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俳句?

知道的太少結果就是連問題都不知道怎麼問。。。
在細枝末節的書中,漫畫中見過一些。覺得很喜歡。
很有王摩詰的詩趣。

但是能搜索到的信息都很不如意,
例如有人說要有季節,要有固定格式,但是又舉出了無法互相印證的例子。
而且多為描述性的答案,例子很少。

故而求教.問題大抵如下,但所有相關的都歡迎告知,哪怕隻字片語。
1,俳句有什麼推薦的書?或者集?
2,有什麼需要知道的相關人,事,物,歷史故事么?
3,有什麼喜歡的詩人或者作品么?


知乎上沒看到有關俳句的科普,我試著理一個。列舉的例子就不翻譯了,我認為俳句基本是不可能被翻譯的。

講俳句得從和歌開始,最早的日本詩歌被叫做「記紀歌謠」,顧名思義就是《古事記》和《日本書紀》里記載的民間歌謠,類似於詩經。「記紀歌謠」的形式還沒有定型,但基本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片歌:五七七;旋頭歌:五七七,五七七;短歌:五七,五七,七;長歌:五七,五七,五七…七

短歌是最具代表性的形式,顯然之後和歌的「五七五七七」和俳句的「五七五」格式便從此發端。

日本現存最早的的歌集是《萬葉集》(劃重點),《萬葉集》的第一期收錄了舒明天皇之前的古代歌謠,到了第二期,長歌與短歌這兩種形式正式被固定下來,第二期最有名的歌人是柿本人麻呂和高市黑人。此外有代表性的歌人還有第三期的山部赤人,大伴旅人和第四期的大伴家持。

《萬葉集》一個很好玩的地方是它的萬葉假名,和現代日語的平假片假不同,萬葉假名寫出來的全是漢字,但只表音不表意,把漢字完全當拼音用,有點像小學時候在單詞上標幾個諧音漢字記英文讀音。

和《萬葉集》同時代的《懷風藻》並不是和歌集,而是漢詩集。從這兩部歌集分別延伸出了日本的和歌文學和漢詩文學,一直持續到近代,夏目漱石就會寫漢詩。

794年遷都平安京以後,和歌進入了一個短暫的低潮期,那時候唐朝文化大量進入日本,漢詩佔據了公家文學的位置,這段時期被中二地稱為「國風暗黑時代」。直到六歌仙時代和歌才再次成為公家文學,六歌仙里有不少文青比較熟的名字,比如小野小町和在原業平。在六歌仙時代原本的萬葉假名漢字注音法被拆解為平假名(拆解偏旁)和片假名(省略筆畫),逐步形成了現代假名。

「月やあらぬ春や昔の春ならぬわが身ひとつはもとの身にして」在原業平

平安中期紀貫之(咦這位輸入法聯想不出來了)受醍醐天皇勅命編纂了《古今和歌集》(劃重點),收錄了六歌仙以及和撰者同時代的和歌。古今集之後又有《後撰集》和《拾遺集》稱為「三代集」,再往後又有五部,合稱「八代集」,八代集最後一部是《新古今和歌集》(劃重點),這時候已經進入鎌倉時代—中世文學了。

之後還有十三部和歌集稱為「十三代集」,我是背不下來了愛咋咋吧。

在平安時代後期,和歌出現了一個重要的分界點,連歌開始出現。連歌說白了就是將和歌的「五七五七七」形式拆分成前半句的「五七五」和後半句的「七七」,以對歌的形式進行創作。像對聯一樣,一人寫出前半句「五七五」,另一人對出後半句「七七」。

「雪ながら山もとかすむ夕べかな」宗祇(這個時期有獨立的俳諧連歌發句了,就是之後的俳句)

連歌出現的意義在於從和歌中拆分出了「五七五」的形式可以單獨創作,這也為後來俳句的誕生埋下伏筆,其實俳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的正式稱呼是「俳諧連歌」,「俳諧」的意思是戲作的,作為餘興的,可想而知這種文學形式在誕生初期地位並不算高。直到明治時期,正岡子規才給了這種文學形式現在的名字——俳句。

「俳諧連歌」從貴族的傳統連歌中獨立出來以後,形成的第一個有影響力的流派被稱作「貞門派」,取自這一派的創始人松永貞德。貞門派發端自京都,仍保留著古典和歌保守溫和的教養。

但是之後發端自大阪的「談林派」就顯得比較世俗了,或者美其名曰輕妙闊達。談林派時期流行一種叫做「矢數俳諧」的活動,即在一晝夜的時間裡寫出儘可能多的俳諧出來,最高紀錄保持者井原西鶴曾經在一晝夜的時間裡寫出了二萬三千五百句,可想而知質量如何了。說道井原西鶴,可能大多數人知道他的代表作《好色一代男》(以前在紹興的青旅里見到過,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

談林俳諧按下不表之後,便到了松尾芭蕉的時代,芭蕉俳諧所創造出的「さび」「しをり」和「軽み」便是我們現在所了解的俳句的美學觀念,分別對應了俳句之色,俳句之姿和俳句之意。芭蕉的集大成作品是俳集《猿蓑》。之後還有《奧の細道》之類的紀行文。

