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魯迅為什麼不棄醫從政,從制度上改變國人?

我覺得只有一個國家制度改革才能真正的提高國民的自尊自信自強。


「我到中山大學的本意,原不過是教書。然而有些青年大開其歡迎會。我知道不妙,所以首先第一回演說,就聲明我不是什麼『戰士』,『革命家』。倘若是的,就應該在北京,廈門奮鬥;但我躲到『革命後方』的廣州來了,這就是並非『戰士』的證據。不料主席的某先生——他那時是委員——接著演說,說這是我太謙虛,就我過去的事實看來,確是一個戰鬥者,革命者。於是禮堂上劈劈拍拍一陣拍手,我的『戰士』便做定了。拍手之後,大家都已走散,再向誰去推辭?我只好咬著牙關,背了『戰士』的招牌走進房裡去,想到敝同鄉秋瑾姑娘,就是被這種劈劈拍拍的拍手拍死的。我莫非也非『陣亡』不可么?」

「中山革命一世,雖只往來於外國或中國之通商口岸,足不履危地,但究竟是革命一世,至死無大變化,在中國總算是好人。」

「革命者叫你去做,你只得遵命,不許問的,我卻要問,要估量這事的價值,所以我不能做革命者。」

「中國人的官癮實在深。」

「總而言之:那魂靈就在做官,行官勢,擺官腔,打官話。」

「約翰穆勒說:專制使人們變成冷嘲。 而他竟不知道共和使人們變成沉默。」

「曾經闊氣的要復古,正在闊氣的要保持現狀,未曾闊氣的要革新。 大抵如是。大抵! 他們之所謂復古,是回到他們所記得的若干年前,並非虞夏商周。」

「革命,反革命,不革命。 革命的被殺於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殺於革命的。不革命的或當作革命的而被殺於反革命的,或當作反革命的而被殺於革命的,或並不當作什麼而被殺於革命的或反革命的。 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在當時的環境下,做官,無外乎兩種立場,要麼中體西用,要麼西體中用。
我們從魯迅先生的言論中能夠發現,首先他是瞧不上保守派的,覺得這群人就是掛羊頭賣狗肉的貨色;其次他對當時的革命派也充滿了疑慮,也直言自己幹不了革命。
所以我個人認為,他本人壓根就沒有從政的念頭,因為他很清楚自己幹不了這行,也就是了解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清楚自己的極限在哪裡。
本人外行人說外行話,歡迎打臉,但是請別罵人。


你當那會兒從政容易呢…考個公務員就能上還給你發工資?
想啥美事兒呢…

家裡沒個幾千幾萬怎麼當官?


魯迅先生擅長寫作,並且有機會從事寫作,所以用筆做武器。

如果他不擅長寫作,擅長政治、軍事,當然也有可能發揮這些才能。

很多時候不是一個人想幹什麼就能幹成、干好的,一個

人的職業啊,當然要看自我才能, 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


從政意味著加入一個現有的系統。

舊中國需要的是硬體和軟體全面升級。


看到別人的回答,再補充一些:

標籤化戲說是無法解釋歷史的。

1.劉邦不是流氓,人家是泗水亭長,負責基層治安的秦朝官吏;

2.朱元璋也不是叫花子,人家是皇覺寺遊方僧;

3.毛澤東也不是圖書管理員,人家祖上是明初的中級軍官,父親是湘軍系統一員。其人參加過湖南新軍和辛亥革命;就讀湖南第一師範,與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黃興是校友,組織過學生武裝擊敗潰兵。

這三人都熟悉組織(佛寺內部組織管理體系比一般地方政府還複雜且嚴格,也不是誰想當和尚就能當的)管理,都有一定的軍事實踐(朱元璋是毛澤東認定的中國古代僅次於李世民的軍事天才。淮河地區也是以前南宋的前線,民間軍事氛圍濃厚。劉邦還得管著上百人給送去戍邊呢),都有相當的文化基礎(秦代以吏為師,要識字記法律條文;和尚要識字念經;毛澤東的文化基礎更不用說了);

