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陳正道導演的 2017 年電影《記憶大師》?

電影《記憶大師》由陳正道執導,任鵬擔任編劇,黃渤、徐靜蕾、段奕宏、楊子姍、許瑋甯聯合主演[1],將於2017年4月28日全國上映。電影講述了近未來世界一個關於記憶重載的懸疑燒腦故事。


預警輕度劇透

從很多方面看,《記憶大師》都像是《催眠大師》的延續,陳正道在電影中強化了心理懸疑的驚悚風格,並且做出了濃烈的個人氣質。電影整體完成度非常高,完全值回票價。

一、故事

嚴格講,《記憶大師》不算推理電影,更應歸入懸疑範疇。別被宣傳嚇到,電影並不燒腦,多數觀眾可以很輕鬆地接受並理解故事,只不過是在敘事上多了些蜿蜒,搞了幾次反轉而已。

這樣一開始謎面很大,氣氛做足,把觀眾情緒調得很高的電影,最後故事想要落地講圓並不簡單。《記憶大師》做得還算不錯,雖然細節上特別是人物動機方面還有不少瑕疵,但主線講得算合情合理,沒有特別生硬,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因為此前看過《催眠大師》,所以對電影的反轉是有預期的。開始我還像看本格推理那樣試圖從導演排布的線索和刻意的誤導中尋找真兇,玩一把觀眾介入的遊戲。但很快就放棄了,孩子與女人的設計並不難猜,尿褲子和墊凳子取葯的鏡頭信息指示很明顯。但要鎖定真兇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之前所展示的線索與實際兇手並沒有必然關聯,甚至可以疊加到劇中幾乎每個主要角色上,都解釋得通,只看導演想黑化誰而已。電影幾乎是直到最後才釋放出了關鍵證據,你說他是強行反轉一波也不過分。

就我個人判斷而言,當前電影的選擇也不是最優解,故事的真相完全可以寫得更加顛覆與震撼。 陳正道通過兩部「大師」完全樹立起了自己心理懸疑電影的招牌,但實事求是講,這樣的電影可能會越來越難拍,也越來越難取悅此類電影的愛好者。

第一次看《催眠大師》是有驚喜的,《記憶大師》也還算意外。但以後再看到「大師」的名號,大家就知道會有反轉,便對導演的誤導越發警惕和提防,那麼電影想要讓人獲得「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反應也更加困難。

無論如何,能把心理懸疑這個以前比較小眾的門類做好做精,陳正道團隊是有兩把刷子的。

二、美術

電影另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美術設計。

美術是台灣導演特別擅長的,此前在春節檔撲街的《健忘村》在美術上也很有特點。

蒸汽朋克風格的記憶機器,極具設計感的三廂警局牢房,復古氣質的玻璃花房、老舊大宅、浴室與現代化都市的拼貼。 可以看出導演在美術上下了很多功夫,也融入了不少個人趣味。

漂亮是漂亮。

可是,

除了那個穿越鏡中世界的記憶段落,美術大多都沒有服務於電影劇情,完全是為美而美。

聯動繁複的記憶機器無論從真實感還是實用性而言都過於雕琢和刻意,警局帶木柵欄的玻璃牢房更像是雙年展上的裝置藝術,以及最後結局中房間里那個碩大的女性頭雕,這些道具帶著強烈的儀式感,但本身的突兀又破壞了電影的寫實氣氛。總體而言,噱頭多過實用,得不償失。

三、表演

黃渤再次爆發出了驚人的演技。

他所飾演的角色在電影中展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氣質。溫和的、驚恐的、冷酷的、可怕的、暴躁的,黃渤與自己對視的鏡頭,一個眼神不知比多少恐怖片都嚇人;而吞刀片一場戲,鏡頭以特寫的方式貼在黃渤臉上,僅僅只是用表情和幾個吞咽動作,就把那種痛苦傳遞到了觀眾身上。

黃渤演技好眾所周知,難得的是每次他還能給觀眾帶來意外驚喜。這種優秀甚至超越了電影本身對角色的設計。

段奕宏在電影中的發揮實際上是受到限制了。他演得很克制,最後甚至還引出了一個容易讓人笑場的鏡頭(當然鍋不該演員背),總的來說施展空間不大,有些可惜。當然,帥還是帥的。

徐靜蕾的表演一如既往讓我不舒服。她在這部電影中再一次展現了那種竭斯底里的狀態,給人的感覺實在又黑又硬,與黃渤之間好像也沒有太多化學反應,最後的溫情收尾算是稍微救了下場,但在黃渤強大的氣場面前很難找到存在感。那種違和感,跟當年《傷城》里與梁朝偉搭戲差不多。

楊子姍的角色在電影中是功能性的,完全被道具化了,非常空洞,所以出來得唐突,介入得隨便,連便當都領得莫名其妙。

這個五一檔期,喜歡你、春嬌救志明,拆彈專家,包括記憶大師,目前豆瓣分都在7分以上,華語電影展示出了整體性的高水準,居然隨便選一部都不會太難看,也算是少見盛況了。

PS:換個角度說,其實電影要猜兇手也不難,熟悉審查那套的,一個T國(泰國)早已出賣了一切。


涉及劇透
在《嫌疑人x的獻身》里石神曾告訴警察,他出的題並不難,只是出一些盲點題,學生就掉入陷阱。看完電影我覺自己就是那個解題思路一開始便落入陷阱的學生。
在最初的假設是錯誤的前提下,我尋找蛛絲馬跡驗算。
我認為的兇手是陳姍姍。逆推的線索按照電影展開,被我「驗證」。
陳姍姍最開始出現在警局,是一名醫生。根據和警察的互動,她應該是經常出入警局。結合被害人李慧蘭是被家暴的家庭主婦,我對她的身份設定是幫助家暴婦女的醫生,所以她和李慧蘭關係密切。導演應該也是有意誤導大家,所以為這個結論留下許多模稜兩可的線索。
首先在我看來,兇手和李慧蘭來往密切。實施家暴的丈夫應該對妻子的交際異常敏感,如果兇手是男性,他應該會更憤怒,言語間吐露出更多懷疑。如果和妻子來往密切的是身為女性的陳姍姍,他只會反感而不是敏感的憤怒。而且從陳姍姍的開場可以確定她和李慧蘭關係匪淺。
其次,在江豐的記憶里,兇手隨身帶著手套,這符合醫生的身份。在兇手和李慧蘭爭執時,兇手以熱切的說「離開那個人渣」時,李慧蘭的回答是「你讓我覺得噁心,我不會愛你的」。在認為陳姍姍可能是兇手的大前提,李慧蘭所認為的噁心便更能令我信服。畢竟不是任何人都能愛上同性。在社會大眾多數人看來,這種愛是令人噁心的。
再次,李慧蘭的女兒小芸對兇手異常信任。醫生、女性,這些身份都足以一個目睹母親被父親時常毆打的女兒的信任以及掩護。
接著,江豐的回憶里出現另一個被家暴的女性,兇手拿安眠藥時,需要依靠椅子。個頭矮小的女性(因為楊子珊沒有許瑋寧高)需要椅子拿到放在高處的安眠藥。
最後,就陳姍姍的言行舉止,她的服飾偏中性,她對代晨實施套路,她對江豐異常憤怒。這些行為都被我解讀為兇手的表現。
沈警官和江豐曾探討過為什麼第一個被害女性是採取利用安眠藥使其溺死的方式,而李慧蘭是採取直接捂死這種過激的方式。當時我認為這是兇手成長,性格更扭曲。
線索過多,總是有一些是干擾項。當我根據最終的結果驗算時,發現被我忽略的一些線索可以作為這道題解題的關鍵。
首先,沈警官非常討厭他的父親。他的父親醉醺醺來到警局要錢時,他讓徒弟拿錢打發。第一位被害女性的丈夫是醉酒的。
其次,在江豐的視線里,安眠藥被放在高處,他需要椅子才能拿到。正常情況,家裡的葯是不會放在那麼高的地方,如果那是一個孩子的視角便可以理解。藥品並不是放在高處,而是孩子的個頭不夠高。再次,在江豐的記憶里,第一個被害女性被丈夫帶走時,他坐在後車座里。正常情況,再怎麼憤怒都不會把妻子的女性朋友帶走,如果是自己的孩子便可以理解。而且當丈夫試圖將車開進海里威脅妻子時,坐在後車座的兇手嚇尿了。成年的陳姍姍如果是兇手不可能如此。兇手是一個孩子的可能性很高。
最後,我以為沈警官是喜歡陳姍姍的,所以江豐質問最後一個聯繫李慧蘭的電話是誰的時,自然認為他在包庇陳姍姍。還有一個細節是,鄰居說她曾看見李慧蘭離家出走期間有人接送李小芸,但是每次都在離家一段距離放下她。如果是沈警官這是合理的。
這個答案按照這些線索可以驗算,但是並不完美。
這些線索,換一個思路,換一個設定依舊是我的第一個結論。如果陳姍姍是第一個被害人的女兒,她依舊可以成為第一個受害女性以及李慧蘭的殺人兇手。
我執著於陳姍姍,因為我堅持這個固定思維,會家暴妻子的丈夫對圍繞在妻子身邊的男子會很敏感,即使他是警察(《不能和陌生人說話》的安嘉和便是如此)。所以李航對於沈警官不會那麼平靜。
沈警官是兇手的答案,即使得到驗算,這個結果仍然不完美,而且始終有一些突兀。比如就開場暗示和最後出現的沈父。比如前一刻還在記憶大師里報告江豐逃跑的徒弟,不追蹤江豐,下一刻便是接李小芸到警局,發現李小芸對沈警官的車很熟悉,揭曉兇手是沈警官。這個情節太刻意。
劇情與兇手有不合理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認這是一部值得去電影院觀賞的電影。
全員演技在線,黃渤的演技炸裂,兇惡,可怕,緊張、害怕、無措,所有的情緒都非常到位。飾演李慧蘭的演員以及李航的演員雖然不認識,但是眼神也是滿滿的內容。
電影的音效特別好,一些恐怖氣氛的渲染,通過影院的音效可以得到更高的享受。


