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最愛的是王弗還是朝雲?
一個是少時夫妻,一個是老來伴侶,晚年的蘇軾,在經歷了多次遷徙,物是人非依然有朝雲陪伴之後,恐怕心裡也對這兩位,也未必會分出「更」字吧。
關於王弗,那首《江城子》已經是千古名篇。而關於朝雲,據說蘇軾在她故後,寫了一副輓聯:
不合時宜,唯有朝雲能識我;
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大概是在初中的時候,第一次看到,印象深刻,從此不忘。後來讀蘇軾的傳記,越深入了解他的人生經歷,越覺得回味無窮。
=====倒追關係學電子書免費下載=====
* 情場:《單身女人,讓男神倒追你》:關注公眾號「倒追學堂"獲取
* 職場:《求職者,讓僱主倒追你》:關注公眾號」讓僱主倒追你「獲取
* 商場:《銷售員,讓客戶倒追你》:關注公眾號」讓客戶倒追你「獲取
其實題主仍忽略了一個人,蘇軾的一生中有三個女人,少年夫妻王弗,陪蘇軾度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是深愛,因而有江城子這樣的詞存在;可惜的是王弗二十七歲就過世了,這時蘇軾的續弦王弗堂妹王閏之,而王閏之又陪伴蘇軾走過了最重要的二十五年,王閏之雖才情不敵王弗,也算得大家閨秀賢良淑德,期間朝雲出現,是蘇軾和王閏之教她識字品詞,一步步成為頗具才情的如夫人,王閏之過世後,蘇軾淚盡目干,她陪蘇軾走過剩下的時光。朝雲對待蘇軾有一種敬仰,蘇軾對於朝雲是欣賞和其他的什麼,因而最終朝雲也沒有名分。江城子雖好,但是夢,很多人都會夢見曾經的內個人,但始終摯愛的是自己身邊的那一個,對於蘇軾這個人是陪伴他長達二十五年,王閏之,於她,東坡才盡詞窮,無字足以言表。
蘇軾最愛的人還有疑問嗎?當然是蘇轍了。
大蘇自度必死之時,遺憾的是「不得一別子由」,擔心的是小蘇「他年夜雨獨傷神」,希望的是「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啊~
王弗,朝雲,王閏之,蘇軾究竟最愛誰?
我猜,即使你穿越回宋代,問一問蘇軾本人,他也很難給你答案吧。
愛情,是個舶來品,古人不談愛情。蘇軾縱使才情天下第一,在這個問題上依然沒有超越時代。大家對蘇軾情感的揣測,都源自流傳下來的詩詞和文字記載。
大家都熟悉那首《江城子·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這首字字泣血哀婉纏綿的詞,可謂「悼亡詞之冠」。每每讀來,感人肺腑,不難體會他對髮妻王弗深沉的愛和思念 。作此詞時王弗已去世十年,他筆下「小軒窗,正梳妝」的王弗依舊是英年早逝時青春的模樣。而此時中年不順遂的蘇軾已經被貶密州,他思念的是不是也有當時少年得志的自己呢?更何況他早已再娶,妻妾不少,「摟著新人思故人」的戲,歷代文人都唱得蠻好的,比如」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救命呀,別打我)因為早逝而定格在詩人記憶里,陪伴了蘇軾「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時代的王弗,其實是最幸運的。
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蘇軾的第二任妻子。王弗死後三年嫁給蘇軾。最困難時,和蘇軾一起採摘野菜,赤腳耕田,變著法子給蘇軾解悶。在王閏之生日之際,蘇軾放生魚為她資福,並作《蝶戀花》紀事,讚美她對三個兒子都一視同仁,疼愛不分彼此。二十五年之後,王閏之也先於蘇軾逝世。蘇軾痛斷肝腸,寫祭文道:「我曰歸哉,行返丘園。曾不少須,棄我而先。孰迎我門,孰饋我田。已矣奈何,淚盡目干。旅殯國門,我實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嗚呼哀哉。」有人說,她和蘇軾不和睦精神不共鳴,因為她燒了蘇軾的詩文?可這何嘗不是對蘇軾的保護?因為她給蘇軾納妾?因為愛是排他的,在蘇軾和她之間一直有朝雲,而且也沒一首寫得感人至深的詩詞佐證。蘇軾愛她不給她寫好詩?這不科學。反正她和蘇軾「生則相養以共居;死則同穴以盡哀」,生死相依難道不是愛情最好的表現形式?難道這不符合人們常說的「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假如,我們固執地認為這段感情不是愛,那麼愛是不是和相處的時間無關?
