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成德為什麼改名叫納蘭性德?

性德本名成德,康熙十四年,皇子保成立為太子,避諱太子名諱改名性德
問題是皇次子不是叫胤礽么。。。保成難道是滿語的漢譯名。。。還是中二月河病毒太深


謝邀~

首先,在康熙十四年以前,胤礽還不是皇太子的時候,他小名叫做「保成」。胤礽2歲時被立為太子,同時改名為胤礽。保成應當是漢語名字,而非滿語。屬於漢語小名(保成)改漢語大名(胤礽)。

其次,康熙諸子的姓名,在登記的時候遵從古音。吳秀良在《允禵更名與雍正繼位問題再探討》一文中提到過,雖然皇子的名字本是漢文,但是送到宗人府登記的時候,在黃冊上是先把漢文音譯成滿文後,直接登記滿文黃冊的(宗人府里沒有漢文黃冊)——而「胤礽」二字古音讀作「yin cheng」(此非滿文轉寫而是實際讀音)。所以礽字確實是讀作cheng的。

皇子們在公文比如奏摺上,凡是寫其滿文名字的時候,一律都按照古音的寫法來寫。由於清代滿文折上漢語名字全部用滿文字母拼寫音譯,所以如果寫納蘭同志寫自己名字為"成德",那麼成字滿文寫法與礽字滿文寫法就確實是一樣的。如果當時口語中亦按照礽字讀cheng來讀,那麼這個避諱就更有必要了……

沒見過納蘭性德的滿文奏摺,就放一個胤礽還做太子的時候給康熙上的摺子中其名字的滿文寫法:

——此段滿文轉寫「hūwang taizi amban in ceng」(皇太子臣胤礽)。

畫紅線處即為胤礽二字滿文拼法,轉寫為in ceng,按照滿文字母發音規則(c讀 t?),實際讀作 yin cheng。

關於康熙兒子們名字的讀音問題(別說還真挺多),我在這個帖子中有更詳細的解釋:既然清朝有滿文,為什麼康熙的詔書不用滿文寫,這樣就不會出現傳位於四阿哥的問題了嗎?

也可直接戳這裡:※[原創]從滿文譜錄考康熙諸子姓名讀法 [懋勤朝暮]→[稽古右文·康雍夢華]


總結:
簡而言之,這是一個古音與現代讀音不同而產生的歧義。由於古音中成、礽同音(可能不同調但鑒於滿文中沒有聲調所以寫出來都是一樣的),為了避諱所以納蘭同志就改名為性德了。

由此也可見清代避諱的多樣性,因為康熙以後的避諱多數都是選用諸如ng音寫成n音這一類的。具體關於滿文避諱方面,可戳此貼:※[重寫]論清代姓名的滿文避諱 [清史擷英]→[稽古右文·康雍夢華]


事實上納蘭性德這個名字只用了一年,在納蘭二十一歲時,立皇子保成為太子。納蘭二十二歲時,保成更名為胤礽。納蘭不必再避諱,所以在22歲中進士時,進士題名錄里,寫的是納蘭成德。


推薦閱讀:

如果滿蒙非中國的觀點成立,元清朝代是否可以看做中國人的亡國奴時代?
為什麼乾隆要禁《大義覺迷錄》?
元明清三代治藏,各有什麼進步?
為什麼提到現在我國領土,總是拿清朝相比,怎麼不拿元朝比呢?
隆科多到底是佟國維的兒子還是佟國綱的兒子?

TAG:清朝 | 納蘭性德 | 滿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