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從臨摹到創作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真的是帖臨多了,能背臨的字多了,就自然而然會的事嗎?

那為什麼集字作品看起來那麼彆扭?

從臨摹到創作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還是說其實臨摹可以無限深入,從筆畫粗細,從蘸墨次數,從字型大小,從筆勢連貫,等等等。

其實我有個很大的問題哈。

就是好像不會做仿作,我不能從臨摹到創作有個過渡。

從臨摹到創作的過程是什麼?

求分享經驗


謝邀。
這個問題是學習書法最為常見和難以解決的問題。
傳統書畫的教育和西方美術教育有很多不一樣,西方素描基礎教育有普及性的教材,把規律性的東西一一分解出來讓人們一步一步地學習,有階段性,學習進度也可以很好的把握,見效也快。而中國書法的學習一開始就是經典作品的學習,難度大起點高,很大的程度靠學書者自己去領悟,而領悟是一個很飄渺的過程,有的人短時間即可有所得,而有的人一輩子也許都沒有悟出來什麼。這其實與書法教育還不夠完善有一定的關係。

結合所知經驗前人經驗和我的個人體驗,我試著談談這個問題。

要解決臨摹到創作的過度問題,首先要做好的是臨摹工作。臨摹應該分階段:
其一,初級階段以實臨為主,並輔以局部和單字精臨。這一階段要做的就是忠實原帖,越像越好,具有原帖精神則更好,這階段訓練的是我們的觀察力和手上的功夫,心手相應是最理想狀態。有的朋友會問這個階段大概要多久,這個要根據自身的書寫量和進度來決定。
其二,中後期意臨為主,與實臨相比意臨難度大而且更見心性。意臨需要開動腦筋去思考你要吸收什麼東西捨棄什麼東西。一旦有了取捨,你就知道你喜歡什麼適合什麼,最難的是把握你想要的意,是用筆還是字形還是其他什麼。同時需要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一開始肯定有很多不和諧的地方,但意臨和創作很接近,需要反覆調整,慢慢的積累一些好的經驗,並運用到以後的創作中去。
我們遍覽歷代大家的臨摹作品,幾乎都以意臨為主,有一個說法叫「我注六經」。以個人的解讀來表現演繹經典,不為外在的形似束縛。這就值得我們思考和反思。
以下我們來看看前人臨摹的經典作品:

米芾作品

米芾臨顏真卿《湖州帖》原帖對照
更多請點擊米芾臨顏真卿《湖州帖》原帖對照

趙孟頫臨集王聖教序

趙孟頫臨《蘭亭序》

董其昌臨《蘭亭序》

董其昌臨顏真卿《蔡明遠帖》
其他董其昌臨摹作品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jQ4NjAzNQ==mid=401342337idx=1sn=0827de04199c4e779efa8ce9ead06249scene=24srcid=0607nQMpWcWmVwQhMwET9uXL#wechat_redirect
大師臨帖系列:董其昌臨書作品選
董其昌臨魏晉唐宋諸書卷,唯美書風!

八大山人臨王羲之《興福寺碑》

八大山人節臨《蘭亭序》

沙孟海臨《蘭亭序》

沙孟海臨歐陽詢《千字文》
沙老其他臨摹作品
金石書畫-名家臨帖 ------沙孟海臨書

其實說起來沒有很多具體的實踐性的建議,只是在觀念上要改變慣常對於臨摹的態度,臨摹不是複製活動,不是刻板的而是創造性的主觀能動地寫,且莫弔死在像不像字帖這一棵樹上。我們臨習前人法帖寫出來的字本身好不好才是唯一標準,可以寫得不像但是寫得好看也是可以的,寫得像字帖那是別人的,而寫得好則是自己的,而且可以自由運用到創作中去。這對創作的意意尤其重大。

另外,臨摹和創作從來不是孤立的。前段時間給國畫系大三的學生上書法課,我要求一周後交給我一個創作作業,無論字多字少和尺幅大小都可以。有的同學說自己的臨摹得還不夠好,那麼問題來了,要等到夠好什麼時候才能達到自己心中的要求而開始創作,也許一輩子也達不到你理想的水平。在我看來,在大多數人心目中,對於創作有一種心理障礙,害怕創作,提到創作就心生抵制,眾所周知在上學時候,學了新知識就會有相應的簡單的習題練習,而練習是為了鞏固和強化。書法學習也是這樣的。放平創作時候的心態,不要太高估自己的創作,平常心對待就可以了。這樣或許可以克服創作的心理障礙。

