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最近幾年類似《黑客帝國》、《指環王》、諾蘭《蝙蝠俠》三部曲的有深度的商業電影越來越少了?
電影產業在邁向過度商業化的同時還會有新意么?
為了回答題主的問題,我認真統計了1990-2016年歷年北美票房前十作品(總計270部)的豆瓣評分與類型分布情況。(如下表)
下圖是歷年票房前十電影的均分走勢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每年的評分均穩定在7-8分之間,多數集中在7.5分左右。但走勢呈現階段性波動,1992-1994年和2006-2010年之間總體呈上升趨勢,1990-1992年、2003-2006年和2010-2016年總體呈下降趨勢,只有1994-2003年之間呈劇烈波動趨勢,既有極高分,也有極低分。
下圖是歷年票房前十電影里的最高分電影走勢圖,可以看到最高值集中在1993-1994年、1997年、2003年和2008-2010年附近,最低值在1992、2005和2013年這三個年份附近。
下圖是歷年票房前十電影里的最低分走勢圖,可以看到,大多數年份最低分都集中在6.5分附近,峰值出現在1993、1994、1997和2003-2004年,且總體呈下降趨勢。
結合以上三個圖我總結出:
1.1990-2016年的商業電影質量並無較大差距,但質量有階段性波動,1992-1994年和2006-2010年之間電影質量明顯在上升,1990-1992、2003-2006年和2010-2016年電影質量明顯在下滑,1994-2003年之間電影質量劇烈波動。
2.1994年、1997年、2003年和2010年是電影質量大年 。
3.2012年之前爛片不爛,頂多平庸,還都處於6.5分水平,2012年之後爛片就一泄千里,總體向及格線以下發展。
再來看一下1990-2016商業電影類型的發展狀況
下圖是歷年票房前十電影類型分布與趨勢圖,其中藍線為非視覺刺激類型(劇情/喜劇/愛情/驚悚)
,紅線為視覺刺激類型(恐怖/幻想/動作/動畫)。
下圖是歷年票房前十電影中系列作品數量分布與趨勢圖,其中藍線為非系列作品,紅線為系列作品,灰線為超級英雄電影。
為什麼最近幾年好看的電影越來越少了呢?
回答是近幾年處於電影質量下行周期。
電影質量是有周期性波動的,這個周期其實和商業類型片模式轉變有關。
1994年之前商業大片主要以低成本的劇情、喜劇、愛情、驚悚片和中成本的動作冒險片為主。
1995年由於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開始進入互聯網時代,愛情片開始減少,動畫電影開始增多。
1997年開始中成本動作冒險片開始減少,高成本科幻/奇幻大片開始增多。
2000年由於CGI技術的成熟,開始進入大片時代,低成本愛情、驚悚電影基本消失,劇情片和喜劇也開始減少,大量商業電影集中到高成本科幻、奇幻大片,動作冒險片開始向高成本科幻/奇幻動作靠攏,高成本動畫增多,超級英雄電影出現。且此時系列作品開始增多了,非系列作品數量開始下滑。
2003年開始進入系列大片時代,原創劇情電影急劇減少,商業大片進一步向高成本科幻、奇幻、動作、動畫集中,超級英雄電影開始增多。系列作品已經佔據主導位置,非系列作品進一步減少。
2006年開始進入低成本商業片基本消失,高成本大片佔據主導位置,電影類型進一步收窄,系列超級英雄電影逐步增多。
2010年3D技術開始風靡,移動互聯網開始發展,高成本大片開始分化,合家歡科幻、奇幻、動畫開始佔據主導,高概念超級英雄宇宙開始出現。商業大片基本等同於系列電影。
2013年開始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超級英雄電影遍地開花,佔據主導,合家歡動畫更加強勢,電影宇宙開始取代單打獨鬥的系列電影。
可以看到商業片類型的轉向的年份都處於電影質量的極值年份。當一種類型開始出現時會因為為商業片帶來了新氣象而開始流行,而該類型也因為新鮮而受到觀眾喜愛,而當該類型開始主導,電影同質化嚴重,觀眾就開始疲勞,口碑開始下滑,當下滑到極值時,新的商業電影類型已經開始醞釀了。
同樣可以看到,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商業電影逐步等同於大場面高成本的大片,為了收回成本,商業電影不得不考慮更多的人群,因而電影類型越來越單一,故事情節越來越簡單,風格越來越靠近合家歡。
而題主所說的《黑客帝國》、《指環王》、《黑暗騎士》等電影好看,而如今商業電影不好看。
一是因為這幾部本身質量就極高,屬於該年度評分最高的電影,例如:《黑客帝國1》是1999年的評分並列第一高達8.8分(另一部是《第六感》),《指環王》系列是2001-2003連續三年評分第一,《俠影之謎》與《星戰前傳3》並列2005年的第一,《黑暗騎士》和《黑暗騎士崛起》分別是2008年和2012年的第一。
二是題主所說的這三個系列都剛好處於商業片類型變革的年代,剛好引領了商業片新風潮,開創了商業電影新類型,因此讓人眼前一亮,難以忘懷。而現在正好處於上一個變革期已經過去下一個變革期還未到來的超級英雄宇宙類型電影成熟期,難免電影類型單一,電影同質化嚴重,以前會有《與狼共舞》、《辛德勒的名單》、《阿甘正傳》這樣的劇情片取得票房成功,也有《修女也瘋狂》、《變相怪傑》、《王牌天神》這樣的喜劇片,更有《沉默的羔羊》、《七宗罪》、《第六感》這樣的驚悚片,而現在會取得票房佳績大多是科幻動作片、奇幻動作片、科幻冒險片、奇幻冒險片、動畫片、超級英雄電影等等。
三是觀眾口味的變化,從劇情驚悚到喜劇動作,從科幻大片到系列大片,從英雄到反英雄,商業電影的類型不斷在變,觀眾的口味也在變,也許現在的商業電影已經不適合像題主一樣口味的人了。
