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之變究竟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高平陵之變如此重要?過程意義具體的解釋一下。


司馬懿發動的一場政變,成了司馬家族乃至整個士族時代一個永遠解不開的結。司馬家族包括司馬懿本人正式登場的方式,永遠被後人強烈鄙視。效忠了曹家幾十年、伺候了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代主子的司馬懿,對曹家做出的所有傑出貢獻,被徹底推翻,給當時中國半數地區帶來和平生活的功績,也被全盤抹殺,一個非常優秀的開國元勛,搖身一變成了一個狼心狗肺、禽獸不如的野心家,他對曹家幾十年的忠誠,也全都變成了偽裝。

就是同時代的人,都對司馬懿的這種行為極度唾棄。曹爽死後,消息傳到蜀漢帝國,曾經和曹爽交過手的蜀漢大將軍費禕(一),還專門寫了一篇《甲乙論》,來討論曹爽被殺的真相。

費禕提出兩種說法,一種是說,曹爽這幫人,完全靠著他們的爸爸、爺爺,才能登上高位,然而,他們辜負了人們的希望,結黨營私、驕奢淫逸,司馬懿為了國家,為了自己輔政的責任,這才奮起一擊,把曹爽一黨全部消滅,大快人心;另一種說法是,司馬懿本來就和曹爽尿不到一個壺裡,他早就想盡辦法想把曹爽除掉,在曹爽一再犯錯的時候,他在一旁偷偷高興,等到曹爽失盡人心,他又突然動手殺人,這哪裡是正人君子的做法呢?如果當時曹爽真的想要謀反,那麼他一定想要害死小皇帝曹芳,司馬懿關閉城門說曹爽造反,不更是把小皇帝置於死地嗎?其實司馬懿也知道,曹爽根本就沒想過謀反,他絕不可能害曹芳,所以,他才敢放心的關城門、搞政變,曹爽罪不至死,卻落得滿門抄斬,甚至連何晏的兒子,母親貴為公主,是皇室血脈,都難逃一死,司馬懿的行為,可以說是濫殺無辜、狹私報復。

作為同時代的人,費禕對司馬懿的評價可以說是一針見血、深入骨髓,我個人認為,這個評價,絕大部分是極為正確的,但根本觀點卻又不盡然正確。我和司馬懿先生沒喝過酒,也沒有什麼交情,甚至早先我也很厭惡他,但反反覆復讀了這麼多他的故事以後,我想為他說句公道話。

如果你是一個感性的人,你絕對不會喜歡司馬懿。他長得一點兒也不帥,也沒有留下什麼瀟洒和感人的故事,最重要的,他是個外表慈祥、內心狠毒的人。從他的一生來看,他滅了很多人的三族,無論是幹掉政敵,還是用兵打仗,他都毫不留情,哪怕是違背誓言,哪怕是千夫所指,他也能毫不猶豫的以很多人的性命,去換取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只要能夠勝利,他不在乎用什麼手段,也不在乎死多少人,不管這些人是敵人,還是自己人。

但是,只要理性上一點,我們就能發現,單純從能力上來說,司馬懿是個絕頂聰明的領袖級人物。他是個非常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從來沒有人說他的政治能力超過諸葛亮,也從來沒有人說他的軍事能力超過曹操,可是從漢中對策、關羽對策,再到幹掉孟達、熬死諸葛亮,他沒有任何失誤,他對形勢的準確判斷,在謀略、內政、用兵方面的靈活和嚴密,不僅在同時代出類拔萃,即使和吳起、孫臏這樣的老前輩相比,也有著獨特的光芒。一個人有幾次頭腦靈光確實不容易,但是像司馬懿這樣一輩子頭腦都靈光,就更是難上加難了。我們可以想像,這個人得多麼聰明,才能把政治、軍事形勢看得這麼透,才能害死關羽、熬死諸葛亮、幹掉曹爽,直到他快死了的時候,還要連帶著一個當時唯一能跟他抗衡的王凌。

