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黑處有什麼》?
預告片:黑處有什麼
預告片1 (中文字幕)
大家好,我是本片的導演王一淳。
今天片子第一天上映,心中很是上下不安,懷著小學生交作業的心情來看大家在這道題下的回答。
謝謝各位知友的評價和關注,看到大家的鼓勵感覺好多了。
最近也想要在知乎好好說說拍這部片子的歷程,也算是個總結,還在碼字中。
@史航 老師看完片說,走過危機四伏的成長,我們每個人都是青春的倖存者。
希望我們每個倖存者都不忘來路,始終對黑處保持一個少年的敏感警惕。
最後萬分感謝大家去影院看這部電影。
總結下,兇手啊,就是一整個性壓抑的時代。昨晚看的首映。覺得還是有很多有意思的點。分享一下,有點劇透,請注意哈。
中國版的《殺人回憶》,這個還是很中肯的評價,不論是開場,
《殺人回憶》中開場,一望無際的麥田和亂糟糟的吃瓜群眾。
《黑處有什麼》中的開場,一望無際的草地和吃瓜群眾。
還是最後的結尾的處理。不過不是說達到《殺人回憶》的程度,而是致敬吧。
先普及一下劇情,看過片子的就跳過。
影片講了一個小城女孩曲靖的成長故事。
女主是一個初二的妹子,她有一個中二病女閨蜜,還有個悲催的爸爸。
開始是從人工湖茂密的蘆葦發中現的一具裸體女屍說起。這個場景就跟《殺人回憶》99.9%像素重合,然後鄰居叫女主爸爸去現場看。
身為公安局裡稀有物種,擁有大學生學歷的爸爸,一直不得志,在單位不受領導的重視;在家裡被妻子、女兒嘲笑。哪怕是拍現場的照片,上級也是讓他省一點,別費膠捲。
之後就是開始找證據啦,破案啦,可是第一技術不行;第二辦案人員素質也不高。(這裡給電影一個好評,完全不同於主旋律里的神探人設,展現的是真實的小城警察,對辦案不怎麼上心,除了男主和被上級斥責的局長,別人都無所謂,還有一個上班看三俗雜質的警員。直接抓一個倒霉蛋就要判葫蘆案,中國那麼多冤假錯案也能從這裡看到一些端倪。那時候從警人員素質不高,這是國情。)因此案子遲遲難以告破。
這時在防空洞發現了一具女屍,叔叔們都很興奮。因為作案說法完全一樣,是之前人工湖兇殺案的殺手,當時女主中二病閨蜜失蹤,所以大家都認為是她,順藤摸瓜抓了閨蜜的「男友」趙日天小盆友。
趙日天一直行事張揚,是個混混,警察局的大部分人,都認為兇手是這位哥們,但是最後女主收到一張海南風景明信片,是中二病閨蜜寄來的。
所以是搞錯了。
那麼兇手到底是誰呢?
就是本片碾壓很多同類型電影的地方吧。好的,現在是正文。我們好好說說。雖然這個處理跟《殺人回憶》很像,但還是有不同的。
電影不僅僅講了兇手案,還講了妹子的成長。從一個拿著月經帶玩來玩去的妹子,(第一次見識這玩意,嘻嘻,天天YY要穿越妹子,沒有姨媽巾的古代你受得了嗎?)一個坐自行車叉開腿的妹子,到一個慢慢懂性,來了初潮的妹子的青春成長曆程。
這期間她慢慢了解愛情,唱著小虎隊的歌,跟男孩一起玩純潔的友誼之類;也感受到了性,給敬老院老人讀《金瓶梅》,
即將掏出《金瓶梅》的猥瑣資深宅男。讓女主讀《金瓶梅》的時候,這一段噁心到了我。
看《孕婦的十個月》,去電影院看《蜜桃成熟時》。總而言之就是少女曲靖之煩惱吧。而她煩惱的就是隨著青春期而慢慢蘇醒的性意識。
而性卻是這個小城的一個秘密。
一方面是整個社會對性的避而不談。縣城裡的人沒有一句髒話,葷話,哪怕是校園裡小混混調戲妹子,都沒有一句談得上尺度的話和動作。三級片售票員撩女主,說晚上看AV,也僅僅用刺激來形容。
學校也是,無法匹配孩子成長的愚民教育,號召學賴寧的過時口號,語文老師僵化的教育語言,孩子根本沒有聽課。孩子們對課本的厭惡和老師飽含激情的朗讀,巨大的反差,但教育者完全對此熟視無睹,一旦出現青春期心理,也是粗暴對待。明明只是犯了中二病的妹子,卻一直認為她是個壞女孩。
家庭方面,也完全是性教育的缺失,不能叉開腿坐自行車,一次次出現,爸爸卻始終不說原因。女主玩月經帶,媽媽卻粗暴地打她,不解釋,只是說她缺心眼,避而不談。
就像《白鹿原》里村民,小城裡的絕大多數人對性都是恐懼的。
另一方是很多人的行壓抑帶來的強烈渴望。偷看女廁所的兩個小流氓,那個讓女主讀《金瓶梅》的敬老院老人,那個賣冰棍瞅女生大腿的中年人,那一群看《蜜桃成熟時》的男人,那眼神簡直是性變態。
這就是傳說中的視奸嗎?
裡面最細思恐極的是,想想是那群興緻勃勃看片兒的孩子,還沒看片多少警察叔叔就來拉閘了。
為什麼警察那麼快的反應?
背後是一個鄰居告密者,一個背地裡或許慾望澎湃,表面卻是掃黃標兵的人。這個人是不是跟兇手一樣可怕,甚至更可怕。
最後回答一下,那麼兇手是誰呢?
敬老院老人很有可能,影片也明示了他作案的可能性,不過影片沒有說清楚,即使結尾也只是籠統地說案子破了。
因為兇手是誰根本不重要。PS有人說應該是女主在人工湖那看到兩個埋屍體的男子。這應該是女主看見工人在安裝標語排產生的幻覺,不然如果是殺人兇手,能讓女主跑了嗎?
在人的私人慾望不被允許,人的私人生活充分暴露在別人眼睛中的那個時代,每個壓抑的人都可能成為兇手。
兇手啊,是那個性壓抑到你一看片兒就會被警察抓的時代!
所以啊,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片子。
提醒:本回答又臭又長。。。而且嚴重劇透。。。
當朋友告訴我有一部剛上映的懸疑類電影裡面有不少關於法醫的戲份,想邀請我一起去看看,順便也講講法醫的知識時,我其實是拒絕的。
因為我就是一名法醫。
很多人在得知我是一名法醫之後都會問我:你有沒有看過CSI?你覺得那裡面演的真實嗎?
我還真是沒看過,其實不只是CSI,各種各樣的懸疑類、破案類、犯罪類影視節目我都基本不看。原因也並不複雜,我雖然非常喜歡法醫這個職業,但是既然每天的工作都已經是最真實的法醫工作了,在工作之餘還要繼續操心這些總會給人一種一直在上班的感覺。ヽ(o`皿′o)?
然而,看完之後我就&<(=┘ ̄Д ̄)┘╧═╧!
這片子哪裡是懸疑片!!!!
分明是少女的羞澀成長日記!!!!
只不過羞澀少女的父親恰好是個法醫。。。。。
可主角並不是這位法醫!如何破案也不是電影所最終想表達的主題內容!!!
電影之中貫穿始終的其實就是一個字:性!
本來「性」是再正常不過了的一件事,然而一旦任何事與這個字掛上鉤,那就成了不可描述。這是一種巨大的悲哀。更可悲的是,這種悲哀仍然在繼續。
就好比,避孕是可恥的,人流是輕鬆的。這是多麼扭曲的觀念!
強姦,這個與性有著極其密切關係的詞語,對於視「性」為洪水猛獸的人來說,絕對是核彈級別的。
女主角正處在剛剛進入青春期,正是對「性」最好奇的年齡。當她在圍觀強姦殺人案的現場時,從周圍人的口中聽來這樣不明不白的一個詞,她在字典上一個詞一個詞的找到了這個詞。可是似乎解釋里的那些字都認得,放在一起究竟在說什麼呢?
敬老院為老不尊的老頭讓女主角給他讀《金瓶梅》!小女孩後來說:那些字我都認識,可是放在一起我就不知道什麼意思了。
這放在現在絕對妥妥的新聞頭條,網路熱搜,然而小女孩一方面自己懵懵懂懂的不知道這究竟意味著什麼,一方面又似乎已經認定這事兒不能說出去。
在一群社會青年看黃色錄像帶的時候,小女孩本來已經被趕到了別的屋子,只是因為保安隊來抓的時候恰好走出來就被一起帶走了。她的父親對她吼出那句:「男女之間就沒有什麼純潔的友誼!」
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都聽過?
小女孩為什麼不解釋呢?可是解釋有用嗎?他的父親又會聽嗎?
她的父親是一名法醫,一名上過大學的法醫,但他也是一個自大,暴躁又不會顧及他人感受的父親。他能當著自己女兒的面直接就說:當初還不如不生她,不生的話還能省下好多錢這樣操蛋的話。
所以在結尾他被女兒嗆的時候,還真是意料之中!
