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科幻片才是如今國內需要的?

類似問題:什麼樣的青春片才是如今國內需要的?


個人認為,對目前中國大熒幕來說,一部講好了一個故事的,不會讓觀眾看了犯尷尬症的帶有科幻元素的近未來科幻劇情片或許更適合中國國情。

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來看,
第一方面從觀眾層面來看
觀眾真的期待中國科幻電影嘛?中國科幻電影拍出來了,觀眾是否能接受,否符合中國人口味?這牽扯到這部電影能賣座與否。

@張小北 老師說過的,就是中國觀眾還處在「脫敏」階段。其實很好理解。同樣的一個故事,如果發生在中國。觀眾就覺得尷尬症犯了。不信我們來試試。
「2084年,由於預知系統的啟用,所有的犯罪事件可以被提前預知。北京六環以內的犯罪率已經降為零。預防犯罪總部位於北京國貿的大北窯南。三名預知先知就沉睡在地下50米處……」
—這是少數派報告中國化。
「陝西省華陰市,一對男女情侶正在山上約會,突然一顆人造衛星掉落。好奇的兩人將衛星帶回小鎮,突然間小鎮上爆發了可怕的病毒, 人們紛紛不明原因地死去。為防止病毒擴散到臨近的潼關縣,jiefangjun封鎖了小鎮,中國衛生部部長李斌派出了代號為「仙女座」的科學隊前去查明病源」
—這是天外來菌發生在中國。
有沒有發現只要一出現地名,人名,官職等這些熟悉的東西就會覺得尷尬?(我都沒敢寫東北鐵嶺,否則效果更佳)原因是因為你會設身處地的帶入進這些場景。而你的成長經歷,成長環境,個人認知都會給你帶來一系列的不真實的感覺,讓他覺得這是「假」的東西,進而產生尷尬反應。而如果電影的主角換成外國人,觀眾會把這當成不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故事看,就不會那麼尷尬了。對,現實就是這麼殘酷。無關國外的月亮更圓,無關崇洋媚外。
單純的因為我們從經濟欠發達時代成長起來。就這麼簡單。我相信現在的北上廣深等CBD地區的高樓大廈對於20年前的人來說就是科幻一般的存在。但是你漫步這些地方的時候會有不真實的感覺嗎?因為這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另外除去個人成長環境等原因,文化流行趨勢也是一個原因。目前電影的主力消費人群,年齡在40歲以下的人人群大概佔比85%左右。這些人中有多少人愛好科幻呢?中國的娛樂文化中,武俠,穿越(往回穿越),盜墓,都要比科幻更火熱。
騰訊,鋒繪等原創動漫。起點的網文等而有的幾部火熱的,受大家追捧的科幻題材?或者是從未成為主流文化的《科幻世界》?
現階段的中國觀眾真的需要中國科幻嗎?還是說這只是我們這些人的一廂情願?每每想到這個問題我都不寒而慄。
退一步說,不要求這些人熱愛科幻,只需要具有基礎的科學素養,能看懂就行(尤其是偏硬科幻的電影)。這裡,我想起了我曾經的同事能問過我,《火星救援》里的飛船為什麼不落在火星上把達萌接走呢?……硬科幻的難度真的太大了,不論是對於製作還是對於現階段的中國觀眾。
所以,一部講好了一個故事的,不那麼尷尬的帶有科幻元素的科幻劇情片或許更適合國情。
參考,電影《幽冥》,短片《幽靈行動阿爾法》。軍事題材的電影帶入科幻不容易讓人產生尷尬症。就比如《戰狼》中間的全息指揮台FUI等,雖然設計的很……但是觀眾不容易尷尬。


