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戲劇?


如何欣賞戲劇?


這是一篇適合國內大眾觀眾閱讀的戲劇欣賞實用文,從入門到高級(含劇目推薦):


Step 1. 思維轉換

國內觀眾最愛問的一個問題是:這個作品到底想表達什麼?


這是關於戲劇欣賞乃至藝術欣賞最主要的誤區,我想形成原因也許和我們所有人小時候語文考試里「歸納段落大意」求標答有關。從現在開始我們得摒棄這個問題,轉而問:我感受到了什麼?

打個比方,你的媽媽、男(女)朋友二者同時問你「吃飯了嗎?」,你所體驗的感受是不一樣得。媽媽問你,你的體驗可能主要是落在吃飯本身上,而當男(女)朋友問你時你的體驗可能會更多,也許會轉化為另一個問題「親愛的,你想我了嗎?」


個人認為,任何一種藝術欣賞都是在尋求這一點「更多的個人體驗」。能感受到就能,不能就不能,這的確像一種「談戀愛」似的體驗,每個人的審美與感受都是不一樣的,你不能苛求每一個女孩子都會讓你心動吧。在追尋藝術體驗時,這恰恰是最有趣的部分,所以有些人喜歡音樂,有人喜歡繪畫,有人喜歡雕塑。戲劇的優勢在於,它是一門很綜合的藝術,有視覺、有聽覺、有文學等等,會讓觀眾體會到更多的感官,甚至思想刺激。

Step 2. 理性對待觀劇體驗

1. 可遇而不可求

如上所述,觀劇體驗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沒有就是沒有,說明這不是你的菜,這跟個人閱歷和自我經驗有強烈的關係。


2. 不要急功近利

戲劇體驗就好比是在學習語文,有可能我們小時候背了很多詩句,這句詩句對我們的影響可能要過很多年後才能體會到。舉個例子,之前有個朋友看了皮娜鮑什的舞蹈劇《穆勒咖啡館》後表示完全不能理解,他就記住了其中一個片段:男主角不停的把女主角往牆上摔,摔了掉,掉了摔,反反覆復,當時只有一個感受:神經病!很多年後,他遇到了一些重大挫折,整個人非常糾結難熬,然後他腦子裡反反覆復就出現了那個摔牆畫面。覺得自己就是劇里的女主角一樣,被現實使勁往牆上摔。在戲劇畫面的催情下,一些悲觀的情緒被加倍放大,他本能的「求生欲」在這種極端的情況下被挖掘了出來,「不行,我要趕緊振作起來。」

所以,大多時候深刻的戲劇體驗並不是立竿見影的。


3. 戲劇體驗有什麼作用?

上面的例子也能說明戲劇體驗對人積極的影響,當然也有走火入魔把自己搞掛了的例子,但大多時候藝術所要表達的內容都是積極向上的,個人認為藝術的終極追求就是:真、善、美。

那它到底有什麼作用呢?目前國外有個非常治癒系的學科叫Drama Therapy(戲劇治療),不知道是什麼沒關係,回憶下馮小剛的《甲方乙方》或是《私人定製》就好了,大概戲劇治療就是電影里所表現的原理:通過戲劇的手段增加個人體驗感,從而對人的行為、心理等產生改變的作用。

但總的來說,針對大眾觀眾,不要過於迷信這種作用。不要執著於「我要從這部作品裡學到什麼」「這部作品有什麼教育意義」,放輕鬆,細心體會才是正道。人生的體驗都在點點滴滴的細微之處,你不知道什麼時候突然就被照亮了。也許戲劇最簡單的作用是:能豐富體驗。


4. 戲劇體驗是怎樣的?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吧。

說一個我的親生經歷。多年觀劇經歷,印象最深的是一部北歐戲《伊莎貝拉的房間》,整個觀劇過程我都處於神遊狀態,腦洞大開,雖然跟著劇情在走,但更多的是在想別的事,非常自我陶醉。之後我跟很多人討論過這種體驗,發現不少人也曾經有過,感覺像是另一個緯度的感受。聽來玄乎,不過可以想像下酒精作用下聽搖滾的感覺。醉醉的,又像某種感官閥門被戳開了似的。

Step 3. 入門級

作為入門,更多的是去了解戲劇的形態、多樣性,以鼓勵興趣為主(不代表我個人審美),把藝術的概念拋在一邊。在這裡我抽取幾類典型推薦(推薦內容為常年會演的劇目)

1. 開心麻花系列:劇場可以是非嚴肅的、爆笑的,作為從來沒看過戲劇又擔心看一次就心死了的觀眾,還是可以嘗試的。推薦給愛娛樂的大眾。純娛樂推薦。


2. 看一部孟京輝的戲,如《兩隻狗的生活意見》。形式多樣、爆笑、戲劇感強烈,劇場氛圍濃厚。


3. 看一部國家大劇院版的世界著名歌劇,不定期的時有更新,看排期。嚴肅的禮貌端莊的進一次劇院,看現場交響樂隊在你面前,把世界著名歌劇聽個耳熟。

4. 看一部北京人藝的戲,推薦《窩頭會館》,明星陣容強大,節奏感強,典型的人藝味兒。


5. 看一部音樂劇,這個得機緣巧合,近年來時有百老匯原版音樂劇進中國的。


6. 金士傑主演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口碑極好。可作為人生第一部入門戲。


7. 看一部賴聲川的戲。我更推薦賴聲川早期作品,可淘寶DVD。比如《絕不付帳》(最早台灣的版本,不是大陸可以演的版本),還比如《這一夜,誰來說相聲》,看李立群和金士傑飆戲挺過癮的。賴聲川很多早期作品因為涉及各種大陸不能演的內容,反而含有一種特別的韻味,自從《寶島一村》在大陸火了後,感覺老賴就搖身一變專搞大陸定製版戲劇了,之前特別可貴的一些東西反而丟失了(個人觀點)。

Step 4. 提高級

這個時候建議你開始多了解一些戲劇知識,懂點莎士比亞,看一些外國戲。


推薦書:

1.
《好色的哈姆雷特》,小白

推薦理由:還原一個真實的莎士比亞。莎士比亞並非像我們被教育的那樣神聖不可攀,這本書可作為正確理解莎士比亞的入門書。挺有趣,閱讀性高。


2.
《文學回憶錄》,陳丹青

這其實是陳丹青早年上木心的文學課的筆記,所有觀點都來自木心。推薦理由:大家可以著重看戲劇文學部分,中國戲劇是怎樣的,再看莎士比亞戲劇和中國戲劇有什麼不同。之前那本讓你更正確的理解莎士比亞,這本書的莎士比亞部分讓你看到更正確的西方戲劇文學價值觀。


