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後期沒有如同關羽趙雲甚至有名的猛將了,沒有經典的個人戰鬥,給人天下人才凋零的感覺?


《三國志》:「天寒雪,敵諸將置酒高會,奉見其前部兵少,相謂曰:「取封侯爵賞,正在今日!」乃使兵解鎧著胄,持短兵。敵人從而笑焉,不為設備。奉縱兵斫之,大破敵前屯。會據等至,魏軍遂潰。——魏將文欽來降,以奉為虎威將軍,從孫峻至壽春迎之,與敵追軍戰於高亭。奉跨馬持矛,突入其陳中,斬首數百,獲其軍器。」

以丁奉豪壯之氣,豈趙子龍可比?東關之役,魏軍傷亡萬數,叛將韓綜臨陣而亡。葛恪修東興堤,而丁奉以兵三千,破胡遵七萬。轉弱為強,形勢然也。

《三國志》:「魏遣曹真、夏侯尚、張郃等攻江陵,魏文帝自住宛,為其勢援,連屯圍城。權遣將軍孫盛督萬人備州上,立圍塢,為然外救。郃渡兵攻盛,盛不能拒,即時卻退,郃據州上圍守,然中外斷絕。權遣潘璋、楊粲等解而圍不解。時然城中兵多腫病,堪戰者裁五千人。真等起土山,鑿地道,立樓櫓,臨城弓矢雨注,將士皆失色,然晏如而無恐意,方厲吏士,伺間隙攻破兩屯。魏攻圍然凡六月日,未退。江陵令姚泰領兵備城北門,見外兵盛,城中人少,穀食欲盡,因與敵交通,謀為內應。垂髮,事覺,然治戮泰。尚等不能克,乃徹攻退還。由是然名震於敵國,改封當陽侯。——赤烏五年,征柤中,魏將蒲忠、胡質各將數千人,忠要遮險隘,圖斷然後,質為忠繼援。時然所督兵將先四齣,聞問不暇收合,便將帳下見兵八百人逆掩。忠戰不利,質等皆退。」

關雲長萬人之敵,敵了幾萬?能守荊州否?趙子龍渾身是膽,猶敗於曹真之手,而朱然以五千兵堅守江陵歲余,受曹真、夏侯尚、張頜、徐晃、滿寵數萬人圍攻,奇計百出,仍不能下江陵,由是名震敵國,想那曹天人能比否?

《華陽國志》:「數從大將軍姜維征伐,臨事設計,當敵陷陣,勇略冠軍。為牙門將,巴郡太守,騎都尉。遷漢中黃金圍督。景耀六年,魏鎮西將軍鍾會伐蜀,入漢川,圍戍多下。惟隱堅壁不動。會別將攻之,不能克。後主既降,以手令敕隱,乃詣會。」

蜀漢之精銳唯姜維所部,柳隱冠軍於蜀中,可陷陣,能堅壁,以牙門將身份抵鍾會大軍,豈同趙雲在漢水虛張聲勢?

《三國志》:「帝獵於大石山,虎趨乘輿,禮便投鞭下馬,欲奮劍斫虎,詔令禮上馬。明帝臨崩之時,以曹爽為大將軍,宜得良佐,於床下受遺詔,拜禮大將軍長史,加散騎常侍。禮亮直不撓,爽弗便也,以為揚州刺史,加伏波將軍,賜爵關內侯。吳大將全琮帥數萬眾來侵寇,時州兵休使,在者無幾。禮躬勒衛兵御之,戰於芍陂,自旦及暮,將士死傷過半。禮犯蹈白刃,馬被數創,手秉枹鼓,奮不顧身,賊眾乃退。」

《晉書》:濬自發蜀,兵不血刃,攻無堅城,夏口、武昌,無相支抗。於是順流鼓棹,徑造三山。皓遣游擊將軍張象率舟軍萬人御濬,象軍望旗而降。皓聞濬軍旌旗器甲,屬天滿江,威勢甚盛,莫不破膽。

《晉書》:故征西將軍鄧艾,心懷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三族之誅,臣竊悼之。惜哉,言艾之反也!以艾性剛急,矜功伐善,而不能協同朋類,輕犯雅俗,失君子之心,故莫肯理之。臣敢昧死言艾所以不反之狀。
艾本屯田掌犢人,宣皇帝拔之於農吏之中,顯之於宰府之職。處內外之官,據文武之任,所在輒有名績,固足以明宣皇帝之知人矣。會值洮西之役,官兵失利,刺史王經困於圍城之中。當爾之時,二州危懼,隴右懍懍,幾非國家之有也。先帝以為深憂重慮,思惟可以安邊殺敵莫賢於艾,故授之以兵馬,解狄道之圍。圍解,留屯上邽。承官軍大敗之後,士卒破膽,將吏無氣,倉庫空虛,器械殫盡。艾欲積穀強兵,以待有事。是歲少雨,又為區種之法,手執耒耜,率先將士,所統萬數,而身不離仆虜之勞,親執士卒之役。故落門、段谷之戰,能以少擊多,摧破強賊,斬首萬計。遂委艾以廟勝成圖,指授長策。艾受命忘身,龍驤麟振,前無堅敵。蜀地阻險,山高谷深,而艾步乘不滿二萬,束馬懸車,自投死地,勇氣陵雲,將士乘勢,故能使劉禪震怖,君臣面縛。軍不逾時,而巴、蜀盪定,此艾固足以彰先帝之善任矣。

