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怎樣理解?
莊子,逍遙遊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至人忘掉自己,與萬物化而為一;神人沒有有意的作為,無意求功於世間;聖人無心汲汲於聲名。
至人、神人、聖人是莊子理想中的修養最高的人物,如果從境界高度上來看,顯然由低到高是聖人、神人、至人,則境界最高的至人可謂知道之人,神人次之,聖人又次之。另一個角度上,這裡也可以以互文解釋,得道之人可以叫做至人、神人、聖人,也必定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我個人則更傾向於前者區分境界高低的理解。
聖人是在儒家釋義中最高的境界之一,在莊子思想中卻排到最後,因為聖人只做到無名,而做不到這裡說的更高境界的無己、無功。像儒家所推崇的聖人黃帝等等,《莊子》後文中往往將其作為標靶,認為這樣的聖人以有為的「仁義」之治,擾亂了人民的本性。這些傳統意義上的聖人們做不到無功,只會有為而治,這在莊子看來是不合理的,甚至在《胠篋》中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極力批判這些所謂「聖人」。總之,莊子對於儒家這些所謂聖人大抵抱有一種批判,至少是懷疑的態度。
而《莊子》中一個典型的聖人形象就是出現在本篇後文中的許由,堯要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說:「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名是實的附屬品,難道我是為了這區區附屬品嗎?許由可以說是做到「無名」了,他沒有追求聲名的想法,把聲名看作一種無用的附屬品。《莊子》後文的許由往往也是一種正面的有道之人的形象出現。
至於「神人無功」的理解,這裡的「功」如果理解為平常意義上的功績功業似乎不妥,功名往往一體,有偉功則有偉名;聖人已經無意聲名了,更高境界的神人還只是無心功業的話似乎解釋不通。這裡的「功」大概可以理解為作為,行為;即所謂神人已經不需要有意的作為來維持自我了,後文中描寫藐姑射山的神人為「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孰肯以物為事」不屑於插手世事,不需要有所作為。而「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德行將要與萬物混同為一,即將達到最高境界了。
在《素問》中說至人「亦歸於真人」,實際上在《莊子》後文中的《大宗師》開篇也暗示了這種觀點:「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天與人不相勝,不相抵觸,是所謂「天人合一」,是「兩忘而化其道」,沒有是非好惡之分,與大道混同為一,就是「至人無己」的境界,自我已經不單獨存在,而是「與天為徒」、「與人為徒」,和自然無所區別。《知北游》中說「至人無為」,與孔子所感嘆的「天何言哉」是一個道理。
謝邀。
關於」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首先解一下最原始的字義:己,自己;名,名氣,名望。歷來各解基本無異議。
至:《說文》飛鳥從高下至地也。從一,一猶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來也。《易·坤卦》至哉坤元。《註》至謂至極也。引申意太多,不贅述。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易·說卦》;《易·繫辭》隂陽不測之謂神。《王弼雲》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爲言,不可以形詰;《說文》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徐曰》申卽引也,天主降氣,以感萬物,故言引出萬物。引申意太多,不贅述。
功,表示用力從事工作。《說文》以勞定國曰功。從力,工聲。《廣韻》功績也。《書·禹謨》九功惟敘。引申意太多,不贅述。
聖,即聖,《說文》通也。從耳呈聲。《易·乾卦》聖人作而萬物覩(通睹)。《傳》於事無不通之謂聖。風俗通曰:聖者、聲也。言聞聲知情。按聲聖字古相叚借。引申意太多,不贅述。
