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具全體,向沉於淵深靜密之中」是什麼意思?

百度不到,自己也理解不透,特來求問。

特別是「全體」的意思。這個「全體」我覺得應該理解為條件,就是說「即使是聖人這樣有成道的條件的人,如果不能做到虛靜也很難發力。」這種理解對嗎?

上下文如圖


謝謝 @碎瓦 的邀請。看到 @碎瓦 、 @譚酸菜 、 @王贇 Maigo 幾位大牛都十分謙虛地在問題評論里討論,我也覺得非常不好意思,就試著寫一個班門弄斧的回答吧。: )


題主引用的這段文字出自明代憨山大師(德清)的《莊子內篇注》,看起來是一個比較新的版本(我手頭有的一個版本是比較老一點的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09 年的一個豎排版,內容無差),可能是崇文書局 2015 年出版的那套《禪解儒道》叢書,其中還有憨山大師的《老子道德經解》,蕅益大師的《四書蕅益解》等。這套叢書的簡介是「以佛家的智慧來解儒家和道家的經典」,從佛家來看道家……嗯……確實有很神奇的感覺。


這一段分析是對於《逍遙遊》開篇第一段的解讀。《逍遙遊》的原文如下: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我們先來看看德清是怎麼解釋的:

海中之鯤,以喻大道體中,養成聖人之胚胎。

「怒而飛」者,言鵬之大,不易舉也,必奮全體之力,乃可飛騰。以喻聖人雖具全體,向沉於淵深靜密之中,難發其用,必須奮全體道力,乃可舍靜而趨動。故若鵬之必怒,而後可飛也。聖人一出,則覆翼群生,故喻鳥翼若垂天之雲,此則非鯤可比也。

題主問到的「雖具全體,向沉於淵深靜密之中」這句,主要是對於「化而為鳥」這個過程和「怒而飛」的解讀。我認為這裡的前一個「全體之力」的「全體」,應該類似 @王贇 Maigo 在評論里所說的「整體」的意思,後一個「雖具全體」的「全體」,個人認為比較接近「(成為聖人的)各方面條件/能力/修養」的意思。整句話我的理解大概是「聖人雖然具備了成為聖人的各種條件/能力/修養,但之前都深處於幽靜隱秘的狀態」,接近「韜光養晦」,或者陳壽《三國志》里徐庶所說的「諸葛孔明者,卧龍也」之類的。(補充: @赫連雲卿 認為此處的「向」比起「之前」的意思,解釋為「假設,如果」的意思更為妥帖,我也比較同意這個觀點,具體的分析可以看他的回答 : ) )


德清理解的整個的這個過程,我覺得比較像《易經》里的「潛龍勿用」、「或躍在淵」、「飛龍在天」的變化。


後面德清對「且夫水之積也不厚」這段的解讀就更可以對照前面這段來看了:

此一節,總結上鯤鵬變化圖南之意,以暗喻大聖必深蓄厚養,而可致用也。……非大道之淵深廣大,不能涵養大聖之胚胎;縱養成大體,若不變化,亦不能致大用;縱有大聖之作用,若不乘世道交興之大運,亦不能應運出興,以成廣大光明之事業。是必深蓄厚養,待時而動,方盡大聖之體用。……意笑世人輕薄淺陋,口耳之學,又無積德深厚,何敢言其功名事業也。

……這個和他在《憨山老人夢遊集》里的觀點差不多:

故曰:風之積也不厚,則負大翼也無力;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然吾人本具性德,雖天然廣大,自非積養深厚,則負大任也無力。是故古之豪傑之士,賦特達之才者,靡不刻苦勵志,以淬其利器,以待天下國家之大用,以建千載不朽之大業,所以光照百世,澤流無窮,所謂源遠而流長。

(喂這真的是出家人寫的嗎……)


