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爾維爾的《白鯨》的悲劇性在哪裡?
補充一下另外兩位老師的答案。
亞哈和聖經《約伯記》的約伯有一點相通,約伯也因為上帝的試煉失去了自己擁有的生活,約伯當時信仰動搖,上帝顯現質問約伯,裡面有段話:
41:1 「你能用魚鉤釣上鱷魚嗎?能用繩子壓下它的舌頭嗎?
41:2 你能用繩索穿它的鼻子嗎?能用鉤穿它的腮骨嗎?
41:3 它豈向你連連懇求,說柔和的話嗎?
41:4 豈肯與你立約,使你拿它永遠作奴僕嗎?
41:5 你豈可拿它當雀鳥玩耍嗎?豈可為你的幼女將它拴住嗎?
41:6 搭夥的漁夫,豈可拿它當貨物嗎?能把它分給商人嗎?
41:7 你能用倒鉤扎滿它的皮,能用魚叉叉滿它的頭嗎?
41:8 你按手在它身上,想與它爭戰,就不再這樣行吧!
41:9 人指望捉拿它是徒然的;一見它,豈不喪膽嗎?
41:10 沒有那麼兇猛的人敢惹它。這樣,誰能在我面前站立得住呢?
41:11 誰先給我什麼,使我償還呢?天下萬物都是我的。」
這可以看成上帝的台詞,莫比迪克和亞哈的敵對並非白鯨的本意,或許是上帝安排如此,亞哈不該因為自己失去了腿執意要殺死白鯨。世間的萬物被上帝安排好,亞哈卻執意要取代上帝統攝船上的人完成自己的復仇,這顯示了人的傲慢。
《白鯨》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是亞哈本人對鯨類的敬意,他雖然捕殺鯨魚,但是像對待武士和它們交談,亞哈真的很像英雄,二是主人公講鯨魚小百科的時候,曾經提出一個問題:鯨魚真的會滅絕嗎?當時主人公說不會,但是到現在鯨魚到了瀕危滅絕的地步。人類對鯨魚的捕獵比亞哈更輕易,這些海上巨獸要消失了,上帝對亞哈的懲罰是對人傲慢的警告呢,還是什麼意思都沒有,我不知道。
船長亞哈對其不幸來源的認識是錯誤的,Moby Dick咬掉他的腿只不過是出於自衛,而亞哈卻在自己心中把它視作真箇宇宙中邪惡的代表,等於是把一己恩怨上升到國家民族的高度,拉上全船人的性命做賭。在人類好多戰爭中,都不難發現這種思想的痕迹。
@常非常 的回答是從人文的角度說的。我更喜歡從宗教意義上看。
船長亞哈在故事中是一個非常強硬的角色。力量,勇氣,威信,都不缺。但他的目標一開始就錯了。亞哈這個名字有典故。《聖經 舊約 列王記》中以色列就有一位亞哈王,勇氣無雙,東征西討,卻因為建造巴力神廟、信仰亞舍拉、追殺耶和華的先知,招致上帝的怒火。後來為了自私的目的搶奪私人的葡萄園,最後戰死沙場。《白鯨》以亞哈這個名字命名船長,一開始就已經暗示了他最終的命運必定極為凄慘。
即便再怎麼聰明,Moby Dick 只是一隻野獸。只要亞哈不去招惹它,它也不會主動找上門來。整個故事中亞哈有無數的機會可以罷手,放棄他的復仇計劃,讓他的人回家。但他偏偏沒有,卻逼迫著整船人為他賣命尋仇,最終大部分人為了他一人的復仇慾望而死,他自己也不免死於非命。
所以《白鯨》的故事是有濃重的宗教意味的。雖然舊約中確實有「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說法,但新約之後的精神並不主張不顧一切地復仇。馬太福音中就有這樣的說法:「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亞哈就是違反了這一律條。