所以,我們大概可以說,從字面上講,至人,是專註至極之人,如鳥飛至地,往而不復,忘記形骸,是故無己。神人,是通曉規則之變化奧妙的人,所以只是指引正確方向,而不以力從事,故稱無功。聖人,於萬事萬物無不通,卻和光同塵,」行不欲離於世,舉不欲觀於俗「,無名於世間之人,是故無名。
以上,是基本上能夠落到實處的理解角度。
至於說後來衍生開來的各種含義,汪洋恣肆,眾彩紛呈,但只有一個標準:是道非儒。其它,按自己心意理解,像陶淵明一樣,不求甚解,」有得「就好。這也是因為,中國字的內涵和外延都太豐富,是最適於文學的語言,所以讀古文不必太較真的意思。
理解方面,還可參考一下《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另外,還可參考以下回答鏈接: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77642.html
讀《莊子 逍遙遊》,看到這個結論。前賢的論述這裡就不贅述了。
只談談我的一孔之見:
無,就是無依託,不憑藉。
己,是「我」,主觀情緒。
功,是功德,積功為政之徳。
名,是「一文不名」的「名」,佔有,擁有。(不知道司馬遷寫鄧通時,名的這個意義是否是當時社會所用,還是源自戰國。望專家指教)。
所以翻譯之後是:至人不依靠自己的主觀情緒處世,神人不為別人做事的功績,盡職施能的德行而處世,聖人則是什麼都不依靠憑藉(做到了獨立逍遙)。
宋榮子「辯乎榮辱之境」,不根據情緒,而是知道自己所求。是為斬惡。
列禦寇御風而行,隱於世界。不行功立徳。是為功成身遂,斬善之境。
乘天地之正,御大塊之形。不依靠外界,而是真正獨立逍遙。那鯤尚且被水所局限,鵬尚且被天(空間)局限;朝菌、蟪蛄、冥靈、大椿、眾人、彭祖還被時間局限。多麼可哀啊!唯有與天地精神獨往來才能超越。
應該是至人可以觸及「道」,故而再無外界和"己"之分;神人所為的一切皆符合「道」,便無所謂什麼是刻意所為之「功」;而聖人則已經與"道"合一,聖人即為「道」,「道」亦即是聖人,聖人與「道」再無概念上的差別,是為無「名」。
至人與天地並生,與萬物合一,無我無相,故曰至人無己。
神人功滿德就,朝拜金闕。功德無量,故曰無功。
無名者,天地之始,聖人與道合一,湛然常寂。故曰聖人無名。
無己:沒有自己,無功:跟無為是同意詞,無名:不可名狀。無己而至,無功而神,無名而聖。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聖人許由,不為實之賓,實就是治天下就是功,所以聖人有功無名,這是人類中的最高階道家隱士,雖不求名,但還有要在人間做點事的意思,說明這人正在修鍊中。
神人姑射山人,已經不是人類,道法高深已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根本不操心什麼天下事,所以無功。但這路人的修行成就——德的氣場就足以對天下產生最大功的作用。
至人南郭先生是最高境界,修行回到了道的本體——吾,吾喪我,喪我就是無己。我是一切,一切是我,沒有了聖神小大的分別,這個境界就是齊物。
個人認為,如果至人神人聖人是遞進關係,聖人無名 的境界最高的話,那把名當作名聲講顯然不大合理。或許可以把名當佔有講,不佔有,無所憑藉,做到了無所待,但人只要是存在的就必然有所待,有所待是客觀事物存在的固有屬性,無所待就抹去了個人的存在,與道融為一體,成為道本身,真正做到了逍遙。所以至人只能無限逼近,活人永遠無法真正達到。
無己,就是突破「我」的局限,認識到「我就是個屁,我知道個屁。」人總是以自己為標準來看待世界,但是人的認知很有限,且有太多偏見。例如害怕死亡,是因為沒有人知道死亡,萬一死後的世界更美好,現在為死而悲傷不是可笑嗎。
無功,就是擺脫「有用」的誘惑。社會倫理道德規則對人的褒獎是一種欺騙,因為社會國家的存在本身就不合理。無限追求名利甚至道德,往往成為對本性的戕害。做一個無用的人,並允許萬物做無用的萬物,無為無功。
無名,就是放棄「語言」的定義。語言無法說出事物的本質,被尊為聖人的人,被推為聖言的話,最終都成為大盜的工具。聖人無名,沒有聖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聖人無己無功乃至於無名,但這已經不知道人類世界有誰能真正達到了,即便是老子,莊子,釋迦牟尼這樣的人物,也只能說是存疑。
摳字眼前,注意第二句。
推薦閱讀:
※維民所止是什麼意思?與雍正文字獄有什麼關係?
※「子不語怪力亂神」是什麼意思?
※「廿年劍化,一旦珠還,遙稔知不足齋主人,應不禁掀髯一粲也。」是什麼意思?
TAG: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