「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朝雲作為紅顏知己陪伴了蘇軾坎坷的後半生,留下了太多琴瑟和諧的故事,似乎更符合現代人對「精神伴侶」「相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的愛情定義。可是,朝雲和蘇軾的孩子早夭,多年艱苦生活和喪子之痛使34歲的朝雲撒手人寰。蘇軾寫下「傷心一念償前債,彈指三生斷後緣」的《悼朝雲》詩,便把朝雲孤零零的葬在了惠州。情到深處難道不該生死相隨嗎?是因為朝雲看得開,朝雲臨終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嗎?嗯,蘇軾寫下了「浮屠是瞻,伽藍是依。如汝宿心,唯佛是歸。」愛了一場,你信佛,我就隨你心愿?僧人們憐惜朝雲,為她修了六如亭。假如我說蘇軾就沒有把朝雲當作平等地位的妻,會不會被大家噴死?「軾以罪責,遷於炎荒。有侍妾朝雲,一生辛勤,萬里隨從。遭時之疫,遘病而亡。念其忍死之言,欲托棲禪之下。故營幽室,以掩微軀……」(蘇軾《惠州薦朝雲疏》)任你萬里追隨,活著是「侍妾」,死了也還是「侍妾」…那麼,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得個結論,任何以知己形式存在而不給名分的感情都是耍流氓?是不是也太武斷了?
跟蘇軾有故事的不僅僅只有這三個女人。作為一位文壇領袖,他有很多的傾慕者,還記得「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故事嗎?作為一個風流文人,他也狎妓蓄妾「喝花酒」逢場作戲,他自己曾經寫過很多詩詞給歌妓,比如「海棠雖好不吟詩」,他在被貶時也放自己的姬妾散去,更有人說他曾將「春娘換馬」致使春娘不堪其辱而自盡(有爭議有待考證)…
即使蘇軾對於女性的態度已經高出同時代的很多文人了,比如白居易元稹等。但是真的要說「最愛誰」,真的很難回答。畢竟在那個時代,女性只是附屬品,找個飯票已屬不易,也不關注愛情是什麼(此問題至今也沒有整齊劃一的標準答案)……
感謝我們生活的時代,女性可以追求獨立追求平等追求愛情,順便可以問問自己和身邊的男人「最愛誰」。只是別太計較,畢竟,不到人生終點,誰知道呢?朋友圈女神楊絳不是還有這麼一句:「世界是自己的,與別人無關「么?
正如上面答主說的,一是少年夫妻,一是老年伴侶。
男人一生有很多女人,有的晝夜相伴,朝夕相處,世間事多有不遂人心者,故有相忘於江湖一說。
所謂愛,在一起為伴時,多半是差不多的。在分離,失去,痛惜,懷念時的愛可能更加讓人心動。
中學時,讀到那篇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年少輕狂,很覺無趣,後來慢慢愛上了別人,揣測到生離死別,才恐懼人到老年,無可緩解的孤獨,舊日的老友親師都已離去,陪伴我多年的人兒,那種感覺,頓覺蒼涼,我寫不出來,大家再讀一遍江城子吧。
有些愛是相濡以沫,有些愛是意氣風華共度紅塵。還有一種愛是在心裡,不在世間,念念不忘,未必終有迴響。
貼一段林語堂先生的話
厭從年少追新賞,閑對宮花識舊香
這首詩是他寫給刁景純的
詩往往字數很少,寥寥片語怎樣才能讓一首詩的內容豐富,回味無窮呢。這就不得不說到「典故」了。而又正是因為典故才使得詩變得異常難懂,很多時候不看詩人自己的注釋,往往會曲解詩意甚至不知所云。蘇東坡還作了一首詩,這首詩暗指的意味就更加的明顯了,全詩為:
羞歸應為負花期, 已是成蔭結子時。
與物寡情憐我老, 遣春無恨賴君詩。
玉台不見朝酣酒, 金縷猶歌空折枝。
從此年年定相見, 欲師老圃問樊遲。
這首詩從形式上講應該是一首七言律詩,可惜結構不夠工整,算不上一首好詩,出自蘇東坡之手,實屬罕見。但是意思非常的明確。首句中的「成蔭結子」出自唐代杜牧「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林語堂《蘇東坡傳》中這首詩的引用有誤)從有此詩開始,「綠葉成陰子滿枝」就用來表達,自己曾今相識的女子已經結婚生子,已為人妻。首聯的意思不難理解,這次歸來我羞愧難當,堂妹已到中年,為人妻母。頷聯很好理解,意思是謝謝堂妹對我的同情,因為有你相伴,今年春天我過得很快樂。頸聯中的第六句來自杜秋娘的《金縷衣》「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這首詩讓這個最初的歌舞女得到了兩段傳奇的愛情,最後被封為秋妃。其中「空折枝」意義深遠,耐人回味。此聯表達了蘇東坡對堂妹深深的歉疚。尾聯說希望自己能夠在堂妹家不遠處定居下來,能時常相見。
