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戰役死了那麼多人,為什麼考古沒有發現大量屍骨?

古代中國有許多大小戰役,大戰役死傷數十萬人,小戰役也有好幾萬。為什麼考古從沒發現大量的屍體埋葬的地方?


「為什麼考古從沒發現大量的屍骨埋葬的地方?」

這個問題有點想當然了,其實是有的,比如「項羽坑秦」的河南義馬白骨坑、「白起坑趙」的長平遺址屍骨坑等。

之所以考古很少發現屍骨埋葬的地方,是因為古代戰場處理屍體的方式除了「坑」,還有其他方式:

一、築京觀

「京觀」又叫「武軍」,就是將敵軍的屍體/人頭堆在道路兩旁,蓋土夯實,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用以炫耀軍功。

屍體京觀

《舊唐書》「沙陀軍與賊將趙章、尚讓戰於成店,賊軍大敗,適奔至良天坡,橫死三十里,王重榮築屍為京觀。」

《左傳·宣公十二年》「君盍築武軍而收晉屍,以為京觀。」

人頭京觀

《左傳·宣公十二年》:
「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於是乎有京觀,以懲淫慝。今罪無所,而民皆盡忠以死 君命,又可以為京觀乎?」

二、火化

為了避免屍體腐爛引起大規模疫病,火化也是古戰場處理屍體的常用方式。這個方式在演義小說或者影視劇中經常有體現,比如火燒洛陽、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等等。

三、充作軍糧

這樣的「高能」案例在整個歷史中並不少,如果說苻登食「熟食」、秦宗權以人為「肉」、李克用食「肉乾」、張巡食小兒等等僅為野史傳聞,那麼作為「二十四正史」之一的《三國志》應該比較可信可了: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
「昱時年八十。世語曰: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

20170223:

此處需更正:苻登食「熟食」、秦宗權以人為「肉」、張巡食小兒是有史記載的史實,而程昱「人脯」事件不是《三國志》正文記載,而是引注,真實性待考!

多謝@立花鳶指出此處問題!

20170224:

部分史料:

《舊唐書·卷二百下·列傳第一百五十·黃巢》

「時京畿百姓皆砦于山谷,累年廢耕耘,賊坐空城,賦輸無入,穀食騰踴,米斗三十千。官軍皆執山砦百姓,鬻於賊為食,人獲數十萬。

「五月,巢賊先鋒將孟楷攻蔡州,節度使秦宗權以兵逆戰,為賊所敗。攻城急,宗權乃稱臣於賊。遂攻陳、許,營於溵水。陳州刺史趙犨迎戰,敗賊前鋒,生擒孟楷,斬之。黃巢素寵楷,悲惜之。乃悉眾攻陳州,營於城北五里,為宮闕之制,曰八仙營。於是自唐、鄧、許、汝、孟、洛、鄭、汴、曹、濮、徐、兗數十州,畢罹其毒。賊圍陳郡百日,關東仍歲無耕稼,人餓倚牆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千。賊有舂磨砦,為巨碓數百,生納人於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

《舊唐書·卷二百下·列傳第一百五十·秦宗權》

「中和三年,巢賊走關東,宗權逆戰不利,因與合從為盜。巢賊既誅,宗權復熾,僭稱帝號,補署官吏。遣其將秦彥亂江淮,秦賢亂江南,秦誥陷襄陽,孫儒陷孟、洛、陝、虢至於長安,張眰陷汝、鄭,盧塘攻汴州。賊首皆慓銳慘毒,所至屠殘人物,燔燒郡邑。西至關內,東極青、齊,南出江淮,北至衛滑,魚爛鳥散,人煙斷絕,荊榛蔽野。賊既乏食,啖人為儲,軍士四齣,則鹽屍而從。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下·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張巡》

「時許遠為睢陽守,與城父令姚摐同守睢陽城,賊攻之不下。初祿山陷河洛,許叔冀守靈昌,薛願守潁川,許遠守睢陽,皆城孤無援。願守一年而城陷,督冀一年而自拔,獨睢陽堅守。賊將尹子奇攻圍經年。巡以雍丘小邑,儲備不足,大寇臨之,必難保守,乃列卒結陣詐降,至德二年正月也。玄宗聞而壯之,授巡主客郎中、兼御史中丞。尹子奇攻圍既久,城中糧盡,易子而食,析骸而爨,人心危恐,慮將有變。巡乃出其妾,對三軍殺之,以饗軍士。曰:「諸公為國家戮力守城,一心無二,經年乏食,忠義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膚,以啖將士,豈可惜此婦,坐視危迫。」將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強令食之。乃括城中婦人;既盡,以男夫老小繼之,所食人口二三萬,人心終不離變。

所以

戰爭是殘酷的!

我的願望是

世界和平!!!


骨骼是會朽爛的...


「古代大戰役」考古只能發現「屍骨」,能發現「屍首」那是昨天這裡剛打完仗


不是隨便丟在野外的骨頭都會變成化石或保留至今的

否則恐龍等古生物豈不是更多麼


對於古代戰爭中的大部分——野戰來說,想來勝利的一方也不會花太大功夫對屍體進行深埋。
如果是在平原或容易掘土的地方,還會給他們一個淺埋;如果是山地等不好挖掘的地方,對應的也無耕地農田,人口就很稀少,就算暴屍荒野也不怕疫情。
而今看看全國適合耕種掘土的地方,還有多少沒被開發過,且一般都是很久前就開發過的。那些淺埋的屍骨,應該早就被耕種於此的老農,代為扔進了田間地頭……
而且很多戰爭也不是就窩在一個小地方雙方死磕。戰場面積大,再加上運動戰,迂迴、追擊,那麼兩個掩埋點自然就相距很遠,相應的一個白骨坑的屍骨也就不會很多。


長平之戰被坑的四十萬趙軍,那塊地歷來都有記載,一到雨天就經常裸露出一些屍骸,唐玄宗時期專門掩埋過,不過效果不大,太多了,到了北宋又有了。大躍進時期更是有不少被老百姓拿回家膜成粉用了


修房子 、蓋新樓的時候,倒是打地基有
挖到過很多骷髏


滄海桑田後,變荒野,農田,村落,城鎮…關鍵發掘出來沒什麼價值


(1)防止疫病火燒了。
(2)被各種野狗,野狼等等等野生動物當做口糧了。
(3)曝屍其實不利於保存的。骨頭也是會風化的呀


打仗的時候除了將領的屍首之外……一般小兵的遺體是沒工夫好好安葬的,不管是燒了還是草草挖個坑蓋點土,或者乾脆曝屍荒野……這幾種情況下……野生的食肉和食腐動物不會放過聚餐的機會的……


嗯不知道這麼說合不合理,首先古代是砍人頭記功的,那麼看了人頭屍首自然找個荒僻的地方就扔了或者燒了,而那些地方現在還沒開發出來或者說並沒有太大的考古意義,於是乎就深埋地下沒人理了


推薦閱讀:

劉備建立的王朝到底叫「漢」還是「蜀」?為什麼諸葛亮北伐,軍旗上面為什麼寫著一個大大的「蜀」字?
為什麼三國後期沒有如同關羽趙雲甚至有名的猛將了,沒有經典的個人戰鬥,給人天下人才凋零的感覺?
如何理解《讀三國志法》中的「邁等越倫」一詞?
三國志為何關張趙馬黃同傳而太史慈進不了十二虎臣傳?

TAG:三國 | 考古 | 秦始皇 | 中國古代歷史 | 戰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