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三國演義中的劉備,與真實歷史有何差別?
不知從看三國的哪個部分開始,我對劉備有了偏見,看三讓徐州那裡,我知道他是為了什麼穩民心啊之類的,但他是有稱霸的野望的,不要不要的口嫌體正直么?還一定非要別人求你才勉強接受,還有書中提到百姓跪迎劉備,劉備到底做了啥貢獻啊,一直說他對百姓好啊好的,難道曹操袁紹不愛民么?劉備的能力究竟是啥?他武功好么?一般沒事,有關羽張飛。他能運籌帷幄么?不會沒事,啥都聽諸葛亮就好了。又說領導者不需要,有王霸之氣夠了,那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他的失誤,又說他那時報仇失去理智,可因為失去理性犯下大錯的人是合格的統治者么?有人可能認為不去苛責,他也是人,但在我觀點中,既然你選擇了統治者的定位就必然會失去一些東西,我們不能完全用正常人的標準去評價一個統治者。劉備除了最後這場大戰,前面不是逃竄就是依靠必然,我這種想法扭曲到看到後面諸葛亮贏我都不太開心,可能過於偏激,大家怎麼看?還有劉備被曹操追帶百姓逃那段,我覺得劉備不但有點聖母而且吃力不討好,那些拋棄家園的百姓在路上也吃了很多苦,靠腳追的,可以想像死亡率。魯迅說:「與顯劉備之長厚近似偽,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只希望和平討論。
開門見山,我一直認為演義塑造的劉備形象是一個敗筆,演義裡面的劉備遠沒有歷史上劉備有魅力。
既然要對比,那我們先說說不同點吧
演義形象和歷史形象最大的不同有兩點,1是性格,2是能力。
在性格方面,演義把劉備的性格「軟化」了不少,許多時候劉備都會哭來哭去,給人一種懦弱的感覺,而劉備可是一個君王啊,一個天天哭的人怎麼會讓人覺得是梟雄呢?
可是在歷史上劉備的性格可以說啥了演義中形象直接來了個180度大轉變,蜀漢給劉備的謚號是「昭烈」,昭是有德,而這烈就是從劉備的性格中體現出的剛正、剛烈。諸如劉備遇到不公正待遇,一怒之下便鞭笞督郵,繼而洒脫而去;聽見許汜貶低陳登,立刻諷刺許汜要是換他,直接讓他這種人睡地上;最體現劉備這種性格變是漢中之戰,不惜動用益州全力也能攻下漢中,那種魄力,演義里的劉備根本體現不出來。
再接上劉備小時候就敢說想當皇帝,長大後喜犬馬,到處結交豪俠,顯然就是個豪傑。可惜在羅貫中筆下成了一個懦夫,俗話說大丈夫能屈能伸,歷史上的劉備做到了,而演義我只看見屈沒看見伸。(或者可以說最後夷陵之戰是演義劉備的一大爆發,但這種一反常態的形象變化,只會讓讀者覺得奇怪,可看歷史的話你就能明白劉備本身就不是能隨便招惹的人,殺了人家兄弟,能不找你報仇嗎?)