至於過度商業化的電影產業還會有新意么?我持樂觀態度。我覺得下一個變革期已經在路上了,在經歷了許多故事簡單的合家歡的電影的轟炸之後,一些或有趣或粗暴的限制級商業片開始出現,並取得了良好的成績。而除了題主所說的那三個系列,以下商業片同樣值得關注 。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看幾組數字,《黑客帝國1》,6300萬美元。《指環王1》,9300萬美元,《蝙蝠俠:俠影之謎》,1.35億美元。
這是他們的製作投資。
這幾個數字說明了什麼呢?這種投資體量的電影,是可以倚靠北美本土票房,實現成本回收的。這在創作上,就有了適當任性的可能。這種任性反射到電影文化上,就是遵守好萊塢敘事規則之下,作者性獲得了張揚的機會。
《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2.5億美金。《美國隊長3:內戰》,2.5億美金。《變形金剛5:最後的騎士》,2.6億美金。《加勒比海盜5》,在3億元美金上下。
這也是它們的製作投資。
電影投資額度不斷上升,帶來的最大的壓迫就是,僅僅靠出品方一個國家或地區,根本無法實現其成本營收,那麼海外市場,變得非常重要了。
而海外市場意味著不同的文化壁壘,不同的語言需求。
要全世界的觀眾都儘可能地無障礙理解電影,那麼扁平化就成為必然的手段。儘可能講述一個傻白甜的故事,儘可能地採用複雜的技術手段,成為一個潛規則。
這世界上,動作和視覺,是最能穿越文化障礙的,所以,全世界都開始流行無腦而花哨的視覺大片。
有個性的大片,存在一絲可能的風險,而被扼殺在萌芽階段。畢竟,資本到了一定規模,對安全係數的要求,會發生幾何量級的變化。
這不是電影原創力在衰竭,而是電影資本強勢的必然結果。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互聯網普及,任何創意的火星,都不再神秘。在沒有完善成型之前,就會被類似於知乎這種網站上的各路高手圍剿。結果就是,越來越難允許,那個不錯的概念,有慢慢雕琢的時間和空間了。
其實準確地說,應該問:「為什麼現在的商業大片很難達到指環王或者黑客帝國曾經達到的高度?」(藝術電影一直有另外一套鑒賞標準,很難一起討論和比較。)
這個觀察我覺得還是相對準確的。近幾年唯一能稱得上系列史詩的商業片可能只有還未完成的異形前傳三部曲以及作為電視劇的的西部世界了。(雖然並不看好西部世界未來還有什麼可以進一步挖掘的東西。冰與火之歌也在獵奇和倫理劇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可能只是巧合,這幾部我認為最頂尖的商業片都把目光投向了一個同樣的問題:造物者與其所造物的關係問題。(我想看過的人都應該理解我的意思。)這是新世紀以來人類頭腦里揮之不去的焦慮:異化的問題,對造物主與被造物的新思考(主要針對一神教群體),世界的第一推動問題:都是既有商業噱頭又有哲學思考的話題。自洽地回答這些最形而上的問題的電影必然能在一般的商業電影里鶴立雞群。
同理為什麼我覺得黑暗騎士三部曲,鋼鐵俠第一部,美隊前兩部,金剛狼,以及bvs也不錯,也是因為這些電影或多或少觸及了關於自我認知,人類交往,以及對正義的思考。這些片子都是一批最聰明的人給大眾寫的黑暗童話故事,在不經意間觸及一些殘酷的現實,但往往又以爆炸特效和R級鏡頭這樣的低等刺激草草收場。
好電影給我們的思考越多,我們就越容易懷疑現實世界的運行邏輯,進而引發人的自我審視,引發懷疑。而這個時代的商業邏輯,其實是厭惡這種思考的,它更喜歡數億萬計的不加審視的人生。這樣一來,批量複製的文化工業就更容易大規模生產和灌輸到每一個人的腦袋裡,進而佔據著每個人本來就少的可憐的閑暇時間,還有可能經過父母的教育而進行代際傳承。就像有的答主所指出的那樣,現在的巨額投資和全球票房局面,使得複雜的探討變得越來越不可能。
1. 如果把「好看」的標準定為在《黑客帝國》《指環王》系列的話,確實近幾年這樣級別的電影確實少了,尤其是這種三部曲形式的。但是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其實只有《黑暗騎士》也許能夠得上寫進影史,其他兩部以及作為一整個三部曲和《黑客帝國》《指環王》根本無法比美。但是我覺得這不是「這幾年」才沒有這樣好看的電影,而是縱觀整個電影史,這樣級別的電影也是十分難得的。偉大的電影從來不是按照某種模式能每年都產生的,太多的天時地利人和因素制約,或者乾脆說就是老天給的也不為過。以哲學為核心(黑客帝國)和以文學巨著改編(指環王)包裹當時最強電影工業技術造出了這兩個三部曲怪物,每10年甚至20年能出一個就很不錯了。
2. 即使不是這種三部曲,看看近兩年奧斯卡最佳電影的名單,能進IMDB250的確實屈指可數。《La La Land》這樣的也能被所有人吹上天也是夠了。。。
3. 但是!近幾年出現了很多其他的大怪物,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屬性,美劇。
《權力的遊戲》就是當代的《指環王》啊!同樣是文學改編,加之最強電影技術,而且因為篇幅的優勢,在內容的複雜程度上《權力的遊戲》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二者原著究竟是不是一個級別先不做討論)
你看沃卓斯基兄弟/兄妹/姐妹不是又鼓搗了一個《超感獵殺》么,也是哲學特效玩得飛起,但是因為製作經費實在太高,投資方無法回本,只能砍了。
不考慮特效,只講純文本和拍攝技法,美劇神作近兩年也是超級高高高產,《廣告狂人》《絕命毒師》《風騷律師》《真探》《國土安全》《紙牌屋》《冰血暴》《西部世界》……都說好的電影編劇這兩年都去寫電視劇了,好像真的不假。不僅是編劇,以前電影大咖是不演電視劇的,現在幾乎都跑去演了。導演也是一樣,大衛芬奇,科恩兄弟,貌似伍迪艾倫也給亞馬遜導了個短的劇集。
