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哈利波特》沒有做成類似《冰與火之歌》一樣的長劇集而是做成了電影?做成劇集會不會更合適?
補充答案:
當時沒聯想到有些奇幻科幻劇集,看過@五指毛 的答案後又想到幾部。其實相對較火的還有邪惡力量super natural、地球一百子the 100和行屍走肉。SN拍了十幾季了,也顯然是綠箭俠那種模式。面相低幼兒童的還有故事鎮once upon a time,算製作比較精良的了,只是跟院線比仍差距明顯,due due due跟機關槍一樣。
本來我挺期待鬼吹燈開高質量國產奇幻劇集先河,結果騰訊投了個網劇... 網劇就網劇吧,還是挺期待的,也有朋友在製作團隊,就是覺得這麼好的IP拍得一步到位就功德圓滿了。
----------------------------------------
以下為原答案:
從故事來說,電影確實太倉促了,各種本來精彩的細節一帶而過,挺可惜的。
國內的電視劇看得很少,雖然不愛看電視但是因為工作原因也稍微研究過美劇。美劇有很多看到的是"重複型"的故事情節,再一條暗線穿起來,比如閃電俠和綠箭俠,每集打倒一個反派,暗中安排劇情把每集再連起來,哪天心情好了把反派從牢里放出來從新抓進去。
基本奇幻科幻類大IP都是出自電影,幾乎想不齣電視劇爆發的,像權利遊戲這樣的也就權利遊戲了... 哈利波特中CG視效比重極大,各種生物鬼怪,按連續劇做出來的話錢花海了,CG、動捕都拿秒來給你報價,恐怕一集成本四百萬美元上下的閃電俠都花不起。
國外電視劇特效公司和電影特效分得很開,比如fusefx、zoic和encore是做電視劇的,水平跟一流公司ILM,WETA,MPC差距還是有一些,哈利波特製作主力是Double Negative。雖然後期都是CG,電視劇和電影流程區別還是挺大的。電視劇通常每集一兩周後期,不到一個小時一集。一部電影倆小時,後期一年... 電視劇故事是講細了,可你不願意看哈利波特跑著魁地奇吧...
我們參與過美劇魔法師的CG,只做三維掃描一部分,片方當時宣傳是要拍成電視劇版的哈利波特,給成年人看的魔法奇幻片。我們只負責掃描建模,後期特效全是fusefx做。只好說你們看過魔術師的話,是不會希望哈利波特拍成這樣的。當然特效公司不背這個鍋,這劇是劇情和剪輯瞎。
https://m.douban.com/movie/subject/26324698/
電影發行靠院線,電視劇發行靠電視台,哈利波特時候網路電視並沒有火起來,像另一位知友說的靠電視絕對賺不到現在這麼多錢。第一部就投資一億美元,票房將近10億。
這事兒拍電影妥妥的。哈利波特正傳我覺得沒有必要再拍,倒是我覺得可以拍很多前傳歷史,就叫【魔法編年史】也不為過。
和美國恐怖故事一樣,一季一個故事,然後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完全可以拋開哈利波特存在的低齡化問題,因為羅琳創造的魔法史可以說是相當黑暗的。
如此既可以和權力的遊戲一樣拍出黑暗的史詩氛圍,拉攏哈利波特原有的龐大粉絲群體,更可以打著史詩劇的招牌吸引路人。
第一季 鄧布利多
個人認為第一季用鄧布利多的往事作為序幕打開這個史詩劇是很有必要的。比起其他歷史,這一季節奏或許比較緩慢,前面花大篇幅描寫鄧布利多早年不幸的家庭生活,交代出魔法世界種族歧視的大背景,主要角色有鄧布利多一家和格林德沃,同時可以由巴希達·巴沙特作為旁白引出這個故事。
最終由阿莉安娜的死作為劇情的高潮(同為權力的遊戲奈德被斬首的情節),以鄧布利多和格林德沃的世紀決鬥作為結局。
這樣一來,很吻合美劇第一季投資不大的情況,可以給劇集開一個好頭,為來年的大場面做鋪墊。再說了,就算預算緊張,但是還有我們喜聞樂見的攪基環節么,鄧布利多和格林德沃兩個人的演員的顏值必須要有能讓腐女們七孔流水的能力,事實上電影就做的很到位,只可惜兩人都只在一張老照片上一閃而過。
第二季:四巨頭
