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完全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能感受到中國書法的美嗎?
當然可以。費恩曼(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在他的自傳《你幹嘛在乎別人怎麼想?》 (What Do You Care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中提到他自己在嘗試書寫漢字時親身體會到美感的經歷(需要指出的是,他在此前對中國文化幾乎沒有了解,也不懂中文):
有一次我去看她時,艾蓮正在練書法,她自言自語說,」不對,寫錯了。」
我這個「偉大的科學家」說,「你什麼意思啊?這字怎麼寫只不過是人為的慣例罷了,並沒有自然法則來規定它非要怎樣怎樣,你愛怎麼寫就怎麼寫。」
「我是說,從美的角度來看不對頭,問題的關鍵在於平衡,在於感受。」
「這樣、那樣,在我看來沒什麼區別。「我爭辯道。
「來」,她遞過毛筆,「你自己試試。」
我寫了一個,然後說,「等等,讓我再寫一個——剛才那個太散了。」(我還是不鬆口說寫錯了。)
她問,「你怎麼來定那個字應該有多散呢?」
我明白了她的用意。那些筆劃都有一定的方法才能寫得悅目。美學的規律是一種特殊的東西,我不能定義它。因為我不能定義它,我就不承認它的存在。可事實上,從剛才的經歷中我領悟到它是存在的。從那以後,我對藝術有了一種驚奇神往。
歸根結底,這個問題就是在討論是否存在超出文化背景的關於審美的普遍標準。從上面費恩曼的例子和我自己的一些感悟中,我認為這樣的普遍性是存在的。當然,得承認藝術品是紮根於文化的,如果觀者不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如果真的有的話),能體會到的情感比起通曉該文化的人來說要少許多。但是從純粹美學的角度看,藝術品應當具備人類價值觀的共性。如若不是,它能否被稱為好的藝術或許就要打個問號了(費恩曼本人就嘲諷過類似的虛偽文化,通過把欣賞過程塑造得神乎其神而又捉摸不透的方式製造出一種自欺欺人的審美,所謂的現代藝術中有一部分我覺得就可以歸為此類。費恩曼作為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牛逼的死理性派,對這些虛偽的東西一向不屑一顧,但不妨礙他對真正的藝術抱以敬意。)
審美需要多種素養,對產生這種美的文化的了解只是其中一部分,但這部分有時又不是必須的。
這話聽起來似乎很矛盾,因為在很多時候,(大)美不需要你有多少審美知識儲備,就能有共鳴。比如經雷舉的那個例子。但在另一種情形下,一些著名的藝術品不了解那個時代,不深究創作者的身世,不清楚作品在藝術史上所處的位置,是沒辦法發現其美妙的。同樣是印象派作品,有人看《星空》馬上會被震撼甚至哭泣,有人必須經過指點仔細觀察光影色彩,才知《睡蓮》之美。這都是發生在我身邊真實的例子。
按照黑格爾的美學理論,建築是「最不完善的藝術」,因為在建築這裡,藝術美主要表現為一個符合審美理想的外在世界,還只能把心靈當作一個「外來客」來看待。在雕塑這裡,心靈才得到很好的安放,內心世界和外在形式契合。而到了繪畫,一切是「壓縮到了三維空間的整體」,精神已經開始溢出物質,要向更加自由和無限的方向發展。你可以把書法看成是極簡的繪畫,只能藉助黑色和筆劃,來表現無限豐富的內在。越簡單,需要的審美素養就越高。
諸位回答者都已經提到,即便是地道的中國人甚或練習過幾年書法,都很難體悟到書法之美。書法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藝術形式,它要傳達的美與古中國人的生活與文化息息相關。這或是許多中國人也不懂得欣賞書法之美的原因。松煙一層一層在水中散開,最細的樹木燃燒後的微粒,成為一種透明的黑(關於製墨的藝術,可以看王安憶的《天香》)。硯臺挑選自特定的地點,是最細膩溫潤的石頭。習字要從最規矩的楷體寫起,知道了各種規矩,才能有「行」「草」的千變萬化。這些要求裡面蘊含太多做人的道理、心境的考驗。書法不僅在指腕間,更是身體的運動,性情的表達。沐浴熏香後的抄經寫作,更是「與自己相處最真實的一種儀式」。
個人認為,不浸入這種文化細細品味,哪怕你已經知道了筆劃架構、力道深淺、險中求穩等,也難以真正體會書法之美,頂多可以向別人講解如何去「審視」 。就像以前看日本人的茶道,只知道碗好看,工序複雜,要求繁瑣,呼吸都要小心翼翼。後來看這方面的書,知道一期一會,「侘寂」(wabi sabi)等等,細心體會後輕嘆「原來如此」, 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另外,有些藝術的審美,我覺得是需要年齡和閱歷的。審美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活動,千萬不要丟失赤子心,方有機會窺見更多美。可以感受。
(一)
對於中國書法的藝術審美,有這樣一種觀點:
最美的書法作品,應該是誕生在盡量遠離藝術創作的隨性書寫過程中的。