段奕宏在台階上相遇徐靜蕾的鏡頭雖然我笑場了(整個電影院都在笑),但同時非常扎心。

跟黃渤相比,段奕宏那個鏡頭確實有些彆扭,眼神遠不如黃渤暖。

但段奕宏承載的不僅是黃渤與徐靜蕾一見鍾情的甜蜜,還有他作為淤泥里長大的遍體鱗傷的孩子,第一次感受到世間有這樣溫情的感情的震撼。掙扎在黑暗的記憶力,第一次感受到溫情、信任、安全的那種複雜的震撼與傷痛。

那一刻,段奕宏一定很嫉妒黃渤。


國產懸疑片終於有一部讓觀眾為自己的智商感到捉急的電影了,以前觀眾都是為導演的智商感到捉急。

另外誰起的記憶大師這種爛名字,還以為是特么講述記憶力驚人的天才神童的成長故事,因為這名字至少要少500萬票房。


我為《記憶大師》點贊,為它的導演、編劇以及演員點贊。

影片定位:劇情、懸疑、犯罪。

我認為應該再加上一條:驚悚

做為一明資深的驚悚恐怖愛好者,這部影片有兩個鏡頭嚇到我了。

第一,黃渤的心理暗示起作用的時候,也就是他在夢中(回憶喚醒中)分離出來時。當兇手殺了慧萍(被推下樓梯的死者)後,突然朝分裂出來的黃渤陰笑了一下。

那一笑讓我後背都有點發涼。

第二,黃渤在兇手殺害自己母親的時候,他先是打算從那個老舊的浴室中尋找什麼線索,但是後面他發現這個地方浴室連著浴室,每一個浴室都是一樣的場景、一樣的死在浴缸中的女人和站在浴缸前的兇手,場面非常詭異。

說實話,當時我真怕夢中的兇手再回頭朝黃渤陰笑一次。

這部電影很贊,因為他把對自己的定位都實現了:劇情、懸疑、犯罪。

劇情和犯罪我不多提了,主要說說懸疑。

在我看來,懸疑小說或者是電影分為四個等級:

一,胡編亂造,沒有邏輯。

二,有邏輯有條理,但是沒有任何疑點(好比一段相聲中規中矩,但是沒有包袱)。

三,有邏輯條例,有疑點。但是疑點的設置不是為了推動劇情,而只是單純的為了誤導觀眾。說白了就是為了誤導而誤導

四,有邏輯條例,有疑點,且疑點完全帶動劇情發展,不刻意把觀眾往溝裡帶,讓觀眾自然而然的走進劇情的迷宮裡。

這部電影的個人的評價,等級介於三和四之間,已經非常優秀了。

我看過很多懸疑作品,大多數作品我基本看到三分之一就能猜出來兇手,因為我找的不是原劇情給我的線索和漏洞,我找的是作者本身的意圖,他寫這段為了暗示某種線索,那麼這個線索基本就是錯的,因為大部分作品等級都在三級(。。。)。

我看《記憶大師》的時候,十幾分鐘過去我就把兇手鎖定了陳姍姍(楊子珊飾),主要依據是第一個出現的被害人「慧萍」,先是被兇手從樓上推下去了,看到這我感覺這不像是一個男性作案的手法,倒是更像女生的應激反應;

另外就是「慧萍」說她感覺兇手「噁心」,並且很肯定的告訴兇手:「我不會愛上你的。」這就讓我不得不想到「同性戀」(沒有黑同性戀的意思,我本人並不歧視同性戀,這裡只是為了談劇情);

最後一點,「慧萍」的女兒為什麼就這麼相信自己的母親是被她爸爸殺害的?那原因只能有一個:真正的兇手是個女性,讓死者的女兒沒有過多的理由懷疑。

直到後面有兩點讓我推翻了我的判斷:

一,影片出現的第二個被害者(兇手母親),她在浴缸中對兇手說話的語氣:「給我拿兩片止痛藥。」這句話說出來明顯是命令的語氣,非常明顯。這種語氣不可能用在朋友或者情人身上啊。這點讓我的猜測:「陳姍姍是兇手」產生了動搖。

二,黃渤從警察局衝出來後,在音樂會堵住了自己的老婆(徐靜蕾飾)和陳姍姍後,陳姍姍明顯沒有一點點心虛的表現,理直氣壯的跟著黃渤。如果她心裡真的有鬼,她真的是殺人犯,那麼她應該明白黃渤不顧危險跑來音樂會的意圖。

最後直到我看見小女孩用特殊的方法打開了沈警官(段奕宏飾)車的車門後我才恍然大悟:MD!段奕宏居然是兇手!!!

真是萬萬沒想到啊!段奕宏你這個濃眉大眼的傢伙也叛變了?

怪我被段奕宏一貫的人設給騙了......

我也沒抓住一個線索:兇手給他洗澡的母親拿葯的時候,伸手碰不到葯架,踩著凳子才能拿到。當時看到這,我還笑說為什麼要把葯架做的這麼高?沒想到是因為兇手當時還是一個小孩。

給編劇點贊是因為劇情;

給導演點贊是因為在回憶喚醒中(黃渤夢中)的種種場景描繪,比如前面說的兩個驚悚點,非常的精彩;

給演員點贊是以為演技真的強,黃渤在第二次夢中(驚悚點:連環浴室),最後發現自己身處詭異之中無法逃離,黃渤大喊「沈警官」,把當時的恐懼心裡表現的淋漓盡致,我看著有點怕可能就是因為被黃渤的演技帶裡面去了。

另外還有一個疑點我沒想通:黃渤為什麼能擦夢境浴室裡面的鏡子?雖然擦掉霧氣之後沒有倒映出黃渤的臉,但是他在夢裡明明連浴缸中的水都碰不到(碰了一下發現水是固態的,無法攪動),為什麼能擦鏡子呢?

