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這人厲害在哪裡?
關於漢高帝劉邦的厲害之處,之前寫過一個答案為什麼看到劉邦無能後,韓信張良蕭何等人依舊輔佐流氓完成霸業? - 知北游的回答 - 知乎,但沒有盡興,今天再寫一點。
在除去韓信、彭越之後,漢初三大名將就只剩下英布了。比起前兩個人被劉邦不動刀兵就輕易收拾掉,英布還算是個硬茬,他是實打實地在戰場上被劉邦幹掉的。英布造反是在韓信和彭越死了之後,因為他知道自己和韓信、彭越功勞、地位都相仿,對皇帝的威脅也相仿,前兩個人既然已經死了,自己也早晚逃不掉,於是扯旗造反,時人評價「往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此三人者,同功一體之人也,自疑禍及身,故反耳。」
值得一提的是,英布造反的時候,劉邦已經又老又病,英布料定劉邦厭倦戰場奔波,肯定不會親自來平叛,派別人來他又只怕韓信、彭越,此時這兩個人又都已經被誅殺,所以英布對自己這次造反還很有把握。
布之初反,謂其將曰:「上老矣,厭兵,必不能來。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餘不足畏也。」故遂反。
事實上劉邦也確實一度不願自己親來,而打算派自己的兒子去平叛,這當然是荒唐,英布天下名將,楚國又是當時天下精兵所在之處,呂后一聽自己的兒子要去代皇帝打英布,趕忙哭著求著不要自己兒子上戰場:「英布打仗那麼厲害,你手下的那些將領又各個都是桀驁不馴的猛將,只聽你本人的話,要我們兒子帶著這幫人去打英布,簡直是讓一隻羊率領一群狼打仗,那英布知道這個消息還不得直接打到長安來啊!皇上雖然病了,勉強趴在車子上出征指揮,諸將誰敢不儘力?臣妾也知道皇上辛苦,但是為了老婆孩子,還是要振作啊!」
呂后承間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將也,善用兵。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將此屬,無異使羊將狼,莫肯為用;且使布聞之,則鼓行而西耳!上雖病,強載輜車,卧而護之,諸將不敢不儘力。上雖苦,為妻子自強!』」
老實說看到「上雖苦,為妻子自強」這句話的時候,我是很傷感的,這就是亘古不變的男人的責任。呂后既然把話說到這份上,劉邦也知道英布只有自己才能收拾,只好罵罵咧咧地說:「我早知道我那兒子沒用,你老子我自己去了!」然後帶病親征。
冬,十月,上與布兵遇於蘄西,布兵精甚。上壁庸城,望布軍置陳如項籍軍,上惡之。與布相望見,遙謂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為帝耳!」上怒罵之,遂大戰。
多年以後,漢高帝劉邦人生中最後一次親率大軍出征,又是來到楚地,又是面對楚軍,高帝站在壁壘中遠望英布的軍隊,旌旗飄飄,馬蹄錚錚,有那麼一瞬間他彷彿就像回到了廣武澗再度面對那個身長八尺、少年英雄的項籍一般。於是便有了我認為史記中最經典的一段對話——「何苦而反?」「欲為帝耳!」於是大戰,真是連半句廢話都沒有。在隨後的大戰中,連劉邦本人都受了嚴重的箭傷,但是他親手剷除了對他千秋帝國的最後威脅。
當年魏武帝曹操平定漢中,本來可以一鼓作氣掃平西蜀,但是他卻嘆息了一句:「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已然是一副氣短志衰,厭於兵戈之苦的垂垂老人形象了。可是在英布造反的時候,劉邦離去世還不到一年,高帝十二年十月劉邦帶兵和英布相遇,次年四月駕崩,可見劉邦真是憋著一口氣收拾掉最後一個敵手才咽氣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首詩雖然是曹操所寫,但曹操自己怕是配不上它,倒是他的敵手劉備和劉備的祖宗,才真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歷史的記載到這裡,我們都知道偉大的英雄們已經差不多退場完畢、而一個偉大的篇章也要最終落幕了。於是便有了高祖還鄉——
高祖打敗英布還師,經過他的故鄉沛縣,停下來。在沛宮中設酒宴,召集所有的熟人和父老子弟們盡情飲酒,找來一百二十個沛縣的小孩,教他們唱歌。酒興正濃的時候,高祖親自擊築,自己做了一首歌,唱到:」大風吹起啊白雲飛揚,威震海內啊回到故鄉,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來保衛四方!「讓孩子們都跟著學唱。高祖又跳起舞來,慷慨感傷,流下行行熱淚。他對沛縣的父老兄弟們說:」遊子懷念故鄉。我雖然定都關中,但是即使我死了,我的魂魄還要思念沛縣。況且我從做沛公開始誅討暴逆,才終於得了天下,我要把沛縣作為我的湯沐邑,免除這裡百姓的徭役,世世代代不讓你們納稅服役。「沛縣的男女老少、親戚朋友們天天暢飲盡歡,談論往事來回味取樂。十幾天後,高祖想離開,沛縣的父老弟兄們堅決挽留。高祖說:「我的人馬太多,怕父兄們供應不起。」於是準備離開。離開的時候,沛縣的人民全體出動到城西送行,進獻酒食。於是高祖又留下來,搭起帳篷痛飲了三天才最終離開。
高祖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築,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謂沛父兄曰:「遊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誅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為朕湯沐邑,復其民,世世無有所與。」沛父兄諸母故人日樂飲極驩,道舊故為笑樂。十餘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請留高祖。高祖曰:「吾人眾多,父兄不能給。」乃去。沛中空縣皆之邑西獻。高祖復留止,張飲三日。
這是漢高祖生命中最後的時刻,他出生於一個小農民家裡,祖上也沒有什麼貴人,因為不喜歡種地還被父親訓斥為不務正業。他出生於公元前256年,3年前秦始皇嬴政出生,而他的一生之敵項羽還要在24年後才來到世間。他年輕的時候仰慕魏公子信陵君無忌(信陵君死於公元前243年,也就是劉邦14歲的時候戰國的標誌性人物信陵君才去世),甚至還西行到大梁想投入其門下,但信陵君已死,而故信陵君門客張耳亦召納門客,於是至外黃投入到張耳門下,兩人結成知己。及魏國滅亡,張耳成為秦廷通緝犯,門客皆散去,劉邦才回到家鄉沛縣,並見證了秦始皇帝掃滅六國的統一戰爭,見證了秦始皇帝的千秋偉業。身為秦始皇同齡人的劉邦曾經到咸陽服役,擠在人群中觀看秦始皇,嘆息著說「唉,大丈夫就該像他那樣啊!」
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秦始皇在位時曾聽說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南巡以鎮之,他大概想不到,這遠在天邊的天子氣,居然就是近在眼前的咸陽宮外看去面目模糊的人群中一個失意潦倒的中年男人吧。
只比秦始皇小三歲的他,在秦始皇死去之後才緩緩展開自己的大業。48歲起兵,50歲攻入咸陽滅秦,55歲擊殺項羽稱帝,62歲離開人世。他人生中所有大事幾乎都發生在生命的最後十幾年,別人混吃等死的暮年,於高帝來說卻是生命之花剛剛盛放的時刻。
回想他的一生,他一生的偶像、大丈夫當如是也的秦始皇嬴政、投降於他的秦王嬴子嬰、他北面事之的楚懷王熊心、他最大的敵人西楚霸王項羽、還有他手下的戰友兼敵人韓信、彭越、英布、臧荼、張敖、韓王信(當時有兩個人叫韓信,一個韓信被封為韓王,史稱韓王信以區別於另一個我們熟知的名將韓信)……甚至說蕭何、張良、陳平這些人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對手,而他戰勝了所有這些人,直到死前最後一年還在東征西討、平定四方,在秦始皇短暫的統一之後,是他徹底將分離勢力消滅乾淨,建立了冠絕古今的四百年基業,從此以後中國這個國家破碎過無數次,但是最終又能拼回來,他給這個民族定下了一個光輝而不朽的名字——漢。
酒酣,高祖擊築,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唯大英雄能本色!千載之下,想見其風姿,仍然令人心蕩神馳,無怪乎狂妄無比的石勒,自詡能和光武並驅中原,提到高帝,卻也自甘於「北面事之,與韓、彭比肩」。
把厚臉皮說成首要原因還是有點開玩笑了,劉邦確實有過些上不了檯面的舉動(兵敗時想丟孩子下車,自已好輕裝跑路)。但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是反秦義軍中第一個意識到了在秦末天下大亂之時,戰國時舊式的貴族政治已經結束,而能否爭取平民的支持是至關重要的。他制定的政策符合了平民階級政治期望,取了較為廣泛的支持,另外一個原因是他確實非常會用人。
當時秦滅六國之後自己又忽然滅亡,所以對於當時的所有人來說故國都不在了。而秦國
在滅亡六國的統治雖然殘酷,但之前戰國末期時各個國家實際上都是軍國主義,各國
之間的征戰給人民帶來的痛苦也不少。應該說秦朝的郡縣制的統治讓當時民眾不認為大一統
這種新的國家形式會有太不好過的日子。但秦亡之後群雄並起,一些戰國時舊貴族和新豪傑迅速成了軍閥,整個天下成了他們爭奪的戰場。在其中的佼佼者,霸王項羽眼裡,群雄爭戰應該是高貴的六國貴族後代進行的一次勇敢者的復仇遊戲。他不在意民眾的生死,更不在意民眾的看法,燒殺不斷,」所過多殘滅「, 項羽有記錄的大屠城就6次,坑殺了章邯的降卒20萬。燒了阿房宮,史記上記載的就是當時秦國的人民本來對他有所期盼,但他殘暴的行徑讓秦民「大失望」。