4.鄧小平也不是個只會打橋牌的小老頭,而一直是共產黨內文武雙全的激進派,以粗暴強硬的作風而聞名,曾引發過幾十萬人規模的武裝叛亂(當然也被他強力鎮壓了),也曾在經濟建設上搞出了嚴重危機(跳得太高,差點被連根拔起)。但也因此長期被毛澤東、周恩來視作可以重點培養的第二代(所以,多次起複,就是指望磨掉他過剩的硬脾氣。中國太大,國際環境太糟,二代的功勛威望肯定不如一代,必須得硬到相當程度才行)。天安門那點程度的事情,在他辦過的事情中,還真不算什麼很大的事情(而且,幾年前,人家就秀過肌肉了。某些人還以為忽悠青年人搞點串聯就能把他打倒,真心太甜了)。

5.就魯迅那個時代,參加既有的一個系統,是根本無法完成對中國的革新。因而,革命家都是在系統外部下力氣。

而魯迅改學醫為學文,是受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的刺激,可當時還是清朝,難道讓魯迅去考秀才么?而且,1909年回國時,清朝已經廢除科舉且已經即將覆滅了。

清朝覆滅後,袁世凱和北洋系統篡奪了政權。魯迅總不能去參加一個洪憲皇帝或北洋軍閥的政府吧?

而且,魯迅生於1881年,1909年回國時,就已經是28歲了。放現在,甚至還勉強可以說是個孩子,放那個時代,已經是個標準的中年人了。按當時的人均壽命來說,已經過了一半(魯迅享年55歲)。人生各方面已經定型,不是輕易可以改弦更張的(相比之下,毛澤東17歲參加湖南新軍和辛亥革命)。與其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從頭開始學習,顯然不如利用既有的條件,在文化領域大展身手更為可行。不是么?

縱然魯迅在30歲的時候參加辛亥革命,以魯迅所受的教育與訓練,既不能參與軍事(魯迅沒學過),也不能參與政事(主要是想方設法籌錢給軍隊和官員發工資,魯迅也沒學過吧?)。而當時,國內處於相對分裂的狀態,各方在軍事政治上還不能實現統一的情況下,都是大打口水仗(毛澤東就曾擔任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故而,那還不如在文化領域發聲,對革命更有促進作用,不是么?


文人不適合做官。

自己怕自己感情用事,別人怕他不現實。


孫中山試過了,中華民國救不了中國人!


魯迅父親周伯宜秀才出生,屢次考舉人不中,後來因為又因為祖父的科場舞弊案牽連,連秀才都被革了。魯迅應該痛恨官場才對。

在《孔乙己》裡面,在《阿Q正傳》裡面,在《理水》裡面,魯迅就沒寫過官場的正面形象。
在古體詩《慣於長夜過春時》裡面,魯迅寫到,
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
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中國官場換來換去一個樣,魯迅會進入官場才奇怪了。別說魯迅對官場深惡痛絕,他對當時各個民主政黨也刻意保持了距離。人格之獨立,他做到了。

魯迅他爸是秀才,但卻支持洋務運動,可惜36歲就死於庸醫(中醫)。如果知道這一點,就會知道魯迅的求學,留洋,學醫這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後來棄醫從文,那應該是受到在日本留學經歷的影響。當時國家的落後,國人觀念上的腐朽,外國人(日本人)對中國人的歧視,還有留洋學生之間的迷茫和內鬥。讓他感覺救人應該先救心,從而棄醫從文。

如果把《朝花夕拾》裡面的《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連起來讀一遍就能明白了。最好的文章就是寫自己,魯迅沒在這方面吝嗇過。

題外話,當年魯迅可以罵北洋政府,罵國民黨政府,他沒有因此被封殺,沒有被冠上「公知,漢奸,美狗,間諜」的稱號,那也不算是最糟糕的時代吧。


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魯迅應該去追隨毛主席鬧革命。


他狠不起來!他只是罵人罵得狠而已!