沒錯,第二季就可以追根溯源開始講四巨頭的故事了,可以先交代一個巫師被屠殺,魔法幾乎覆滅的大時代背景,引出四個年輕巫師如何在大魔法師梅林的指導下一步一步引領革命,最後建造霍格沃茲的故事,中世紀戰爭什麼的,聽著就很有史詩感。
第三季:伏地魔
轉眼切回近代,伏地魔的第一次統治期間,這個時期的黑暗可以說是相當少兒不宜,陰謀詭計,權力鬥爭一個不能少,不過至於怎麼個黑暗法交給編劇發揮好了。
我可以開一個腦洞:為什麼巫師界要開始反撲麻瓜?因為二戰結束時,巫師們終於見證了麻瓜們最可怕的力量:核彈。所以巫師界主張著先發制人的觀點,伏地魔和鄧布利多等人是被時代推到風口浪尖,第三季也可以豐富一下伏地魔的個人魅力,不要像哈利波特電影一樣把他塑造成一個逗逼的反派。同時第三季還可以糅雜一些麻瓜的歷史,美蘇爭霸啊,冷戰啊,甚至可以寫出巫師差點導致麻瓜世界三戰爆發的情節。
第三季應該作為一個全劇高潮的存在,權力的遊戲也是在血婚後才樹立了她在美劇界的統治地位,所以鳳凰社的好人還是該殺的殺,能多慘拍多慘。第三季必須要拍好,並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四季:保密協議
講述一段巫師是如何將自己從麻瓜記憶中抹去的歷史。到了十七世紀,麻瓜對巫師的迫害依舊沒有停止,但是多虧了霍格沃茨,巫師群體在英國越發壯大了,魔法一邊被唾棄,一邊卻成為歐洲各國間私底下征戰的工具,當時的魔法部長和霍格沃茨校長作為主角,苦苦為巫師尋覓出路,最終巫師成功隱藏起來,不再干涉麻瓜事宜,可是卻為巫師界埋下了大量的禍根——脫離魔法的麻瓜愈發強大,而巫師群體產生了種族主義,不願接觸麻瓜,導致社會停滯不前。
第五季:十九年後的世界
可以翻拍最新續作《被詛咒的孩子》的劇集版,不過劇本應該更成人化一點,完成度也必須更高(被詛咒的孩子的槽點太多了),以赫敏在魔法界引起的一系列改革的政治鬥爭為主線,而不是幾個毛孩子,原班人馬可以悉數回歸,畢竟除了艾瑪和丹尼爾其他幾個演員片酬並不會高到哪裡去,當然如果那時候他倆已經胡蘿蔔那就更好了。這一季分兩條線進行,一條是魔法部線,一條是霍格沃茨線。反派以伏地魔之女Delphie為核心組織的陰謀,試圖推翻赫敏,復活伏地魔,卻最終以失敗告終,反派組織再次進入潛伏期
第六季 第三次世界大戰
第三季魔法界策動三戰的陰謀雖然失敗了,卻為後來一系列的變動埋下了種子。到了二十一世紀的末期,在赫敏改革的帶動下魔法界空前的壯大,與麻瓜接軌的程度越來越高。魔法界生出了左右兩黨,一方支持繼續保持隱蔽,儘管這種隱身的方式因為巫師社會的壯大越來越難以維持,一方支持徹底與麻瓜融合,向麻瓜宣告他們的存在。
雙方彼此鬥爭的同時卻不想被食死徒演變出來的組織所利用,最終這個組織成功結合了麻瓜國家之間的矛盾,挑起了第三次世界大戰。
最後第七季 魔法崛起
三戰後的世界滿目瘡痍,麻瓜的文明毀於一旦,巫師傾盡全力才保留了文明的火種。這一季反烏托邦風格比較明顯,巫師建造了新的城市,將麻瓜屏蔽在外,城內巫師興興向榮,麻瓜卻在城外艱難求生。
在麻瓜中間一直都存在著巫師城的傳說,男主為拯救被感染的家人去尋找這座城市,在將死之際被巫師城內的地下組織救起,這個組織的領導是哈利波特的直系後代,一直試圖告訴巫師界真相:麻瓜並不像魔法部所說的已經死絕,巫師必須拯救麻瓜,沒有麻瓜提供的基因支持,純血統的巫師社會也很快衰微,進而會從世上絕跡。
要不要拯救麻瓜將是這一季的主要矛盾,最終會引出大BOSS梅林,梅林一直在暗中推動歷史的車輪,造成今天魔法社會獨當一面境況,他成了——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反派。
梅林預測到將會有一個隕星撞擊地球,巫師也將從地球上被抹去,他意識到兩千年的努力都是徒勞,而男主角意外的帶來麻瓜還保留的核發射站台能夠擊碎隕星拯救地球,也只有麻瓜才能發射這顆核彈的消息(麻瓜科學家早在三戰前幾年就計算出了會有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提前建好了發射塔。),最終他幡然醒悟決定接納麻瓜。