馬隆以步卒三千,案八陣圖,轉戰千里,破者機能數萬騎之眾,以復涼州。

初,贊為將,臨敵必先被發叫天,因抗音而歌,左右應之,畢乃進戰,戰無不克。

撫夷將軍高尚說牧曰:「昔潘太常督兵五萬,然後以討五溪夷耳。是時劉氏連和,諸夷率化,今既無往日之援,而郭純已據遷陵,而明府以三千兵深入,尚未見其利也。」牧曰:「非常之事,何得循舊?」即率所領,晨夜進道,緣山險行,垂二千里,從塞上,斬惡民懷異心者魁帥百餘人及其支黨凡千餘級,純等散,五溪平。遷公安督、揚武將軍,封都鄉侯,徙濡須督。

《晉書》:時賊屯梁山,有眾七萬,而駿逼處以五千兵擊之。處曰:「軍無後繼,必至覆敗,雖在亡身,為國取恥。」肜復命處進討,乃與振威將軍盧播、雍州刺史解系攻萬年於六陌。將戰,處軍人未食,肜促令速進,而絕其後繼。處知必敗,賦詩曰:「去去世事已,策馬觀西戎。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終。」言畢而戰,自旦及暮,斬首萬計。弦絕矢盡,播、系不救。左右勸退,處按劍曰:「此是吾效節授命之日,何退之為!且古者良將受命,鑿凶門以出,蓋有進無退也。今諸軍負信,勢必不振。我為大臣,以身徇國,不亦可乎!」遂力戰而沒。

西漢李陵身陷匈奴失節,周處雖為司馬肜、夏侯駿所害,然奮戰而亡。因此潘岳有言:「周處殉軍令,滋潤黃鋮斧。其人吊已亡,貞節能稱舉。」閻瓚亦言:「周處全臣節,美名不能已。身雖遭覆沒,載名為良史。」

詔曰:「故中郎西平郭修,砥節厲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將姜維寇鈔修郡,為所執略。往歲偽大將軍費禕驅率群眾,陰圖窺窬,道經漢壽,請會眾賓,修於廣坐之中手刃擊禕,勇過聶政,功逾介子,可謂殺身成仁,釋生取義者矣。夫追加褒寵,所以表揚忠義;祚及後胤,所以獎勸將來。」

至三年中,雄遣勇士韓龍刺殺比能,更立其弟。


三國前期,各級軍校都是和平時期選拔出來的,最多也就是剿滅黃巾時候拉起來的部隊。沒有常年的鬥爭磨練,水平普遍較低,偶爾有一兩個拔尖的就會很明顯。舉個例子,董卓的西涼兵將因為常年經歷戰爭磨練,戰鬥力明顯高出當時中原兵一個檔次。
同時優秀的將才在普遍戰鬥力較弱的時候才能體現出巨大的優勢。對手參差不齊,也容易立奇功。

後期將領,不是軍二代官二代就是行伍出身一步步爬上來的,要麼科班出身要麼久經沙場。有多大能力不好說,但是很少犯低級錯誤。所以兩軍相爭,基本就是硬實力了,主將的個人主義表現機會也少了多。

少了奇功也就少了猛將。
時勢造英雄。


資治通鑒:邵陵厲公下正元二年(乙亥,公元二五五年)
鴦以匹馬入數千騎中,輒殺傷百餘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騎莫敢逼

不是沒有戰績彪悍的...而是沒有你聽過的...


主要是因為三國演義前期的故事太精彩了...吧?


猛將隨時有,小說家不寫了


首先這是小說,小說是有主人公的,縱然他是中國文化經典,也逃脫不了需要主人公,不能刻畫更多的人物,前面魏蜀吳的主要人物比如劉關張,曹操,諸葛亮,司馬家族,孫權周瑜等等已經花去很多篇幅刻畫了,其實也不見得後人沒有像關羽張飛趙雲那麼厲害的。

其次是我感覺作者更注重的是三國和三國前的亂世,劉備死後,更多圍繞的諸葛亮的動作來寫的,再往後的篇幅與前面相比不是很多,作者也不是像前面那麼特別的重視,寫的可能也不如前面那樣跌宕起伏。

第三是先入為主的印象,大家看這個三英戰呂布之類的都會很有感覺,後面的人就下意識感覺沒這麼厲害,當然刻畫的也有限,主線也不在於他們。

最後是像那些英雄將軍的氣質的人越來越少了,社會逐漸穩定了,英才也就少了,更趨於平凡了,畢竟亂世出英雄嗎。


自趙雲天水城外戰姜維而不得後,三國英雄的旗幟就已經交割給了姜維,從此姜維一人撐起蜀國戰將之名(魏延不得其主惜哉),武侯隕命後端得是蜀將第一名。
然東邊又有小將文鴦於司馬師帳中左衝右突如戰百員戰將如若無人之境,似張翼德再世趙子龍重生,驚得司馬師眼珠蹦出,亦可謂是猛將。


三國前期的英雄主義氛圍是被大量的民間故事傳說烘托出來的,這樣小說讀起來就很有以一敵萬、橫掃千軍、力挽狂瀾的感覺。
到了三國後期,傳說故事少了,大部分情節都按著史實寫,才讓人感覺英雄凋零、一點都不精彩。

另外,上面有朋友說了,文鴦單騎退雄兵,這段落不是也很燃么。


打仗又不是雙方只派一兩個人出來單挑 然後幾萬人圍觀造勢這麼簡單


描寫的少了,武將能力基本與篇幅成正比。後期不是主要情節,節奏太快,強將露面少。
有很厲害的,姜維,文鴛,有很精彩的描寫。


有沒只看三國的聊一聊


我可以說天下思安久矣嗎?沒有對手就顯示不出來自己牛逼啊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讀三國志法》中的「邁等越倫」一詞?
三國志為何關張趙馬黃同傳而太史慈進不了十二虎臣傳?
為什麼這種光明正大抄襲不給出處的行為能4000多贊?
如何評價張昭?

TAG:三國 | 三國演義書籍 | 三國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