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山水畫中都較少畫到海,就算畫到還也只是寥寥幾筆?
發現中國古代山水畫中很少涉及到海的題材,就算畫到也只是寥寥幾筆,但反觀其他國家,發現他們有較多關於「海」這一題材的畫,並且對海的細節刻畫也較為細緻,請問是什麼原因導致中國山水畫在這一方面與其他國家的不同?
其他國家:
中國畫重圖式,大藝術家都居住內陸,少有住海邊的,所以也就沒有海的圖式了。
中國都是說隱居林泉,不是隱居海島,隱居海邊什麼的,中國畫作為士大夫理想的一種寄託,其中的的審美自然也是基於山間林泉的自然風景,園林庭院也一樣的。
謝邀。
因為海景繪畫Marine Art在整個世界藝術而言,本來都屬於稀缺品。
中國不是例外,而屬於大多數「海景不那麼多」的國家之一,而已。
提問題這位,來了句
「但反觀其他國家,發現他們有較多關於「海」這一題材的畫,並且對海的細節刻畫也較為細緻」。
是嗎?
是哪些其他國家,題主願意去查一下么?
我估計您看完後,大概會發現以下特徵:
17世紀之前,歐洲和日本繪畫,也極少海景作品。當然有畫船,但純海景,極少。
而海景畫開始流行,則基本是被以下幾個國家包攬:
17世紀之前主打威尼斯,17世紀主打荷蘭,18世紀主打英國,19世紀開始才有法國(諾曼底和蔚藍海岸)開始畫航海題材。
我知道,在許多人眼裡,「國外繪畫」好像是個大門類似的,但您細看,會發現其實畫海景藝術多的,就是威尼斯為首的義大利、荷蘭、英國和後期法國,而已。
我知道有人會舉出葛飾北齋的《神奈川衝浪里》,問題是,葛飾北齋的《江戶百景》,歌川廣重的《東海道五十三次》,那麼多風景,畫到海的比率,也不高吧?
其他國家的海景藝術,更加少得很。
所以,海景畫本來就是荷蘭、英國、義大利乃至希臘這些航海國家的藝術品特產,而且多產於17世紀之後,即中國清朝以後了。
中國畫唐宋元明時少海景,沒什麼稀奇的:那會兒歐洲也沒有什麼海景畫啊!
至於17世紀之後,世界本來也就那麼幾個國家特產海景畫,中國又不是航海國家,沒必要趕趟了吧?
說回中國畫本身的因素。
中國畫有山水,但題主可以想一下,中國畫的水,大多是怎樣的?
董源的水是這樣的:
巨然的水是這樣的:
發現了嗎?中國畫里,許多處理起來,水通常是空白。
而不會像透納的海景這樣:
維基都這麼認為:
However the water was often left as white space, with the emphasis firmly on the land elements in the scene.
中國的山水畫里,水通常是用留白,然後通過其他,比如山,比如草,比如煙雲,比如河岸,比如漁夫,烘托出來的。
許多時候,水甚至會用留白來表達。郭熙如是說:
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髮,以煙云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得煙雲而秀媚。水以山為面,以亭榭為眉目,以漁釣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漁釣而曠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看馬遠的畫:
所以中國畫傳統里,對水慣常以留白方式來體現山勢結構等。
於是許多畫家,並無對海景的慾望。
所以我的結論是:
海景藝術,放在世界歷史上,本就是16世紀之後,荷蘭、英國、法國、義大利(威尼斯)、19世紀日本等少數幾個國家的專長。中國本就不是航海民族,古典山水畫里沒有海景,無可厚非。
中國畫對水的處理方式,令清朝之前的諸位畫家,對海景題材,並沒有那麼高的興趣。
19世紀之後海上畫派之類,那是另一回事了。
額~瀉藥。不過都有這麼多好答案了,還邀我來?那我就亂說了哦。
如果讓古人畫海,他會有兩個問題:「那有啥好畫?」和「你讓我怎麼畫?」
山水畫多是畫意,不是畫景。曲徑通幽,小橋人家,輕羅小扇情感多豐富啊,空蕩蕩的海有什麼好畫的?