電影雖然講的是上世紀90年代初的故事,然而陽光底下沒有新鮮事。
這樣的人、這樣的事過去了25年,依然在一遍又一遍的上演著。
這大概也是很多人都曾經有過的童年,曾經有過的黑暗吧。
《黑處有什麼》大概就是這人心之中的黑吧。。。。。。
其實啊~~~這片子作為青春片或者就當懷舊的片子來說,還真的挺好的。
可是宣傳的時候非要掛上懸疑,恐怖這種吸引眼球,預告片也在營造這是一個陰森森的破案片子的感覺。。。。
讓人有一種被忽悠的感覺~~~
另外:電影的這個海報不錯。
————————————————————————————————————————
對於電影中出現的與法醫有關的內容,下面就詳細的分析分析。。。
其實這片子的法醫內容真的挺不錯的~~
這部電影很難得的沒有刻意去拔高法醫這個職業,也沒有去營造法醫的神秘感,就是把法醫作為普普通通的一個人,一個也是有著很多很多缺陷的普通人,這讓人看了感覺更真實、更親切。
法醫也就是一個普通人罷了。
一、驗豬。
電影一開始就是一大段的法醫專業秀,曲法醫在菜市場對著豬肉攤展開了專業的法醫分析工作。出現了不少的專業描述,比如脂肪灰紅、周身皮膚淤血呈紫紅色,明顯可見大小不一出血點、肌肉無彈性,聞之有惡臭、全身淋巴結呈黑紅色、血管上有黑色淤塊兒、內臟貧血色淡,明顯可見出血點等等。
最後曲法醫追問的三個問題更是充分體現了專業身份的特點:
「這頭豬是什麼時候殺的?」
「那不管什麼時候殺的,就說說是什麼時候死的?」
「且不管什麼時候死的,就說說怎麼死的?」
這三個問題換成法醫語言就是在追問這頭豬的死亡原因和死亡時間。
應當說,在理論上法醫確實有能做出這種鑒別的能力,這就是法醫的工作內容。很可惜,根據曲法醫的這些專業發現還不足以判斷出肯定的死因和死亡時間,但是可以知道這絕對不是正常被屠宰的豬。
豬的屠宰說白了其實就是刀捅之後失血而死。
因為失血而死的時候確實可以出現「內臟貧血色淡」的表現,但皮膚淤血和出血點就很難解釋了。
「淋巴結黑紅」則表示這頭豬有病死的可能,因病而死的話,出現淤血和出血點的可能性更大一點。
至於肌肉無彈性,聞之惡臭則顯然就是豬肉不新鮮的表現了。片中還有一個細節,畫面里出現的一個豬耳朵上可以看到深色的血管網,從法醫角度看,這應該是腐敗靜脈網的表現。腐敗靜脈網的產生是因為死亡之後,在各種細菌作用下開始逐漸腐敗,很多細菌的生長會產生氣體,這些氣體壓迫著內臟器官或者大血管中同樣已經腐敗了的血液流向體表,表現在外面就是深顏色樹枝一樣的血管網路。這個小細節也充分說明了這個豬肉應該不新鮮了,起碼這個耳朵所在的豬頭肯定是有問題了。
不過看到這裡的朋友請放心,電影畢竟表現的是25年前的事情,方方面面比現在不規範的太多了,這在影片中也有很多的體現。據我非常有限的觀察,我去過的市場上賣的肉還是挺靠譜的。
二、拍照
在曲法醫展示完了個人的驗豬能力之後,出現了本片的主線之一——被姦殺的女屍。
影片中表現了多次曲法醫勘查現場的內容,這些畫面中曲法醫的很多做法都是十分專業的。包括從各個角度多拍照、制止在拍照前就翻動屍體的行為、拍照時使用比例尺的方法等。
案發現場的原始情況對於各種信息的判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進行一切操作之前都要先拍照固定,然後再動手,很多證據都只有一次機會,沒有拍好照片就被破壞的話是沒有辦法補救的。
影片中的時間是在25年前,民用數碼相機才剛剛出現,膠捲相機還是貴重物品。因為膠捲相機沒有辦法實時看到圖像,拍照的人在照片洗出來之前,其實也不自己拍的效果如何。
我曾經就在翻閱一些有年頭的案卷時就看到過有模糊的圖片,因為拍完照片,現場或者屍體原始情況被破壞了,也沒辦法補救,就算模糊也只能這麼用。所以,多拍幾張能減少出意外可能。然而膠捲也並不便宜,證據意識在那個年代也遠沒有今天這麼強烈,法醫能頂著領導的指責堅持從各個角度多拍照的做法充分表現了他較真的個性。
電影中,曲法醫在拍照的同時指揮著助手幫忙擺放好比例尺,這也充分的表現了曲法醫的專業性。
曾經有人在網上讓我看看一個傷疤能不能算輕傷,結果發來照片上是一條斜斜的傷疤特寫,告訴我「拍這麼大是為了讓你能看的更清楚一點」,可是通過這照片,法醫既沒辦法判斷傷疤在哪,也沒辦法在圖像放大之後判斷長短,可以說是一張沒有意義的照片。
對於法醫來說,一張合格的照片需要體現傷口的具體位置,同時必須帶有比例尺來體現傷口大小。影片中曲法醫要求「比例尺平行於傷口,把刻度朝向我」。這一句話就可以看得出來,導演對於這方面的專業內容是有過了解的,但是很遺憾的是後面出現了一個失誤:曲法醫的女兒在偷看爸爸拍回來的照片時,給了一個照片的特寫,畫面中一把充當比例尺的直尺壓在了傷口上,這是不對的。使用比例尺時是不能彎曲,不能摺疊,更是不能遮蓋傷口的。
三、探尋真相的執著
電影中張警官在破案壓力下抓錯了人,曲法醫發現這個人的手腕上有傷,雖然沒有直接說出原因,但是被抓之人的種種表現讓答案呼之欲出——刑訊逼供。影片中兩次抓人其實後來證明都抓錯了,但是他們卻都承認了殺人。自古以來,對犯罪嫌疑人自己的供述都特別重視,隨之而來的一個詞就是「屈打成招」。
影片中,女學生張雪失蹤了,曲靖的「旁證」讓與張雪往來密切的趙飛有了殺人的動機和可能,在屍體上發現的血型又恰好與趙飛一致,趙飛本人也承認了自己的「強姦、殺人行為」,去指認了現場,這在一般人看來,這難道還不夠嗎?這麼多都吻合,兇手自己也已經承認了啊!
從客觀的證據角度來講確實是不夠的。就像曲法醫所質疑的那樣:我也是O型血;張雪剛燙了頭髮,而現場的頭髮是直的;屍體高度腐敗,親爹親媽也認不出來。在連死亡的到底是不是失蹤的張雪都沒辦法確定的情況下怎麼能認定兇手是誰呢?
曲法醫對於血型這一點的質疑很樸素,但是很合理。從法醫角度來講,血型僅僅能用來做排除,而不能用來做認定。也就是說,如果懷疑的人血型與現場發現的不一致,那是可以排除掉這個人;但是反過來,如果血型一致是不能認定就是同一人的。
人類的ABO血型系統只有O、A、B、AB四種類型,O型血又是這四種中人數最多的一種,所以僅僅通過血型就要認定兇手是很難站得住腳的。
曲法醫雖然從客觀的科學證據角度提出了非常合理的質疑,但是在那個重口供、輕證據的年代,囿於科技水平的限制,在科技手段沒有辦法提供證明時,最傳統的口供是比這些七七八八的證據更有用的,更何況還有「不破案就全都要回家」的壓力在身上。
從上一個抓錯了的人身上,我們就看到了刑訊逼供的存在。曲法醫在電影中作為父親是一個自大固執的人,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曲法醫頂著所有人的反對提出質疑,哪怕這質疑沒有用,這種用在追求真相上的執著是讓人欽佩的。
四、證據意識
上面提到張警官第一次抓錯了人,當曲法醫在問兇器時,張警官直接就用手拿出來一把刀,而曲法醫則是用手帕包住才接過來。
朋友表示這是不是你們學醫的有潔癖,嫌臟啊?
其實這個小動作也是充分的體現了曲法醫的專業身份。用手帕墊著可以起到保護自己的作用,畢竟並不知道這把刀上面有沒有什麼細菌、病毒之類的,更關鍵的另一方面是要保護這把刀上面可能存在的重要證據。
曲法醫向女兒提到:「聽說外國有一種技術,哪怕只有一個人的一根頭髮,一塊指甲,一片皮屑,都能準確的化驗出這個人的基因密碼,而且每個人的都不一樣,準確率能達到百分之百。」這說的就是DNA鑒定,25年前,利用DNA進行鑒定才剛剛起步,距離廣泛的應用還很遠。當時更多是通過指紋來確定犯罪分子。如果像張警官那樣直接用手去抓兇器,會讓自己的指紋留在上面,甚至覆蓋掉別人的指紋,這樣就污染了證據,屬於嚴重的不專業表現。
在今天,通過DNA進行鑒定已經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兒了,曲法醫提到的通過頭髮、指甲、皮屑來找人的技術都已經廣為人知了。
通過這些人體組織進行鑒定需要檢測方法有很高的靈敏度,靈敏到可以檢測僅僅觸摸一下就留下來的個人信息。但是高靈敏度所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污染,接觸檢驗材料的人自己的呼吸、掉落的皮屑、沒有保護的觸摸都會帶來嚴重的污染,給檢驗工作帶來干擾。所以,在接觸案件有關的東西時做好保護措施,保護的不僅僅是自己,更是在保護證據。
關於證據的保存,片中還是出現了一個不太妥當的地方:曲法醫用塑料物證袋裝著頭髮去理髮店找人辨認。
如果袋子里是他們提取到的全部頭髮的話,用這個袋子是不行的。因為塑料物證袋透氣性差,很容易導致生物類材料的腐敗,從而影響後續的檢驗。不過如果只是拿出一部分來進行辨認工作,那這個方便觀察的透明塑料袋倒還是可以接受的。
曲法醫所說的「準確率能達到百分之百」,這個說法放在專業角度來看是不夠準確的。
法醫通過DNA鑒定來確定一個人的時候肯定是不會說成百分之百確認的。
一般人都會把DNA鑒定理解為就是絕對的確定,那怎麼就不是百分之百了呢?