王凌同志遺照

費禕說的很對,司馬懿確實知道曹爽根本沒有想謀反,但是他自己被曹爽逼得走投無路、氣得抓狂,所以只有給他扣上一個造反的帽子。但是,曹爽是不會傷害曹芳的,因為他是首輔大臣,曹芳這個小皇帝,恰恰是他的擋箭牌,別管你司馬懿幹什麼,曹芳的安危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所以說,費禕說司馬懿發動政變不考慮曹芳安危,是不對的,說他早就想讓曹爽完蛋,是更不對的,他算準了,曹爽一定會好好對待曹芳,而不是傷害他。

曹爽輔政的前幾年,如果沒有司馬懿在足夠退休的年齡,拼了一把老骨頭東征西討,他曹爽坐不穩首輔的位置,如果司馬懿在那個時候就為難曹爽,大可以說自己已經太老了,走不動了,把實打實的戰場扔給花花大少曹爽,看著他丟盡臉面、出盡洋相,看著他由於戰場失敗而被人們更加唾棄,但是,司馬懿沒有這麼做。討伐蜀國的時候,曹爽很有可能被截斷退路而全軍覆滅,也是司馬懿給夏侯玄寫信,才讓明白了危機的夏侯玄把曹爽勸回了魏國。如果當時司馬懿就早有獨霸魏國的野心,大可以放任曹爽全軍覆沒,然後再出來挽救敗局,理所當然的獨霸朝綱,可是,司馬懿也沒有這麼做。

曹爽兵敗回來以後,越發囂張放縱,權力已經使他更加狂妄自大、更加心胸狹窄、更加看著比他強百倍的司馬懿不順眼,248年曹爽指派李勝藉機來刺探司馬懿的近況,其實就說明,曹爽已經對了司馬懿動了殺機。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李勝看到的是一個仍然精力充沛、老而不死的司馬懿之後,等待司馬懿一家老小的將是什麼結局。我本人雖然沒有任何證據,但堅持相信,正是李勝的這次拜訪,使司馬懿下定了拚命一搏的決心。

如果從萬惡的封建專制制度上講,司馬懿本身也是個受害者。近兩千年前的官員,沒有什麼退休制度,也沒有什麼國家可以出逃,只要進入官場,就只有兩種結局:玩兒到死和被玩兒死。司馬懿不是一個人,在他背後,有龐大的司馬家族,有龐大的親信網路,這個網路已經整體被曹爽視為眼中釘,如果不反抗,這麼多人中的大多數就不會再有任何前途。所以,為了這麼大的一個網路,為了自己的整個家族,為了自己這一派的力量,他必須發動政變。

實際上,司馬懿的政變,是順應人心的,得到了曹魏帝國多數權貴的同情和支持,像郭太后、蔣濟、高柔這些人,在政變中都站在了司馬懿一邊,他們都認為,司馬懿搞政變是為了匡扶曹魏、拯救帝國,司馬懿無論是在智慧上、還是道義上,都站在了顯著的制高點,沒有人懷疑他的動機。

可是,當德高望重、受人敬仰的司馬懿反擊曹爽成功之後,他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掌握了最高權力,他就要面臨兩條路:勤勤懇懇的做首輔大臣,爭做第一士族;架空曹魏皇室,做第一家族。其實,縱觀整個士族時代,皇權並不十分強大,很多的士族在掌握了最高權力以後,也沒有全家死光光,甚至一直都保持高官厚祿。可是,司馬懿不是超人,他沒法看到未來,對於他這個時代的人來說,他能夠借鑒的王朝,只有一個漢朝,而在漢朝,除了劉家以外,所有掌握過最高權力的外姓人,甚至包括當了皇帝的王莽家族,沒有一個不是落得個被滿門抄斬的下場。所以,司馬懿只能認為,他作為一個大臣,卻掌握了只有皇帝才能有的權力,他想再把這種權力交還給皇帝,就會面臨全家被殺的危險。失去權力,他一家老小就可能會被玩兒死,保持權力,他還可以保證一家老小的安全,再加上他要麼不做、要麼做絕的性格,讓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幹掉曹家,自己做第一家族。

有一句話經典的話:權力就像老虎,騎上去了就不能下來,下來就會被老虎撕得粉碎,所以,只有一直硬著頭皮騎下去。司馬懿的老上級曹操也說過,權力我是不交的,交出去我一家老小就會遇害的。司馬懿不願意冒斷子絕孫的危險,從他發動政變的那一天,他就只能下定決心,要把對曹爽的反擊,變成對曹魏帝國的顛覆。一代開國元勛,就這樣成了他自己參與締造的這個國家的掘墓人。

