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目見日,不見長安的典故是否有什麼深意?


反對高票答案。

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便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高票答案里的,《不見長安》這首歌講述的是,一個旅者仰慕長安,朝思暮想夜不能寐,於是他啟程,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長安,到達以後,卻又發現和想像有所不同,於是失望悵惘。這裡的」距離「實則是理想和現實的差距。
而對於明帝而言,長安原本就是晉朝國土,只因國力衰弱,皇室不得已之下東渡。這裡的」距離「,是地理距離,與故土相隔千萬里,有家不能回。
所以說,即使歌名叫《不見長安》,和」舉目見日,不見長安」完全是兩碼事。

回到原文。
晉元帝第一次問明帝「長安和太陽哪個更遠」 的時候,明帝回答:「太陽遠,因為從來沒有人從太陽來。」
這個時候,明帝是從「所聞」,也就是聽覺的角度判斷的。父親涕淚橫流,思念故土,明帝回答長安更近,帶有寬慰意義。
當元帝第二次當著臣子們的面問的時候,明帝改口說:「長安遠。」元帝問為什麼,明帝回答:「抬頭就可以看見太陽,卻看不到長安。」
也就是說,「舉目見日,不見長安」是從視覺的角度判斷的,而明帝的聰慧也就體現在他的改口上。山河破碎,蒼生流離。王公大臣拿著國家的俸祿,卻碌碌無為膽小如鼠,只知逃避戰亂,割城棄地。長安明明就在那裡,可是卻不能回去,如同相隔千里。相比起來,太陽倒是就在頭頂,豈不是更近?明帝意在諷刺朝臣們的無能無膽,也暗藏對「國家勢弱,朝廷無為」的悲哀。
這就是「舉目見日,不見長安」。固然有對故土的眷念思慕,更深的是悲哀、嘆息以及諷刺。

————————補充————————

有人質疑為什麼明帝才八歲就知道諷刺了。

雖說我個人看來這並沒有什麼不可以的,還是補充一下。

「舉目見日,不見長安」這段的原文,出自《世說新語》,所在的篇冊名叫「夙惠」

不解釋「夙惠」的意思了。

不能把評論的時間用在多查查原資料上嗎。

———————26/6/16———————

之前忘記說了?_?

吐槽一波:

「長安明明就在那裡,可是卻不能回去,如同相隔千里。相比起來,太陽倒是就在頭頂,豈不是更近?」

所謂諷刺…諷刺…諷刺…


比如你問我考試考得怎麼樣,我說一句「考得太特么好了」,真的不是我考得好的意思…


就像我說「太陽在頭頂所以更近」也真的不是「你看得見太陽所以太陽近」的意思…


晉元帝司馬睿(276年-323年),317年稱晉王,318年即帝位,為晉元帝。
公元307年(永嘉元年)九月,司馬睿偕王導渡江至建鄴。
晉明帝司馬紹(299年-325年10月18日),322年-325年間在位。

於是可見,說出這話的幼年晉明帝必定是在司馬睿來到建鄴後不久,因為307年晉明帝也已經8歲,坐膝上的年月不多了。晉元帝當皇帝的時候,後來的晉明帝已經差不多20歲。

所以幼年晉明帝這話的亮點就在於,他剛到了建鄴沒多久,在自己老爹懷裡說「日遠」,第二天當著眾大臣的面卻又說「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這個「日」和「長安」分別所指代的是什麼,十年後又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的。


這句話不結合歷史局勢看是看不懂的。
八王之亂,皇室落魄,偏居江南一隅建立東晉,那種無以言表的挫敗感是很難形容的。
北方胡人建立五胡十六國,曾經在中原漢人統治下的百姓民不聊生。
在那個歷史背景下,長安漢人大量南遷,所以面對此情此景,明帝完全可以理解為是一種有感而發。他說: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為什麼?
昔日皇室統一中原,而今少數民族入主,過去西晉繁華不復,而現在這些大臣還在飲酒作樂,實屬悲哀。
從這個角度理解來說, @紅菇涼這位答主所理解的諷刺也有幾分道理。
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此情此景下他說這句話,是一種感喟。
他語境中的長安,我覺得不僅僅表現的是長安城。長安是歷代帝都,是歷來文化政治的中心,所以個人覺得晉明帝所指應該是說「大好河山」之意。
所以一切都說的通了。
日仍在,我西晉舊山河已分崩離析。
你可以將它理解為類似對歷史變遷的感嘆,也可以將其理解為晉明帝想要替皇室收復大好河山的野心。
《世說新語》當時是這樣記載這件事的:
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而時隔400多年後的大唐,同為遲暮王朝山河破碎的大唐詩人李白也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你看,歷史原來自己會說話呢。