3.
看一些由莎士比亞劇本改編的影視作品,明白莎士比亞在西方的地位,了解一些劇本改編的常識。比如,《獅子王》是根據哈姆雷特改編的;《紙牌屋》更是一部典型的向莎士比亞致敬的作品,裡面很多細節完全就是照著《麥克白》《理查三世》來的,並且《紙牌屋》的男主角之所以能當上《紙牌屋》的男主角恰恰是因為他成功出演過舞台戲劇《理查三世》,2011年在北京上演過。巧的是,早期BBC版的《紙牌屋》的男主角也成功演出過《理查三世》;再比如百老匯的經典音樂劇《西區故事》是根據《羅密歐與朱麗葉》改編的,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


4.
這時,你可以讀些莎士比亞的劇本了,或者看BBC的紀錄片《莎士比亞精選》。這裡是地址:BBC:莎士比亞精選-BBC:莎士比亞精選在線觀看


推薦戲:

北京的朋友有福了,每年各種戲劇節是大家看國外戲劇的最佳機會。

1. 愛丁堡前沿劇展,可以直接微信搜公眾號查信息。


2. 南鑼鼓巷戲劇節,不推薦。


3. 林兆華戲劇邀請展(可參考另一篇回答:如何評價戲劇導演林兆華? - SysyCode 的回答)。


4. 看一部日本戲,推薦鈴木中志的戲,體會一些日本戲劇傳統表達方式。


5. 看一部舞蹈劇,推薦去看皮娜鮑什的作品,這個只能找視頻了。不過近年出了部皮娜的記錄電影,看看預告片就很震撼了。地址:《皮娜》預告片

推薦原則;但凡是主戰場在北京的戲劇節都會有好戲出現,但是選戲都有風險,畢竟票價都不便宜,魚龍混雜,爛戲也多,唯一好使的原則是:認準德國戲,看不懂不要緊,等進入高級模式後再反過頭來想就會恍然大悟了。烏鎮戲劇節不推薦,可作為輕鬆遊覽項目,放在入門級階段里。

Step 5. 高級

終於進入高級了。高級階段到底是看什麼,更重要的是去體會我們跟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我個人認為,我們與美利堅戲劇平均水平的差距大概有20年,這20年的差距更多是體現在體制、商業模式、法律保護上;但我們和歐洲的差距大概有50年,這50年的差距就真正的體現在藝術價值觀和哲學上了。


舉個例子,北京人藝放映過一個卷福的戲劇作品《弗蘭肯斯坦的靈與肉》,注意是放映,近年開始越來越流行把國外最好的戲劇作品的拍攝版引入國內劇場放映。直到這部戲,我才看到卷福是一個多麼天才的演員。在這部戲中,卷福飾演一個科學怪物,現在給你3秒鐘時間想像科學怪物是什麼樣子。這部戲之所以高級就在於卷福並沒有像傳統戲劇手法那樣,通過造型設計和齜牙咧嘴嗷嗷叫的表演方式達到怪物的效果,而是更多的運用肢體、行為表現引發你去想像一個怪物的形象,迷幻又生動。該如何理解這種效果呢?比如,我們傳統的水墨山水畫,最重要的繪畫手法是:留白。畫中的雲霧、江河大多是通過留白的方法表現的,什麼都沒有畫,但你也能腦補出完整的印象。這就是詩人王維所表達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這不僅是一種風景,更是一種哲學的思考。這方面如果想入門,推薦看蔣勛的《藝術概論》,淺顯易懂。


這時候你也許會去思考一些更高深的問題,為什麼西方經過幾個世紀才達到的藝術哲學境界,而我們宋元時期就達到巔峰了,但現在我們沒有了?這個時候你再返回去想皮娜鮑什等等的作品,就會很有趣了。


最後,我繼續不遺餘力的推薦德國戲(特別是塔利亞劇院出品的作品)。看點有二:一來,德國戲劇最重要的概念是「導演劇場」「解構主義」,就是不停的重排經典劇本,同一個劇本反反覆復創作,根據不同的導演有不同的理解,你可以看見在這個過程里與時俱進的戲劇發展;二來,德國戲劇在不斷的簡化,舞台越來越空,但所表達的東西卻越來越滿,就是王維的「山色有無中」的概念。去看它運用最簡單的方式,如何表達最豐富的內涵,也許有時只是簡單的轉下轉檯,就達到國家大劇院花800萬製作的歌劇舞美效果了,甚至高明更多,從中你可以感受到更多人類智慧的精明。這和目前國內舞台上不斷的使勁堆放高科技的做法恰恰相反,一種另外緯度的高超。


這個時候,反而可以去看看中國傳統戲曲了,看戲曲里那種程式的表達是多麼寫意,也恰恰是德國戲劇正在探討的表達方式。推薦看上海京劇團的《成敗蕭何》《狸貓換太子》,張軍的崑曲系列。也許你會覺得戲曲節奏太慢,但當你真正上升到欣賞與感受的狀態時,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比如崑曲《牡丹亭》里,杜麗娘與柳夢梅在花園裡調情,你要看故事情節,就會覺得那節奏太慢了,你要是真去感受,那感覺就像之前寫的卷福調動想像力一樣,你瞬間覺得是你自己在調情了,你與心愛之人的諸多美好情感都會被調動起來,那節奏,真是,剛,剛,好。扎眼看,男女主角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廢話,跟故事推動毫無關聯,但當你置身其中的時候你會發現,每一句廢話都是一次情感的疊加,也許它所調動的正是你和心愛之人在沙發上說了一下午廢話的美好時光。這不是簡單的回憶,而是一種情緒的再現,甚至升華,迷幻而真實,從心理滲透到生理。


現在,我們可以回到最開始講的問題:「你感受到了什麼?」在高級階段,個人經驗產生的感受會越來越多,更多藝術門類上的感受也被徐徐打通。這感受就像一副達利的畫,聲東擊西,荒誕派,你的個人經歷被不斷的調動起來,你看到的東西與你感受到的東西在客觀上也許是截然毫無關聯的,但恰恰是因為你這個獨一無二的個體經驗把這些內容鏈接了起來,到這時才是一千個觀眾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感覺。我認為,雖然這些都是感性的感受,反而能幫助你發現生活中各個事物間理性的關聯。