第二方面從製作層面看。缺錢,更缺會花錢的。 具體點講,架構起國內的科幻電影體系需要大量的資金。
先說缺錢的問題。科幻電影是類型片中最燒錢的都知道。為什麼燒錢呢?因為要創造一個世界。科幻電影的道具,實體特效,後期都是真金白銀砸出來的。
傳統的電影可以用現成的或是以前積累下來的資源取經。但是回到科幻片,空間站內景,要搭景吧?未來城市,要搭景加後期吧?城市需要設計吧?道具需要設計製作吧?載具要設計加後期製作吧?哪個不是花錢的主?
所以各路好萊塢科幻電影也是省錢的套路上走的不亦樂乎。《我,機器人》中除了奧迪RSQ是真實設計製作的原比例模型,其它道具車就是真實的車包裹輪子後重新噴漆;《星球大戰魅影危機》連姆尼森手捏女用剃鬚刀做通話器;《極樂空間》的武器在AK上面做改裝,甚至直接上了外國觀眾不熟悉的中國產97微沖做科幻道具來降低成本。《兵人》把《銀翼殺手》的載具拉出來又用了一遍。《火星救援》在宜家的杯子上貼了logo就是nasa定製版。
何況是人民幣為單位的中國科幻呢?

再說會花錢的問題。
從歷史上看,任何一個國家做好了奇幻和科幻類型片的國家。都有著強大的電影工業體系,而且這個體系大多是從零開始的。星球大戰帶出了工業光魔,魔戒帶出了維塔。這些公司無一例外提供的都是解決方案而不是單純的後期特效。哪怕是時至今日,維塔工作室能屹立在特效行業中並不是因為他的效果要比工業光魔牛逼多少而是勝在性價比上。
國內需要這麼一個產品經理的角色。統籌科幻概念設計,實體特效和後期,用合適的投入換取最大的視覺效果。
其實在奇幻電影類,烏爾善導演已經開了先河。《尋龍訣》的美術指導郝藝老師,概念設計徐天華老師 @徐天華 之前,國內做概念設計的電影沒幾部。但是《尋龍訣》在分工協作下,赤雁工作室出概念設計,末那工作室做道具。最終熒幕的效果大家都看到了。
但是科幻呢,就過的比較慘了。
《冬眠》導演喬飛,《火星之眼》導演直接從央美找來了工業設計學生參與設計。
前一段時間驚奇創投會上的《時空亂流》, @Kingfisher @後期狗 後期製作也拉來干前期概念設計的工作。如果現階段真要拍《三體》第二本書,我只能說,祝好運。具體製作問題可以參考我的另一個答案:如何看待國家副主席李源潮表示《三體》一定要拍好? - 梓軒的回答 - 知乎 所以,再重申一遍,一部講好了一個故事的,不那麼尷尬的帶有科幻元素的科幻劇情片或許更適合國情。
《幽冥》這樣的電影不需要逆天的特效製作。道具設計難度相比較其他科幻片沒有那麼大。國內攻克一下,其實也可以用比較高的性價比搞定。(我這麼說是因為我的個人工作室就在做這方面的努力)當然也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簡單。比如你要真實的設計出一個科幻電影中的道具槍,能完成上膛,拋殼(如果用帶殼彈藥),後坐力的動作,那需要相關的知識儲備就包括概念設計,武器常識,電路舵機應用等等。可以說完全和奇幻電影的概念設計和實體道具是兩個方向的。

只要市場需求是真實存在的,製作公司可以創造利潤。中國自己的維塔工作室就會雨後春筍般的出現。讓我們這些真心致力於科幻創造的,從導演,編劇到美術都吃飽了。自然會創造出好東西給大家。(寫文章的時候還沒吃飯,流下了心酸的淚水)

以上

覺得我舉的例子沒那麼尷尬的,你們已經脫敏了。

ps後記:

其實吧,一部輕特效的重思想的科幻《k星異客》《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等》也是很省錢的,但是我真心覺得這樣的電影不管是對目前的製作方還是觀眾來說,都太TM難了。。。等等吧。


楊旭 2017年2月20日於北京工作室。sin3.0


什麼樣的科幻片都是需要的!除了拍得爛的。

BTW,這真不是在抖機靈。


如果僅僅是需要的話
我覺得簡單來說,是一部
特效實在(注意我說的是實在)
劇情吸引人(精彩)
有著比較正的科學人文哲思(但不要太深太超前太小眾)
最後和一個十分誠意的質量就行

