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演義》或者《三國志》時有哪些情節或細節讓你特別為之動容?

最近在看《三國演義》,讀到諸葛亮臨死前給劉禪上的表,感動得稀里嘩啦的,這個應該屬於比較大眾的感動點了。想看看大家有沒有什麼獨特的感受。

怎麼感覺都是蜀國的……求來魏國或者吳國的。


徐晃解配見操。操曰:「汝知獻門接我者乎?」配曰:「不知。」操曰:「此汝侄審榮所獻也。」配怒曰:「小兒不行,乃至於此!」操曰:「昨孤至城下,何城中弩箭之多耶?」配曰:「恨少!恨少!」操曰:「卿忠於袁氏,不容不如此。今肯降吾否?」配曰:「不降!不降」辛毗哭拜於地曰:「家屬八十餘口,盡遭此賊殺害。願丞相戮之,以雪此恨!」配曰:「吾生為袁氏臣,死為袁氏鬼,不似汝輩讒諂阿諛之賊!可速斬我!」操教牽出。臨受刑,叱行刑者曰:「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乃向北跪,引頸就刃。


張嶷上書:臣當值聖明,受恩過量,加以疾病在身,常恐一朝隕沒,辜負榮遇。天不違原,得豫戎事。若涼州克定,臣為籓表守將;若有未捷,殺身以報。
結局如同他上書所言,帶病上陣,以少擊多,殺傷數倍敵軍之後戰死沙場


年輕中二時寫的東西。。。
-----------------------------
又是月隱五丈原
丞相可清閑?
呼朋喚友輕擢扇
僅願九泉之下好安眠
維不才
無力使回天
空有餘志酬漢室
也曾九度伐中原
費褘蔣琬頻頻掣肘
後主兩度下旨招還
復有譙周妄議天
劣徒口拙難對言
維再拜頓首惶恐
起時老淚濕甲衫
老徒萬死萬死難辭咎
非是兵法不熟看
非是忠心不可鑒
彼腐儒不懷棄世心
後主庸碌更不堪
維有二將將心教
誰知一死一相叛
哀丞相
劣徒何處不盡意
漢有何罪天不憐
至於二十七年上方谷
復二十年鐵籠山
縱便漢室多衰落
丞相高義不能延
丞相也
維在維谷進退難
憑看手中扇
當年先生倚仗滅百萬
今吾手中只乏力
不知回天或歸天
中涓進讒不能動
吏民大夫不相憐
輕拭淚,轉後園
薄酒半杯聊祭奠
自飲半杯求一眠
丞相先行處
棧道炎炎無歸路
前有虎豹,後有豺犬
嵇康窮途得一哭
欲效卻恐將士寒
今吾劍閣驅全力
君後陰平路黃泉
上至漢室不能保
丞相遺孤又未全
維有一劍死
死後面師復何顏
臣謹表
定使日月幽復明
更保社稷危再安
臣雖知,天難逆
必不為天順我意
請君暫忍數日辱
維有奇謀殺士季
司馬賊,鄧匹夫
誰敢阻我蜀漢路
蜀殿之上望魏臣
忽憶丞相初相顧
——————————

遣詞用句現在看來已經幼稚的緊了,但是當初的心情從未變過。


羽與晃宿相愛,遙共語,但說平生,不及軍事。晃下馬宣令:「得關雲長頭,賞金千金。」羽驚怖,謂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國之事耳。」


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下國卧龍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讀了三國,大半淚點都給了丞相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姜維自殺那一幕。
後人也許永遠無法體會,面對一個無力回天的局面,一個執著到極致的人,使盡渾身解數卻最終不得不認命揮刀自刎時的絕望與悲憤。偏將之資,卻不得不肩負大將之責,這是他個人的悲劇。

摘抄一段《三國演義》中的片段:

卻說鍾會請姜維問曰:「吾夜夢大蛇數千條咬吾,主何吉凶?」維曰:「夢龍蛇者,皆吉慶之兆也。」會喜,信其言,乃謂維曰:「器伏已備,放諸將出問之,若何?」維曰:「此輩皆有不服之心,久必為害,不如乘早戮之。」會從之,即命姜維領武士往殺眾魏將。
維領命,方欲行動,忽然一陣心疼,昏倒在地;左右扶起,半晌方蘇。忽報宮外人聲沸騰。
會方令人探時,喊聲大震,四面八方,無限兵到。維曰:「此必是諸將作惡,可先斬之。」
忽報兵已入內。會令閉上殿門,使軍士上殿屋以瓦擊之,互相殺死數十人。宮外四面火起,外兵砍開殿門殺入。會自掣劍立殺數人,卻被亂箭射倒。眾將梟其首。維拔劍上殿,往來衝突,不幸心疼轉加。維仰天大叫曰:「吾計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時年五十九歲。

(補充一下,央視版《三國演義》中姜維之死的片段拍的也是十分經典。)