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這只是一篇「序」,在那次蘭亭集會時所留下的文字作品中,本應是最不重要的一篇——「序」之後的正文,才是重點。而王羲之喝個半醉,塗塗改改寫成一篇字,這方能達到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
另外,王羲之最好的書法作品,被認為存在於——日常記賬的賬簿筆記里,留給家人的諸如「今天有事要出門」的便條里……
若是有人上門求一幅字要回去掛在家裡,這樣的字即便傾心儘力寫出來,也不能登峰造極。
根據上述的審美觀點,可以確定:不懂得語義、甚至完全喪失語義的書法字跡,是可以成為真正優秀的作品的——因此在鑒賞它們時,不懂得漢字語義、完全拋棄語義,是可行的。
(二)
審美是需要「有文化」的,「沒有文化」是無法進行專業審美的。
對於中國書法,也是這樣的。
不了解典型的、專屬的「中國文化」的人,只要他有文化,他就可以進行對中國書法的審美活動。但是,文化根基的不同、文化積累/造詣的深淺,則會得出不同的審美經驗——不排除甚至對中國書法產生厭惡之情。
——因為「美」不是絕對的;普遍的、大眾的「美」,對於某些個體來說,可能也是令人厭惡的。所以,中國書法的「美」,不一定是「正面的審美情緒」,而是書法作品本身所包含的一種「可被審美活動所經驗到的屬性」。
上述屬性,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可以感受到。至於感受到後所產生的情緒究竟是怎樣的,則因人而異。
(三)
不同根基的文化之間,不是絕緣的,也不是互斥的。
有句話叫「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不是完全的空話,它表明了不同文化圈之間天然的互融性。
今天查找文獻剛好看到這個問題相關的,來分享點。尤其這個問題的回答,大部分都只是從答題者個人見解角度在回答,實例太少,缺乏參考。
赫伯特.里德在《藝術的真諦》一書中說,我們認為,藝術是一種國一際語言,可直接訴諸感官,從而使我們能夠像欣賞自己一的文明那樣盡情地欣賞東方藝術,有關藝術普遍性的大量推測,雖然是模糊不清的,但卻是鼓舞人心的。從17世紀迄今,東方藝術一直風行不衰,甚至給西方藝術家和手藝匠以創作的靈感
貢布里奇曾坦言,
從學生時代起我就讚賞中國的藝術和文明。那時,我甚至試圖學會漢語,可是很快發現一個歐洲人想掌握中國書法的奧秘和識別在中國畫上見到的草體亦即-草書.的題跋,需要多年的功夫。
並在其《論藝術傑作的產生及其驗證》中說
……許多風格和格調的無數傑作我們根本就無能入門欣賞
Arhur Waley被一位女士問及學會欣賞中國草書需多少年時,回答是
500年
《77位舞者》一書中指出
對大多數西方人來說,東亞書法的意思是領會不到的,但是,它確有其義。如果我們不能識別這些文字,它則只能成為視覺經驗。然而不象抽象藝術,我們知道其另有意味,這些書寫下來的文字一定是在向某些人傳遞著什麼
法國人柯乃柏說
書法表面上看似很簡單,但真正登堂入室卻相當地難,其書法內在意味和書寫的經典內容,並不易為外國人弄清楚
著名藝術史家蘇里文坦言,「在西方看懂書法的人不多」,人們往往看重「書法線條的藝術性」。他自己欣賞書法「就是從一個很主觀地看字的形成、外觀結構來看」並且「更注重形式」。並說,自己欣賞中國書法的方式,該是具有代表性的,當是西方人欣賞中國書法的方式中的典型。
旅美學者屠新時先生說有些西方人對中國書法也不乏悟性,至少他們有審美力,有藝術底蘊,儘管他們有時不了解書法作品中字的含義,但他們完全能感受書法藝術形式的美,可以觸摸到點子上。真正的藝術品是一種世界語言,能觸動到人的心靈深處。比如我有個美國朋友,他是美國的中國氣功師,他說中國好的書法國畫,能讓他感受到一種-氣.,而西方的繪畫怎麼看也沒有
艾倫·謝里塔克與詹姆斯·H·埃利奧特在《海外書跡研究》序中即指出
構成中國字的那些流利的筆畫,它們的優雅!精美,即使是不熟悉中國美學的人也能欣賞。我們傾向於讚賞那些能夠體現高度技巧和多年苦練的藝術形式
當然這裡的欣賞只可能是一定程度的了
看完上述,應該有個大致了解了吧。看看這個: http://d.pr/tbcC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Dcp7323-Edirne-Eski_Camii_Allah.jpg]
我相信一個對阿拉伯文化毫無瞭解的人也會覺得它很美。
美感分很多層面,一部分直觀的視覺美感應該還是能體會到的。但讓外國人分辨毛澤東的字算美還是算丑就比較困難。這個問題是分很多層的。畢竟美也是有不同層次劃分。如果說把書法並不當做書法來看,只是作為一件藝術品來欣賞,那麼在理論條件上,這個外國人是可以欣賞的。他在此時所佔的角度不是在欣賞書法,書法只是表達美的一種藝術形式而已,他所欣賞的是一件藝術品。那麼他對美的評判就是站在他所有的審美基礎上所觀看的。但是如果你所指的是欣賞書法而言。那麼我想在沒有任何東方文化熏陶下,他很難能欣賞的來。最多是對用毛筆能寫出如此複雜多樣的文字而覺得驚嘆吧。