4. 由於美國電視劇付費觀看的習慣,以及邊播邊拍的製作方式,美劇在題材和內容上更容易做到強烈的風格化,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只拍給喜歡我這種風格的人看」,而不用考慮所有的受眾。這對電影人來說在創作上的自由度更高了。
而電影,尤其是大製作的ip電影,如同其他答主提到的,需要考慮全球觀眾,在敘事文本上只能扁平化,簡單化,自然沒有《指環王》《黑客帝國1》的厚重感。
5. 但是話說回來,好看的電影還是不少的,不要光拘泥於好萊塢嘛,要放眼全球,開發一下口味。如果不挑這種大製作的,(相對)小成本的電影有很多都很有趣。國內的《心迷宮》《路邊野餐》《驢得水》什麼的都還不錯啊。
這個問題很難簡單說明白,我大致回答一下。
你說的三部電影不是一個年代哈,我們分開說,《黑客帝國》三部曲與《指環王》三部曲都是千禧年前後的作品,這兩年美國發生的最大的一件事情是911,而這件事的影響力則是世界範圍的。而在這個節點,許多人開始反思文化本身,信仰本身,甚至是文明本身,而對這樣的主題探討的電影極大的獲得了大家的討論(注意我說的是討論而不是認可,雖然《黑客帝國》第一部產自1999,但是真正對這個系列的深層探討反而是二三部都出現之後),這個時間節點,人們對於現實更是無法接受,所以精神訴求都開始從「虛無」中尋找自我的訴求,那個時代火起來的不只是《黑客帝國》三部曲與《指環王》三部曲,《哈利波特》系列也是從那個時代開始,《X戰警》、《蜘蛛俠》三部曲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即便拋開這些商業電影,許多優秀的藝術電影也是蜂擁而至。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而《黑暗騎士》三部曲則是一個起承轉合,《俠影之謎》誕生於2005年,其實這個時候超英漫畫電影剛剛開始走上坡路,人們對於科幻魔幻主題的電影的欣賞也冷卻了一下熱情,《黑暗騎士》三部曲的降臨則恰好補充了這個節點。
再往後,另外一件大事發生了,嚴格意義上,這件事情早就發生了,只是在10年之後其負面影響才漸漸升級,即互聯網社交平台的蜂擁而至,在美國就是以推特、臉書等為代表的平台,在國內,論壇、人人網、微博、微信等等產品不斷更新迭代。
互聯網社交平台的興盛對於「言論自由」這件事來講固然是好事。以前沒有太多機會發表個人觀點的人也都開始在網上扯東扯西,與此同時,其負面影響也越加明顯。就是電影鑒賞這個東西,其實是需要一些門檻的,這一點,已故的偉大影評人羅傑·艾伯特也提到過,許多大導演也多次在公開的採訪場合提到過。但是互聯網社交平台的興起,讓這個門檻一下子降低了好大一個門檻。
電影品鑒一下子就變成了「電影消費」,而消費與「品鑒」的差異我不說你也猜得到,前者需要花很大的心思與時間在上面,後者則成了「短期毒品」一樣,它或許會帶來精神上的短期興奮,但是興奮之後,你還能記得啥?
其他的我就不說了,漫威從08年到現在搞了多少電影了,能記住細節的你挑挑有幾部?迪士尼搞動畫片的真人版有多少部了,你能記住細節的有幾個?環球也是如此。
這是電影市場最好的年代,卻是電影藝術最差的年代,你看看還有誰家敢輕易搞原創電影,全都在搞系列,搞續集。這樣的電影多數爆米花一下還是不錯的,但是要思考其意義,就別逗了。
你說人們都可以在手機上看電影了,電影這種為大銀幕誕生的藝術,全都被社交平台毀得不成樣子了,我忘了哪個導演說的了,他對於在手機平板上看電影的人嗤之以鼻。我自己也是如此,電影的那種巨大的構圖、運鏡、色彩帶來的故事感,那種真實的光影帶來的品質,是完全無法從手機、平板上看出來的。
所以你看看,多數的電影拍的都跟電視劇構圖差不多,因為大小看上去沒區別嘛(是的,我就是在說漫威電影)。大衛·林奇這個一屆電影大師發誓再也不拍長片,告別了電影圈,這是何等的絕望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而更加可悲的是,當那些真正的電影大師用心做電影時,卻不被這些新一代拿電影當快消品的觀眾所接受,被扣上了一部部爛片的帽子,比如說雷德利·斯科特拍攝的《法老與眾神》,比如說扎克·施耐德的《mos》與《bvs》(我知道這也是系列電影,但是其意義不一樣,而且我最擔心的事兒也已經在華納發生了)。而一些倚老賣老的大導演也不敢再創新,也開始拍起了爛片。
更有甚者覺得,你們這些老導演都老了,要跟上時代的步伐,現代的年輕人不喜歡你們那套了,你們應該追隨現代年輕人喜歡的東西,結果呢,結果就是最後題主出來問,為什麼這個時代的好電影那麼少了?!
爛片橫行,而多數觀眾又不覺得爛,但是又無法激發其內心深處的思考;好片被埋沒,然後又吐槽這個時代產不出好電影。
藝術家多數不是跟不上步伐,藝術家多數是不想被這個快速的步伐領錯了方向!!!
你說這是藝術家不行了?我還想說是觀眾不行了!不過最後發現,這是時代的悲劇,好像無法避免。
奧斯卡、戛納等已經連續經歷了多少個小年了,近些年選出來的最好的電影都沒法跟十幾年前被pass掉的電影相比,《愛樂之城》這種中規中矩的電影都能在奧斯卡風光,《國王的演講》這樣的資質平平電影也能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我心裡真是一萬個草泥馬飛奔而過。
哎呀,不說了,一說一把老淚。
推薦幾個我近些年喜歡的作品吧。
1、岡薩雷斯的《鳥人》與《荒野獵人》;
2、去年的大熱影片《托尼·厄德曼》;
3、雷德利的《法老與眾神》、《普羅米修斯》、《異形·契約》;
4、扎克·施耐德的《mos》與《bvs》,尤其是《bvs》,真有可能成為這個時代的絕唱;
5、大衛·芬奇的《社交網路》;
6、科恩兄弟的《老無所依》與《醉鄉民謠》;
7、沃卓斯基的《雲圖》;
8、尼古拉斯·雷弗恩的《亡命駕駛》;
9、薩姆·門德斯的《天幕殺機》(或許是有史以來最好的007電影);
10、至於一些歐洲的電影,我就不列舉了,其一我看的也不多,其二也更加冷門。
分割線———————
評論區真是敢空口說大話了,漫威的電影細節你能記住每一部?什麼叫細節?