項羽成為西楚霸王后,仍然是將天下分封成各個諸侯國,齊、魏、趙的新的王大都是亡國貴族的
後台。還是想把中國扳回到之前戰國時代的制度:各個國家存在一貴族階級,他們負責對內統治
人民,對外進行結盟或交戰。民眾只負責在交稅、服勞役和當兵。
劉邦卻比較重視平民,也比較重視軍紀,進入漢中後與民眾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
及盜抵罪」。很注意收攬民心,對民眾的徵發不多,還婉拒了民眾交來的牛羊酒食:「非乏,不欲費人。」後來與項羽打持久戰時,當還下令將戰死士兵用棺木收斂再轉送回家,使士兵不擔心死後屍骨暴於荒野。對於當時底層士兵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仁慈,成功的讓四方歸心。後來天下初定的時候蕭何給他蓋了一座很大的宮室,劉邦見到後第一反應是怒,」天下剛剛大亂初定,蓋這麼好的宮殿太浪費了「。在當時劉邦還是比較得民心的,楚漢相爭時天下認為他是天命所歸,這與其說是一種預言,更像是民眾通過讖語之說表達自己的願望。所以楚漢相爭中劉邦儘管總打敗仗,但總能迅速「復振」。應該說有很大的原因是由於底層的民眾對劉邦的支持。
劉邦另外長處就是善將將,這點是人所共知的,而且不看重人才人出身,韓信曾有胯下之辱,陳平亦有盜嫂之嫌。在他手下都能獲得高位和信任。與之相比的項羽在任用人才上實在是太差了。應該說劉邦是一個政治100,智力100,統帥90,武力10的英雄。太祖說他是所有封建皇帝中最厲害的一個,五胡十六國時的石勒看不起很多以往的開囯皇帝,唯獨說如果劉邦在世,自己就要當他手下,北面事之。相比之下,項羽就一個武力100但其他屬性都是0的英雄。劉邦能夠取得天下,偶然和幸運的因素是有, 但必然的因素更多。漢朝成立後之所以能夠迅速的凝聚之前分裂的七國人民的忠誠,團結起來應對日漸強大的匈奴,為漢朝在以後強力的擴張打下基礎,使中國的主體民族被至今稱為漢族,應該跟劉邦這位開國皇帝的貢獻還是分不開的。
劉邦的人品其實也還好,粗陋無賴只是表象,他為人很寬容,在遇到尖銳的批評時,往往只是」默然「,就不動氣聽下去了。天下初定的時候,一群功臣整天在他的宮殿里飲酒爭功,搞得他不勝其煩,但也無可奈何,一付班主任管不了小學生的樣子,後來還是借了儒生來定禮儀才算消停。他對人也比較有同情心,舊傷複發快死的時候,呂后請大夫來治他,他自己覺得治不好了,就讓這個大夫走人。為了給這個大夫寬心,也避免別人把自己的死遷怒給這個大夫,還特意賞賜了他。大家說他殺功臣,但除了幾個異姓王之外, 劉邦手下的功臣大多都得到善終。而且這些功臣在他死後對他的後代還是忠心耿耿,在呂后最為權勢滔天的時候,他們都還努力保存劉邦後人的安全和權力。想著不然」有何面目見高祖於地下「。可以看出君臣的感情還是不錯的。
另外,個人覺得劉邦實在是太會送人情了,他當亭長時要押送壯丁去驪山, 路上這些壯丁逃跑的很多,他算著這樣下去就是到了驪山也就跑光了, 就請這些壯丁喝酒,說」你們都走吧「,然後跟了一句」我也要從此跑路了「。這後一句一下把看守對壯丁的幹群關係轉變成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朋友關係。把這些壯丁感動的當場就決定要跟他一起造反。後來他請韓信當大將,在儀式上解衣推食。讓後來韓信面對項羽勢力和自己親信勸說他叛出劉邦自立以三分天下時,都念念不忘這份情不願意背叛劉邦。實在是難以想像劉邦解衣推食是怎麼達到這麼好的效果的。要知道上對下施恩時,往往著於痕迹,努力故作真誠做好兄弟狀很容易被人認為是在」演「,但如果保持矜持還強調這個獎勵是代表組織頒給你的,下面的往往並不真正承你這份情。劉邦做人情的效果如此之好,我們對他這種罕見的天賦也只能高山仰止,景行景止。答主問劉邦厲害的地方,那麼我就從以下三件事來談一談他的厲害。
1、當劉邦的乘車被項羽部隊追擊時,追兵迫近,生死存亡之時,劉邦的車上有車夫、護衛夏侯嬰、自己和兩個嫡生兒女魯元公主和漢惠帝。劉邦只用了一秒鐘就想通了絕大部分人一輩子都想不明白的道理——」夏侯嬰能給自己擋刀,所以不能丟;車夫是駕車救命的,所以不能丟『;只有眼前一對親生兒女是自己的負擔「——他瞬息之間就做出了最殘酷卻最正確的抉擇,飛快地將魯元公主和漢惠帝踹下去,以減輕車子的負擔——絕對的現實主義玩家
——相比之下,當年毛主席長征之前離開蘇區,猶豫了兩三天才將自己剛出生的孩子交給老鄉,跟劉邦的冷酷無情比起來,兩者就不是一個檔次的,簡直差太遠了——要知道,當時的漢惠帝和魯元公主可都是劉邦養育了十來年,看著長大的,邦哥踹起來可是眼都沒眨。
2、劉邦的老婆呂雉和父親劉太公被劉邦的叛將雍齒囚禁過,期間遭受過殘酷的虐待和侮辱。後來劉邦為了安撫眾心,沒有報仇,依然封雍齒做什邡侯,讓其享受榮華富貴——這是何等的度量?
老婆被玩,老爸被打,劉邦毫不在意,依然能夠與兇手共富貴——這TMD還有基本的廉恥嗎?這TMD還有起碼的臉面嗎?這TMD還是個男人嗎?
是的,劉邦從來不是一個所謂的「男人」,因為他從來都是一個天生的帝王。
3、劉邦滅項羽後,年愈五十五,身老體衰,卻從不貪圖享樂,依然衣不卸甲,胯不離鞍,全力削平一切潛在敵人。滅燕、吞趙、敗陳希,殺韓信,剁彭越,滅英布,老死戰場——堪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真正典範。
就這一點,遠勝於曹操——曹操滅張魯,面對部下要求乘勝滅蜀的建議,曹操竟道:「得隴何復望蜀?」可見已然暮氣沉沉,厭惡兵車勞苦,貪圖鄴都繁華。「
毛澤東說,」劉邦是封建帝王最厲害的一個。「
石勒說,」若遇劉邦,必匍匐跪拜,與韓彭並驅。「
這些刀光劍影殺出來的梟雄對劉邦的評價和崇拜——絕對誠不欺人,因為劉邦是人類歷史上已知的——最現實的本能政客(並不是狠,也不是殘暴,而是永遠能夠依託現實處理問題)——也是任何鬥爭中永恆的最後勝利者。
http://weixin.qq.com/r/XEj27hvErUbSrV_N9x1O (二維碼自動識別)
研究劉邦,如果只說他本人,往往反而顯不出他的厲害,拿他和別人比一比,先代的,同代的,後代的人都拿出來比一比,你才會發現這個人有多厲害。
1. 劉邦首先厲害在速度;劉邦從起兵到稱帝,一共七年,滅秦三年,滅項四年,相當於他從一個街道主任的職位,三年到省委書記,七年到國家主席。你可要知道,即便在現代交通這麼發達的情況下,這依然是一個難以想像的極限速度,那麼在古代呢?司馬遷是這麼記述的,「以前虞舜,夏禹興起得到天下,都是做好事,攢人品幾十年,人民滿意,上天降福才能夠登上帝位,再之後的商湯,周武都是由他們的祖先(契、后稷,史記記載是商代和周代的先祖,大概都是黃帝時代的人,到商周分別有五百到一千餘年的時間)開始,埋頭苦幹了十幾代人,八百諸侯都滿意還覺得時機未到,放逐夏桀,殺了紂王,才開始號令天下。即便是不攢人品的秦國,也從襄公開始經歷了幾百年立足,從孝公開始經歷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惠文王的合縱連橫,宣太后(近期大火的羋月)誘騙楚懷王和誘殺義渠王,昭襄王的遠交近攻,長平之戰,最終才能在始皇手裡面完成天下一統。這是人品要高到這種程度,力量要達到這樣的規模才能幹成的事兒。劉邦居然七年就完成了這樣的偉業。司馬遷表示自己完全沒有辦法解釋這樣的事情居然能夠發生,只能把這種事情歸因到天命。(插句題外話,感受到劉邦在速度這一項上有多麼厲害,其實就能夠理解兩漢到三國期間,從英雄豪傑到販夫走卒都對劉家那種天命所歸的認同感。)
司馬遷的原文在這裡供參考,
「...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於漢家。五年之間,號令三嬗,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昔虞、夏之興,積善累功數十年,德洽百姓,攝行政事,考之於天,然後在位。湯、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義十餘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猶以為未可,其後乃放弒。秦起襄公,章於文、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若斯之難也!....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聖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
---------《史記·秦楚之際月表》
2. 劉邦還厲害在年齡,他起兵的時候已經四十七歲了,單說這個數字,感受不直觀,還是通過對比當代人和後代人對比來說明,
其一,我們看看始皇多少歲去世的,四十九,始皇是前259年生人,高祖是前256年生人,前後腳,差兩三年,就是同齡人,現在都能做大學同學(表示大學期間遇見的安徽同學比自己小3歲不要太常見)。劉邦在同齡人都已經開始去世的年齡才出來創業,注意,這可不是始皇死的早,47在秦漢之際是太正常不過的死亡年齡,文帝,景帝都是四十八歲左右去世。打個不恰當的比喻, 就像褚時健八十歲出來做褚橙,你說厲害不厲害。
其二,還有一個足以說明劉邦「高齡」創業者身份的是看看其他起兵造反的人年齡,項羽25,朱元璋25,努爾哈赤25,李自成23,黃巢40,洪秀全37,主席27歲就參加建黨了,之前已經有三年多革命經驗。大家普遍看出這些人出來「創業」的年齡不大,而且越年輕越容易成功。現在的風險投資也都偏好年輕的創業者。劉邦這種高齡,即便是在現代出來「創業」 也顯老,何苦是在秦末那種時候。四十七,氣血,力量,筋骨已經衰敗,帶不了兵,腦力,記性也都大不如前,馬雲是49歲退任CEO的,劉邦是47歲起的兵。諸位可以感受下這種強烈的對比。你說劉邦厲不厲害?