簡單總匯的來說…由於目前國內市場的特殊性
我們目前起步太晚,基礎太薄,氛圍不濃,經驗不足。最苦逼的是

沒有足夠重視

不管是拍的,還是看的

對於電影人,需要的更多的是大膽嘗試,誠懇務實的製作,創作

對於觀眾,需要的是大家的積極性和愛好,還有一定能力的鑒賞力。

畢竟市場的講,只有讓觀眾覺得好看了,才會有人花錢看,只有看的人多了,才會有更多電影人覺得有錢賺,至此,再不管是軟硬科幻之爭也好,人文哲思之辯也罷。都是在足夠的大環境之下才能建立起來的。


對於中國科幻電影市場來講,我們更需要的是一部《黑客帝國》,還是一部《變形金剛》

在我看來,其實我們都需要,遺憾的是,目前我們都做不到。

但總的來說

起碼《變形金剛》只是技術性問題,而《黑客帝國》涉及的問題就太多了。

《變》雖然絕不是我們的模板,但絕對是一個吸引觀眾的方向,我們時常思考中國科幻電影市場需要什麼,但是在我看來

我們連市場都沒形成……


所以不如說

如何吸引更多的關注,拿出更大的投入來構建中國科幻電影市場

這樣的問題更加符合實際


以上


在看到這個問題的第一時間裡,我非常想說:《星球大戰》、《變形金剛》、《黑客帝國》、《生化危機》那種的吧。

思慮良久之後,我修改了答案:《三體》那種的吧。

還是覺得不妥,又調整了一番:《月球》那種的吧。

……

最後,我終於下定決心:《藍貓淘氣三千問》那種的吧。

眾所周知,《三體》這部國人期待已久的國產科幻大片在豆瓣上已經把上映日期拖到了2020年,而在2020年會不會把上映日期改成2025年,還是一個未知數。

這部改編自中國科幻第一人劉慈欣神作的電影作品已經無限期推遲上映。

其中內幕我們不知道,有人說《三體》太過急功近利,妄圖一口吞大象,結果閃了下巴。

有人說,《三體》投資過大,風險太高,國內影視公司無人可以接手。

有人說,《三體》拍攝難度太大,而啟用的導演張番番只拍過幾個低成本電影,唯一體現專業水平的就是去美國學過一點人家八十年代採用的綠幕技術,所以進展不下去理所當然。

那麼我說,這些可能都很有道理。

中國國內需要什麼樣的科幻電影,不取決於主觀,取決於客觀。

沒有那金剛鑽,偏要攬那瓷器活兒,到頭來還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中國要走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電影產業同樣要走中國特色的電影道路,不基於國情搞產業,心有多大膽,票房多大產,這完全就是搞事情的節奏啊!

中國的科幻電影想要崛起,首先得考慮一下國情,盲目地模仿西方發達國家是完全行不通的,中國的科幻電影需要量身定製。

從製片的角度講,科幻電影所要求的統籌能力相當之高,而國內的製片人和好萊塢的製片人無論在製作經驗還是業內實力都存在天壤之別;

從編劇的層面講,中國的電影故事講得好的尚在少數,無故裝逼、強行感人、努力搞笑等尷尬現象層出不窮;

從導演的層面講,拍過科幻片的導演尚在少數,拍過大科幻片的導演沒有。

從特效的層面講,雖然近幾年國內的製作公司水平有所提高,但並不能盡如人意,而且好的特效公司不僅僅體現在特效能力上,更體現在方案的性價比上;

從工業體系的層面講,中國尚停留在「包工頭」式的導演負責制,沒有形成嚴格的流水線;

從政策的層面講,科幻題材是高度敏感題材,總局封鎖力度非常之大;

從受眾文化基礎層面講,中國科幻文化發育不良,相對而言文化土壤薄弱。

那麼問題來了,照此分析,中國的科幻電影似乎哪兒哪兒都不行,有人說,要不就拉倒吧!

有人說,不行,你這是對中國的科幻電影不負責任!

