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二體 中 這一段話是什麼意思呢?
向使丘明世 為史官,皆仿《左傳》也,至於前漢之嚴君平、鄭子真,後漢之郭林宗、黃叔度, 晁錯、董生之對策,劉向、谷永之上書,斯並德冠人倫,名馳海內,識洞幽顯, 言窮軍國。或以身隱位卑,不預朝政;或以文煩事博,難為次序。皆略而不書, 斯則可也。必情有所吝,不加刊削,則漢氏之志傳百卷,並列於十二紀中,將恐 碎瑣多蕪,闌單失力者矣。
這一段有點看不懂劉知幾的意思啊,請大佬幫我理理什麼意思好嗎
這段話有個前提,就是干寶推崇《左傳》而貶低《史記》(即推崇編年體而貶低紀傳體),認為《左傳》以三十多卷的篇幅,敘述二百多年的歷史,沒有任何遺漏。對干寶的這個看法,劉知幾提出的反對意見,也就是題主所引用的這段話。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如果真象干寶所說的那樣,讓左丘明世世代代來做史官,而且都使用《左傳》的體例,那麼,象西漢的嚴君平(嚴遵,西漢思想家)、鄭子真(鄭朴,西漢隱士),東漢的郭宗林(郭泰,東漢末年清流領袖)、黃叔度(黃憲,東漢著名賢士)這些人的事迹,以及晁錯、董仲舒的對策、劉向、谷永的上書,就很難被收容進去。
因為嚴、鄭、郭、黃等人雖然道德冠絕天下,為天下士人楷模,但他們沒有出仕,他們的成就和政治無關,而晁、董、劉、谷的文章雖然見識高遠,對政治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但篇幅太長,所講的事項又過於繁雜。如果把《漢書》、《後漢書》都改成了《左傳》那樣的編年體,把所有的內容全部放到十二個本紀中,那麼嚴、鄭、郭、黃等人就會因為和政治無關而無法加入;晁、董、劉、谷的文章又會因為篇幅太長、頭緒繁多而難以收容。
因為寫文章作史書,必然是要對原始史料進行剪裁的。如果不加剪裁,將所有內容全部一股腦的全部收容進去, 那隻會落得一個瑣碎蕪雜,文氣軟弱沒有張力的結局。
推薦閱讀:
※胡適是什麼來頭 為什麼很多文人有解決不了的事情總去找胡適?比如沈從文,徐志摩。
※歷史上有哪些真正與國同休的家族?
※劉備被封豫州刺史(牧),「劉豫州」的稱呼只是個虛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