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 ABO 為什麼不是 ABC?
人們的血型分A型,B型,O型和AB型,為什麼排列在AB後是O而不是C呢?
到目前為止,人類紅細胞上一共有314個血型抗原被命名。正如您所料想的,人們一開始是以發現這種血型的年代先後來排序的,即第一批發現的是A型,B型和C型(Karl Landsteiner在其發現血型的論文中只做了6個人,2A,2B,2C)。而在1900年以後的20~30年時間中,又發現了D血型,E血型等十幾種血型,26個字母好像馬上就要不夠用了,而且科學家們還發現,C血型(即今天的O型)只是沒有A和B,而有些人同時有A和B的又不能算是一種新的血型,用其替代C也不合適,因為這時人們已經意識到,血型必須是血細胞上的一種單獨的特性,而不能是多種特性的不同排列組合。另外有些血型之間還存在關聯。為此,人們需要重新統一規範血型命名的原則,將特性相同的一些血型歸類於一個血型系統中(今天我們知道這種歸類是以控制血型表達的基因來分類的),將A型,B型,O型和AB型歸類到ABO血型系統,又將C,D,E,F,G歸類到Rh血型系統。由於Rh血型系統中的C也是一個很早發現而且是很重要的血型,因此人們就將C血型分配給了Rh系統,而將原來的那個既不表達A又不表達B的C型,移到了後面,變成了O型,可能也有零的意思。而AB型則直接用AB來表示,反正26個字母看來是不夠用的。
ABO血型是以紅細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來分類的。
如上圖,
紅細胞膜上只含有A抗原(藍突起)者為A型,
只含有B抗原(黃突起)者為B型,
含有A與B兩種抗原者為AB型,
A和B兩種抗原均無者為O型 (O代表"什麼都沒有")
因為在這種分型方法里,自始至終只有兩種抗原(A、B)
沒有C抗原
所以也就不存在"C血型"(再次強調: 僅限於在這種血型分類法)
--------------------------------------------------第一次使用分割線--------------------------------------------------------------------
@黃繼新 讓我把"ABO血型的遺傳"也放上來
好吧~
ABO血型的遺傳
人類ABO血型系統的遺傳是由9號染色體上的A、B、O三個等位基因控制的。在一對染色體上只可能出現上述三個基因中的兩個,分別由父母雙方各遺傳一個給子代。三個基因可組成六組基因型:AA,AO,BB,BO,AB,OO.由於A和B是顯性基因,而O是隱性基因,故血型的表現型只有四種。血型相同的人其遺傳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圖示如下:
由於表現型為A或B者可能分別來自AO和BO基因型,故A型或B型血型的父母完全可能生下O型表現型的子女。利用血型的遺傳規律,可以推知子女可能有的血型和不可能有的血型,因此也就可能從子女的血型表現型來推斷親子關係。但需注意的是,法醫學上依據血型來判斷親子關係時,只能做出否定的判斷,而不能做出肯定的判斷。
參考資料:人衛7版《生理學》
ABO 血型的來源是紅細胞膜上的抗原,其中 AB 是兩種不同的抗原,擁有一種就是 A 型或 B 型,兩種都有就是 AB,如果兩種都缺失就是 O 型。https://zh.wikipedia.org/wiki/ABO%E8%A1%80%E5%9E%8B%E7%B3%BB%E7%BB%9F
至於為什麼取字母 "O",我高中生物老師說「外面沒有抗體的這個紅細胞不就像個字母 "O" 嘛~」以前O的確是叫做C
但是又發現了DEF...一堆 而且它們之間並不是完全的並列關係(即後來發現的Rh血型系統)就把C改成O 而把C讓出來給Rh用了
你也許要問:那Rh接著用剩下的26個英文字母不就好啦?幹嘛要讓出來?