麻瓜拯救了巫師,巫師也拯救了麻瓜,大結局是大家相親相愛的在一起,迎來了一個魔法與科技共榮的時代,人類文明以光速奔向高維文明(我來還想把亞瑟王轉世什麼的情節扯出來和梅林再攪一會基呢,但是這也太梅林傳奇了。。。。。。。)。。。。。。。。。。。。。。。。。。。。。
腦洞結束。。。。。。。
換個角度拋磚引玉,營銷和策略不懂,純猜測
《權力的遊戲》按照電影分級的標準,以及按照表現方式和價值取向,是明顯成人向的,露點鏡頭和暴力鏡頭都挺多,而美國經典大賣的高能電視台HBO和showtime還有Netflix里,製作精良,投入費用大的劇集,在尺度和主題挖掘上都可以說是成人向的,投入相對低的其他大賣劇集很多都是都市情節劇或者情景劇,投入費用相對低。
而《哈利波特》的目標受眾相對於《權力的遊戲》就相對低齡化得多了,但本身是奇幻題材,要有能看的質量,必須有一定的製作規模才能支撐,光靠那些低齡的目標受眾,顯然電視台不可能為了那些青少年為主的觀眾群的寥寥收視率投入太多資金去製作。
而HBO和SHOWTIME的拳頭劇集,面對的目標受眾整體而言平均年齡大一些,青少年並不是消費主力,也只有面對達到一定教育程度、收入和年齡的觀眾,才能有深挖主題的餘地。
拋開年代的原因,恐怕題材決定了更多吧。如果要說適合拍成電視劇的小說,單純從創作角度,那就太多了,可以說絕大部分適合改編成影視作品的長篇或者系列小說都適合拍成電視劇吧,但對電視劇投資者來說,劃不划算就是兩碼事了。
另外說奇幻題材在電視劇不火的,請查查嘉年華 第一季 (豆瓣)這部典型成人向奇幻題材美劇,當初收視率還是不錯的,只是因為錯誤的播出策略導致收視率受影響被砍(製片人太中二,偏要在超級碗或者總統競選這種高收視率節目播出期間對砍),但跟奇幻題材本身沒有必然的聯繫。
另外《行屍走肉》《真愛如血》也算奇幻了,《真愛如血》畢竟HBO,整體製作質量不錯,但創作上水平不算美劇里最好的那批,故事有點問題,故事編好了也不可能不火。
放個片頭上來感受一下美劇嘉年華片頭視頻
因為當初沒人想到這個系列小說這麼火,等到意識到的時候,主角都長大了。
假設羅琳版權授權方面完全沒有問題,現在再拍倒是可以,但是演職人員肯定不是原班人馬了,一來因為電影里的知名演員實在太多,他們塑造的人物形象又太深入人心,要是電視劇也請他們演,片酬是個問題啊。二來就是剛剛說的,小演員都長大了,就算其他人員都沒變,主角換了看起來感覺也不對了啊。
當然劇組可以所有角色都重找演員,但加上改編劇本什麼的各種準備工作,那前期工作量也是很大的。雖然不排除這種工作已經在開展,只是還沒有對外宣布,或許等到時機成熟真的會開始拍,但是要等多久就不知道了。
另外電影是基於原著拍的,並且讓人有了先入為主的概念,電視劇分集講述原著,改編必然是個大問題,到底能不能成功誰也不能打包票。我覺得要是版權沒問題,借用哈利波特的背景和體系拍一些周邊故事倒是可以,哈利等人作為傳奇人物偶爾客串出現,比如哈利入校前或者畢業後的一些故事,主角當然是霍格沃茨的一群其他的學生,這樣給人從另一個角度看哈利波特的故事,應該也是會很受哈利迷的歡迎的。關於這方面例子可以參照電影《復仇者聯盟》和美劇《神盾局特工》的關係。作為哈迷,我實在是想讓拍成電視劇啊。每章一集。電影雖好,可好多美麗的小細節小伏筆都沒了。
跑題了,求摺疊吧,我實在是期盼電視劇。希望廣大製作人能注意到哈迷的呼喚。
我覺得第一個原因是《哈利波特》被買下電影版權是97年,而此時書只出了一部,並且很薄,定位是兒童文學,世上沒人包括羅琳也不知道書會出幾本,篇幅會多大,(印象中)直到第五部出來時,羅琳才確定書會出到七部,這和《冰與火》一開始就以史詩為體裁,雄心勃勃是不同的,《哈》從前幾部看也是不適合拍電視劇,從第四部開始每本書篇幅才大幅增多,現在七部看來拍成電視劇還是很適合的。
