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區分晚清的革命黨人和公知(帶路黨)?

如果說清末革命黨人代表了先進的政治理念,取締的是落後的、腐朽的半奴隸制清廷,所作所為是具有天然正義性的,所以叫作「革命」,

那假設在一個平行空間里也有一個清朝,也或許他叫做青朝,藍朝,紅朝。總之這個清朝的制度於歐美雖迥然不同,卻也不是現實中的那個清廷的「落後」「腐朽」,平行空間里的它在某種制度下有序運作、良性發展,於歐美的普世價值難分伯仲。

而我們又無法確信歐美,或某一政體確實卓然於平行空間里的清朝現行體制並適應清朝民情前,那麼革命這個詞是不是就失去了時效性?是不是一切反對的聲音都是「造反」。

以及如果革命這個詞未失去時效性。

那麼我們該如何區分這個「平行空間」里的革命黨和公知(含騎牆派和帶路黨)?

補充:這裡的公知不是指魯迅那些公共知識分子,而是含有一定貶義的現代「公知」。


不是有個段子嗎?
譚嗣同是革命黨:各國變法無有不流血犧牲而成功者,有之,請自嗣同始。
康有為是公知派:各國變法無有不流血犧牲而成功者,有之,請自嗣同始。
到底是革命黨還是帶路黨,到底是戰士還是嘴炮,這就牽扯到標準的問題。我覺得有幾條原則,一是只能以結果論英雄,剛誕生的蘇聯曾向德國割讓土地,土共也在中東路事件時武裝保衛蘇聯,但是從最終結果看,蘇共顯然不是給德國帶路的,土共也拒絕了長波電台和聯合艦隊。二是帶路也是有高下之分的,汪精衛給日本帶路就非常的low,而校長雖然簽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但是能拿到辣么多的美援,耗到日本人投降,還混上五大常任理事國,也是非常成功的了。三是無法假設歷史,如果一隻動物長得像鴨子,走路像鴨子,叫聲像鴨子,那麼它就是鴨子,比如袁世凱簽二十一條是為了越塔反殺奈何天不假年之類的假設沒有可討論性。


晚清革命黨也不是只有孫文,還有被剖腹挖心的徐錫麟、不惜千金買寶刀的秋瑾姑娘、別婦拋雛斷藕絲的林覺民以及同葬黃花崗的一眾英烈,還有當年不忍章炳麟「遠距離革命家」嘲諷憤而歸國入京行春秋事的汪兆銘……當今不少「公知」倒是越過宣統二年直接效仿了民國廿七年的汪先生。


「別瞎胡鬧啦,給你個紅頂子,大家一起升官發財?」
「吼啊吼啊!」
這是公知。
「別瞎胡鬧啦,給你個紅頂子,大家一起升官發財?」

「呸!」
這是革命黨人。


最大的區別是革命黨人的目的是讓中國富強,而帶路黨的目的是幫助自己主子侵略中國。晚清革命黨人為何革命?因為他們通過一系列事實已經看透了清政府的本質,這個政府的一切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維護本民族的統治。你勸它改革,它居然會問你是保中國還是保大清。我上中學的時,第一次在歷史課本里看到這句話,完全是懵逼的。在我印象里,清王朝就是中國的一個王朝,清朝高級官員怎麼會有這種把「清朝」和「中國」對立的意識?我不明白,當時的維新派也不明白,但革命黨明白了——要想救中國,就必須推翻大清,於是他們開始鬧革命。至於帶路黨,要知道,晚清時期的帶路黨不是公知,恰恰就是清政府。


很簡單,用目的論和結果論分析。
政治制度上的改革最早的梁啟超,革命黨是後來的孫中山,或者更後的毛。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反對當時的政治制度,當然有的是改良派有的是革命派,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但他們的目的都是讓中國強大,結果來說,或多或少都推動的國家的前進。

而題主問的公知(答主特地標明指的就是帶路黨)是誰。
現在就來分析下這個公知(帶路黨)和革命黨等其他的區別。
帶路黨雖然同樣和革命黨都是反的是當時的政府,但不同的是帶路黨還反國家和人民,而革命黨卻是要讓國家和人民強大,這是兩者本質的不同,這也是現代的公知被唾棄的原因。所以,我們了解的歷史上各種改革派革命派都不是公知(帶路黨)。那些漢奸才是公知(帶路黨)。

所以,換到現在,區分公知和通過指責政府來改變國家的改革者都是一樣的原理。愛國不一定是要歌頌政府和黨,也可以指責,都是愛國,只是方式不同,可能後者還更珍貴。但指責的目的是讓國家更好,而不是公知那樣毫無意義的抹黑。
這便是大家認為楊舒平是辱華的原因,因為她罵國家是通過造謠,並且目的是為了個人利益,整個講話絲毫看不出改變國家的決心,只有逃離和罵國家的暢快。