中戲導演系碩士科班出身(沒錯我就是papi醬的師兄)。

要討論如何欣賞戲劇,我們首先排除掉關於戲曲的討論。

戲曲我理解得並不深刻,也不覺得它和我們現在說的戲劇(Theater/drama)是一回事。如果非要把戲曲放到戲劇的鑒賞學問里,那麼戲曲應該算是一種「民族戲劇」、「地區戲劇」,類似的形式還有相聲、皮影、二人轉、秦腔、儺戲,都屬於民間戲劇藝術。聽一場折子戲,看一次相聲,你當然會收穫到快感,但這是不是就是我們所說的戲劇,目前仍然是個有爭議的難題。

我們之所以強調這點,是因為戲劇之於中國人,本質上是一種舶來品,它是中國新文化運動時期對外國藝術的一種引進和本土化改造,戲曲之於我們說的戲劇,就像國畫之於油畫那樣。所以我們先避開爭議,聚焦於探討如何欣賞一出「西方戲劇」或「現代戲劇」,一出「話劇」、「啞劇」、「肢體劇」、「木偶劇」等等定義較為標準的戲劇形式。


但要學會如何欣賞戲劇,我們首先得知道戲劇是什麼。

要記住,和通常人們的經驗認知不同,戲劇既是一個(比起文學、繪畫、音樂)極其複雜的藝術形式,也是講究直觀觀看感受和體驗的藝術形式(看喜劇你會笑,不讓人笑的就不是喜劇)。在當下,戲劇離普通人很遙遠,但也離普通人特別近。


細心的知友應該發現,當我上文提到戲劇的時候,出現了兩個英文單詞,一個是Theater,全稱是Theater Art,可翻譯為劇場藝術、劇場演出、劇場活動。從這種翻譯的角度理解戲劇,會發現歌劇、舞劇(敘事性的現代舞)、都算是戲劇。歌劇、舞劇和戲劇之間的關聯性,要遠遠大於相聲和戲劇之間的關聯性——這不僅僅是「雅」和「俗」之間的問題。

為什麼這麼說?

戲劇專業的學生都知道,著名的德國舞蹈家皮娜·鮑什 ( Pina Bausch, 1940 - 2009)參與到了一種名為「舞蹈劇場」(dance theatre)的戲劇藝術思潮當中,這個思潮已經給現代戲劇的定義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和影響。在這種名為舞蹈劇場的藝術語境里,舞蹈動作即戲劇動作,戲劇動作也是舞蹈動作。二者之間的邊界開始變得模糊。

無論如何,它們都是演員在表演,你說是皮娜·鮑什是舞蹈演員也好,說她是戲劇演員也好,總之她是一位演員(「表演藝術家」)。

最近幾年在外百老匯(一種對抗百老匯戲劇的獨立藝術思潮)興起了一出流傳世界的浸沒式戲劇作品《Sleep No More》,其故事改編自莎士比亞的經典劇本《麥克白》。什麼是浸沒式戲劇?就是觀眾戴上面具在一個大屋子裡隨意走動,隨意觀看,演員也在這個大屋子裡隨意走動,隨意表演。觀眾和演員可以零距離地接觸。

在《Sleep No More》設定的世界裡,觀眾的觀看角度和思考方式,因觀眾的自主選擇而出現巨大的個體差異,最後造成的結果就是,每個人看到的這齣劇目的體驗完全不同。從形象性的思維去描述,我們會發現這齣劇目就像一種魔方,隨著魔方的轉動,每個人看到的面、看到的轉法都是不同的,但最終的結局都是從混沌回歸秩序。

《Sleep No More》當然也屬於一種Theater art。那麼它到底是不是戲劇呢?當然是。

總之,把戲劇視為Theater,這是一種現代式的理解,也即把戲劇當作現代藝術的一種理解方式。至於為什麼像《Sleep No More》這樣類似於密室逃脫或鬼屋探險的娛樂項目,都可以被視為戲劇藝術,以及戲劇與舞蹈的邊界到底在哪裡?這個問題還要放在對戲劇的第二種理解里,也就是把戲劇視為Drama的理解當中。


Drama,其實是戲劇本來的含義,其內涵出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詩學》一書(古希臘人認為詩歌和戲劇是近似的藝術,例如史詩)。亞里士多德雖說主要是在論述悲劇這種體裁,但我們發現他對悲劇的定義,基本可以視為對整個戲劇的定義。

我們來看看亞里士多德(作為思維樸素的古希臘人)對戲劇是如何定義的:

對行動(action)的摹仿。

僅此而已!

雖說亞里士多德在《詩學》當中又講了一大堆戲劇的定義,包括戲劇六大要素,包括情節到底是什麼,包括凈化功能等等,但歸根到底,都要回到「行動」,以及「對行動的摹仿」當中去探討。

什麼是行動?

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是,一系列嚴肅、完整、有長度的動作。注意這裡說的動作其實包括了演員的肢體動作、言語動作和內心動作。內心動作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們這裡不多討論;言語動作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卻可以為觀眾的耳朵所聽見,更重要的是,這些言語可以為觀眾所理解。比如我們看一場「話劇」,人物角色的言語台詞就成了我們理解和欣賞戲劇最重要的部分。但在一出啞劇或木偶劇當中,言語往往是被貶抑的,人物角色是沉默的。如此一來,一旦失去言語動作的依託,我們似乎就失去了欣賞、理解戲劇的可能性。

可啞劇或肢體劇,真的那麼難以理解嗎?未必。因為僅僅表演肢體動作,依然符合亞里士多德對戲劇是「對行動的摹仿」的原始定義。

所以我們搞清楚了行動以後再看看,什麼是「對行動的摹仿」?

摹仿?很好理解。

舉個例子。你向坐在你前面的校花妹子索要橡皮,校花妹子回頭沖你做了個鬼臉。那麼在這個過程里,校花妹子就相當於完成了一次戲劇行動。為什麼。她摹仿了誰,摹仿了你嗎?