山水畫材料和技術所限,更擅表現靜淡雅,越少筆墨越乾淨。對於寥寥幾筆還表現不出的東西,有四個字形容就是「越描越黑」。用通常山水畫的技法是很難畫好海的。
其實何止山水畫,關於海的古詩詞多嗎?其實何止古代,直到現在好多內陸省份的人還沒見過海你知道嗎?在海禁到連大航海時代都錯過的我天朝,自有大好的山河要啥有啥,你怎麼會想起海來呢?我們聊點別的不好嗎?
好吧,這個跟隔壁的日本還真是差別很大呢。居然被邀請了( ?? .? ?? )? ,小透明表示有些興奮。
其實題主所說的「很少畫海」和「畫到了也只是寥寥數筆」屬於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已經有很多很詳細回答了,我來說第二個,為什麼畫到了也只是寥寥數筆。
因為中國畫講究的是「留白」,大面積帶顏色的都習慣於直接空著不畫。
百度上給出了很詳細的解釋。
其實不光海,你隨便找幾張中國畫,很少有整個畫面都被塗滿顏色的,比如畫湖水、畫池塘,一般會通過魚、荷花、小船等物和大面積的留白來體現水面。
感受一下:
中國人的天地更多是山水,山的硬,水的軟,一山一水,又為陰陽八卦,詮釋著傳統天地萬物的變化,儒家山水如中庸,道家山水取無為,墨家山水意兼愛,山水之道,又為造化之道
中國的山水史中給留下的海的地位也寥寥無幾,古人遠涉邊關,囊萬千山水者也寥寥無幾,一山一水,連接這天地,又牽動著人心,山水為一體,有山必流水,有水必隔山,山川湖海,海最後,傳統山水地圖,以海為名,唯有洱海,蒼山,多為池,湖,江,五大連池,長白山天池,太湖,洞庭湖,西湖,青海湖,班公湖,鄱陽湖,巢湖,賽里木湖,灕江,長江
山山水水傾注這文人墨客複雜的感情,寄託著恣肆汪洋的思想抱負
清風明月本無價,遠水近山皆有情,歐陽修
中國的山水史也有海 君不見
滄海涌日冊頁
黎明前蒼茫大海中的幾段滔天大浪,水霧迷漫中一輪紅日露出大半容顏。
十六應真渡海圖卷
真不懂
海天旭日圖卷明
群山交錯,雲繞山頭,宮殿、房屋在大海和高山中更顯渺小,大海在群山中穿梭
過海圖軸明
海面波濤洶湧,劉海身穿寬袍,左手手捧金蟾,腳踩波浪坦然過海,劉海為民間傳說人物,為民間信奉的財神之一
水圖卷 馬遠
洞庭風細
層波疊浪
寒塘清淺
黃河逆流
秋水廻波
雲生蒼海
湖光瀲灧
雲舒浪卷
曉日烘山
長江萬頃
細浪漂漂
古人山水,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講究天人合一。
西方風景,純粹寫生,畫法之精, 講究真實寫實。
西方畫海就是,光影之精妙,人物之生動,古人見海不是海,見山不是山,是眾生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 公共號良耜
http://weixin.qq.com/r/cDsIEMfE8pqNrYNz925i (二維碼自動識別)
題主的意思應該是「水」而不是「海」?
