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蘇軾、紀曉嵐、鄭板橋,有這麼多民間故事?而屈原、李白、杜甫就很少?
@佩結西風怨 君說的還是很客觀的。我說一點主觀的原因吧。 前三位在民間屬於風流才子一類人物,不妨多一些不經的軼事。屈原杜甫是正人君子,傳說太多太雜反而摧折了他的形象。至於謫仙人同學,民間故事編出來也完全配不上他,在光芒中黯然了吧。 還有就是後三位地位極重要,學者做的考據相當充足,像範君說的,史料又少,所以乾貨居多。大蘇當然也應當屬於這一類,不過似乎很多材料恰恰是出自筆記小說,光是甄別真偽就眾說紛紜了,民間傳說就更難管了。至於鄭紀兩位,恐怕湊熱鬧的就比下功夫的人多了。
我能說因為後面三個在中國文化歷史地位上整體比前面三個高一檔么。。。。
蘇軾是個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做得了翰林幹得好知府的一個人,因官職調任走南闖北去過不少地方,詩詞可豪放可婉約。這樣豐富的一個人,自然少不了故事。
鄭板橋作為揚州八怪之一,做過十多年的山東縣令,吏治也不錯。晚年以賣畫為生,還挺會推銷。除了畫畫喜歡的竹子蘭花石頭,還喜歡借詩畫嘲諷,也是個有稜角且外露的人。
紀曉嵐更不用說啦,這個花心大胖子,又能寫又能吃。
其實以上三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做過官,做過官,就有可能被寫進史書、野史書。別說他們,就找找某縣縣誌,都能看到幾個縣官的小故事。而且以上三人都是正經八百要做事要和人打交道的官。接觸民間多啊,臉熟,性格偏開朗,好"留事"。
可能有人說李白屈原杜甫也做過官啊,而且李白還到處旅遊呢,能不露臉兒嗎?
但李白的青光祿大夫和後來的供奉翰林都是閑官,基本就是呆在唐玄宗身邊做做詩寫寫文書,而且那時他已三十多。也就是說他到處遊歷的時間段大概是在他三十歲之前。年輕的時候名氣還不大,無人識。被唐玄宗疏遠後又噩運連連甚至攜帶家人連夜出逃,想來隱姓埋名還來不及呢。
杜甫呢,從詩詞上看就是個十分認真的叔叔,認真又悲情。個人感覺屈原也是這個范兒的。
認真的人多謹慎,謹慎的人惹事少,明著泡妞也少,能在家裡吃就不進茶肆樓館。所以留下的閑話(傳說)就少唄。
尤其屈原是公元前戰國時代的人啦,你看哪個戰國時代的人有很多供人茶餘飯後的民間傳說?比起來屈原伯伯能留下吃粽子賽龍舟的故事就不錯啦!那時候的人民吃飽飯都有問題,有幾個識字能記錄的?
說白了就是能留下傳說的人,必具備:本身有趣有特點,愛到處晃蕩,明著做事兒能留下把柄,有故事可講,有資格被官方和民間記錄這些特點。
臨睡前手機打字,匆忙間無查找編排。如有不妥處敬請諒解。千人眼中千人相,不同意我觀點的話自己寫去。拒絕撕逼挑釁,謝謝理解。因為這三個人都是文學史上的頂級巨星,完全用實力說話,不需要緋聞炒作。當然有關他們尤其是比較為人民群眾熟知和津津樂道的李白,故事可以一點都不少。而老杜的緋聞,基本都是靠抓著李白炒作。屈夫子因為年代久遠已經被塑像化了,緋聞基本也是男同之類無聊文人嘩眾取寵的東西。
故事當然要有趣了,屈原、李白、杜甫這三人能有趣嗎?一個比一個苦大仇深啊!李白稍微好些
蘇軾他們三就不一樣了,都是段子手啊!
補充一個技術大爆炸的助推因素,北宋慶曆間(1041-1048)中國的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榮登中國四大發明之一,自此書籍刊印呈指數上升。屈原哥仨沒趕上好時機,暫不提屈原、杜甫正人君子美名揚,就說李太白何等名士風流,如果放在宋代,不知要刊印出多少筆記出來。
杜甫么,也太沉重了。心情不好,再讀他的詩,基本上也就生無可戀,自掛東南枝好了
曠達、詼諧的人,比較有機會留下一些趣聞。
其實真實中的紀曉嵐就是一個大色鬼,有很多歷史工作者都有過考證的,現在基本上已經可以確認了,推薦一篇文章,你看了就知道了。紀曉嵐:翩翩君子?縱慾狂魔?,這個考證還是比較真實的
因為蘇軾、鄭板橋比較接近百姓…………而屈原、李白比較高冷…………你看蘇軾被貶…………海南和老百姓搶牛肉…………時不時去游春…………鄭板橋是畫家…………要賣畫…………屈原嘛成天憂國憂民…………見到的老百姓大部分是隱士…………李白如此高冷的人是不會和老百姓有什麼交集的吧…………至於紀曉嵐我覺得是閱微草堂筆記的平凡性…………杜甫為什麼我就不知道了…………
第一,時代越近,我們就會感覺越熟悉。
第二,李白留下的民間傳說其實不少。杜甫和屈原確實不多,因為被聖人化了。
第三,那三位流傳多是因為「風流」,而李白走入歷史時已經二十五歲了,過了「人不風流枉少年」的年紀
推薦閱讀:
※總感覺李白的「長安一片月」一詩有意猶未盡地感覺?
※李白劍法到底是什麼水準?
※李白的生平除了兩唐書之外,還見於何典?
※李白的劍術怎樣?為什麼大才命運總是坎坷呢?
※網路上李白的詩的預言是怎麼回事?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