我說,我贊成後面的觀點,拉倒是很容易的事兒,人活著不就是要解決問題的嗎?作為一個中國人,當然要竭盡全力解決中國的問題。

那麼,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科幻電影?

第一,從美國電影市場的發展來看,我們還是需要有商業性的科幻大片。因為它對整個產業會起到一個引領的推動作用,而中小成本的電影,很難做到這一點。比如說1977年喬治·盧卡斯拍了《星球大戰》後,就誕生了「工業光魔」,對於科幻電影甚至對於整個電影業的特效,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

但是我們的工業體系不能充分滿足拍科幻大片的要求,怎麼辦?我覺得可以採取合拍片這個路線,減小投資風險,也能學習一些國外的經驗,而且也能矯正一些中國化的土科幻味兒,無論如何,都要比零基礎探索多快好省一些。

第二,中小成本獨立製作的科幻電影也是需要的,因為它們可以培育創意,儲備人才,更關鍵的是,投資風險小,操作的可行性也要更強,而且大成本並不是科幻電影的充分必要條件,國人一直對科幻電影有一種潛意識的錯誤認知,就是科幻就一定是大場景、大特效,其實不然。

就國外的例子來講,《月球》、《彗星來的那一夜》都是小成本,也沒有多麼高大上的特效場景,但同樣獲得了很好的口碑,成為小成本科幻電影的典範。

而國內也有這樣的例子,因為是國產片,實在是難得,所以要重點宣一下,是一部今年在世界科幻大會上展映過的中國科幻電影,名字叫《孤島終結》,成本沒多大,沒有大場景,沒有大特效,甚至連演員都很少,但並沒影響其宏大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的表達。

影片圍繞人工智慧、深空探索、超新星爆發、地求生存危機等一系列科幻命題展開,討論了關於延續人類文明還是保護大眾生命的電車悖論問題,取捨之間令人深思。

該電影在國際上多個電影節獲獎,實屬2017年中國科幻電影的一大喜訊。

第三,要充分考慮中國科幻電影的本土化問題,做中國本土化的科幻電影,因為電影這個玩意兒不但和產業水平有關係,和本土文化也有很大關係,甚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決定性作用,你看看好萊塢大片為什麼無法攻陷印度,就是因為本土文化的作用,而同樣是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文化因素自然非常重要。

近現代科學體系幾乎是西方搭建起來的,中國缺乏深厚的科幻文化土壤,要講中國人自己的科幻故事,首先得避免文化尷尬問題,既讓人覺得沒有違和感,又能激起大眾的共鳴。折中來講,短期內我們可以拍一些超能、機器人、變異等軟科幻的題材,植入科幻元素的同時也能滿足大眾消費娛樂化的傾向,經過一段時間的過渡之後,再去嘗試貨真價實的硬科幻。

第四,因為中國的科幻文化相對薄弱,採取IP路線或許更具開發可行性,這也是目前國內電影的慣用手段,起碼有一部分票房保障,項目風險會大大減小,畢竟科幻題材本身就屬於小眾範疇。

第五,有人說兒童啟蒙科幻電影會是中國科幻電影的一條活路,我覺得挺有道理,科幻發育還要從娃娃抓起,而且兒童本身就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是對科幻最容易感冒的受眾,我還記得小時候看《海爾兄弟》、《快樂星球》、《藍貓淘氣三千問》這樣的節目都能喜歡到不行,現在的話,真的再也找不回當年的那份感覺了。

綜上所述,特殊問題還要特殊分析,走中國特色的科幻電影道路,這是我們需要做的,也是我們能做的。


注意審題啊朋友們,人家問的是「中國現在需要啥樣科幻電影」,不是「用一句話形容你最喜愛的科幻電影」,所以就別使勁兒吵吵彗星來的那一夜啦,這種片兒擱哪都是小眾,喜歡賈斯汀比伯和金卡戴珊的美國不需要它,熱愛吳亦凡和楊冪的中國也不需要它。