《周易》有云:「一陰一陽之謂道」其實我們很多習以為常的詞語,都被賦予了這種陰陽之道。
以一陰一陽表達一個中性:
黑白、是非、曲直、正反、勝敗、臧丕(褒貶)、倚正、去留、善惡。
以一陰一陽表達一種圓滿:
方圓、天地、書畫、山水等等等等(抱歉我想不起來太多,諸位腦補)
大凡天下之物莫不各有隱顯,記得《一代宗師》里本山大叔對梁朝偉說:「一門裡,有人當面子,有人就得當里子,面子請人吃上一支煙,里子就得殺掉一個人。」
沒有里子把血收著,面子光鮮不來,成就不了。
《蝙蝠俠前傳.黑暗騎士》里也總是體現著這種陰陽的轉換(我腦洞夠大吧),從至正到至邪的檢察官,從光明使者到黑暗騎士的蝙蝠俠。
扯這麼些鬼東西,其實想說:
不是畫人不去畫,而是眾生看不見。
換種思維,放下執著,自然什麼都看見了。
這逗比答案寫的,看完自己也樂了……也可以普及一下國畫留白……來錯地方了哈哈哈哈
@夏三伏 謝謝邀請。這題拖了挺久了,今天有空簡單答一下,見諒。
這樣說吧,海洋文明的中的水,水的力量向上;山川文明中的水,水的力量向下。
我們先反過來看看題主給出的幾幅對比圖,但如果稍微留心,是可以看到,著力表現海洋景色的,多是選取海浪和暴風,比較戲劇化的場景。海的本質,是殘酷暴烈的自然偉力,最了解海洋的,畫海洋題材畫得最好的,《神奈川衝浪圖》或者《奴隸船》,葛飾北齋或者威廉透納,日本和英國,都是島國島民。島民圍繞于海,生息于海,海洋是他們熟悉的母題,也是印刻在他們精神中的自然圖騰。你很難想像一個感應水波涌動的自然力的民族,會選擇大海最為乏味,平淡無聊的靜態形態來作畫。
即便不畫大海本身,受到海水形態影響的海洋文明,也依然會在造型上選取波浪,或大量的曲線來構築畫面,比如同樣是島民的克里特人,儘管受到埃及藝術的影響,但那種自然而然,放佛浪花涌動而給畫面帶來的活潑與流動感,是強調永恆和固定不動的幾何形態的埃及藝術所不具備的。
我隨便舉兩個例子,克羅諾斯宮殿的古希臘壁畫:
在建築上也是一樣,你看希臘的愛奧尼亞式的柱頭,可不就是一朵兩邊分起的浪花?
再看題主給出的描繪海洋的幾幅繪畫,捲曲的浪花,充滿危險和力量的漩渦,滔天的巨浪,不停涌動的巨量的水。簡單來說吧,島民們比我們離海洋要親近得多,他們了解海洋的力量,比我們看得更清楚。
透納的《海難》
而中國的山水畫中的「水」,怕是從來都只是「淡水」而已,江河湖多,海的比重卻很小。平的水,橫流的水,如瀑布般掛下的水,但很少看到從下朝上拍打的只單純的表現水本身力量的畫。
一方面,我們的文明形態不親近海洋,與我們相依相伴的,是大江大河,溪流山川,所謂「上善若水」的精神意向,強調的是隱藏,是藏於山川中的一路向低,所謂川流,沒有山川,也不成流水。山水山水,山與水,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是中國畫特有的一個繪畫母題,它可不是所謂西洋畫分類中的「風景」,它就是「山水」。也是因為整個中國哲學,並不特別去強調某一種超常的自然力,而是儘力讓人體悟各種自然力量,包括人本身,同為「一體」的感覺。
所謂「天之蒼蒼,海之冥冥」,是把整個海的概念高度空虛化,是天上來的黃河之水,奔流入海不復還,這當中時間空間的寂寞廣大,其實不需要去演繹一朵朵浪花,因為沒有那個必要。
所以,中國畫中的水,就不可能像葛飾北齋,把海洋看作恐怖而美麗的對手,畫下極端令人敬畏的巨浪;也不可能像荷蘭人,英國人,腓尼基人那些水手一樣,操心著自己的艦船在海洋上的命運,把另自己感到恐怖的海之力量儘可能束縛在畫面中。我想,與中國精神伴生的中國繪畫,也就自然而然,願意更多表現與自身精神相契合的山川之水,而不是海洋之浪了。
題外補一句,關於中國畫畫水可以有多好玩,可以找孫知微給壽寧院畫水的故事來看。1.中國畫有著意描寫海的並不多,因為文化中心都在內陸。