說點題外話。
看到 @南塘這位答主提到了河圖的《不見長安》。
我個人是古風愛好者,也是個西安愛好者。
我知乎的關注話題就有個古風還有個西安。
儘管我居住在距離長安城600多公里的豫北小城。
但我深深的愛上過西安城。
我愛它的閑時自然,愛它的那種歷史沉澱和屬於古城的威嚴,同樣也愛它作為一個現代化城市的不溫不火。
可是,當我看過無數次的本地人自述,當我真正去看了這座讓我近乎用朝拜的心情去看的城市,當我看到知乎上那個關於【如何評價西安進入一線城市】的問題的答案,
我慢慢的,慢慢的開始明白,
我愛的,不過是那個長安城而已。
而長安,而夢回大唐,不過是西安人和諸如我這樣的西安愛好者,為自己築的一個夢而已。
我不曾愛過西安。

我漸漸開始每晚夢到 故事裡的長安

長安城有人歌詩三百 歌盡了悲歡

抵達的時候陽光正好 聽風吹得暖軟

可我為什麼忽然失措 在長安

這重重樓閣浩浩殿堂 都不是我想像

我心中曾有畫卷一幅 畫著它模樣

長安城忽然開始下雨 濕了繁華滄桑

慌張人潮里我遺忘了 來時的方向

那年轉身離去

水聲遠了河岸

村落是否依然

千萬里外我悵然回看

寒夜常夢見,你鶴髮童顏,
長安,長安。


小時讀世說至此段,笑明帝年幼可愛。而今重讀,難免哽咽,何言聰慧,但童言無忌爾。

總為浮雲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


收到系統私信說我的答案被舉報了,理由是不規範轉載。我有標明典故是百度來的啊...我也不知道手機怎麼「規範轉載」,那我就把典故刪了吧。可自行百度。

(以下原答案)
我個人覺得,字面上的含義應該就是這麼理解——開始的時候,明帝聽到有人從長安來,覺得既然可以從那兒到我們這裡來,那應該不遠,再說,我也沒聽到過誰從太陽來。所以太陽和長安比起來,肯定是太陽遠。後來他又想,太陽好像也不遠啊,我抬頭就能看到,可是我伸長了脖子也看不到長安啊,這麼看來,還是長安比較遠吧。

如果說深意的話,我覺得很難說清楚,有種「欲辯已忘言」的感覺…大概就是,有些地方(可以引申成有些人)終其一生都無法抵達。當遠在天涯的時候,無法觸及。可近在咫尺的時候,卻還是感受到莫大的距離。河圖有首歌就叫《不見長安》,那個人日思夜想要去長安,走過千山萬水後終於抵達了長安城,卻發現與自己心中的長安城相差甚遠。原來自己花了一輩子也不曾到達心中那個長安城。
我覺得…應該就是…這個意思…吧。


百無聊賴,才疏學淺的我特此去百度了一番。 (??? ? ???)
據說是在當時的種種背景下明帝身處異鄉,藉此表達出自己對故都深深的懷念、眷戀之情。。。=_=
誒用這句話表達自己的想念也好像蠻不錯吖……
eg.我看得到太陽卻看不見你,所以,你比太陽還要遙遠。。。 ????? ?? ?????


最初聽到這句話是因《楚喬傳》。
當時看到一篇文章,講站在主角角度的的分析與思考。楚喬一節有一句話就是: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因為這部小說(電視劇)就是圍繞楚喬的信仰展開的,所以理所當然聯想到與信仰有關的話題。
我認為,日就是太陽,指代信仰,長安春風十里,繁華似錦,代表榮華富貴。那麼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我不貪戀金銀財寶,榮華富貴,我只願遵從我的信仰,矢志不渝。
之後又去度娘,才知道真正的典故,至於代表譏諷,無奈,嘆息,思念等等情感也覺頗有道理。
總之,一句話可以有很多理解吧,途徑,境遇不同,所思所想自然不同,也不能斷章取義,說哪一種不對,中國詞句,博大精深嘛!


推薦閱讀:

TAG:文學 | 文言文 | 古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