對了,題主還提到一點,就是假設當時清朝制度和歐美都是先進的,只是難以區分哪個更優秀,這時要改變的人是革命者還是公知?
這和現代的一種人很像,就是現在要求中國制度徹底西化的人。他們內心是想為中國好,覺得西方制度才是最好的,他們缺乏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不根據中國基本國情來分析。如果真按他們所想,不根據國情徹底西化,從結果來說,必然是毀了中國。但我不認為他們這是壞,這隻能算是蠢,從目的上談不上賣國,只是這些人容易被別人利用來毀了中國。
就比如,或許崔化鈉不是為了賺錢,自己目的真的是為了中國人民呢,只是太蠢了而已。(笑

……………………………………分割線
鑒於康有為的一些行為,把他歸為愛國改革陣營不太對,後面行為更像是帶路黨了,有爭議的人物,還是刪了。


謝邀,最高票雖然是段子,但是已經表達的很好了


就是看是跟我上還是給我上

另外就是看結果,所謂論跡不論心


最後就是看朝廷給官或者洋大人給護照之後

他的表現咯····


要是有一天,異族攻破了我們的國門,奴役了我們的同胞。「真 公共知識分子」要麼和真 自干五們一起自殺殉國,要麼一起搞地下抵抗組織。等我族獨立自由了,再接著撕。


而現在網路意義上的公知,則會彈冠相慶趕快去「真 公共知識分子」和真 自干五的自殺現場瞧瞧,如果他們沒死,則掛他們路燈。意義不明的五毛們則繼續當五毛。


題主你的問題之前有個定義:假設在一個平行空間里也有一個清朝,也或許他叫做青朝,藍朝,紅朝。總之這個清朝的制度於歐美雖迥然不同,卻也不是現實中的那個清廷的「落後」「腐朽」,平行空間里的它在某種制度下有序運作、良性發展,於歐美的普世價值難分伯仲。
那麼此時的清政府,吏治清廉,國富力強,民眾安居樂業,可以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那麼此時出現所謂的革命黨,在我看來都是帶路黨,正如現在網路上多如牛毛的美分之類,自己不努力,以為這個洋人來了,自己能討個飛蝗疼達。制度永遠沒有好壞,你說為何近代進步人士都追求西方普世價值?要議會要總統,要共產,要革命?因為當時的政府,沒辦法代表人民,為人民爭取利益。共和比專制更好嗎?革命一定比改革好嗎?真正的革命總是要死人的,像譚嗣同一樣的英雄,我們希望死的越來越少才好。而改革,雖然會觸及一班人的利益,但比較革命還是溫和多了。(這個涉及到改革自上而下,還有不徹底的問題,暫時不分開說了)回到題主設定下的話,那時候的英雄,真正為百姓的英雄,恐怕都會集結在英明的光緒大帝或者西太后手下,為剷除孫文之類的炮黨而奮鬥吧!


USB一下插不進去
一種人拿起來認真地看是哪面
另一種人看都不看翻過來插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這種不是好人就是壞人的區分,熊出沒都不這麼設定了。汪精衛曾是革命黨,後來是帶路黨,怎麼論?林則徐曾是禁煙英雄,後來派去鎮壓農民起義,死路上了,如果活著去了,史書又怎麼評判?烏合之眾最深的觀點,就是老百姓喜歡通過扣的帽子判斷自己該怎麼對待他,這點被太多人利用。


這不是扯呢么?大清制度運行良好,那你革命個毛線?為革命而革命?腦子壞了?興亡百姓皆苦忘了?這是革命黨?這是野心家!


剛好看到這個問題,順手答一發


沒有任何區別啊。
清朝難道比北洋軍閥還爛嗎?清末還能造軍艦,等到解體了,蒙藏獨立了,就連槍都得找張作霖造了。
現在的美分公知激進派難道就不敢搞自殺式襲擊嗎?別忘了 @gangzhunu2 ,鋼主席這樣的反共鬥士,不管其理論對不對,都是非常敢拚命的。
清末民初的各種職業革命家跟現在的各種鍵盤政治家,都是分裂主義恐怖分子攻擊搞國家恐怖主義的大姨統暴政。進攻者和被進攻者都是搞恐怖主義的,跟ISIS大戰基地組織一樣,怎麼就非得分出個好人壞人呢?
共產主義基本常識: 五毛跟美分都是壞人,因為世界上所有政府,所有國家,所有民族都是壞的。


我就想問問直接把公知等同於帶路黨是個什麼心態


革命黨是希望自己的同胞都能過得好.

帶路黨是希望能把自己的民族為自己賣個好價錢.


