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什麼評論《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用意如何?到底是褒是貶?


坦白地講,史記很多內容是瞎編的,雖然不知道哪裡是瞎編,但是很顯然一些密室對話需要腦補才能寫的出來。不過其中的世系年表,天文曆法的記錄同樣能看出遷哥並非嘩眾取寵,而是扎紮實實地做過考證。裡面的很多列傳完全可以拿來當影視劇本。這是一本在缺乏史料的情況下自由發揮較多,文學價值較高的史書。
而且與其他總是BB道德的史書不同,雖然史記也強調道德。但在字裡行間以及選材上我們隱隱看到一個受過宮刑的男人對這個世界的抗爭,他告訴我們——出來混,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即使個體的力量再渺小,一個人也可以堅持自己所堅持的,反抗自己所反抗的。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補充下)
史記最重要的獨特性就是開創了紀傳體的先河,而且還為無德之人、小人物立傳。這非常重要!單人立傳,並不是為了著力刻畫人物的豐功偉績。而是為了刻畫一個人的經歷,從經歷中反映他的心路歷程。去感受他的快樂,去感受他的悲傷(當然你不倒霉基本上也不會佔太多篇幅)。看著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串聯成一幅巨大的歷史畫卷,然後我們才能更容易理解歷史為何會朝著後來的方向前行。比如信陵君列傳,太史公著力刻畫了侯嬴,一個門衛,為何這麼屌,這是多麼小的概率。司馬遷沒有交代,不過看看吳起商鞅怎樣向上爬就知道。像侯嬴這樣有能力注重義氣的人,想來爬上去也難。所以才會有吳起商鞅這樣不折手段的人。在史記里侯嬴是少數,在歷史上侯嬴才是大多數。人們只看到秦國的殘暴,卻沒看到秦國給了他們機會。
百度作業幫的答案不錯:http://www.zybang.com/question/b10171b4b3e042bb15e3f6830454772f.html
————————————————————————————————
@魯士雅 我記得以前看《三聯生活周刊》,其中一篇考察到底真正的赤壁戰場在何處。作者提到某地的文化館成員為了地方爭取赤壁古戰場的地位幾個人瞎編了一個關於赤壁戰場的地方傳說,後來他們向作者承認了這件事。同樣的,司馬遷走訪地方,查閱古籍時,也遇到了同樣的困惑——太史公曰:蘇秦兄弟三人,皆遊說諸侯以顯名,其術長於權變。而蘇秦被反間以死,天下共笑之,諱學其術。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夫蘇秦起閭閻,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時序,毋令獨蒙惡聲焉。
毋令獨蒙惡聲焉說明的司馬遷的好惡,換做孔子修史,肯定會說這傻B死了活該,絕不會浪費筆墨,寥寥數語寫個大概就OK了,類似的還有很多。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列其行事,次其時序,說明了太史公也是有所取捨和個人判斷的因素在裡面。雖然太史公不會作偽,但是他在走訪地方查閱古籍時,類似文化館成員以訛傳訛的因素也是不可避免的。何況之前六國被滅,風流雲散,秦朝禁絕民間收藏史書、諸子百家,將史書全部彙集於咸陽,偏偏被項羽一把火給燒了,也為兩漢的古今文之爭埋下了伏筆。


魯迅是在《中國小說史略》里下的這句評價。


既然說到《離騷》,我覺得不妨提下《屈原賈生列傳》。
在這篇列傳的屈原部分,我覺得讀起來頗有模仿楚辭的意味。例如司馬遷對離騷的評價一段,文筆華美,很有離騷風貌。讓人不得不感嘆太史公構造人物形象的用心。還有一個腦洞,就是從《屈原賈生列傳》里可以很明顯看出司馬遷對屈原的敬佩和仰慕,所以說魯迅先生是不是有意把這兩部作品聯繫起來的呢?一時腦洞,純屬瞎猜。
我小時候一直有一個疑惑,就是司馬遷是怎麼知道誰誰在什麼時候說了什麼話。。。後來發現自己還是圖樣。不過讀了史記以後也覺得很有意思,因為每個人物說的話都很符合人物設定。大家其實都心照不宣,史記的文學價值大於史學價值,要不然也不會在語文課上學了。。。史家之絕唱我想更多的是對後世的影響和對以後史書的參考和某種激勵。
手機答題,多有不便,先佔坑以後有時間慢慢修改慢慢答。


