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很多唐詩用粵語念起來押韻,琅琅上口,而普通話卻很拗口?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用粵語讀壓韻, 用普通話讀不壓韻的唐詩舉例(*每句最後一字註音, 粵語用英文發音規則註音,普通話用拼音)
杜牧[贈別]之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粵語:tsing 普通話:qing)
唯覺尊前笑不成.(粵語:sing 普通話:cheng *不押韻)
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粵語:ming 普通話:ming)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粵語:sun 普通話":shen)
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粵語:tsun 普通話:chen)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粵語:bun 普通話:bin *不押韻)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粵語:sun 普通話:shen)
杜甫[陪李北海宴歷下亭]:
東藩駐皂蓋,北渚凌青荷。(粵語:ho: 普通話:he)
海內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粵語:do: 普通話:duo)
雲山已發興,玉珮仍當歌。(粵語:go: 普通話:ge)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湧波。(粵語:bo: 普通話:buo)
蘊真愜所遇,落日將如何。(粵語:ho: 普通話:he)
貴賤俱物役,從公難重過。(粵語:go: 普通話:guo)
王勃「倬彼我系」
倬彼我系,出自有周。(粵語:zao: 普通話:zhou)
分疆錫社,派別支流。(粵語:lao: 普通話:liu *不押韻)
居衛仕宋,臣嬴相劉。(粵語:lao:普通話:liu)
乃武乃文,或公或侯。(粵語:hao: 普通話:hou *不押韻)
王勃「詠風」
肅肅涼景生,加我林壑清。(粵語:tsing: 普通話:qing)
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粵語:ying: 普通話:ying)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粵語:tsing: 普通話:qing)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粵語:sing: 普通話:sheng *不押韻)
「游梵宇三覺寺」王勃
杏閣披青磴,雕臺控紫岑。(粵語:sum: 普通話:cen)
葉齊山路狹,花積野壇深。(粵語:sum: 普通話:shen)
蘿幌棲禪影,松門聽梵音。(粵語:yum: 普通話:yin *不押韻)
遽忻陪妙躅,延賞滌煩襟。(粵語:kum: 普通話:jin)
(註:為方便閱讀各答案,題主原問題描述中的「普通話」皆為「滿韃語」。)
這個回答有一些錯誤我在文章關於注音字母ㄣ和ㄥ的幾點看法 - 韓珂的文章 - 知乎專欄中做出了修改,若給大家帶來不便,還請諒解。
在現代漢語普通話的注音里,有幾個是省寫的。
就比如你貼出來舉例的杜牧「贈別」三個韻腳,「情」拼音爲「qing」,但其實是「qieng(ㄑㄧㄥˊ)」之簡寫;「成」拼音爲「cheng」,「明」拼音爲「ming」,爲「mieng(ㄇㄧㄥˊ)」之簡寫,這樣去讀就是押韻的。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你所說的不押韻的「賓」字拼音是「bin」,但其實是「bien(ㄅㄧㄣ)」,這樣就和其他的押韻了。還比如你所說的王勃的「倬彼我系」一詩中,四個韻腳的讀音分別是:周「zhouㄓㄡ」;流「liuㄌㄧㄡˊ(liou)」;劉字同上;侯「houㄏㄡˊ」,這個也是押韻的。
你舉出來的這幾個例子,凡韻母是in的,都應拼讀爲ien;凡韻母是ing的,都應拼讀爲ieng;凡韻母是iu的,都應拼讀爲iou(順帶一提,前鼻韻母里「un」是「uen」之縮寫;「ün」是「üen」的縮寫,後鼻韻母中「ong」是「ueng」之縮寫)。這樣就不存在所謂「不押韻」的情況。
杜甫的「陪李北海宴歷下亭」確實用普通話讀起來不押韻,但這個也不能說明什麼。
我記得以前在一個回答里看到過說「能找到普通話讀起來不押韻的詩沒什麼了不起的。粵語也有」。我不是粵語區的人,不怎麼能找到。不過我想說,現代所以方言都是平等的,都是中古漢語朝不同方向發展而來的,不存在孰優孰劣的說法。所以我 很不 讚成你在題目裡面說的所謂「滿韃語」的說法。建議題主多看點音韻方面的書,不要看網上的那些網文就以爲「普通話是胡化了的漢語」,這樣不好。
@荷達
(圖出自《國語留聲片課本》,圖中寫的方言是老國音,非現在的普通話)
畫圈的部分即是「ㄨㄥueng(ong)」與「ㄥeng」的不同,這個是在註音符號的時代就定下來的了。要說爲什麼ong要解爲「ueng」的話,這就應該是唯一的解釋了吧。
在百度百科的「註音符號」詞條里也有關於這個的解釋,看那個應該能更好的了解。
樓上各位從音上打臉打的夠多了,我就想打打這個「滿韃語」。
這特么都什麼年代了還有人玩「mandarin」=「滿大人」/「滿韃人」的梗,不害臊么?