實際上,法醫的DNA鑒定結果提供是一個概率,但是這個概率只是接近100%,而不能達到100%。因為當前DNA檢測只是檢測了部分DNA上面的信息,這部分信息中相同的越多,認為這是同一個人的可能性就越大。當檢測的信息超過13個以上的時候,從概率上講,另外還有人的這些信息全部一樣的稀有性就超過全世界人口總數了,從概率上來講,全世界人中幾乎不可能找到具有相同信息的另一個人了,從概率角度認為檢測出來的信息就是那個人了。可是概率上的事情沒有絕對,沒準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後就能找到一種百分之百的確定方法了。
在影片最後,時隔24年,最終還是通過曲法醫所說的DNA技術抓到了真正的兇手。
科技改變命運啊。。。。
——————————————————————
本文法醫分析內容首發於貓眼電影「電影掃地僧」板塊。
全文發於知乎時有所刪改。
看完總體感覺綿軟無力,兇殺只是一個噱頭,可能期望過高,現在大家對新導演或者說藝術電影很寬容,這倒也是件好事,我們處於一個急於被感動的時期,但大量自媒體的營銷未必不是捧殺。不能說毫無亮點,面面都有一點,卻每一處都沒有打到點上,稍顯刻意和做作,或者說力度不夠,太散沒有力量的積累,甚至沒有一場真正打動人的戲(很多時候只要有一場就夠了),最後的初潮來的突然,甚至沒有感覺到是高潮段落來了,而且這個情節很多電影都用過,並沒有第一次看到的震動了。
感覺平淡的關鍵在於沒有深度的共鳴,只看到了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卻沒有看到這個女孩的痛苦和自我認識,因而感受不到成長。
或許我期待的青春片是能夠真正總結出為什麼我們在年少時感到痛苦,這痛苦不是來自懵懂的戀情,不是狗血的墮胎,被粉飾的成功學,暴烈的叛逆,也不完全是性的禁忌,而是我們在思考生活的真相,探究人和人、人與家庭、人和社會之間的複雜關係,自己的位置和價值,找到慾望和現實的平衡,天真和平庸的的平衡,對教條和大道理們反抗而又認同的過程中的"惑"。
青春應該是"我珍惜我的痛苦,不要妥協,不要麻木"中看到的生機勃勃。
仍舊感謝電影給了我們思考的開口。昨天從電影院出來,也和朋友討論過,那就是我們無法將這部電影划到什麼類別里,犯罪?青春?劇情,都不像,但它將每一個點都涉及到了,開頭的兇殺入場,中間少女散亂的心事,在一片片日常的拼接下,警察將無辜的趙飛帶走,真實的案件卻在二十年後才破,最終留給了我們一個無指向的結尾。
戛然而止,留白意味深長,但故事講這裡就夠了,黑處有什麼?什麼都不能說,不能點破,答案留在觀眾心裡,大家心知肚明就好。以至於我那場有人抱怨:」怎麼啥都沒講就演完了?「是的,什麼都沒講,但其實什麼都講了,並非主流的商業片節奏,會讓很多人覺得無趣,但卻是少有的直入現實的佳作。
一.真正的現實電影與反商業主流的結構
開場的姦殺案出現,按照常理的犯罪片,後面的劇情應該圍繞著這個點進行,從而解決問題。但事實上這個問題並沒有解決,被抓住的趙飛是無辜的,後面劇情如青春片一般發展。這部電影里像這樣處理的地方的有很多,它有很多可以發展齣戲劇化情節的地方,都沒有如觀眾所期待的那樣進行。
反戲劇化,反高潮,與觀眾習慣對著干,它納入了太多的碎片化元素,鋪墊了很多線索和動機,卻和對姦殺案的處理一樣,有始無終。那個一直尾隨女主的智障,電影院里周圍男子的惡意,莫名其妙出現的埋屍,理髮店老闆意味深長的注視,和女主一起唱歌的男孩,這些情節每一個都可以發展出「事件」,卻一個「事件」也沒有發生,假如它有可能發生了,那麼會發生在哪裡?呼應電影名《黑處有什麼》,它們會發生在黑處,但黑處有什麼,留給我們自己去猜測。
所有鋪陳的線索問題,一件都沒有解決,它們圍繞著電影最大的懸念兇殺案出現,但在電影中以冤案的方式解決。不解決才是現實,電影需要結尾,但是現實沒有結尾,人們在電影院需要一個有始有終的故事,現實中大多是有始無終的。《黑處有什麼》以反電影常規的方式,卻展示了一個真正的現實,真實案件里的趙四逃獄而死,電影里只是無罪釋放,電影里沒有虛構的荒誕,卻讓我們看見了現實有多麼荒誕。
在沒有觀眾所期待的主線里,所有情節都是碎片化的發展,但它只呈現了動機,卻不給行動上的發展,女主在敬老院的所作所為,將敘事隱藏在了黑處。女主看蜜桃成熟時的時候,兩邊男子猥瑣的觀察她,這裡如同現實一樣,無所不在的性威脅,但只停留在心中的妄想和惡意的目光,很多人都想做,但是不敢做,心裡的想法沒有轉換為行動,但導演將這種行動的後果一開始就展現了出來——連環姦殺案,彼此照應。
沒有深度的堆砌,只是將一切細節展示出來,一個可以講出無數故事的藍本,投射的是一個真正的現實。
二.女性性意識覺醒與危險的青春片
之前說了,這部電影難以找到它的主題,或者說,它擁有一切商業片能講的主題,卻沒有一個能夠作為重點。如果要給它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我願意稱它為「危險的青春片」。
是最危險的青春,也是最真實的青春,一個小女孩的性意識覺醒,在她第二性成長的過程中,周圍無孔不入的惡意。
中國人一貫對性是隱晦的,少女在黑夜裡長成,懵懵懂懂的知道了父母晚上在做什麼,在字典里尋覓著強姦的解釋,她會注意到自己胸部的大小,知道有一種電影是她不能看,卻非常想看的,第一次月經會驚慌,第一次收到情書也會不知所措。同時伴隨的是危機四伏的青春,性帶來了成長的喜悅和自我打扮,渴望春天的意識,也帶來了周圍的惡意,猥瑣,強姦,尾隨,壓迫,黑處有無數張牙舞爪的面孔要將她吞噬。
沒有什麼主線,跟著女主的內心戲進行,這些內心戲全部通過細節來表現,大量反應那個時代的符號下,都是我們熟悉的生活和成長的黑夜。
真實的青春就是這樣,沒有危險,卻處處都是危險,一個不謹慎,就拉你到深淵。而主流的青春片,到處都是危險,沒有危險,沒有那些故弄玄虛的「事件」就寫不出好故事了,不是失憶,撞車,就是墜胎,自殺。一個個愛的死去活來,卻和我們的青春沒有一點關係。青春沒有結果,沒有結局,被父母阻止而結束的青春愛情,沒有談過一次戀愛的青春,比男主自殺,女主失憶而結束的青春愛情要多更多,沒有一處按照青春片的套路出牌,卻還原了一個真正的青春。
三.兩種人的存在哲學
看完這部電影最大的感受是:"人的處境在任何時候都是艱難的。"這部電影的女一女二,分別呈現了兩種人的存在哲學。
如薩特名言:「他人就是地獄。」人與人的關係,在他人的目光的注視下,「我」變成了不自由的存在,變成了人與物的關係,女性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生活在這種充滿性意味的目光下,成為了一件滿足性需求而存在的物。如何從這種地獄中解脫出來,就有了女一和女二不同的存在哲學。
如果說女一是卡夫卡式的,那麼女二就是加繆式的。在人的艱難處境下,女一選擇了一條適應性更強的道路,她已經習慣了忍耐,習慣了適應,因為任何反抗都是無果的,被父母的約束,指揮,老師的壓迫,她在進行了一點微小的反抗後就會放棄,父母不讓她理那個男生就再也沒有理過,雖然她也曾摔門對抗,諸如 不讓塗指甲,帶項鏈,她都試圖反抗過,然而她依舊過著別人期望的生活,如同卡夫卡筆下的甲殼蟲,他也曾期望得到父母和妹妹的關心和認可,最後還是走向了悲劇。
與她不同的女二號,從來就不理會家裡,她住在不會管她的老人家,燙髮,交男友,做一個不良少女,過自己所期望的生活,選擇自己要走的路,最後她原來活得好好的,真的跑去了海南島,留給我們一個荒誕不經的結尾,永遠都在反叛和對抗的她,用荒謬戰勝了生活的荒謬。
四.黑處有什麼
雖然電影九十年代的符號堆砌過於重度,多餘,但並不影響電影的表現。它的無主題,最後指向了一個主題,便是黑處,這些都是導演不能拍出來,但我們需要知道的。電影中的各種隱喻和暗示都過於直接和明確,再結合電影名黑處有什麼,就是一個直白的諷喻,那些所有不能講的,其實電影里都講了,講得清楚明白,多走兩步路就能看見。事實就在黑處,而黑處就在身邊。
個人號:語感(複製這兩個字,然後再微信里搜索關注就可以了)
http://weixin.qq.com/r/JTptdeXEprjZraEW9283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不要把它當成懸疑片來看。兇手是誰不重要,是不是白銀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到一個少女成長中的自我探索,當然也可以看到「中國5000年來的性壓抑」。
昨晚一個人去看了這部片子,聽說是女性導演,便拋開了那些宣傳的噱頭「中國版殺人回憶」之類的。
個人感覺片中的場景對80末90初的還原十分寫實,那些傢具、學校的活動、服裝、老師和家長批評人時說的話,每一句都耳熟能詳。
女性導演在把握女性題材上,筆觸很細膩,不斷的有小細節敲打著我,讓我回想起自己的那個少女時代。
不能劇透,說些個人感想吧。
第一個就是我們對性教育的缺失,因為對性壓抑,所以性只有在暗處爆發。一切都是偷偷摸摸的。人的青春期十分奇怪,特別是一個細膩敏感的小女孩,你不知道在成長中的那個節點,哪一件小事,那一個意想不到的人和意想不到的畫面會成為你的性啟蒙。
片中有許多意向都在暗示著這一點,張雪成熟、叛逆、她的紅裙子、理髮,理髮師和趙飛對張雪的觸碰,都在曲靖心中投下種子。敬老院的老頭兒,她爸爸半裸的身體、甚至在路上看起來有點生理疾病的跟蹤者,他們是不是殺人犯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無意的讓曲靖開始有了「性」這個模糊的意識,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
反而像爸爸一直要求她側坐自行車這一點,她卻是不能理解的。
第二個,是我們對「美」對「個性」「理想」的扼制和壓抑。如果你不顧世俗的目光,那你就會成為張雪和趙飛,或者曲爸爸。在自己的世界中「美」著、「酷」著,像曲爸爸在自己的世界中「堅守」著「清高」著,但在外人眼裡是壞孩子,是傻子,你不合群、不入流、不肯屈就,沒人能理解你,也沒人能欣賞你。
當曲靖開始對「美」有了意識,她帶上了不合稱的貝殼項鏈,擦了小拇指的指甲油,要想穿牛仔褲了,偷用了「永芳」,想穿胸罩…
但每一件事都沒有成功。
老師對張雪是視之為「老鼠屎」,那種恨還帶有一點女人的嫉妒。曲爸曲媽在管教曲靖時也都說到了類似「小孩子天然的就是最美的」這樣的理論,也是在我們成長中,聽到得最多的話之一,它讓我們努力的壓抑自我,讓我們樸素醜陋,讓我們努力成為一個扎進人堆里找不出來的,毫無特色,只會學習的普通小孩兒。
曲靖和張雪成為同桌,是因為她倆個子都比較高,坐在最後一排,而個子高則是一個早熟的表現。和班裡坐前排的同學們比起來,她倆確實看起來大很多。
那個時候班裡或許是存在著這樣的劃分的「坐後面的」和「坐前面」的。
「坐後面」的有更高几率是:個子高、長相出眾、調皮、性格外向、早戀
「坐前面」的則是對應:小個子、小眼鏡兒、老實、受欺負、成績好…
第三是,那時的教育理念,沒有鼓勵、包容,更多的是打壓、管束,即使父母/老師自己也不懂得的道理,但因為我是你爸爸、我是你老師,你就得聽我的。我不懂為什麼曲靖要一直去敬老院做好事,或許她覺得那個老頭子是殺人兇手,想默默調查。但是在曲靖獲獎,在全校的矚目下帶著獎狀歸隊坐下後。老師是帶著質疑和鄙夷的神情把獎狀「扯」過去「檢查」的,此時一位老師說「看不出來平時不說話,心思這麼重」。這句話絕對不是表揚,帶著一種惡意的揣度,把一個小女孩的自尊心踐踏在腳下。
記得我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年級舉行了一個閱讀比賽,每個班選20人參加,我平時成績並不算好,也不是老師眼中的紅人,所以一開始根本沒選上。但後來一個同學生病了,老師才勉強把我推上去。最後結果班裡大部分都是三等獎,偏偏我拿了個一等獎。其實因為我從小喜歡看書,語文成績一直很好,那些閱讀題在我看來還是很簡單。
然而,發獎狀的時候我並沒有得到以為的表揚讚許,老師的原話是:我們班這次參加比賽的成績相當不理想,李某、王某、林某某,你們三個(班幹部)只拿了三等獎,但是我們還是有一個一等獎的,你們肯定猜不到是誰!居然是XXX……」
這段話在我看來真是深深的羞辱。
我自己是比較早熟的那一類,六年級就來了大姨媽。在張雪和曲靖身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記得初一的時候胸部發育了,我媽給我買了胸罩讓我帶,但那時候大部分女生還是穿的那種緊身的小背心,胸部被勒得平平的。我穿上胸罩的第一天,因為是夏天,就被男同學看出來了,於是當天就有男生在我面前不懷好意的笑話:聽說你穿胸罩啦?
