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名將章邯在巨鹿之戰後投降楚軍,但在劉邦出漢中,攻入關中之後,卻死守孤城,不願投降的原因是什麼?


項羽為什麼要讓章邯守關中?

  因為刑徒軍雖然出自六國,但來源分散,任何一支諸侯對其都不會有向心力,而這支軍隊又立了投名狀,不容於秦國。在七國都沒有了根基,所以這支軍隊除了跟著反秦盟主項羽,已經沒有其他出路。

  而這支軍隊又長期在秦國生活工作,對於秦國各方面非常熟悉,有利於維持秦國的日常統治。這支軍隊實際上是以項羽的代理人身份統治關中的。

  如果項羽不想要關中,為什麼不把關中給彭越呢?要知道彭越為了爭地盤才和項羽翻臉的。

  所以由章邯的刑徒軍充當偽軍為項羽看守關中,對於項羽來說是最好的布局。項羽不愧為25歲的反秦盟主。

  殺子嬰燒秦宮,恐怕都是項羽削弱秦國復國念頭的所為,僅從楚國報仇的角度去解釋不通的,項羽真會把楚國當回事嗎?楚國老臣宋義被幹掉了,後來又殺掉了義帝。起兵前又和秦國官員打的火熱。更何況不但放過了殺叔仇人章邯,還讓他當了雍王。

  有些人說項羽愚蠢,意義用事,恐怕根本沒有看懂項羽的布局。

  所以說,項羽根本沒有放棄關中,關中有一支章邯率領的項羽駐秦國兵團。

  而劉邦出關,得到了舊秦勢力的全力支持,趁著項羽無力支援章邯的空隙,消滅了章邯率領的項羽駐秦國兵團。才導致了項羽布局的失敗。

  如果子嬰還在,舊秦會不會無條件支持劉邦?實在很難說。

  所以說,項羽身為反秦盟友,得罪人的事都讓他做了,就像李自成逼死崇禎帝。

  項羽布局失敗嗎?一點也沒有,因為秦國始終是七國最強的,一旦找到機會復國,秦國肯定是最有機會統一的,後面的劉邦集團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秦國統一六國。而不論有沒有劉邦,這個復活的秦國始終會是項羽最大的對手。

史書上都說,劉邦在咸陽附近消滅了秦國本土的主力部隊後,子嬰才投降的,這可信嗎?一點也不可信。   秦國主場作戰,能敗到只有2萬人的劉邦軍,秦軍戰鬥力能弱成這個樣子?就算是真的,那王離軍還打什麼趙國呢?早該撤回來保衛本土了。

  其實劉邦軍充其量就相當於三國時的鄧艾軍,小規模勝利有可能,消滅敵軍主力根本不可能,如果守方不主動投降,是根本不可能佔領敵國的。劉禪的成都城在派大軍到前線的時候,城內還有10萬衛戍大軍,難道秦國的咸陽還比不上蜀漢的成都城?

  所謂劉邦滅了秦國本土主力,那根本是劉邦和子嬰演的雙簧,劉邦要顯示自己征戰的功勞,而子嬰則是韜光養晦,拿劉邦去當秦國的擋箭牌。

  封閉函谷關的是劉邦軍嗎?要知道劉邦只有2萬人,其他都是掛著劉邦旗的秦軍。劉邦也沒有道理擋住項羽,當時的劉邦論實力估計連前十名都排不進,認為此時的劉邦就想著對付項羽實在是太高估他了。劉邦成為數一數二實力派那是全面接收秦國政治軍事遺產以後的事。

  秦軍為什麼要掛著劉邦旗又拒絕項羽入關中呢?顯然是秦軍想通過拿劉邦當擋箭牌,實現秦國自治的目的。劉邦2萬人在關中自然不敢亂來,項羽聯軍入關中,就是後面的下場。

  趙高都想和劉邦合作,子嬰也想和劉邦合作有什麼可奇怪的,劉邦無法接受趙高顯然是因為趙高名聲太臭了,而和子嬰合作就順理成章了。

  明白了這一點,就應該知道劉邦去鴻門宴是一點危險也沒有的,我不認為是劉邦在賭命,很顯然,當時劉邦的實力離稱霸一方還差的老遠,劉邦根本沒有必要去賭。

  而且劉邦也根本不敢去賭,因為項羽剛剛殺了一個宋義,如果說項羽殺劉邦不合理,那項羽殺宋義豈不是更不合理?後面項羽殺義帝豈不是更不合理?(如果義帝搗蛋算理由,那漢獻帝早就被曹操殺8回了)