我們來看看這個詞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目前來看,最晚的記錄是出現在1617年出版的,利瑪竇所著之《中國札記》上。
此處是拉丁寫法,mandarinos,後來在英文中轉化為英式的寫法mandarin
但請注意,這裡是出版年份,而利瑪竇本人1610年就去世了。
那麼請問題主,不管1617,還是1610,中國的正統王朝是誰來著?
你這麼黑我大明是「滿韃」,所說的官話是「滿韃語」,我覺得不用北方人說什麼,廣州之戰為紹武朝盡忠的幾十萬嶺南烈士的英魂也不會放過你的。另外,官話這玩意明朝就出現了,廣東官員因為說不好官話影響升遷影響仕途乃至造成朝堂對立的事正是在明朝歷代皇帝手下都不少見好么?「獠音」一詞雖然是蘇軾發明的,但還正是大明王朝時候變成士大夫罵人標配的好么?
下圖的聲韻變化圖中,帶加號表示與中古漢語(唐音)一致,可以看見,粵語和普通話的存古性半斤八兩,題主所謂「滿靼語」不押韻的詩都是有意挑選的。實際上日語吳音的存古性比普通話和粵語都高。
自以為是,不知所謂。
自以為找到幾首押韻的古詩就能論證粵語比普語(或其他方言)押韻,從而得出你心底里的潛台詞,真是可笑之極。
請問你系統學過漢語音韻學嗎?你了解粵語的音系詳情和語音變化嗎?你連注音都只會用香港歷史遺留那套最垃圾最不準確,以前為了讓英國人能大概讀懂而生搬硬套的「拼音」,而不是更科學的粵拼(Jyutping)等,就不要在這裡大放厥詞了,還「滿靼語」,簡直是不可救藥的豬隊友。
普粵在學術上本不該有衝突,各有各精彩,每種方言包括普通話,讀古詩詞時各自都有押韻的作品,為何要這樣比較?我們所珍惜的粵語,偏偏就是被某些不學無術一知半解還沾沾自喜洋洋得意不懂自尊自重自愛的無聊隊友拿來招黑,招來非議,怎能不讓人憤怒,每當我在網易雲音樂看到一些粵語歌下的評論,某些不自量力的「粵語吹」在得瑟說粵語有X個音調,還說錯的時候,心裡總是湧起一陣想一巴二巴摑死佢哋的念頭,自己都不清楚不了解,就敢那麼不要臉地在別人面前扮嘢?這樣的評論,只會讓喜歡粵語歌的人看不慣,根本不需要這樣hard sell好嗎。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文化OK,那就請以端正的態度去學習去運用,這必須自尊自愛不卑不亢,理性理智而深沉的熱愛不應以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更不應詆毀或者傷害別人的感情。否則,盲目的自信只會失道寡助,讓自己的母語以及其他粵語使用者集體蒙羞!
我當時就念了首普押粵不押的唐詩來打臉
憫農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關於題主對拼音的誤解, @荷達 和 @韓珂 二位答主已經把臉抽得很腫了,我抽點別的。
杜甫的《陪李北海宴歷下亭》在普通話里,每一句最後一個字的韻母的確不一樣寫(無論是漢語拼音里還是注音里),但這不代表它們不押韻,這兩個韻母都是波韻的。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8%8F%AF%E6%96%B0%E9%9F%BB還有,不太清楚題主的問題描述里的詩是從網上拷來的還是自己打的,《游梵宇三覺寺》里的那句"葉齊山路狹",第一個字是怎麼搞成"葉"(漢語拼音 xié)的?