我打了他一拳,他踢了我一腳,於是我去給班主任告狀,班主任說:他為什麼打你?不打別人呢?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於是當天晚上回家就換回了小背心,兩件……
但到了後期,已經壓抑不住了,於是在我中學階段擁有了類似波波、波霸、盪胸、奶媽等外號。導致我現在還是駝背,不敢「抬頭挺胸」的做人。
這些「小事」實際上會在一個人的成長路上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有些甚至會成為重大的轉折點。而《黑處有什麼》則是通過這一件件小事的串聯,刻畫一個少女的成長,而殺人案則是穿插其間的一條暗線,我們不需要知道兇手是誰,畢竟在我們的人生路上有那麼多未解之謎。
我們只需要在看片中重溫自己的成長路,沒有出國、沒有打架、沒有墮胎。喚起記憶,原來在某一個節點發生了這樣的事,我的父母/老師們是這樣處理這件事的,所以導致了我們現在樣子。好的地方保留,不好的地方,就不要在用到我們下一代身上了。
哎~手機碼字好辛苦。最後突然想到的一點片名「黑處有什麼」並不完全是講兇殺案,而是在問我們曾經在一個個無人的夜晚或白天,在做些什麼?我們偷偷躲在被窩裡看的漫畫書,偷偷探索自己的身體,偷偷給隔壁班的誰寫情書……
片子我看了,很可惜是龍標版本。詢問過王一淳導演,與西寧版本比起來刪減、改動、增加的時間是20分鐘左右,最大變動是對於警察的描寫以及結尾,她個人覺得,這20分鐘對電影表達的影響挺大。
聊了一小時,稿子還沒寫出來。她有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可以先跟大家分享。她認為自己做得比較好的地方,在於對從前的青春時代毫無粉飾。
這種粉飾,不只是說個人或者角色,不只是說對於性的認知渴望,還有對於整個大環境里的黑暗處的直白描寫。在她看來,這部電影本質是一部青春片, 高票@匡靖說得很對,的確如此,兇殺案是她根據聶樹斌、呼格案等等案件,附加的一些時代背景。王一淳認為這部電影想說的是:長大不容易,很多小漩渦、小黑處,當時懵懵懂懂就闖過了,現在回看後怕,危機四伏,我們都是成長的倖存者。
之前在成都看的提前點映。
可能是因為這是導演第一部電影吧。總覺得導演心太厚。想表達的東西太多,結果什麼都沒講清楚。還有什麼中國版殺人回憶,只能說這可能是片方宣傳的一個噱頭吧。
個人覺得一般般。每當聽到比較緊張的音樂,以為會發生一些什麼,結果就跳一個故事了。
定義的是懸疑,劇情,其實我看是青春、校園。
感覺編劇上有點拖。當看到趙飛因沒有證據無罪釋放的時候,我給友人說,要麼這是一部五分鐘逆轉的神片,要麼就是??
蘭州安寧排片就只14號一天,我去的中午場,觀眾十人左右,看完後都是大呼這就完了?
總體來說,這是一部比較反主旋律的電影,對公安系統的落後與保守,對教育系統的自大與專制的強有力的諷刺。
走齣電影院聽路人說,這是低配版的殺人回憶,我想那是高估了,
比較失望吧。
細數整個電影圈,女性導演屈指可數,但一旦出現女性導演,必定是一個冷靜講故事的導演。
冷靜講故事:故事不是言之無物,情節不矯情,悲劇不是無病呻吟。我覺得這是女導演難得的品質。從李玉的《蘋果》《觀音山》、張艾嘉的《少女小漁》、陳冲的《天浴》、凱瑟琳畢格羅的《拆彈部隊》中就可以窺見,女導演講故事特別冷靜,故事中透露出冷冰冰的殘忍,她們彷彿在說:故事就是這樣的,你看了啥感覺我不管。
我猜測,女性有一種天生的堅韌,由於生理結構和社會地位的原因,使她們隱藏了某種痛楚,當這種痛楚被當成故事表達出來的時候,就忘記抒情,因為故事本身是隱藏的,發生故事的時候根本來不及向第三者抒情,所有的痛楚只有捂著被子哭。
《黑處有什麼》就是一個冷冷的故事。
比如,女主被敬老院的老頭猥褻了,然後她假裝去敬老院做好人好事,想找機會報仇,沒想到因此被評為學賴寧好人好事獎。她上台領獎的時候戴了一個面具,很荒誕吧,因為她戴著面具站在暗處,只有她知道暗處發生了什麼。
我不知道黑處有什麼,我也不知道有多少女性被性騷擾只有當事人知道。
電影一開始以兇殺案引人入勝,中途直轉80後青春片,兇殺案成了暗處的劇情。埋在女主青春期的整個陰影部分。陰影部分究竟有什麼,一個猥瑣的眼神,一次猥褻,小巷裡背後的眼神,防空洞里的幻覺。我相信許多女生都有體會。由於女主被猥褻以及姦殺頻頻發生,女主的整個青春期都伴隨著一塊陰影,這塊陰影在那個年代過於敏感,甚至被認為是一種羞恥,不敢向任何人傾訴,甚至就算傾訴了也得不到重視,唯一展示女主內心世界的是女主坐在電影院跟一堆男人看《蜜桃成熟時》一個人哭泣。我相信這就是導演埋在暗處的暗物質。
關於兇殺案
既然是暗處的劇情,就是不能講的劇情,是關於更大的黑暗。
1999年趙作海因同村趙振晌失蹤後發現一具無頭屍體而被拘留,2002年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2010年4月30日,「被害人」趙振晌回到村中。趙作海蒙冤坐牢10年。————暗處有什麼,反正電影不能正面講。
1994年聶樹斌被懷疑涉嫌強姦殺人案,被執行死刑。2005年另一名罪犯承認了該案。——這暗處有什麼,反正電影不能正面講。
呼格吉勒圖1996年被冤枉執行死刑。更搞笑的是真兇身負十樁命案,被抓之後沒有被執行死刑。————這暗中有什麼電影也不能正面講。
電影只是輕輕地表達事實。
隔壁的屋頂擋住了冬天的陽光,你在陰影里琢磨著其餘的明亮——李志
從女性的角度上看,我覺得,每一個階段的女人,都值得看看這個片子,回去好好思考思考。
青年,好的電影一定要給人思考。
思考使人進步,思考使人年輕,思考有助於彈走魚尾紋,思考能幫助我們做一個通透的小傻子。
因為這是一部非常獨特的女性視角的電影,導演不僅是個女的,電影的主角是個女的,就連電影的故事也很少女時期,完美。
我推崇這個電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黑處有什麼》,它表面上是這樣的:一個搶劫殺人懸疑案,少女曲靖從旁觀測這個案子。但大量大量的有關青春期時的少女躁動,我認為這個片子本質還是擁抱青春片,不過更類型化一些,是的,宣傳方即使給該片無理貼了懸疑,犯罪的定位,仍舊蓋不住青春的底褲。
朋友們,你仔細回憶回憶,在觀眾口味逐漸多元化的今日,院線上的青春片你有沒有看到過嘔吐?
我有。
所以深處這個圈子,後來我基本摒棄了這個類型。為什麼呢?膩得慌。無一例外,所有的青春片陷入「校園時期我們怦然心動,走出校園我們勞燕分飛,我們歡笑,我們哭泣,是歲月改變了我們的模樣」的魔咒里。這個魔咒是個黑洞,把青春愛情片都往裡程式化地吸。
你們在銀幕里活著,我們在座位上死去。當然我說的這些,不包括同樣是女性視角《墊底辣妹》,《我的少女時代》那些。
《黑處有什麼》和這兩個片子想比,它有些黑暗,表現了一位懵懂的少女的情緒,大家看墊底辣妹,能看到曾經我也努力過的勵志,看少女時代,能看到老夫也曾有過少女心,黑處能看到啥?
主要看一個特定時期下,青春期少女的性覺醒,和特定時期下,普世的家庭關係,對少女的成長起到了如何的刺激。至於案件調查真兇,沒有打鬥追兇的直男荷爾蒙,沒有絲絲入扣的懸疑破案情節,多採用少女曲靖窺探的視角切入,所以,導演只是用撲朔迷離的案件向特定年代緬懷,因80-90年代,發生了太多懸而未決的案件,那個時期下的少女,她們如何熟起來才是本片重點。
不僅僅限於課堂同樣讓少女積攢經驗值的,有女主當小三的《成長教育》一片,《黑處有什麼》,它同樣不止步於課堂,透過一樁案件催熟少女曲靖。電影的slogan說,蜜桃案中熟,嘖嘖,這哪裡不比課堂談情說愛,打啵擦嘴,迎風就流淚「殘酷青春」片要好?
slogan的另一層含義,我的理解是,《黑處》正片里,有《蜜桃成熟時》觀照。《蜜桃成熟時》用性打開李麗珍,而《黑處》則是用性壓抑打開曲靖。所以你看到曲靖經歷了系列戲劇化事件以後,包括相愛相殺的閨蜜失蹤,和韓劍一起看錄像帶被帶到局裡,趙飛被抓,自己莫名其妙拿了獎狀,就走進錄像廳,看《蜜桃成熟時》,當時銀幕上李麗珍說:如果你喜歡我,我們就開開心心的在一起。於是他們激吻,曲靖哭地像個小傻逼。
你覺得曲靖在哭什麼?