原因就出在樓上各位所述的抗原決定簇里,O在德語里指『Ohne』意為『without』(紅細胞表面沒有AB抗原之意)
其實最早發現血型的時候,Karl Landsteiner 是標記成ABC三個組的。
http://en.wikipedia.org/wiki/Karl_Landsteiner
因為它還被稱為「零」型。
補充並更正一下@江嶠的答案,
1.生理學分子基礎:
ABO血型系統抗原是紅細胞膜上的糖蛋白或糖脂上所含的糖鏈。
2.一級分子結構:
以細胞膜為基面,上述的寡糖鏈的生化一級結構順序為:葡糖糖—半乳糖—乙醯葡萄糖胺—半乳糖—L-岩藻糖,又被稱為H抗原。在H抗原的第二個半乳糖(也就是斜體字+下劃線)再接上一個N-乙醯-D半乳糖胺,即成為A抗原;或者在同一位置接上一個N-乙醯-D半乳糖,即成為B抗原。
3.綜述:
H抗原是ABO血型的結構基礎。
也就是說O血型的人群中,體內的紅細胞膜是攜帶有H抗原的!
(PS:@江嶠同學看書不太細心啊。)
因為ABC已經被衛生巾冠名了
第一次答題,請叫我勤勞 的搬用工
在人類紅細胞上,目前已經發現了十幾個獨立的血型系統,其中有兩個血型系統最常引起輸血反應,與臨床工作的關係最為密切,即ABO血型系統和Rh血型系統。還有一些如MNSs、Lewis和kidd等。
ABO血型系統(ABO blood group syetem)是1901年瑞典人Landsteiner發現的。他觀察到如果將一些人的紅細胞與另一些人的血清混合,就會出現有的凝集、但有的並不凝集的現象。據此他認為可以將人的血液分為四種類型,即A、B、AB、O型。
有兩種抗原---A抗原和B抗原存在於大多數人人類的 紅細胞表面,因其引起血液凝集也被稱為凝集原。根據紅細胞表面有無凝集原,以確定紅細胞的血型。紅細胞表面既無A凝集原也無B凝集原的為O型;有A凝集原的為A型;有B凝集原的為B型;如果同時存在A和B凝集原的AB型。
研究表明,位於9號染色體上的兩個基因決定ABO血型。這兩個基因是等位基因,其可以是三種不同類型中的任意一種或兩種,但是在每個染色體上僅為一種,即:O型、A型或B型。O型基因是無功能基因,或基本上無功能的基因,所以在細胞上沒有明確的O型凝集原。與之相反,A型或B型基因可以在細胞上形成抗原性非常強的凝集原。一共有6種可能的基因組合方式,即OO、OA、OB、AA、AB和BB。OO基因的人細胞表面沒有凝集原,因此是O型血;OA和AA基因型的人為A型血;OB和BB型基因型為B型血;基因型為AB,則為AB型血。
至於為什麼叫ABO血型系統而不叫ABC血型系統,可以問一下瑞典人Landsteiner
因為這四種的關係其實是 {A, B}, {A}, {B}和?的關係?
Karl Landsteiner在最初的論文中的確將新發現的三種血型命名為ABC(也就是ABO),然而一年之後,他的兩位學生Alfred von Decastello和Adriano Sturli發現了一種對抗A血清和抗B血清都產生凝集反應的AB型血型。這讓Karl重新審視對血型的命名,因為C型血很容易讓人誤以為C型血上有C型抗原,然而實際上C型血的紅細胞上什麼抗原都沒有。
Karl出生於奧匈帝國,但那也是個講德語的國家。於是他在命名時就很自然地用了德語"Ohne"(意思是沒有)的第一個字母O來指代紅細胞上沒有任何抗原的O型血。
參考:
https://www.quora.com/Medicine-and-Healthcare-Why-is-blood-group-not-named-as-C
https://www.quora.com/How-did-blood-types-get-their-names
我猜測是因為不含有任何抗原所以就命名為o型,代表沒有的意思吧
好像有理,好像不可信,對這個,我保持沉默
其實本來是零,後來就改成O了。
中學生物系列
也許只是想說是AB0。
我覺得這是因為A型血的RBC上面有A-antigen 然後B型血的RBC上有B-antigen,但是O型血的RBC上既沒有A-antigen 也沒有B-antigen,就是Zero,字母O和數字0相似,所以叫O型血。
ABC只是英文字母的排序吧,,血型用科學說話啊
B型,業內人士都知道,是世界上最好的戰士,
原始人和猴子都是O型,(無變化型),後來有了農業人口A型,再後來有了牧民B型,也就是第一次和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的產物,,,所以,內蒙和外蒙按理說B型也多,
所有的,對,是所有的 O型都是沒心沒肺的,所有的A型都是小家氣的,所有的B型都是豪爽的,AB不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