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瞬步》中,不用綠幕拍攝,人物在鏡頭裡位置不變但是場景變化的鏡頭是如何做到的?

視頻封面神剪輯瞬步"Shunpo" by Steven Briand視頻


-

謝邀。

如果我沒有理解錯的話,題主的意思是,《瞬步》是怎樣做到「在未使用綠幕技術的情況下,在切換場景(背景)時,保持人物部分的無縫連貫畫面」的。

為了更好的解答這個問題,我想先提出一個思考題:

我們知道,在拍攝動作場面的時候,我們經常使用多機拍攝使一組鏡頭可以通過不同的角度展現一段連貫的動作。那麼,下面這個視頻中的前一分鐘的動作畫面(從第10秒至第60秒)中,雖然看似是多機拍攝的一組連貫的動作,其實是分多少次拍攝而拼接成的呢?扳著手指數一下,一會兒揭曉答案。

回頭說《瞬步》。這部短片里沒有用到什麼玄奧的技術,全都是近一百年前庫列肖夫實驗出來的、現在已經稀鬆平常的、電影藝術的獨特手法——蒙太奇。

蒙太奇現在可以說是婦孺皆知,算不得什麼冷門知識了。雖然這一點可能根本不是答主要問的,我還是啰嗦一下,做點累贅的解釋吧。我們在影視作品裡最常見的蒙太奇應用之一,就是外景和內景的銜接。舉1973年奧斯卡最佳影片《騙中騙》中內、外景銜接的例子:

人來的時候,先是外景中走近的鏡頭。

然後給一個內景中脫外套的鏡頭。

人走的時候,有一個被拽走的鏡頭。

然後接一個從地下室樓梯爬到街面的鏡頭。

用了蒙太奇手法,觀眾就會堅定地認為,從這條街的這個樓梯下去,就會進入這個內景——雖然內景的畫面可能是在百里之外甚至是千里之外的棚里拍的。

蒙太奇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是怎樣產生作用的?下面兩段引文,一段是心理學的,一段是電影史的,卻正好有關鍵字「撞車」了:

在知覺過程中,人們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個別屬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體和關係,這種特性稱為知覺整體性。知覺整體性並不遵循科學上的相加原理,不是簡單的1+1=2,而是1+1&>2,是超越部分刺激相加之和所產生的一種整體的知覺經驗。

愛森斯坦通過兩個不同鏡頭的有意組接,試圖形成超越兩個鏡頭的第三重含義,兩個鏡頭的特意組接產生的是「1+1&>2」的新意。

完形心理學經常用上面這個圖來做說明。明明圖中不存在一個完整的三角形,我們卻能一眼看出來那兒有個三角形。這就是蒙太奇的心理學原理。

事實上,上面這個圖完全可能本來是一個這樣的大衛之星:

刪掉一部分以後,就被人們看成三角形了。這種「誤導」的技巧在下面這類電影場景中最常見。

這是《東成西就》里的連續的兩幀畫面,它玩的電影魔術是「瞬間移動」。它的拍攝方法現在任何普通觀眾都能明白了,就是梁朝偉盡量保持不動,然後梁家輝走進畫面,蹲下來靠住梁朝偉,最後在後期剪輯時把「梁家輝走進畫面蹲下來靠住梁朝偉」的動作剪走,便構成這樣一個「跳躍」的畫面,造成了「瞬間移動」的錯覺。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雖然梁朝偉努力保持原姿勢,下面這幀中他還是離這坨金色的東西貼得更近了一些,原因當然是梁家輝靠過來時雖然盡量動作放輕,還是產生一個小小的推力。

這個例子說的是通過剪掉連貫的動作中的一部分來造成錯覺,當然還有通過拼湊非連貫動作來造成錯覺的蒙太奇,比如《瞬步》,比如我在最開頭放的那個視頻。這個展示雙節棍動作的視頻里,前一分鐘內的動作畫面切了二十次鏡頭,而事實上有哪幾個剪接點是用來製造錯覺的呢?答案是,全都是。這個視頻的拍攝只用了一台機器,所以任意兩個銜接的畫面都來自不同的拍攝時間。可是為什麼,看上去有些鏡頭確實是多機拍攝後剪輯出來的呢?