再說說能力方面,我一度懷疑是不是在羅貫中心中劉備就是個配角,嗯,諸葛亮的配角。演義用移花接木的手段把劉備的事迹轉給了別人,比如之前說的鞭督郵,還有博望坡之戰,漢中之戰。而後這兩者著重表現劉備能力的事迹都被他人搶走,演義中博望坡之戰成為了諸葛亮的首秀戰,而歷史上則劉備用計策擊敗夏侯惇和于禁的。演義中漢中之戰劉備就掛個名,戲份都被諸葛亮黃忠搶了遍,可歷史上漢中之戰諸葛亮就是個管後勤的,黃忠則就是個先登(是的,定軍山之戰也是劉備指揮的,黃忠只是先登),真正的總指揮官卻是劉備。羅貫中在漢中之戰一直給諸葛亮黃忠加戲,而淡化劉備的能力,以至於我都覺得劉備就是個掛名領袖,給他人做嫁衣。
於是演義中性格懦弱,能力低下的劉備只能高喊仁義道德的口號,而且甚至為了表現自己的仁義要摔阿斗,演義的劉備不是一個君王,也不是一個英雄,而是一個道德標杆,還散發一股虛偽迂腐之氣。所以魯迅才會說「劉備之長厚近似偽」。
滿口仁義道德是成不大事的,有時候人就要狠一些。民族英雄祖逖剛剛渡江時因為西晉不提供糧草,只能暫時縱容部下搶掠;劉備最初也是力所能及的幫助領民,對於來搶劫的饑民則用暴力擊退,後也從饑民抓壯丁。劉備可不是劉翊,無條件無限度的行「仁義之舉」,這在亂世中只會敗亡。
陳壽評價劉備有「高祖之風」一點都沒有錯,劉備不是只會高喊仁義的腐儒,他性格剛烈,意志堅定,禮賢下士,也有著不俗的能力,這方是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
至於夷陵之戰,其實劉備恰恰是看透孫權這個人才興兵討伐,關羽的敗死,讓劉備深刻認識到孫權這個盟友不可靠,只可惜諸葛亮還對孫權抱有幻想。諸葛亮雖然各項才能都比劉備強不少,但論識人能力諸葛亮實不如劉備。以前劉備入蜀的時候,孫權就派魯肅呂蒙向荊州宣戰;之後又背盟偷襲關羽;繼而諸葛亮病死,孫權又在巴丘屯兵;鍾會伐蜀的時候,東吳也派人趁火打劫。這樣的盟友,在劉備看來還不如早點滅了他更好,於是夾雜著憤怒和如此的考量劉備掀起了復仇之戰。
至於當陽之戰,是百姓自發跟隨劉備的,雖然確實拖慢了速度,不過正如劉備所說成大事者以人為本,試想如果此時劉備丟棄百姓,那名聲不就一落萬丈了嗎?俗話說考試不及格是能力問題,不參加考試這是態度問題,換在這裡也一樣,被曹軍追上並戰敗是軍力不濟,可要是拋棄百姓那就涼了人心啊。
歷史上的劉備:
比演義中武勇敢戰,以勇知名,為人所薦。討伐黃巾,多有戰功。
比演義中善於用兵,火燒博望,破夏侯惇。曹公雖來,漢川我有。
比演義中有豪俠氣,怒鞭督郵,掛印而去。激賞陳登,嘲諷許汜。
比演義中有梟雄氣,謀襲劉璋,於涪高會。置酒作樂,君臣俱失。
比演義中有政客氣,公瑾英武,不為人臣。涼州若定,方與荊州。
如果說前者是個多面的立體,後者則是羅貫中從這個立體上截取的一個平面,並且被打磨得光可鑒人。
羅貫中為何這麼做呢?
私以為,是為了比襯諸葛亮,進而寄託了作者的美好願望。
需知三國演義的男一號,毫無疑問是丞相,作為丞相最佳CP的劉備,和男一號一起,撐起了作者的古典政治理想:寬仁的君主,無條件地信任賢明的大臣...