第二個原因我覺得和商業考慮有關,畢竟拍成電影還是更賺錢的,而且書里場景如果要拍出水平,技術是一方面,經費也是一方面,羅琳開始是不願意把書的電影版權賣給美國好萊塢的電影公司,但大衛海曼的三顧茅廬以及華納對她提出的要求(比如影片的導演演員劇本的否決權,主演必須是英國人,所有演員必須操純正英式英語等)全部同意,還是讓她最終同意了,但背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英國的電影公司恐怕很難在技術和經費預算上滿足一部優秀電影的要求,而改編成英劇就更難了。
第三在出售電影版權時小說還並不十分流行,沒人知道它日後會如此賺錢,只有財大氣粗的好萊塢電影公司才敢冒此風險,而電影推出後的風靡全球也很大程度促進了小說的流行,沒有電影光靠小說的宣傳,它是不會有這麼大的銷量的。
至於改編成英劇還是電影誰更合適,我覺得當初改編成電影是合適的,如果改編成英劇估計日後也不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就其小說內容而言二者都合適,畢竟七部加起來篇幅很大了。但對於已經看完了小說和電影的"哈迷"來說,還是很期待小說再改編成英劇的。
========================我是修改分割線==================================
評論里有幾位知友提到羅琳是一開始就確定寫七部,而不是在之後,因為看羅琳的傳記是大概5年前了,具體細節就記不清了,今天特地去查閱《J.K.羅琳傳》,得到了證實,並摘抄如下:
火車依舊緩慢前行,轉動的車輪不斷發出扎扎的聲音,車窗外夏日裡的曼徹斯特和倫敦鄉村的景緻讓人盡收眼底,喬安娜·羅琳發現自己腦海中出現的不僅僅是哈利·波特,還有哈利的朋友羅恩·韋斯萊、海格、差點沒頭的尼克、皮皮鬼。她還看見一座以前從沒見過的城堡———這就是霍格沃茨寄宿學院。在她的想像里,這裡一定是一處位於蘇格蘭遠離城市喧囂的僻靜之地———羅琳對這點非常肯定。羅琳自己的父母就是在一趟開往蘇格蘭的火車上相遇並墜入愛河的,這樣的經歷儘管當時並沒有在她自己的身上發生,卻同樣成為她的一次奇妙之旅。在火車上的這些神奇的想像讓羅琳覺得自己恐怕至少要用7本書的篇幅才能把哈利的故事全部講完。在回倫敦的路上,羅琳一直在思考著這個故事,但是在回到她位於克拉彭路口的公寓以前,她什麼也沒有寫下來。
引自
《J.K.羅琳傳》九州出版社 作者:康尼·安·柯克
是因為那個時候迷你劇還沒有那麼好的市場環境吧
我的印象是最近幾年迷你劇才紅了起來才真正能賺錢 不過可能是我too young了
看了一圈答案,感覺都沒怎麼答到關鍵地方上啊。
哈利波特確定被搬上熒幕的時代,是好萊塢特效片打敗動作片、劇情片等影片類型的時代。史泰龍、施瓦辛格,那個年代過來的沒有不知道這兩個人的。湯姆漢克斯如果在這個時代出道,恐怕也難有如今的成就。
而哈利波特是符合這個趨勢的。冰火相比來說,奇幻色彩不如哈利波特濃厚,同類型比較而言,也遠不如魔戒更有奇幻感。
從故事層面而言,電影需要的是更激烈的衝突,而哈利波特本質上而言,是可以歸為奇幻少年冒險題材的,和電影這個要求也是相契合的。相比來說,冰火的衝突感不夠,需要埋線很長。
冰火小說革命性的使用了pov的創作方式,然而這種多線敘事拿到電影里真是死都不知道怎麼死,哈利波特的單線敘事則更適合電影創作。
總結來說,哈利波特是非常適合拍成電影的,而我之所以說這麼多,就是因為一個好ip能被搬上銀幕的話,就商業利益的來說,電影是比劇集好得多的選擇,尤其是美國這樣的國家,能選電影都不會選電視劇的。
最後,在哈利波特被翻拍的那個時代,美國的電視劇行業可不是如現在這般繁榮的。美國的電視劇行業是在08年之後才開始蓬勃發展的(相比來說)。換成哈利波特那個時代,行業裡面的資金不足夠支撐哈利波特這樣的題材。
當然,如果現在要把哈利波特拍成電視劇,我也是肥腸支持的。希望羅琳能夠不斷完善整個魔法世界的設定,然後再開拍新的「三人、四人」小組在主線劇情前50年或後50年的故事(美劇),或者拿出一段歷史集中講,類似《權力的遊戲》那樣拍霍格沃茨的建校史等等。
