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電影開頭的失重場景是怎麼拍攝的?
電影《阿凡達》在開頭的時候,有一段太空船中的鏡頭,裡面的人都是完全失重的漂浮狀態。
雖然這段鏡頭不長,但是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到底是怎麼拍攝的呢?反覆看了好幾遍,找不到什麼破綻啊!
多圖殺貓,手機慎入。
首先說一下電影拍攝中對失重的模擬,一般是兩種方式:吊鋼絲和飛拋物線。吊鋼絲大家都比較了解,成本低,但表現力有局限,畢竟此時重力還是存在的,鋼絲只能從一個方向上「抵銷」重力,很難模擬大空間內各個方向上的失重效果。
而後者是在專門的失重飛機的艙內搭棚,飛機飛拋物線可以取得完全真實的失重(或低重力)場景,可以直接拍攝到物體(甚至液體)懸浮、人體翻轉等逼真效果,演員也可以親身體驗失重,表現力極強。在影視 3D 動畫技術成熟之前,飛拋物線的方法主要運用於太空戲的拍攝。(事實上飛拋物線本來就是航天員失重訓練的主要手段。)
飛拋物線的短處主要在於成本高、時間短(通常只有 30 秒以內),所以對目前的電影拍攝來說,只要是室內吊鋼絲可以滿足的失重效果,一般都不再會選擇「實拍」。具體到《阿凡達》的這個片斷,使用的是吊鋼絲、綠幕、CGI 動畫等拍攝方法,同時結合了很多拍攝技巧來保證最終效果。
下面詳細說一下,有圖有真相。
---------- 分割線 ----------
背景空間
首先說船艙內的背景空間。美國人連街景都懶得拍了,這種虛擬場景肯定是綠幕 + CGI 後期合成。
(圖1、圖2:綠幕原片與最終成片的疊加示意。)
(圖3、圖4、圖5:船艙內的縱深空間是分段渲染再合成的,可能是因為渲染負荷太大。)
抽屜膠囊內船員的飄浮感
雖然人物看起來是躺著的,但實際上是站著拍的。演員的身體前後晃動來模擬失重般上下浮動、輕微撞擊綁帶再回彈的效果。也就是說,圖1 中的男主角實際上是被向上提起來的,而不是被水平拉出膠囊的。
(圖6:離鏡頭較近的女演員的拍攝真相,更遠一些的就不需要真人演員了,直接 CGI 搞定。綠幕上的紅點用於空間定位,以便後期合成。)
(圖7:綠幕原片與最終成片的疊加示意。)
船艙內的量產型船員
除了極少數離鏡頭較近的主要演員外,其它在船艙內隨意游弋的船員基本上都是 CGI 人形(可能結合了動作捕捉)。
(圖8:背景里的船員原來都不是真人啊。)
飄浮的大夫
確實就是吊鋼絲。注意腰上的吊環也是綠色的,本意是便於後期擦除,但實際上……
(圖9:綠幕原片。綠幕上同樣有紅點。)
衣服的懸浮感
這些細節是影響到失重真實感的關鍵點,拍攝真相同樣是令人震驚的。
(圖10:這群瘋狂的美國人居然把實拍人物都進行 3D 數字化了!!!不知道是怎麼做到的,也可能是用數字模型去「套」實拍人物。)
(圖11:所以衣服都可以單獨建模、渲染再合成到實拍鏡頭上。)
(圖12:成片效果。)
(圖13:仍然不敢相信?好的,用這張圖來對比一下圖9,注意袖口領口等等細節的差異。估計本來在拍綠幕時,打算把大夫的腰環和鋼絲擦除就算完成了,但後來發現衣服的懸浮感不夠逼真,於是這群瘋狂的美國人乾脆決定:衣服重做!)
---------- 分割線 ----------
題外話一
在《阿凡達》上映後不久,便有磚家宣稱「國內只要 6 千萬人民幣就能拍出同樣效果」。
題外話二
這裡送上飛船內景的概念設計稿若干,算是補完從草稿到成片的創作過程。
題外話三
以上所有截圖來自《阿凡達》花絮碟(高清大圖在這裡: https://github.com/cssmagic/blog/issues/3)。不知道有沒有和我一樣喜歡收集花絮的電影愛好者?
基本上是在綠幕前面吊威亞(鋼絲),然後採用多個角度的攝像機進行拍攝。
首先,在綠幕前面可以保證後期製作時背景嵌入的完整性。鋼絲的效果很容易去除,在上個世紀70和80年代上映的《超人》就已經展示出很驚人的背景美化能力。《阿凡達》是巨匠級製作,更不用說。
其次,背景的構圖。我在2010年曾經有幸和一位朋友見了短短一面,他是給好萊塢大片做特效的,路過帝都呆了兩天。當時他告訴我,背景嵌入時的構圖重要性。吊著威亞的演員身後,越是複雜的背景,構圖越是要體現出立體感、方位感和景深概念,讓觀眾的視覺在背景和演員的結合上停滯,這需要背景構建的技師有極其深厚的美術功底。
他簡單提到過一個例子,當然這個例子我不甚信服,但找不到有力的證據進行質疑(其實我以一個請教者的身份也沒資格質疑他)——大衛·科波菲爾的魔術《飛翔》,沒有人能看出他用了威亞或者別的道具,那是因為在空中時,觀眾為了看清楚這個魔術的奧秘,過分注意他的身體,想看看有沒有威亞,但科波菲爾身後的背景很多時候是暗色的,不反光或者不嚴重反光,另外就是背景絕對不是平滑的,讓人的視覺(人眼能夠接受的流暢畫面幀數為每秒24幀以上)無論在電視幀數感應上,還是現場觀看上,都因為要構建立體感的因素陷於停滯,因此很難發現道具的存在。極度真實感的失重狀態,是在高空飛機里完成的
災難片:《阿波羅13號》
這是一部取材真實事件的災難片,腳本的依據是當事人的回憶錄《與月球失之交臂》。那次登月飛行雖然失敗,但飛船的返回本身在美國太空探索史上卻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影片重現了1970年的壯舉,高度讚揚了宇航員們勇於挑戰厄運的英雄主義精神,具有非常實在的教育意義。為了追求影片的真實感,攝製組完全在休斯敦航空中心拍攝實景,並且將一部波音707改裝成航空飛機,用於演員們飾演宇航員時體驗失重狀態。拍攝時是採用了零度重力的狀態,演員們在阿羅波13號的模型中上上下下地來回體驗失重與正常的情況,嘔吐是必不可少的。但影片的真實性卻得到了客觀實現。主角傑姆·弗洛爾由兩屆影帝湯姆·漢克斯扮演,他進行了長期的閱讀與實驗準備工作。正如他願,他的演出讓真正的太空英雄弗洛爾也大為讚賞。
綠幕吧 老外光學透視真的厲害 國內現在還是做得有點假
不知道是不是人才不足
應該是綠幕加合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