就這樣,多面體劉備被羅貫中用水果刀削成平面劉備了。
劉備是一個渾身上下瀰漫一股英雄氣的理想主義者。
他出身貧微,卻以復興天下為己任,哪怕一生起落,屢敗屢戰,卻折而不撓。
他剿黃巾,鞭督郵,飄零四方,功業未遂,面對世之名士,卻毫不客氣,求田問舍,劉郎才氣。
他在年過四十還為髀肉復生而掬一把英雄淚,初心不改,不忘理想。
他已為一方君主,出擊漢中,戰有不便,還親冒矢石,奮勇向前,終於定軍山一戰斬夏侯淵。
正是這種強大的人格魅力,才能有打不散的隊伍追隨,有諸葛亮這樣的千古人傑加入,終成基業。
可惜,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風雲突變,渣權背盟,徹底打碎了他光復漢室的夢想。
若為一己之私,偏安一隅,征吳顯然風險太大,顯然是錯誤的戰略選擇。但吳國背盟,此非家仇,更是國恨,征吳是他為自己光復漢室夢想最後的一搏(曹丕顯然能力有限,劉備征吳他幾乎就是一直做壁上觀,鶴蚌相爭都幾乎沒撈到任何好處。如果劉備征吳閃擊成功,其實不必滅吳,重建荊襄線的還是能留有興復中原的一線生機)。
最終功敗垂成,時也,命也。
千載之下,依然生氣凜然!古今價值觀的巨大差異。
你要承認,三國演義在古代是特別成功的一本小說。如果說演義中劉備忠厚長者的形象當時的聽眾不能接受的話,那麼三國演義絕對不會這麼成功。
現在文化水平上去了,接收的信息量更是古人的百倍千倍。再用今人的三觀去看古人塑造的典型形象,那就沒法看了。我認為歷史上的劉備絕對是一個梟雄。
羅灌水粉蜀漢,把劉備描寫成那樣,反而黑了他。
在漢末亂世舉義兵,轉戰中原,與呂布曹操爭霸於徐州,弘毅寬厚,百折不撓。
在天下地盤基本瓜分完畢的情況下,得到荊州用武之地,入主西川,親自指揮漢中之戰,大破曹軍,關羽挺進中原,威震華夏,勢力達到巔峰。請問這樣的一個人,中國歷史上又有幾個呢?
而且,夷陵之戰,劉備根本不是為了報仇,而是為了荊州。從劉備的行軍來說,和對他人性的判斷,我覺得他身為一代梟雄,肯定不會冒這個險。而是通過戰爭威脅孫權,步步為營,深入荊州,企圖讓孫權吐出荊州。但是。。。
你懂得。。
再說古代的戰爭,並不太依靠武功啊,在歷史上劉備的謀士應該是龐統與法正,諸葛亮相當於蕭何。
你想劉邦有什麼武功,計謀,張良蕭何韓信都聽他的。但是他和劉備一樣都擁有一種東西 豁達大度,從諫如流。
像做一個領導,沒必要什麼都會,只要會用人就夠了。
劉備和劉邦都是憑這個。我覺得,多了點俠氣和匪氣!
其實我一直覺得《三國演義》開頭很精彩,劉備完全就是一個遊俠,拜把子從軍,慨然壯哉!可是後來不知道為啥開始猥瑣了,大概開頭是施耐庵寫的吧……
歷史上的劉備,顯然要比演戲中的「粗暴」。鞭打督郵,罵許汜,並且好犬馬,不愛讀書,這不就是「小劉邦」嘛。
有人說諸葛亮是「蕭何」,其實,諸葛亮比蕭何強到哪裡去了。曹丕那麼多兵,武侯和他們談笑風生。不要因為陳壽說打仗不行就認為他不行,陳壽充其量是個史官,文人,有人還說「衛霍不敗由天幸」呢,把人家拋頭顱、灑熱血認為是「天幸」,文人多無恥。李靖還覺得諸葛亮打仗厲害呢,為啥大家都不聽一個軍事家的評價去聽一個文人的評價呢?
繼續說劉備,難保劉備就不是給關羽報仇去的。劉備打了一輩子仗,並且也知道孫權的實力,豈能不知道孤軍深入必敗的道理?縱使奪得了荊州,他又得分治政府,中央荊州無法照應,並且再也找不到關羽這樣有能力又忠義的都督,他奪荊州幹嘛呢?所以他也覺得老子奮鬥一輩子,不如爽一把,萬一把東吳給滅了呢?