因為我們對肢體動作的認知並不是孤立的、肢體每一部分的運動。當演員能夠做到在每次做這個動作時姿勢差別並不大時(這對《瞬步》中的專業舞蹈演員來說根本是小菜一碟),我們觀察時抓住的是動作的整體動態,而不會留意到那些微小的差異。

這樣說的話,可能有的朋友不同意,因為《瞬步》里切換鏡頭的時候,對演員的拍攝角度完全沒有改變,演員的連貫性完全達到了使用綠幕般的效果。

是嗎?

我們把切鏡頭時相鄰的兩幀截圖來看一下:

姿勢保持了完全的連貫嗎?

角度完全一樣嗎?

動作的幅度達到了「使用綠幕般」的效果了嗎?

人物在畫面中的位置保持了完全一致嗎?

因為蒙太奇製造的錯覺,我們只有這樣一幀一幀地分解畫面時才能發現真相。通過這個過程,我們也可以發現,對於(舞蹈)演員來說,重複一樣的動作時保持同樣的動態姿勢並不怎麼困難,而最大的困難在於確保每次頭部的位置是一樣的。

我們在流動的畫面里覺得演員沒有被「切」過,是因為動作的流暢給我們的錯覺。當然,拍攝這樣的內容並不容易。演員可能會重拍很多次——在拍攝的當時很可能並不確定哪一條是最適合用來拼接的,總之拍了再說。本回答開頭的那個視頻,也不是以「秀雙節棍法」為目的,而是以試驗剪輯為目的。所以我架著機器胡亂耍了一個多小時棍,在耍的當時也不知道哪一條會用到,哪一條會接到哪一條。只是,雙節棍的常見套路就那麼一些,所以很容易找到剪輯點。但是眼尖的人肯定可以發現,畫面里時而有陽光,時而很陰暗,我一會兒情緒飽滿(因為剛剛開始),一會兒精神萎靡(因為動彈了一個小時了)。棍舞得也不漂亮,因為被選的畫面只是單純因為它們「適合被拼接」。

而《瞬步》里要讓演員在兩個場景的畫面中處於同一個位置,就要多費一些工夫,拍攝時景別、構圖要細心對好,少不了又要重複多拍幾次——當然,後期也還可以再對畫面進行縮放來讓演員對上位置。

而《瞬步》里最後的轉身鏡頭,似乎沒有那麼迅速的動作,也能騙倒我們。那是因為:

一、正是因為動作幅度很小,所以拍攝的時候可以小心仔細地核對演員的姿勢,在拍攝下圖時確保演員的姿勢恰如上圖——事實上,演員的左肘依然出現了偏差。

二、動作這麼慢、肘部還出現了偏差,我們依然覺得畫面中她的部分是連貫的,是因為她最後那一回頭陡然提高了一點速度,讓我們更加適應動作的變化。而更重要的是,從心理的角度來說,正是因為背景的巨大變化吸引了我們強烈的注意,我們才會無視演員本身的不連貫

-


Roc Lee 的回答已經講得十分詳細了,補充一個輔證
視頻封面John Lewis百貨 150周年紀念廣告視頻如果無法播放請點擊:John Lewis百貨 150周年紀念廣告
你看,即使完全是不同的人物,只要動作剪輯點能銜接上,就能騙過我們的眼睛。


視頻里的處理手法就是蒙太奇。前期規劃需要很詳細,而每一個地點拍攝的都是完整的動作,方便剪輯。再在後期進行銜接上的處理,方法可參見視頻: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UyMzMwMDEy.html?x


兩分十一秒……


1分鐘的微電影是最好的


啊,這個其實蠻簡單的(某個期末試圖翻拍過)

1、需要一個比較專業的舞蹈演員

2、一個小技巧,在上一個場景定格之後,用那種很薄的紙(假宣?)蒙在單反的屏幕上,用鉛筆吧演員的輪廓描下來。

其實只要遠近和角度大概掌握好,動作方面演員沒有太大難度。至於微小的細節,在背景劇烈變化的情況下,過於細小的細節是不會被發覺的的。


推薦閱讀:

《花樣年華》結尾,為什麼導演不隨便找個樹洞,非要千里迢迢去到吳哥窟拍一個鏡頭?
張黎導演的攝影與剪輯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電影是根據似動現象還是視覺暫留髮明的?
《刺客聶隱娘》畫面為什麼是4:3的?

TAG:電影攝影 | 微電影拍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