1、故事的敘事結構;
2、背景樂與人物動機的聯合;
3、人物設計的原始靈感以及在電影里如何發揮出來?
4、色彩的運用以及如何將色彩與故事框架聯合;
5、電影本身帶來的深層啟發……
6、其他細節上的考量等等……
您對您喜歡的東西都不甚了解,我指出問題了您就給我扣帽子說我腦殘粉?我上面可是誇了《X戰警》與托比版《蜘蛛俠》的,您確信你知道自己在維護什麼嗎?
你要是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我也就服了!
另外,說我捧DC踩漫威的,拜託,電影的世界這麼大,我對電影的了解程度與觀賞範圍也大得很,您要是對我下面舉例的那幾個導演都知道個123,您再說我捧DC踩漫威也不遲,關於薩姆·門德斯(《美國麗人》、《革命之路》導演),我就能說三天,您確信您知道我在說啥嗎?我可不是沒了DC就活不了的,有了漫威就非得自殺的那種,只是碰巧DC拍了兩部我喜歡的,碰巧漫威拍了幾部我不喜歡的,碰巧那麼多人都喜歡拿兩家對比,我也用同樣的形式展示而已。我也不需要掩飾什麼,做人那麼累幹啥?
在你著急給別人扣帽子,給自己加戲的時候,您考慮一下您究竟喜歡的是什麼吧?
另外,是的我是罵人了,沒什麼好隱藏的,我也沒覺得罵人有道理了,但是我不會道歉,你知道什麼叫氣死人不償命嗎?對方各種用語明嘲暗諷,我今天就心情不好了,但是換作下次我還罵!實在不行就被禁言唄。下面正面來討論的我都一個個正經回復了,你說話陰陽怪氣的也就別怪我用同樣的方式懟回去。
謝邀。
題主,你所說的問題,其實就是我在下面這個回答里說過的( 如何看待「世界電影史不會給漫威留位置」的言論?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616306/answer/167054653)
「行貨性質的商業片」,與「非一般的商業片」之間的區別。
所謂的「非一般的商業片」,其中一部分是「偽裝成商業片的藝術片」,還有一部分是在追求藝術的同時,沒有放棄票房追求,並獲得了萬千影迷的認可的,一個時代的精品。
(下面,把其中部分內容拿出來,再貼一遍)
商業片是出於商業的目的,以獲取利潤為第一準繩,針對特定目標觀影人群,經過嚴格策劃、經費安排和流程式控制制,製造出來的作為「商品」的電影。
就跟我們吃的洋快餐,或者從商場買到的成衣一樣,工業化和標準化是它的特色。
商業片的最高目標是賺大錢,最低要求是不賠錢。
所以,每一部商業片在製作的時候都會小心翼翼,不敢逾矩,拿那些已經試驗過成百上千次的結構、橋段、手法來製作是最安全的,所以它們往往會不敢創新。
最多是爭取成為「第二個說漂亮姑娘像花的人才」,更可能淪為「第三說漂亮姑娘像花的庸才」和「第四個說漂亮姑娘像花的蠢材」,而不會去做「第一個說漂亮姑娘像花」的天才。
像很多人喜歡的漫威的片子,其實就是最標準的「商業片行貨」。
--------------------------------------------
無論是在美國還是中國,有誠意的商業片都受到了普遍歡迎。
可能有人要問了,既然好萊塢有那麼多又賺錢又優秀的商業片,還要文藝片和小眾片這種不賺錢的門類幹嘛?
為啥不把所有的金錢、力氣、明星都堆到商業片上去?
原因很簡單:好萊塢聰明啊!人家要的不止是發展,還是可持續發展。
商業片既然以利潤為第一驅動力,當然就會集體犯一些很愚蠢的錯誤。比如,遇到一個熱門題材的時候一擁而上,哪種橋段和結構好就拚命一用再用,一些非常有才華但不那麼商業的電影人沒有出頭機會……長此以往,這是會自己把自己搞死的。
------------------------------------------------
離我們很近的香港電影,就犯過這一類的錯誤。
N部「黃飛鴻」,N部「葉問」:正是因為香港電影絕大多數都是商業片,經常某類電影紅火了,就玩命拍,拍到觀眾再也不想看為止。
所以,當類型豐富、常有創新、海納百川的好萊塢電影,挾升級換代的特效之威大舉進攻之際,就把香港電影給壓死了。(具體情況請看我的帖子:怎樣評價徐克在武俠電影中的特效應用? - 知乎
而好萊塢電影的不斷創新是怎麼來的呢?答案是,文藝片和小眾實驗片。
很多電影類型,或者橋段、手法、結構,都是在這些片子里首次出現,完成了對觀眾的「培訓」,並被商業電影借用;
很多優秀的導演,都是在這些片子里成長起來,然後過檔到商業片領域,拍出了思想性與藝術性兼具、票房與口碑齊爆的商業片的(比如很多人最愛的諾蘭和彼得傑克遜);
很多新人演員,也是在這些片子里嶄露才華,要麼後來主演商業大製作成為巨星(比如德普和克里斯蒂安·貝爾),要麼一輩子堅守初心成為老戲骨( 比如丹尼爾·戴-劉易斯)。
非商業片成為了好萊塢廣袤的腹地,幫助浮躁的商業片領域不至迷失,奔騰向前。
-----------------------------------------------------------------
在好萊塢,文藝片和商業片如兩川併流,有著不同的製作、發行和回本機制。
商業片大部分在普通院線上映,賺的錢是票房、電影周邊產品、商業植入、影碟售賣和電視台播出授權。要求是絕對不能虧錢,能多賺點就多賺點,為此可以放棄藝術追求。
(少部分,比如專門模仿當紅大片的低成本商業爛片《環大西洋》、《變形機體》 則專供影碟市場。)