3. 最後一點,劉邦的出身。劉邦出身很低,跟劉邦一起幹事業的團隊出身都很低,賣狗肉的樊噲,織帘子和演奏喪樂為生的周勃, 可是就是這樣出身極低的一幫人,終結了從黃帝開始的將近三千年的三代血緣政治。 在劉邦之前可是沒有誰不是貴族,卻能當上君主的, 堯舜禹是黃帝的子孫,夏商周秦都是黃帝的子孫(根據史記)。這個親戚關係是不是攀附的我們不知道,但至少得混成貴族身份(公子XX,公孫XX)才能當君主。可劉邦卻不是,他本身那麼爛的條件為何就能在那麼一群六國貴族中脫穎而出,擊敗貴族最後勢力項羽,成功問鼎?甚至,在他最開始創業的時候,為什麼是他帶頭而不是條件更好的蕭何來帶頭呢?他是怎樣整合資源,讓本身地位,條件都比自己好的一個個人才,都順服到自己的麾下來的呢?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不過我們先可以得到一個共識,劉邦以比誰都低的出身戰勝了一眾比他條件好得多的對手,他很厲害。
------------------------------------------------------------------
我對這個問題特別感興趣的主要原因倒並不是為劉邦本人的厲害所折服,他畢竟已經死了兩千多年了,骨頭都化成灰了,再厲害又有什麼用呢?我是覺得他的成功,他的「厲害」對今天依舊有相當大的啟發意義————
我們怎麼快速的成功?
我們怎麼在年齡很大的情況下去開創一番事業?
我們怎麼在條件很差的情況下成功創業?
魏無忌, ?—B.C243年。
嬴政, B.C259—B.C210年,50卒。
劉邦,B.C256—B.C195年,62卒。
項羽,B.C232—B.C202年,30卒,自殺。
韓信,B.C231—B.C196年,35卒,被殺。
要搞清楚楚漢相爭的歷程,兩方領導者的年齡問題不得不考慮進去。不厚道的說,劉邦確實算是項羽韓信叔伯輩的人了。項王與高祖,差了兩個十年還多。
劉邦,李淵,朱元璋。轟轟烈烈農民大起義的果實,最終都被這些起事者中的年長者給擷取了。
高祖此人,長者,梟傑,豪俠,政治天才,無賴,兼或有之。
巨鹿之戰獲勝時,項羽才26歲,卻已經催破秦軍,威震諸侯。起兵數年,取得這樣大的成就,雖說有秦末農民起義轟轟烈烈的因素,但項羽也真可以稱得上天之驕子。除了叔父項梁的死去,項羽的前半生都是比較順的。他是將門出身的貴族,神勇無二,才二十多歲就已經讓那些叔伯年齡的諸侯跪拜相迎。劉邦在二十多歲時,還在跟著張耳在外黃吃席呢。項羽不飄飄然,是不可能的。天生的神力,巨大的功業,家國之恨的發泄,足已讓一個年輕人燃燒。然而他的命運註定要以失敗而告終。飄風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
政治就是一番冷酷又公正的東西,只分勝負。
高祖是個天生的政治天才,而項王離政治家恐怕還有距離。政治是一場權力的遊戲,權變與審慎缺一不可。這些東西在劉邦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不論是鴻門宴之前與項伯的兄事之,還是韓信的假齊王,機敏都算是一流的。張良為他講兵法,大為感懷,說沛公殆天授也。恐怕也不是虛言,如此年齡,如此悟性,真乃天之所興。
治國畢竟不是打仗,項王的英武與天才,也難以挽救他的危局。戰爭之外的因素,要考慮的實在太多。正如韓信所說的,婦人之仁。項王仁而愛人,陛下慢而侮人。可是論及功名利祿,這種最動人心的東西,劉邦遠比項羽慷慨仁厚。就如英布看到劉邦邊洗腳便接待他想要自殺,回去卻發現自己的用器衣食和漢王一模一樣。那個大,那個小,就一目了然了。天下畢竟不是只有戰場之上的競爭,爭奪神器僅憑勇力怎麼可能,這是政治集團間的鬥爭。政治的事,就是我們的人多多的,敵人的人少少的。
要做大哥,一是公正,二是有擔當,偏偏劉邦都做的很好。他早期仰慕遊俠,在沛縣也曾是一方的老大。早年在沛縣的時候,劉邦誤傷夏侯嬰。夏侯嬰因此被關押了一年有餘,吃盡苦頭卻沒有出賣劉邦。從沛縣,到長安。劉邦豐沛軍功集團的人物,罕有投降變節者。更有紀信為之效死,王陵母以死勸誡兒子。這不能不說是劉邦作為一個大哥的成功,也是他長者仁主形象的深入人心。
論起來人格的魅力,高祖之豁達寬厚留名史書,劉文靜就曾以高祖之豁達形容年少時期的唐太宗李世民。劉亭長在沛縣時就交遊廣闊,起兵後又以長者的形象出現。這個形象不僅僅是突出年齡的優勢,更大的可能是突出德行的優勢。唯以孝義仁和感天下,才有了曾痴心以為自己要統御天下的義帝把入關中的任務交給了劉邦,有了年長的三老董公攔住漢王的車架,勸他為義帝發喪。劉邦的約法三章,愛惜民力顯得難得可貴,尤其是在飽經戰亂蹂躪的大地。一個是狂飆怒放的火焰,一個是溫和堅韌的水流。
高祖起兵時候已48歲,又鬥爭數年,這在那個時代都算是老同志了。但以五六十歲的高齡,不愛宮室華美。披甲騎馬,東征西討。出關中,敗彭城,志取天下。謀士要輔佐,也要君王有鋼鐵的意志和不為人下的野望啊。如此的意志力,如此的堅韌,王者也不是虛言。劉氏的愈挫愈勇,百折不撓,從他的身上傳續到了後世的劉備身上。
公元前196年,漢xx年。劉邦擊敗叛軍回師,歸還家鄉沛縣。衣錦還鄉,自然要大擺宴席,宴請家鄉父老。這是劉邦人生中三次比較出名的吃席之一,也是最後一次了。
第一次,是他詐稱萬錢慶賀呂公的壽辰,討來了一個媳婦,盡顯狡黠。第二次,是步步驚心的鴻門宴,飯還沒吃完就跑路了。而這一次,他已經踏上了人生的頂點,將要在青色的竹簡中走向不朽。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童子在跟著學唱,蒼老的皇帝起身落淚。始皇的功業,項王的桀驁,韓信的豪氣,子房的奇謀,都化為了過往的雲煙。他們已經在舊的時代獲得不朽,而自己還將要帶著羈絆走下去。童年時候盧綰的笑容,少年時候跟張耳的交遊,最終都隨著未央宮的流雲飄散吧。
@景行止
綜合素質啊。
要是給劉邦畫五星圖,魅力,智力,政治,統帥,武力。
大概除了武力,剩下全部90。綜合能力,第一莫屬。
當年平反英布,英布說啥了?當今之世除了韓信、彭越和高祖,誰能跟我比帶兵?現在韓信、彭越已經死了,高祖也不會來親征,所以我敢反啊。結果,高祖真他媽來親自收拾他了。
帶兵上排的進班級前五吧?
高祖晚年病了,醫生給開藥,不吃,說啥?我能得天下。命也。我的生死,亦命也,不是你能夠改變的,賞你黃金,你走人吧。現代人看高祖這麼搞是傻逼,我真想採訪一下張子房的看法。嗯?水深不深?是不是你教的?
高祖開了國,拿自己跟蕭何比,不如,跟張良比,不如,跟韓信比,不如。這是90分總拿自己跟100分比,我怎麼感覺後世傳的好像高祖都是不及格的水平呢?恩?就剩下會用人了?這是庸人在給自己找人生希望吧?