在他生命最後的歲月里,遇赦之後, 22 年之後,就是蘇東坡被貶惠州的第二年,蘇東坡的堂妹去世了,蘇東坡悲痛萬分,在與之親朋的通信中,用了「情懷割裂」、「此心如割」等這樣感傷很深切的詞語。徽宗元年,即公元 1101 年,蘇東坡北返,六月初,可能是太勞累,或許是水土不服,蘇東坡病倒了,他的消化系統出了毛病,晚上睡不著覺。他自己就是一個醫生,他給自己抓了些葯,但是身體還是日漸衰弱。六月十二,到達了靖江,此時他的身體已經非常的虛弱了,但是他還是執意要去堂妹和她丈夫的墳前祭拜。他的三個兒子和堂妹的孩子一同前往,這次他再次給堂妹和他丈夫各寫了一篇祭文,蘇東坡很少給別人寫祭文,但是對於這個堂妹是一個例外,蘇東坡給她寫了兩篇。第二天,宰相蘇頌的兒子來看他,看到他側身面對著牆壁躺在床上,哽咽抽搐,不能起床接待他們,以為蘇東坡是因為他父親的去世而哭,使得他感動不已。
終歸有一些人,是你一輩子只能放在心底,最心底,說給自己聽的。
天下大,離別苦,陰陽更苦。
有些偏題了,如蘇軾性格,無所謂更愛哪一個吧。 王弗最美好的,朝雲最體貼的,而堂妹則是最掛牽的吧。
最愛的是佛印啊
張懷民
現代文人沈從文曾對妻子言道:「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在那個正當最好年齡的時節,蘇軾有了他正當最好的女人——王弗
最近給學生講過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就基於這本書談談這個問題。
在我眼中,這個問題與名分沒有任何關係。
王弗的存在,成就了蘇東坡的偉大。直到她死後十年,蘇東坡依然從她的身上獲得著某種偉大。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而朝雲的存在,成就了蘇東坡的風流。
傷心一念償前債,彈指三生斷後緣。—— 《悼朝雲詩》
對於一個男人而言,偉大與風流哪個更重要,這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男人或許會選擇前者,女人或許會認同後者。
所以,這兩個不會是答案。
那麼答案是什麼呢?
蘇軾愛的只是一個家——這是一種傳統,一種塑造了蘇氏家族輝煌的精神力量。至於這種力量的載體是什麼,不重要。
就好比如果把問題換一換,「最愛蘇軾的人是王弗還是朝雲?」我會說,王弗對蘇軾的愛是這樣的,朝雲對蘇軾的愛是那樣的,而我認為最愛蘇東坡的人是林語堂。林語堂以一部《蘇東坡傳》表達了他對蘇軾的敬仰與崇拜,蘇軾也因此成為了名揚世界的文豪(《蘇東坡傳》是用英語寫的)。
一切愛皆源於愛與被愛者自身。解析源自蘇東坡及圍繞蘇東坡的愛,皆要從蘇東坡獲得愛及被愛圍繞的載體入手。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標,一切筆直都是騙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彎曲的,時間本身就是個圓。——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蘇東坡愛他的家,犀利地體現在他對蘇轍的兄弟之愛上。烏台詩案,蘇東坡認為自己命不久矣,於是寫給蘇轍「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人間未了因。」
這句詩催人淚下,也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寫明了蘇軾與蘇轍之間的羈絆。
從政治的角度上講,幼稚而天真的蘇東坡給蘇轍帶來的麻煩是可想而知的,二者之間有太多說不清道不明的因果。蘇東坡一生的政治軌跡就像是一條不規則的星球軌道,似乎總有另一顆質量更大的星球吸引著它沿著曲折的方向前行。他的為政方式是愛民如子的,他的心在子民那裡,眼睛卻看向蘇轍。對於蘇東坡而言,弟弟蘇轍幾乎是一種政治上的信仰——畢竟歐陽修在熙寧五年就已經死了,那些官場上勾心鬥角的齷齪勾當讓誰來教這位藝術家呢?司馬光?蘇東坡的才華遠勝司馬光,文人身上酸溜溜的氣息又怎能讓這二人和睦呢?還是王安石?用政敵的鞭撻讓蘇東坡漸漸成長?所以這時候蘇轍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存在,蘇東坡對蘇轍的依賴可想而知。
從藝術的角度上講,二者更是像雙子星一樣,相互分離,又互相依存。林語堂先生如此比喻二者:
在文學風格上,也有一種差異——就猶如亨利·詹姆斯(Herry James)和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東坡像威廉,子由像亨利。由各自的才氣上看,威廉原應當寫小說,而亨利應當寫心理與哲學性的論文。可是威廉·詹姆斯卻把他的才華和詼諧注入到通常枯燥無味的心理學和哲學教科書,而亨利·詹姆斯則在小說的世界裡注入了他人性的思想和觀察這樣充實的內容,這對世界的文化反倒有益而無損。——林語堂,《蘇東坡傳》
我們很難說蘇轍和蘇軾誰的才氣更高。「三蘇」都是名揚天下的俊才,風格又不同。蘇轍雖然沒有蘇軾的瀟洒與豪放,卻難得擁有一種沉穩與深度。這也是他能成一代大家的關鍵所在。
從親情的角度上,蘇東坡與蘇轍是感人至深的。不僅僅是烏台詩案獄中那首詩里的「與君世世為兄弟」,更體現在他對兄弟全身心的託付。一次度過中秋後,蘇東坡寫給蘇轍的詩里,我們看到了這個樂天派的詩人對於未來的憂心忡忡:
眼看時事力難任,
貪戀君恩退未能。——蘇軾, 《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絕 》
歐陽修一死,他知道自己的安穩日子到頭了。他不懼時世,只求在兄弟那裡找到最後一絲安定。
蘇東坡對家的愛不僅僅體現在與蘇軾的手足情上,也體現在對於女人、愛情和親情的態度上。
蘇軾與王弗的愛情是刻骨銘心的,是那個時代非常難得的自由戀愛。這源於蘇東坡家庭在觀念上的開明。蘇洵在看到自己女兒嫁入程家被虐待致死後,希望蘇軾能與自己真正愛的人在一起。蘇東坡自然也對這段愛情分外地重視,雖然,只短短延續了十年(一說十一年)。
對於生死相隨的朝雲,蘇東坡是有愛情的。在文初我就點出,愛情與名分無關,因為愛情是不能被量化的。蘇東坡對朝雲的愛充分地體現在了他的藝術作品中。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 《 飲湖上初晴後雨》
如此美妙詩句,又何嘗不是風流才子初遇美人的明媚心情呢?這是才子佳人的傳奇之愛,生死相隨,轟轟烈烈,和王弗的那種榮辱與共的愛情有著本質的區別。我們無從去做比較,畢竟王弗已經故去了。在她去世十年之際,蘇軾能以詞感懷,「惟有淚千行」,對一個男人而言已仁盡義至。他重愛重情,更重家。
綜上所述,蘇軾最愛的是王弗還是朝雲,有什麼好爭的呢?他是一個愛家的男人,也必然會無比珍重身邊的那個女人。這是一個男人的責任與使命,無可推卸,絕不逃避,自然也無從比較。
家和,萬事興嘛!
他一生中與之有所謂愛情關係的女人有四個 :
他的堂妹是他的初戀,但由於同姓所以不能在一起。他曾為她寫過許多詩詞,來表達對她的感情以及不能在一起相愛的憂愁。每次去堂妹家他都不寫他堂妹的丈夫,著實奇怪。其次,他堂妹死後,他痛哭得甚至不能從床上起來,後來對他堂妹的孩子也是頗為照顧。很多喜歡蘇軾的朋友,可能不喜歡別人說蘇東坡暗戀自己的堂妹,因為這有悖倫理,但是我並不認為倘若蘇東坡當真喜歡他的堂妹會對他的品格方面有什麼樣的影響。畢竟愛情本就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
他十八歲時娶了王弗,二十九歲時王弗去世。蘇軾娶王弗時可謂是早婚,雖然是父母之命,婚前沒有情愛,但是婚後生活卻很美滿。王弗屬於實際聰明能幹型,在蘇東坡不夠成熟老練時,他還需要妻子的忠言勸諫,王弗在務實際、明利害方面似乎遠比丈夫強,她能把人之好壞看得分明,以此幫助蘇東坡更好地看清人心。對此,蘇東坡總覺得這個妻子可謂賢妻。在妻子死後的第十周年,蘇東坡寫了兩首詞以寄思念。也就是著名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有人說蘇東坡對於這個妻子只有夫妻的情分,我想對於一個性格與自己互補的妻子一起相處十一年之久,難道不會生情嗎?
三十一歲時他娶了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在十年前,他們就曾相見,那時她已對東坡的學識驚奇讚賞,成親後,她由於比丈夫小了十一歲,對丈夫更多的是一種佩服和崇拜,似乎什麼事都聽丈夫的。她不如王弗能幹聰明,但是她美麗健康善良,秉性柔和,容易滿足。東坡五十七歲時,王閏之去世,蘇東坡給她寫的祭文措辭妥當,典雅含蓄,說她是賢德的妻子和母親,視前妻之子一如己出。在我看來,王弗能對東坡的所做所言提出建議和幫助,而閏之更多地是一味地順從東坡,東坡曾說這位妻子非常賢德,比許多古人的妻子還要賢德,因為她不會限制丈夫的飲酒。那麼這麼看來似乎兩位妻子都挺能合丈夫的意思,只是難道不是王弗能比閏之這樣地順從更能刷存在感嗎?