文藝片走的是藝術院線。製作和發行成本跟票房收入比起來,通常都是虧的。
主要靠影碟市場和電視台播出回本;以及,賭100部文藝片中,可能有一部會大爆,不但能覆蓋其他片子的虧損,還能小小賺一點;要是能夠刷個獎的話,就會有很多觀眾為了名氣進電影院,還可以到國外去賺票房。
要求是,虧點錢沒關係,但一定要有自己的東西。例如今年拿了奧斯卡最佳男主的《海邊的曼徹斯特》。
很多片商還會針對奧斯卡的喜好來做「特供」片子,比如缺爺的那部講圖靈的片子《模仿遊戲》就是這樣,還有之前的《國王的演講》、《戀愛中的莎士比亞》等等等等,以及今年獲奧斯卡最佳電影的《月光男孩》。這種片子就更加不會像商業片那樣去討好觀眾了。
這是一個成熟的電影市場才會有的區分,讓大家都能夠有機會出頭。
-----------------------------------------------
接下來,講講電影神作,是怎樣突破商業片的一般只做規律的。
舉例:《盜夢空間》,這部有著大特效、大明星和高票房的電影,其實是導演諾蘭拍的一部情懷片。
知乎眾都是懂商業的人。
那麼,假如你要生產一樣商品,售價1000萬,有99%的機率能賣掉;售價5000萬,有40%的機率能賣掉;售價1個億,有1%的機率能賣掉。
假如是一個商人來選,最佳選擇當然是,儘可能壓低成本。
要是壓到900萬,有99%的機率賺100萬;壓倒500萬,有99%的機率賺500萬;壓到100萬,有99%的機率賺900萬,甚至再降點價,就一點風險都沒有了嘛!之後多賣出來錢,全都是純利潤。
所以,在商業電影的生產領域,成本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學問。對於好萊塢的各大電影公司來說,每部電影都是要反覆核算的一樁生意,嚴防超支。
《盜夢空間》如果想要壓成本,其實也挺容易的。
比如,雪地的場景,為什麼一定要出國去拍呢?在國內找個滑雪場拍拍不就好了嘛。
劇組動用飛機,送道具、設備和演職人員遠赴加拿大、英格蘭、法國、摩洛哥、日本,這簡直就是敗家啊。
演員用那麼貴幹嘛?
除了萊昂納多要為了票房留下來以外,其他角色幹嘛要用瑪麗昂·歌蒂亞、邁克爾·凱恩、湯姆·貝倫傑、皮特·波斯爾思韋特和渡邊謙這類拿過奧斯卡獎(或提名)的巨星?
用便宜點的,片酬至少可以省一大塊。
特效鏡頭做500個幹嘛?
要是只在重要場面使用特效,不容易發現的地方就偷工減料,幾千萬不就省出來了?
其中,花得最奢侈的一筆錢,還屬服裝設計。
所有演員穿的都是現代裝,就算讓他們自帶衣服都不一定不好看,居然請來了獲過奧斯卡提名的服裝設計師傑弗里·科蘭德(Jeffrey Kurland) 為演員設計隨著不同夢境的變化而變化 的衣服……
-----------------------------------------
最關鍵的是,燒了那麼多錢以後,這部片子居然是有觀影的智商下限的啊!
諾蘭導演,你知道自己這麼做,是會把絕大多數的觀眾攔在電影院外面的嗎?
曲高和寡的後果,體現在票房上往往是大虧特虧。
所以,絕大多數「燒錢」大片的主線劇情,都會儘可能簡單,讓所有觀眾都能看懂。
(用國內的例子來打個比方,為什麼同樣是鮮肉如雲,郭敬明的《小時代》每一部票房都很高,《爵跡》卻那麼低?
因為郭導不小心把《爵跡》的觀影智商下限給提高了點。
很多從《小時代》一路走來的死忠粉絲都覺得,這部片子不好懂,看起來太累,燒腦!)
-------------------------------------------------------------
你說,諾蘭導演是犯了跟郭敬明一樣的錯誤,把觀眾的理解能力想得太高了嗎?
當然不是。人家就是想花那麼多錢,實現自己心裡的一個夢,拍出一部符合自己內心標準的好電影。他才不CARE是不是一定能賺大錢呢!
(我在《盜夢空間》上映時,看過一些相關資料:
因為諾蘭拍的商業大作「蝙蝠俠系列」賺了很多錢,所以他可以任性,拍一些自己想拍的片子。華納公司願意給他投資點錢,回報方面,能保本就行,甚至是別虧太多就行。
所以,《盜夢空間》本來是一個低成本的小眾片,但諾蘭在拍攝中,不小心成本超了太多,達到了1.6億美元(這片子要不是諾蘭拍的,估計中途發現快要超支的時候就咔嚓掉了。因為是諾蘭這樣下金蛋的雞。公司才會捧著他,讓著他,由他想怎麼花怎麼花,預算也是一次又一次又一次的增加。)這時候,如果按照原先的宣發力度,肯定是要賠錢的。
因為片子質量不錯,華納公司不得不把它當作商業大片來放手一搏, 看有沒有回本的可能性?
所以,在宣發上,《盜夢空間》也不是走傳統的路線,而是利用互聯網進行病毒營銷。說好聽點,這是宣發人員的智慧的體現:說難聽點,還不是因為沒錢了嘛。)
---------------------------------------------------
由於病毒式營銷的成功,《盜夢空間》造成了極大的話題聲浪,甚至成為了「智商測試」——
智商高的人當然要去電影院,證明一下自己的智商高;
而智商不夠高的人,也不敢不去電影院,以免暴露自己的智商低;
即使是看不懂的人,也要誇一句「神片」;
所有人都在討論裡面到底有幾層夢境,最後的陀螺到底倒還沒倒,以證明自己真的看懂了……
像這樣,凡事精益求精,差點就大虧特虧的片子,完全就是導演本人的「任性」!