無比期待今年年底的《神奇生物在哪裡》!!這明顯是個商業問題……涉及版權,羅琳個人的意願……但絕對不是因為什麼自身屬性,請相信,只要確實有錢可賺,執行順利,劉海砍樵也能改編成美劇……
兩者都很成功,哈利波特就算從現在看來也沒有必要學後者。在我們還是小孩子的年代,哈利波特幾乎就是魔幻的代名詞。有些出版社甚至會把出版的小說打上「東方哈利波特」的標籤,比如羅德島戰記,可見影響力有多強。
印象中第一次知道電視劇「季」這個概念還是在越獄的時候,誰敢想像一部小說動不動就拍上百小時的播放時間。在更早的年代還在用有線電視,地方電視台敢不敢第一時間買進版權然後自己翻譯還是個問題。
電影放映完之後,賣光碟依然可以持續盈利。如果是劇集的話,就以現在權力遊戲準備出了7季來算,一部劇在全部放映完之後,製成70張光碟,這是什麼概念?這就是很多科幻迷沒敢追星際迷航700多集的重要原因,電影不算後兩部的話,總共也就10部。哪一種形式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呢?
那時候互聯網還處於Yahoo 帶頭的門戶網站時代,Google 都沒起來,網民對信息的消費還處在被動階段:「門戶網站上新聞寫什麼看什麼,而不是自己主動尋找信息」。況且網民的數量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語。這不止是個互聯網成熟的時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在當時一部小說拍成劇集影響力能不能達到現在權力遊戲的程度還真是個不好說的事。
還有就是,權力遊戲會選擇以劇集的方式拍攝,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史詩巨著指環王三部電影充實程度確實和原著差得比較大,這是建立在前人的經驗之上的,不能凡是都事後諸葛亮。
當時選擇拍成電影,也自有其各方面的考慮(商業化、傳播影響力、經費等),再說歷史也確實證明了電影話的哈利波特很成功。三年前的回答了怎麼忽然又開始評論了。。。
是的,兩部著作所構建的世界都很龐大,做成劇集的長度可以盡量把故事講完整了,但也只是盡量而已。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從票房上來看當然是成功的,原著粉絲滿不滿意自然另說,冰火也是一樣,原著粉絲對電視劇的改編不滿的大有人在,而這也並不影響權游本身是一部成功的劇集。
哈利波特系列拍成劇集可不可以?當然也可以,但就像三年前我說過的一樣,因為製作成本你不可能在這樣一部劇集里看到跟電影版一樣的視覺效果(包括布景和CG),就像權游里你也看不到指環王那個級別的史詩般的視覺效果。那麼為什麼冰火就拍成電視劇了呢?其實我也說過了,冰火的世界壓縮成劇集都做了大量刪改的就更別說時間更短的電影了,如果硬要拍成電影可不可以?當然可以,但是你能忍受那麼多同時發展的故事線和數不清的人物混在一起的兩個小時的大雜燴、每回都要等上兩三年才能看一次、然後每次你都要把那麼多新舊人物重新認一遍嗎?反正我是不能的。
兩部著作各有千秋,而電影和電視劇的商業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哈利波特拍成電影、冰火拍成電視劇這都是權衡利弊之後得到的最好的結果,就醬紫。
-------------------------------原答案----------------------------------謝邀。
《哈利波特》的原著我沒有讀過,但是根據電影所展現出來的內容,如果拍成寥寥幾集就一季的英劇或者迷你劇集不是什麼太難的事情,因為電影本身的片長就夠幾集了,但是在保證還是那麼多製作預算的情況下其收入可能就只是拍成電影的零頭的零頭了。如果拍成10集20集一季的長度,內容恐怕無法保證每集都充實,而平攤到每集的製作預算在服裝道具特效等等方面也不能保證其質量能夠達到電影所展現出來的水準。