非行家想要虛心用行家,沒太大難度。一個行家,能虛心用另一個行家,這真太tm難了。高手誰不捨我其誰?服過誰?同行誰不相輕?真要是用了,這就叫知己的交情。韓信為什麼不反?張良為什麼好好的韓國不待,沒事就跑去跟高祖玩?蕭何默默守家,想反成功幾率90%,怎麼不反?你一個啥不懂的,天下各行高手就歸心了?瞧得起你嗎?你丫的懂我們有多牛逼,牛逼在哪嗎?高祖,懂你們。
像人們說的,高祖確實懂得馭人,但前提,是90分的水平。如此,才馭得住。
以上個人一點偏見,行家莫笑。要全面評價劉邦,要從楚漢鬥爭全局來評判。看劉邦,如何從沛公到漢王,最後成為開國帝王。
一、群雄並起(前208.7-前207.10)
崛起條件:有勇略、得人心
正面案例:項梁項羽、劉邦、彭越
方面案例:陳勝吳廣、趙王武臣、楚王景駒
1、時代背景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發起了轟轟烈烈的大澤鄉起義。六國後裔和有志之士紛紛響應,群雄並起,武臣在陳余張耳擁護下,叛離大楚自立為趙王;而田儋在齊國,韓廣在燕國,魏咎在魏國,也相繼稱王。囚徒的英布逃離了驪山,投靠了項梁;彭越也聚集了一群豪雄,成為地方一霸。
此時的劉邦,在一次押送夫役途中,遇上了夫役逃亡,他毅然釋放所有人,讓大家各自逃命。數十人不願離去,便追隨他左右。劉邦於是回沛縣起事,並開始攻略周邊郡縣。在亂世,勇略和人心是領袖崛起必備的條件。勇略是人心的基本,人心是勇略的發展。吳廣能力不足,被部下奪權殺害;陳勝難堪大任,被車夫殺死,獻給秦國邀功;趙王武臣部下有位猛將李良,因一次誤會,武臣被李良殺害;魏王咎、齊王田單甚至項梁,錯誤低估了章邯的軍事實力,作戰被殺;景駒是楚國貴族,被部下秦嘉擁立為楚王,享有極高的社會聲望,張良、劉邦前期都想投奔他。但楚王的名號與同為楚國集團的項梁家族所忌憚,項梁便派英布殺害了景駒。張耳陳余在趙王武臣被殺後,擁立了趙王歇;張良是韓國貴族,協助擁立了韓王成。
2、漢高祖的勇略與人心
漢高祖劉邦在勇略方面,因為有項羽的襯托,難免顯得渺小。但把劉邦放到秦末群雄中,劉邦的膽識武功,便是可圈可點。
陳勝、吳廣、武臣、景駒紛紛被殺,鬥爭形勢不明朗,絕大多數豪雄,都不敢當出頭鳥。
沛縣人民殺縣令起事的時候,大家紛紛推舉劉邦作為頭領,劉邦擔心自己能力不足,希望大家推舉賢能人士(如蕭何、曹參)。顯然,秦帝國的暴虐大家都知道,大家怕被株連,都不敢出頭。
"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願更相推擇可者"。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盡讓劉季。——《史記·本紀·高祖本紀》
有人說,劉邦是長者,沛縣起事,理應他當頭領。不盡然。東陽縣當時也殺官起事,相聚得兩萬人,陳嬰是長者,深得民心,大家想立他為王,他母親擔心失敗被殺,不如歸附他人,於是陳嬰歸附了項梁。劉邦起事後,作戰上有勝有負。如果把項羽定義成超一流武將,那劉邦就是一流的。
楚懷王被擁立後,定下先入關中為王的許諾,項羽宋義被派去救巨鹿,劉邦獲得了絕佳的政治機遇,獨自西取關中。讓人不禁發問,其餘諸將,去哪了?
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史記·本紀·高祖本紀》
史記這一段,一句道破玄機。劉邦作為一個中年男子,有膽略和項羽一起向秦軍叫囂,在那個舉世昏暗懦落的年代,這是何等氣魄!
在人心方面,初期的劉邦,根本無法和崛起的項氏家族媲美。項氏作為楚國名將後裔,又把持楚懷王,威望極高,當世的英豪,無不優先歸附於他。如果項梁不死,項氏集團很有可能有更大作為。但對軍事天才項羽而言,談政治,論人心?他根本沒有興趣。在軍事上,項羽劉邦的差距,就像政治上,劉邦項羽的差距一樣,天上地下,極為懸殊。
劉邦在聚攏人才方面,極有優勢,『隆準而龍顏,美須髯』,『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少年時期的劉邦,生活在戰國後期,非常仰慕信陵君的為人,內心激蕩著仁義俠氣,觀秦始皇出遊,也有『大丈夫當如此也』的恢弘感慨。正是寬厚長者的身份,和仁德重義的性情,讓劉邦在秦末群雄中,漸漸脫穎而出。英布、陳平、韓信等當世一流人物,先後背叛項羽,投向了劉邦陣營。這豈是幸運?
二、秦國崩塌,分封諸侯(前207.10-前206.8)
稱王條件:高超的軍事才能和政治素養,二者必有一
正面案例:漢王劉邦和楚王項羽
反面案例:韓王成等小諸侯
1、時代背景
楚懷王派項羽和宋義去救趙王,項羽殺掉宋義後,在巨鹿一戰震驚天下,劉邦則是一路西向攻破關中。進關後財物無所取,甚得民心。隨後發生了鴻門宴,劉邦險些被殺。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劉邦被封為漢王。劉邦入蜀後,韓信在項羽手下不得用,投奔而來,經過蕭何極力推薦,被封為大將軍。
2、劉邦獨步絕倫的政治天賦:任用賢才,兼聽明斷
在群雄並起的第一時期,劉邦在各路諸侯中,有勇略,得人心,於是脫穎而出。在第二階段,劉邦成為十八路諸侯之一。憑藉的是他極為高超的政治素養。這主要體現在:任用賢才和兼聽明斷。
任用賢才,兼聽明斷。看似普通,但劉邦,做到了神乎其神。軍師張良,一度投身於復興韓國事業,但韓王無法和沛公相比,韓王在北方一直沒能打開局面,後被項羽所殺。相反,在劉邦這裡,張良意見屢屢採納,君臣之交,如魚得水。韓信,同樣有經天緯地之才,在劉邦授予他大將軍軍銜之前,韓信未曾實戰表現過軍事才能,只是蕭何極力推薦,一定要封大將軍不可。授將之時,樊噲、灌嬰等將多有不滿,劉邦毫不在意,用人不疑,放手去吧。陳平本來在項羽手下為都尉,項羽暴虐,陳平因一次失敗怕被被株連,投奔了漢王,和劉邦相聊甚歡。劉邦同樣任命他為漢軍都尉,監督漢軍將領。諸將不服,並報告陳平品行不良,貪污受賄。劉邦調查後,知道陳平有謀略,品行是次要,任用不疑。於是才有後來陳平用計除范增;白馬之圍,用計脫險;謀士酈食其在劉邦西入秦時有所功勞,之後曾向劉邦進言要分封六國後裔,劉邦正欲照辦,張良知道後,藉箸代籌,全盤否決了酈食其的謀劃。劉邦大罵:臭儒生,差一點壞了老子的大事!但劉邦對人判斷是理性的,他並未因此疏遠他。而後才有酈食其兵不血刃,說服齊王歸附……
如上事例,不一而足。劉邦真可謂千古一流的政治家。
能人有很多,能識人,才會不畏流言,重用對的人;進言有很多,能明斷,不被迷惑做出正確決策。如果這樣的才華都算平常,那天下真沒有豪傑了。
三、楚漢爭霸,天下歸一(前206.8-前202.12)
稱霸條件:軍事集團的韜略
正面案例:劉邦集團
反面案例:項羽集團
1、時代背景
劉邦以韓信為將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平定了三秦。此時的項羽正在忙於平定齊地內亂。劉邦於是率領各路諸侯軍56萬,攻入項羽都城彭城。項羽得知,率3萬精銳大破劉邦。劉邦西退,建立了滎陽-關中防線,和項羽對峙。
在短期戰役中,劉邦屢屢失敗,發生了紀信捨身就漢王的事情,也有劉邦逃難棄子女等事情。但是劉邦集團通過拉攏英布、聯合彭越、離間范增,漸漸開始扭轉戰局。更重要的是,韓信在北方節節勝利。攻破趙、魏、燕、齊。項羽於是請和。劉邦聽取張良意見,乘勝追擊。引發垓下之戰,韓信引誘項羽進入包圍圈,項羽兵敗,烏江自刎。
2、政權集團的文韜武略,成就了大漢百年基業
承上所說,劉邦藉助勇略和人心,在秦末群雄中脫穎而出,形成自己的軍事集團;此外又擁有任用賢才,兼聽明斷的頂尖政治天賦,得以成為十八路諸侯;而在楚漢爭霸較量中,劉邦集團的韜略,勝過了項羽集團。
軍事方面,韓信的橫空出世,軍事上有了足夠底氣和項羽抗爭。但這還不是問題的關鍵,韓信是軍事天才,為什麼不叛漢獨立。一方面是世人普遍認為的情恩情。韓信所言:『漢王遇我甚厚,吾豈可鄉利而倍義乎!』這的確是一方面元素。另一方面,韓信部下有劉邦親信灌嬰、曹參等人,韓信如果叛變,是否安全密不透風,還是個問號。此外,韓信在攻破魏、趙和打敗項羽之後,都冷不妨地被劉邦奪走了兵符。
第一次是在楚漢滎陽相持階段,滎陽被項羽攻破,韓信、張耳此時卻大勝。劉邦詭稱是漢使,進入卧室奪取了兵權。率領這批軍隊繼續和項羽鬥爭。