  據網友考證,宋義曾在六國時期就擔任過楚國令尹 ,而他有一個孫子,正是漢文帝的重臣宋昌,可以想見宋家的資歷之老,實力之大。   就這樣一個人,被身為下屬的項羽砍了腦袋,如果真有風險,劉邦敢賭嗎?張良敢賭嗎?我是不相信的。

  鴻門宴的所謂危險,根本是劉邦集團用來騙秦國人的,因為事實上優待秦人的政策破產了,約法三章的承諾無法執行了,劉邦總要給秦人一個說法吧,因為秦人是投降劉邦,而劉邦又做了擔保的。


秦末暴政,陳勝吳廣起義,天下雲集響應。其中一支周文軍,攻破函谷關,兵至戲水,近咸陽。章邯臨危請命,集結徭夫,整編入軍。破周文軍,進而以摧枯拉朽之勢,掃蕩叛亂地區,在定陶殺項梁。

春秋戰國,秦末漢初,戰亂不止,因而名將輩出。章邯在當時可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名將。二世胡亥繼位,更是把先帝老臣殺了個乾淨。若不是章邯,二世可能即位即被滅。


項羽崛起,巨鹿之戰以少勝多,殲滅王離軍。章邯退守南陽。趙高亂政,疑心章邯。下屬進言投降楚軍,加之項羽派人勸降。章邯,降!

章邯是忠肝義膽之人,又受秦始皇的重用,官至九卿,自然對於秦國一直都是忠心耿耿。但是,當自己竭力保護的對象,要威脅自己生命的時候。章邯也不得不想想這一切是為了什麼。


章邯率領二十萬秦軍投降項羽。不久,項羽便坑殺了投降的秦軍。然而這段歷史是存疑的。


秦亡,項羽自稱霸王,分封十九國。關中封三國,雍,塞,翟。章邯稱雍王。劉邦封地漢中,不服,不久便翻過秦嶺,兵至關中。塞翟兩個抵抗不多久便投降了漢軍。章邯不降,退守廢丘!劉邦久攻廢丘不下,至漢二年六月,漢軍用計水淹城池而城破,章邯遂拔劍自刎。


我們可以不用懷疑,對於章邯,劉邦肯定是勸降了的,並且勸降了不止一次。當時,韓信出頭了,可論名將排名,也在前三。對於此等大將,劉邦勢必不會放棄。可問題來了,章邯為什麼不降。

經過思考之後,我的解釋是,章邯是有道德潔癖的人。降楚已經讓他背負了沉重的道德壓力,甚至背負了罵名。他覺得自己愧對先帝,愧對秦國百姓。這種壓力勢必是跟隨他至死的。章邯不降,是真的不願降,不願再做一次首尾兩端,見風使舵,恬不知恥的降臣(當然不是每一個投降的人,都會被冠以這些詞語。我只是假設章邯的想法)。

章邯不降的這點,在那個時代難能可貴。投降,倒戈,再投降,再倒戈..這個模式幾乎可以歸納那個時代大將們的生平,或者是無恥的一生,或者是高尚的一生。

章邯自刎是對他忠義的保全,是對他曾經統領的秦軍將士的一個交代,是對他守護的秦國遺民的一個交代。

另外,為什麼楚軍坑殺20萬秦軍這個事存疑呢?

章邯投降了項羽,項羽殺了和他征戰的弟兄。我相信任何一個人都會對項羽懷恨在心。項羽封章邯為雍王,坐鎮關中,以防劉邦。這表明項羽是非常信任章邯的。章邯死也不降劉邦,這表明章邯是忠於項羽的。這樣的信任和忠誠如果是建立在,楚軍坑殺了20萬秦軍的基礎上,那我怎麼也想不通。

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個疑惑罷了!