不對,她沖你(這個觀眾)做了鬼臉,所以她摹仿了「鬼」的行動。這就是摹仿。

有人說,鬼是不存在的,是想像之物,為什麼人可以去摹仿鬼?難道這位校花妹子見過鬼是怎麼做鬼臉的嗎?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許多現代的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和符號學家已經向我們證明,人類的戲劇藝術起源自原始人的祭祀活動和巫術行為。如果你不能理解這一點,去搜索一下中國的「儺戲」(nuo戲)。儺戲作為人類保存最完整、形式最為神秘的民間戲劇之一,它向每個現代人展示了那種根本不需要言語、根本不需要台詞交流的原始戲劇什麼樣子的。

沒錯,就是氣氛。對行動的摹仿,製造出了一種在場的、身臨其境的氣氛。因為校花妹子對你做了鬼臉,一種藝術氣氛(很喜感的氣氛)出現了。這種在場性,恐怕電影藝術(VR虛擬現實)在未來100年內也做不到。觀看一齣戲劇的視頻,恐怕也遠遠比不上親自前往觀看一場戲劇演出。

在亞里士多德之後,有兩位思想家給戲劇的定義做了充足完備的補充。

一位是我們熟知的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 Hegel,1770-1831)。黑格爾在《美學》藝術中強調了戲劇的「衝突」一面。他將戲劇的本質視為衝突或衝突性,是很有說服力的。因為黑格爾不僅談論了戲劇衝突,而且將他的戲劇衝突論,與他整個的體系式哲學架構聯繫到了一起。在這種維度下,戲劇衝突不僅代表著戲劇的本質,而且代表了藝術、乃至人性的本質。

「衝突的雙方在衝突中走向毀滅,最終卻是永恆正義的勝利。」黑格爾衝突論的話語,成為後世無數編劇教材翻來覆去花樣的思想根基。

第三位為戲劇的定義做出傑出貢獻的思想家是德國(又是德國!)現代戲劇家布萊希特( Bertolt Brecht,1898-1956)。有感於當時的戲劇處於藝術變革的焦點,有走向頹廢和敗亡的跡象,布萊希特另闢蹊徑,將戲劇的本質重新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時期(這種追溯類似於海德格爾對哲學本體論的追溯)。他發現在那個時期的戲劇(正如亞里士多德《詩學》所定義的,以及索福克勒斯等希臘劇作家的劇本那樣)並沒有產生出什麼嚴格的舞台和觀眾席的界限,也沒有那種虛偽的,更像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大型體育賽事,上萬名觀眾。

從這個角度出發,布萊希特進一步認為戲劇的本質根本不是行動的摹仿或衝突性,而是史詩性。史詩和戲劇不是什麼類似的藝術,而是根本就是同一種藝術的兩個側面:史詩是戲劇的語言形式,戲劇是史詩被表演出來的視覺呈現。

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正確性,布萊希特不僅自己寫作劇本(布拉西特的劇本特點是有劇透、分場不分幕、沒有戲劇高潮),還引入了當時文學理論的一個時髦概念「間離效果」(又稱「陌生化效果」),來製造一種「史詩劇」(又稱敘事體戲劇或敘述劇)的特殊演出效果。

當我們談到布萊希特的時候,我們必須點到為止。因為「什麼是史詩劇」,「如何欣賞史詩劇」,這樣的問題足夠寫出好幾篇碩士論文。總之,戲劇就是這樣一種自身內涵不斷處於動態變化的藝術,其實當你們也懂一些繪畫或音樂等等藝術時,會發現每一種藝術都處於歷史性的動態變化當中,而且相互之間有交疊和借鑒。


所以知友們去看一場戲劇演出,無論這齣戲劇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呈現給你們,無論它的劇情曲折與否,都不要忘了,你們去的不是電影院,電影目前無非是3D眼鏡、5.1杜比環繞聲和大熒幕,製造出夢幻般的「逼真」。但戲劇演出,卻不是「逼真」,它的藝術衝突是真真切切發生在你眼前的東西。

也正因為如此,戲劇的尺度遠遠比電影更大,戲劇當中也能產生更多重口味式的審美快感。

當年演員陳強在延安演出《白毛女》里的反派黃世仁,由於表演過於真實,底下的農民觀眾無不對白毛女的遭遇感同身受,許多農民差點衝上台把扮演「黃世仁」的演員陳強給打死。這就是戲劇的力量。毫不誇張地說,新中國在人民當中的威望和影響力,就是依靠「活報劇」這種戲劇形式製造出來的在那個時期人民對反帝反封建願望的堆疊,就是靠著戲劇演出越拱越大的,最後變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你們欣賞一齣戲劇,不管它是國產的還是外國的,無論是小眾藝術性的還是商業性的,都要看它有沒有力量(有沒有氣氛),有沒有實質性的衝突。無論如何,舞台上的陳詞濫調都會是導致氣氛的缺乏,導致哈欠連篇——當然,某一位的觀眾哈欠連篇不能說明什麼,也可能他工作了一天此刻真的很累!


最後,讓我簡單粗暴地指出當代戲劇特色最鮮明的幾個極點(你能看到的劇目)。

美國的百老匯戲劇,代表著戲劇最為大眾、最為通俗、視聽效果最為強烈的一個極點,可以理解為是當代戲劇界的「鳳凰傳奇」,即所謂音樂劇。如果你不排斥鳳凰傳奇或江南Style,那你一定會喜歡百老匯的劇目,像《悲慘世界》《貓》等等。

當然,百老匯戲劇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內部劇團和運營體制紛繁複雜,這裡不一一介紹了。類似的還有全球最大的戲劇製作公司、加拿大的太陽馬戲團(雖說是「馬戲團」卻是在做戲劇演出),其劇目都堪稱是「視聽盛宴」。

歐洲當代戲劇(尤其是德國、英國、法國、波蘭、俄羅斯五國)和日本當代戲劇代表著戲劇最為精英、最富人文氣質、最具審美性的一個極點。

得益於歐洲先進的藝術福利制度(尤其是德國的戲劇體制),戲劇工作者排演一齣劇目、觀眾花錢看劇目,成本都不高。一個例子是在德國,每30萬人口的小鎮就有一座國家級劇院,而德國青少年每年寒暑假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各地看劇目(這個信息來自於德國漢堡塔利亞劇院導演盧克·帕西瓦爾)。

更不用說英國每年舉行的愛丁堡戲劇節和法國舉世聞名的阿維尼翁戲劇節,都是知識分子與藝術家進行的一種「精英藝術走向民間」的積極行為。歐洲戲劇的這個特點是值得我們戲劇工作者學習的。