中國需要的科幻電影,首先和中國需要的所有電影一樣,先能緊湊精彩沒有巨大硬傷的講完一個故事再說,別老整一些讓人尷尬癌的玩意兒(比如無故裝逼、強行感人、努力搞笑),現在很多高票房的國產片兒貌似都還做不到這點。

其次就是得向市場妥協,有市場了才能有人氣,有人氣了才能形成話題,才會讓廣大幾乎沒聽說過科幻的人了解這種題材,所以主角無論如何也得有一線明星,越紅的越好,只要演技及格就行。

還有就是科幻的元素不能太深奧,當然鋼鐵俠工作台那種有點兒太簡單了,黑客帝國和終結者比較恰到好處(黑客帝國雖然內涵坑很深,但「機器人用人類當電池」這種概念還是挺容易理解的),到源代碼和星際穿越這個層次就已經是極限了,因為這兩個在科幻迷眼中甚至可以說有些俗套的片子都被各種影評說燒腦,再深下去就把人燒迷糊了。。。

其實我自己也不想承認的是,我覺得這裡面最有用的還是明星。比如穿越、玄幻這種題材,以前也只有網路小說讀者才吃(雖然比科幻迷的體量大的多,但對於整個社會仍然是小眾),現在被各種小鮮肉大美女輪番表演過之後,廣場舞大媽都知道穿越了。所以想讓科幻在中國成為大眾文化的話,還非得有三五個鮮肉科幻電影、電視劇才行。


有朋友說低幼科幻片,我覺得還真是一個辦法。

其實中國科幻片的前途,大致可以參考動畫片在中國的情況,自從動畫業市場化之後,中國的動畫市場基本被低幼片壟斷,尤其是劇場版動畫。之前不是沒人拍青年向動畫,然而結果是什麼呢?你看看魁拔的下場,再看看大魚海棠撕逼大戰就知道了,就算賺到錢,也被潑了一身屎尿,你是導演你願意嗎?

說白了,中國的科幻愛好者也好,動畫愛好者也好,他們都是看世界頂級的作品長大的,遠遠比美日發達國家的同類人群要精英化的多,別說中國作品了,就是日美大師的作品,拍的不好照樣是一片罵聲。我相信知乎不會有誰說出「中國的文化產業水平超過英法日德」這種胡話來,你看英法日德的科幻片能入中國科幻迷法眼么

愛好者之外的普通人水平又極端的底下,恨不得科幻不理解牛頓定律,動畫不知道迪士尼,向身邊親友傳教過的動畫迷科幻迷肯定都曾經感受過普通中國民眾那驚人低下的文化水平。我看的影評幾乎一半都帶有罵電影院鄰座文盲情侶的內容。

現在的資源是有限的,與其去拍一些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大作,不如先從工農兵群眾那裡賺點容易錢,把這個市場培育起來再說。

同樣的事情在遊戲領域已經發生過了,90年代中國遊戲公司的製作水平在世界上至少能排中游,到了21世紀死了個乾淨,連網遊都死了,只剩下技術含量幾乎為0的手游大行其道。本來嘛,普通人唯一接觸過的遊戲就是FC那些,會打CS星際的都算遊戲迷了,有主流遊戲機的那簡直是院士級別的精英,這種情況下遊戲圈要不手游化才真叫奇怪。

我絕對相信,有很多赤膽忠心的導演和編劇是不怕犧牲也要拍出世界先進水平的好片,但是我覺得還是量力而為比較好。


兒童科幻片。

就藍貓淘氣三千問那種,小靈通漫遊未來那種。科普外帶啟蒙科學意識,情節積極向上不陰暗,國產科幻有太多故作深沉的「未來哲學」了,哪怕來兩個情節精彩的爆米花我們也不該拒絕啊!

現在的小孩有什麼啟蒙科幻?科幻文化不從小培養,還談什麼市場?老美科幻發達是有看星戰星航長大的一代,中國有啥?你看生活大爆炸裡面各種科幻梗,收視率極高,為啥?人家土壤結實啊!

國產科幻天天說兒童文學是小瞧他們了,國內有啥爆款兒童科幻?沒有兒童科幻誰是你未來的消費者?