反觀《冰與火之歌》,其營造的世界及其龐大,故事線多、長而且複雜,截止到小說第五卷有名字的角色將近2000個(沒錯,是三個零),這樣一個故事就算是現在已經拍成電視劇了,展現出來的故事複雜程度也遠超一般的劇集和系列電影,要知道每季10集的篇幅相對原著小說的修改、刪減已經夠大的了,而如果把這10集壓縮成2個小時的電影,那麼丟失的情節就更多了,根本不能還原原著小說的風貌。
當然也不保證《哈利波特》原著有很多內容並沒有在電影里表現出來,因此我的結論是,《哈利波特》也許可以拍成電視劇,但現在看來拍成電影對片商對觀眾都是合適的,而《冰與火之歌》由於篇幅巨大,電影的長度遠遠不夠講這個故事。
就目前來說,電影依然是整個影視行業產出最大的單品。《哈利波特》系列,以及因為它的成功而開啟的《暮光》《飢餓遊戲》《分歧者》這些大熱的青少年幻想系列。就文本(商業上)的意義而言,和《冰與火》沒什麼太大的差別。但任何一個系列的回報恐怕都遠勝《冰與火》。
當然,從內容本身來說,《冰與火》線索過於複雜,千頭萬緒,確實更適合電視劇。《哈利波特》線索清晰明了,改編成電影更合適。但商業社會,一切皆有可能。《哈利波特》系列電視劇化,或者《冰與火》系列電影化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根本不是一個問題。這個世界上肯定已經有無數的經紀人、製片商,總而言之各種掮客吧……正實實際際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努力著!
未來可期!要真拍電視劇。估計在那個年代(2001年)只能是BBC拍。
BBC不能收廣告費。只能把TV License (電視稅)漲到每人每年5000磅。全國抗議,工黨下台。
於是國會迫於民意不讓BBC漲價。BBC只能硬上項目。
結果是哈利波特拍成了Merlin。5毛特效。靠哈利和羅恩賣腐吸引觀眾。
HBO攤手說我錢都花在The Sopranos 上了。
AMC彼時還在播盜版小電影。
轉了一圈沒人接,只能找到美國的電視劇流水生產基地,NBC了。Friends 員工正鬧著漲工資。正好砍掉Friends,上哈波!
最後哈利波特拍成了情景喜劇。5季後因為臉太熟收視率下滑被砍。
一直在期待。
兒童讀物改美劇?我沒見過。。
題主問的不是能不能改編成劇集,而是問劇集是不是更合適。
讀過原著的我表示哈利波特每一部的情節集中而孤立,如果以每部一集的方式改編劇集也不錯,那是現在的電影聯播啦,如果 每一部做一季那麼我認為不會比電影效果好。
主角是小孩子的, 額, 怎麼說呢, 請看哈里波特的演員在最近的驚天魔盜團2的造型
英劇那種拍攝速度。。。幸虧電影系列完結的早。
哈利波特畫面感強。
冰與火之歌劇情好。
提問的人有點像古代的晉惠帝,他看見有人沒飯吃餓死了,就說「為什麼不吃肉呢?如果吃肉會不會不餓死?」
這就是極端弱智的問題。
任何長篇小說(更別說長到哈利波特這個程度)肯定都適合改編成電視劇,任何超級暢銷書,肯定都有公司願意拍攝它的電視劇。問題的實質是:不是為什麼不拍,也不是合適與否,而是羅琳目前並不願意賣齣電視劇版權。所以,羅琳不授權才是問題的關鍵。回到晉惠帝那裡,問題的核心不是老百姓為什麼不吃肉的問題,而是老百姓根本沒肉吃的問題,沒有肉吃才是關鍵,「為什麼不吃肉」「以及」吃肉是不是會更合適?「則都是愚蠢的偽問題。
如果羅琳今天表示願意賣齣電視劇版權,別說英國、美國、歐洲、日本的影視公司,大陸的芒果台都會躍躍欲試了。
推薦閱讀:
※《神奇動物在哪裡》中,有哪些與哈利波特系列衝突的bug?
※為什麼馬爾福實力不強但是卻很樂於蔑視哈利波特和他的小夥伴兒呢?
※哪些電影里有類似多比、咕嚕的可愛僕人?
※小天狼星給哈利的雙面鏡子相當於什麼?如果早點使用,小天狼星不就不用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