個人認為是褒。
首先要看很重要的一點,也什麼要把離騷和史記放在一起來看。因為有相同之處。離騷是屈原的心聲描寫,用浪漫的語言闡述自己的身世、愛國,到被饞受貶,心中之志,滿腔報國之情不得舒展,鬱鬱不平。而史記的出現是基於一個重要的原因,司馬在報任安書里說的很清楚,發憤著書。兩個人都一樣,不平則鳴,沒法兒用行動施展只能在書里泄憤的意味。還有,司馬的史記在記敘史實的同時,用生動靈活的語言去描寫人物,不是機械的記錄。
史家之絕唱在於史記的紀傳體體例的出現為後世提供模板,世家啊列傳啊本紀啊,比如漢書,等等等等,奠定其史家之地位。
看了前面幾位的回答,我覺得不是很對,我認為魯迅先生的評論應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待,畢竟他是一位學者,文人,應該用文學批評的方法分析。我學識淺薄,無法提供更多的建議。
個人愚見,不喜勿噴。


「以文運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卻要算計出一篇文字來,雖是史公高才,也畢竟是吃苦事。」
金聖嘆是拿水滸與史記做比,水滸是什麼,章回體,小說。
史記最好的地方就是其文學性,就是所謂算計出的文字,而不是做歷史流水賬。

質疑褒貶的因為魯迅的後一句吧,第一句無疑是捧上天的捧。第二句也是,從史家和文學家兩個方面捧,都是上天的節奏。


之前也是聽過一個脫口秀節目,其中就說司馬遷的著書態度,是悲劇審美觀,最典型的人物呢,就是漢朝飛將軍李廣,大家也都知道這個人物的故事,這麼一個悲情人物,司馬遷在史書中給予了很多文字的關注,也就是在感情上給予同情和支持。後來李廣的兒子李陵,帶兵救援漢軍,以寡擊眾,援兵未到,苦戰數天,不得已投降,在朝堂之上,司馬遷因替李陵說情,當然這是漢武帝的看法,司馬遷說的大致和實情是一致的。但是漢武帝大家都知道,歷史上用「雄才大略」來形容他,其實用現在的觀點來看,他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慾望而窮兵黷武,壓榨老百姓,這是一個十足的暴君。

「史家之絕唱」——是說,歷史上只有這麼一位這樣寫歷史的,獨一份,欲抑先揚;

「無韻之離騷」——翻成白話文,它是不押韻的《離騷》,《離騷》是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說到這一目了然,《離騷》是一部主觀色彩濃烈的史書,對悲情人物的較多關注,必如李廣、項羽,對於李廣「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項羽的負面的事迹一筆帶過;而對於那些建功立業人物,則對他們予以嗤鼻和不屑,例如衛青、李廣利等,他們都是皇親國戚,靠著裙帶關係上位,沒什麼了不起的。

或者對於重要的秘密談話,當時既沒有監拍設備,也沒有旁觀者在場,只能是作者主觀腦洞去猜等等。不管是司馬遷本人命運的不濟,還是他對歷史上與自己命運相似的人物的同情,或是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全書大多是記載人物傳記(當然也包括少部分天文,曆法,工商業等),都不能擺脫《史記》是一部帶有主觀性質的史書評價 &>


推薦閱讀:

與雲中君相對的一個詞 我想了很久只有意中人 是和朋友做網名用的 請教各位大神有沒有更好的?
為什麼很多文學愛好者都患有抑鬱症或者他們是因為患有抑鬱症才有的才華?
如何評價魯迅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又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古代平民說話也用文言文嗎?

TAG:文學 | 魯迅 | 司馬遷 | 史記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