接下來就要說到朝雲了,朝雲是蘇東坡納的一妾,在詩詞歌賦方面據說很有天分,許多蘇東坡的朋友看到朝雲都會給予稱讚,對她的評價頗高,甚至也為她寫過幾首詩。她是在被納之後才開始向蘇東坡學習讀寫的,可見她確實比較聰明。她與蘇東坡生有一子,出生時蘇東坡希望孩子能夠愚一些,活得久一些,可惜不久以後就去世了。失去兒子後朝雲和東坡都曾有一段的傷心,尤其是對這個年輕的母親打擊頗大。朝雲從此以後就一直和蘇東坡生活在一起,那時也正值第一次放逐北歸的途中,隨他被貶,又隨他北歸,以及後來每一次的顛沛流離。兩人年齡相差了二十六歲,但情愛無殊。但在這四個女人中,朝雲最稱知己,兩人之間的感情後來愈發地像是轉向友情。蘇東坡為她寫的兩首詞內容愈發地像是有一種宗教的情感,因為那時朝雲對佛教以及道家的長生術頗為感興趣。
在這四個女人中,我們實在難以看出蘇東坡應該愛誰多一點,因為愛情本沒有應不應該。至於蘇東坡愛不愛誰,更愛誰,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甚至連他自己都不知道了。
覺得是王弗 勝在永遠27歲
蘇軾在晚年回憶起自己這些年被官場動蕩打擊得「塵滿面 鬢如霜」時 憶起王弗仍舊是「小軒窗 正梳妝」模樣 「縱使相逢應不識」你走之後 我這個糟老頭無處話凄涼啊
沒有深厚的情感沉澱 再是洒脫浪漫的人 在經歷過十餘載時間的碾磨之後 怎能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
一個是才情滿溢不吐不快一個是敏而靜的互補性格
我認為蘇軾與王弗情深意篤,與王朝雲知己相惜,而與閏之是相濡以沫。王弗是他在最美的年華遇到的最美好的人,兩人一起度過了蘇軾一生中最美好的歲月,可惜紅顏薄命,未能相攜一生,終究只能活在蘇軾的記憶里;王朝雲是在蘇軾看來最懂他的人,又是個有情有義的女子,自得蘇軾憐惜;而閏之陪伴蘇軾最久,蘇軾雖沒有特別多作品去寫對他的情感,但很多作品中都有提到她,她不是蘇軾摯愛,不是知己,卻「潤物細無聲」,在蘇軾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她待蘇軾摯愛王弗的兒子如幾齣,在蘇軾被貶的漫長歲月里讓他有了一個溫暖安逸的家,無論何時,家永遠是一個人最深的眷戀,並且蘇軾死後是與閏之合葬的。蘇軾懷念王弗,有種對往昔美好年華的追憶,懷念王朝雲,有種對知音難覓的感慨,懷念閏之,有種對家的眷戀。這三位中,我最喜歡王弗。
不過話說回來,文人自古多情,與我而言,對於這類人是卻而遠之的,一個人情感過於豐富畢竟不是什麼好事,多情亦是最傷人,蘇軾感情上是得到了圓滿,但對於其他人尤其閏之在感情忠貞上終歸是要虧欠的。那個年代女人無法選擇命運,所以丈夫對自己只要還不錯就知足了;然而當今,男人的多情,讓現代很多女人對婚姻沒有了安全感。
都愛 因為男人是博愛的 可以看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我淺淺的回答吧 呵呵 王弗那麼早就走了,他活在 東陂的記憶里,而朝雲日夜陪伴。
王吧,畢竟是結髮之妻。
蘇東坡:夢到愛妻,深夜哭醒
回顧一生,他把別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瀟洒人生
文| 烈酒封侯
圖| 來自網路
1
夢到愛妻,深夜哭醒
夜半,他夢中驚醒,清淚掛兩行,
夢中,他夢到了自己的結髮之妻,王弗,
那年,他19歲,她年方16,年輕貌美,知書達禮。
那一年,19歲的蘇軾,在青神古中岩書院求學,
老師王方是青神鄉貢的進士,桃李天下,
眾多學子中,蘇軾品學堪稱一流。
有一日,中岩主持和尚與老師王方帶大家春遊,賞山水春色,美不勝收,利用春遊機會,老師想為中岩寺中的這汪碧池取一名,使魚池能為古剎增色。魚池清澈見底,澄潭一泓,人拍手潭上,池中游魚聽掌聲而躍出水面。文人秀士與學子們爭相取名,有人叫「藏魚池」,也有人取名「引魚池」,還有人取名「跳魚池」,老師皆是搖搖頭。
最後,王方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人群中的蘇軾,這位才華出眾的學生,蘇軾非常謙虛地對老師說:晚生才疏學淺,言恐不中,既然有命,不敢違背。池中魚兒很解主客之樂,喚之即來,呼之即雲。於是大筆一揮,一氣呵成「喚魚池」三個字。老師一聽,非常高興的說:妙哉,「喚魚」,既新且雅,有聲有色,博得眾人齊聲喝彩。
正好在這時候,王方的愛女王弗,在閨房中也題名「喚魚池」,讓貼身丫環送到了池邊,眾人開卷,沒有不驚訝的,蘇軾與王弗,可謂是不謀而合,王方情不自禁地說:「此乃天緣之合,韻成雙璧。」
老師非常讚賞蘇式的才華,便將愛女王弗許配給了他。兩人交往之初便情深意篤、恩愛有加,並於1055年喜結伉儷,他們的愛情故事,曾為眉州城的一段佳話。
遊學中岩文采露,投箋題名巧韻同。
千古聯姻結佳話,筆落蒼岩耀光華。
婚後,愛妻陪伴自己讀書,整日在側,終日不去,自己偶爾在讀書的時候睡著了,她便從旁溫柔的提醒,才子佳人的絕配,夫唱婦隨,心心相印,然卻只得十一年相伴,王弗隨蘇軾官居京師,不幸於1065年5月亡故,琴瑟十一年,飛鳳匆匆一去。