給小學生看三體?難怪你圈一直火不起來。

核桃團隊,就是之前做我叫mt的團隊,做了一個很不錯的科幻網劇叫《絕地十日》,放在科幻圈沒砸出來個屁吧?嫌棄人家是動畫了,不是硬科幻了。我說你們一天到晚軟軟硬硬的,是不是賣保健品的啊其實?

這種就適合青少年看,但反響不好,圈內也不待見人家。真的沒意思。書也沒幾本適合孩子看的,要不太艱深,要不幹脆就難看,沒事就瞎玩概念,結果連情節都搞不好。

藍貓淘氣三千問那種好不好?海爾兄弟那種好不好?快樂星球好不好?有沒有人在做?有沒有人真正關心科幻的未來?

小孩現在到底看什麼呢?看什麼呢?

什麼都沒有。


其實科幻不一定要大特效,阿西莫夫很多故事都是設計精巧但場面很小的,現在業內總有種提起科幻就要燒錢的錯覺,其實小成本科幻挺好的,也符合國情。


肯定是要先從娃娃抓起,少年兒童的啟蒙科幻片。

一些八零和九零年代出生的人,他們幾乎都有受到過日本動漫的熏陶,就連一些四十多歲的中年人都說自己小時候看過花仙子和一休

人總是喜歡懷舊的,這也就是所謂的情懷。那一代的中國孩子們對哆啦a夢這個藍胖子很熟悉,當他們長大了之後,看見電影院里的哆啦a夢大電影上映了,就會自願掏錢跑進去懷舊,甚至還會拉上自己的孩子,去回味童年時代的時光機、任意門、竹蜻蜓……

中國也有自己的超級IP,比如被不厭其煩加以改編和消費的《西遊記,各個版本的唐僧、孫猴子,各種形式的開發和演義。

可要是談到「科幻」,我們似乎一下子又無從談起了。

在我們傳統的印象中,「科學」屬於洋玩意,它是從西方舶來的新奇東西,甚至連最早的搪瓷盆、鐵釘,我們也稱呼為「洋盆」和「洋釘」,因為我們以前是沒見過這種東西的。說到各種高科技的炫酷,還得看那些西方帝國主義的。至於我們,滿天飛來飛去的武俠輕功,以吳老先生為中心的《西遊記》世界,這些才是代表我們傳統文化的東西,這是我們「取之不盡的寶庫

談什麼科幻?我國的傳統中有科幻嗎?科幻在國內壓根就沒大火過,始終是小眾。

我接觸到的國產作品中和科學沾邊的也就是《海爾兄弟》和《藍貓淘氣三千問》,電影就更加少得可憐了,還有印象的就是帶電小男孩——《霹靂貝貝》

然後,就沒了……

近幾年中國有什麼科幻片呢?
《未來警察》、《機器俠》、《美人魚》……

這些都什麼啊!根本就是無根之水,此前根本就沒聽說過,就突然冒出來的。

沒有幾十年積累下來的人氣底蘊,故事又沒什麼出彩的地方,特效也拿不出手,還有什麼值得稱道的?

看看老美的《星球大戰》系列:
1977年推出,之後又分別在1980年和1983年推出了《星球大戰2》和《星球大戰3》。之後又推出了星球大戰前傳三部曲,前傳1、2、3分別於1999年、2002年和2005年上映。

迪士尼收購盧卡斯影業之後正式邁入「快餐時代」。將從2015年開始,每年夏季推出一部《星球大戰》題材電影,預計《星球大戰》的第八和第九部作品將分別於2017年和2019年上映。

去年最新的的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全球票房超過了十億美元:

什麼是超級IP?這就是啊!四十年的時間裡《星球大戰》已經成了美國文化的一部分了,不僅是電影,還有遊戲,它培養了一大批潛在的觀眾,還有更大的商業價值可供挖掘,就算再拍三十年也沒什麼稀奇的。我們呢?賺快錢我們倒是很擅長,撿著現成的《西遊記》翻來覆去的炒,壓根就不願意花時間孵化出一個能下金蛋的科幻母雞。