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卧內,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史記·淮陰候列傳》
第二次就是垓下之戰,因為決戰前把軍權全權交給了韓信,一旦勝利之後,立刻奪回。《史記》先後用馳和奪兩個字,極其形象地寫出了背後的政治玄妙。
漢王還,至定陶,馳入齊王信壁,奪其軍。——《史記·高祖本紀》
韓信作為大將軍,居然兩次被悄無聲息奪取了兵符,韓信就算真想叛變,也難保不會還未起事先被下手。
此外,劉邦集團在軍事上,還能吸引英布的歸附、彭越的支持。那個時代,一流的武將,彭越、韓信、英布,已歸入劉邦集團,項羽軍事方面怎能不敗。
政治方面,劉邦集團更是完全碾壓項羽集團。張良從輔佐西入秦關開始,屢有奇策;蕭何更是穩固關中,保障後勤,開國後論功排列第一;此外,陳平的離間計,隨何勸降英布不辱使命;董公建議高舉義旗攻打彭城;轅生獻計做流動戰……
在政治方面,可以說,劉邦本人並未有出眾的智謀,但他的集團,卻是人才輩出。這方面,超過項羽太多太多了。
除去軍事和政治上的優勢,劉邦個人,亦有招人詬病的『流氓』屬性:逃跑路上,拋棄子女;威脅其父,坦然面對;胸膛中箭假裝是腳趾頭;為騙陳餘一同攻打彭城,用假張耳屍體矇騙……如上鬼魅一般的特性,是為英雄不齒的。
但對於政治家而言,可以說是,值得理解,甚至是必須如此的。
四、君王總論:心性、將道、韜略
我在雄主論:帝王將相之成敗 - 興亡錄中寫道:雄主特質無外乎三點,心性;將道;韜略。對己,深沉厚重的心性;對人,萬人之上的領袖魅力;對物,攻無不克的韜略。這對劉邦來說,正合適不過了。
心性:劉邦的性情是什麼?忠厚?狡詐?大度?俠義?深沉厚重,沒有性格,才是最好的。劉邦的心性,境界很高。以仁義寬厚為基本,但又不拘泥於仁義,該狠心時當機立斷。他有貪圖享樂、傲慢待人的性情,但只要一經提醒,立馬修正。他是那個時代的長者,胸中能容納太多大是大非,這方面,他超越了那個時代的競爭者。
將道:劉邦的領袖將道,神乎其神。常人往往崇尚項羽式強權凌厲的領袖,這樣的人,如朱元璋、努爾哈赤、成吉思汗。但劉邦這類包容大度,識人用人,卻不受制於人的領袖魅力,在鬥爭中更勝過項羽。
韜略:劉邦的個人韜略是中等偏上的,遠達不到李世民、朱元璋的水準。所以也會偶然誤信讒言,如閉守函谷關(被張良挽救)、冊封六國後裔(被張良及時阻止)、深陷白登之圍(靠陳平以計脫身)。但劉邦有一個極富韜略的集團,當世英豪都以劉邦為中心,忠心且不得不忠心地打下了漢朝四百年江山。
劉邦的年代,距現在已有兩千年之久,或許再過百年,人們還是會指責劉邦鬼魅之態,罵一句: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劉邦地下如有知,想必還是長者心態,慈眉善目,笑而不語。
關於楚漢鬥爭全歷程解析,可見我的專欄文章:
漢高祖韜略:楚漢爭霸君王論 - 興亡錄 - 知乎專欄
我就想讓你們想像一個人在怒氣衝天的情況下還保持理性,非常機智的應變能力:
當劉邦和項羽正面剛的時候,非常吃力,苦苦等待韓信的援兵,這時候韓信派人來說我想當個代理齊王,這事發生在誰身上誰不生氣?劉邦也是人啊,他當然生氣,還要罵娘,但是後面的事情大家都應該知道,陳平踩了劉邦一腳,阿西吧,當一個人正生氣的時候突然另一個人踩了你一腳,就算你脾氣好,你也要問個為什麼吧,當劉邦看到陳平一個輕微的搖頭,就立馬明白了,這時候還得靠韓信啊,立馬就接著罵,但就機智的罵韓信不是爺們,當個代理齊王有啥意思,要當就當真正的齊王,我就問你,換了你是劉邦你會說些什麼?當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無論他是誰我都會跟著他干。
第一:在生氣的情況下還能聽得進去陳平的意見,說明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失去理智,這是政治家必備品質;
第二:能夠立馬圓掉之前說的話,從罵人變成夸人,這種機智應變能力放在現在那也是個人精啊,跟這種人混會沒前途嗎?
劉邦的智商和應變能力在中國歷史上都是最高的幾個之一,我至今還為此震撼不已。 據《史記》記載:「(項羽)伏弩射中漢王(劉邦)。漢王傷胸,乃捫足曰:『虜中吾趾!』(如不忍著,軍陣當時就會崩潰。)漢王病創卧,張良強請漢王起行勞軍以安士卒,毋令楚乘勝於漢。漢王出行軍,病甚,因馳入成皋。」
中箭後順勢往前倒,就在這短短的一瞬間就想出最佳的應對措施,而且還是受傷的情況下想出來的,這是普通智商的人能辦得到的事情嗎?
劉邦說自己的軍事只有90分,不如100分的韓信。
劉邦說自己的內政只有90分,不如100分的蕭何。
劉邦說自己的韜略只有90分,不如100分的張良。
但劉邦沒說,自己的識人100分,馭下100分,努力100分,意志100分。
劉邦厲害在用人——
總結劉邦用人,有一個特點,不管什麼人,什麼才能,到他手下,都能揚長避短,自如發揮,為他貢獻最大能量。不要小看它,這絕對千年一遇,並且基本是頂尖級領導人的專供。
它需要有海一樣的胸懷,天一樣的造化。
世間人物,千奇百怪,不是所有人都能讓你稱心如意,就像入海的河流,長的、短的、黃的、黑的、香的、臭的,應有盡有。你不能喜歡誰,嫌棄誰,只能默默接納,來者不拒,並恰如其分將它們變作自己的血液,不使自己的魚蝦受到他們的影響,還要能充分利用他們養分,這才是大海。
只有有了海一樣的胸懷,你才有足夠的容量容納世間的人物;只有有了天一樣的造化,你才能運用自如。所以,很難,真的很難。
設身處地地想一想,我們找個對象一起生活,不求她能為自己的人生帶來什麼奇蹟,想要安安穩穩過日子都那樣困難,想想人家:
身邊都是世間最頂尖級的高手,或者武功天下第一,或者陰謀無人能敵,或者城府比海還深,或者心腸比蛇還毒,或者手段比天還高,或者脾氣比廁所的石頭還丑還硬。但是,和這些人天天在一起,他卻應付自如,遊刃有餘,並讓這些天生的死對頭和睦相處,還能各自發揮最大能量,擰成一股繩,死心塌地為他效勞。
所以,老謀深算如蕭何,曾經的上司,來了,來了就來了吧,沒關係,做個管家;於是,蕭何老老實實做了管家,嘔心瀝血為他服務數十年,幾次被他懷疑,幾番要撞南山,但從來忠心不二,肝腦塗地。
脾氣極壞如樊噲,一個殺狗的,聲音如雷,樣子可以嚇鬼,動不動拿拳頭說話,來了,蹈死不顧為他打江山不說,還粗中有細,幾次救他於危難之中。
雍齒,那個在他還弱小的時候背叛他削弱他幾乎一半力量,讓他漂流在外無家可歸的人,此後在他麾下默默服務了數十年,直到革命勝利後還不時進入他的視野,儘管他一直忌恨此人,卻從來沒有影響此人的服務熱情,也不耽誤論功行賞,甚至他還由於不得已的原因,將此人樹為典型。
陰險如陳平,心計之陰險,連老天都膽寒,和他素不相識,情急來投,他照收不誤;一來就貪污受賄,他不放在心上,還時刻留在身邊,甚至同床共枕;幾番脫他於死亡邊緣,從不生事,為大漢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更是恩澤到他的兒孫,為大漢江山的最終穩固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
厲害如韓信,和他沒半點關係,放出去幾天不見,隊伍就拉得比他還長,打仗從來如過家家令人膽寒,但是,在實力數倍於他的時候,仍然一心為他打仗,幾番被剝奪兵權,從來不說半個不字。
太多了,這些人隨便一個,跺腳地動山搖,但是,在他麾下相安無事,一片和諧盛世。換做是你,隨便一個人站在你跟前,你都哆嗦。
這就是劉邦。
他用人,從來沒有一個既有的標準去衡量他們到底是不是人才,而是你有什麼本事我就給你什麼舞台,什麼人到他那裡都能發揮到極致。所以,他能容得下陳平的貪、張良的病,能容得下雍齒的反、韓王的復,能容得下彭越的騎牆、韓信的少不更事。倒不是他心胸有多麼地寬廣,而是比起這些來,他更看中他們身上獨有的稟賦。而這些在別的領導人那裡會被無限放大的毛病,到他這裡突然間好像變異了一般,變得是那麼的漫不經心,連毛病的主人都感到驚訝,只一股腦貢獻自己的能量幫他打下江山。
這樣的人不做皇帝,誰做皇帝!