哭醒後的蘇軾,難掩對愛妻的思念,凄楚哀惋,久蓄的情感澎湃奔涌,不可遏止。
於是,他起身,寫下了這首悼亡詞。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初讀這首詞,不知有多少人,讀著讀著,就哭了,為蘇軾的愛情故事,也為讀者自身內心藏有的思念,蘇軾,用一首千古傳誦的悼亡詞,在這十年忌辰,觸動人心的日子,回憶著往事,一幕一幕驀然來到心間,久蓄心懷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而不可遏止。如是乎有此夢,如是乎有此詞,真實而自然。
本期,本號 烈酒封侯,便來聊一聊這位絕世大文豪的人生。
2
少年成名 百年第一
一提到蘇軾,人們自然而然便會想到他那些膾炙人口的詩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些流傳千古詩句的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而對於生活中與官場上的蘇軾,很多人其實了解的並不多,蘇軾,究竟是一位什麼樣的人,他人生中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與他本人的個性與為人,到底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蘇軾出生於1037年1月8日,老家在眉州眉山,他是初唐大臣蘇味道的後代,蘇味道是河北欒城人,所以蘇軾的祖籍,其實是在河北。蘇軾的祖父是蘇序,蘇序有三個兒子,蘇澹,蘇渙,蘇洵。蘇洵便是蘇軾的父親,
蘇洵也是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並以文學著稱於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蘇洵生下蘇軾的時候,為他取名為「軾」,「軾」為車前扶手,他的父親想要蘇軾,默默無聞卻可以扶危救困,有著不可或缺之意。蘇軾的為人,非常的豁達,非常的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好美食,你經常吃的東坡肉,便是因他得名,平日里蘇軾還非常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在1056年的時候,蘇軾21歲,他與19歲的老弟蘇轍,跟著自己的老爸蘇洵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他們從偏僻的西蜀地區出發,沿長江東下,歷時一年多,終於到達了目的地進京應試。
當時,是歐陽修主要負責此次的科舉考試,他可是當時的文壇領袖,小試官是詩壇宿將 梅堯臣。第一次參加科舉的蘇軾,面對策論題目《刑賞忠厚之至論》,一氣呵成寫出了《 刑賞忠厚之至論》,透過那洒脫的文字,蘇軾那清新洒脫的文風躍然紙上。歐陽修看到試卷的時候,非常的喜歡,很欣賞這篇文章,當時候歐陽修誤以為這麼優秀的試卷,肯定是自己的得意門生曾鞏所答,洋洋得意之間,便要將這份試卷列為第一名,但是落筆前又一想,自己給自己的學生弄個第一名,似乎有那麼一丁點的不合適,於是乎便排了個第二名。
就這樣,蘇軾本來是第一名的好成績,卻在歐陽修的一念之間,變成了第二。後來歐陽修才知道,自己的弟子曾鞏,並非第二,也非第一。屈居榮獲第二的這位考生,原來是只有21歲的蘇軾。不管怎麼說,蘇軾首次參加科舉,便一舉中了進士,當然,他的弟弟蘇轍也是同登進士科。自古,科舉考試便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就是說好考生,哪怕是五十歲才中了進士,也算是牛哄哄的,而這兄弟倆中進士的時候,一個19歲,一個21歲,可謂是少年成名天下知。
在這次考試的試卷中,蘇軾的答題中,有一句:「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梅兩人既嘆賞其文,卻都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後來歐陽修問蘇軾這典故出自哪裡,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
其實,這是蘇軾自己杜撰的一個故事,歐陽修聽後,不禁對蘇軾另眼相看,他的的豪邁、敢於創新深深的讓歐陽修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蘇軾第一年參加科舉並榮登第二,使得蘇軾一時聲名大噪。之後在京師,他每次有了新作,文章便會立刻傳遍京師。他們父子三人,可是當時的大紅人。
可是正當他們準備要大展身手時,家鄉傳來了母親病故的噩耗,兄弟兩人隨即跟著父親回鄉奔喪。兩蘇的母親,她連自己的兩位兒子考中進士的消息都沒有等到就去世了,這不能不說是蘇東坡心裡一個巨大的遺憾。守喪期滿之後,他們才又返回京師。
之前21歲的蘇軾中進士還不是最牛的。下面才是蘇軾最牛的一次!