最後再拋出一個恐怖點:黃渤(影片主角江豐)的腦中帶有段奕宏(沈警官)的一段記憶好像最後也沒有刪除掉吧?

也許未來......

。。。。。。


劇透預警!!

看到臨近結局,我忍不住的罵了一聲「艹」。

當我根據已有的線索秒猜出罪犯可能會是誰之後,就驕傲的翹起了二郎腿,心想,導演的品味很有趣啊,果然百合才賽高。

然後,我發現我被耍了。

心裡想著:這不坑爹的嗎,怎麼能把偵探設定成罪犯,這個邏輯的盲區誰想得到,明顯的犯規好不啦!

嘴裡情不自禁的發出了:草。

在被成功戲耍的屈辱感消失後,冷靜下來想一想,其實這部電影最大的盲區就在於,誰特么告訴你,那個警察就是本片的偵探?

偵探的角色明明就是社會我渤哥好么!

其實當電影開始告訴我們,這是一個發生在T國的故事的時候,我就應該想到,敵人可能就要從我方內部出現了,還是太年輕。

大寫的服。

小巧但精緻的軟科幻懸疑電影,看完給人一種盛夏天吃了刨冰的感覺,是真的酷。

對,這部電影就是恰到好處的搔到了我的癢處。


【嚴重劇透,嚴重劇透,嚴重劇透!】

回答一下有關bug問題
關於兇手是誰,其實已經做了一些鋪墊了。
比如在浴室里的鏡子上看不到人臉(就是因為是個孩子,由於身高問題,在他的記憶里是沒看到鏡子的),比如要搬凳子拿葯,還有黃渤在被家暴的女人家裡手足無措得像個孩子,包括在車上被嚇尿,而且還是前面濕了。
還有抽血DNA作為密碼這個是在開槍的時候血車被撞翻廣播說要重新配對(來自導演微博)
還有夢境中的魚就是兇手小時候看到母親手上被家暴後留下的血痕害怕,所以母親把它畫成了魚跟他說這樣就不會害怕了。
至於段警官為什麼要對李慧蘭的女兒這麼好我感覺是因為小時候的陰影讓他想要幫助跟他一樣的孩子,而他也幫她做出了跟他小時候一樣的選擇——殺了母親
陳珊珊跟警官的關係還不太清楚,是兄妹嗎?(陳珊珊說那個花房是她小時候住的地方,並且桌子上有一家人的合照,而且在兇手的父親來找他母親的時候,是不是還有一個小女孩在家裡?)
歡迎來討論


一個問題:

為什麼在花房裡段奕宏要等大家都醒了再解釋一遍?為啥不趁大家昏迷全都突突了偽裝好現場?無法下手殺徐靜蕾,至少可以把其他兩個人幹掉吧?

他被擊中的那一刻,我深深的嘆了口氣,反派死於話多啊,為什麼不長點記性。

附帶一個吐槽:

電影的前半場我一直在努力辨認有幾個女人!長得太像了!能不能一人一個髮型啊!臉盲症的痛苦誰能懂?_?

以及一個深深的遺憾:

為啥不是百合劇!


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家庭暴力對未成年人的摧殘有多嚴重


我其實很討厭網上經常看到的一句話,說國內觀眾觀影理解力水平偏低。

本人現定居在海外,我並沒有覺得國外的觀影水平有多高。

而且,國外爛片一樣多如牛毛。並不比國內好多少。

但雖說國內觀影水平和世界同步,但光探討觀影水平的話,還是會有高低之分。這就取決於影片挖的坑是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跳。

導演採訪時候說過,影片應該二刷三刷,會有不一樣的感應體驗,會看到更多細節。

這是不負責任的話,刷不刷在於熱情,但看電影從來不是看細節,看的是情緒。

只有像我這種碼字的人才需要刷刷刷。

《記憶大師》沒有情緒,但有思緒,探案類題材的影片會有一定的觀影基礎,拍得好會引領觀眾一起找出真兇。

回到開頭說的問題,觀影水平。

如果放鬆腦子讓影片引領你的思緒走,這是一部可以值得花時間去看的電影。


劇透慎入。


我每年有一部國產電影的觀影指標,昨天因為有人約我寫一篇文章,然後說「你要不要去看《記憶大師》,看看能否提供一些寫作素材」,我就把今年的指標用掉了。還是一點點說。


1. 這部片在視覺上很有特色。倒不是說什麼無限連續房間這樣的俗梗,又或者「去中國化」的種種細節,例如車牌號、右舵左行的汽車、漂浮積木一樣的摩天樓。我說的包括記憶手術中有著強烈機械朋克意味的手術設備,我覺得設計師可能是參考了機械手錶,然後建立了手錶-時間-記憶這麼一組關係。還有最後一場戲花房裡側卧的巨型女人頭部雕塑,看起來非常像沈警官的母親死去時的樣子,帶來了一種夢境式的體驗。


2. 選角導演幹得不錯,黃渤和段奕宏自然不用多說,片中的女角色也普遍很棒——王真兒扮演的李慧蘭面對家暴時的恐懼、楊子珊扮演的陳姍姍那種「愛上異性戀的同性戀者」的糾結都通過表情和肢體語言表達得很豐富;徐靜蕾的張代晨在設定上似乎不太完備,但徐的演技還是讓她顯得比較合理。而許瑋甯扮演的沈警官母親雖然沒有太多台詞,可是人家美啊!混血兒的臉、濕漉漉的頭髮、眼角唇邊的傷,這樣一個美人溺死在浴缸里,真是我見猶憐。就連我一個從不關注娛樂明星的中年人都跑到微博搜了一下演員——不過最後發現她的頭像沒有電影里的扮相好看就忍住了沒關注。


3. 涉及到家庭暴力和同性戀話題,沒有太多展開——當然作為一個電影也沒必要展得太開——考慮到中國的審核制度,也算得上是有社會責任感了。


4. 現在的觀眾都很雞賊,所以在電影放到一半時突然給陳姍姍很多鏡頭,引導觀眾去懷疑陳姍姍,絕大多數觀眾都會從時間點上判斷她絕對不是最後的兇手。這個套路做過頭了,顯得導演還是有點稚嫩。


5. 雷子(沈警官的徒弟)在中盤突然開掛猜測兇手可能是受害者的閨蜜,當時的台詞有點過於粗俗(「要是沒東西可閹呢」),而且思維上有點太跳躍,這更進一步地讓觀眾推測陳姍姍不是兇手。這就留下了問題:誰是真兇?最後轉到沈警官帶來了很多漏洞,比如說陳姍姍所謂「我家老宅」,以及全體被暈之後沈不殺人反而講心路歷程等等。要是觀眾沒有被演員的表演以及音樂鎮住,很容易就齣戲懷疑人生了。這個劇本創意其實還挺好,但是明顯是寫崩了,如果要改,在中間增加別的誤導對象,最後導向真兇陳姍姍反倒是更好的選擇。


6. 這片遠遠不到「燒腦」的級別,現在形容詞貶值太嚴重了,如果這樣的電影就燒了腦,這樣的人腦子燒出來也不好吃,一點卵磷脂都沒有。


要我個人給評分的話,我給73分吧(滿分100),加分項是創意、視覺以及許瑋甯的浴缸戲,再有就是一些勾起我個人回憶共鳴的細節,減分項是中道崩殂的劇本。


片子不錯,探討的東西很多,包括家暴和婚姻,不育家庭,家庭和事業的抉擇。如此種種在一部懸疑片里表達到位,非常難得。
作為實驗狗,講講片子幾個設定:

1. 記憶和情感。
片中的記憶消除,設定非常有趣,它抹去的不是記憶,而是伴隨記憶的情感。這樣,感情受創的人,在回憶過往時,體會不到悲傷,只能記起發生的事。就像在看別人的故事一樣。
這其實有科學依據。

大腦有兩個部門和記憶有關,一個是杏仁核,控制情感;一個是海馬(海馬體),控制記憶。
大腦里記得最清楚的東西,往往伴隨強烈的情感波動。而且最神奇的是,你記的最清楚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情緒。
比如被分手了,幾年後,可能不記得當時分手的每個細節,但是當初那種強烈的悲傷情緒還是讓你想起來就痛。

如果把杏仁核摘掉呢?
有過這樣的實驗,實驗者看到彩色方塊會被電擊,電擊多次後,大腦正常的實驗對象看到彩色方塊就恐懼,而杏仁核損傷者只知道會被電擊,但不害怕。
為什麼呢?
因為海馬還在,杏仁核沒了,記憶和情感脫節了。
我記得起我分手,但是我不覺得痛。

片中的記憶消除,其實就是損毀了記憶所連帶杏仁核,海馬工作正常,記憶都在,但沒有喜怒哀樂了,自然沒有感情創傷了。
至於記憶所帶的情感還能安回去,實在是想多了。杏仁核爛了,用戶一輩子都成行屍走肉。

2. 反轉結局。
罪犯隨身攜帶橡膠手套這個細節一出來,我就猜了哪個人有作案嫌疑。
作為實驗狗,實驗到一半,手套脫了,直接往兜里一揣,是常有的事,這是職業習慣。

但是結尾強行反轉了。
楊子珊作為一名醫生,約患者聽交響樂,但實際上並不想追求她,只是想幫助她。試問做醫生的,天天累得半死,哪有精力和自己沒興趣追求的病人消磨業餘時間?
警察讓楊子珊把家暴受害者帶到荒僻的廢舊建築里,楊子珊就這麼做了。警察這種行為多奇怪,作為理科專精的醫生,楊子珊不覺得這不合乎情理?
片子反轉結局裡,對楊子珊的設定,不符合一般醫生的職業習慣和思維素養。

更重要的是:楊子珊說了,她帶徐靜蕾去她家老屋看看。是楊子珊老屋,不是段奕宏老屋。
而那個老屋是兇手的童年住處,這等於楊子珊承認,兇手就是她。

回到片子。
除了最後的反轉有些邏輯漏洞,其他都不錯。
演員大多也顏值演技均在線,實在是部不錯的片。
也期待陳正道導演自催眠大師,記憶大師之後,有更多更好的作品。


2017.5.2
發現評論區的大家都好機智~特地來補充一下大家的回答
1.小芸很熟練的操作警車車門開關說明她經常做警車 而開車帶她的人懷疑就是警局內的人
2.能夠後來趕到花房 知道花房地點 是和小姑娘對峙的時候 沈大爺發現了自己妻子的畫像 因為沈漢強的記憶中保留了殺害自己母親的記憶 所以江豐能夠還原她母親的長相 沈大爺作為丈夫在回憶中也去過花房 所以暗示後來告知小警察花房地點。

2017.4.28 原回答
細節好評
今天下午刷完 到現在才突然理解徒弟最後出現在花房的原因

因為小姑娘對警車非常熟悉 所以徒弟意識到小姑娘坐過很多次警車 而他的師傅就是兇手


五一檔里,《記憶大師》最有新意。軟科幻,懸疑燒腦,國產片中少見。同時有風格,從面子到里子全是陳正道的影子。

想說說陳正道,新生代導演里我挺欣賞的一位。

第一次聽說他是兩年前,從一個朋友口中。陳正道聯繫他,說想聊聊一部小說的改編。面談回來朋友就被徹底圈粉,誇陳溫柔,謙和,又極其聰明,有審美,想法也夠犀利,在傻逼扎堆的影視圈裡獨樹一幟。

帶著好感,我把陳正道的電影全給看了。我注意到了一點:不管是一開始的台式小清新還是近期的燒腦懸疑,陳正道電影里的人物總是處在某種身份錯位之中。這回的《記憶大師》講的又是記憶互換:一個作家被錯誤地植入了殺手的記憶,那麼他還是他嗎?

我懷疑,陳正道其實也一直身處在某種身份錯位之中。

他是台灣人,大學學美術,處女座是恐怖片,拍台式小清新和都市愛情起家,近些年在懸疑解密的路上逐漸開拓出風格。他說過自己很自卑,自稱為「屌絲」,但從行動上看,他更像個驕傲狂妄的野心家,拍《記憶大師》時他甚至放過話,說「想給中國商業電影開拓類型的可能性」。這不是一個自卑的屌絲會做的事,對比著看,你可能會覺得他在「裝」。

但我相信陳正道。他還說過:「這個世界上沒有高富帥,只要你還有夢想或者遺憾的事,你就是一個屌絲。」

所以他自認為是屌絲。但這個對屌絲的定義,暴露了他作為一個創作者的野心。

因為只要還有夢想和遺憾,野心家就永遠不會停手。

十一年前,台北,陳正道拍了《盛夏光年》。電影里的三個人各有各的困惑,但說到底,這是一個在錯位之中尋找自己的故事。正行,守恆和佳慧,他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哭著,吵著,卻還是在掙扎著走向前方。

《重返二十歲》里的楊子姍多漂亮啊,可她還是會擔心:其實我已經是個奶奶了吧?

《催眠大師》里的徐崢無論多不情願,最後也只好承認:生活只是催眠之後的假象。

《記憶大師》真正把這個問題推向極致。當愛情里的一方記憶消失,我們共同經歷的那些都還存在嗎?當我的記憶被殺手的記憶替代,我是我自己還是他?當過去已經無法找回,是否還有重新開始的機會?

有句台詞我記得很清楚。影片中段,段奕宏對黃渤說,「我們不能為了抓住一個怪物,而製造另一個怪物。」

陳正道會覺得自己是個怪物嗎?他是不是也覺得自己和身邊人不太一樣?

他是不是為之深深自卑過,試圖改變過,他是否在這麼多年以後,在向許多個方向探索之後,在一次次削平稜角又磨礪出刀刃之後,終於找到了作為怪物、怪人,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路?

《記憶大師》是部好看的電影,故事精彩,演員大牌,光沖這些票房也不會差。

可對於我來說,陳正道和《記憶大師》最珍貴的地方,是他們試圖開拓電影類型的野心,是不懼新奇。

那些言之鑿鑿的、確定的、重複的、正方形的東西我們見的還少嗎?我想看到的是,在整齊劃一的正方形隊伍里,有一塊正方形刺出了一根粉紅色的尖角。

謝謝陳正道,謝謝所有的可能性。


無劇透簡評:質量佳,值得觀看


(進入有劇透的正文)在國產懸疑驚悚片基本等於爛片的大環境下,陳正道的大師系列難得地為影迷重新樹立了對這一類型電影的信心。靠譜的演員陣容收穫了普通觀眾好感度,水準始終在線的攝影、運鏡、配樂團隊讓影片在質量上發揮過硬。最重要的是,《記憶大師》用精彩而驚險的手法講了一個能夠自圓其說的故事。與絕大多數國產片中坦然做著甩手掌柜或是放飛自我的編劇一對比,它當之無愧的成了值得稱讚的一股清流和業界良心。

儘管影片將時間設定在了近未來,引入了可以刪除記憶的科技醫療機構這樣的科幻元素,但科幻在《記憶大師》中依然安分地充當了工具和橋樑的角色,而非核心賣點。究其本質,記憶交換僅作為全片的引子,負責將現實中反常識及不合理的轉變合理化,而一個關於尋找真相和追查真兇的人倫故事,才是電影所著力聚焦的。