取自三國法正傳,我一向喜愛法正。

先主既即尊號,將東征孫權以復關羽之恥,群臣多諫,一不從。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往白帝。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劉備法正,都是遊俠秉性,豪直之人(看三國演義的就算了吧,你以為三國演義裡面那個柔弱的劉備真能當老大?)惜哉英雄

以下是引用,寫的太好了

三國法正的出謀劃策水平如何? - 三國人物

「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
法正骨子裡和劉備一樣,都是遊俠秉性。愛憎分明,意氣任性。

法正的早逝,可說是劉備一生的沉痛。
這是一個重情義有才華,外統都畿,內為謀主,充滿豪傑意氣的熱血男兒。
不同於文藝中的形象,歷史中的曹操常哭,劉備常怒。
劉備的性格如烈火如黑土,暴怒時岩漿崩流走石裂地,喜悅時火焰升騰綠草長青。
他有數的眼淚,灑給了有數的幾個人。


《述志令》又名《讓縣自明本志令》,是曹操對外表達自己思想和經歷的一篇帶有自傳性質的重要文章。寫於210年(建安十五年),曹操五十六歲的時候。當時,他完成統一北方大業後,政權逐漸鞏固,繼而圖謀統一全國;但是孫權、劉備兩大軍事勢力仍然是他的巨大威脅。他們除在軍事上聯盟抗曹外,在政治上則抨擊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欲廢漢自立」(《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在這種政治形勢下,曹操發布了這篇令文,借退還皇帝加封三縣之名,表明他的本志,反擊了朝野謗議。

這篇文章中有一句廣為流傳: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220年,魏王薨。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克複中原復來歸,余年還做隴畝民。奈何悠悠蒼天,曷此其極!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蜀漢多真是沒轍 因為後期真心太虐了


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1. 太史慈: 「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訖而亡,年四十一歲。

  2. 諸葛亮: 孔明強支病體,令左右扶上小車,出寨遍觀各營;自覺秋風吹面,徹骨生寒,乃長嘆曰:「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

  3. 審配:「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

  4. 姜維:「吾計不成,乃天命也!」

  5. 關羽:碧眼小兒,紫髯鼠輩!吾與劉皇叔桃園結義,誓扶漢室,豈與汝叛漢之賊為伍耶!我今誤中奸計,有死而已,何必多言!


上方谷,諸葛亮火燒司馬懿,幾乎快成了

老天突然下雨了

看著諸葛亮扇子掉在地上,閉著眼睛任雨水沖刷


雲曰:「漢賊之. 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願以天下為重。」
先主答曰:「. 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
遂不聽趙雲之諫


「我前後行意,於心未曾有所負也。假令死而有靈,子修若問『我母所在』,我將何辭以答!」


曹操赤壁兵敗逃回南郡,仰天大慟。
眾謀士曰:「丞相於虎窟逃難之時,全無懼怯,今到城中,人已得食,馬已得料,正須整頓軍馬復仇,何反痛哭?」
操曰:「吾哭郭奉孝爾!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眾謀士皆默然自慚。


初討譚時,民亡椎冰,臣松之以為討譚時,川渠水凍,使民椎冰以通船,民憚役而亡。令不得降。頃之,亡民有詣門首者,公謂曰:「聽汝則違令,殺汝則誅首,歸深自藏,無為吏所獲。」民垂泣而去;後竟捕得。


昭每得北方士大夫書疏,專歸美與昭,昭欲嘿而不宣則懼私有,宣之則恐非宜,進退不安。策聞之,歡笑曰:"昔管仲相齊,一則仲父,二則仲父,而桓公為宗霸者。今子布賢,我能用之,其功名獨不在我乎!"——《張昭傳》
孫伯符竟有如此雅量與見識,一瞬間就喜歡上了這個小霸王,奈何壯志未酬死於匹夫之手!


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
法孝直的性格的率性,計謀的直擊人心,劉皇叔的惜才,閱之如臨其境。


虞翻被貶嶺南之後說的:生無可與語,死以青蠅為弔客,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


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關張馬黃趙傳》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亂納甄氏 郭嘉遺計定遼東

曹操追至南皮,時天氣寒肅,河道盡凍,糧船不能行動。操令本處百姓敲冰拽船,百姓聞令而逃。操大怒,欲捕斬之。百姓聞得,乃親往營中投首。操曰:「若不殺汝等,則吾號令不行;若殺汝等,吾又不忍:汝等快往山中藏避,休被我軍士擒獲。」百姓皆垂淚而去。


三英戰呂布

千里走單騎

男人就愛千里獨行,義薄雲天的關羽!


推薦閱讀:

古代有哪些著名的「老不正經」的人/事/作品?
魯迅和胡適、梁實秋、林語堂等人的論戰分別是因為什麼?
張飛到底是有勇無謀的糙漢子還是粗中有細的好將領?
古人日常交流說的是文言文嗎?平民、文人之間是否一樣?幾千年中各個時期的文言文也不同嗎?
為何唐之前的皇帝多被後世稱 X 帝,而唐及之後的皇帝多被稱 X 宗?

TAG:歷史 | 三國演義書籍 | 三國志書籍 | 歷史人物 | 三國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