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制科考試與科舉考試可不一樣,科舉考試每三年一次,而制科考試是不定期的,制科考試是宋朝的一種特殊的考試製度。制科考試的程序要比科舉考試繁瑣複雜嚴格的多。參加制科考試的人員是由朝廷中的大臣進行推薦的,沒有推薦根本沒有機會參加,推薦之後,首先還要參加一次預試。最後,才由皇帝親自出考題。制科考試的選拔相當的嚴格。據說整個宋朝三百多年的歷史中,科舉考試選了4萬多進士,而制科考試只進行過22次,成功通過的人只有41人。
而在整個宋朝的制科考試中,這41人算是相當厲害的人了,而這41人中,最牛的當屬蘇軾蘇東坡。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是第三等!第三等最牛?是的,請看制科考試的等級規則。
制科考試分第一等、第二等、第三等、第三次等、第四等、第四次等、第五等。其中第一和第二等為虛設的,也就是永遠不會有人考得。第三等是最高等,第五等是最差等,如果你考了第五等,也就是說你可以拜拜了,沒你什麼事了。
整個三百年,所有參加制科考試的人中,為第三等的人只此一人,便是蘇軾。剩餘最高的一位就是一個叫吳育的,得到了第三次等。所以說蘇軾為「百年第一」。
3
被貶黃州 千古絕唱
蘇軾因為得了百年第一,被朝廷授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這個鳳翔府的轄地相當於現在的陝西寶雞、岐山、麟游、扶鳳、郿縣、周至等市縣。蘇軾在這裡為官四年,四年後還朝,判登聞鼓院。治平二年,他的爸爸蘇洵因病去世,蘇軾、蘇轍兩兄弟扶柩還鄉,又是守孝三年。三年之後,蘇軾再次還朝。
這時候,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這時候,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開了京師。朝野舊雨凋零,蘇軾再次回到京師所見到的,已然不是他21歲時所見的那個樣子。當然,王安石是一位很有理想的不可多得的人才。
王安石變法:是在北宋宋神宗熙寧年間進行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公元1067年正月,宋神宗即位,立志革新,於公元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變法立制,富國強兵,欲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為原則,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北宋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限制。但是,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於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加之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1085年,宋神宗死後司馬光出任宰相,徹底廢除新法,連很有成效的募役法也被廢除。
蘇軾本身便是那種有什麼說什麼的人,1071年,他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因而得罪了王安石,王安石很憤怒,便讓御史謝景在皇帝面前說蘇軾的過失。
蘇軾看到局勢對於自己也是越來越不利,於是請求出京任職,離開京師的是非之地,之後三年他被派往杭州任通判、後又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蘇軾在這些地方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還是取得了不少的成績。這一離京,便是九年!
不過在1079年的時候,蘇軾43歲,也就是調任湖州知州的那段時間。在任上,他曾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
其實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寫出來的文章,筆端常帶感情,難免加上自己的個人色彩,他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這些話被新黨抓了辮子,說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說他「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蘇軾這是在諷刺朝廷啊,莽撞無禮,明顯是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死有餘辜。
之後,這些人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上下,一片倒蘇之聲。蘇軾剛剛在湖州上任才三個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 烏台詩案」。
烏台詩案,這是蘇軾人生的巨大打擊,也是蘇軾一生的重要轉折點。在烏台詩案中,那些新黨們非要置蘇軾於死地不可。朝廷上下,殺蘇軾與救蘇軾的聲音同時展開,朝中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皇帝,有許多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當時的王安石也已退休在金陵,他也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
這場詩案,最後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以從輕發落,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這場詩案,大文豪蘇軾坐了103天的牢房,其中有好幾次都是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曾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來到今天的湖北黃岡市,蘇軾當上了一個沒有什麼實權的朝廷官員,甚是低微,經歷過這場風波,也使得蘇軾變得心灰意冷,到任後心情經常的悶悶不樂,因為是無實權,也有閑時間,所以他也經常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散散心吃吃燒烤什麼的。
也就是在被貶黃州的這段時間,蘇軾為了寄託自己內心無法派遣的謫居思想,寫出了許多名流千古的佳作。其中包括《 赤壁賦》、《 後赤壁賦》和《 念奴嬌·赤壁懷古》。
名句欣賞
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說到蘇軾最具有這種英雄氣格的代表作
首推這篇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 ,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⑿。故國神遊 ⒀,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
4
東山再起再被貶 為官一任築蘇堤
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車輪到達了1084年,那一年,蘇軾離開了黃州,奉詔前往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永遠的離開了他。
前去汝州的路上,因為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自己能不能暫時不去汝州,而是先到常州居住,這一請求,被朝廷批准了。正當他準備要南返去常州時,皇帝神宗駕崩了。此時的蘇東坡,也管不了那麼多了,還是一路驅車去了常州。