《記憶大師》採用了黑白影像來呈現回憶的畫面。這種方式十分高明。首先,黑白可以鮮明區分記憶和現實,幫助觀眾不被頻繁切換的剪輯和敘事混淆;其次,黑白能夠模糊年代感,從而大大降低了服化道的壓力,從而保證投資用在刀刃上。從觀影效果來看,雖然影片中的黑白部分佔相當長的時間,但並未帶來很大的不適感,這是一個保證製作人精力優化分配到其他環節、值得借鑒的後期技巧。


(下面劇透預警)在黃渤飾演的男主角江豐錯誤植入了罪犯的記憶後,除了親身代入,影片還有三種回溯記憶的情景來增強觀賞性。第一種是靜止。回憶里的人、空氣、時間瞬間凝結冷凍,如同石化般僵硬,體現了江豐身處不屬於自己記憶中的陌生與震驚感。第二種是循環往複。江豐不斷地走出又走入女子溺死的浴室,無法離開這個無限複製嵌套的環形迷宮,表現了江豐被困其中的無助和痛苦感。第三種是作為旁觀者目擊記憶中的自己做出一系列舉止,展現了他對記憶原來主人的恐懼和疑惑感。

曾有新聞報道稱某患者在手術移植他人的器官後性情大變,或是突然愛吃之前碰都不碰的食物,或是突然從樂天派變得鬱鬱寡歡。如此一來,從醫學角度看,影片中人物記憶錯換之後的判若兩人未嘗只是單純的幻想。常言云,一個人的記憶決定了一個人是誰。那麼,失去記憶和植入記憶後擁有兩套截然不同的人格亦變得極為可能。江豐在逃出警察局時表現出的暴躁、易怒和兇手在最後面對他妻子代晨時的惻隱都變得合情合理。「交換記憶」的情節發展某種程度上為主角黑化和反派「洗白」做了鋪墊,進而避免了人物變成性格單薄的紙片人,不牽強、不突兀地增加了他們的立體感。


影片關注並試圖探討了兩個道德與法律的灰色地帶。一是家暴。傳統的「家醜不外揚」思維和中國女性在婚後通常依附丈夫的弱勢地位,讓受害者像被斯德哥爾摩綜合征控制般地不願意離開施暴者。反派幼年目睹父親瘋子般地對待母親,因此產生了殺死受害女性即是拯救她們的扭曲想法。片中傷痕纍纍的妻子不願意離開、一次次的無條件原諒無異於縱容,令施暴者愈發為所欲為。兇手做出極端行為的背後有著鮮為人知但可被理解的苦衷,影片也有了使人扼腕嘆息的悲劇氛圍。

二是科技的雙刃劍效應。片中男主角江豐想要結束和妻子的婚姻,因此前往「記憶大師」刪除記憶,這家不過問客戶秘密的公司甚至表示即便是殺人罪犯也能夠享受服務。公司負責人在男主角錯植記憶後迅速撇清關係,聲稱技術完全中立,好壞全看使用者,乍看冠冕堂皇實際上卻在拒絕承擔並推卸社會責任。正如對家暴的沉默無形中助長了施暴者的邪惡氣焰,單純追求利益的科技進步也勢必為虎作倀,淪為壞人的幫凶。

回想起來,《記憶大師》的情節結構與《催眠大師》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許可以視為陳正道導演本沒有直接聯繫的二片間的某種內在延續。《催眠大師》中的反轉,是徐崢飾演的催眠師和莫文蔚飾演的病人的身份倒置完成的,即治療者反過來被治療。同樣地,《記憶大師》以段奕宏飾演的警官最後露出犯罪者的真面目實現逆轉。如果說在《非凡任務》里,段奕宏扮演的毒梟老鷹是明著壞,那麼《記憶大師》里的兇手沈警官就是暗著壞。段奕宏在處理這兩個人物時,將肆無忌憚和精心偽裝兩種壞做了區分,前者用陰險和毒辣來濃墨重彩地呈現,後者則用不露聲色來騙過觀眾。在國內院線商業片中,這兩個反派人物無疑是少數給觀眾留下強烈印象、不僅傳神到位,且層次豐富、相當出彩的角色。

觀影結束後,我再度發現《記憶大師》弱化科幻元素的做法相當討巧。除了為數不多的具有未來感的科技公司場景,影片完完全全可以當做一部現代戲來看。導演或是清楚地認識到以國內尚不成熟的電影技術無法支撐起一個未來故事的架構,或是深感業內在科幻片拍攝上缺乏經驗和成功先例,多方考慮下謹慎而剋制地運用了科幻元素。個人覺得,這份可貴的自知之明是《記憶大師》得以揚長避短的前提。在我看來,現階段國產電影所急需要向西方學習的還是劇本創作、配樂、剪輯等專業素養,而目前許多電影人醉心的要麼是迅速和世界頂尖技術接軌,拍一些不中不洋的泛魔幻大片,要麼是在本土化上一條路走到黑,只拍純粹自嗨的快消商業喜劇。對比之下,陳正道導演的追求明顯要高得多。通過兩部大師,他不僅打出了懸疑驚悚片的口碑之路,更將國產電影朝精良類型化製作的方向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想到這一點,我就格外想為他的作品點贊。


以上(豆瓣標題: 倫理迷宮中的絕地突圍——《記憶大師》情節與藝術手法漫談)


這部片子很有趣,男主角姓江,單名一個「豐」字,取稻花香里說豐年之意……(大誤

科幻題材里最吸引我的題材有兩個,一個是時間,一個是記憶。我自己平時就經常在這些困惑中苦苦思索無法自拔。我對於這個世界的苦惱在於,我們生而為人,一把屎一把尿辛辛苦苦長這麼大,然而一切的經歷,是不是只化為了幾段模糊的記憶?如果一年之後,這件事情我記不住了,那我做它還是不是意義?那如果一年能記住,三年又忘了,那麼它的意義就比一年忘卻更大了么?你的人生所有價值所有成就感,是不是就用記憶來表達呢?假如說有一個乞丐,定期植入億萬富翁的記憶,那麼他是不是就自認為度過了一個非常完美的人生了呢?

當我模糊的意識到,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最後只會化為一段段記憶,就會感到一絲莫名的恐懼。因為我知道我想不明白,所以不能細想。

《記憶大師》作為一部軟科幻,選擇的是「消除記憶經歷」時的感情,而不是「消除記憶」,可以說是非常合適的設定,這在記憶互換劇情時避免了很多技術性的困難,就像時空旅行難免會出現各種bug一樣。

從心理學上講,長時記憶(LTM)包括你對世界對自己的全部記憶。長時記憶的容量幾乎是無限的。一個人對信息的記憶能力取決於他對編碼和提取線索的匹配程度。電影中黃渤植入了別人的記憶,總是一段一段閃回有用沒用的線索,有人說這是編劇自作聰明,故意在最後時刻才讓黃渤回憶起最關鍵的信息。但其實這是符合科學依據的,當提取線索不能夠引發特定記憶時,就會出現記憶的干擾。黃渤憑空植入了一段別人的記憶,自己本身既無編碼又無線索,讓他的大腦重新編譯、提取這一段記憶肯定是需要時間的。

電影里看似天馬行空的故事,其實也是有現實的科學依據的,早在2006年,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蓋里·希瓦茲在對至少70多例「性格轉移」的器官移植案例的分析中發現,一名7歲的美國女孩在移植了一名被謀殺的10歲女孩心臟後,開始頻頻夢到兇手的模樣,最終警方根據她提供的「線索」,竟然真的逮住了兇手。蓋里·希瓦茲教授歷經20多年的研究發現,至少10%的器官移植患者都「繼承」了器官供者的性格。原因在於,人體的所有主要器官都擁有某種細胞記憶。當它們被移植到其他人身上後,器官攜帶的記憶就從一個人身上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而另外90%器官移植患者「未繼承」供者的性格,或是因為兩人本身的性格相近,所以改變不易被發覺。(來源:http://health.sohu.com/20170330/n485627071.shtml)