很簡單,因為劉邦的兵是秦人。秦人最恨章邯。原因你知道


大誤?稅官失國在那年

他叫章邯,是始皇帝親自任命的九卿之一的「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供養。自從始皇帝駕崩、二世皇帝即位以後,以陳勝、吳廣為首的九百名戍邊的士卒七月在大澤鄉舉事,各地陸續出現了以原來的楚齊燕趙魏韓為名的諸侯國和軍隊。到了冬天,陳勝派遣的周文等將領率領幾十萬兵力攻入函谷關,到達戲水。根據二世皇帝的命令,數十萬在驪山服勞役和出身「奴產子」(私家奴婢的子女)的青壯勞力得到了赦免,並由章邯帶領他們抵禦叛軍。由於兵士大半曾在驪山服勞役,章邯所率領的這支軍隊也被稱為驪山軍。章邯領導著驪山軍打敗了周文的軍隊,將敗逃的周文殺死在曹陽。之後,二世皇帝又增派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等帶兵增援章邯繼續平叛。

二世三年十月,章邯率領驪山軍與另一位朝廷大將王離率領的另一支北方大軍九原軍(因駐守九原郡而得名)會師攻打趙地叛軍佔領的巨鹿城。在這個新的一年的首月,章邯的平叛事業也達到了頂峰。然而,一個多月後,數萬渡河後弄沉船隻、砸破鍋碗的楚地叛軍不但攻打了驪山軍與九原軍結合部的甬道,擊潰了驪山軍援軍,而且會同巨鹿城叛軍及其他來救援的叛軍徹底消滅了負責攻城的九原軍。

自此,反叛和平叛形勢整個逆轉,原先各自為戰的各路叛軍,在趙地組建了諸侯聯軍,推舉了楚地叛軍將軍項羽為聯軍總首領,號稱「諸侯上將軍」、「縱約長」。同時,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馮劫等入獄被殺等消息陸續從首都咸陽傳來,之後,回首都的長史司馬欣更是帶回了朝廷新丞相趙高不信任、不增援的壞消息。

面臨既無力戰勝叛軍又無法擺脫叛軍回師關中的困境,以章邯為首的二十餘萬驪山軍開始尋求與反叛聯軍議和。經過多次交戰和談判,最終,以「章邯做人質」、「驪山軍為聯軍做開路先鋒」、「讓驪山軍在關中地區建國」為條件,反叛聯軍與驪山軍在洹水南邊的殷墟上進行了會盟。

「敗軍之將章邯拜見諸侯上將軍。之前,章某等不識時務,和各路諸侯為敵。現在,驪山軍二十多萬將士願意倒戈,為聯軍做先鋒,殺進關中,消滅禍亂天下的趙高奸黨。要追究過去的罪過,希望諸侯上將軍及各路諸侯只懲辦章邯一人。」

「章少府不必自責,過去都是各為其主、各盡職責。項某和各位王侯將相都商議過了,只要驪山軍願意反正,為天下百姓除去暴政,過去的恩怨自然是一筆勾銷。同時,聯軍上下已經同意,擁立章少府為雍王,帶領驪山軍兄弟們在關中稱王建國,由長史司馬欣代替您做上將軍,帶領驪山軍為聯軍開路。」

一番場面話過後,章邯返回驪山軍向司馬欣、董翳、章平、周類、姚昂、盜巴、蘇駔等主要將領及親信交代事宜:「前兩年平叛作戰,楚王陳勝、楚將周文、項梁、魏王魏咎、魏相周市、齊王田儋、趙王武臣及幾十萬諸侯軍將士都死於我們之手。如今,接受我們倒戈的正是那些死者的兄弟子侄、朋友同僚。他們不向我們尋仇,不是因為他們特別寬容,而是因為我們二十多萬披堅執銳的將士組成的大軍不容小覷。接下來,愚兄要去聯軍軍營去做人質了,希望各位兄弟小心謹慎地帶領我們的部隊,既要順利向關中進軍,也要時刻警惕諸侯聯軍的動向。只要二十多萬大軍還在我們手下,即使聯軍再殘暴、再怨恨我等,愚兄也不會有危險;如果手下無一兵一卒,即使聯軍再仁慈、再寬恕我等,愚兄的性命也難保。愚兄和二十幾萬弟兄的身家性命就拜託各位了。」