回國之前,我一直在新加坡的一間畫廊里工作。像水墨畫與書法這類作品,定價要遠低於同時期+作者地位接近的油畫作品,購買人群也遠遠少於後者。
主要原因一是畫材成本、作畫耗時、保存難易等方面有所差異,再來就是西方人(包括在西方文化環境中成長的東方人)根本無法理解中國水墨所謂的「意境」與「筆墨」,遑論感受其美,導致中國傳統書畫的市場極小,價位難以抬高。
一般西方人能欣賞的水墨作品,基本都是那種僅以水墨為創作工具,但構思、趣味甚至畫法完全就是西方思路的作品。像是韓、日、新湧現很多表現所謂「禪意」的現代水墨作品,其實也是在迎合西方人以及西式審美的現代東方人對東方傳統文化的膚淺認知,裝飾性遠大於藝術性。儘管這類作品價格比地道的傳統水墨作品又要高若干檔次,但其藝術價值不值一提。
至少我自己對於書法就一直沒開竅。就像@阿卜 說的,我覺得不錯的書法,往往都是些再平庸不過甚至是很差的作品。而那些「大家佳作」,我反而看不上眼。
而我認識的對書法有鑒賞力的朋友,都是早年曾研習書法甚至持續至今的。
單為回答@曹夢迪回答結尾的提問而答,不爽的請摺疊
1.從書法的角度說,這字挺好的。
2.你要把這字掛在餐廳里,說明你趣味特別或者用心別出,與書法卻是無關
3.但殺人的刀和殺豬的刀都可以是好刀
4.你要以你漂亮的書法給我抄本H文,我一定擊節讚歎。
話說,有意識的進行書法創作的行為到唐朝中晚期才出現,而楷書筆法的定型也差不多在這個時候。這個天下行書前三名都沒有想到自己居然是在寫書法作品,他們只是在書寫自己要寫的內容而已,然後寫完了,前三也誕生了,所以如有必要在文字中寫幾個屎尿之類的字眼,王顏蘇一定是會寫的,如果寫了,一定也是傳世名作。只是屎尿之類的字眼頗為私密,一般是不會寫給別人知曉的,跟人分享自己的身體狀況,基本到了腳氣這裡已經到頭了——這又和書法無關。
有次逃體育課被Mr.Sim叫去訓話,在他辦公室牆上發現這個,他很得意的告訴我是22年前他的學生送給他的,他很喜歡所以這麼多年一直掛著。。。我只想說,同學,幹得漂亮
說到這個問題我不得不出來說幾句:
首先說事實:
我個人做過這樣的一個試驗,從碑刻中選取虞世南、歐陽詢的一些單字,用半透明的紙摹下來,然後我自己也寫一遍這些字來, 再用複印機複印一遍(以掩蓋紙張和筆跡的不同)讓一些不認識漢字的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同事看,然後再讓它們選出最好看的一個字來。(我個人沒怎麼練過字,寫出來和虞、歐陽兩家明顯不同。)
結果平均下來,我自己所寫的的字被選中的最多 ,超過四成,而虞、歐兩家的字則旗鼓相當,各占接近三成。最多的一位同事在十四個字當中選取了九個我寫的字為「最佳」。
個人懷疑他們可能因為對我的筆跡更加熟悉(個人上班的空閑時間有時會抄寫詩詞之類的)而做出如此的判斷。
再說看法:
欣賞書法,最開始是形式美,看看字端正不端正,結構平穩不平穩,比例勻稱不勻稱等等。等到看了一定數量的作品,有了一定欣賞力之後,開始欣賞那些「看起來不端正而能保持端正的」,「看起來不平穩但是能穩住的」,「看起來不勻稱但又沒有不勻稱的」等等,再到後來,又開始覺得那些「端正的不同一般的端正」的,「平穩得不同一般的平穩」的,「勻稱得不同一般的勻稱」的等等。《書譜》上有「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至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的說法。否定之否定達到肯定。這個斷然不是剛剛看到書法的人所能領悟的。如果說一個外國人能一下子就領悟到這其中的形式美,那我只能歸於「天賦」,當然有天賦的人是極少數,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欣賞了形式美之後有內涵的問題,書法不過是一種形式美,形式美要配上內涵美才更具有意義。比如《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書,假使王羲之還活著,用《蘭亭序》一模一樣的寫法寫個「尿在外面,說明你短」,還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么?顯然不能,就算有人這麼說估計王羲之也得上門去大嘴巴子抽他。不是因為字不一樣,是因為內容不一樣。《蘭亭序》當上第一,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其展現出的那種「樂而不淫」的情緒。那麼要理解這種「樂而不淫」的情緒,外國人就更得費點腦子了,這種文化內涵的東西,是斷然不可能靠「天賦」出來的,非得經過長期的浸潤才能明白一些。
所以,綜上所述,觀點是:一個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如果有藝術素養、天賦異稟或許可以管窺書法的形式美,但終究是無法了解其內涵之美的。
====================================================================為@任天涯 老師補充一點:
您覺得這個「書法」怎麼樣?