2.國外的其實也不多。
3.國畫描寫山和水的其實比較多,只不過山水有個很大的特點,是計白當黑,以實襯虛。水很少畫波紋,而是用山川形狀走勢襯托韻味。水在國畫里就是典型的虛形。而虛形是不會著意去表現的。
4.國畫不追求素描和光影筆觸的表達,重寫意。
5不要張嘴就說別的國家畫的如何像如何細,那也只是西歐古典時期的部分畫作而已。
同時期的印度繪畫,非洲藝術,還有各種民族的東西都各有千秋而且各不相同。不要吃了個漢堡以為全世界就只有麥當勞了。
謝邀
非國畫專業,提供一下思路
首先看年代與地理,這麼說的原因是,中國國畫出現時間較早,當時的交通不便利,然而中國古代個朝代以農耕為主,人口主要分布在黃河和長江地區,經濟政治繁榮的地區也是在內陸,沿海人口稀少,而藝術通常是人吃飽喝足了以後才有的精神層面的追求。
而歐洲日本等地本身臨海,而且歐洲繪畫出現相對於中國較晚,歐洲以「海」為主題的畫集中在航行技術突破的大航海時代,但中國並沒有這樣得時代環境。
二看意識形態,這麼說的原因是中國古代的各種思想,無論是道,儒,佛,或者是法,陰陽等等都是發源於內陸並且由政治所傳播推廣,所以中國古代所接觸的思想中並沒有太多關於海洋的意識。(我們對中國印象中的海,大多是從西遊記來的吧,山海經等數起時對海的傳說也並不多。)
而反觀歐洲等地,在宗教的通知下思想都被宗教所控制,在歐洲的歷史上關於海的神話傳說並不少,之後的大航海時代又為「海怪」等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第三看意義,就是畫通常來表現什麼,或者說中國畫從來不是為了畫什麼而畫什麼,就像詩句一樣,都是有意象的。
實際上在我看來山水畫不如說是水墨畫,要想表現純粹的「海」也不容易吧,或許是材料的原因、也不很少見表現「沙漠」為主題的畫么。中國人很少接觸海,尤其是明清搞了海禁,主流社會對海的認識更少。
只有少數宋元繪畫真正意義上的(不是符號上的)畫過海。
謝@眼睛聶評論補充,說的是王蒙的《丹山瀛海圖》,要說名字里有海的,應該是不少。不過這幅也是靠局部水波和輕微的烘染(待查證),來表現所謂海的。既然補充答案,我就不懶了我老實上圖。
王蒙 《丹山瀛海圖》
(讓我慚愧一下,為什麼說待查證,因為我這裡沒有高清圖只是順手百度找的,關於這幅畫,我真不敢亂說技法,因我沒見過原圖,也沒有找過這幅圖的高仿,只看過一些印刷品,能清楚看出水波和波浪的局部低染。)
這個,下面我們看幾張有浪花的,也就是原答里提到那幾幅。
馬遠《十二水圖》中的幾張:
(這裡有海?)
(又一張??)
這兩張應該最接近題主想找的圖了,如果沒有考證表明它們是某江某湖,那這就可以認作是中國畫裡面比較有代表性的大海畫作了。(至少技法層面它已經是了)(鄙人也沒有考證過,有知友知道的請不吝指教。等我哪天突發奇想跑去找資料,估計黃花菜都涼了……)
再放張,《赤壁圖》(拍一張鄙人臨摹的,手賤在上方又加了一塊,原圖被清代已裁成正方形(斗方),就是下半截。畢竟比百度的清晰些。)
……………………………………原答分割線………………………………
而且題主看到那幾幅國畫還都不是海。要不怎麼說農耕文明呢。山川多瓷實啊,海多虛幻啊。。。
《十二水圖》里有浪花的表現,不知是湖是海的局部,沒有日本畫的那麼壯烈。
宋代有幅《赤壁圖》當然畫的不是海了,不過要是沒有這題目,表現海一樣的水面,它也可以算上了。
容許我再跑題遠一點,故宮博物院前兩年出了套《海錯譜》,是康熙年間一個叫聶璜的人,畫的海。。。。。。。。。。。。。。。。。。。。。。。。。。。。。。。。。。。。。。。。。。。。里的生物。算是最貼近「大海」主題的畫作了。
並沒有水的表現。
附送《海錯譜》蠢萌怪一隻。
—————————————————附—————————————
這是鯊魚沒錯。我覺得有幾方面原因.