交代完畢後,章邯正式到聯軍中做了人質。長史司馬欣等則率領二十多萬驪山軍向關中進發,諸侯聯軍則跟隨在驪山軍後面。在相互戒備的情況下,驪山軍、諸侯聯軍逐步向西推進,平定了秦朝廷控制下的各個地區。幾個月後,當部隊推進到函谷關前時,驪山軍傳令官呂馬童向諸侯上將軍及章邯帶來了新的請示:「發現沛公劉季帶領的另一路楚軍在函谷關閉關據守,阻擋大軍前進。司馬欣將軍請求允許派遣都尉董翳等帶兵攻城。」

「根據聯軍和驪山軍殷墟會盟的約定,驪山軍應當佔有關中。沛公的部隊閉關據守,是藐視縱約長,是對諸侯聯軍的公然對抗。況且,如果沛公要佔據關中,那麼驪山軍二十幾萬兄弟難道要遠離故鄉到其他諸侯的地盤上安生立命嗎?為了縱約長的威望,為了大軍的穩定,章某希望聯軍能協助驪山軍攻打函谷關。」

隨後,在楚將英布和都尉董翳等帶領下,驪山軍和諸侯聯軍的先鋒部隊攻佔了函谷關,驪山軍和諸侯聯軍相繼進入關中。當時,諸侯聯軍兵力達到四十萬,驪山軍兵力二十多萬,沛公軍兵力十萬。

在劍拔弩張的前夕,傳令官呂馬童又給章邯帶來了司馬欣的新請示:「沛公派來的使者表示,『如果強攻十萬沛公軍佔據的咸陽,驪山軍即使取勝也要損失至少數萬兵馬,而且會十分疲乏。如果諸侯聯軍乘機攻殺復仇,驪山軍恐怕也會敗亡。沛公願帶領部隊退出關中,希望與驪山軍和解。』我們驪山軍是否應該與沛公和解,應當如何向縱約長表態。」

為了自身和下屬的安全,章邯覺得沛公使者的話有一定道理,隨即前往諸侯上將軍大帳,向項羽等表示了除驪山軍單獨進攻之外,和解或聯合進攻兩種選擇都是可以接受的,更傾向於和解。

經過好幾個時辰的等待,章邯和傳令官收到了諸侯聯軍高層的最終決定:「按約定,關中地盤歸驪山軍所有,諸侯聯軍不該為此和友軍拚命。沛公部隊本來由關東人士構成,又吸納了不少關中的降兵和青壯勞力,不管聯合進攻或單獨進攻都將增添兄弟相殘。既然沛公部隊願意退出關中,利益分歧已經基本解決,諸侯聯軍願意看到沛公軍和驪山軍的和解。」

第二天,各方高層在鴻門進行會盟,沛公向諸侯聯軍、驪山軍高層致歉,各方正式和解。盟會宴席上,各國的王侯將相紛紛抱怨:「之前的糾紛都是巨鹿大戰之前楚王單獨發布『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的約定引起的。推翻秦朝,是楚齊燕趙魏韓各國共同出力完成的,楚王只是楚國一國的王罷了,憑什麼單獨決定關中的歸屬?殷墟會盟,各國都有君王或將相參與,依殷墟會盟的約定,驪山軍應當佔有關中。」

過了幾天,各支軍隊都派部分兵力進入咸陽,公開處斬了趙高奸黨及他們謀殺秦二世後所擁立的偽秦王,沒收了秦皇宮的宮女珍寶財物,由各路諸侯一起分了。分配之後,各支軍隊的首領再次在戲水附近進行會盟。