「初しぐれ猿も小蓑をほしげなり」芭蕉

為什麼說俳句很難翻譯,因為俳句的意義理解需要極強的語境,它需要讀者能夠復現出俳句所描寫的「景色」。俳句的美不在那寥寥十七個假名的文字上,而在文字與情景的交互上,彷彿處在波狀態下的光,其內含的意義是(或者被認為是)無邊界的,而任何對它的翻譯和解釋都會使其坍縮成粒子,雖然意思非常明白了,但其內含的美學意義則蕩然無存,有點像後搖評論區里自我感動的文字評論。

所以俳句被翻譯成中文之後,不是變成乾巴巴的說明句,就是看起來很好實際上沒什麼內容的仿古打油詩,一般讀者覺得很好的翻譯,無非是根據原意的二度創作,其內涵和意境與原句相差甚遠。西交大某位教授還自創了一套評分機制,把對俳句的評價放到象限上算加分減分,我是沒法理解。

回到松尾芭蕉,芭蕉死後,其弟子向井去來歸納蕉門俳風「不易流行」,不易指其內含的不變之物,流行指其中的變化之物,不變與變化相互融合互為支撐,才是芭蕉俳句的特徵,而任何翻譯和解釋只能在「不易」與「流行」之間二選其一,有的甚至一個都沒留下。

松尾芭蕉之後有名的俳人是與謝蕪村和小林一茶,一直到明治時期的正岡子規,再之後就進入新體詩的時代了。


  俳句:日本的一種短詩,以十七個音為一首,首句五個音,中句七個音 ,末句五個音。
  我不懂日語,在讀福雷的[然而]之前也不了解日本俳句,看完書之後也沒再深入研究過俳句,但是我記住了一個俳句作者,小林一茶。

露水的世
這是露水的世
然而然而

  以上是小林最著名的俳句,這個版本是周作人譯的,用當代白話可以做如下翻譯:

朝露一般的人生
這是朝露一般的人生
然而

  一茶因女兒去世而作得那道詩,誰也不知道他真正的用意,重要的是,他讓它保留在懸念里。寥寥數語它說出了時間的法則——它把眾生都看成是和晨光中消散的露水一樣虛空的物質。然而,這一法則,這首詩歌又讓人感受到在人心深處,有什麼並沒有完全化解。
  關於詩歌,關於生命,那些自以為有資格談論的人說它們表達的只是同一種虛無而徒然的真理,一切如塵埃如霧氣,是存在沒有深度的空間某一時刻的幻影,同樣的虛無在等著我們每一個人,摯愛的肉體終將歸塵歸土,因此唯一的認知致力於教給人們這一無法更改的法則,它讓所有心愛之物變成冰冷的灰燼,惟一值得獲取的醒悟就在於對空的揭示,一切最終都歸結到空。
  一切皆空,那是自然。但一茶加了一句:
  然而

  我更喜歡小林一茶的另一首俳句:

惟我在此
惟獨我在此
雪落下

  很有點"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意蘊,用最平白,最簡短的詩句表達了作者的曠古寂寞,而且讓人感同身受。


Haiku?
記得高中要寫英文的,掰指頭數音節真麻煩。

隨手網上搜到一幅圖,超好理解


日本的MOOC平台有一門關於俳句的課程:俳句 - 十七字的世界 俳句
討論里還有熱心字幕組給做了中文字幕,有興趣可以深入學習


最上川


沒有什麼人提到相關書籍,我就大概補充一下。一方面俳句的相關書籍翻譯過來的有限,另一方面俳句遊戲的具體規則(譬如連俳)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在欣賞時的確會遇到很多困難。那像我這種不熟諳日語,掌握不了其中的語言技巧的人,就會偏向於從字面的意境上理解。

我接觸到的比較好的有王向遠先生翻譯的《日本風雅》,作者是大西克禮,裡面對於俳句的精神闡述得很到位,只是有些難啃,最好從王向遠開頭的自序就讀起。我高一花了一整個星期的午休時間才把序言讀完,的確不是一本輕輕鬆鬆就能讀完的書。

還有的就是松尾芭蕉的《奧州小道》,樓上有人回答過了。這本書不是簡簡單單把俳句挑出列個清單就結束了的,它更是一本遊記,俳句穿插其中,讀來領會更深。「東瀛美文之旅」系列叢書裡面的《奧州小道》是一本合集,除了《奧州小道》,還有松尾芭蕉的其他俳文,以及對俳句的理解。

大概知道的就這麼多,還有其他的優秀資料就等其他知友分享啦。

然後比較喜歡的俳句,一句是「十糰子,小粒,秋風」,還有一句是來自小林一茶。


以下轉載自 @斌卡

我知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暫。

然而,

然而。
----小林一茶
---------------------------------------

小林一茶是江戶時期日本俳人。一生坎坷,3歲喪母,父親續弦後,繼母把他掃地出門,61歲時小他20歲的妻子早逝,六十五歲,家屋連同所有財產盡付一炬。

最悲慘的,是白髮人送黑髮人。他所生三男一女,四個孩子,全部早夭。

這首俳句,就寫在他的小女兒死去的時候。一茶自己寫到:「她母親趴在孩子冰冷的身體上,呻吟著。我了解她的痛苦。但我也知道,眼淚是無用的。"

眼淚是無用的,世事是短暫的,這些他都知道。

然而,

然而。


印象最深的:古池塘,青蛙跳入水中央,一聲響。


參考《萬葉集》


五七五+季語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推薦閱讀:

翻譯過來的俳句能否保留原文魅力?

TAG:日本 | 日本文化 | 詩詞 | 日本文學 | 俳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