當然,這種細胞記憶的學說並未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可。也有研究者認為,器官移植後性格改變、記憶複製的現象僅在心臟移植手術後發生過,因此進一步研究指出心臟竇房區域有幾束細胞會記憶個體的情緒活動規律加以「拷貝」,然後和大腦情緒管理中心形成一種基於心臟自身實際狀況下的相互協作、制約的關係,非常有趣。

這部電影是一個軟科幻為表,承載著探討社會問題的內核。婚姻、家庭暴力,是一個曾經熱點最近幾年卻鮮有討論的話題。關於家暴的討論已經很多了,我認為電影中黃渤和徐靜蕾的婚姻更有分析價值。

黃渤為什麼要刪除記憶,因為徐靜蕾提出了離婚。他還愛她,由於不想太痛苦,刪去感情,以一個旁觀者去經歷。然而徐靜蕾為什麼提出離婚,電影裡面有隱晦的交代:徐靜蕾和黃渤本身都是非常優秀的作家,但是徐靜蕾為了婚姻放棄了事業,她不寫書了。但是在同行取得了優異成就之後,她又有所不甘。這個原因包括孩子問題至少是推動他們離婚的隱私,否則這一段就是無效信息,一個成熟的導演是不會這樣做的。

這反映了我們社會中一個普遍的現象,女性往往會為婚姻、為家庭、為下一代犧牲自己的事業。這是社會的客觀現實和男權社會長久以來的固有觀念共同造成的。要想更深入的了解男女配對中的價值問題,必須要提恩格斯那部經典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恩格斯先從母系氏族公社談起,考古學家已經證明,許多人類古老的氏族是以女性為核心的社會組織形式(是否在人類歷史中普遍存在這一階段尚有爭議)。在母系社會中,女人佔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因為原始社會男人打獵、女人採集果實,動物肯定比植物聰明,所以男人打獵的收成就難以保證而女人採集的食物是固定來源,你一個大男人天天在外面下光兩手空空的回來,吃我們女人的用我們女人的,自然我們女人地位就高咯。但是一旦人類從採集遊獵文明進入到了農耕文明,男人的體力優勢就凸顯出來了,為什麼農業文明重男輕女,從根上說就因為男人是壯勞力。男人能夠創造更多的價值、掌握更多的生產資料,男人也就成為了社會的絕對主宰。

可以說,農業革命成就了男性,因為男性掌握了經濟基礎,因此就可以在上層建築的方方面面佔據主導地位,諸如「夫為妻綱」「三從四德」「一妻多妾制」就是在封建男權社會為女性量身打造的枷鎖。然而工業革命後,封建的男權社會難以為繼,因為女性也可以參加工作、從事物質生產活動,而且工廠中,存在著一些特殊的、細緻的工作,女性相比男性佔有特殊優勢(如棉紡織業)。工業革命,為女性的解放提供了經濟基礎。

中國女權運動旗幟人物魯迅先生在《娜拉走後怎樣》中指出,娜拉出走後的命運:要麼墮落、要麼回來、要麼餓死。原因很簡單,娜拉沒有工作、沒有錢,除了出賣自己的身體就是只能向「玩偶之家」低頭,可見女性的工作權力是多麼的重要,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就是這個道理。

這個社會就是對女性的自然價值評判大於社會價值,很明顯是不合理的,是一種遺留落後觀念的慣性,畢竟我們社會早已經走過了農業體力勞動時代和暴力戰爭年代——需要對男人的蠻力賦予極高評價的。然而在現代社會中,諸如污名化女博士、職場女強人等現象非常普遍,認為女人的價值就在於生育和相夫教子的觀點同樣非常普遍,這是對女性的不公平。

這也就解釋了這樣一個社會現象:為什麼女性會更多地選擇「上遷婚」——即在選擇配偶的時候,傾向於尋找社會價值優於自己的男性。在男權社會中,女性的上升通道更加狹窄,而婚姻就成為了許多女性最重要的階級晉陞途徑。現代社會中工作不同於農業工業生產的重體力活,女性對於男性來說並無劣勢,然而我們可以看到在普遍的工作中,女性工作者受歧視的現象是很普遍的,雖然這種歧視通常表現的很隱形,最集中的表現就是這種(相對於男性)的上升通道狹窄,看一看政界精英、商界領袖中女性占的比重多少,一目了然。

所以當今社會就出現了這種普遍的女性「上遷婚」現象,就是因為他們不得不通過婚姻選取社會價值高於自己一個等級的男性來實現階級晉陞。在這其中就形成了普遍的「剩男」與「剩女」現象。我們看上圖,最底層的男性無法滿足女性對於高社會價值的需求而被自然選擇淘汰,尤其是在男女比例失調的狀態下,最貧窮的農民群體成為了最直接的受害者,諸如「光棍村」等現象早就十分普遍,這也成為了拐賣女性的罪惡土壤。同樣,我們想像一下把「剩男」以上的男性三角平移過去,如果每個女性都選擇高出自己一個等級的男性,那麼理論上講男性是不夠用的,於是那個陰影部分就形成了無法匹配到高價值男性的「剩女」。很明顯,現在作為一個社會現象的「剩女」們,他們不是找不到配偶,而是找不到符合自己高要求的「配偶」,尤其是越高價值的女性(諸如女高管、女博士),他們需求的配偶價值就更高,自然就很難匹配了。

在普遍的「上遷婚」社會中,婚姻市場的集中表現為底層男性之間的競爭與上層女性之間的競爭。在底層男性中,最缺少競爭力的男性被淘汰出局,成為婚姻擠壓的犧牲品,只能尋找更貧窮落後地區的上遷婚女性,諸如買越南新娘等社會現象就源於此。但是並不代表著女性社會地位的相對提高。在上層女性的競爭中,直接表現為自然價值的競爭,因此我們會看到女性對於自己身材外貌的要求遠高於男性,她們會苛求與自己的身材(明明很瘦,非要說自己胖),對自己的外貌不吝投資(前一陣很火的猜化妝品多少錢)。說白了在男權社會中,婚姻就是一次女性的自然價值與男性的社會價值的交換。考慮到國家社會對女性生育成本補償不夠,主要靠家庭,也就是男性。所以男性必須有一定超額收入,這是對女性生育成本的補償。

所以電影里的故事——徐靜蕾和其他受家暴的女性——是一脈相承的:為什麼女性往往選擇忍受家暴,因為她們通常不掌握社會資源,但又要承擔哺育下一代的社會壓力,忍氣吞聲成為了她們唯一的選擇。否則沒有經濟實力的她們就會像娜拉走後一樣:餓死、墮落或是恥辱地回來。

電影中徐靜蕾放棄離婚的原因是她懷孕了。那麼根據我們上面的分析,再加上黃渤大腦中犯罪者的記憶永遠保存了,那麼一部《徐靜蕾之後會怎樣》不由得讓人不寒而慄。


昨天本來沒有看電影的想法,但看到朋友圈裡刷屏般的好評,加上對黃渤、段奕宏兩位老戲骨合作的期待,臨時決定去看這部電影。
一句話,誠意滿滿、匠心獨具,是部值得看的好電影。
建議不要獨自去看,可以找平時聊的來朋友一起。電影結束後一起討論電影,回憶細節,有時會比看電影本身更有趣。
首先,給這部電影的用光點贊,雖然不太懂原理,但整體的暗色調、人物面部特寫的處理、全景鏡頭的烏托邦感,都能讓人感覺恰到好處。
其次,影片的配樂也很棒,每次在劇情發展時都會有適當的音樂。黃渤在第二次回憶殺死李慧蘭的時候,陰暗的色調、深遠的管弦配樂、黃渤絲絲入扣的演技,真的讓我有一種墜入冰窖毛骨悚然的感覺。久久不能平息。
各位演員的演技不必說,全程在線,除了小警察的偶爾會感覺齣戲,其他演員一直能把你帶到故事之中,很自然,也很有功力。現在還忘不了李慧蘭死的時候的那雙眼睛。黃渤和老段作為演技擔當自然不必多說,把那麼複雜的內心戲演繹的很到位也很有味道。就連小芸這個小女生也演的很棒,其演技超過了國內大部分當紅小鮮肉。最後,徐靜蕾真的好美呀!
劇情,作為一部懸疑劇,劇情還好,但有瑕疵。上面的優點很好的彌補了劇情的缺陷。感覺兇手從醫生轉向段這點牽強,但好在前期有細節鋪墊,也還說的過去。但最後一點段奕宏替換黃渤回憶、自己出口解釋劇情這就有點敗筆了。可能是為了照顧絕大多數觀眾的心理感受,把很明顯的暗示直接明示,但真的很尷尬。。。。段奕宏與徐靜蕾對視那個鏡頭全場笑場。。。。你可是個懸疑劇哎!生生要變成大團圓的愛情劇
總體很棒,會去二刷。