作為一個電腦里也收藏了《蜜桃成熟時》而不捨得刪的人,同樣青春期身處90年代,性覺醒悸動又慌張的人,曲靖的哭,很能代表我們這一類人的心路歷程。
這個片子至少從六個層面,用種種案例細節講了少女性徵覺醒,性壓抑,你在看片的過程里你會覺得王一淳照顧地很全面,她精準的就像曲靖本人,曲靖在片中所面臨經歷的,是每一個女孩成長期必經的,真實的就像曲靖不是曲靖,而是王一淳本人的回憶錄。
一,是自我的衝撞。
曲靖翻看孕婦十月懷胎的書籍。一開始拒絕張雪塗指甲油,又轉為偷偷塗小拇指。去商店偷偷問胸罩,被售貨員嗆說你只用穿背心。
二,是父母的壓力。
甩月經帶被母親罵,要穿牛仔褲被母親罵,叉開腿被父親罵,戴項鏈塗指甲被父親罵,得知看黃色錄像帶,被父親狠狠地罵。
三,是同齡的女孩。
班上同學說張雪被看上是因為她發育得好,穿了胸罩,曲靖偷瞄,另一方面曲靖也在觀察趙飛對張雪的追求。
四,是同齡的男孩。
被韓劍告白,又和韓劍一起模仿唱歌,還一起看錄像帶。
五,是外部的刺激。
敬老院的變態老人讓她讀金瓶梅。尾隨不止行動怪異的男人。引發做噩夢醒來卻來了月經。
六,是案件的刺激。
湖邊強姦殺人案,只針對女孩下手,真兇未卜。
以上,你能看到《黑處》認認真真審視了青春期少女被放在一個非常尷尬的環境里。有逼仄又真實的同性友誼,在性徵上,張雪先熟一步的壓力下,效仿和嫉妒貫穿她們之間。有點到為止的初戀情感,被扼殺在搖籃里。還有外部因素的反覆打擊和說教,引誘曲靖向外張望,一樁又一樁的事情慌慌張張,曲靖甚至不知道,那叫不叫做被成年人的世界無意拒絕。
性懵懂就像是一張手,它說閉嘴,順便掐住了你的咽喉。
這個性引導缺失的環境,到現在還在不溫不火的延續著,不可說,不能說,不要看,不許聽,遇到傷害,也沒能夠意識到那是傷害,諸如被男人尾隨被老頭猥褻那些。
我的青春期過地並不遂意。幾次遭遇身體上的奇妙變化,卻被媽媽一筆帶過,不解釋不開導,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我都陷在自卑和我不正常的心理里。那個時候電視台會重複播港台電影,有些露骨的畫面,等到重播的時候,我偷偷觀看,被媽媽發現卻破口大罵。而爸爸則處於一種無視的狀態,不理會,也不過問。唯一一次,他被老師告知我早戀,於是晚上接我回家的路上,大力給了我一巴掌。諸如此類的事情太多,余不一一。
我看銀幕里的少女曲靖,會有點像看待過去的那個特殊時期,沒有被正確對待的過程。我並不埋怨自己的父母,那個時代太特殊,父母的行為很大一部分被社會環境所影響,另一方面,反而很欣慰有人能關注到這些。
寫實的家庭關係,是該片想要拋出來的另一個問題。
夫妻間,曲靖的父親因為在單位不得志,備受妻子冷眼。父母和子女間,曲靖被父母均罵過缺心眼的貨,生下來就該掐死。有一個場景直指現實,父親對曲靖表達愛意,說有最後一碗飯也給曲靖,並計算自己花了多少錢。曲靖冷漠應答:沒背錯吧,長大都還你。夫妻間的冷熱嘲諷,對子女粗暴教育,養育恩至上——你有沒有覺得很熟悉?像這樣青春期轉變被父母冷暴處理的家庭關係,我相信並不陌生,甚至是這一代人普世的家庭關係。
說回電影名字,就不太難理解王一淳的用意。
兇手真的重要嗎,兇手的線索,一一指向敬老院的色老頭,偷窺廁所的男人,行蹤詭譎跟蹤曲靖的男人,趙飛,還有文藝演出時賣冰棒的男人,有意無意瞥著少女們的腿。
受害者死了,兇手無處可證。而曲靖還活著,她卻是少女青春時期飽受折磨的受害人啊。她只是一個微觀縮影,像她這樣的女孩,到現在還有很多很多。
中國式家庭教育,中國避諱式性教育,都助長了黑處潛伏的種種危險發生的可能性。
所以我說,這是一部女生應該主動要去選擇的電影,《黑處》是一個很好的自我保護的樣本。
小女孩正確看待性,老女孩正確處理性,當媽的,正確和女兒對待性。
PS:
這個海報真是好看。
公眾號:匡靖
毒奶,說實話對片子有一些失望。細節上與1991的時代背景有許多不符的地方,比如《蜜桃成熟時》好像是93年的電影。時代背景體現的也太生硬太刻意了一些,顯得不自然,好多那個時代的元素沒必要那麼集中的表現出來。
曲法醫演的實在是有些跳戲,和其他人感覺不在一個節奏上,演的太自我了。好多情節看起來很尷尬,有點生硬,鋪墊效果也不夠。
最大的問題是主線不清晰,到底是講女孩子的成長還是兇殺案?兩條線都不完整,都不連貫。
不過還是能看到一醇導演的用心,本子還是很不錯的,細節把控、結構層次上還有很大進步的空間,會一直關注導演的作品。
連著看了好幾個答案,都沒有找到直擊我內心的影評,那就自己寫一個,來發表一點愚見吧。
昨天刷完這部片子,第一個感覺就是宣傳方把影片帶上了歧途,所謂中國版《殺人回憶》,其實只是噱頭而已——雖然影片從一開始的大片草地,到片中人物曲爸爸的設定,再到最後結局的交待,都明顯能看出致敬《殺人回憶》的影子——但不得不說,如果把兇殺案作為整部影片的主線和看點,就明顯是喧賓奪主的。
遺憾的是,《黑處》在錯誤的安上了「懸疑片」和「犯罪片」的標籤後,吸引到了許多抱著錯誤期待的觀眾,比如許多排名靠前的答案——抱著推理迷的心態去的,抱著看法醫生活的心態去的,抱著對《殺人回憶》的喜愛去的——因此觀影后我刷到的影評基本都是:「所以到底兇手是誰」,「黑處到底有什麼,你倒是說清楚啊!」。為了宣傳而導致受眾的定位失誤,引起了評價的整體錯位,這是我認為比較可惜的。
就我個人而言,我更願意把《黑處》定位為一部「青春片」和「文藝片」。(以下影評涉及輕微劇透)
1,我只是索然無味地路過了青春:
現在國內大部分青春片都有一個套路:狗血的愛情、突如其來的出國,以及標配一般的墮胎,彷彿沒有激烈地愛過受傷過,就不能稱之為青春。如果《黑處》也走了這個套路,那我想這部片子的女主角會變成張雪——一個漂亮又發育超前的留級生,和混混趙飛展開一場狗血的戀愛,在學校里被同學排擠,和老爸斷絕關係離家出走海南,結局是被姦殺,或者沒有。
如果故事變成這樣,那想必是非常「有料」也非常「有看點」的,因為可以拍的非常肉,也可以拍的非常富有戲劇化,但是這樣就俗了——畢竟我們看青春片,看的不過是自己的影子,而我們大多數人在青春里,都不是張雪:
我們長得沒有張雪好看,或許發育也很遲緩,就像一顆青澀的皺皮核桃。看著張雪塗鮮紅的指甲油,小心翼翼又充滿期待地說:「要不你給我塗個小拇指吧。」
我們也通常接觸不到校外的混混,嚴厲的家教對打架之類的事還是有天然的排斥,最多就是在抽屜里收到同校男生的一封情書,還要嚇得揉成一團丟掉。
我們成績不太好,所以不招老師的喜歡,偶爾拿到獎狀還要被班主任冷嘲熱諷一陣,但也不至於和張雪一樣,和老師對著干被屢屢趕出教室。
但我們有小嫉妒,比如曲靖拿著剪刀生氣地一邊剪被燙壞的劉海,一邊對張雪說:「你開心了吧,這樣就能更好的襯托你了。」或者在扮演張雪身邊的小丫鬟的時候,賭氣說:「你自己玩吧,我不玩了。」
我們有小攀比,比如央求爸爸給自己買女式自行車,遭到拒絕後對騎著女式自行車的張雪說:「我爸爸也要給我買的,但我覺得小車騎不快。」又或者跟媽媽說:「我們班同學都穿牛仔褲了。」
我們還有小調皮,比如曲靖趁張雪上課睡覺,把她搖醒,騙她說:「老師讓你上講台板書。」……
「曲靖」其實也就是大多數的「我們」,在青春里都是班主任口中的那種「蔫兒壞」——叛逆藏在心裡,想要衝破乖乖女的殼兒,所能做出的最大反抗,也無非就是忐忑不安地去燙個頭,或者在家裡和父母多頂兩句嘴罷了。
在《黑處》里,這樣值得玩味的小細節有很多,王一淳作為中國為數不多的女性導演,擁有女性導演敘事的最大優點——細膩、穩重。不追求浮誇的戲劇化情節,轉而描繪青春期少女的敏感小心思。女性刻畫女性往往是最為真實而深刻的,這也是本片的成功之處。
這樣的青春片,才是我認為的最有代入感、最自然的——「熱鬧是他們的,我們什麼也沒有。」——我們大多數人,畢竟都只是路過青春,但即便是索然無味地路過,也是切切實實細膩的去品嘗過的。
2:我們為什麼在成長中感覺痛苦?