Excuse me???
從網上拷的話,不會出現這種錯誤的吧?用那些粵語拼音輸入法打的話,你輸入 jip 是不可能打出來"葉"(hip)的吧?
因為在繁體字里,"葉"和"葉"根本不是同一個字啊:
只是大陸現行簡化字方案用"葉"代替"葉"而已。
所以題主大概是用某些漢語拼音輸入法,切成所謂"繁體"模式打出來的問題描述咯?
這麼有志氣,為何還要用滿靼語拼音輸入法啊?
快去用你的洋大人的"英語"輸入法啊。
題主,你要釣魚就好好的釣魚,非搬出這種大面積地圖炮的內容來引戰。真是不知說你什麼好
粵語保留了不少古漢語的音韻不假,我非古漢語專業人士,不便置喙。
但你把mandarin翻譯成滿靼語我就不能忍了。mandarin一詞來源於西班牙語mandar,意為官方或命令。因此mandarin就指的是官話,同時還有官員的意思。不要覺得聽起來像滿洲,就故意把二者聯繫起來,mandarin和manchuria沒有半毛錢關係。你這個滿靼語的叫法既侮辱少數民族,又凸顯了你的無知。
請先把普通話學明白了再來胡扯吧孩子。
ou和iu(完全體iou)是押韻的啊23333
in和en / ing和eng這兩組,從寬來說也是押的。梗攝曾攝三等韻這些的韻腹很容易掉的,而且即使掉了也不怪啊,音程實際上沒差多少。
還有e和uo,說實話這在「滿韃語」的老家東北還是押韻的呢。
請讓我先笑一會兒233333《八陣圖》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
遺恨失吞吳。
因為碰巧這些詩被方言押到了,碰巧
李紳[憫農]之二:
鋤禾日當午,(官話:wu "蠻子話":ng)汗滴禾下土.(官話:tu "蠻子話":tou *不押韻)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官話:ku "蠻子話":fu *不押韻)
就是因為有你們這些方言皇漢,我們說方言的才會被人誤會.jpg
要說粵語朗誦,我只服梁逸峰
粵語押韻,普通話拗口。這樣的話,會不會是因為讀的詩少或者普通話不夠好?
因為用粵語念可以假裝四處看風景。
前面幾位已經說的很好了。我來換個姿勢。
為什麼從東北到中原到西南西北,漢語方言都差不多基本能相互交流。而只有東南某些地方的漢語方言與其他地區差異巨大而且相互還聽不懂?
我覺得從基因角度可以清晰的解決這個問題。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檢測結果,南北漢人父系基因高度同源,但福建廣東地區的漢人百分之八十的母系基因來自當地土著,而且這些土著的來源各不相同。「父語」是漢語,「母語」是土著語,一代一代下來不走樣才怪。
所以簡單來說,廣東話,閩南話,客家話就是漢語與當地土著語言的混合語。所以才「與眾不同」,就這樣。
這只是一種心理層面優越感和歧視,更重要是一種爭正統手段。
此類行為在歷史長河中出現過許多次了。
鳥語、音正、押韻,是不是邏輯都很相似。
粵語優越論?嶺南話在古代也是出了名的難聽難明白好吧(只是個吐槽,我其實也不了解古嶺南話跟現代粵語有什麼關係,不撕,謝謝。)
用長沙話念挺押韻的
福蘭人,用我們老家鄉下土話念古詩,比粵語押韻的更多。
推薦閱讀:
※崑曲為什麼會用普通話進行念白和演唱?不應該是吳語嗎?
※老國音的詳解?
※CCTV為什麼不給普通話配字幕?
※從雅言到普通話,官話發音到底經過了幾次轉變?
※普通話為母語的大部分人需要看國內影視綜藝的中文字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