的對焦都看不清楚。什麼時候成像質量可以比得上手機了,就會掀起點波浪。
又不是全息攝影,有什麼可吹的?
如果是對攝影的影響,我覺得不大。這東西歸根結底還是靠軟體處理,頂多是一款數碼產品,娛樂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