(還有諾蘭的《星際穿越》,很明顯也是這樣的情懷片。因為有《盜夢空間》的成功,公司覺得回本甚至賺一票的可能性很大,給的支持就更多了。)
(這樣間隔拍中規中矩的商業電影和情懷電影的大導演,在國內也有類似的例子——杜琪峰。他拍的兩類不同的片子,最簡單的判斷標準就是,前者里大部分有劉德華,後者沒有。)
----------------------------------------------------------------------------------
《泰坦尼克號》、《阿凡達》也是一樣,導演卡梅隆不是為了商業目的,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為了拍出《阿凡達》,他在拍完《泰坦尼克》之後準備了14年。為了追求完美的3D效果,他耗資1400萬美元與日本索尼公司的研發總部合作開發出他理想中的拍攝設備。
而為了最終能夠拍好《阿凡達》,在此之前還先拍了另外一部3D電影《地心遊記》當作練兵……即便之前的《終結者》大獲成功,在拍《泰坦尼克》的時候,嚴重的超支已經令他在好萊塢失去信任,乃至於他要以「放棄片酬,只拿版稅」才得以獲得更多資金將《泰坦尼克》拍完。《泰坦尼克》大獲成功,才使得卡梅隆有資本有能力拍攝後來的《阿凡達》——並且,耗費了14年時間。
花14年來完成一件作品,這可是比「工匠精神」還「工匠精神」的做法。如果沒有導演個人的堅持的話,這片子能不能拍出來都是問題。
儘管《泰坦尼克號》和《阿凡達》獲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但它們從開拍的第一天起,就不是按照商業片的構架在運作,否則他們不可能呈現如此瑰麗的效果。
(關於《阿凡達》不是出於商業目的拍攝的電影,最簡單的證明是,哪有票房大爆的商業電影不趕緊拍續集的?而《阿凡達2》,影迷已經等了那麼多年了,山寨都出了幾輪了,卻仍然在製作中。)
--------------------------------------------------
《指環王》也是如此,導演彼得傑克遜本身就是《魔戒》這本書的大粉絲,可以說,他這一生都在為這部電影做準備。
這部片子的每一個細節都如此完美,根本就不是按照普通商業電影的標準製作出來的。
1995年,剛拍完《恐怖幽靈》彼得·傑克遜已經小有名氣。他看了1993年斯皮爾伯格拍的《侏羅紀公園》,心想以這種CG技術,完全可以呈現《魔戒》中土世界的效果了!
於是PJ鼓動東家米拉麥克斯公司從索爾·扎恩茲手裡買下了《魔戒》的電影改編權,自己則在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包括概念設計、特效展示等等。
最初他找到了迪士尼,但當時迪士尼的CEO聽說兩部《魔戒》預算高達1.2億美元就打了退堂鼓。前期為彼得·傑克遜投入了1000萬美元的韋恩斯坦兄弟急了,要求PJ在三周內找到買家,當PJ走投無路找到新線的老闆鮑伯·沙耶時,沙耶看到PJ的前期工作後說了一句著名的金句:「《魔戒》原著是三部曲,電影為什麼不拍成三部曲呢?」估計PJ當時親沙耶的心都有了!
於是,一個之前拍過N部電影總票房不足3000萬美元的B級片導演拿到了這個電影史上前所罕見的大製作系列。
不過這可不是僥倖成功,PJ之前的《罪孽天使》就已經得了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他在《群屍玩過界》以及《罪孽天使》等片子中對特效的運用已經極為純熟和具有獨創性——《罪孽天使》中主角凱特·溫斯萊特和泥人共舞的段落非常奇幻美妙,已經具備了《魔戒》中一些場景的雛形。
為了這個系列,彼得光劇本寫作就花了3年!這當中他把每一個細節思慮成熟,在電影開拍前已經畫出整部電影的分鏡頭腳本;像以往那樣,彼得用黏土或雕刻製作出怪物模型,用三維製作出未來的鏡頭運動——換而言之,在還未開拍前,整部電影已經在製作人員眼前成型了。
從1995年到2001年第一部《魔戒》上映,PJ準備了整整六年!沒有這樣熟悉原作及耗費心血做準備的導演,怎能拍出這樣史詩般的奇幻三部曲?
正因為《指環王》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商業電影,所以它甚至獲得了一向不鳥商業電影的奧斯卡官方的青睞:
在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歷史上,除了1957年的《環遊地球八十天》帶了點科幻/奇幻味道以外,從來沒有一部正經的奇幻電影拿過此獎,連提名影片都極少有。
我們看到奧斯卡評委也並非特別青睞《魔戒》系列,前兩部除了幾個技術獎項和一個攝影獎外,居然在重要獎項上一無所獲,直到第三部才補償式的給了十一項大獎——特別是包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最佳原創音樂和最佳原創歌曲!
工業時代的商品都是具有可複製性的,但你換個導演,拍部同樣水準或接近水準的《指環王》試試?
只能說,這些電影是在追求藝術的同時,沒有放棄票房追求並獲得了萬千影迷的認可的,屬於一個時代的精品,好萊塢電影工業的集大成者。
這也是在好萊塢這個慣常最看重商業化的電影王國里,極其反常的,出於對藝術的尊重,給予最優秀的電影人的自由度。
-------------------------------------------------------------------------
以下為本題我的原回答:
--------------------------------------------------------------
首先,我覺得,你覺得「好看的電影越來越少了」,會不會是錯覺?
在音樂領域,經常會有人感嘆:以前的歌怎麼那麼好聽?現在的歌有那麼多垃圾!
但是,「以前的歌」並不是一兩年里的作品,而是幾十年積累下來的。其中那些不好聽的,早就都淘汰掉了。剩下來的,都是經過層層篩選的金曲。
雖然,累積起來,金曲的總數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但你用它們來跟現在的歌相比,似乎不太公平呢?