至於日本戲劇,得益於日本在二戰後的思想解放浪潮和文學浪潮,日本的現代藝術一直是亞洲各國比較超前的,日本人不僅維持著其「民間戲劇」能劇的商業生存力,而且開發了一套話題性不亞於皮娜·鮑什的舞蹈劇場「舞踏」(暗黑舞踏)。關於舞踏的爭議一直沒有式微,這種很魔性的東西究竟是戲劇還是舞蹈也難以界定。但我們至少可以確定,舞踏絕對應該被歸類於劇場藝術當中,一旦被放到視頻影像當中,舞踏便會失去其藝術魔力。

「外百老匯」就像上文提到過的,是一種專門對抗百老匯戲劇庸俗審美的一種先鋒團隊,他們一般就住在百老匯周圍,做《Sleep No More》演出場地也僅僅是租用一家廢棄的酒店。什麼是外百老匯的戲劇,它的審美是什麼,這是一個很有爭議性的學術話題,大概長期任職於紐約大學藝術學院(NYU Tisch)的戲劇大師理查德·謝克納(Richard Schechner,1934-)教授對此最有發言權,因為他就是極力倡導「環境戲劇」、也即讓戲劇走齣劇場的推動者。但就在學者們對外百老匯的性質下結論之前,外百老匯又被顛覆和推翻了,出現了「外外百老匯」和「外外外百老匯」……通過這種頗具辯證否定意味的物質性發展,我們可認定,外百老匯戲劇走的是真正的實驗戲劇的路線,類似的還有法國戲劇大師姆努什金(Mnouchkine,1939-)。與探討思想深度和挖掘人性的人文主義精英戲劇特點不同,實驗戲劇少了點「知識分子學究氣」,多了幾分「時尚設計師氣息」。

國內戲劇目前仍在探索當中,所以我很難下個結論說國內戲劇到底是什麼,以及國內的藝術戲劇和商業戲劇也沒有明確邊界,許多東西都是混在一塊兒去講,有些我自己也沒搞清楚。但近些年做得比較好的商業劇目有孟京輝的《戀愛的犀牛》(不是我覺得好,而是它已經演了二十年。愛爾蘭的《大河之舞》也只演了二十年),開心麻花團隊的劇目,我師兄周申的作品《驢得水》等等,在京城都比較出名。

在對待國內戲劇的問題上,如果你們不能確定好與不好的標準,如果看了一齣劇不知是自己智商有問題、還是那個劇目演得有問題,我傾向於觀劇先選擇各地人民藝術劇院和學院派創作者製作的劇目。如果你比較挑剔,那就直接上手欣賞外國戲劇。


整篇文章,我都在嘗試告訴你們,戲劇里不止於觀眾的哭和笑——例如荒誕劇則是能同時喚起哭與笑兩種情緒,對本該悲的事物發笑,對本來很荒唐很搞笑的事情感到悲哀。但喚起這些人類情緒,其他藝術也都能做到。戲劇不應該因為觀眾有想要笑的需求,而無休止地兜售段子(這是國內一個很不好的創作現象),也不能為滿足觀眾哭的衝動而去煽情。

但沒有哭和笑的戲劇,也可能是很乏力的,缺乏力量的。這個尺度其實很難描述清楚。我這裡只講如何欣賞戲劇,欣賞戲劇的什麼。至於好與不好的標準,應該去看什麼劇目,什麼喜劇好,什麼樣的正劇有社會話題性、有思考深度,我不作預設。不一定有個劇團演莎士比亞的劇本,就意味著它是好戲(雖然莎士比亞是人類最傑出的劇作家無疑)。我鼓勵大家多去劇場涉獵,每個人的標準應該稍微有一些區別的。


看到這裡,知友們又會問到,除開界限模糊的舞蹈劇場,戲劇和舞蹈二者之間原本的邊界到底又是什麼?

答案很簡單,就是戲劇動作的具象性和敘事性,以及舞蹈動作的抽象性和非敘事性。一齣戲劇演出如果不展現具象的角色形象(哪怕是肢體形象)、不展現情節推進,僅僅是肢體動作的呈現,那麼就不是戲劇,而更像是舞蹈。

總之,戲劇牽扯到了敘事,也就是情節的因素,而舞蹈未必要牽扯到敘事。至於如何欣賞舞蹈(現代舞),那又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


厚著臉皮不請自來。

我把這個問題理解為兩個部分,即「去劇場看戲需要注意些什麼?「以及」觀劇tips「。

先來自答第一個問題。

進入劇場就要尊重劇場的禮儀和規則。劇場三大害:手機,小孩,塑料袋。想多說一下關於「手機拍照」這一點。對此問題好像一直存在著爭議,我認為除了在開場之前主創人員說明允許隨意拍照以外,就別在那倆小時里一直拍拍拍發朋友圈了。這就像啥,像小時候出門爸爸媽媽告訴你,不能在大街上隨意大小便哦,你不僅在街上方便了,還要自豪地告訴路人:「嘿,你看你看,我多厲害!」之前有公眾號討論過用激光筆制止在劇場隨意拍照的觀眾是否得當,我覺得用機關槍也不為過,嗯。

觀賞的前提是「尊重」。尊重劇場的規定,尊重演員的表演,也是尊重自己。

再來說說第二個部分。

Tip1:放空。

這個詞更想送給與我一樣學習戲劇的同學以及戲劇愛好者們。有時候因為看的戲比較多或者閱讀過戲劇理論的相關書籍,會帶著固定的思維模式去看戲。大一剛進校,啥也不懂,老師說啥是啥,還沒學會思考,每次看戲會帶著應試教育的思維將看到的內容與老師說的東西去對應。對應的上,就是對的;對應不上,就是錯的。回想一下,幼稚極了。

前陣子,彼得布魯克的《戰場》散場後,在門口聽到一個美麗小姐姐對另外一個小姐姐說:彼得布魯克啊,《空的空間》啊,我看過我看過,戲裡這個點運用的書上說的什麼什麼,那個點和書上說的怎麼不一樣啊......

不要管這部戲的導演是不是大師,是根據什麼理論,別人之前怎麼評價,自己看不懂是不是就很low...

請走進劇場,關閉手機,放空,等待大幕開啟。

Tip2:感受。

自打四年前選擇了這個專業,無論家裡的媽媽阿姨還是親戚朋友來上海,我一定會想著帶他們去看戲。(其實想告訴他們我學的不是唱~戲~哦~)每次他們會問我,需要注意些什麼嘛。我的回答都是:放輕鬆,感受感受就好了。

除了劇情本身,故事本身,還應該感受些什麼呢?