談及青春片,繞不開的話題就是「痛感」。私以為,如何把這種痛感拿捏到位,如何挖掘出這種痛苦的本質,就是青春片能否打動人心的關鍵所在。
國內大多數青春電影,痛感的來源都是愛情與性,彷彿失過戀、墮過胎,就能在一夕之間長大。我是很不喜歡這種表達痛苦的方式的——因為太流於表面了,也太具體了——捫心自問,成長的痛苦不應該是具體的,應該是模糊又難以啟齒的,說不清道不明的,可以和性有關,也可以完全沒有:
比如曲靖有沒有早戀,可以說有:在她收到情書的那一刻,在她和他在躲雨的屋檐下聽同一首歌的那一刻,在他們一起在荒涼的舞台上一起唱歌跳舞的那一刻。也可以說沒有:曲靖甚至還搞不清楚愛情是什麼,更對男女之事一知半解。
但在她和他們一起在屋子裡看小黃片被狗血地抓包時,痛苦就發生了。這種痛苦,是稽查大隊說「你才幾歲就出來混?」時的百口莫辯,是曲爸爸來公安局接走曲靖時的顏面掃地,是在家中遭到曲爸爸暴怒呵斥時的委屈,或許還有當曲爸說出「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時的羞辱。這種痛苦是複雜的,是無從排解的。
再比如小鎮上的那幾場姦殺案所帶來的、籠罩曲靖心靈的恐懼,被趙飛捉住的偷看女廁所的流氓,暗處時隱時現的窺探眼神,精神不正常的尾行者,理髮師若有若無的觸碰,或者是敬老院的猥瑣老頭——這些都是讓曲靖在成長中感覺「不舒服」的所在,但究竟哪裡不舒服,她不懂,她也說不上來,甚至偶爾她懷疑這是幻覺還是切實存在的(就像人工湖旁邊的「棄屍現場」一樣)。但是這樣的「不舒服」,讓她在青春期時時感覺害怕,感覺痛苦。
對於這些說不清道不明的痛苦,曲靖是想要去探索的,所以她問張雪:「生孩子疼嗎?」,她在家裡偷看《孕婦的十個月》,她買了錄像廳午夜場的電影票,一個人去看《蜜桃成熟時》,又或者她在回過味兒來以後去敬老院,帶著或許想挖點「線索」報仇的決心,打聽猥瑣老頭的行蹤。
然而新的痛苦又發生了:張雪失蹤,趙飛被抓,自己因為去敬老院「做好事」,而被表彰成為學雷鋒先進個人。於是曲靖深深的困惑了,這不是對於性的困惑,而是對於成人世界的困惑——她應該覺得趙飛不壞,但她的證詞卻使趙飛被列為重要嫌疑人,她的內心應該是內疚不安的。她應該覺得敬老院的老頭猥瑣又噁心,自己受了委屈卻換回一張獎狀,還得到了母親難得的誇讚,她內心應該是錯愕又無奈的。因此,這些對成人世界的困惑,又形成了新的痛苦。
在這部片子里,導演對這些細節和小故事的把控,使得這一層層成長的痛苦非常多元——包括性壓抑,但絕不局限於性壓抑——痛苦的內核是模糊的,但她的表現形式是具體的:有羞恥,有害怕,有內疚,有迷惑,有委屈,有厭惡,還有那種我們說不上來的「不舒服」感。
這是我認為本片最值得說道的看點。
3:說說缺點。
我認為影片對於女主角曲靖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但相比之下,曲爸爸就遜色很多。
不排除有向《殺人回憶》致敬的可能,所以曲爸爸的初始設定是一個在工作上非常較真兒的法醫——他擁有大學學歷,這在小鎮的警隊里是非常稀奇的,所以大家都把曲爸爸稱為「大學生」。然而,曲爸爸在工作上是很不得志的:同事混吃等死的態度、領導對他工作的不理解,就連拍兇案現場的照片也會被領導要求「膠捲省著點用」,他的收入應該也是比較微薄的,從他對曲靖的教育:「我給你花的錢摞起來有十層樓那麼高,還都是十塊錢一張的大團結。」「只生一個好,可以省不少錢。」之類的台詞,就可以看出來。
但曲爸爸在個性上應該是很清高的:比如看不慣刑訊逼供的同事;看不慣把贓車拿給女兒騎,並且說是自己買來的的張雪爸爸;和巷口的老頭下棋輸了,遭到了言語揶揄就回家生悶氣……然而總體而言曲爸爸還是才不比志,所以應該是一個把希望寄託給下一代的、很傳統的中國父親。
但是在對這麼一位典型中國父親的塑造上,我看到了導演的力不從心——曲爸爸在工作中的隱忍,在生活中對曲靖「父愛如山」式的關愛,並沒有在影片中得到很好的體現。
或許也是因為演員用力過猛,我看到的曲爸爸,最大的問題在於「喜怒無常」:特別是幾個對曲靖或對同事發脾氣的段落,我看到的不是父親的恨鐵不成鋼,恨自己不得志。反而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暴怒、跳戲般的缺乏感情。這就讓影片快結尾處,曲爸爸強行要給曲靖照相時的那段「老爸式寵愛」,顯得過於刻意了,生硬而且莫名其妙,演技也著實有些讓人尷尬。
另外一個缺點就是大家所談到的——太過於刻意地堆砌時代符號。因為時代符號的體現太過集中,讓觀眾產生了一些觀影時的「情懷疲勞」,有些喧賓奪主的意味,也讓影片的懷舊氛圍顯得有點做作了。
------------------------------------------------------------------------------------------------------------------------------------------------------------------------------------------------------------------------------------------------------------------------------
然而,我仍然認為《黑處》總體而言是一部平均水準以上的、不錯的青春文藝片,特別是作為導演的處女作,能打破現在市場上青春片情節爛俗的怪圈,實屬難得。
除卻「中國版《殺人回憶》」帶來的兇殺懸疑噱頭,其實,黑處到底有什麼,這真的重要嗎?千萬不要抱著《殺人回憶》的觀感去看這部電影。雖然都有連環姦殺案,過去年代的呈現,總也破不了案的警察,但是拿前者的水平去要求《黑處有什麼》對於一個新導演的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電影的故事基本有兩條線,一條是屢次發生的姦殺案件,一條是女主蘇曉彤在青春性啟蒙時期在生活,家庭,個人感情上的遭遇。因為身處過去的落後時代,那些圍繞著「性」的危險因素則伴隨著姦殺案件的發生,以常態化的方式出現在女主身邊。
雖然是兩條主線,但電影基本上可以說是一個少女青春期煩惱的故事,案件基本上作為背景存在。導演說刪減了大量警察辦案的戲份,以至於現在看來院線版本里幾乎看不到警察對案件的偵破行為。戲份的刪減是為了過審,所以我們大致可以了解警察辦案的狀態是什麼樣子,如果想像不出,可以參考一下《殺人回憶》里的警察。但是警察以正面的形象去偵破案件的戲份也極其的少,女主的父親是主要的警察角色,除了在開頭對豬肉分析一番和在兇殺現場拍照的行為來展現自己有一定的辦案能力之外,其他大部分時間似乎都像一個外人一樣身處案件之外。這就大大消減了這部作品的「犯罪片」色彩。所以,雖然你看到了眾多熟悉的人物設定,草叢裡的姦殺現場,懸疑的氛圍,但請記住,這不是《殺人回憶》,這不是《殺人回憶》......
這部電影可以說在犯罪類型片之下給我們展現了一個新的青春角度,以女主曲靖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了處於青春期的女孩在那個年代裡的危險重重。可以說電影最大的優點有兩個,一個是在黑色類型片之內展現了對女性身處青春期的一種人文關懷,另一個則是呈現了聯繫著女主,案件,以及其他所有人物的時代背景。王一淳作為女性導演來展現女性視角可以說合情又合理,但在鏡頭上又有點過於沉迷對於曲靖的展現,在某些不必要的戲份里我們通常會看到小女孩曲靖呆萌無辜的面部特寫。而對於時代氛圍的呈現,雖沒有做到完美,但從某些道具上來看並不是敷衍了事,可以了解到,導演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做到了讓人信服的程度。
《黑處有什麼》作為王一淳導演的第一部長片在2015年獲得第9屆中國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導演獎,之後又入選第 66 屆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新生代」競賽單元,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紐約亞洲電影節、澳大利亞悉尼電影節等十餘個國際電影節。而這部電影也正因如此獲得了許多影評人的期待和認可。但對於新導演最做不得的便是盲目的捧殺,我們需要導演的作品更加成熟,我還想看導演下一部更好的電影。所以評價這部電影,也許缺點比優點更加重要。
電影里有許多新導演常有的缺點。最主要的則是電影感不強,在人物表演,台詞,和敘事的處理上仍有些電視電影的風格。可以看到,電影著重表現的角色說的是普通話,其他角色說的都是河南話(如果沒聽錯的話)。而較低的製作成本也導致導演用了不少的非專業演員。非專業演員並不是「低成本」的標籤,但在電影類型和風格的需求上,對人物的塑造應該做到統一。顯然,這部電影里配角沒有能力用普通話達到導演所要求的表演水平,而導演因電影風格的定位又不想讓主角說方言。
在電影情節表達上《黑處有什麼》還有一些成熟的空間,這體現在對電影內容上的「藏」上,「藏」的意思是電影里有許多內容沒有表達的必要。如果是電視劇或電視電影則沒有「藏」的問題。因為電影有自己的美學體系,交待情節用的更多的是視聽語言,所以在《黑處有什麼》里,演員沒有必要親口說出聽到的歌有多好聽(觀眾們都能聽出來),女演員也不用在跑步的操場里中二地把情詩念出來(過一會兒男同學會把它搶過來,還會念出來不是?)。每當女主的警察父親在案發現場上照相時,總有配角的聲音提醒觀眾他是大學生出身,這種手法也有些簡單粗暴。
《黑處有什麼》里,做的還有些不夠的,是電影上的真實。這體現在表演方面上,人物之間的談話為了推動情節而有些流於表面,導致有電視劇里常見的套路化對話和臉譜化的人物形象,女主的戲份需要周圍人物的配合和支撐,但周圍人物的塑造不夠紮實和立體。在人物動作的執行上做的也不夠徹底,電影里小混混的形象嘴炮的能力比打架的能力更強。這方面倒真應該學學《殺人回憶》,人家動不動就上演「飛腳上臉」的高難度動作,你作為專業古惑仔,只會油腔滑調擺擺姿勢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攝影上中規中矩,幾處比較亮眼的畫面處理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殺人回憶》,但整體攝影在電影中並不算減分項,如果能更好的話,希望少一些電視劇式的特寫,人物與時代共處的景光才是這部電影的優勢。
雖然一再強調應該和那部韓國佳片區別對待,但本文不知不覺已經提了好幾遍那部電影的名字,所以已經看過《殺人回憶》的觀眾們在觀看《黑處有什麼》時免不了會受到前者的影響。但可貴的是,一直看下去,導演做到了對女性不幸遭遇的一種關心和討論。比如,女主曲靖的朋友張雪的失蹤,她的結果顯然不是自己一個人導致的,那麼,是家庭,是教育,還是那個時代呢?