五一檔里,《記憶大師》的質量是最好的。導演陳正道和編劇任鵬的組合,開始顯示出他們創作上的傾向性和獨特性。

《催眠大師》雖然在懸疑這一塊,只是及格,但難得的流暢完整。《記憶大師》有著《催眠大師》升級迭代的野心,但野心太大的結果是,雜亂。

閃光的只是個別橋段,如成年的黃渤回到段奕宏的記憶里,看到少年時浴缸里的母親。再如黃渤和徐子珊用同樣的姿勢和小女孩對話。

影片被黏貼得最多的標籤就是燒腦。

這也是我對影片最不滿意的地方。主創製造懸疑的方式,還是多線索和拐彎兩種手段。

出場人物繁雜,而每個人都背負有不為人知的故事。本質來講,這種燒腦考驗的是觀眾的記憶力而不是智商。對主創而言,也是把腦力勞動變成了體力勞動。《記憶大師》的線索是兩到三部電影的體量。

拐彎這種手段,玩的還是慣性作用。它把觀眾引領到一個慣性思維情境,然後迅速切換到另一個思維體系里。但這是笑話和段子的手段,而不是電影可以頻繁使用的技巧。

燒腦的本質是智商上的碾壓。

首先是大,大局在握。是身在事內,但已經俯視了脈絡和走勢。對時事瞭然,對人性通透。

然後是小,細緻入微。是抽身事外,但洞若觀火,是暗流洶湧里,知曉每一處漩渦。

智商不一定是學識,是頭腦里的清晰,是技術上的圓熟。是時時警惕之心,是處處領先一步,如圍棋,如劍道。


一直不怎麼看國產電影,看過記憶大師的一個朋友跟我說黃渤的演技可以讓人忽略掉劇情的巨大bug,導致我先入為主在看電影的時候一直在思索劇情的bug在哪裡……

因為和不同好友約電影,其中一邊又臨時改電影,我又記錯了兩邊的時間,造成了一天看兩場記憶大師的情況。但結果發現第一遍即使看過了,第二遍仍然看的津津有味,不得不說渤哥的演技滿分……說說印象比較深的幾點吧。

1.漂浮在空中的超現實金魚。

個人認為劇情的一個bug就是沈漢強存進的是殺了李慧蘭的記憶,但是為何江豐又能讀到他很多年以前的兒時記憶?就算是存的殺人記憶也不合理,因為好幾場兒時的記憶都與殺人無關,江豐也說了記憶重載不是夢境,只能看見記憶里的東西,那為何沈漢強母親捧起的金魚會飄在空中?

朋友的解釋是,沈漢強在殺了李慧蘭後勾起兒時回憶,所以夢到了母親,而存記憶的時候將夢境一起存了進去,所以江豐看到的是沈漢強的夢境,那麼金魚飄在空中也不奇怪了。我覺得這個解釋算是合理。

2.「你讓我感到噁心」

可能是我自己的原因,一直在糾結為什麼李慧雲要對兇手說噁心,sick一詞,若兇手是陳姍姍,那麼可以理解為對閨蜜是同性戀且喜歡有夫之婦的好友的一種厭惡,但兇手是沈漢強,沈漢強若是從陳姍姍為李慧雲報警那次事件開始和李慧雲一家有接觸,按理說沈漢強對李慧雲應該只有像是對母親那樣的同情和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不應該會有愛情,但李慧雲說的是「我是不會愛你的,你讓我感到噁心。」

sick用了重音,且沈漢強對這個詞反應很大以至於將李慧雲推下了樓梯將其殺死,那沈漢強和李慧雲僅僅是從家暴案才開始有所接觸的嗎?感覺電影因為剪掉了有些劇情導致並不是很容易看懂,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我蠢。

我自己的理解是,沈漢強的母親有一個妹妹,短頭髮,曾在姐姐逃回家中時欲打電話報警被母親遏止行為的妹妹。這個妹妹就是李慧雲,而從頭到尾,沈漢強的姐姐並沒有被透露出名字【貌似是 沒注意她有名字】,所以並不知道她是否也姓李,因為她並未出現在警局關於家暴案件的資料里,所以查不到名字也是情有可原,但若是查到了名字,想必能輕而易舉聯想到她與李慧雲的關係,沈漢強便會輕易暴露兇手身份,這樣電影就不好玩了。

李慧雲和姐姐一樣,受到母親的影響,「家裡的事傳出去多丟人」,並不認為丈夫對自己施暴是一件違法的事情,而沈漢強於她有血緣關係,所以李慧雲才會對沈漢強說出「我是不會愛你的,你讓我感到噁心」這樣的話,這是我個人理解。

3.陳姍姍

到了電影中後期電影將情節過渡到陳姍姍身上,指出她是兇手的時候我並沒有信,一個女人一般情況下是沒有那麼大的力氣能將成年人捂死的,果然之後有反轉。

陳姍姍是一開始就被沈漢強接近的對象,從陳姍姍的視角看到的江豐,是一個暴躁,對妻子有極強控制欲的男人,再加上她經手了李慧蘭事件,在面對張代晨對丈夫性格的解釋,自然而然也誤以為張代晨也是家暴而不自知的受害者。影片雖然沒有刻意交代陳姍姍與沈漢強的關係,但陳姍姍帶張代晨到了沈漢強以前的家還騙她說「這是我以前的老房子」,足以說明沈漢強利用她對江豐的誤解和對家暴女性的同情,將兇手之名嫁禍給了她,並告訴她要將張代晨帶到花房那裡,躲避江豐,是為了張代晨好,陳姍姍信了,於是兩人在花房被沈漢強偷襲雙雙擊昏。

而江豐對陳姍姍的敵意也源於誤會,他知道李慧雲最後一通電話是打給兇手的,而沈漢強修改了最後一通電話,夾在李小芸的資料里遞給江豐,江豐暗中記下號碼逃出去在音樂會結束後打出,陳姍姍的電話響了,於是他理所當然認為陳姍姍是殺人兇手,而沈漢強是在包庇她。

總而言之感覺陳姍姍十分無辜了……結局被沈漢強打了一槍也不知道死沒死,最後的鏡頭又是給江豐和張代晨的,十分好奇她的結局啊。

4.雷子 要錢的老人

很多人疑問雷子是怎麼找到花房地址的,我個人理解是電影開始和後來找雷子要錢的老人是沈漢強的爹,所以他認識畫像上的女子,指著畫像一臉不可置信地問雷子,你這畫像是從哪來的?所以花房地址是老人告訴雷子的,畢竟那裡也曾是他的家。

5.T國

就是泰國啦,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開場一個超酷炫的大樓,之前在微博看見印象深刻,以為是美國法國之類的國家建的,查了下發現是泰國十分吃驚,就記住了。所以開場看見那個大樓一下子就想起來是泰國啦~!貼一下這個酷炫的大樓圖好了

是不是酷斃了??!!