越到中後期臨摹和創作必須交替進行,只有在創作中我們才知道臨摹上的不足,在接下來的臨摹中需要注意些什麼,因此創作為臨摹指明了方向,使得臨摹更具實踐性與目標性。這樣臨摹起來也更有興趣,不會盲目。我常常和朋友說臨摹解決不了創作的問題,只有創作才能解決創作中的問題,結合以上所說的來理解這句話,大家就知道我要表達什麼意思。

另外談到創作有一些小技巧,那就是查字典,藉此我們可以彌補所學的不足,學習前人在結構上的處理方法,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也許有的人會覺得查字典非老手所為,人們常常認為老手是不用查字典的,這是不合實際的想法。查字典也是學習,既然有現成的成果可以直接拿來用,就不用我們自己來創造,完全可以借鑒它們,我們可以把精力放在其他地方。

大致如此,個人經驗之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高票回答說得挺好的,相關內容我就不再贅述了,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些實踐中的經驗。


首先說一下集字帖。我們市面上看到的集字古詩對聯大部分都是先擇取帖中原有的字,然後把沒有的字用電腦拼字的方式補上。電腦在拼字上的能力還是很有限的,所以就導致有些字會非常奇怪。如果照樣子臨摹是非常不利於日後的創作的。

而實際上,這個拼字的過程是臨摹到創作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過程,就好比是一道結合了很多知識點的綜合題。通過之前的臨摹和背臨,應該對於帖中的字以及部首寫法有相應的了解,然後把這些部分進行組合來拼成新字。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把對字帖的理解展現出來的過程。當然在拼字的過程中,可以參考其他字帖的寫法,然而參考僅僅是參考,照貓畫虎也會導致整篇作品的跳躍式脫節╮(╯_╰)╭

此外,創作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章法。臨摹的時候,很多人重點全放在字形結構筆法中,章法關注得過於少,這也會導致創作出現問題。所以其實微博上有很多寫字的博主,模仿別人寫過的內容非常棒,自行創作的時候就總覺得很奇怪,尤其是字數比較多的時候。但是單看每個字其實也不差,問題就是出在這裡。比如說大小字的排布,輕重的跳躍感,墨色的變化,中鋒側鋒的運用,上下字連帶關係,行列間距,整體布局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注意或者說設計的,而這種設計是可以有很多種風格和變化的。這就需要對所讀的字帖進行融會貫通外加自己的思考,一昧模仿別人的整幅作品對於自行創作也是很不利的。

大體上就是這些,然而前提還是正確臨帖,在臨帖的基礎上逐漸加入創作,兩者相輔相成。剛開始可以創作小幅的作品,逐漸增加字數和尺寸。

祝各位早日寫出能擺在家裡的作品23333


i從臨摹到創作,不知道從何說起
因為太難
我目前正處於嘗試創作的階段,那麼就我目前的狀態先說一說
我的基礎還可以,寫字多年。趙體啟蒙,學會了怎麼使毛筆,然後寫米芾,一年有餘,對筆法的提按略有感悟,期間也耐不住性子,胡亂臨摹,魏晉之後的名家我幾乎都寫過,走馬觀花,一天可換十餘種帖,半年有餘。然後拜師,認真學習歐體,一年有餘,算是入了門。
也奠定了目前的狀態,楷書拿得出手,自己創作也沒有什麼難度。
但是行書呢,就不行了。

這是前一段時間的創作。
這首詞寫了很多遍,我知道寫得並不好,但是是我目前的最高水準。
創作它的時候,本意是想朝著八大山人的感覺去湊。
寫完了呢,沉下心來,又覺得不好,於是開始修改。
這裡給大家看的,就是修改了10多遍的結果。距離第一版來說,已經面目全非。
最明顯的感受呢,就是寫的時候腦子裡面特別亂。
很多字不知道怎麼處理,一瞬間會想到n種寫法,米芾的王鐸的趙孟頫的董其昌的蘇軾的,過往的所學會在腦子裡打架,不知道用誰好。
所以開始後悔,為什麼當初自己不能專研一種字體,這樣寫的時候就不會這麼痛苦。
所以說,我給題主提供的,可以說是失敗的經驗。