一是中國古代沿海地區文化不發達, 而內地文人又很難有機會看到大海,所以大海入畫的很少
二是中國畫以表現線條為主, 而不擅長表現豐富的色彩,因為國畫顏料不支持複雜精準的調色, 大海的美在於豐富的色彩, 所以油畫常畫, 國畫不太喜歡海這個題材
三是傳統國畫是個畫法與題材捆綁固定的畫種, 山水 人物 花鳥與大海都不太沾邊,所以也沒有形成固定的畫法,所以畫的人少
引入「意象」這個美學概念應該比較好解釋。
繪畫作為一種藝術樣式,創作者潛意識中會想要傳達某種精神,或是宗教,或是個人情趣和寄託,因此每種文化都會有一些「意象」,也就是主觀的「意念」與客觀的「物象」之間的結合。
就像中國人作詩的時候,總會有「明月」「秋風」「大漠」「燕子」「寒蟬」,這樣的意象是存在於一個民族文化記憶中的,顯示的是該民族特有的文化和美學傾向。
然而「海」並不是一個典型的、常用的中國意象,它沒有更深層更複雜的精神意義。(我能想到的也就是「滄海」表博大和雄闊,除此之外還有嗎?總之意義比較直接比較淺。)因此繪畫不常出現也是合理的。
其實去觀察各國的傳統畫作,都有一些常見繪畫對象,有人有物,比如維納斯啦,蛇啦,聖母啦,枯樹枝啦,玫瑰啦,乾草垛啦,高山啦,河流啦什麼的。有的是各國都畫,有的就是某國特有。夫海水著,風波浩蕩,巨浪翻卷,山水中少用也。
個人看法,歷代主要中國山水畫畫家居住的區域,基本上離海都比較遠吧,所以題材里畫海的並不多也正常。
另外文人畫其實也是有一定的傳統的題材,意象範圍,例如瀟湘八景,同樣的題材被歷代畫家畫個遍也不嫌煩,但是歷來就沒有以畫海為主要題材。別說文人領域,就算是民間普通人家的年畫里,都很少有海吧,這主要還是因為我們的海洋文化不發達所致。日本,歐洲,國家幅員狹窄,統治中心離海都很近,海洋文化開發得早,他們的畫作里經常有海是很正常的。
畫法上,山水畫追求一定的境界和神韻,三遠說大家應該都知道,另外還講究遠人無目、遠水無波等等的原則方針,所以畫水以幾筆帶過,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是一種普遍現象。
另外,畫的材料也有差別吧,宣紙和絹布、毛筆,和油畫布、油畫筆也是不一樣的。這個我就不細說了。但是我覺得這個問題主要的原因應該還在文化和地域方面。
Stefanie Schmidt: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Sea in Chinese Art: The Wave-Screen
山水可以畫山上幾棵樹啊,畫個小亭子啊,畫幾個小人啊,古代人好這口,小意境你懂噠!大海沒法整,劃一千道波紋去體會彼此之間的不同嗎。。。
中國在古代經濟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主要在內陸地區,而且以前的畫師多數是文人官員等家境殷實的人才玩得起,畫的山山水水都是內陸景象,表現水面一般是平靜的湖面,少有大風大浪。沿海的小漁民根本不會去畫畫,就算民間有這種天才或愛好者,作品也無法傳世。
再者,也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更多的是強烈自身的思想情感,而人追求的往往是「靜修」,文人士大夫仕途遇挫,往往是隱居深山,而不是海邊,其表達的自然不會是大海。
還有一點,山水畫,往往以山石樹木為主,水為輔,重點畫山,水簡之。留白或簡單帶過,讓人知道是水即可。
上面回答都說的很對,我這裡就提供一下另一些角度的回答吧。
首先,題主自己都可以發現,畫海畫的細緻的都是從地理位置就可以看得到海洋的。這些畫對我們來說是從前的東西,但對畫家本人來說是朝夕相對的。我看到題主的圖裡有梵高,但其實梵高畫的真正多的是麥田,藍天,耕作的農民。他畫海畫的也少的。因為他住在鄉下,他所愛的就是那些金燦燦的麥田和蔚藍的天空。同樣去看高更,他後期為什麼老畫非洲那個小島和它的原住民?因為他就住那裡,他熱愛那個地方。所以說,畫家往往畫自己身邊的事物景象。
在中國這個情況卻有所不同。我們都知道自宋畫起中國畫有一個新的概念叫士大夫畫。顧名思義,作畫的人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個人理想以及思想高度決定了:他們畫山水也好,畫花鳥也好,畫人物也好,都是寄有強烈的主觀思想在其中。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畫那麼寫意的原因。題主不如去看看更多的中國畫,不只是水畫得寫意,其實也有很多事物都是十分寫意的。希望對題主有幫助w
山水畫的整個風格趨向是偏靜定的,與海帶給人的整體感覺不合;沿海居民在國人中是少數,海對大部分國人來說,遠沒有山水熟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