至於其中的主角,伊斯梅爾,則是一個翻譯導致的錯誤理解,儘管可能是無心的。伊斯梅爾的英文原文是Ishmael,而如果讀過聖經的朋友應該對這個名字的另一個翻譯很熟悉,以實瑪利。
在《舊約聖經 創世紀》的故事中,以實瑪利的名字取「神聽者」之意,飽受磨難,卻最終蒙神庇佑,成為阿拉伯人的祖先。《白鯨》中的主角以此為名,已經暗示了這位主角能大難不死,而且他必將稱為整個故事的見證人。以實瑪利的故事在《舊約》中的另一個含義是:不可因禱告未曾應驗而埋怨神。《白鯨》故事中他以第一人稱形式在故事多處不停地嘮叨,在也是暗合這個意義——主角的心聲不只有我們這幫讀者在聽,神也在聽。
以下是我摘錄的一段舊約的一段:
雖然以實瑪利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神垂聽」,但他的一生卻似乎與禱告未蒙應允相連。亞伯拉罕求神,讓以實瑪利成為他的屬靈繼承者,神肯定地回答︰「不」。然而,以實瑪利本身卻奇妙的蒙神保守和祝福,後來成為大國,分由十二個族長領導。他與以撒一直不能共處,但在亞伯拉罕死的時候,他們卻同心安葬父親,表示他們對父親的尊敬,而多年來,他們的父親一直不斷為他們禱告。所以,如果我們單為著禱告未如所願的應驗而埋怨神,這是大錯特錯的事。神誠然聽見的!在真正相信的人來說,從不會有不蒙垂聽的禱告。以實瑪利的故事可作証明。
偉大的生命,不論以何種形式,將會在宇宙間永存。這往往是悲劇容易做到的。
為什麼我會去捕鯨?捕捉鯨魚是壓倒一切的思想。飄進我的靈魂深處儘是鯨魚,一個圖像在我心頭縈繞不去,盛大,白色的幻象,像雪山上的空氣。
腿腳不好的老頭摔掉假肢倒地說:「人生就是如此,努力去做各種事。」他被白鯨吃掉一條腿,發燒時說了,關於鯨魚的事,關於死亡,關於他自己的死亡,他看見了水中白色的靈車,他將被弔死。
「如果真有上帝,我想我會激怒他,我不信上帝,假裝信比忽略上帝更糟糕。」你想進天堂,而亞哈(以色列最惡之王)將把你們帶進墳墓。「報復一個愚蠢的動物?聽起來是褻瀆。」「別跟我說褻瀆神明,就算太陽冒犯了我,我也會打擊他,我要追趕他,在每一個海洋,直到他噴出黑色的血液。」
這兒就是那個不信神靈的老頭,滿世界追逐著一條鯨魚,船員來自五湖四海,有流浪者和食人族,我們回應老人的憤怒將會如何?什麼樣邪惡的魔法,使得我們也有著他那樣的恨。白鯨似乎就是大海的幽靈,在他(白鯨)身上,我看到的只有最毒的邪惡。
「你見過死人嗎?我們把世界裝扮得這麼美,但其實是,所有的一切,都是虛無的,都是白的,都是那條鯨魚。」「我清楚地知道我自己,當我叫自己的時候…我自己會回答。」「自然界沒有什麼是任意的,動物一而再,再而三的回到同一個地點,就像你我,我們以為我們有自由意志,但自始自終,我們生來就糾纏於鯨的世界,陷入預設好的將來。」
「墳墓里是如此的安靜,生命的喧囂都成了虛空。那指定的房子,你們的天堂,最終將收留我們所有的人。」「難道我們不曾絕處逢生嗎?那燦爛的天空,還有平靜的大海,這茫茫的霧靄,好像千百年不曾改變。我們將安睡在這片土地上。」
「我們把鐵,歡樂,血熔為一體,我們無往不勝。」 Ahab,要小心Ahab!這的確是個問題。以上帝的名義,這種瘋狂必須停止。你將船員誤導入一場虛假的儀式,你將他們本性的最醜惡的東西激發出來,並視其為優點。「有人潮落時死去,有人漲潮時死去,但我們都得死。」
那個預言,我的最愛,就在那兒,我的靈車。Rachel號,他一直在尋找他失蹤的兒子,而最終找到的只一個孤兒。
上帝讓我們熱切地期望著我們美好的未來。
你們願意一起跟我去火里看看嗎?