常州是的好地方,水網交錯,風景優美。蘇軾在這裡,既沒有饑寒交迫的煩惱,又可以享受美里的景色,過得還是蠻愜意的,在這裡,可能是蘇軾生活的最舒心的一段日子了,這裡遠離了京師的官場紛爭,能與家人、友人朝夕相處。也就是在這裡,蘇軾終於選擇了常州作為自己以後的終老之地。
1085年, 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皇帝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也再次被朝廷啟用,先是朝奉郎知登州。之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便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再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連續升遷的蘇軾,應該也算是東山再起了,不過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又表現出了自己的個性,他認為這些新興勢力與所謂的「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提筆向皇帝提出諫議,抨擊朝政。
為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再次遭誣告陷害。蘇軾啊蘇軾,最後的最後,自己成了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的一個人的陣營,無奈之下,蘇軾再度自求外調。
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來到了杭州。
杭州的西湖,由於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崶台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湖水逐漸乾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
蘇軾來杭州之後便率眾疏浚西湖,據說動用了民工20餘萬,開除葑田,恢復舊觀,並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作為標誌,也就是現在的三潭映月。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6橋相接,以便行人,後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蘇堤在春天的清晨,煙柳籠紗,波光樹影,鳥鳴鶯啼,現在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蘇堤春曉」。
杭州蘇堤
蘇東坡一生築過三條長堤,「東坡處處築蘇堤」。蘇軾被貶潁州時,對潁州西湖也進行了疏浚,並築堤。1094年,蘇軾再次被貶為遠寧軍節度副使,來到了惠州安置。這時候年近6旬的蘇軾,日夜賓士,千里迢迢奔赴被貶之地,他到到目的地之後,受到了嶺南百姓熱情的歡迎,畢竟他蘇東坡,早已名聞天下。
為官一任,就是要做點事情的,蘇軾把皇帝賞賜給他的黃金拿出來,捐助疏浚西湖,並修了一條長堤。為此,「父老喜雲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村西雞」,人們歡慶不已。如今,這條蘇堤在惠州西湖入口處,像一條綠帶,橫穿湖心,把湖一分為二,右邊是平湖,左邊是豐湖。
5
1097年,這時候的蘇軾,已經是年已62歲了,他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
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
蘇軾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蘇軾在這裡辦學堂,介學風,以致當時有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蘇東坡至儋州,從蘇軾學。在宋代100多年裡,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裡的姜唐佐就舉鄉貢。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
在這裡,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
時至今日,儋州還有許多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這些都是當地百姓為了表達對蘇東坡的緬懷之情,你可能不相信,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
徽宗即位後,蘇軾被調永州安置。1100年的時候被朝廷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1101年8月24日卒於常州。去世前的蘇軾留下遺囑,要讓把他葬於汝州郟城縣鈞台鄉上瑞里。所以後來,蘇軾的兒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謚為「文忠」。65歲的蘇東坡,永遠的離開了世界。
雖然他一生波折,大起大落,但是他也一生豪邁,敢言敢說。
蘇軾在文化上,為後世留下了諸多的精神財富。
他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被後世所認可,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遠遠超過了蘇文和蘇詩。雖然蘇軾現存的362首詞中,大多數詞的風格仍與傳統的婉約柔美之風比較接近,但已有相當數量的作品體現出奔放豪邁、傾盪磊落如天風海雨般的新風格,如名作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東坡
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6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上面是筆者認為蘇東坡最豪邁的一首詞,提出來以供賞析。
文章的最後,提一提蘇軾作為美食家的事情吧。
在宋人的筆記小說眾,有許多記載這蘇軾發明美食故事。其中東坡肉流傳最為廣泛。蘇軾在杭州做官時,在杭州西湖,築蘇堤。當地的老百姓非常感謝他。過年時,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由於豬肉太多,所以蘇軾指點家人將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然後又分送給大家吃,後來有的飯店便模仿做出蘇東坡分送的肉來賣,取名為「東坡肉」,賣的的還挺好,於是乎好多飯店都開始做「東坡肉」,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
本文發表於公號,烈酒封侯
本文內容部分史料整理自
《蘇軾傳記與集評》
《宋史》
圖片來源於網路
— END —
最喜歡他的堂妹吧。。得不到的才最好
張懷民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都愛,不同時期遇到的不同的人而已,大文豪也是人啊。愛誰多一點不好說,沒有可比性,可能得問蘇軾自己了,哈哈
這問題只有蘇軾自己知道,你來知乎問能問出什麼……你自己覺得他更愛誰就更愛誰唄,說明清楚是你自己觀點就好了。
我覺得蘇軾真愛是王弗,因為如果我是蘇軾的話,我超愛王弗。可惜王弗死得早,還好有弟弟陪一輩子,超幸福。死了也埋一起,都不入祖墳,這才是真愛。好想比個愛心!
推薦閱讀:
※應該如何看待蘇軾對衛青的評價?
※蘇軾比得上莎士比亞嗎?
※把周杰倫的中國風歌曲,播放給蘇軾這樣的古人大家聽會怎樣?
※如果嫁給蘇軾,蘇大公子會一生只娶我一個人嗎?
TAG:蘇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