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魯迅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又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
謝謝 @蔡菜菜邀請。這兩句話並沒有什麼不可調和的矛盾。

前面一句是出自《而已集·小雜感》,最初是寫於1927年9月24日、在12月17日發表於《語絲》周刊。

這篇雜感由19段清新冷峻的雋語構成,彼此之間聯繫鬆散,其中在知乎上面傳唱度非常高的「短袖子、白臂膊、生殖器」就是出於此篇,而題主所列出的那句話,原文是這樣的: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這段話有兩部分組成。前部分是非常生活化的場景,生病,放留聲機,吵鬧,打孩子,宛如《七十二家租客》;後部分感悟曰: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我想看過周星馳《功夫》的人都能夠理解這種市井生活,左鄰右里的吵鬧紛擾令你無法靜下心去冥想覺知自身的存在。

另一方面,他們每個人的喜怒悲歡又和你的冥想覺知一樣客觀實在。當所有的情緒、行為被平等對待,並如沙丁魚罐頭一般地擠壓在一個雞犬之聲相聞的狹窄世界,你所能夠感受到的,豈不正是「吵鬧」么?

擴展聯想。陶淵明講: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是為什麼?他自己的說法叫做「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反過來講,真正融入市井生活後你也就變成了這種生活的一部分,自然不覺其吵鬧了。

那麼對這生活感到吵鬧,何嘗不正是因為這「心遠」?魯迅常說自己感受到一種無可名狀的孤獨,正是有了孤獨,你才會覺得吵鬧。

魯迅未嘗不是陶淵明。

下面再說後一句。出自《且介亭雜文末編·這也是生活》,文章作於1936年,寫的是病中感悟。大抵人生病後想的就比較多,養病時一閑下來,容易對之前生活進行深入照察。比如魯迅的弟弟周作人的思想分流,也是以一場病為界的(具體可參照錢理群先生的《周作人傳》)。

那麼當你去審視自身生活的時候,當然會發現周圍的每一個眾生都與自己息息相關。這是一種無須解釋的現實,即便在上一句「我只覺得他們吵鬧」里,這種現實也是冷冷地存在著的——真要是不相關,自然也就不會覺得吵鬧了嘛。

所以說——下面重點來了——這種「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並不是什麼悲天憫人的情懷,它是在述說一種客觀的生活形態而已。原文是這樣講的:

街燈的光穿窗而入,屋子裡顯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識的牆壁,壁端的稜線,熟識的書堆,堆邊的未訂的畫集,外面的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我存在著,我在生活,我將生活下去,我開始覺得自己更切實了,我有動作的慾望——但不久我又墜入了睡眠。

與前一句相比,這段話省略了主觀定論(吵鬧),也是因為心態更趨於平靜,同時對這種吵鬧也趨向於接受。接受這種吵鬧之後,再度感觸到生活的意義:亦即每個人都如此生活,息息相關又窘於溝通。

英國玄學詩人約翰·鄧恩講: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ach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Motherland is the less.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
As well as if a manner of thine own
Or of thine friend"s were.
Each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For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Therefore,send not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西方有巴別塔的傳說。神為了阻止人類建成巴別塔,就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最終人類因為無法溝通,巴別塔計劃果然也就失敗了。

當然也因為無法溝通,我們就生活在了一個息息相關又窘於溝通的世界。它讓你感到吵鬧,又讓你感到彼此共生。


昨天看武志紅的公眾微信號,裡面提到一個家庭序列排列心理治療小組的故事,六組人,每組兩人,背對背,分別講述悲傷或開心的故事,只有一組人能互相感應到對方的悲歡。人與人之間的隔絕,除開血緣、地緣或親緣,在心靈上,每個人是另一個人的深淵,你無法凝視,也難以感應。
在一個充滿被迫害妄想的國度,我寧可被人遺忘,也不願意被人惦記,被人遺忘,可能還有自己生活的自由,如果常常被人惦記,便往往不得安寧。魯迅痛切地感受到每個人獨自生活的重要,所以在遺囑中說: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所以即使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還是管自己的生活。


當時魯迅大病一場,以為自己即將面臨死亡。與自己的病症和死亡相比,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可以發生著不同的事,但都和這個狀態與將來的自己不相干了。他們相較就是多事,令自己羨慕和絕望。


人還是會戀生的。看著四面的圍牆,望著摯友,想著喜歡的人,記起青年時候的夢,總想去擁抱,還想去奔赴。


生死迷糊狀態的人,寫出來的也並不都有深意,哪怕魯迅是偉大作家。或許平凡,但真實,這就足夠了。


推薦閱讀:

古代平民說話也用文言文嗎?
你對於王小波《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這篇文章怎麼看?
《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創作背景是什麼?有哪些作品和它的題材類似?

TAG:人物評價 | 文學 | 魯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