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武士》中對於農民階級和武士階級的關係的理解?

因為對於日本歷史社會都不是很了解,想從這一點出發來看待這部電影。


由菊千代所偷的家譜可以推測電影的背景是日本天正十五年

當時十六世紀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呢?英國與西班牙開始爭奪海上霸主,西方開始殖民時代;明朝正是萬曆年間的社會大變革,火器也開始發展成熟;日本此時剛剛經歷河越城之戰,即將迎來豐臣秀吉的時代。

有了大背景,再回到電影和問題,農民階級和武士階級的關係

日本社會由於沒有科舉制度,底層人民上升的通道很少,因此成為武士是改變自身社會地位的很重要的一個途徑。豐臣秀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出身農家,之後入伍成為足輕,又跟隨織田信長作為武士,最終成為一代梟雄。日本武士與西方的騎士、中國的侍衛相似,但是又有很大的區別。三者都是士兵,而且與一般的士兵不同,都是為保護宗主而存在。但是中國的侍衛主要還是保護,而騎士與武士卻是社會的貴族階層,甚至武士還兼具管理者的職能。而武士本身也可以成為領主,所以較騎士更加像一個階層存在,是官吏、士兵、貴族的綜合體

以下是個人觀點:
私以為在人口分散、國家或者說領地林立的西方與日本,騎士與武士作為領主最親近信任的力量,兼具了為領主管理領地的責任,所以能夠成為貴族。而在中央集權的中國古代,侍衛這個群體無需承擔這一職責,文官系統成熟(科舉制之前也是有士族的,可以說百家爭鳴時代帶來的文化使得文人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御林軍、虎豹騎之類的帝王私人軍隊沒有成為一支社會階層,一是中央集權,所需的侍衛人數固定且集中,文官系統又能使侍衛安心保護宗主。當然在八王之亂等時期,私人武裝也在中國存在過,但是仍然不是社會主流,畢竟大多是想要改變命運的中國人選擇進入文人階層。中央集權與科舉制保住了國家不需要大量的需要管理領地的侍衛階層,因此沒有出現西方騎士和日本武士那樣的現象

回到日本,由於各種原因,武士成為一個貴族階層,註定了他們與農民的隔閡。實際上可以看出來,武士的存在是為了保護領主的,保護農民是國家的責任,或者說是領主的責任,而與武士沒有直接的關係。

這就導致了農民僱傭武士這樣一個奇怪的故事

可以看出,武士作為武士的尊嚴使得他們並不願意被社會的最底層農民的僱傭。這一點不僅武士知道,農民本身也很清楚。

但是,武士畢竟不只是士兵,他們也是文人,也是俠客,在內心他們也是管理者。這使得他們之中也會有人因為憐憫農民,或想要行俠仗義,或者只是單純想要行使管理者的權利,而去保護農民。影片中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勘兵衛的一句「我不會白吃這碗米飯」,接下了僱傭,而其他的人,平四郎跟隨勘兵衛、五郎與勘兵衛同行,等等,雖然有同情農民的原因,但是他們還是武士,僱傭的米飯不能少。

所以當米被偷後,平四郎的選擇,很自然的是給農民錢幣去買米。因為如果給不出僱傭的話,武士是沒有理由幫助他們的。即便是勘兵衛,如果沒有米飯,他也很難說服自己和其他武士去為農民戰鬥的。這和中國的行俠仗義不一樣,中國的俠客不接受百姓的傭金,甚至會幫助窮苦人家,這是作為俠客的基本道義

也許中國人很難理解為什麼最後平四郎沒有和農民的女兒在一起,這也是和中國的俠客不一樣的地方。也許在看電影的時候會不自覺的代入俠客的屬性,但是實質上武士是不會和農民為伍的,更別談通婚了

電影中,只有出身農民想要成為武士的菊千代很自然的想到要和農民在一起,其他的武士不會有這種想法,這就是為什麼平四郎會對綺羅如此猶豫,在最後綺羅回歸農家生活,平四郎回歸武士之路

至此大概已經可以理解武士與農民的關係了,直到明治維新,武士才被允許與農民通婚。作為一個維護社會穩定的階層,武士是支撐著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不會和農民為伍,會鄙視、欺侮、輕視農民,但是也會保護農民

實際上,私以為影片中的武士稱為浪人更合適,在沒有領主之前,他們作為落寞武士是作為浪人的存在

再看農民對待武士,他們僱傭武士,他們也殺過落寞的武士,實際上農民也不會選擇與武士為伍。他們很清楚社會如何分工,在亂世如何苟活,因此演出了這出故事。面對危險,他們離不開武士的保護,但是他們又要防著武士,可以說信任而又有隔閡的。農民很清楚武士為領主而戰,並不認為武士是天生保護農民的,這一點武士也很清楚。所以他們提供米飯,但是也要保護好女兒,武士接受米飯,也要為農民而戰