有誠意的。

雖然現在的社會已經充斥著套路,而且還洋洋自得的標榜自己:自古套路得人心。

但套路再深再牛逼,終究是兔子的尾巴長不了。真正打動人心的作品往往是下了血本的。

想想看,諾蘭在拍星際穿越時花了多少功夫吧,光是請來和霍金齊名的大咖做技術顧問就已經在態度上甩了很多爛片導演好幾條街。科幻片不是談談情跳跳舞的青春劇,它需要的是邏輯自洽的理論基礎,尤其是硬核科幻,就更是如此。

但是我們的導演還有小鮮肉們能夠靜下心來苦練內功嗎?

恐怕未必。

但是即便具備了誠意,所有人都卯足了勁想搞出一部國產科幻的開山之作,當前的文化土壤恐怕並不一定就能滿足導演還有一眾主創的野心以及夢想。說到底,我們民族尤其是漢族自古以來並不是一個具備嚴密邏輯思維並且能夠再次基礎上展開天馬行空想像的民族。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我國,玄幻修仙劇大行其道,而鮮有國產科幻劇的原因。因為鬼神妖魔之事可以胡編亂造,蒲松齡寫聊齋志異的時候並不需要懂多少科學知識。

這一說,就要牽扯到我們民族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缺乏創新的民族。我知道,此言一出,肯定要被人罵漢奸美分深井冰。但想想李約瑟難題,我們或許對為什麼兩次工業革命都沒有發生在中國心知肚明。事實上,第三次工業革命也沒有發生在中國,我們只是在改革開放這個歷史的關頭迎頭趕上才能暫時混的風生水起。

有時候回憶起自己小時候的夢想,好像和大多數人一樣都是想當一名為人類文明添磚加瓦的科學家。那會甚至覺得外國小朋友說自己未來想做一名廚子或者司機簡直是給自己國家丟人。可是,我們又有多少人最終離科學的夢想愈來愈遠,遠到連科幻片都不願意再看?

就像足球一樣,如果沒有適合青少年踢球的土壤,即便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舉國體制又能怎樣?你能想像由文化部牽頭,廣電總局領導,拍出一部足以媲美星球大戰、駭客帝國和終結者的科幻片嗎?

已經不能再說了,否則又要扯到現行的教育體制,那就真的是一時半會說不清了。


都需要啊

最後想想還是加個限定詞吧,拍完上映的


中國需要好片,各種類型的好片,包括科幻片。
我心中好片的標準:角色做事符合邏輯,故事性佳。
至於特效或是誰主演我是不在意。
但是現在拍片這幫大忽悠只把重點放在特效和演員上。


要不。。。。把疑犯追蹤這種軟科幻搬上銀屏?


戰狼1那種吧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


簡單的說,其實就兩點,一個是不虧錢進而賺錢的這樣才會有更多科幻電影獲得資金和拍攝,另外一個是好看。


第一點很簡單,稍微一想就明白為什麼。第二點比較複雜,涉及到觀眾看片審美類型成熟,也涉及到拍什麼樣的片子燒腦還是票房取向美術概念設計特效演技故事商業宣傳和炒作,就不展開了,都需要費很多口水,我懶。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定位科幻。科幻在民眾心中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形象出現。任何一種成功的宣傳都必須要有清晰的,獨特的,吸引人的定位。至於什麼片,什麼小說,不重要。定位一旦明晰,自然而然會好起來。

像王老吉開始的時候一直走不出去,後來定位成,怕上火就喝王老吉。

所以,樓上那麼多人,講了那麼多大道理,實際上沒屁用的。對於你們說的那些,喜歡的自然會喜歡,不喜歡的還是不會喜歡。

科學不應該是一種老古板的形象,不要讓人一提到科學就是白大褂,就是糟老頭,就是不修邊幅的宅男,當然也不是要像小時代那樣頹廢的所謂青春,所謂潮流

應該包裝成一種陽光的,健康的,高端的正能量的形象。至於到底該怎麼樣,還需要大家多思考。

樓上說,應該低幼化,那就更完蛋了。小孩子,或許小的時候會受點影響,一旦他們長大到叛逆期,他們就會強烈地抵制和鄙視低幼化的科幻,進而強烈地反感國產科幻,不只如此,還會讓整個社會都認為科幻是幼稚的。