而反觀項羽,一個韓王,一個義帝,阿斗一樣的人物,就把他給難住了,如骨鯁在喉,非要除掉而後快,為對手製造口實。他雖然恭敬愛人,給人的第一印象極佳,卻從項梁死後,人事結構再無提升。說白了,是器量太小,只配用龍且、鍾離那樣的人物,一個范增,還生生把人氣死。
所以,項羽用人,個個都不如他,出了問題,只有他親自出面才能收場,他代表了項氏集團的最高水準,雖然很高,但靜止不前,總有一天會被人超越。而回過頭來再看劉邦,其麾下人物,無論是張良、陳平,還是韓信、酈食其,甚至蕭何與曹參,個個都比他強,他卻總能於無意中收穫奇蹟,他集團的高度也總是在無意中被人拔高。尤其遇到韓信這樣的二貨,連筋帶骨頭拔得他嗖嗖地瘋長,連他自己都不知道這個王朝到底能長到多高,長到何時。
當然,其實平心研究劉邦的所作所為,雖然有一些上不了檯面的地方,但整體還是可以看到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形象,尤其玩政治、用人出神入化,世間罕有對手,8年取得天下,那不是糊弄來的,具體可參閱《兵仙:楚漢風雲中的韓信》。
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和捧場,再增加一點內容,供大家參閱:
比起項羽,劉邦實在乏善可陳。
他沒有優越的出身,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整天罵罵咧咧,誰都不放在眼裡。天生一雙臭腳,你每次看到他,似乎都在洗腳。黥布在項羽營下,過慣了被人禮遇的生活,情急來投,沒見過這樣的場面,氣得要自殺。
他沒有過人的才能,武不能殺敵,文不能撫眾,平生最偉大的功績,是在醉酒之餘,斬殺了一條長蛇。
他身高一般,相貌平平,喜歡自吹自擂,做人從不客氣,甚至有些無賴,見什麼拿什麼,彷彿都是他的。
他好色,見誰愛誰,卻不肯全力呵護她們,雖然貴為天子,但最愛的女人戚夫人卻成了這個世界上最悲慘的女人。
他為了自己苟活,可以捨棄父親和兒女們的生命。
然而,掩藏這些表象背後,是作為一個平民出生的領袖,他沒有太大的架子,待人不親切卻痛快。他住什麼,大家住什麼;他穿什麼,大家穿什麼;他吃什麼,大家吃什麼。雖不能共苦,卻可以同甘。
他自己無能,卻懂得識人,擅於用人,也很會駕馭人,並且有自知之明,不靠感情行事。什麼奇人怪士到他這裡,都能發揮最大的潛能。
他一生創造了無數個用人的最佳紀錄:最偉大的謀士,最神奇的將軍,最老道的丞相,最厲害的陰謀家,最牛的辯士,都出現在他的身邊,而這些個最,可能還不止秦漢600年間。
他有一把尺子,從來不離左右,每逢遇到事情,項羽總是大怒,用內分泌解決問題;他會在心中權衡一番,然後說:「為之奈何?」
最重要的,儘管他什麼都缺,三樣品格卻樣樣周全,他是一個天生的領導者。
那三樣品質呢?
第一,遠大而光明的志向。
第二、堅忍不拔的意志。
第三、客觀而大膽的用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得回過頭來,從「什麼是領導者」論起——
我忘了誰說過的話,可能是一個外國人,大意是說:「古往今來,失敗的英雄最容易博得人們的同情。人們都記住了凱撒、亞歷山大、拿破崙,並深深崇拜他們,卻對打敗他們的人漠不關心。」
項羽無疑能拉長這張名單。打敗他的劉邦被描述成跳樑小丑,在寫到這裡的時候,我還特意詢問了一下度娘,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我的問題是:「在戲劇中,劉邦是什麼臉譜?」要想了解一個歷史人物在民間的形象,臉譜是最直接的窗口,結果卻令我大失所望。劉邦作為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構建我們民族文化的赫赫元勛,再怎麼不濟也不至於公開被畫成反面形象。京劇確實如此,他是一個老生,可是度娘中網友的回答卻令我大跌眼鏡,幾乎三分之二的人鐵證如山般搶鏡:「花臉!」「白臉!」
在軍事上擊潰他的韓信雖然也因晚節不保而博得了人們的同情,但在和項羽有關的問題上卻引起了民眾的公憤,以至於民間瘋傳韓信在地獄遭到審判,其中一條對韓信不利的證據就是:「他竟敢公然打敗了人民的英雄項羽。」兩軍交戰還不讓贏,可見民眾對項羽的深情。
我以前也是這種觀點。中華民族苦大仇深,末代皇帝們都不爭氣,不肯過江東的項羽給國人留下了幾乎唯一的硬氣。但我在仔細研讀了他們的歷史資料後,只能無奈地說,劉邦雄才大略,項羽咎由自取。
最直觀的一點,請問各位,轟轟烈烈的楚漢戰爭中,都是些什麼人在打,又是些什麼人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咸陽項羽分王天下之後,曾經的部將得了封地,不管滿不滿意,基本上都不再怎麼鳥這位昔日的大王了。他的身邊有四員大將因為沒有封王而跟隨他參加了這場戰爭,並在這場戰爭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一位是范增,項羽的頭腦,堅持要除掉劉邦,曾經在戰爭初期把劉邦逼得狗急跳牆,後來被劉邦手下陳平反間除掉,項羽集團的智商急劇下降,由140跌破80,從此如刑天舞干戚。陳平,項羽舊部,曾被委以重任。
一位是龍且,如項羽的一條腿,被他委以大任,去清掃他的後院,結果一戰而亡,帶走了他20萬軍隊,從此,他成了獨腿將軍,而切斷他大腿的人,正是韓信。韓信,曾經義無反顧、默默無聞地跟了他們叔侄兩年時間。
一位是曹咎,項羽的另一條腿,當彭越在他背後搗亂的時候,雖然不放心,但他還是把看家的重任交給了他,結果,此人本事不大,脾氣不小,把他多年的家當拱手送人。曹咎,關係戶,項羽一手提拔的大司馬,並委以重任。
一位是周殷,項羽的兩隻胳膊。關於此人,史書記載不多,我們不是很清楚,但項羽對他的能力和為人應該很看好,在鴻溝分治之後最關鍵的時刻,讓他掌管一支軍隊守在自己可能逃亡的方向。結果,當他真的逃亡並陷入八面埋伏的時候,此人被黥布招降,反水倒戈。黥布,項羽舊部,深得他的重用,被封為九江王。
結果,沒了頭腦和四肢的霸王只能在日落西山時唱一曲霸王別姬,做困獸之鬥。
我們看,這麼一場轟轟烈烈的戰爭,演正面人物的是他,演反面人物的還是他,等戲演完,就剩他一個「人彘」了。他真正的對手劉邦,只消坐在台下看大戲,等戲唱完,直接到櫃檯抱走錢箱即可。
這就是西楚霸王和他的戰爭。用人失誤只是表面的文章,最根本的問題在於,作為一個領導者,他應該坐在台下,而不是像打了雞血一樣,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問題,把自己搬上舞台。
所以,在項羽問題上,我們有必要扒開厚厚的灰塵,找到書本中那無人問津的第一章,再研究一下那個看似毫無意義卻暗藏殺機的問題:什麼是領導者。
在這個問題上,我相信一句話:「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身上。」原因很簡單,因為在看書的時候,大部分人都不喜歡看最無味的第一章,包括有著豐富領導經驗的項羽同學,而一本好書最關鍵最核心的部分恰恰也就在那一章。所以,大家閑來無事,在一起磨嘴皮子、品評歷史人物的時候,往往對項羽這樣的人物充滿深情,滿是讚譽與懷念之情,只恨他心腸不夠狠辣,讓壞人奪得了天下。恰恰是那些真正優秀的領導人,被他們嗤之以鼻:
劉邦,中國歷史上一個優秀王朝的開創者,被說成流氓、無賴;劉備,一個沒錢沒權身邊雲集天下最強大臣陣容最終鼎立一方的平民天子,被說成只會抹眼淚的廢物;唐僧,這個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領導三個頑徒,跋涉千山萬水,經歷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的阿羅漢,被說成最無用的人;宋江,等等。
不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就很難還歷史一個公正,好像歷史偏袒某人一樣。
一個領導者,之所以能被稱為領導者,關鍵就在於領導二字。領導,就是率領眾人,走到一個美好的家園。那麼,他必須具備什麼樣的品格,才能完成歷史交付的這一重任呢?
超強的武藝?項羽同學馬上說:「我有!」可是,緊跟著一大幫人,樊噲、張飛、李逵,甚至孫悟空都跑出來,說:「我有,我有!」他們的領導者站在一旁,默不做聲。
過人的謀略?項羽同學又跳出來了,說:「我有!」可是,又緊跟著一大幫人,子房、孔明、吳用,甚至悟能同學都跳出來了,說:「我有,我有!」他們的領導者仍然站在一旁,默不做聲。
出奇的軍事才能?這個項羽同學也有,但韓信、花榮、法正也都不甘示弱。還有什麼「良好的出身」、「雄厚的資產」等等,只要一冒頭,就有一大堆人挺身而出。顯然,這些都不是成為一個領導者的必要條件,因為這些他的跟隨者都可能有。《荀子》曰:「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領導者只要能夠充分利用大家的才能就可以了,完全沒有必要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到無限的技能訓練上去。
那麼,什麼才是領導者必備的呢?綜合古今中外歷史人物,我認為,三點足矣。第一,遠大而光明的志向。第二、堅忍不拔的意志。第三、客觀而大膽的用人。具體詳見書中論述。
1.就事論事,能隨時放下架子
第一次接見酈食其:
劉邦很瞧不起儒生,於是就安排酈食其在自己的卧室接見。(壓根就沒當回事)
酈食其來到卧室,看到劉邦正坐在床邊伸著兩腿讓兩個女人洗腳。
酈食其:「您是想幫助秦國攻打諸侯呢,還是想率領諸侯滅掉秦國?」
劉邦罵道:「你個奴才相儒生!天下的人同受秦朝的苦已經很久了,所以諸侯們才陸續起兵反抗暴秦,你怎麼說幫助秦國攻打諸侯呢? 」
酈食其說:「如果您下決心聚合民眾,召集義兵來推翻暴虐無道的秦王朝,那就不應該用這種倨慢不禮的態度來接見長者。 」
於是劉邦立刻停止了洗腳,穿整齊衣裳,把酈食其請到了上賓的座位,並且向他道歉。
(轉自百度百科)
尼瑪,這種態度的轉變,我想一般人做不到吧。。
2.一種牛逼到底的信任韓信投靠劉邦,一直不受重用,看沒什麼大發展前途,就跑了。
結果被蕭何月下追上,又給叫了回來。
剛開始劉邦還是挺鬱悶的。
一個小嘍羅跑就跑了唄,還這麼勞師動眾地追回來幹嘛
劉邦:「走了那麼多人你都不去追,卻去追韓信,為什麼?」
蕭何:「走的那些人都比較容易得到,但是韓信卻找不到第二個,大王如果只是想長期漢中稱王那可以不用韓信,如果想爭奪天下,那除了韓信就沒有能為大王解決的人了,這全都看大王你的打算來決定的」
劉邦:「我也想東進,怎麼能一直呆在這個地方呢」
蕭何:「大王如果想東進,能重用韓信,他就會留下來,不能重用他早晚會離開大王的」
劉邦:「我讓他做將軍」
蕭何:「如果只是讓他做將軍,韓信一定不會留下」
劉邦:「那讓他做大將」
蕭何:「這很好。」
(轉自百度百科:蕭何月下追韓信)
大將軍,當時將軍的最高稱謂。。。
韓信就這麼當上了!!