結合這個看他對《莊子》的解讀,就比較好理解了。 @塗森破 的回答,話糙理不糙。個人覺得「誰知其大」,「難發其用」,「聖人乘大氣運以出世間,非等閑也」,「聖人應運出世,則為聖帝明王,即可南面以臨蒞天下也」這些話實在看著挺入世的……


不知道題主讀《莊子》大概是在一個怎樣的階段。如果是初讀《莊子》的話,建議不要先看太多研究著作或他人的解讀,以注釋能夠幫助自己基本讀懂(但不要影響自己的理解)為標準就不錯。孫通海譯註的《莊子》(就是中華書局那個黃色封面的版本),注釋和譯文都通俗簡明易懂,比較適合入門的讀者(感覺很像中學語文課本);比較推薦的是中華書局出版的陳鼓應的《莊子今注今譯》,參考了各種校注本,是較好的通俗讀本。


在讀過《莊子》原文,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以後,就可以看一些歷代研究集成的著作了,比如中華書局出版的《新編諸子集成》叢書里清代郭慶藩的《莊子集釋》和清代王先謙的《莊子集解》等。之後再讀各家之言,比如這本憨山大師的《莊子內篇注》、錢穆的《莊子纂箋》、南懷瑾的《莊子諵譁》、方勇的《莊子詮評》、聞一多的《周易與莊子研究》,以及張文江、流沙河、王蒙、傅佩榮甚至於丹等人解讀的《莊子》,就會比較有自己的判斷了


最後還想起來一個有點好玩的,德清所說的「必須奮全體道力」里的「道力」在佛教里指的是修行的功夫,類似道行的意思(看過《海賊王》的各位體會一下……

歡迎大家多多指正交流~


--

References:

[1] [明] 釋德清,《歷代文史要籍注釋選刊·莊子內篇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2] [明] 釋德清《憨山老人夢遊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3]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2009


一不要看註解,
二不要看註解,
三不要看註解。

四莊子本身追求逍遙不追求成聖,黑起聖人來莊子更是不遺餘力。然後儒道兩家對聖德理解並不是一個東西。

五,這涉及到主觀能動性,

六,你理解反了。

說的意思是就算是有這個條件而不去做還是沒有用的。

而不是說不做到靜虛就無法發力。

而是本就是靜虛,寶寶就是不發力呢。

這一頁上下通讀儘是bull shit

註解讀的越多,
對你理解本質而言,
其實是一個更大的阻礙,

大師們對道的理解與我對道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

然而這位大師混雜了儒家思想,這就讓我覺得非常的哈哈哈哈了

或者實際上來說這位大師是一個披著大師皮的儒。

這對你理解逍遙遊反而不利。

你憑什麼說莊周是在用鯤鵬比喻聖人?
你怎麼證明?
莊周這樣說過么?
完全無中生有的事情。
你再說一遍,
導致了後人對理解出現了巨大的偏差,

等於你也有責任吧?

道,我明白,
卻說不出來,
因為我要表達出來就和我理解的有偏差,
用語言說出來又有偏差。

凡言書所表,

皆為邪魔,亂惑本心,

悉達多也說過類似的。

所以有拈花一笑。


對了這位大師還有各種各樣的註解,

註解道德經呀

6666666666

看的本座直想早早的送他一場圓滿清靜寂滅靜樂大歡喜口牙。


@燕仰 的回答已經很好了,我簡單地補充一下。

第一,有關「全體」。
首先,「」這個字,在文言里有多個義項。首要的義項便是身體,為全身的總稱。《說文解字·骨部》:「體,總十二屬也。」段玉裁註:「首之屬有三:曰頂、曰面、曰頤;身之屬三:曰肩、曰脊、曰臀;手之屬三:曰肱、曰臂、曰手;足之屬三:曰股、曰脛、曰足。」又如《孟子·告子上》:「體有貴賤」,孫奭疏:「一身合而言之謂之體」。再如《慧琳音義》卷八十九「體羸」注引顧野王云:「體即形也,身之總稱也」。
其次,「全體」的第一個義項,則是「整個身體」,引申可為「事物的全部」(茲不舉例)。
放到具體篇章中,「『怒而飛』者,言鵬之大,不易舉也,必奮全體之力,乃可飛騰」,此處「全體」作「全身」或「全部」講,都說得通,即是說」鵬很大,不能輕易飛起,必須運起全身之力,才能飛騰」(注意:「奮」的本義即是鳥張開翅膀飛起的意思)。換言之,此處「全身」即是「全部」。後面兩處「全體」,容後再議。

