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所謂的:去外面看看,外面到底在哪裡??

見識世面,去哪裡見識??


不用走遠,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就算是外面了。


首先要你是一個愛思考愛觀察的人。其次獨自去,不在於去哪兒在於去那些能夠引發你思考的地方。在哪兒看到的一句話:不要學別人去旅行,不愛思考的人去旅行絕不會有大徹大悟,除了一身疲憊別無其他。
我想你說的外面大概是旅行之類的吧。

回來補充:也是在知乎上看到的,忘記是誰說的了。如果看外面是旅行,結伴而行之旅大都是換個場景的養成遊戲,這還得夥伴是合得來的。好多人打著旅行的幌子,其實只是換一個地方吃東西而已。你不是行者,而是吃貨。

不要裝模作樣學別人騎車,或者旅行,從一個城市穿到另一個城市,試圖在旅途中體會人生真諦。大部分人感受到的只是疲憊和滿身的爛泥,不會有頓悟。就如同讀書,同一本書,他們滿懷希望地讀,大部分人只能看懂簡單熟悉的道理。能從旅行中獲益的人本身在生活中必然是善良的,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深情關注,同時努力捕捉世界的影像。這些能從中收益的人是心靈的藝術家,敏感而含蓄,大膽而細緻,他們從旅行的磨合中提煉養份。
(以上一段也是別人觀點整理而得。)

我不能很好地讓你感受看外面是什麼樣一種體驗,因為每個人體驗生活的能力不一樣,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樣。

舉個例子:我經常去樓下一懷化粗粉店吃拌粉,因為那個拌粉非常實惠好吃,辣椒是老闆特製,老闆人也很和藹。然而前段時間我在一個非節假日去光顧的時候門卻是關著的,我走近一看上面貼著一張A4紙上書:「有點累,休息幾天」。在別人看來可能覺得沒有什麼,在我看來驚為天人!
一張紙,就那麼幾個字,沒有標點,沒有商業的味道(答主在深圳),也沒有總千篇一律休業的格式,一點也不書面,更不註明何時再開張。多麼洒脫率真的店家啊!我彷彿看見店家忙完一天,把最後一隻滴著水滴的碗放進櫥櫃,坐在那用胸前的圍巾擦拭著還帶著油膩的手憨實又略扭捏地對我笑了笑說:錢是賺不完的,休息幾天,別太累。

(不好意思有抬高自己之嫌…哈哈哈…)


《在山的那邊》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邊是什麼呢?
媽媽給我說過:海
哦,山那邊是海嗎?
於是,懷著一種隱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終於爬上了那個山頂
可是,我卻幾乎是哭著回來了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在山的那邊,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沒想到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
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過
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
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
在山的那邊,是海嗎?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
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
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
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
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去人多的地方見世面,去人少的地方看風景。


特別想回答這個問題。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地方,一省等於一國。從北方風雪,到南方炎陽,從蒙古草原,到四川盆地,從一馬平川的平原與農田,到縱橫阡陌的河流與舟楫,中國的地貌同樣千差萬別。這樣遼闊的幅員和變化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和風俗。

外面的世界是相對於你現在的世界而存在的。什麼是你現在的世界?就是你現在生活的文化圈子。比如你是一個廣東人,可能你就生活在閩粵文化里,那麼巴蜀文化,海派文化,衚衕文化對你來說就是外面的世界。

說到底,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就是跳出你所在的文化圈子,去不同的文化氛圍里去感受。你就會知道,一個地域的人們的性格,此地的風俗跟環境有多麼巨大的關係;你就會知道,哦,原來有人是這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這幾年經常有人嚷嚷,想要環遊世界,不知道他們最後是否有這個勇氣去做。我覺得作為一個中國人,你首先應該試著去看看自己的祖國。


前些時間逃課出國玩了一趟
學生而已,所以是窮游。
見識了不一樣的世界,認識了不一樣的朋友,了解了不一樣的風俗。發現世界上與你同齡的人的命運竟是如此的不同。
同樣,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理想與目標。
所謂出去走走,或多或少會有所感悟吧。
窮遊了一趟馬爾地夫,終於感受到了世界上竟有如此令人沉醉的地方,以至回來幾天做夢仍是那番景象。


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吧。
那裡可能有自己渴望的生活方式,渴望的工作節奏,渴望的愛情故事。。。
但這只是自己思考的東西,我們在現實中所得到的卻是我們感受的集合。
所以我覺得所謂的見見世面大概是想尋找一種與自己腦海中一種美好的預期共振的感覺。
我之前也有過類似的想法,以為到了那個地方就可能得到某種激勵性的正面的感覺,其實外在的只不過是我們內心的一種映射,我們真正需要的可能僅僅是更加關注自己的內心,更加關注生活的細節 ,放下執著, 活在當下。


外面就是讓你內心一瞬間或平靜、或震撼、或幸福感爆棚的地方。


陌生的地方和領域。


重新來看這個問題。
狹義上來說。我覺得是從小城市生活到大城市生活,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1、我老家是福建的一個島上,大學之前沒有獨立在外生活過。雖然大學還在省內,但是感覺大學讓我變得不一樣,所以很多人考試考不好不想讀大學,我覺得不對。大學不只是一紙文憑的差別,還有你能遇到的人和事。

這已經算到外面看看了。

2、畢業後回到離家最近的大城市工作,雖然沒有一線城市那麼繁華,但是也是在快速發展的城市。以前小鎮上買鞋子沒有耐克阿迪,兩百多的鴻星爾克感覺也挺貴的。以前吃飯人均一般50多就很不錯了,這兒吃飯動不動人均一百多。

外面的消費觀不一樣。

0、畢業後工作了一年,經常看到朋友圈有人曬去哪裡哪裡玩,這個就是去外面看看?我覺得不是。

真正的感覺應該是,去外面看過了,依然初心不變,不人云亦云,追隨本心。
最後覺得還是老家最好,因為有情。


就是你用的交通工具走24小時回不到出發點的地方


跟隨自己的內心,凡到一處,有哪怕是一丁點跟之前不一樣的想法,就算是外面,算是成長。


生活在別處


不要在固守的塵埃里長睡不醒


子宮外面


推薦閱讀:

我就是戀愛菜鳥,他是男神級別,我們走過一段,可是我們沒在一起,重點是我很想愛他,怎麼辦?
怎麼讓一個男孩成為一個男人?
30歲左右的你,現在是什麼狀態?
如何用一句話說明自己長大了?
學特長難道只是為表演為了有面子嗎?

TAG:旅行 | 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