不能關進籠子的權力就是只吃人的老虎

最後說點我自己的事兒,我是業餘歷史愛好者,但是愛歷史,最後成了編外從業人員,為了盡我一點微薄的力量,我做了一個有關西晉歷史的長篇音頻節目《大寶——西晉時代》,專門在說司馬家族在整個東漢、三國、西晉時代是怎麼崛起、鼎盛,又怎麼一步步國破家亡的。也許,這是市面上最詳細的一個說這個王朝的節目了,希望您能喜歡。這是最新一集的地址:10 有主意的秘書才是好秘書【MP3_聲音_錄音】免費在線收聽|下載-喜馬拉雅fm


2016.06.27 大規模修改

關於這個問題,我只從權力結構來回答;從權力結構來看,三人團最不穩定;為什麼三人團最不穩定呢?

三人行必損一人,具體的內容大家可以看看這個帖子《 為何投名狀里結拜三人最後要自相殘殺? - 沈雅涵的回答》

話題就回到了高平陵之變了,高平陵之變的原因很多,但是有一個原因是致命的,就是說曹睿託孤的人員結構是有問題的,錯在只托兩人曹爽與司馬懿,包括曹芳(背後是郭太后),剛好是一個三人團;

前面說過,在所有的單數之中,三人團是最不穩定的,權力最終一定會集中在一個人的手上,這就決定了政變一定會發生,至於權力最終集中在誰的手上,取決於綜合素質;事實上,曹爽與司馬懿確實發生了無數次的明爭暗鬥,首先是曹爽架空了司馬懿與郭太后(曹芳),然後是高平陵之變;

劉備託孤其實也是出現了結構性的問題,權力集中到了諸葛亮的手中;

這是曹睿託孤的第一個錯,三人團是單數中最不穩定的結構(一個人的話就用不著託孤了,因為就是皇帝專權)

第二個錯是沒有考慮到託孤大臣交還皇權的問題;
皇帝長大了,權臣大多不願意還政的,新皇帝就面臨著託孤大臣還政的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一般說來是兩個辦法

  1. 權力結構:顧命大臣至少是四人(雙數,五人團),人數越多,意味著關心的內容公共性越強,權力越難以集中在某一個人手中(集權的難度越大);但是,人數不能太多,人數太多,眾口難調,就影響了政策的效率
  2. 年齡結構:顧命大臣的年齡越大越好,一般說來,小皇帝長大之後從託孤大臣手裡直接拿到權力的可能性非常小(康熙算例外),大多是熬死了託孤大臣後才拿到的,所以,老皇帝大多託孤年齡大的人,比如司馬懿、諸葛亮被託孤的時候年齡就很大了(這也是曹睿與劉備聰明的地方,也是漢武帝託孤霍光的失誤之一,霍光年齡可能不大,具體年齡查不到,不然的話怎麼死在漢昭帝的後面),問題在於,老皇帝沒有安排足夠多的人制衡這類樹大根深的老油條,無意中給小皇帝的還政造成了困難

這裡重點說一下為什麼顧命大臣至少是四人(雙數)的問題;託孤大臣越多,皇帝要求還政的時候,可以團結的人越多,比如說康熙的還政問題

康熙的輔政大臣是四個人索尼,鰲拜,遏比隆,蘇克薩哈;鰲拜;

按照道理說,鰲拜一個人是無法徹底消滅另外三個人的,也無法徹底團結另外三個人,所以,鰲拜不可能一個人完全集權;那麼,康熙就可以採取兩個措施來消滅鰲拜

  1. 團結中間力量(索尼),
  2. 利用鰲拜的敵對力量(蘇克薩哈)

一般說來,輔政的時間越長,權臣的敵對力量越有可能被消滅,比如蘇克薩哈被鰲拜所殺,所以,帝王能團結的只能是中間派,因此,抓鰲拜之前,康熙與中間派索尼的孫女結婚(康熙未成年,權謀不會如此嫻熟,真正操縱的是孝庄,沒有孝庄,估計只能等鰲拜死了,康熙才能收回皇權)