人們自然而然地願意親近美好的事物,沒人願意去親近一個幼稚不堪的東西。不少人舉例說,記得自己小時候看過海爾兄弟,藍貓淘氣。不能因為你看過,你又喜歡科幻,就覺得是海爾兄弟讓你喜歡科幻。

與你同齡的小孩哪個不是看著相同的動畫片長大的?可是為什麼絕大多數人沒變成科幻迷?想想,機甲類的動漫,小時候哪個台不是放這些?但是,結果呢?日本科幻還不夠低幼化嗎?但日本科幻有多流行?日本的科幻最後還不是變成裝神弄鬼。

你們去找個妹子問問,跟他聊聊,宇宙騎士,奧特曼之類的,他們會不會覺得是幼稚的東西,是小孩子的東西?這就是科幻低齡化的後果,會讓整個社會覺得科幻是幼稚的東西。

看看武俠是怎麼成功的,科幻應該學習武俠的成功。做為一種類型文學,武俠是成年人的童話,正是這種獨特的定位,讓武俠生動起來,讓人願意接受和親近。科幻最大的問題就是定位問題。該如何給科幻定位,一個讓人輕鬆愉快的定位,一個讓人願意接近的定位。


如今國內需要什麼類型的科幻片?
需要低成本,視覺特效簡單的科幻影片。

【1】兒童親子,青少年題材科幻片,受眾年齡段較低,劇情簡單輕鬆,如快樂星球,愛情公寓,我愛灰太狼,魔幻手機等,可以在劇情中穿越古代,或穿越遊戲空間,低成本簡單特效就能應付了。
【2】穿越類言情或搞笑科幻片,如隋朝來客,步步驚心,尋秦記等。無需考慮時間旅行的可能性,以及祖父悖論等。穿越只是個引子,只需一台奇怪機器外形的道具,成本很低,後續劇情仍然是言情或搞笑內容。
【3】人文科幻,軟科幻,借著科幻片殼子講生活,或刑偵,動作,武打等故事。如各個版本的化身博士,道具和場景成本很低。極端低成本的例子是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能賺錢的。


當今最缺乏的是給孩子看的科幻類影視作品。
90後的童年,是更換四驅車的零件讓它爬上地下通道的斜坡,是用力拉出卡條的陀螺,是拿著一個小本記錄生命數值的遊戲王戰鬥卡組,是龍珠里孫悟空看到小林被弗利薩捏爆時的那一聲怒喊,是藍貓淘氣開著飛船懲惡揚善,是柯南的縝密推理,等等等等。
過年回家,親戚家孩子來家玩,都是爭著吵著要看光頭強和喜羊羊,不然就是拿著電腦玩頁游。
他們的童年沒有藍貓淘氣三千問那樣的科學啟蒙,沒有像七龍珠那樣的熱血鬥志,沒有像海賊王那樣的友情價值觀,只有flash般的畫面和不知所云的劇情。

總感覺新一代的孩子們生活條件是更好了,但沒有童年。


個人覺得首先需要一系列啟蒙性的科幻片....首先要打開觀眾對科幻世界的興趣,他們才會開始從不簡單到由淺至深最後成為科幻迷。
一開始就拍一些涉及話題很深奧的話...喜歡的人會少一點吧。


推薦閱讀:

有什麼圖片、視頻是符合你對《三體》世界、場景的想像的?
為什麼很多評論都說劉慈欣的小說《三體》沒有文學性,人物塑造不豐滿呢?
如何以「二向箔來了」為開頭或關鍵詞寫一個故事?
82、50、26,下一個數一定是10嗎?
如何評價《三體》第三部中的程心?

TAG:電影 | 科幻 | 科幻電影 | 三體書籍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