要知道韓信當時還是個一事無成的小羅羅呀!!!
而且還要過分的是。。。
蕭何:「大王向來輕慢無禮,現在任命大將就像叫小孩一樣,這就是韓信要離開的原因。大王想要任命他一定要選一個好日子,齋戒,設壇場等禮數都齊全了才可以」
劉邦居然又同意了!!!!
到任命大將的這天,諸將都很高興以為會任命自己做大將。等到知道新任命的大將是韓信,整個軍隊都很吃驚。
廢話,不吃驚才怪了!!這是對蕭何的一種什麼樣程度的信任呀。。。
我想很多職業經理人看到這個應該都有
能遇到這種老闆真是太好了!!!!的感觸了吧
後來韓信在劉邦的支持下,通過對北方的征戰在齊國站穩了腳跟。
這時,劉邦和項羽還在中原鏖戰,處於楚漢相爭的關鍵階段。
於是,劉邦就要求韓信同學回師,來一起抗衡項羽。
結果,韓信耍起了小聰明。。開始在項羽和劉邦之間搖擺了起來。
韓信遲遲不來增兵,還回信說
什麼剛打下來的齊國還不穩定。。什麼不好招募大軍等等。。
要麼讓劉邦先假封他一個齊王的身份以便他早點可以讓齊國穩定??
要知道不僅韓信是劉邦的大將,而且當時攻打齊國的軍隊也都是劉邦給韓信的。。
這好比毫無保留地出錢出人投資了一個創業者,結果他卻是一個白眼狼!!
一開始,劉邦也大怒。
不過,馬上明白:項羽是大敵,必須先團結韓信
於是,劉邦說
我生氣的是韓信這小子為什麼讓我加封一個假齊王,要做就做真的,帶上我的使者的封印,封韓信真齊王。
最終韓信受封齊王,回援大軍救助劉邦,最終消滅了項羽。
後來很多人也都認為這次事件是韓信被秋後算帳的重要原因。
我想一般人能忍住怒火就已經很不錯了,在這種情況下,還直接封了個真齊王給韓信。我想一般人應該沒那麼厲害吧。。
剛畢業時遇到的老闆,對邦哥推崇備至,就差說自己姓劉了。可他對邦哥的印象就像我對樓下燒烤攤的金鏈大哥們的印象一樣膚淺,從中得到的啟示就是成大事者不能要臉,利己主義至上,劉邦能當皇帝就是靠了他不要臉,不遵守規則。常常教育我們他是多麼的知人善用,要想像他一樣成功就要多學學邦哥的流氓內涵。完了還讓我整張圖掛辦公室,講真,見過拜財神拜關公,拜這個的我還是第一次見,估計上輩子和邦哥有一腿。
後來我可愛的老闆被我們這三線小城市全行業封殺了,原因你懂的。
老闆喜歡看成功學書籍,書上說邦哥是無賴流氓還當真了,人家那是秉持著春秋戰國遊俠遺風的男人啊!真是個地痞流氓,那絕對當不了皇帝,估計只能入黨。
會問「奈何」。
作為單位領導,懂得在所有自己不行的事上充分相信技術人員的判斷。
你看看現在的大部分企業或部門,連科級單位都很難真正做到,你就知道劉邦多nb了。
總結起來就一條優點——「一切為了更偉大的利益」
一個能把眼前所有誘惑都可以拒絕,甚至連男人最底線的尊嚴都可以拋下。卻能夠清晰地明白自己心中的終極目標,並為之不擇手段地去努力的人。這種人不是聖人,更不是偉人,卻是萬中無一的成大事者。不會被凡人的慾望和利益誘惑,因為他早就被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東西所誘惑了。不會有羞恥感和屈辱感,和失敗感,他早就不在乎這種東西,這種東西只是凡人的障礙。他的一切都是為更偉大的利益服務。
要是他們認定的目標是毀滅世界,呵呵呵,我們應該慶幸歷史上的每一個混蛋都不夠格,他們貪心自私都不夠,他們頂了天也就顛覆一倆個國家,最多也就像希特勒。
劉邦比任何一個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不含新中國)都要貪心都要堅韌不拔。不然你以為那麼多牛逼的手下認他做大哥,他們都知道他們大哥就是一個內心強大目標高遠,並且比誰都能堅持的人。像他們那種貪心有限的人追求的無非是爵位,俸祿,名聲;這位大哥都會給他們想要的,除非動他的座位或者有能力動他的座位,這位大哥剷除異己,比誰都狠心殘忍。
我擅自揣測了一下劉邦的心理活動,估計如下:「老子的確是最賤的泥腿子,老子就是要做第一個泥腿子皇帝,你們這些血統高貴的人都要拜伏在我的腳下。其他東西老子現在一概可以不要。女人小孩錢有什麼用?皇帝還愁這個?爹死就死,大不了以後封個皇帝給他。尊嚴?今天丟的,明天別人非但都要還回來還要倒貼給我!只要能幫我的人,要啥給啥,要錢的給錢,要名聲面子的,我給你磕一個,總行了吧!要權力的,老子拜你做將軍做楚王。我靠,項羽這個傻叉要我命,我TM認慫,饒我一條狗命,我爹那碗肉羹您別客氣,我還要留著這條命干你丫呢。今天你不幹死我,我謝謝你,明天我一定乾死你!反正有一天,老子就是皇帝!」
項羽能夠把賞賜給手下的印章放在手上不舍給,一直摸一直摸,都摸到角都沒了,都不捨得給。
劉邦面對韓信,剛開始沒看上,蕭何一旦力薦,立即改正自己。馬上爽快的給了大將軍印。
這個大格局,就是最大的差距。
放到現在的商場中,一個老闆自己能力強,可是不捨得給你錢和股票。一個老闆雖然個人能力差一點,可是只要覺得你是個人才,要錢給錢,要股權給股權。而且非常乾脆,不脫不欠。這樣的兩個老闆,你願意跟誰?
所謂:財散人聚,財局人散。
學者式的良心 市儈般的手段
非前者無以歸心 非後者無以爭霸
看到大家多數在強調劉邦的政治能力和領導水平,卻很少提到劉邦的軍事能力。
其實劉邦的軍事能力也是很強的,至少應不愧於兵家之名。
據《漢書·藝文志》載,兵家有四種,即兵形勢家、兵權謀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所謂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台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顯然,項羽是個兵形勢家,且古今天下之兵形勢家,無有出其之右者。
而作為項羽的最大對手,劉邦與韓信都是兵權謀家,所謂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通常來講,在戰術上,兵形勢家為第一;在戰略上,兵權謀家為第一。如果這世上有人能身兼項羽劉邦韓信三人之才,包攬兵形勢家與兵權謀家之能,那這個人肯定無敵於天下。不過這樣的人,古今中外少有,吳起與李世民算是沾了點邊兒,但也不完全是,仍不免有些短板之處。
正因為如此,項羽即便取得再多的勝利,仍然不足以幫助他徹底擊倒劉邦。因為劉邦是位深藏不露的兵權謀大家,而凡是這樣的人物,如果勝了,一定勝的不留餘地,如果敗了,一定敗得不慌不亂,如果逃了,一定逃的不拖泥帶水,因為他們了解敵人,更了解自己,並一定會給自己東山再起的機會。
而因為楚漢時期項羽、韓信兩位絕世兵家的光芒太盛,劉邦又在項羽手下吃過幾個極狼狽的敗仗,所以世人一直低估了他超強的軍事能力。其實劉邦在三年滅秦戰爭中表現還是非常完美的,不然也不能以沛縣一縣之力,一路發展為楚漢群雄中僅次於項羽的二號人物,進而獨立開闢第二戰場,一舉攻入關中,拔了滅秦的頭籌。
事實上,就算單以戰術能力而論,劉邦在秦末楚漢期間也一直是很穩的「千年老三」:前期排第一第二的是項羽章邯,章邯死後,排第一第二的是項羽韓信,接下來就是劉邦了,第四第五第六應是彭越英布龍且,周勃曹參灌嬰之輩則不足論也。
也正因為如此,當大漢建國而彭越被殺、韓信又被雪藏之後,無論是平定英布、陳豨(韓信徒弟)的叛亂,還是面對北方強大的冒頓,劉邦都不得不以六十多歲高齡御駕親征。
作為九五之尊、天下之主,特別是好不容易打下了江山的開國之君,誰不希望希望能待在皇宮裡安享晚年,可我們的漢高祖為啥非要親自出馬不可?因為旁人水平差太遠、靠不住哇!所以就連英布也在造反前說:」上老矣,厭兵,必不能來。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餘不足畏也。」結果排名老三的老劉頭還真來了,所以排名老五的英布就玩不轉了。
另外還有一位智囊級的人物張良也對劉邦的軍事能力、特別是劉邦的戰略眼光推崇備至。據史書記載,張良自從黃石公那裡修得「秘籍」《太公兵法》以後,說與別的義軍首領聽,都沒有反應,唯獨說與劉邦聽後,劉邦馬上覺得好,當即一一實行。張良不由得感慨:「沛公殆天授」,從此不願意離去。天授天授,看來劉邦雖出身草莽,但天生自帶軍事天分,一點就通,所以才能讓智計無雙的張良驚嘆不已,佩服不已,而由此打造出君王和帝師、主帥和謀臣的天作之合。
說到這本充滿了魔幻色彩的黃石公所授《太公兵法》,這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請看其中《文韜·文師篇》這一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又如《武韜·發啟篇》這一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獸,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共濟,濟則皆同其利,敗則皆同其害。」如此超前之理論,怪不得旁的義軍首領都無法理解了。而劉邦集團之所以能夠取得天下,新建的西漢王朝之所以能夠克服秦始皇的絕對專制皇權、以及春秋戰國時的鬆散天下,發展出一種新型的有限皇權和開明專制;其根源就在於張良初遇劉邦之時,兩人對這種全新的「共天下」戰略理念所達成的可貴共識。
而也正因為如此,當年劉邦在彭城大敗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並與張良計議道:「子房啊,乾脆,函谷關以東,乃公不要了,送人,誰能幫我幹掉項羽就送給誰!你看這天下,誰值得我送?」
張良回答道:「九江王英布,楚梟將也,與項王有隙;彭越與齊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大王若割地與此三人,共謀破楚,楚必敗矣!」
劉邦大喜:「子房所言甚是,寡人當聯結信布諸雄,同破項王,共享天下!「於是緊急使人去關中請韓信來救火,眼下漢軍大敗,楚軍追擊正急,問天下誰可阻擋項羽的兵鋒,唯有韓大將軍!