也許當困惑的曲靖走進黑暗,在一眾男人的目光下,坐在座位上,看起那部著名的香港三級片時,才能夠從中體會到不幸的緣由。
2016年最佳青春片。
「所以,黑處到底有雞毛啊?」
《黑處有什麼》作為處女作的功力不錯,但是編劇略差了些。
劇本問題,尤其是結尾導致了豆瓣評分只有6點多,並且和我一起去的小夥伴本來是「還不錯」的態度,看完劇本之後就一臉不可思議問我說:「這就完啦?」
你說這是留白也罷,藝術高超也罷,故弄玄虛也罷,反正我是挺同意豆瓣那篇《黑處到底有雞毛啊?》的影評的。
與本子相比,演員班底稚嫩,尤其是痞子到班級鬧事的戲上跳戲這種小瑕疵反而不算什麼了。
坦白說,《黑處有什麼》的票房不算高,去電影院觀影的人大部分是抱著很高期望來的。
但是這個本子的問題,可能是女性導演過於重細節和情感,輕視了電影矛盾推進所導致的。
電影所展示的矛盾:父母與女兒觀念的矛盾、公正執法和刑訊逼供的矛盾、同班之間女性性格的矛盾,這些矛盾是圍繞著「性壓抑」上的,但都浮在表層。正如電影片名所論的那樣,黑處有什麼,最後也沒有明白。犯罪片還是青春片,觀眾最後也沒有搞明白。
可能王一淳導演是想要讓文本更富於解讀性,乃至於過度解讀——但這種方法也是在要挖深的基礎上的。如高贊答主所說,這部片有很多東西不能說出來,但是不能說出來也就意味著無關痛癢——你在新聞app上看的那些報導,沒必要再到電影院反映一次,而沒有任何新的東西。
性壓抑上導演著墨是最多的,有很多閃光的細節:放映廳蜜桃成熟時、甩的姨媽巾、敬老院性侵、男女學生偷聽、自行車偏腿坐,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細節都沒有形成一個統一推動故事的理由。也就是說,有沒有這些細節,對整個故事來說並不重要。
去掉這個細節,換成其他細節,看起來好像也可以。
沒有這個細節,保存其他細節,看起來電影也沒缺什麼。
導演應該是為了營造一種:「社會處處性壓抑」的景象。但是很遺憾,社會處處性壓抑本身不是一個故事,而是一種現象。我們一般看電影是為了從故事看到現象,而不是從現象看到故事,否則就變成紀錄片了,導演顯然想要一個宏大的敘事,最後卻無法掌控,想小格局的以小見大,卻不僅流於表面,故事也沒講好。
當然,作為一部文藝片,沒講好故事的《黑處有什麼》比同樣沒講好故事的爛片肯定是好很多的。其中的細膩和人文關懷、對時代的復原都很閃光。但是希望王導在未來的影片上不要那麼散,故事性更完善一些,或許會得到更多影迷的認可。FIRST青年電影展去年走出了一個《心迷宮》,今年就是這部《黑處有什麼》。
要說這兩部電影的共通點,我當然不是說小成本,新人導演,以及包裹在外的犯罪片外衣,這些顯而易見的元素。這兩部電影都有非常明顯的缺點,坐在電影院觀看時,你能明顯感受到由於資金的短缺,演員演技的參差,導演技法的生澀,以及編劇技巧的稚嫩,所帶來的不適感,但於我而言,這樣的電影,儘管並不是有著極好的觀影體驗,很難將其歸入眼前一亮的驚喜佳作,但其中蘊含的種種潛力,或者說創作者的創作熱情透過電影傳達給觀眾的那股勁兒,是這類型電影,最彌足珍貴之處。
去年觀看的心迷宮,我給出的評分不高,這一部如果照我的評分標準,也給不出太高的分數,所以就拋開劇情、演員、影院觀看指數這些硬性指標,單純談談這部電影的觀感。
這部電影,當然不是中國版的《殺人回憶》。
唯一能和《殺人回憶》沾邊的,大概是針對女性的連環姦殺案這個故事大背景,以及時代局限下,警察的胡亂作為,讓本不複雜的案件淪為無頭懸案的嘆息。
如果要給這部電影歸類,應該算是青春片。
沒有包裹90年代回憶糖衣,充滿了往日苦澀味道。
觀看本片時,我不止一次想到韓劇經典請回答系列,從懷舊的角度,請回答系列看得人心溫暖、回味悠長,多少也跟編導有意避開了一些殘酷的部分,選擇保留那些美好供人回味有關。
而這部電影的聚焦點,便是那個年代裡的一些「殘酷」。
案件部分,除了那個為人詬病的倉促結局,大概處於審查需要必須給個交代,其他部分,作為女主角一段青春記憶的背景,倒是做的還不錯。這個只是背景的姦殺案,並不尋找兇手,也不拷問人性,只是稍稍含蓄地責難了當時警察的辦案能力。這幾年隨著刑法修訂,早年,尤其是九十年代所謂嚴打年間的冤假錯案開始平反,可這些錯案里的犯人們,已經白白浪費了最好的時光。就像這個案件里的趙飛(其實真不怕劇透),我們都知道,如果在現實生活中,恐怕他就要開始漫長的鐵窗生涯,或者當時就直接被處決了,饒是像片尾文字交代的那般,背負這樣嫌疑的罪名,恐怕也難逃鄰里的口舌。不過本片在這方面點到即止,沒有在為何造成如此悲劇的大環境下進行責難,而且這也不是本片的重點。
本片的重點,是女主角曲靖,懵懂的少女成長經歷。
曲靖所遭遇的那些,大部分八零後(尤其是八五前)都經歷過,父母的教訓總是充滿了嫌棄和挖苦,他們關心你,告訴你要小心,卻從不告訴你為什麼,青春期的性啟蒙者從來都是那些父母視為洪水猛獸的「壞孩子」,父母和長輩努力撐開雙手,把我們遮蔽在對性和對異性美好嚮往的「無知」中,我們很多人,都極其幸運地,這麼懵懵懂懂地長大了。
影片幾乎都是在曲靖家長里短的點滴生活片段中平鋪直敘,對於想看殺人懸疑的觀眾,無疑會造成極大的觀影落差。我倒是還挺喜歡看這些,看這些其實什麼也沒講,但你總能咂摸出點滋味的瑣碎。
那些少女成長中的隱秘,像片名《黑處有什麼》,也許就是驅使我們探尋未知的好奇心,也許當我們終於走到黎明中,回首那所謂的「黑處」,只會讓我們啞然失笑。
但要構成一部精彩的電影,僅憑這些瑣碎是不夠的,太過平鋪直敘,甚至沒有開頭結尾高潮,尤其結尾,完全像是個半成品。
他似乎可以再深入一些,但似乎也沒有什麼好講的了。
PS.《黑處有什麼》和《心迷宮》,為什麼故事背景都放在河南......
【本文不涉及劇透】當初《殺人回憶》剛現身中國引起騷動之際,擬的封號是「韓國版七宗罪」,不過看完之後覺得不是那麼一回事,看《黑處有什麼》的時候有人提前和我說這是中國版「殺人回憶」,看完之後也覺得,不是那麼回事。如果拿《殺人回憶》和《黑處有什麼》作比較,前者的嚴肅感和凝重感都要優勝許多,更不要說推理過程上的流暢嚴謹性了。雖然和《殺人回憶》相比較顯得《黑處》遜色不少(先入為主的觀念確實害人,建議大家不要被誤導,這片子和《殺人回憶》太不一樣了,)單把《黑處》拎出來看,還是一部誠意之作的。
之所以把《黑處有什麼》和《殺人回憶》拿來作比較,是因為《黑處》的兇殺線和白銀連環殺人案太像,而白銀連環殺人案又和華城連環殺人案太像,這兩起案件在國人間的傳播度實在廣泛,導演是否以白銀案為原型進行二次創作不可考證。故事從蘆葦叢發現的第一具女屍開始,置身其中的主人公雖身處險境卻渾然不知。如果說,《殺人回憶》是在冰冷的雨夜目睹悲劇即將發生,卻伸手不可觸及,那麼《黑處》就是火車剛剛駛進隧道的一瞬,光的逝滅理所當然,沒有人為此坐立難安。
故事背景設定的九十年代,出現了一系列緊密聯繫的時代符號,還原度完成得不錯。縱覽全片,我想導演大概是沒有放置政治隱喻的,只是儘力想要還原一個真實的「少女時代」:司法體系的混亂、極左的審美、暴力審訊、證據保護不當、性教育的缺失……還是蠻誠實的。比起近年來那些墮胎出國三角戀的國產青春片,《黑處》里呈現的「青春」沒有撒狗血,很貼切,很接地氣,一些諸如「伊能靜」的設置,沒有「投機取巧」,也沒有「道聽途說」,很真實。
至於怎麼評價《黑處》,見仁見智。《黑處》的文本很好,切入點巧妙,格局雖然小,好在視野廣博,又有想表達的東西。懸疑片處理的基本問題其實是現代人的焦慮與恐懼,是對現存社會秩序、道德觀念或「理性」這類基本信條的含蓄質疑,通過放大和強化的表現,宣洩了許多現代人的心理壓力。
《黑處》的導演技法……非常平庸,這並非貶義,考慮到導演非科班出身,又是長片處女作,能保持這樣的水準已經可貴,何況此片還在西寧First拿了最佳導演獎。影像調度上,全片可謂是不起波瀾,毫無新意,好在這樣反而讓導演扎紮實實敘述故事,雖然不乏一些落俗的橋段,但被粗糙、隨性的質感弱化了。導演好像很知道自己的優劣勢在哪裡,避開斧鑿的推理擁抱少女成長,避開繁瑣的鏡頭語言擁抱克製冷靜的敘事。把觀眾代入無知少女的視角,時時刻刻替主人公的生死擔憂,卻又和案件保持了相當的距離感,當影片在少女一步步踏入「危險」之中結束時,觀眾的心依然是懸著的,片刻不得喘息,這裡可見導演功力。
無論有沒有過度解析之嫌,但是電影在脫離導演被完成出來的那一刻,就是一個獨立的作品了,可以被延伸出無數意義。如何評價電影《黑處在哪裡》,還真不好說。對於電影從業者而言,這是一部有瑕疵的獨立電影作品,甚至沒有明顯作者風格,可是表達清晰,劇本紮實;對於部分普通觀眾而言,這是一部「好看」、「有意思」的懸疑+青春複合類型片,見仁見智。
人類對於黑暗的恐懼由來已久。
這種恐懼來自於「未知」,來自於不確定「黑處有什麼」。
所以人類編出了「鬼」的形象。
從此,若再有人問起「黑處有什麼」,我們便可以拿「鬼」來應付。
一個具象的答案,哪怕面目猙獰、形銷骨立,也總比「純然的空洞」,要讓人心安。
這是個「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結果。
因此,當我得知有一部電影是以「黑處有什麼」來命名的時候,我感到異常的興奮。
終於有人要為這個古老的命題,提出一個新鮮的答案了。
這樣的探索,看似是一種冒險,其實是一種解脫;與其擔驚受怕地活著,不如倔強地走入那良夜,去一探究竟。
「活個明白」,聽起來很卑微,但其實是個很崇高的追求。
帶著這樣的心情,我去看了《黑處有什麼》。和片名所顯露的氣質一樣,這是一部頗具探索性的電影。
導演王一淳將懸疑片的元素雜糅進一部青春片里,從一起「連環強姦殺人案」切入,為我們重現了九十年代工廠大院里的平民生活。
透過少女曲靖的眼睛,我們看到了:在一個集體「性壓抑」的社會中,一個個體的「性萌動」是如何艱難實現的。
彷彿看一株柔弱的新草,懵懂又執拗地,一點點頂開了頭上的巨石。
是的,這又是一部透過孩子的眼睛看成人世界的電影。
這種視角本身就帶有戲劇性。
它不是俯視,也不是仰視,而是一種似懂非懂的旁觀。明明身在其中,又總是隔了一層,那種若即若離的飄忽感,是很有意思的。
就像是影片第一幕中出現的那張視力表,任憑你用力地張大眼睛,努力看清,卻依然是模糊一片。
那是我們每個人對於青春的惶恐。
在回答「黑處有什麼」之前,我們先要知道「黑處是什麼」。
在我看來,本片所謂的「黑處」,是一個被所有人秘而不宣的隱匿空間。
影片運用了大量的符號,來暗示這個空間的存在,比如:防空洞、電影院、 蘆葦叢……
而其中最直白的意象,便是「父母的卧室」。
只見曲靖悄悄推開卧室的門,看到躺在同一張床上的父母,然後滿臉困惑地離開。
從來沒有人告訴過她「性」是什麼。
而當她每每觸及到「性」的邊緣時,回饋她的卻只有呵斥。
當她甩著月經帶回到家,當她叉著腿坐上自行車的后座,當她戴上項鏈、塗上指甲,當她與暗戀自己的男孩約會……
父母總會義正言辭地站出來,煞有介事地說道:孩子,你危險啦!
曲靖不解,追問:為什麼?