恩,結束了。
歷史是昭烈皇帝,演義是順仁皇帝
歷史比小說有意思,即使作者情節設計的在精彩,也沒有現實中的千變萬化
就是善良,金庸裡面的郭靖段譽都是同樣的理念,糊塗軟弱,但是很善良,在這方面很堅定,在雄才武略的君主部下做事其實很恐怖的啊
演義中的劉備,是一個仁義的長者形象。正史中,就不僅僅如此了。
首先他是一個有大志的人,從小就有志向。前半生顛沛流離仍然不改初心,有毅力。他在57歲才第一次在正面戰場上擊敗曹操,年近六旬才登基為帝實現夢想。
其次他是個英雄,不論他投曹操、袁紹、陶謙。。。都受到了禮遇。
其三他禮賢下士,不僅僅追隨他的關張諸葛等人忠心耿耿盡心竭力。連身在敵營的陳群、黃權等人在談到他的時候都讚歎有加。
其四他的知人識人用人之能,三國里是頂級的。和曹操各有千秋。不僅能用人之能,更能用人之名,更絕的是他常常不按常理出牌提拔部屬。47歲哪路諸侯沒見過的他,以三顧的禮遇拜訪了20出頭隱居隆中的諸葛亮,奪下漢中之後,力排眾議選擇了魏延守漢中,進位漢中王大封群臣,將老將黃忠與關羽張飛馬超封在了一個檔次。他用馬超之名,嚇著了劉璋。他看不上許靖,卻仍然肯聽法正的勸重用他。
他還是個厚道人,臨終時對兒子的囑咐不是東邊有個孫權北邊有個曹丕兒子你要滅了他,而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樣的殷殷囑託。說來有意思的是他的老對手曹操臨終前囑託的也是他的妻妾,甚至問自己到了泉下遇上子休該如何對答。
看書不認真啊,曹操前幾年還因為老爹被陶謙手下害死而大肆屠殺無辜的徐州百姓呢,而當時諸侯都作壁上觀,只有劉備和他的軍團挺身而出,以寡敵眾阻止了曹操的大屠殺,後來呂布偷襲曹操後方,而曹操又拿不下劉備,這才罷手的,假設你說徐州老百姓,你會怎麼想?曹操是魔王啊,是殺人不眨眼的惡鬼啊,救了我們性命的劉備才是救世主,也是防止曹操捲土重來再屠殺一次的最佳保障,這樣的大英雄,大恩人,跪求他留下來繼續保護百姓,有錯嗎?
至於袁紹,的確是個愛護人民的人,誰叫他的勢力最後輸了呢。
羅貫中「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
——語出魯迅先生《中國小說史略》
現實里劉備年輕時是黑幫出身,而且是帶頭大哥。後來天下大亂朝廷招募民兵,劉備就帶著社團去當兵了。
劉備講義氣、有勇名,人狠話不多,喜怒不形於色。他這種人很容易得到大佬賞識,最後終於挖到了第一桶金:徐州牧陶謙給了他一支精兵,又給他一座大縣屯兵,末了還表封他為豫州牧。從此劉備社團正式升級為劉備軍,開始逐鹿天下。
演義里劉備是個擺地攤賣拖鞋的小販,出場後和殺人犯關羽和殺豬販張飛組建了一支義兵來匡扶漢室,並被終極BOSS曹操認為: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劉備準確來說是個英雄,英雄也有短處和長處。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我就列舉一點來個正反證明。
大家都知道,劉備這個人最喜歡跑,徐州那戰,老婆兄弟都不管了直接跑的,是吧,很多人黑,一個四五十歲的人還跑啥,戰死沙場算了。留個好名聲
但是你看劉備一直到五六十歲還在征戰,稱帝。這種歲數的還要什麼天下,安心養老不好嗎。現在六十五的人在幹嘛,有幾個像劉備這樣的人。
我想說的是,演義也好,正史也好,劉備的閃光點你要學,缺點你肯定不要學,也可以批評。沒必要吹的不像人,也不要太刻意批評。
歷史上劉備是什麼樣子對羅貫中並不重要。
小說中的孫,劉,曹,都是羅用來表達自己的工具。
三讓徐州並不是用來穩民心,人家給你個位子你就坐,屬於政治白痴。
百姓跟隨劉備一起跑,極大可能是一種美化行為,戰亂中人囗是極其重要的資源,實情可能是劉皇叔燒了百姓的房子,用刺刀逼著百娃和自己走。土地對農民意味著什麼?
把劉備這麼寫,有一個簡單的原因就是為了讓小說好看,不同的人物臉 鮮明,易於被大眾接受,便於作品流傳。
用心何其良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