在此,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兩個有趣的私人觀劇習慣。

1.感受與身邊觀眾的關係。

從來都覺得,花了時間花了錢,只是關注於劇情本身也太沒意思了吧。通常我是一個人看戲,所以大部分情況下,坐在我身邊的都是陌生人。我愛觀察他們入場前和入場後的狀態,感受他們在觀劇時微小的反應,甚至他們身上傳來的氣味。

去年看焦媛的《金鎖記》。那天大雨,所有進場的觀眾都帶著一種黏糊糊的潮濕感,身邊坐著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爺爺,一直咳著嗽,伴隨著隱隱地難以描述的老人家的味道。說實話,當時我難受到無法集中注意力,甚至想提前離場。這是一個感受不太好的例子。

一刷《sleep no more》時,走進某個陰森的小房間,貌似空無一人,害怕到想哭泣,剛想轉身跑走但又不甘止步於此,就在那時,一個男生從暗處向我挪過來(像螃蟹一樣,橫著挪 ,他也嚇壞了吧),問我:「你也害怕嘛?要不我倆一起走到前面看看?」我立即點頭,拉著他說走走走!這位觀眾朋友簡直就是沙漠里的最後一滴水啊!本來還想散場後認識認識,結果一出房間就被其他白面具衝散了。哎~當然啦,這是一個感受比較不錯的例子。

上個月去看《關於無的演講》,坐我身邊的是個外國小哥哥,穿著商務,身上的香水味棒極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睡著了,直到快結束才睡眼朦朧地醒來。伴隨著還不錯的香水味我看完了這場還不錯的戲。結束後,坐在後排的另一個外國小哥哥(他倆應該是朋友)問他,你覺得這戲怎樣?出乎意料地是,他精神抖索地說:「Excellent!!"想必他在夢裡看的那部戲一定很精彩。這是一個有趣的例子。

2.感受與演員的關係。

當然,不是所有的戲都和《sleep no more》一樣,能和演員1v1。我的習慣是在結束謝幕時拍謝幕照。(戲的開始和結束還是可以拍照的。)

(在手機里隨意挑選了幾張。)

感受演員謝幕時的狀態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有激情澎湃來回謝幕幾次的,有匆匆忙忙想要快點回後台的,有飽含淚水向觀眾鞠躬致敬的,有疲憊不堪如同了了一件大事的......很多時候這短短的一分鐘,幾十秒,看到的比戲裡的內容還要多,更為真實。演員從角色跳脫出來,回歸到本我的瞬間轉換,很微妙。


老實說,以上部分我都在回答「如何去看一部戲「,而不是」如何欣賞戲「。原因是,我認為並不是讀了幾本必讀專業理論書,會背幾則有關戲劇的概念,聽了多少專家的話就能突然懂得如何「欣賞」,這二字已經設定了門檻,而從門檻的設定到跨越門檻是沒有經驗可以借鑒的,因為每個人接納事物的方式和速度都不太一樣,是需要在多看戲之後探索出屬於自己的方法。

或許你在這一刻沒有理解這部劇里的某劇台詞,隔了很久,在生活中的某一瞬間,突然感悟到這句台詞的真諦,這是「欣賞」。

或許這倆小時你什麼都沒有看明白,但是劇場里溫暖集中的氛圍讓你很舒服,這也是「欣賞」。

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故事劇情本身,放空,去感受屬於劇場的點滴一切,如同感受生活一樣。這是我認為欣賞戲劇最好的「方法」。

放輕鬆,戲劇沒那麼難。


謝師哥邀,愛你么么噠。

這問題太難啦,因為我很少產生這樣的疑問,加上又在趕作業,答完了感覺都是鬼扯。建議題主擴充一下描述,我先大概說說。

欣賞戲劇最重要的兩點在於,選擇好戲擁有包容開放的心。但是前者需要運氣,後者需要修鍊。以下是解決方案。

首先說說選擇一出好戲。什麼是欣賞戲劇?說得俗氣點,戲劇就是演出(show),如果你看戲的時候覺得睏覺得無聊那不是你的錯,是創作團隊的問題。從來都是創作者選擇觀眾,但是他們把目標受眾忽悠進劇場之後,依舊不可能取悅所有人,這點是毫無疑問的。覺得欣賞不來就昂首挺胸地中途離場吧,反正票錢他們也賺到了,你照片也拍了朋友圈也發了該裝的逼也裝了,win-win。

舉例:賴聲川的《讓我牽著你的手》
我真的受不了兩個人在舞台上互相用翻譯腔讀情書,蔣雯麗還不停的忘詞。這就不是個戲啊我說,果斷離場跑去吃火鍋了等晚上的《海鷗》了……欣賞不來,怪我咯?

然後是關於包容開放的心。什麼是欣賞戲劇?說得洋氣點,我覺得欣賞就是你看完一場戲之後走進夜晚里的時候,你有心裡很多話想說。可以是吐槽,可以是讚美,可以是獲得了啟發,可以是疑惑,也可以是難以言表,因為藝術永遠都是創作者和觀眾的互動,沒有反饋則談不上欣賞。欣賞戲劇是一個成長過程,不斷地會有各種各樣的作品出現在你面前挑戰你的極限。告訴你「戲劇可以是這樣的」,「戲劇可以討論這些問題」,你的承受和感知能力不斷提升,「如何欣賞」也就不是問題了。

舉例:雅絲米娜·雷扎的《藝術》
那個時候才大一,看完之後就瘋了,欣賞不來,很恐慌啊。感覺自己不適合學這個專業了都,後來身邊學姐開導了我一下,這幾年也慢慢就明白了。戲劇(或者其他所有藝術)不一定是要給你一個完整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也不一定是要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千萬儘可能地避免思考「意義何在」這個問題

總結一下,你要永遠相信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對的,但不是絕對的。


謝邀!