而父母卻欲說還休,唯有一臉的尷尬和憤怒。
在每一次「性教育」的機會面前,他們通通選擇了沉默。
「性」就像是那個時代的「難言之隱」,總是在呼之欲出的時候,戛然而止。
可是,一種被壓抑的本能,是不會憑空消失的。它只會換一個面目,再次粉墨登場。
於是我們看到,片中用大量的細節,描繪了一個性壓抑社會中的眾生相:
在敬老院里,孤寡老人劉爺爺讓曲靖給他念《金瓶梅》,他仰躺在床上,聽得一臉陶醉;
在理髮店裡,理髮師撫摸著張雪的肩膀,欣賞著鏡中的她和自己;
在學校里,賣冰棍的男人盯著遠去的女孩裙底,兩眼發直;
在公安局裡,警察每天上班看「地下淫窩的覆滅、色狼現形記」,還硬要說成是業務學習……
在所有可能的角落,「性」都要伺機冒出頭來,成為每一段生活的擦邊球。
那是壓抑太久後的觸底反彈。
這時,我們也就理解了,為什麼導演要把一個看似毫不相關的案件,設置在電影中。
因為所謂的「性犯罪」,恰恰是「性壓抑」的一種極端表現。
導演將這個案件作為一個尖銳的痛點,來提醒我們,一股變態的氣息已經蔓延在了整個社會中。
而直到影片最後,我們也不知道兇手是誰。
因為,在一個不正常的社會裡,在一個頻臨崩潰的環境中,任何人都有可能是兇手。
我們看到,在這起連環殺人案中,死者都是年輕的女性。
她們或是趴著或是腐爛,無法辨清面容;她們的大腿後側,被兇手用刀鋒划出了一個「X」型。
這是一種漠視和否定。
正如曲靖所面對的一樣,她雖然活著,卻也遭受著同樣的境遇。
這個青春期的少女,驚慌失措地面對著人生中最迷茫的時期。
而最為諷刺的是,恰恰是這場「因性而起」的犯罪,讓曲靖第一次認識到了「性」。
她翻開字典,找到「強姦」的詞條,細細領會著它的意思。
後來,又是因為夢見了失蹤的閨蜜張雪,慘遭殺害,滿面鮮血。
驚醒後,茫然無措的曲靖,迎來了少女的初潮。
這種巧妙的對位,將青春期的那種困惑和不安,用一種通感的方式串聯起來,彷彿在說:在一個被人監督的青春里,成長總帶著那麼一點犯禁的罪惡感。
與青春的惶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時代的荒謬。這種荒謬感的建立,在影片中頻頻出現。
比如,曲靖騎車路過一片草地,看到兩個男人正拿著鐵杴掩埋屍體,而當她第二天再次路過時,卻發現那片草地上立起了大大的宣傳牌,上面寫著:嚴厲打擊刑事犯罪。
這一處詭異的情節,我們要和「刑訊逼供」的段落對照來看。
在連環殺人案發生後,警方根據一些很粗陋的線索,先後抓回了3個嫌疑人,要不是罪案仍在發生,這三人很可能已被伏法。
由此,我們再去看剛才的段落,是不是更有意思了。
它像是在暗示:當正義的牌子立起來後,罪惡卻沒有被遏制,它只是讓更多的無辜者,被草草掩埋。
還有一處,也很有趣。
曲靖懷疑敬老院的猥瑣老頭就是變態殺手,為了收集證據,她到敬老院去義務勞動。
不想這一幕卻被教導主任撞見,她因此被評為「學雷鋒學賴寧」的標兵。
在領獎的時候,曲靖來不及摘掉「大頭娃娃的面具」,她踉蹌著穿過操場,穿過同學和老師訝異的目光,走上台。
這裡大頭娃娃的形象,是一種戲劇性的處理,更是對學校教育的諷刺,它點出了中國式教育的本質:洗腦,去個性化。
這裡的學校就像是一個為成人世界輸送「標準人」的工廠,它教你聽話和順從,壓制你所有可能的出格行為。
哪怕你真的去敬老院做好事,還得了獎狀,但只要不是老師的授意,也只會換來一句揶揄:「曲靖,真沒看出來啊,越是蔫不拉幾的人,越是有小心思!」
用「超現實的手法」來構建荒謬感,是電影中常見的設計。
就像賈樟柯說的那樣:中國的現實,才是最大的超現實。
所以他在《三峽好人》中,讓一架飛碟盤旋著飛過廢墟,而地上的人們卻並不覺得驚奇。
因為在這片土地上,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曲靖就生活在這樣的土地上。
孤立無援的她,只得自己小心翼翼地摸索著青春的樣子。
她有點嫉妒張雪的成熟和洒脫,又渴望擁有她身上的女人味。
她在暗戀自己的男孩身上,嘗到了淺淺的愛的味道,卻又寥寥收場。
終於,她一個人來到錄像廳,掀開帘子,隨著一道光,走進黑漆漆的房間。
此時的屏幕上正在放映《蜜桃成熟時》,這部經典的三級片,在曲靖眼裡,卻成了愛情片。
在這座黑暗的影院里,在身旁男人們的譏笑中,曲靖撲簌簌地落下淚來。
在那一刻,她似乎明白了「黑處有什麼」,那是她被一再阻止的、無處安放的青春,那是關於性與成長的一切。
影片最後,有一段父女之間的對話。
面對父親陳詞濫調的關於「愛」的闡釋,曲靖顯得漫不經心,甚至有點厭煩。
父親說:「我的靖靖真的是長大了。」
是的,這個少女確實長大了,但卻並不是按父親所設想的那樣。在無人知曉的夜裡,她闖入了被刻意掩蓋的黑處,窺視到了成人世界的一切。
幸運的是,在這場危機四伏的青春里,她成了孤獨的倖存者。
而未來會怎樣,沒人知道。
或許她會像張雪那樣,選擇瀟洒地離開;或許她會像那些消失的少女,繼續被無情和冷漠殘害。
而最有可能的是,她最終接納了成人世界的規則,變成了自己曾經無比厭惡的人。
這個答案,仍然需要時間。
正如她走進那片無垠的蘆葦叢中,扒開荒草,頭頂天空,尋找著未知的出路。
【後記】
說了這麼多,如果讓我為這部電影打分的話,我會打3顆星。
如上所述,導演的想法很好,但在技法上,顯得過於稚嫩。
時代感的構建,太過刻意;在敘事細節上,有明顯的堆砌之感;而攝影和場面調度,也呈現高度的電視劇化。
最不能讓我容忍的,是演員的表演,戲太過了。
這種「以孩子眼光看世界」的電影,孩子的表演應該儘可能純真,這樣才能反射出成人世界的荒蠻。
而少女曲靖的扮演者,顯得過於老成,失去了少女身上的那份天然。
至於父親的扮演者,就更糟糕了。
那種過度的戲劇舞台表演方式,不僅不適合大銀幕,更與影片的氛圍格格不入。
他將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一點肅殺的時代感,全部消解了,很讓人齣戲。
此外,在懸疑與青春的雙線設置上,也可以做得更精巧。
比如去年上映的,由王小帥導演的國產片《闖入者》,同樣採用懸疑片的外殼,講述了一個時代的傷痕。
《闖入者》做得更為出色的點在於,雙線在最後一刻合一了。
對於「兇手是誰」的解密,恰恰又是對「時代傷痕」的最深刻的揭露。
這種做法,顯然要更高明一些。
總之,《黑處有什麼》是一部有誠意的電影。
可就像片名出現的時候,影院里是漆黑的,屏幕也是漆黑的,只有「黑處有什麼」幾個白字格外醒目,可是,它們卻是用「簡筆畫」的字體寫就的,並沒有呈現出應有的分量。
我想,要是交給10年之後的王一淳來拍,這部電影一定會更有味道。
——————————————————
原發表於公眾號:子戈說【ID:zigetalk】
歡迎關注交流!
不劇透,僅說說這次的觀影感受。
買的一點三十五的票,結果一點三十的時候整個影廳里只有我和朋友兩個人。後來陸陸續續來了幾個,一共六個人看一場。我跟朋友開玩笑說,包場的感覺怎麼樣。
《黑處有什麼》的宣傳有點問題。它在豆瓣的標籤是懸疑,犯罪,大部分宣傳文章也愛扯上「連環殺人案」,「殺人回憶」。誠然可以靠懸念和《殺人回憶》吸引不少觀眾,不過沖著犯罪題材去的觀眾,恐怕大多是失望而歸。
這分明就是一部文藝的國產青春片嘛。
貫穿頭尾的,是少女性意識的覺醒。
前段時間看到知乎上一個有趣的問題。
高中男生的性慾到底有多強? - Jack Bauer 的回答
某高票:「我高中時一個同學跟我說:他爸媽管的太嚴,家裡所有課外讀物影像製品都收走了,後來他翻出一副撲克牌,對著紅桃Q擼了一發。」
這真是國內青春期少男少女的鮮明寫照啊,被壓抑,卻噴涌而出的荷爾蒙。
妙的是這個問題被舉報關閉了,彷彿是對電影的某種印證。
小虎隊,竇唯,很多時代符號作為90後看得不是很明白。不過這部電影仍然讓我想起了很多青春期片段。
偷偷一個人翻字典里那些女字旁的字詞。
被老師點名朗讀時永遠是保持一個聲調且語速特快。
把頭伸到椅子橫杠里的拿椅子技巧,作死卻很流行。
第一次換髮型後恨不得抽死自己和理髮師的經歷。
聽其他人議論某某女生的男朋友認識社會上混的人,不好惹。
即便不考慮導演的新人屬性,這也是一部很棒的青春片。
2015年在微博許下願望要看一部不劈腿、不墮胎、沒車禍青春片的朋友們,你們可以去電影院還願了~
————劇透預警————
說說我最喜歡的兩個場景吧。
1.影院
有朋友問,曲靖看《蜜桃成熟時》為什麼會哭?
因為曲靖的性意識一直是被壓抑的。她試圖通過查字典,看孕婦書來窺探性的世界,但是從月經帶,念小黃書來看,她仍然是懵懂的。直到電影院這一幕,她的性意識終於覺醒。我想之所以哭,是因為這覺醒來之不易,從家庭到社會,性教育永遠是隱晦的。有一幕,父親讓曲靖不要去小樹林,曲靖說「我又沒錢,能搶我什麼呀?」,父親沒有解釋,只是說「不許去就是不許去」。同樣,母親也沒有解釋月經帶的用途。家庭對性教育的躲閃,和社會中對性的惡意,衝破這些阻礙完成性的覺醒,我在電影院看這一幕的時候有一種強烈的儀式感,就像安迪在雨中張開雙臂擁抱自由,v在火海中重生。
2.惡夢
曲靖在張雪失蹤後做過一個惡夢。夢裡,跛子、理髮師,所有垂涎她們的人圍繞著張雪,肆無忌憚地打量,然後張雪的脖子開始滲血。這個夢和結尾其實是呼應的。很多人吐槽電影有頭無尾,其實從故事角度,追究兇手是誰已經沒有意義,因為在特定的情況下,夢裡出現的每一個人都可能變成兇手,這才是這個夢境最令人不寒而慄的地方。而原來懵懂的,說出「我又沒錢,能搶我什麼呀?」的曲靖,在意識到那些對性的惡意後,也終於迎來了人生的初潮。推薦閱讀:
※有哪些好看的同性戀電影?
※汽車被導彈鎖定能躲開嗎?
※如果王家衛去拍神奇動物在哪裡,會是什麼樣的故事?
※虽然《超蝙》中蝙蝠侠已经打败了超人,但“梦境”明明已经证实是超人统治了地球! 超人和蝙蝠侠到底谁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