無法辨別,現在也是無法辨別。因為中國在體制上,社會文化上,科技上都大抵落後於西方。孫中山等人當年甚至希望西方託管中國或者直接殖民中國統治中國,然後過幾十年再走,留下一個建立了完善體系的國家。

你在清朝,能夠認為這個構思是錯的嗎?如果這樣的結果成真,中國將有可能避開抗日戰爭和內戰,數千萬人免於死亡。但社會矛盾不那麼尖銳了,也就無從逼起革命,來掃清舊世界。

總之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任何問題單純片面的看都沒有任何意義。高票說革命黨敢死,公知不敢死?真想死的人總會死的,活下來的都是不想死的。人總想把領袖神化,但往往事實都是一些齷齪的事情。


1、問題底下的備註很深刻,但本身這不就是矛盾么

2、如果平行空間里政權運行正常、政治清明,為什麼要革命/造反呢?如果歐美那一套並沒有十分明顯的突出之處,強行引進除了禍國殃民還能有什麼結果?按你說的就是,「革命」失去時效了嗎?失去了,不單是失去了,而且是從未有過「效」。

3、革命跟造反從來都沒區別:對革命黨那叫革命,對清廷那叫造反;對支持者那叫革命,對反對者那叫造反;成功了叫革命,失敗了叫造反;對當時代的人來說那叫造反,對我們後世開了天眼的來說那叫革命——但清末革命黨的「造反」又與其他土民武裝的「革命」大不相同,對外有宣言,對內有綱領,組織有序,思想先進,更為接近我們所熟悉的「革命」的樣子。但歸根結底,這是個立場問題。

4、回答題面。題主你說的「公知」的定義我說不清楚,帶路也好、騎牆也好、我也說不清楚,現代人太慣常於用這等粗疏概念胡亂定性了,帽子我是從來不亂扣的(什麼五毛啊左右啊朋黨啊,就事論事,帽子一邊去);我只知道現實中清末有改革與保守之別,改革同仁中有體用之別,守體改用的就是洋務,意識到要改「體」的人中有立憲與非憲之別,立憲黨中有君主立憲與民主共和之別,君憲黨中有主張實君憲政與虛君憲政之別,搞共和的就是革命黨。還是這個順序,從上往下捋,恭親王一黨+慈禧是早期改革派,對應倭仁等是早期保守;恭王門下分出一票聲名卓著的洋務派,非洋務一夥李鴻藻等則相互朋黨、結成早期清流以自固;慈禧後期是從傾向保守的改革派轉傾向改革的保守派,剛毅徐桐接了後保守黨,而翁同龢抗著後清流的大旗;到此為止主流上對西洋的引進還都是「用」;甲午戰敗,「體」的變革開始浮現,康梁維新一夥主張君憲,雖然失敗,但越來越多的人陸續主張君憲,內有五虎五大臣,外有疆臣大吏、諮議士紳,袁世凱在其中,楊度等人也在其中;張之洞最複雜,早年清流,後轉洋務,後提了個中體西用,再後期則審時度勢,主張君憲;康梁流亡海外搞保皇黨,也是打著君憲;良弼後來搞宗社黨,也是君憲;袁世凱後來當總統,繞了一大圈走不通,稱帝君憲惹了個天下洶洶——君憲是個大醬缸,總有人懷著各種志向或目的,喊君憲,不管是真的還是假的;孫文黃興宋教仁等則是革命黨,徐錫麟也是,武昌那伙子也是,連唐才常這種維新君憲派失利後也鬧起革命,也算革命黨了;這就完了嗎?還沒完,革命黨里,還有總統制與內閣制之爭,更不用說還有陳炯明那種嘗試聯邦制軍閥政治的。

扯了一大圈,回過頭來看,如何區分真實史實中的革命黨?(我就只答革命黨了,公知是什麼東西?能跟這個概念平起平坐嗎;另,我也不答平行世界云云,如之前說過的,政權穩定革個P)

- 大前提是立憲

- 次前提是民主政治

- 小前提是共和,也就是反君憲(反君主);

- 傾向於用包括暗殺和武裝衝突以內的一切手段實現政治目標;

- 對內有綱領,對外有宣言,結構精謹,目標明確,煽動性強;

- 參與人士有崇高的民族使命感,相當一部分人配得上大公無私這個評價;

- 相當一批革命黨源於對君憲夢想的絕望,包括徐錫麟,包括前面說過的唐才常,許多人;

- 革命黨不像君憲派別那般包羅萬象良莠不齊,換句話說,革命黨人是相對比較純粹的,但這不代表志向一致、目的單純,分歧還是很多的,最大的問題在於組織鬆散、令出不行(也是孫文後來改組中華革命黨的理由之一)


好久不關注宣傳口了,最新的宣傳策略是公知=帶路黨么?

想說各位應該好好學習下邏輯,又覺得大抵是學不好才能有這種思考方式。

只能說當年把邏輯學定為資本階級學說果然是好棋。

諸位的主觀能動性可謂史上最強。


譚嗣同是革命黨
康有為是帶路黨
孫文有著革命黨的心,乾的大部分是帶路黨的事(企圖向日本借兵推翻滿清,咋看咋像慕容復)
汪精衛前期革命黨(刺殺攝政王),中期帶路黨,後期乾兒子
袁世凱好像前期屬於改革闖將(還是幹了許多好事的,比如訓練新軍,在直隸建立中國第一個警察體系等),大後期走上了反動的道路,屬於「被革命黨」

太祖與常公的舞台不屬於清末,不在討論範圍內


清末時的革命黨和49年79年前的G C D 一樣都是敢說,敢幹,敢牢底坐穿,敢拋頭顱灑熱血的。公知黨除了敢耍嘴皮子,哪個不是一聽說坐牢就屁滾尿流?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魯迅 | 清朝 | 公共知識分子 | 辛亥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