@Sysy胡曉曦說的其實很詳細了,基本贊同,除了一些個別觀點以外。不過這本來就是不同角度觀察問題而已,所以這裡就不展開了。稍微補充一些「三俗」內容:

首先要搞明白「戲劇」是什麼。先給個相當「俗」的:戲、劇和戲劇有區別嗎? - 知乎用戶的回答。要高大上一點的也有:戲劇是一種將我們日常生活中經歷的各種戲劇化場景和情緒,以表演的手法,按照特定的劇情邏輯,集中展現給觀眾的手段

其次,「戲劇」的功能是什麼。我個人認為,現代社會裡,戲劇的基本功能,就是娛樂,是感官享受(不是感官刺激),也就是說你在劇場里,看一部演出,至少感覺到好看好聽,那就是欣賞的最基本形式了。然後根據你和作品各自的情況,有些戲你看完了,回去路上或者隔幾天遇到事兒了,想一想,會有些體會和感觸,甚至有些戲在現場就能勾起你的內心反應,和舞台上的表演同步甚至融入其中,那就是深一層次的欣賞了。至於你看了舞台表演後,不光是有體會,還能分析作品的舞台架構,表演節奏等等,這在我看來,不是欣賞而是剖析研究的層面了。

最後,「戲劇」給你帶來什麼。 @Sysy胡曉曦說的「體驗」是很好的解釋。

對於觀眾來說,到這樣的程度,已經可以了。


去買票。


如果從京劇起頭看的話,推薦入坑神器《鎖麟囊》。


不知道算不算入門了,我是這樣的:
1.京劇入坑神器:《鎖麟囊》(程派) - 受《霸王別姬》感染(梅派) - 《沙家浜》之類新派京劇(在《紀念金少山誕辰120周年匯演》現場,《解放》里飾演梅蘭芳的孫元木先生就坐在我旁邊,現在也感覺還是很激動。)

2.崑曲入坑神器:《牡丹亭(青春版)》 - 《長生殿(上昆版)》 - 《1699桃花扇》 - 《西廂記》 - 《浣紗記》 - 《玉簪記》 - 一發不可收拾……

3.話劇入坑神器:《茶館》(或《雷雨》) - 《青蛇》之後,一發不可收拾的迷上了田沁鑫 - 後來主流話劇看了不少,還是最愛田沁鑫!!!


從我自己作為一個一點也不懂戲劇的業餘人士的經驗來說,我覺得欣賞戲劇只從一個角度來看就行,那就是分清楚悲喜劇,按照「悲劇是仰視喜劇是俯視」這個原則去看,就能看到很多很奇妙的點。簡單易行。


深入淺出的介紹的話.
曾經試過玩電腦玩到早上五點半,去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排隊等著買早上九點的公益票.我是第二個到的.到後來就很多很多人了.買了兩張五十塊的禁閉,回去睡覺.一張我的,一張兄弟老婆的,讓我們幫忙帶.睡到晚上才醒,起來,洗漱打扮去看戲.

寫這個印子是說,知道東西來之不易,才會倍加珍惜,起碼看那場戲我的心態,是絕對認真的.才能真的說是欣賞.目前大部分人看話劇我相信都是朋友公司送的給的票,本就是無聊之時才去消遣了,何況大部分說是話劇,也只是為了討好觀眾的媚俗之作.最多圖一樂,算不上欣賞.

首先如果要欣賞話劇,那麽要知道自己能不能喜歡這東西.推薦網上能搜到的我覺得不錯的話劇.
孟京輝的&<一個無政府主義這的意外死亡&>&<戀愛的犀牛&> 先看看自己喜不喜歡話劇這種形式,喜歡那就真的自己去買張票看看.儘量別選那些媚俗討好觀眾的,選那些虐心虐死你的,看不懂的最好.

我是個懶逼,懶病犯了.我去歇會兒..有人看麽!!!!有人看我就寫啊餵,墳蛋!


其實沒有很多的理論知識來回答這個問題。第一回答的理論分析我也很贊同。僅僅是自己有些切身體會。
出生在浙江省紹興嵊州市,越劇的發源地(不知道越劇能不能稱得上中國的第二大劇種,印象中有這種說法 )。越劇也是我爺爺那一輩才開始有的,原來叫"小歌班",有點賣唱性質的,到人家門口唱,希望給點錢。慢慢發展到搭台唱。後來有越劇10姐妹唱紅了上海灘,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唱腔,形成了現在的越劇。
我們爺輩和父輩,很多人對越劇如數家珍,我爺爺每每睡前都要唱上一段,從小的耳濡目染,當然成為了我們的一個愛好。過年常常各個村趕戲場。誰唱功做工怎麼樣,什麼流派唱腔,都是可以津津樂道的。聽到好得當然如痴如醉,不怎麼樣的戲班子就還不如去親戚家玩。現在的文化廣場每晚有戲迷自發的越劇角,還有個村子好像是個基地一樣,常年戲台不倒。不好意思好久沒回國,有點脫節。今年回去時間充裕,真想去看看。
我認為這完全是個人的愛好,如何欣賞自己的愛好,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切入點。如果不感興趣,沒有必要刻意去培養吧。
最後吼一聲 知乎有嵊州的嗎?有愛好越劇的嗎?


秦腔 從拾黃金,周人回府,斬單童看起


關於戲劇如何欣賞,首先你得確定你是從哪個角度出發。

如果是從專業角度去欣賞,那麼你這時就不是跟普通觀眾一樣去欣賞一場話劇的劇情了,而是應該先仔細觀察舞台上演員們的肢體語言包括形態等(聲,台,形,表),其次才是故事的主線發展。

如果你是普通觀眾的角度去欣賞一部話劇,那麼你只需要單從整部話劇的故事性去欣賞,然後讓演員們的表現力,張力去推動你,感染你。

再談一場話劇的好與壞,這個和劇本,演員,導演息息相關的。只要你看的途中能有讓你為之動情之處,這場話劇就成功了一半。如果能讓你看完之後還能回味,還能思考。這就算是一場成功的話劇了。


去年和前年參加了LAMDA(倫敦音樂與戲劇學院)的等級考試,都獲得了Distinction的成績。可既然如此,也不敢說自己知道如何欣賞戲劇。畢竟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我對戲劇淺薄的理解是建立在表演的基礎上的。接觸到的劇本雖然不多,但題材和背景廣泛:1931的德國音樂劇-三便士歌劇The threepenny opera, 莎士比亞的經典之作&<仲夏夜之夢Midsummer"s night dream&>,華裔劇作家David Henry Hwang的&。還有比較現代的作品例如Juno, La la land etc.
我最喜歡的一個劇本叫The bond:是三個女人關於婚姻,愛情和背叛的獨白。我們戲劇社在情人節那天表演了這個劇!演的超級過癮嘻嘻。

(配圖來自於三便士歌劇的劇本照片,超級喜歡這個橙色hhh)

(「The bond"表演)

其實一開始參加戲劇社,是單純的想學會如何在舞台上大膽的展現自我。但後來卻有了太多意外收穫。我覺得要是有條件/有興趣的話,為了加深你對一個劇本的理解,把它演出來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另外,如果因為學術需要寫essay來分析劇本的話,可以從這幾個角度來入手。

1.找到原劇本
2.搜索作者和他/她所處的時代,社會背景(context)+寫作方式(use of language)
3.需要關注的點:
·劇本設定 (settings)

·劇本的創作目的 (purpose-比如是為了反應社會的一種現象嗎?)