下面開始總結失敗經驗:
一,專研一家,吃透了再寫別的,倘若雜而不精,走向創作既慢且難。
這就是我之前說的內容。不解釋。

二,沉下心寫楷書,不要過早接觸行草。

這不是我寫的,是我們學校書畫專業的同學的作品。
此人書齡不到3年,就已經開始創作。
諸位看客,我知道你們有內行的,有外行的,看到現在,外行的估計以為我要誇他了吧,並沒有!
我是來黑他的。
此類創作非常容易,初學者在學會了如何中鋒用筆之後,就開始在網上在線集字。
把一首詩的每一個字都查出來。
以王鐸為主,王鐸的查不著,就找風格相似的,筆畫跌宕起伏的。
然後拼在一起,列印出來。
然後臨摹。。。。
這種方式,可以速成,包括參加個省級高校比賽,拿個二三等獎,輕輕鬆鬆。
我第一次知道居然有這種方式,差點沒氣死。
但是細看後,你會發現。。。。。。
這寫得都是什麼jb玩意。。。
筆法不對,結體失敗,錯別字也一大堆。
也就唬唬外行吧。
稍微寫過幾年楷書的,都不至於寫成這樣。
因為沒正經練過楷書的,永遠都把寫字不當寫字,當畫畫。
所以筆法不對,結體失敗,錯別字也一大堆。

三,背帖很重要
也許你會問,背帖了,寫出來的,還是別人的字,那不能叫創作吧?
我想說
楷書基礎打牢了,就懂得怎麼將背下來的字稍加改動,適應行氣章法,寫成自己的字了。比如這樣

楷書基礎不牢,背了也白背,改了也白改。

題主所說的,雖然未免將臨摹的深度有些神話了,但是如果真能做到那種程度,想必創作也不是難事。


我覺得走向創作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加深體會的過程,對書法的體會深了,自然而然就知道每個字怎麼處理了。


而題主的焦躁,也能理解,就是不知道如何檢驗自己的體會是否足夠深刻,也無法確定創作與臨摹的關係到底有多密切。於是開始懷疑這樣的方式是否正確。

很不幸,它的確是正確的。


前面的作品污染大家眼睛,抱歉抱歉,下面貼幾張我的臨摹吧,我還是看這個比較順眼。

算了,我把創作那張的一版拿出來吧。

臉不要了。。。


現在書法的怪象,創作與展覽。我的建議是不要一味想著去創作,寫字就是寫字,是一種自然的狀態,如孫過庭五乖五合所說,神怡務閑。好好臨習古人的墨跡與碑帖就好,當然也要有玩耍的時候,但是不能有功利心,別總想著要去搞所謂的創作。寫字是一種與古人交流並提升自己的過程。


臨帖不是照著字帖抄一遍又一遍。
臨摹是學習技法的過程,在臨帖前我們都強調一點的是讀貼,讀貼不能光看表面,要思考分析,為什麼這個字在這裡是這樣寫,通過長期的手與腦的同步鍛煉,在創作的時候就會遊刃有餘


微調或是大調的一個過程。

和練單字有點相似,單字是一個部件一個部件的練習,最後用結構聯繫到一起。這過程中你總會跟原帖有些許的不一樣,以適應你自己的審美習慣,章法也差不多,都要有這麼一個過程。

當然我可以理解為題主是來找答案的,那麼寫字練章法的最好辦法就是寫小楷,或是小行草 2cm以內的字。寫起來不佔地方,方便,而且容易練出行氣,而且對筆畫的控制力會上升一個檔次。

至於說有什麼訣竅,這個真沒有,書法的訣竅就是多臨帖,多練習,這個要自己慢慢探索。


我來發表一點個人看法
在我的個人理解中 臨帖就像是在往自己肚子里填東西 創作就像是把自己肚子里的東西往外拿 順便梳理自己肚子里的東西
相應的 沒有一定的臨帖基礎是無法進行創作的 而創作也對書法能力的提升很有幫助 就是說在書法的學習過程中最好是臨摹學習中穿插創作(我每次進行完自由創作 也就是勞神勞力的參加完一次比賽之後就會感覺自己有很多收穫 因為自由創作也是對自己從臨摹中所學的一次梳理)
書法嘛 博大精深 學無止境 臨摹和創作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限制 學了一年的孩童也可以創作 揮毫了一生書法大家也在不斷的臨摹積累 區別嘛就是早期臨摹可能大腦一片空白 越到後期創作時腦子裡的東西更多 也有可能到書法大家時腦子裡又空無一物 這個道理參考太極 畢竟小女子還沒到那個等級 只是猜測…猜測…
這可能也是書法的奧秘所在 它是一個書法素養的積累過程 必須有一定的時間沉澱 從字帖中學習到的東西都是抽象的 學習前人的然後幻化成自己的風格 無法速成 天花亂墜的理論再多也比不上每日練習思考 (思考呀思考 很重要 就是讀帖 領悟到一些什麼 不然王羲之那個饅頭沾墨汁的梗怎麼來的 (應該是右軍的傳奇故事吧…… 什麼他在練字時母上端來了吃的沾蒜泥 結果這位書聖痴迷書法無法自拔 拿起吃的沾了墨汁 如有記憶錯誤 歡迎大神指正)我們的書聖大大在思考思考)小女子就是屬於那種一直寫呀寫呀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的字 唉?竟不是如之前那般糟糕了?!
哈哈 個人感悟 歡迎交流指正