總的來說記憶大師非常好看了……以我的腦子反正是看不出有啥不能圓的bug。最後給渤哥的一個回答鼓掌


記憶大師我看了兩遍。

說真的,挺想寫寫電影的,但基於我個人的經歷,電影里的一類場景,更能觸發我心底那層被塵封的情感。

那就是家暴。

作為一個家暴親歷者,看到這部片子時,憑心而論,有不適感。

第一層不適,源自電影中受害人被迫害的樣子,看著難受。

第二層不適,源自這些場景,讓我回想到我當初,哪怕我到現在,都有點避免提及此事。那個當事人,是我當時的男友,時隔五年,再無聯繫。

看這部電影,刪除記憶這個點,和受害人心理這個點,我太感同身受了。

前者,就像影片所展現的那樣,每個人的大腦就像一座電影院,那裡存放並不間斷地放映著各個時期的記憶影片,喜劇、悲劇,浪漫、悲傷,任何一段使你感到不愉快的記憶,你都可以勾選刪除;任何一個你不願回憶起的錯誤和遺憾,你都可以通過記憶手術進行修正。如果後悔了,沒關係,你還可以在72小時之內重新恢復,你還有一次「重新修正」的機會。

這樣的人生,就是《記憶大師》里搭建起來的一個新世界。

反觀我自己,我倒是挺嚮往這樣一個世界的,說實話,我也想去刪除關於曾被男友家暴過的記憶。

五年前剛來北京打拚,和男友同居,來北京是為了他。

當時在北京誰也不認識,從零起步,找工作找地焦頭爛額,男友不務正業,不上班,在家裡基本就是打遊戲。不太想展開說很細緻了,大致就是房租,我出,家用,我出,他的零花錢,我出,他的衣服,我買。他對我的控制,體現在,不允許和所有異性聊天,逼著我刪掉一切異性,否則罵;工作上有異性提供工作線索,幫助的,他說人家圖謀不軌,不讓繼續聯繫,罵;以及一切否定,從人身到工作,從生活到夢想。

第一次上升到暴力是掐脖子。

事後,我有想過離開,出於心軟和他的控制(那個時候有怕的心理),作罷。

第二次拳腳相向了很久,在此之前我已預測到不對勁,給他的朋友發了一條微信,請他無論如何在半小時內趕到我家,我的做法是明智的,在他朋友趕到時,他仍沒停止毆打。

原因是我花了很長時間和精力,委託當時的領導給他找了一份適合他的正經工作,過程里他一開始也同意這份工作,到真正要去應聘時,他拒絕了。當時的經濟狀況是同居大半年了,我的積蓄已經花光,他沒有收入,我的收入也很微薄。見他如此,基於這大半年來不求上進的表現,壓力,心灰意冷,對我不好等等湧上心頭,於是我提了分手,當晚便遭到暴力對待。

毆打的細節不做描述,可以說是我活了這麼多年,最為恐怖的一晚。

屈辱,憤怒,心痛,傷心,害怕,緊張,諸多情緒於一身,好像刻到記憶里最深的地方,如今隨便一想,也能迅速提取出當時的感受。

好在是我沒有像電影里的兩位女主一樣選擇忍,第二日我叫來一個同學幫我搬家,我搬走了。

當日他流下眼淚央求我不要走,並且認錯。

我也記得看到他這樣,我也哭了,但異常堅決。


這是我活到現在,做過的最正確的決定。


再後來,我有像《記憶大師》這項技術的闡述去解剖我自己。將我從記憶深處的參與者變成旁觀者,暫時摒棄那些情緒,感受和細節。我在追問自己為何會開始這樣一段感情,源自內心想要去選擇這類人的心理動機是什麼。

如果不去深入分析,那我很可能會成為下一個許瑋甯和李慧蘭,對一個親歷者而言,這些才是未來最具影響力的東西,也是我人生宿命的真正構成部分。

當然我得承認,完完全全將自己剖離出來,去細品每一處「促使這件事發生的」動因,是一件很殘忍很痛苦的事。在這個過程里,我基本在逼迫著自己像心理醫生究底,進行自我疏導,總結,從而達到自愈。

被家暴者不去離開家暴者的原因,最根本的,還是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控制。

通過打壓式控制,家暴者用他最善用的武器,對被家暴者實施精神迫害。一如我當年對他產生情感依賴以後,容忍他不斷打擊我的自信和自尊心,

漸漸地,出於愛意,也出於對未來的惶恐,你會將「我真的無法處理這些工作」,「我這麼一無是處,還好有他包容」,「除了他我真的沒有辦法」這些漂浮在你腦海里的聲音,日益變成「的確如此」的想法。一旦陷於此,受害者很難擺脫和家暴者的聯繫,甚至會為了得到家暴者的獎賞或改觀,百般示好。

封閉式管理,也是家暴者的另一個手段。隔絕受害者與異性聯繫,干涉交際圈,家暴者會以「太在乎太在意所以無法容忍你這樣的行為」為理由,做逐層干預,以此彰顯他愛的厚度。而當真正的暴力來臨之時,受害人發現她已深陷一個封閉的圈子,這個圈子除了家暴者,無人可說,可應。

真正讓人迷怔的怪圈,也歸結在被家暴者自身。在這種相處模式下,對應著兩種受害人,一種是真正受制於完完全全的控制從而無法逃脫的(威脅生命甚至囚禁),還有一種是半被動型,只要家暴者施暴事後配備道歉,補償,甜言蜜語,受害者主動承擔起為他的暴力行為進行合理化,美化的責任,一切都是因為「他太愛我了」。掐脖子一事發生以後,我做了很久的思想鬥爭,最後敗在他的甜蜜攻勢下,然而引發了第二次的悲劇,這就是個例子。

只要開一次頭,家暴這類事,會成為一個莫比烏斯環。

好像每一個心如死灰背後有一個新的希望,繞來繞去之後,變發現一切只是在循環。

所以你看許瑋甯在丈夫來家道歉後,便跟著他走了,結果仍舊走向悲劇。助力她丈夫的幫凶,還有家人的縱容和男權社會下的老舊家醜觀念。

許瑋甯和李慧蘭更無法逃脫些,孩子佔據了她們的生命,成為不可分割的部分,為了孩子容忍長期的暴力和威脅,致使自己陷入莫比烏斯環中,無可自拔。

沒有深陷更為複雜的家庭環境中,以及清醒及時,五年前的我順利逃脫出那段感情,經過梳理和自愈,現在成為很堅毅的,很清醒的一個人。

可是我明白還有很多人,也許沒有我那麼幸運。

這段記憶對我的影響大嗎?實話是,大,太大。五年間變了個人,一切總歸是往好的方向發展。

我很確定我從那個陰影帶走了出來,並且很開心能自我梳理,後來我走到現在,成長為當下的樣子,我也覺得很幸運,但也很確定回想當初,心理上仍有不適。

正如電影里講的那樣,記憶在多麼深的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的性格特徵和行為方式,那幾乎是一個人宿命的來源。或者更準確地說,是那些曾經經歷過的一絲絲情緒和感受,築成了我們後來的人生。

自由地刪除並重載記憶,是《記憶大師》為這個世界給出的另一種可能。這樣的技術像是一瓶修正液,面臨婚姻破裂的人希望拿它修正自己的愛情,殺人犯妄圖拿它修正自己的道德,有過痛苦回憶的人,可以拿它做情緒治療。

為了一種「可修正」的人類宿命而產生討論和思考,以及家庭關係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留有思考,和對家暴這個社會現象做出預警,這是一部商業類型影片於我而言,最寶貴的意義。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電影《雷神3:諸神黃昏》(Thor: Ragnarok)?
如何評價李安的新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有哪些好看的與京劇有關的電影?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懸疑電影 | 段奕宏演員 | 記憶大師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