第二,有關「」。
這個字的義項也很多, @燕仰 將之理解「之前」,竊以為還可以商榷。「」有「假設如果」的意思,如《史記·伍子胥列傳》:「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考原文為「……,必須……,乃可……」的句法,我認為此處取「假設,如果」的意思,似乎更妥帖一些。

第三,「靜密」。
看題主划出了這兩個字。「靜密」的意思應該無甚疑義,就是「安靜隱密(封閉)」之義。如薛調《無雙傳》:「微灌湯藥,切須靜密」。又如《雲笈七籤》卷六一:「夫服氣導引,當居靜密房室,不欲處高屋當風」。

第四,後面的「全體」和「全體道力」。
「以喻聖人雖具全體」,此處的「全體」承上句大鵬之「全體」而來,那麼,「聖人雖然具備全部」似乎就說不通了。所以,第一個「全體」應該是說「全身」。那「聖人雖然具備全身」是什麼意思?難道只有聖人能具備全身么?豈不可笑么?聯繫《老子》、《莊子》兩書,從整體上來看,我的理解是聖人所具備的「全體」,不是簡單的身體,而是「道體」。這個「道體」的對外表現,則是後面所說的「全部道力」。此外的對應關係可參證下文「縱養成大體,若不變化,亦不能致大用」,這裡「體」與「用」恰恰是本體與功用之間的關係,與前文「道體」(姑且當作是「道體」)與「道力」一致。

最後,簡單說說我的一個看法。我們疏通前人著述,私以為應該滿足三個條件。第一,每個字所取的意思,應當從該字的所有義項中選取而不是生造解釋。第二,所取的意思放在原文能夠講得通。第三,滿足了前兩點後,解釋出的意思能夠符合原作者的思想。釋德清此書我沒有讀過,所以,我只能就前兩個層面來談談看法,姑且言之,還請方家指教。


唉,你們這些中國人啊,到底是怎麼讀書的呢?
特別是高票答案 @燕仰 ,說那麼多,然並卵。(¬︿??¬☆)

「以喻聖人雖具全,向沉於淵深靜密之中,難發其」……「體用」是你們中國哲學尤其是理學的重要術語啊!比如張子曰:敦厚而無化,有體而無用也。(實際上德清這裡化用的就是這句話)
明代理學風氣濃厚,德清又作為儒家化的和尚,當然熟悉「體用」及相關涵義。
而他這裡使用的「全體」,源於「全體大用」一詞。
這四字最初是來自朱子對於《大學》的討論。之後,早於德清百多年的明代學者丘浚在其《大學衍義補》中將「全體大用」之義進一步闡明:臣惟《大學》之書,儒者全體大用之學也。原於一人之心,該夫萬物之理……
德清不可能不知道朱子,對於同時代的先賢丘浚及其「全體大用」之語想必也是知道的。因為《大學》是當時文人入門書,而《大學衍義補》又是當時關於《大學》的著名參考書。
德清這裡化用的是張子的話,同時又融入了自朱子到丘浚在對《大學》的討論中形成的「全體大用」思想。
丘浚認為:心為,為本;事為,為末。但體用本末一貫(夜深,我就懶得註明出處了)。
在「全體大用」一詞中,「全」和「大」是動詞。「全」是「使……周全」或「使……完善」之意,「全體」,意思大致是完善心性。不過德清在句中又把「全」化為形容詞,他在這裡說的「全體」,意思是「完善的心性」。
德清這裡講的並無高義,祖述的不過是前人講濫了的道理。
所謂「聖人」,對儒家而言,首先要格物致知修身養心,以此讓自己心性完善(全體),但不能僅僅就這樣宅在那裡只顧著個人的完善,而要治國平天下(大用);對於佛家而言,不能只顧著自己悟完道(全體),宅著做個「自了漢」,而要在悟道之後接引他人,普化眾生(大用)。