收到消息後,韓信與蕭何便立即下令停止執行23歲以下、56歲以上男子不服兵役的規定,徵集三秦老幼向東增援,與劉邦敗軍會師於滎陽,接著修築甬道通向黃河,取山東第一大糧倉敖倉之糧,以給諸敗軍,從容恢復戰後士氣。
彭城大戰損失了幾十萬兵,劉邦還能從三秦得到支援以補足元氣,可見關中對爭天下多麼重要。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太史公之言果然精闢,在之後的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歷史的演變仍在證明著這個觀點的有效。
另外,彭城之敗,也讓劉邦清楚的認識到除了英布彭越外,其他如魏、趙、燕、齊等諸侯要麼能力太差、要麼就是首鼠兩端的攪屎棍、關鍵時刻只會搗亂;與其聯之以抗楚,不如將其各個擊破,納入自己的版圖,增強自己的實力。而項羽羽翼減除,日漸孤立,則滅亡不久矣。
於是,劉邦又派出大將軍韓信獨擋一面,開闢北方戰場,往擊魏趙齊等國,以剪楚羽翼,實現對項羽的戰略包圍。與此同時,劉邦派出特使,積極聯絡楚地之英布、梁地之彭越兩支獨立武裝,要他們找準時機在項羽後方搗亂,以破壞楚軍的兵源及糧食補給。
自此,項羽的北面,西面、南面,東面,全被劉邦下了套子:北方交給韓信來搞定,西面則由劉邦親自坐鎮滎陽硬抗項羽,南面讓英布給項羽背後一刀,東面再讓彭越時不時搗搗亂,這就是劉邦的大戰略,一個讓天下戰術能力排行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聯合起來圍攻天下第一的囚籠,楚霸王項羽百戰百勝也無濟於事,這是戰術的勝利不能抵消戰略的失利,勝的越多,死的越慘。
以上幾點,也可見漢軍事集團日趨成熟,他們對楚漢間即將到來的持久戰做了非常充足的準備,反之項羽卻沒有預見到持久戰的殘酷性,或者他根本就沒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他越想速戰速決,就越是深陷戰爭泥潭,不可自拔。
項羽在臨死之前,總結自己的敗亡,說是「非戰之罪」,我看應該說成是「非戰鬥之罪」或「非戰術之罪」才對,在戰略上,他比劉邦還是要稍遜一籌。
更多項羽劉邦韓信的偉大傳奇,請點擊鏈接:傷心楚漢
有人感嘆中國沒有貴族。
中國沒有貴族自劉邦起。
首先從他名字說起,他原來不叫劉邦,叫劉季。伯仲季是排名,就是劉家三兒子。
也就是他沒有名字。邦應該是後來取的。
劉邦是個無賴,吃了上頓沒下頓那種,他去吃喜酒,當時吃喜酒講究禮數人情,他沒錢,怎麼辦,就詐稱自己給了最上等的禮錢,一萬,坐了上座。
別人大喜的日子,查出他是假的,也不好翻臉。結果那家主人出來親自迎接,那家主人最後成了他丈人。
雖是無賴,卻有心計。
他無賴是因為他不喜歡耕田,二哥卻是個勞動能手。不免遭到父親數落。
後來他成了皇帝,回復父親說:我的產業跟二哥比,誰多點。
老爺子怎麼回答我不知道。後人有詩嘆曰:長陵亦是閑隴畝,他日誰較與仲多。
他雖然成為亭長,卻因為放縱囚犯自己成了逃犯。這個舉動違法得人心。應該說,這個舉動本身就有很深刻的歷史背景。
秦朝按照規劃是要傳萬世的,它的法律條文都是運行了幾百年沒出問題的。但在秦始皇死後,胡亥即位,李斯被殺,政權落在趙高之手後,苛刻到無法執行。
天下人大半都變成了罪犯,而上層毫無知覺,只知道派兵征討,結果是弄出了更多的囚犯。
應該說戰國春秋亂世持續幾百年,人心應該是思定思治的,但人民活不下去了。正常戎邊征伐服徭役,已經不是破產的問題,而是沒命的問題。
劉邦押著一群人,路上跑了一半,他乾脆把另外一半也放了。
當一個國家的法律,裁決多數人不合法的時候,這個法律,甚至這個國家是不是合法,就成了一個問題。
一個違法的基層公務員,當了皇帝,太史公歸結於天命,我估摸著這叫職業道德。
但史官也有另外一套理論,叫天視聽自我民視聽。天命什麼,太玄了,部下百姓的民意疾苦,才是最重要的。
人才難得,李斯要是沒被腰斬,我估摸著秦國的法律也不會到那個地步。
看過一些對睡虎地秦簡的研究,秦國的法律雖然嚴苛,但還是可執行的。
南越王國的國王就是秦將。
後來這麼奇葩,估計是李斯被殺,趙高指鹿為馬後,亂改的結果。
所以劉邦成為漢高祖後,他的施政方針是什麼,寬厚。不光是待功臣部下,你只要不搞割據不對抗中央不投匈奴當漢奸,都寬厚。
比如他看到功臣們一起聚眾商議,問張良部下在幹什麼?
張良說他們在商議謀反。
要是朱元璋,聽到這個情景,啊,謀反,任用幾個酷吏,羅織一大批案子,都族滅,世界清靜了。
張良作為最有智慧的謀士之一,肯定是知道自己的皇帝不會這麼乾的。
果然,劉邦問:戰亂剛剛結束,他們為什麼謀反。
張良說,他們在算自己的功勞,算天下的土地,自己會不會被封賞。
劉邦一聽,用張良策,封賞了與自己有仇的雍齒,封為什方侯,封到雲南開發邊疆。功臣們一看,仇敵都封了猴,也就回家等消息去了。
法家在秦末戰爭中,名聲是不太好的。
而且秦末農民戰爭有個空前絕後的現象,儒家孔子後人參加了起義軍,當了陳勝的博士。
當時做官,不是砍敵人腦袋就是熟悉法律,你講詩歌講學問當不了官。
不光當不了官,還犯禁犯法,因為你私藏禁書非議朝政。
孔門只能把古代文化典籍藏在牆裡。真是個荒謬的時代。
所以一個維護皇權的學派傳人成為農民起義軍博士,不能不說秦朝奇葩。
劉邦重用叔孫通,重新擬定了朝儀。儒家至少不為敵,學問還可以傳播。
劉邦的隊伍都出生於基層,崇尚道家,無為而治,重視民生疾苦。
不論是劉邦,蕭何,還是曹參周勃,甚至以狠毒著稱的呂后,施政方針都是安定,不折騰,與民休養生息。
這大約是最早的群眾路線。
有人嗤笑群眾路線。呵呵。建議看看過秦論。我國是唯一有改天換地清洗階級的農民戰爭的。
秦末,隋末,元末,明末,本朝。
但凡讀史都不應該忽視。
比如漢武帝,反擊匈奴,開拓西域,雖有文人諷刺:聞道玉門猶被遮 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 空見葡萄入漢家。
諷刺他是為葡萄與血汗馬而不顧百姓死活。他那些舉措,雖然實際上還是為了國家安全考慮,但透支了國力,民怨沸騰,他下了罪己詔,重新回到休養生息的老路。終於沒重蹈秦末的覆轍。
而隋煬帝,後人評價,征討高麗,開通運河,都可以說正常行為,但龍舟泛河,奢侈浪費,濫用民力,輕忽人命還不知道悔改,那就只能百姓起義,二世而亡。
還有校長,得民心時候三年北伐,統一中國。不得民心的時候,三年丟光了大陸,雖然有百萬精兵,上將千員,蘇械美援,有何用處?
合法性只能靠百姓評價。一個白手起家的亭長,最終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之後他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在大帳之內出謀劃策,在千里之外一決勝負,我比不上張良;平定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餉,保障後勤供給不斷絕,我不如蕭何;率領百萬之眾的士兵,打仗就一定勝利,攻城就一定能拿得下,我不如韓信。」而劉邦正是藉助這三人超凡卓絕的智慧,最終取得了天下。試想:僅靠劉邦一人之力,他是項羽的對手嗎?而此三子雖為人中豪傑,但若不藉助劉邦宏偉遠大的理想抱負、寬廣如海的氣度胸懷和高妙超逸的用人智慧,那麼,在中國的歷史上他們也很難成就自己不朽的宏業偉績。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