我自己的經驗:他們非但覺得中國書法很美,還感受不到我寫的字的醜。
可以。空間、意境、線條張力、筆法是universal language。
傳說畢加索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不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無從考證
畢加索:「如果我生為中國人,我會做書法家,而不是畫家。」
很多回答都答非所問,人家問的是中國書法的美,又不是漢字的美。
中國書法不僅僅是文字的美,更有線條、水墨、章法、行氣等等方面的視覺美。這些美,只要用心體會,是能夠很好地理解的。
在英國的時候,我們宿舍一位學音樂的同學對中國藝術很感興趣,我就拿了一堆字帖給他看。他說《爭座位帖》是「憤怒」的,《裴將軍詩》是「喝醉一樣」的。多好。這個得看個人對於藝術,尤其是平面藝術的悟性和鑒賞水平了。
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我拿老毛的狂草和老蔣規矩的中正字給身邊完全不懂中文書法的人去挑哪個好,基本上挑蔣的人居多。都不喜歡老毛的那鬼畫符。當然能啊!而且國人認識書法有一個特別不好的習慣——就是:這字我不認識,所以我欣賞不了。國人都把自己當考古學家那樣去要求,對書法的認識不夠感性和單純。
到目前為止很多國人都覺得書法很「高深」。有的人可能可以體會到美,但是和中國人體會到的美應該是完全不一樣的。
一個外國人看到張旭懷素或者王羲之的字,可能可以欣賞到他的飄逸洒脫之美,而這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視覺美,他們是把字當成一副畫來欣賞。
而中國人欣賞書法,往往會有很多勾連。欣賞顏真卿的時候,會想到他偉大的愛國精神,欣賞歐陽詢的時候,會想到他的貧寒出身,欣賞蘭亭序,往往會把字美和文美結合起來,這些是一個不懂中國文化的外國人絕對體會不到的。
中國書法經過數千年發展,從甲骨文開始,到大篆小篆,漢隸魏碑唐楷,以致後世的行草書,到今天一個不學書法的人已經不能認讀篆字草字,甚至連繁體字都不認識了,外國人想要欣賞書法全部的美,完整的美,不窮其半生的心力是很難完成的。
不能。
他的感覺大概和國人看清真飯館的阿拉伯招牌一樣。
感覺應該是不能的 中國書法的美感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書寫者的文化素養和思想境界 不單純是視覺感受的問題 一個中國人 即使看不明白一位書家寫的是什麼內容 但可以從中感受到其貫通的文氣和表現的目的 最好的作品往往都是低調 含蓄 或者看起來笨拙的 即使在狂草書家的創作中也強調的是意在筆先 且力求純出天然 當然在近年的書法創作中有一部分書寫者著力強調視覺的衝擊力和形態的詭奇 但這已經脫離了中國傳統意義上書法的審美範疇 更接近西方意義上某種使用水墨材料進行的抽象創作 很多時候實際是書家的功力不夠 因而試圖以外觀求勝 個人認為不能代表中國書法追求的境界 個人覺得西方人看書法和中國人人看西方的抽象藝術有些近似 即在缺乏文化背景的情況下 只能接受一部分形式上具「美」感的 但這部分往往並非最精髓的 甚至可能是最差的部分 個人見解 與大家交流
比生活在中國的中國人更能感受到。
『Calligraphy is the dance, on a tiny stage, of the living, speaking hand.』——某加拿大人。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文化侵略?
※關於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一書的一些疑問?
※為什麼古詩中很少寫鴿子呢?
※中國的書法發展現狀與日本相比,如何?
※作為一個在中國土生土長的人,你會把生長在海外的華人移民後代視作同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