夜深了,打瞌睡中,不知道講清楚木?但我也懶得進一步說了。
總之,記住,這裡的「全體」是和「全體大用」思想相關。
再次嘆息,你們中國人,怎麼連「體用」這樣基本的古代哲學術語都不知道呢?亂扯一氣很好玩嗎?大大辜負了我這個非洲人對你們的美好景仰。( ̄▽ ̄)"


就是一個簡單的比喻。「雖具全體,向沉於淵深靜密之中」,就是指化鵬以前的鯤形態,大聖之胚胎。難發其用就是「誰知其大?」


重點不是「靜」,而是莊子原文的那個「怒」字。

這個注釋說的是,逍遙遊寫鯤到鵬的變化,是比喻聖人從孕育到真正成其為「聖」的過程。

其實並沒有什麼難的。我個人建議不要太拘泥於用小學來解讀。

不過話說回來,這個注釋的看法我是不認同的。


感謝你,這話看的想哭真是精髓啊。

這話的意思是這樣的,昆沒有化鵬前雖然他們是一種東西,但是沒有化之前是無用的。一個人不論對天人合一理解多麼透徹,心裡沒有執著,但是沒有達到極靜化境前是無法無所不為的超然(自然)狀態的。在此之前只能求靜,化境後可舍靜求動,無所謂靜動了。


理解不對的哦

斷句不對.話沒說完。 來 讀下全句

以喻聖人雖具全體,向沉於淵深靜密之中,難發其用,必須奮全體道力,乃可舍靜而趨動

講的是潛龍勿用的後一階段 呢。:)


全體:各方面(優點)。暫且意譯一下吧。用它來比喻聖人,即使具備所有的優點,往往埋沒于山野(底層),難以施展他的才華。


易經謂之「潛龍勿用。」


向:向者,以前,從前。
把字的意思搞懂,是在字面上理解文本的第一步。


以喻聖人雖具全體,向沉於淵深靜密之中,難發其用,必須奮全體道力,乃可舍靜而趨動


憨山是以佛學理論解讀莊子

雖具全體

覺知通吻 能入圓元 若於所歸 立真常因 生勝解者
即是聖人之全體 聖人陰界入心 違遠圓通
由此雖然無復馳逸 入無所入 似歸於淵暗寂靜中
立所得心 成所得果 所以不能真正任運自如 遇到境界困頓 雖用盡全力 舍靜而驅動 由因受生 能動色體 順益違損 二現驅馳 又併入另一個有為法中

所以憨山指出聖人為名相 非留生死及諸塵垢 乃至虛空 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妄元無因 於妄想中立因緣性 皆是眾生計度

中途成狂 因依迷惑 逢此現前 各以所愛 先習迷心 而自休息 所以不是真自在逍遙 不是真聖人的理體

聖人要真正超脫 需要度過劫濁 煩惱濁 命濁 眾生濁 見濁 從始成就 不遭岐路 從中發化
所以有 怒而飛 其翼若垂天之雲 引用象徵手段 若垂天之雲 意本覺妙明 含攝十方


推薦閱讀:

中國妖怪中最孤獨的妖怪是哪個?
有哪些古人拿來開車的句子/詩詞?
有哪些古書里有「我孝庄」一類的錯誤?
「鈺乃玉石不可軒」這句話出自哪本書?
《題都城南庄》的格律是什麼樣的?

TAG:文學 | 文言文 | 中國古代文學 | 莊子人物 | 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