一、自由意志與個人命運之間的衝突。
以Ishmael為例,他在整本書中所做出的代表其個人意志的唯一選擇似乎就是簽訂了與pequod船的出海合約。在此之後的一切:包括海上遭遇,軼事,發誓找到白鯨為船長復仇等等等等都是似乎成了命運的安排,由不得其自由選擇。
再看ahab,在他在日本海上遭遇Moby dick前,種種跡象、預言(也就是既定命運)都試圖阻止他,然而對此ahab的態度則是全然不顧,一心想要主宰征服這條白鯨。
對於ahab的做法,我們自然將其評價為被瘋狂的復仇心理吞噬了理智之類,但是反過來看,這難道不是作者在試圖告訴我們:人是擺脫不了自身的命運的,人只能被動地接受既定的命運。(類似於清教中的predestination的觀點)
二、善與惡的顛倒。
Ahab的故事其實具有很強烈的象徵意義,作者以Ahab固執地復仇這一基本故事框架提出了其思考:也就是人類與外在世界的關係。究竟孰善孰惡。
從故事發展來看,我們可以看見梅爾維爾所刻畫的人性中的缺陷,如偏執、自私、盲從、記仇等。也正是這些缺陷讓船長Ahab從一開始的被咬掉一條腿,決定「討伐」Moby Dick而成為正義和勇氣的象徵。然而隨著故事發展,這種勇氣和正義逐漸變成了對於仇恨的過度執拗以至於導致船長自身喪命海中,並造成了全體船員的悲劇以及象徵著自然的白鯨的喪生。
整個復仇過程也成了船長由善轉惡,卻不自知的過程。
我執
悲劇在敘述者,也就是Ishmael(以實瑪利)。
我認為他的作用只是充當一個"mediator",上帝需要一個人把這個故事講出來,而以實瑪利就充當了這個敘說者。
他既不會捕鯨,也不是什麼高級船員,得到的分成只有同伴的幾十分之一,確是他活到了最後,因為他需要把這個故事講出來。
重看開頭那句"call me Ishmael", 「叫我以實瑪利吧。」多少有些傷感,就好像在說---「我不是什麼大人物,只是一個被社會拋棄的人,而我的作用也只是把這個故事講訴給你們,我的真名是什麼無所謂,就叫我以實瑪利吧。」
讓我想起刺客信條啟示錄里的Ezio,過了波瀾壯闊的一生,最後發現自己只是別人的傳聲筒。這是「我」講述的故事。「我」是一個商船的水手,十分嚮往捕鯨生涯。所以,作為一個零經驗的新手去碰碰運氣。畢竟,在那個時代「捕鯨業為許多浪漫憂鬱成性、整天心神恍惚、討厭世俗的種種憂煩心事而在水手和鯨油中追求情趣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庇護所」。
但這不是講「我」的故事。全書135章,「我」的故事只有前23章。這短短的篇幅里,「我」在捕鯨手聚集的客店裡,遇到了來自荒蠻地區的野人魁魁格。並成為了好友,一起登上裴廓德號捕鯨船,開始一段預計為期三年的海上生涯。
這艘船的船長亞哈,才是這個故事的主角。
亞哈捕了40年的鯨魚,據他自己說,生活在陸地的時間不超過三年。他結婚多年的妻子完全守了活寡。亞哈是這一行的高手,但在一次捕鯨過程中,被一條巨鯨打敗,失去了一條腿。這條鯨魚是白色的,因其邪惡、狡詐,在捕鯨手中非常「有名」。它真的有它的名字:莫比迪克。這也是這整本書的名字。所以,白鯨是這個故事的另一個主角。
亞哈自從遭遇了白鯨之後,人生的一切目的便都是獵殺它。雖然他是裴廓德號的船長兼股東,理應帶著大伙兒一起去賺錢。但他打一出海,便直奔著白鯨而去。不管手下人怎麼勸他,他都以自己的決心、勇氣、甚至武力,脅迫著大家追捕白鯨。「他甚至不高興跟任何一個陌生船長進行哪怕五分鐘的交往,除非是對方能夠對他那種夢寐以求的東西提供一點消息」。
最終,終於又遭遇了這個老對手,但再次失敗。整船人全部葬身大海。除了「我」。