「如今,雖然推翻了暴秦,但仍然有楚齊燕趙魏韓雍之分,諸王並立,今後恐怕免不了再起紛爭。況且,天下發動起義之初,暫時立諸侯的後代為王,為的是討伐秦朝。然而身披堅甲,手持利兵,帶頭起事,暴露山野,三年在外,滅掉暴秦,靠的是諸侯上將軍和各將相的力量。不如仿效武王伐紂之後的做法,擁立諸侯上將軍為天下共主,位居諸王之上,再分封有功的將相為新的諸侯,確保天下穩定。」

「諸侯上將軍本是楚王的臣子,如果因為此次會盟反而位居楚王之上,於禮不合,恐怕天下人不服。不如將『周初分封』和『齊桓主伯』相結合,擁立楚王繼任周天子之位,擁立諸侯上將軍為王,且任諸侯之長,主持會盟及分封大事。一者,擊破王離軍、保存鉅鹿城、聯合各諸侯、接納驪山軍,大多依賴楚國的力量和諸侯上將軍的德行;二者,齊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周公代周成王攝政分封天下,都有先例可循。」

於是,參與會盟的王侯將相們代表天下所有諸侯遙尊原楚王為義帝,擔任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擁立諸侯上將軍項羽為西楚王, 以梁地、楚地的九個郡為封地,擔任天下諸侯之首,效仿周公、齊桓公、晉文公,主持天下的禮樂征伐等重大事宜;封沛公為漢王,以巴郡、蜀郡、漢中郡為封地;將關中分成三塊,封給章邯、司馬欣、董翳三個秦將,分別封為雍王、塞王、翟王;將函谷關以東的其他地方分封給其他有功的將相和原先的齊王、趙王、燕王、魏王、韓王。

有人勸項羽說:「關中這塊地方,有山河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業。」項羽沒有採納他的意見,說:「各諸侯會盟已經把關中分封給章邯、司馬欣、董翳。他們麾下的驪山軍大多是關中子弟,應當呆在秦地。我手下大多是函谷關以東人士,何苦要讓雙方的將士遠離故鄉。」

「項王接納驪山軍,讓將士和百姓少受戰火之苦,又公平裂土分封,以便休兵罷戰,真是仁德。」「項王不畏秦軍勢力強大,以少勝多,擊敗秦軍,解救了巨鹿,奠定了反秦大業的基礎,為天下伸張了大義啊。」「項王主持分封,帶頭尊奉義帝為新天子,既維持自身和義帝原有的君臣關係,又重塑了全天下的禮樂秩序。」「項王既順應了眾將相裂土封王的需求,又避免了和楚齊燕趙魏韓等原有諸王的衝突,對天下而言,這樣最明智不過了。」「項王把關中分給三個秦將和二十多萬驪山軍,又把漢中巴蜀分給漢王,既履行了殷墟盟約,又兼顧了義帝還是楚王之時單獨發布的『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的約定,真是找不出比這更加體現信義的辦法了。」在一片「仁義禮智信」的讚美聲中,各諸侯受封領賞後,各自返回封地,其中,漢王則前往漢中,與反秦時候就已進軍那裡的部下酈商會合。新任的西楚王項羽也帶領自己的部隊返回彭城。章邯、司馬欣、董翳則按照各諸侯的要求遣散了部分驪山軍士兵,將剩下的軍隊分成了三支,各自也前往了封地。

之後幾個月內,一些流言在關中,尤其是豪強大族之間廣泛傳播:「聽說九原軍之所以在巨鹿被消滅,都是因為驪山軍不拚命相救」「那麼多老秦世家子弟都沒有回來,役夫、『奴產子』居多的驪山軍卻回來了」「章邯、司馬欣、董翳的手下驪山軍都是原來的驪山役夫和出身『奴產子』的人,以前都是地位低賤的人,現在憑什麼佔據關中當起了大小官吏」「聽說真正的驪山軍士卒都被項羽使詐坑殺在新安了,只有章邯、司馬欣、董翳三個人跟著入關」「章邯、司馬欣、董翳三個人手上沒兵了,不但沒死還當上諸侯王,是因為項羽等人傻」「可不就是傻嘛,聽說本來他們藉機可以消滅沛公,卻放過了沛公,讓沛公做了漢王」「聽說按照原來的約定,沛公應當佔有關中的」「章邯、司馬欣、董翳三個人手上沒兵了卻還佔據關中,真是不公平啊」……