現在的歌里,有好有差,有金曲,有垃圾。時間會把垃圾篩選掉,剩下值得流傳到後世的那些。
電影也是一樣。
我不知道,你看《黑客帝國》、《指環王》、《蝙蝠俠》是到影院看的,還是在家裡電腦上看的?假如是在電腦上看的,那你可能沒有經歷過像我這樣,整個整個月找不到一部可以進電影院看的片子,然後突然有好片扎堆的時候,周末就在電影院里過……
那些你心目中的神片,可不是同時冒出來的,需要很長很長時間的等待。
那麼,再等一等,也許一兩年能等到一部自己心目中的神片。
這種時候,我通常會二刷以上。
其次,雖然電影人不停在努力,但神片的出現,真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就這幾年的趨勢,有一點讓人鬱悶的就是,外國大片中經常會插入中國演員,以偽裝成合拍片。
假如用的演員靠譜一點還好,可惜以不靠譜的偏多。
尤其是」流量們「,簡直就是攻城掠地,拿下了不少外國商業片的重要位置。
這種時候,就需要我們有一雙慧眼,適時把其中的不靠譜演員屏蔽掉。比如,可以把他們想像成一件道具?
這種時候,你就會覺得,這片子也沒有之前以為的那麼差嘛。甚至肅然起敬,原來是部好片,險些錯過了……
我的其他娛評:
為什麼吳亦凡能火遍地球 通吃三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417428/answer/165425657
為什麼好聲音的梁博沒有火起來?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147221/answer/162110222
如何評價徐克執導的武俠電影的特效應用?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145399/answer/162291180
最近《歡樂頌》里的「小包總」為什麼那麼火?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230864/answer/174666712
2017 年國產片票房這麼差,反映了哪些問題?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486689/answer/176638968
為什麼有些人覺得日本黑幫文身很酷,東北大哥文身很土?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085427/answer/173579396
當年艷照門後阿嬌「很傻很天真」的公關為什麼會徹底失敗?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226249/answer/157461906
影視行業內對小鮮肉愛豆的真實評價是怎樣的?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049839/answer/155598441
娛樂圈有哪些很會投資的明星?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499013/answer/176795121
趙文卓為什麼不紅?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249405/answer/180501869
當網路小說作家是否能成為當下青年的一條出路?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368621/answer/164939274
鹿晗、黃子韜、吳亦凡三人為什麼去韓國學習,中國就沒有學習的地方嗎?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232795/answer/174437286
提名下「猩球崛起」系列
以手機打個比喻吧,當年iPhone出來,不僅迅速終結了諾基亞時代手機多元化設計發展的形式,也使得各大廠商的設計模式迅速統一了設計方向,之後的設計大多是完善內容,框架還是蘋果的;電影也一樣,經過90年代cgi技術的積累發展,商業電影在故事特效兩方面都找到一個平衡和標準,在新的模式技術沒出來前,舊的一套只要能賺錢,就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知道觀眾都厭倦為止。
樓主說的這幾部系列電影,黑客帝國可以說是沃卓斯基姐弟拍的最好的電影,指環王是傑克遜準備了很久同時有經典小說作為原本,而蝙蝠俠三部曲,說實話以三部曲的質量而言是不夠格和上面兩個系列電影相提並論的。
我無意引戰,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可辨,開放性的問題。
經典電影,是一部飽含藝術與故事的結合,情感的豐富和深刻,以及帶有獨特質感的電影。滿足以上任何一點的電影都會讓人回味無窮,如果有多項同時在列,那就可以稱之為經典。
而經典這兩個字,本身是帶有向過去致敬的意味的。
在紙媒盛行的千禧年時代,看電影之類的媒體統治著大多數人對於經典電影的定義,換言之,那時候的經典,既有對舊時代的懷念,也或多或少有著在信息閉塞時期對自接受的新鮮事物的過度讚美。
那麼也就是說,近10年的電影由於時間還不夠久遠,還難以撐得起經典二字,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未來不會經典。
那麼近些年有哪些電影可以在未來稱得上經典?
我個人的看法
普羅米修斯 (有著成為偉大系列的可能性)
疾速追殺2
愛樂之城
社交網路
Get Out
驢得水
Life of Pi
後會無期
經典電影,在我看來,是那些陪伴你成長,帶給你感動,教導你高處不驕傲,低處不氣餒的那些電影。這無關於媒體如何宣傳,外界如何定義。你覺得好,它便可以稱之為經典。
問題前面 @大白 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我就是誰然我很喜歡指環王,但是它其實沒啥深度,好看而已
不同意觀眾背鍋的說法,即便很多觀眾的審美很有問題,畢竟投資立項的時候,觀眾沒有投票,而是資本在操縱這一切。目前的電影市場陷入了一個用視覺轟炸和IP外殼來吸引觀眾進影院的惡性循環,一旦這樣的手段管用,視覺轟炸和IP外殼就會強勢擠壓其他屬性的空間,比如故事,在沒有視覺特效並且很多導演原創劇本的年代,仍然有好作品,因為故事好,情節合理,帶動觀眾的共同情感,而這些在現在都被外在的視覺和IP擠壓了,不好看是必然結果。
首先,明確下話題範圍:商業電影。
答案:包容度的問題。
一旦一部商業電影過於風格化,那麼它得到的評價必然是悲劇的。
現在主流影評對商業片的要求就是觀感不錯,各方面符合約定成俗的「條條框框」。
《神奇女俠》就是很好的例子,電影各個方面權衡得很好,各種元素都有,沒有硬傷,再加上一點政治正確(非貶義),保留了些許DCEU的暗黑風,口碑、票房雙爆。
但你說這部電影很好嗎?也不是很好,當然是還不錯。
再看看今年來全球大爆的電影有哪些:
銀河護衛隊,美女野獸,金剛狼3,金剛,速度與激情,神奇女俠……
它們都不是風格很鮮明的電影,共同特點是具備的商業元素都不缺。
但對於風格鮮明的電影,那麼它在獨樹一幟的地方必然會打破「規矩」。
但對於商業電影的大部分觀眾來說,這種「突破」是令人不舒適的。
看得不舒服,所以它就是一部爛片!
