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京劇興旺的年代裡,觀眾對京劇的感受力那麼好?

同樣作為平民百姓的普通觀眾,為什麼在那個年代,就可以有那麼強的對此種藝術的鑒賞力?是如何聽出水平高下的呢?而在其他時代欣賞京劇,都存在門檻,需要了解種種京劇知識才能欣賞?以此類推,為什麼會出現一個時代中特定的藝術對普通人沒有門檻的情況?


謝邀,下面就個人的看法,對題主在問題描述裡面具體提到的問題一一作答吧:

1.同樣作為平民百姓的普通觀眾,為什麼在那個年代,就可以有那麼強的對此種藝術的鑒賞力?

首先,作為京劇的全盛時期,那時候京劇的覆蓋面和輻射力都非常大,所以作為一種日常娛樂,經常看自然鑒賞水平就高了,那些不看京劇的人估計也談不上鑒賞。
第二就是清末民初的戲曲具有延續性,從康熙年間開始的花雅之爭,一直是劇壇熱點問題,花部亂彈在爭勝中佔得先機,各大劇種爭奇鬥豔,崑曲一脈相承,但是不管怎麼爭勝,傳統戲曲演出沒有中斷,這就有助於戲曲鑒賞能力的培養和積累。
第三,清末民初的民眾,大多經歷過「封建社會」或者生活在「封建社會」的延續期,所以一些現在看來是古代生活的京劇可能就是他們的生活,價值觀等比較相似,相對而言與這門藝術的隔閡也就更小,更容易貼近京劇的世界。
最後,京劇全盛期的京劇相對今天而言,整體可能更為通俗,甚至有些流於低俗的劇目存在,這也人為的降低了鑒賞的門檻,不會造成「曲高和寡」的現象。

2.是如何聽出水平高下的呢?

中國傳統戲曲自有一套評價標準,像四功五法即是其一。

3.而在其他時代欣賞京劇,都存在門檻,需要了解種種京劇知識才能欣賞?

欣賞沒有門檻,具備正常的視聽能力就行,鑒賞才存在門檻。之所以存在門檻,可以參考第一個問題。

4.以此類推,為什麼會出現一個時代中特定的藝術對普通人沒有門檻的情況?

我覺得這是個偽命題,藝術鑒賞肯定存在門檻,只是在不同的時代有高有低。


西方有個著名的「一萬小時天才論」,大意是在一個領域訓練超過一萬個小時就能成為改領域的超高手。各行各業莫不如是,聽戲也就是這麼個事,老話「生書熟戲」就是這麼個道理了,典型的例子就是樣板戲估計還有一大票人津津樂道,但這票人不見得喜歡其他傳統戲,甚至根本聽不懂。
現在多數觀眾沒怎麼聽過戲,一聽戲就是鴨子聽雷一般,就是這個道理了。


因為在當時那是最好的娛樂項目
沒有流行歌曲、電影電視、網路遊戲,沒得挑
所以那時候觀眾對京劇的感受力,就跟現在對流行歌曲的感受力一樣


每一個人的審美,都是帶著時代的印記的,這就好比一個小孩子,從出生起就給他吃米,他就認為米的最好吃的東西,給他吃面,他就覺得面是最好吃的東西。在那個時代,京劇是主流藝術形式,說白了,就是當時精神食糧中的主食,觀眾沒有其它更多的選擇和對比,自然而然在京劇的藝術土壤上萌生了附合京劇藝術形式的審美,因此在他們骨子裡自然而然的認為,女子必須水袖遮面才叫優雅,必須蘭花指鳳頭拳才叫颯爽,而在現代,京劇已經從精神食糧的主食退居成了點心零食,觀眾的審美基礎發生轉移,帶著由港台天王和超女快男建立起來的審美目光去審視傳統戲曲,自然是難以接軌,所以說,不是當年那個時代的觀眾成就了京劇,而是京劇培養了那個時代的觀眾。


門檻這個東西和教育程度未必總是相關的。
清朝的時候,京劇就是大多數人的生活。日常生活中,說到忠孝,大多數人想的就是楊四郎、就是穆桂英,日常生活就是戲劇。在某種程度上,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被禮樂(那時候是京劇)塑造出來的。看京劇看的就是自己日常所思所想,完全沒有隔閡,哪有什麼門檻在裡面。
現在之所以有門檻,是因為京劇已經不是你的生活了,它變成了另外一種和你十分遙遠的生活。你的生活已經變成民謠和搖滾樂了(在最好的情況下),當然覺得有門檻。
但這不意味著沒有高低,我覺得古人的整體品位就是高。被歌劇塑造的人生和被流行樂塑造的人生是可以分出高下的。但也沒必要回去,知道有高下之分就可以了,安於自己的分限就挺好的。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或者擴展來說任何一項具體事務,你只要花足夠多的時間投入,就能夠得到相對更高的水平。在京劇興旺的年代,缺乏其他娛樂形式,京劇在各種藝術中的位置比現在的流行樂壇的市場佔有率還高得多(現在娛樂豐富了,音樂都無法霸佔主流娛樂市場了)。況且相對京劇的興旺,劇目的創作相當有限。京劇講求傳承,可不像流行歌曲一樣日日出新,大多數的劇目都是觀眾耳熟能詳的。無論貴族和貧民,聽得曲目差異不大,聽得多了,套路熟悉了,自然能夠比較戲劇板子的唱功走板,相應的也就開始具備一定的鑒賞能力。綜合說來,不是對普通人沒有門檻,而是因為興旺普及導致門檻過低。


很多觀眾被小部分票友綁架了,全國人民都喜歡京劇絕對是錯的,全國人民都喜歡流行歌曲是對的,但那時候沒有流行歌曲,所以大家只能聽京劇,至於聽進去多少,誰知道。


京劇是我大清貴胄們喜歡的,貴胄們有點文化但不足以欣賞崑曲,退而求其次只能看皮黃。大多數普通百姓的文化水也是欣賞不來皮黃的。


京劇之類的興起根本原因是當時沒有其他的娛樂項目,有個劇看就不錯了,有個唱腔聽就去美吧。你問問那些老人,很多看似喜歡的,其實根本不知道人家在唱什麼,只是他們小時後也湊熱鬧,現在了有個回憶。
何況更早年代的時候,文化水平更低,除了宮裡的以外平民百姓看這種東西真的就是湊熱鬧圖新鮮,終於不用晚上沒事幹只能在被窩裡玩了。


推薦閱讀:

《阿飛正傳》 真正想表達是?
有哪些利用舞蹈完成的當代藝術?
怎樣才能跳出顏體風格, 寫出別的字體的靈動?
佛教除了一般大家所知道的還有哪些比較小眾卻又有代表性的東西呢?

TAG:藝術 | 歷史 | 京劇 | 流行文化 | 戲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