試著回答自己的問題,只是為了更好想清楚這個問題。

以前聽相墉講過關於臨帖的作用,按我的理解,他的意思是臨帖可以為創作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或者思路。其實也就是說平常臨帖的時候,要注意組字和局部的一些總結,搞不好創作可以用上。道理我雖然懂,但是如何總結又是一個問題。


最高票的答案講得太好。我總結得到的大概有幾點哦。1、創作可以加深對臨帖的理解。(其實這裡面對自學書法的人來說,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臨摹到一定階段,沒辦法深入進去,創作又不行,就造成創作和臨摹脫節,我好像就是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哦。)2、創作的心態對我也是蠻有啟發的。


最高票的答案,按我的理解,還提到兩種從臨摹到創作過渡的方法。1、從古人意臨作品中得到啟發。2、藉助字典。接下來我從一個初學者的角度出發,作一些補充。


對有一定臨帖基礎的人來說,拿到一個創作內容,總有那麼幾個字沒寫過,寫過的那些字呢?又不能靈活應用。這時候要怎麼辦?大部分人,包括我,遇到的就是這麼一個問題。

就算創作內容上的字都寫過,到創作的時候,還是抓瞎。

其實這裡面有個問題是臨帖的時候章法沒有得到很好的訓練。

按我的理解,作品是有節奏的。什麼樣的線條給人的感覺是行筆速度快,什麼樣的線條給人的感覺速度慢,一個字的節奏又是怎樣的,蘸墨次數等等等。

按我的經驗,臨帖的過程中就是不斷總結這些東西。

好吧。講到後面其實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了。

等我以後學會了一定來補充。

其實這後面有個問題是如何訓練章法?如果又章法意識,在臨帖過程中是可以得到一些鍛煉,可是從臨章法到創作用章法,對初學者來說跨度還是太大了,這中間需要有一些簡單的應用。我也沒想清楚。

最後放幾張臨帖。


古人都說,書要宗晉,指的就是二王了,據說顏柳歐趙蘇都從王字中悟出不少美來,說白了他們練字開始也是模仿二王,臨摹二王,然後再形成自己的風格。而王羲之愛鵝而從中得到字體之美,鵝的體態是自然界的創造,是靈動的美,王羲之善於觀察這樣存在自然界的美,成就了書聖,所以書聖除了總結前人作品,從鍾繇等人汲取營養外,同時在臨摹那唯美的白鵝體態,他的字得以為萬世師宗。我們現代人練字,是不是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呢?很顯然必須先是臨摹,書法早已是在一個框架裡面,漢字的結構演化就是一路朝著自然之美來的,好多字的結構比例符合黃金分割,我們現代人是無法超越這個界限,所以練字臨摹名家的同時,也要觀察自然,比如鳥的體態,紅嘴藍鵲那種鳥簡直美翻了,冥冥中和漢字的筆畫有這個呼應,一捺是不是像紅嘴藍鵲的尾巴?一丨像不像壽帶的尾羽?漢字書寫需要意境,古人講求先有意再下筆就是這個道理。


從臨摹到創作。打個比方。好比是走路,從小時候爬到走。創作也並不是把臨摹的字一個一個拼湊上去。創作創作,其實創作的源泉還是來自平日的積累,比如,自己看過的字,和自己練過的字。是個什麼樣的狀態?應該是水到渠成,自己多練就自己會創作了。如果說創作不會的話。只能說平日功夫不夠。


推薦閱讀:

臨帖需要跟帖寫得完全一樣么?
距離上次提問也有些時日,期間斷斷續續在練習,現在是這個水平,請先生指教。?
練習書法的意義何在?
初三幾乎無國畫基礎,現在開始學晚嗎?

TAG:書法 | 毛筆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