可惜這是一個不好的跡象。
為了求穩,為了賺錢,片商越來越保守,商業片不再敢冒險。
電影的多元性沒有得到鼓勵,越來越趨於統一,觀眾可選擇的越來越少,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update-----------------------------------------------------------
最近有新聞報道稱華納將減少與希望有終極剪輯權的導演合作,這可不是什麼好徵兆。
感謝評論區挑錯字噴我的各位,因為你們的話剛好證明了我的觀點:對不理解的事情不是試著去理解,而是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直接予以否定。
以下為原答案:
這鍋只能觀眾背,如今已經沒有題主說的那些電影誕生的土壤了
像《指環王》沉長的敘事風格,像《黑客帝國》高深莫測雲山霧繞的台詞,像《俠影之謎》穿插敘事和壓抑的氛圍
一句「no fun」,再來一句「我尷尬症都犯了」就能把這些電影搞死我覺得《變形金剛》、漫威系列這樣的片子有一定責任,資本推著製片方拍熱鬧、花哨的爆米花電影,穩賺不賠,而觀眾也覺得雖然不是山珍海味,好歹可以下咽,結果體現在票房上一直都不錯,讓投資方更加喜歡拍這類電影,於是市場上就同質化了。電影一直有大年、小年一說,不是兩年就一個輪迴,往往是好幾年,才能出個兩、三部好片,在奧斯卡這種場合對掐。我覺得是不論製片方還是電影主創,憋個大招都需要時間。
我給你就說說15年到現在我覺得狠好看的電影啊:
- 《頭腦特工隊》
- 《火星救援》
- 《王牌特工》
- 《瘋狂麥克斯:狂怒之路》
- 《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
- 《降臨》
- 《血戰鋼鋸嶺》
-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 《金剛狼3》
- 《亞瑟王:斗獸爭霸》
- 《異形:契約》
(誒,它們的中文譯名好多都蠢蠢的)
不全,想起啥來寫啥,排序跟時間順序略有關係,跟評價無關。也沒有啥高冷文藝的,都是商業片,也就這兩年半的,而且還特么都是美國的,我實在是太狹隘了……誒這樣一列覺得近年的電影們還是很不錯的……
要去看,去好好看,看到喜歡的不要不敢承認,就會發現好作品了。
不能光等著別人告訴你某某片是現象級某某片是經典,任何具體指標都沒法定義好電影,但是對一個人來說好看的電影其實也不需要任何具體指標。
其實還有好多我覺得觀感很好的沒有列進去,因為那些我還沒至於特別愛……比方說《瘋狂動物城》、《星際迷航:超越》、《會計刺客》、《俠盜一號》等等等等
……總之好電影是很多的。
我的點在於,你是可以忽略那些奇怪的不知道誰規定的「經典列表」去喜歡電影的,也是可以喜歡新作品的,也是可以認為新作品比那些「經典」更好的。拜託你多自己看自己判斷,少看點不知道誰規定的排名和不知道誰規定的口碑吧!
好看電影是電影院里看來的,不是看營銷號通稿看來的。
評論里跑來跟我爭辯我提到的某個片子和題主說的某個片子哪個更好,還有非要對我說我喜歡的電影不夠好的,重點太錯了吧?彷彿是指著我的播放列表說你不許聽這首歌【。
而且說實在的,我說的是從2015年到今天我非常喜歡的電影,你哪裡看到我在列我最喜歡的電影前x名了?你哪裡看到我貶低題主提到的這些了?你哪裡看到我說這兩年半里的好電影就是影史前x了???
==================
評論里這些KY們,還需要我再說明白點嗎??
我他媽就是來反「所謂的『公認』可以替代個人判斷」的!
不過這個話題說到此處卻有趣了起來,為什麼魔戒那個時代公認的好片也恰恰是我愛的好片,現在的公認跟我這麼不對盤呢?現在若是出一部《黑客帝國》,它會不會成為「公認的經典」呢?要是不會,這說明了啥呢?
不過這個問題雖然有趣,卻不是很想在此處聊。
此刻還是讓我繼續吐槽這些「你不許把個人的喜歡和『公認的經典』相提並論」的無趣、無想法、無判斷力的跟風者吧【。
===================
還有,BvS就是我最喜歡的電影。你們不喜歡可以,非要跟我來說還一副你比我懂的樣子,對不起,你的喜好沒有對錯,但對這部電影你絕對沒有我懂。
看到一次摺疊,看到三次拉黑。
星球日報 - 知乎專欄
關評論了,因為答主不想在這個問題上花時間了【。
我認為 新版 異形前傳 1-3就很經典
電視劇權力的遊戲也很經典
現在的環境這幾部電影上映了也得被黑子們罵死
很多電影天才都去拍美劇了
其實按我個人的方法 我是覺得認導演就對了 並不會感覺好看的電影越來越少
比如題主舉的《蝙蝠俠三部曲》
諾蘭後面又有《星際穿越》和今年的《敦刻爾克》,或者你找同時期或者前期的《盜夢空間》《致命魔術》《記憶碎片》等都可以
《指環王》導演彼得傑克遜出過《霍比特人三部曲》、《金剛》等
《黑客帝國》導演沃卓斯基兄弟(姐妹?)出過《雲圖》
還有《異形》的導演雷德利斯科特近年拍過同系列的《普羅米修斯》和《異形:契約》,不嫌老還可以回頭找《銀翼殺手》看。
要知道,越好看的電影,它是越有導演個人特色在裡面的。如果一部好電影深受觀眾喜愛,那麼除非導演自己作死大失水準,否則出的新作絕對會帶給觀眾同樣好的體驗。
同樣的,爛片的導演基本上和爛片是綁定上的,避開這類導演就能遠離觀影不好的體驗。
以上。
mad max4
推薦閱讀:
※有什么好看的韩国电影?
※如何看待西遊伏妖篇口碑票房同時遭遇滑鐵盧?
※《七武士》中對於農民階級和武士階級的關係的理解?
TAG:電影 | 蝙蝠俠:黑暗騎士電影 | 電影產業 | 黑客帝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