如果輔政大臣只有兩個人的話;最大的可能就是其中一個人被消滅或者被壓制,權力完全集中在另外一個人手裡,比如司馬懿消滅了曹爽,諸葛亮壓制了李嚴,最終輔政大臣只有一人;

這樣,皇帝沒有中間派可以爭取,更談不上對立面,皇帝收回權力就難了,劉禪根本就沒有收回皇權,曹芳直接被攆下去了

即使託孤四人,比如漢武帝託孤四大臣霍光、金日磾、桑弘羊、上官桀,輔政時間太長的話,皇帝收回皇權也很難,漢昭帝根本就沒有收回皇權,期間,霍光還廢立昌邑王,關鍵的原因是霍光有足夠的時間站穩腳跟(消滅自己的政敵與中間派)

所以,咸豐皇帝確立了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託孤體制(九人團),麻煩在於咸豐排除了宗室與外戚,導致外戚慈禧與鬼子六(恭親王奕欣)聯手發動了辛酉政變;

奇怪的是:隆慶的託孤大臣是三人(馮保,張居正,高拱),結構非常不合理,因為皇帝最多能團結三人中的一個人(三個顧命大臣之中的兩人是抱團的),2比2 ,皇帝的力量根本不懸殊,談不上奪回皇權了;

事實上,馮保與張居正排擠了高拱(高拱只當了七天的顧命大臣),所以,直到張居正死後,皇權才回到萬曆手中

補充一下,當顧命大臣,無論是資歷還是級別,照理說,張居正都不夠(高拱是隆慶的老師,馮保是隆慶最寵幸的宦官),所以,有人懷疑是馮保強拉進去的,甚至是矯詔


所以,曹睿安排輔政大臣,從權力結構上就錯了(至少安排四人,年齡結構是對的,司馬懿已經足夠老了),以至於埋下了高平陵之變的隱患


謝邀,簡單來說
兩極是一個不穩定的局面..當一方壓倒另一方的時候,這個局面就徹底的變了...
曹睿死後曹魏的政局就是兩極分化,曹爽跟宣王
這時候曹爽是個敗家的低能,同時還架空威逼宣王..(反正史書是這麼寫的)

如果曹爽真的是個有能耐的,趁機弄死宣王當權臣獨攬朝政也就罷了
可惜曹爽是個低能..結果就是被宣王抽冷子一刀嚇死了..(有皇帝在手,自身是宗室,宣王無力追擊,結果曹爽自己投降了..)
兩極之中一極崩潰,剩下一極就可以獨霸天下了...曹爽倒台,宣王的勢力就無人能制了


司馬懿趁曹爽集團出門打大龍之際強拆門牙塔,桓范苦勸曹爽反攻,反正有龍buff誰怕誰,曹爽在20投和反攻之間猶豫不決,桓范怒罵曹爽」小學生「之後掛機。最終曹爽集團遭司馬懿團滅。

自此曹魏軍權政權徹底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變。


隨便說說哈。

都是曹爽的鍋。

曹爽如果不是為了奪權如此壓制司馬,司馬未必敢於背水一戰高平陵反殺。

以司馬懿的性子,我感覺必然是走賈詡這種路子,保全自己全家老少安安穩穩度過晚年。

然而曹爽一而再、再而三的試探、不信任下,換做是我,我也會擔心會不會有朝一日被他弄得滿門抄斬。畢竟吳宮血案在前,不得不魚死網破一下。何況司馬家族並非沒有能夠一拼的實力。

我猜曹爽如果給司馬一點面子,曹魏政權至少還能安然度過許多年。


歷史老師又出題了吧


推薦閱讀:

近幾年社會對「曹操」的推崇,是否是中國社會偏離傳統「仁智禮義信」的表現?
陳宮為什麼建議呂布儘早把女兒送出去?
《權力與遊戲》中的權謀與邏輯水平是否已經超過了《三國演義》?
中國古代打仗時武將先單挑是確有其事還是文學演繹?
為什麼三國中人物稱呼中都帶有籍貫?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三國 | 三國演義書籍 | 司馬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