因為魯迅先生很明白,一個名族的劣根性只有從文化入手,才有可能祛除。如果你讀過魯迅先生的一些文章,你就會發現,幾十年前的劣根性現在還在,這不是制度能改變的。


歷史發展證明了現有思想革命 才有政治革命 例如馬克思 無產階級革命 文藝復興 歐洲資產階級革命...... 辛亥革命也改變了制度 可是還是積貧積弱 從政救不了中國人


如果你能徹底明白人類和宇宙之間的規律。
就能發現這些現象的本質。
魯迅如果去當革命家,首先從他的性格就不適合。 這就是天定的,每個人都不一樣,有聖人也有凡人爛人,有環境影響命運規劃。
願意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人。 能洞察出人性思考的人, 他就不是吃人血饅頭的料。
然後就是,大家都懂的,普通人是有立場的,立場是根據他個人的信仰轉變的。 這裡的信仰可以定義為各種。比如利益,然後再進行劃分,具體的我不說了。 最後領導革命的,成為新一代的惡龍,這個典故應該都知道,不知道的,跟你說再多也沒用。
然後就是社會制度, 目前是不可能有的,因為命運一開始就已經不公平。 一個房子的地基都歪了,你還能指望整個樓不歪嗎? 不管是資本主義,封建主義,社會主義,都缺陷重重,或者不符合實際。 最關鍵的核心是什麼? 是人性。 是一個整體的大眾控制少數, 除非人類整體凈化。
假設不進行分包制,你用集體公社,想法很美好,但是制度不能不順著人性。 必須根據人的自私,進行分包制。
我們就用讓子彈飛進行分析。
因為我之前說過,張蠻子就是魯迅,實際上這種人基本不存在。或者很少。他無法違背,少數服從多數。 而大多數人呢? 他們不是黃四郎,就是鄉紳,或者小鳳仙,還有叛變的老三,老四,老五之流。 然後還有一群老百姓。 每一個都有各自的人性,和階層普遍階級共性。
所謂的公平公正,民主。 這只不過是一個想法和口號。 只有張蠻子這樣的人,才從本質里希望這樣,打土豪,發錢,都只是手段。
但是真正的問題是,不管是黃四郎,鄉紳,小鳳仙,跟著蠻子的兄弟,老百姓, 公平,公正,民主才是他們的手段借口。 他們的本質 各有各的利益,自我的算盤。
所以最後張麻子只剩一個人。 他堅持的東西根本沒幾個人堅持。
這個社會最不會改變的的一個真理是什麼?

就是滿足大多數人,統領大多數,永遠不吃虧。
當初為什麼能推翻國民黨,因為他幫著大多數農民說話。 然後奪取政權。 又比如,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跟著主流發表主流言論。 知道為什麼王尼瑪,可以得到很多粉絲? 然後獲得人氣和利益嗎? 因為大多數上網的是什麼人,主旋律利益是什麼人,一個是他自己,一個是和她一個年齡段或者實際階級的。
任何辯論都有兩個立場,不管你跳哪一個立場,你從一開始就和客觀公正,無緣。 如果你很聰明,你會站在最有利的那個立場,或者符合自身的立場。 決定立場的就是他自己的實際情況。他不會真正去思考,具體的不說了。
我現在說的 屬於宏觀性的東西,基本上是一個非常大的輪子。 而且非常圓滿,但是在細節上,還有很多個人有局限。
如果不能理解宏觀,我可以用簡單的細節和道理幫你理解宏觀。
我也不強求,萬事講緣分, 看得透,就明白一系列的原因。


看不慣,推不翻!社會的變革在民眾的覺醒!


他怎麼不從政,你不曉得他在中華民國的教育部做了十幾年的公務員嗎?


高級鍵盤俠


你覺得是制度問題是決定性所在,但魯迅更覺得文化才真正的決定了民族過去和未來。
制度決定論、文化決定論這都是可以探討也沒有高低之分。
選擇去改變文化,還是如題主所言選擇直接改變制度,也是平等的,沒有說哪個比哪個更偉大或者哪個更有效。
魯迅做出的選擇,以及日後為之做出的成就,值得尊重和理解。


因為他是個超級聰明的人,而且很有良知,從政的人必須心黑手辣,而且風險極大,這讓很多有道德底線的人與政壇保持距離。所以政治就變得越來越黑暗。


首先,從政不是想從就從的,更要看有沒有那個本事和條件。

其次,真的不要指望假如他從政了就會建立一個什麼牛x制度把中國拯救了。處理實際問題和寫點東西罵兩句真心不是一回事。

文人誤國,實幹興邦。

中國最強盛的兩個漢人王朝的建立者分別是一個流氓和一個叫花子。

把中國從一場全民邪教運動的深淵中拯救出來的人對學生按下過扳機。

So what?


推薦閱讀:

我們該如何區分晚清的革命黨人和公知(帶路黨)?

TAG:魯迅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