伴隨著流言的傳播,漢王的部隊順原路返回關中,襲擊三秦,陸續擊敗章邯、司馬欣、董翳、章平、周類、姚昂、盜巴、蘇駔及趙賁等帶領的一支支軍隊,將章邯包圍在廢丘。後來,漢王的部隊引水灌廢丘,廢丘投降。伴隨著一句「本少府愧對始皇帝,來世再為始皇陛下掌山海池澤之稅」,章邯自殺了。包圍廢丘期間,漢王下令廢除了秦的社稷,改立了漢的社稷,並陸續徵發三秦軍隊的俘虜、關中的青壯勞力以及沒有載入兵役名冊的老弱人丁到軍隊中,率兵東進與項羽爭奪天下。

四年後,漢王與其他諸侯的部隊共同攻擊項羽,追殺項羽到烏江,項羽最終自刎而死。漢軍士兵互相踐踏爭搶項羽的軀體,由於相爭而被殺死的有幾十人。最後,郎中騎王翳拿到項羽的頭,郎中騎將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爭得一個肢體。五人到一塊把肢體拼合,正好都對。而這五人都是當年的驪山軍降卒。因此,把懸賞項羽的土地分成五塊: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堅兒,以上就是我們楊家的先祖漢代赤泉侯楊喜從當章邯身邊親兵開始到被漢朝封侯期間的經歷。這個故事和楊喜曾孫楊敞告訴他岳父太史公的不同,因為這個故事在我們楊家只許歷代父子臨終前口口相傳,不許外傳。你要牢記和學習這個故事,將楊家繼續傳承下去。」「兒子謹記在心。」北周天和三年,隋國公楊忠病逝,楊堅承襲父爵。


本來自己起碼也是個S級戰力的強人,奈何連續碰上兩個幾百年不一定出一個的戰力破格的bug,被他們按在地上亂干,換了是我我也不想活了


士為知己者死。投降乞封之事,在於章晗也是前後夾擊被逼無奈,假如秦庭不被趙高把持,司馬欣沒有做工作,王離沒有全軍覆沒,他也不會投降的。
而且劉邦這個人重在利聚,項羽招安注重禮待。章晗受降會見項羽時候各種傾訴聲淚俱下,是不是有英雄相惜的感覺呢。比方陳余就因為發現劉邦詭詐想同時收編自己和死敵張耳而反叛,後期為韓信所斬殺。英布被誘降,去見漢王,跪著看女傭伺候自己洗腳,態度傲慢,氣的不行,但是沒有退路加上給自己安排的物質待遇還好,所以嗜利之徒就安分下來了。
對於多數人而言,在利益和保命面前,操守什麼的一切都是屁話。有時候人家尊重你也是因為人家太需要你了,比方說劉邦對張良是不是很禮貌、對韓信是不是很照顧給他披衣裳?犯了大錯也得給他封王穩住他。
至於英布這種自絕於楚喪家犬,沒讓他給自己洗腳就可以了。對於靠自己施捨才保住趙國的趙家女婿,更不要說好臉色了,這也造成他差點被貫高一波人弄死,也導致了自己女兒成寡婦,當然最後收回趙國給自己人才是大賺呢。不過總體結局也很慘。
現在都二十一世紀了,大家都屁民,穩住自己的操守,也不要過剛易折,不要被利益熏心,潔身自好,享受高科技高品質生活,對自己兒女好一點,對自己老婆好一點,給他們自由,真正享受人生吧。


沒有那麼複雜,很簡單,章邯是個義士忠臣。想做謝安那樣扶大廈將傾的人物,若不是秦國先拋棄他,他是會以死殉國的。是勝也死,敗也死所以無奈才投降的。也有保全自己部隊的原因。這樣的人把名節看的很重,豈能反覆無常,再三受辱?


以前這地,這兵是國家的,封王之後,這地,這兵有自己的份。。。可以這麼想嘛。。。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項羽 | 周朝秦國 | 漢高祖劉邦 | 章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