·角色
(1)在劇本里的作用 (role in the play)
(2) 在劇本里的變化 (how progress in the play)
(3)motivation in the play
Eg.很難解釋motivation具體指的是什麼,大概就是角色想要達成的一個東西吧。比如想要完成的夢想之類的。

·舞台位置(staging)
這裡放張科普圖

舞台的位置其實挺有講究的。我經常記不住導致每年考LAMDA都要再記一遍
:( 重點來了-離觀眾近的是upper stage, 遠的是down stage。看左右站在觀眾的視角,而不是演員的。
比如仲夏夜之夢,我們表演的角色因為劇情需要,要利用舞台的全部位置。所以stage position就很靈活。 然而la la land,我們要表演的scene主要發生在center stage。因為要更加直接的展示人物的親密關係以及後面的矛盾。所以在center stage這種最引人注意的位置比較合適。

如果不是學表演/寫學術報告分析劇本的話,周末抽空買一張話劇門票去陶醉一下,也是極好的呢!看的戲劇多了,就自然知道如何欣賞啦~ 附上一張莎士比亞喜劇《皆大歡喜》的劇場照!超帥有木有?來自一個喜歡戲劇並在努力理解它的超業餘表演愛好者的分享(^з^)


按照劇院的劇目尋找感興趣的故事,買票,進場


(???ω???)還能怎麼欣賞?看戲還能看出花來?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我作為一個普通觀眾,我能看懂故事情節,了解人物形象,捋清人物關係。這還不夠?再糾一點演技,台詞,走位,我已經可以做評論家了好伐!
你眼中的戲劇是什麼樣的,你欣賞到的就是什麼樣的。能說出花的不是他多麼高雅多麼會欣賞戲劇,只是他很能說!
當然,有些戲劇是需要一些文化背景才能看得懂的( ˙?˙ )所以要做一點功課,不然會吃文化的虧( ?Д`)
神話,歷史各種小故事多少了解一下
地方劇要了解一下當地方言,風俗習慣
好了(●°u°●) 」沒有人能阻止你裝逼了!快去買票看戲吧!


先欣賞情節,再欣賞人性與情感,最後欣賞審美…
好的戲劇演出要有審美上的引領…
加菲熊說來說去還是說衝突,還是情節層面…
另外,戲劇作為時空藝術,欣賞時要主動進入作品的時空…
貌似回答熟人太多,匿了。


這個問題和如何欣賞電影一樣讓人頭大!
我相信大多數的藝術作品是本著發人深省或你來看看我的作品比別人吊多少。。。。
我個人欣賞話劇,以欣賞演員為主。因為舞台本來就是演員的天下。就是田沁鑫的作品,演員到了舞台上演繹出她沒有交代的或者她本人不希望以這種方式表達的內容,她在台下也只能和其他觀眾一樣默默的看完或者轉身離開。

從我個人角度和偏激的態度去說,看演員表演好了。就如同《戀愛的犀牛》的郭濤,《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陳建斌,《窩頭會館》的宋丹丹,《阮玲玉》的濮存昕等等,演員是話劇的靈魂。


我不知道我是怎麼喜歡上的~但是考慮到我的經驗,也許郭德綱說的那句,只要安下心來打小兒聽,沒有不喜歡的……

姥姥就愛聽戲,小的時候就陪著她看電視,還不允許換台。當時的戲是沒有字幕的,所以我根本聽不懂啊,完全不知道他們在唱什麼,從梆子到評戲,再到豫劇和京劇,我感覺我真的因為後來技術發展了,有字幕了我才開始愛聽的……所以之前真的就是瞎跟著聽個味兒。

上著班沒事兒哼哼幾句淮河營,下班了長出一口氣來個叫小番,高興了就吼一出牧虎關,下雨了就看著外面再搖頭晃腦的來一句春秋亭外風雨暴。

所以,我覺得先得知道他們唱的是什麼,再自己咂摸那個韻味兒~

如果你還是不喜歡,很正常!就像我不吃蔥蒜韭菜這種辛辣物~個人口味使然,這可分不出高低來~


隨便看就行。
這不是高端玩意。
說實話他也沒有電影和遊戲高端。
過去的人之所以看話劇不是因為品味高,而是因為沒有電影和遊戲還有電視。


不請自來,上學時候算是參與排和演過兩個話劇,先簡單講兩句佔個坑先。有人喜歡再接著講。

1、就像武林外傳里扈十娘講的,按照梅、斯、布的順序看。
  從經典的傳統戲曲的折子戲開始,京劇崑劇為上,然後看人藝啊那些斯坦尼體系的話劇,然後再去看國外的,然後現代的先鋒的。

2、有機會一定要自己演一回,才能更深切的感受戲劇的魅力,最好有個有經驗的導演幫著導一下。
  學生時代排經典劇目民國話劇或者莎翁劇,最能感受話劇的魅力,和模仿春晚小品完全不是一個感覺的——拿著劇本站在學校禮堂的舞台上排,運足丹田之氣朗誦,抬頭看著聚光燈下隨著你的氣息飛舞的灰塵,和台下的一片漆黑,這一股文藝的真氣灌注下去,一甲子也不會消退。

3、就著熱門的戲劇勤裝逼,逼格裝著裝著就高起來了。


中國的戲劇需要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有些節目確實是不錯的,尤其是京劇裡邊的一些經典作品。


推薦閱讀:

如何判斷一個話劇和歌劇好還是不好呢?
如何評價李靜的劇本《大先生》?
有哪些顏值不高,卻很招人喜歡的角色?
如何在倫敦買到便宜又著名的音樂劇、歌劇票?

TAG:城市生活 | 話劇 | 戲劇 | 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