整個故事的情節很簡單。最後95%的時候,大Boss白鯨才出場。當亞哈高喊著「它在那邊噴水啦!--它就在那邊噴水啦!像雪山一樣的背峰!它就是莫比迪克!」時,我的心情也是激動的。這裡才開始全文的高潮。接下來三天的追擊戰,讀起來驚心動魄。整船人死的很慘烈。但我心裡卻並沒有為了理想而獻身的雄壯感。因為亞哈的執著於白鯨,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健康的追求,而是狂熱的痴迷。他並不是「想」那樣做,而是「不得不」那樣做。毫無樂趣可言,更多的是痛苦。用大副斯達巴克的話說「我看出在他眼神里有種瘮人的痛苦,我要有這種苦痛,我的生命就會枯萎」。
這可以說是美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閱讀體驗很差。全書開篇摘錄了一大堆關於鯨魚的信息,讀起來有點莫名其妙的。進入正文,第一句話「管我叫以實瑪利吧」,立刻就知道這是一部有著極強宗教暗喻的作品。關於白鯨的指代,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看法。當讀到亞哈拒絕另一個船長向他尋求幫助,花時間找一下自己落水的兩個兒子時,我心中閃現的是《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蘭德。兩個人同樣為了心中的一個執著,變得不近人情。雖然我們不如這些人這麼專註,但在我們的人生中,也多少會出現過那麼一小段時間,像他們一樣,不顧一切的追求心中的目標吧。
最後還得說說翻譯。這大概是我讀的最波折的一部作品。開始在成時和曹庸兩本中做選擇,看了網上幾段翻譯,我選了成時。但讀起來,卻覺得文字很詭異,不知道是不是哪裡的方言。當讀到大副催促船員划槳的時候大喊著「扳呀!用力的扳呀!」時,我真的很想摔kindle。扳你NN個頭扳啊,你不能好好「劃」嘛?
家裡正好有本印刷版的,羅布譯的。讀了幾頁覺得還挺通順,就看了下去。然而全書沒有一個註解,別說譯註了,連原注都沒有。網上搜了一下,在一篇說翻譯亂象的文章中提到:「安徽大學楊善錄教授翻譯的美國名著《白鯨》(50餘萬字),居然被『羅布』在哈爾濱出版社出版。」敢情是正規出版的盜版書。更滑稽的,《白鯨》是譯名,原著名字就是《莫比迪克》,可是這個版本的封面上赫然印著《Whale》。果斷棄之。網上找不到楊的譯本,所以又回過頭去看曹庸的,不知道是不是一路折騰之後,心理要求低了,還算讀的順暢,但仍然覺得不好。看了幾段原文,對話很有些莎士比亞舞台劇的風格。想來也是很難翻出原汁原味。
沒辦法,只能希望以後有更好的譯本出現吧。但就算出了,我應該也不會再看了。不管它怎麼有名、怎麼經典,除非你那麼熱愛這個生物或行當,不然讀的真心挺沒意思的。
====================================
一個很私人、很懶散的公眾號,講講讀書,講講感想,講講亂七八糟:LtotheL
白鯨的故事就是西西弗的故事。。。白鯨和大石頭是一回事。。。【白鯨】無意中描述了人類對命運和無意義的終極焦慮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丹尼斯·勒翰的小說《夜色人生》(live by night)?
※中文本科四年應該具備怎樣的功底?
※魔戒(中土神話系列)是否寄託了托爾金的復古情懷?
※讀了那麼多年的文言文,只有一篇《項脊軒志》讓我感動。你們呢?
※誰能整理一下HP中和鄧布利多與格林德沃的有關的情節脈絡(包括羅琳的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