如果是農民是屬於土地的,他們保護土地、依賴土地,那武士的土壤就是農民了
………………………………………………………………………………………………………………
很感謝特意關注這個問題的,本來是兩個月前還是三零用戶時候寫的,答案關注都是個位數,直到上周才有人點了兩個贊,因為另一個問題還有人能看到這的,甚是感謝了


武士的地位高於農民,因此電影中農民僱傭武士表面上可以理解為「下級」僱傭「上級」,這種情況一般不會發生,但是片中的武士勘兵衛、七郎次等人大多已經不是武士而是屬於浪人一類,也就是已經無主公而被迫自生自滅的原武士,從階級上講他們已經不算武士,因此與農民就沒有了上下級之別,再加上武士們的品德高尚原因而成就了農民僱傭武士的故事。

但農民和武士畢竟原本不是同一個階級的人,因此觀念有所區別,武士們氣節為先,農民生存為上,而且武士屬於外來武裝力量,農民也害怕會有「請神容易送神難」的情況發生。因此在初期,農民和武士的溝通有所隔閡,但是編劇設計的一個角色在這裡發揮了作用,就是由三船敏郎扮演的菊千代,菊千代既是武士一夥又是農民出身,可以從雙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在這裡擔當了武士和農民之間溝通的橋樑作用。

菊千代在最後的死有象徵性的意義,菊千代的死代表了農民與武士溝通的橋樑的崩塌,山賊被全殲,農民和武士之間的合作到此結束。

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三個群類的人,農民、武士、山賊。而這些人之間的身份有一些可以互為轉換,武士可以變成農民(七郎次當了小販,如果他願意也可以當農民),然而農民階級卻不能逆轉變武士(從身份上講菊千代不算武士),而和農民、武士都能相互轉化的一個群類就是山賊,農民顆粒無收就會變成山賊去搶掠途人,電影中有橋段提到這一點。武士戰敗,又怕主公降罪或者主公已亡,於是武士佔山為王也變成了山賊。

武士與農民之間的關係是微妙的博弈,按菊千代的話講,農民非常狡猾,你強他就示弱,有求於你也會示弱,當農民與武士的合作關係結束之後,兩個不同階級的對立以及利害關係就立刻浮現在了農民的腦中,因此農民最終的選擇就是「不要和武士再有什麼關係」。

片中的農民是唯物的,無時無刻把利益關係擺在第一位,而武士們一定程度上是唯心的,因為他們在面臨生存困難的時候依然注重武士的氣節,雖然他們之中很多人已經不是武士了,所以我認為七武士指的是「七個擁有武士道精神的人」而不是「七個具有武士身份的人」。而農民很大程度就是用來反襯這種精神的。


電影沒有講明時間,但還是從內容可以推測大概是日本戰國末期,也就是日本的近古時代。再看看電影裡面的農民階層,可以明顯看出這是一群以小家庭為單位的自耕農,他們自耕農的身份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因為自耕農對於日本是一個近古概念,而非中古概念。歷史再往前溯,底層勞動者是以「部民」身份在封建主的莊園內從事生產,他們直接對自己領主負義務,而不是政府。但影片開頭即是–一群農民正在怒斥山賊和無能的官府,說明這一時期對自耕農管理的已不再是領主,而是幕府的行政機構。其實大的封建領主依然領有大量的土地和人民,但底層的封建貴族面對自耕農生產方式,資本的產生,以及不斷強化的行政化的政府,他們已然無法繼續維持傳統的生存模式,這些底層貴族(武士)便紛紛破產,除了身份,他們幾乎與庶民沒有區別。一邊既要保持自己身份認同的階層道德,一方面又要為了生存努力融入新的市井生活。影片就是描述這種尷尬的關係中展開的。當新的管理者–政府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時,農民們便僱傭自己的(前任)管理者–武士,來防備山賊,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對雙方莫大的諷刺。而影片中的武士們的最大直接動機,不是報酬,而是堅持武士道精神,也就是以這樣的方式抓緊自己的身份認同–去保護不再領有的農民。而農民們對與武士的懼怕同樣是他們階層共同的歷史記憶。因為日本土地狹窄,上級對下級的封邑是靠戰勝其他封建主取得其領地而完成的,所以農民在過往總是武士集團互相征伐的直接受害者。所以這種領有與保護的歷史記憶與受管理和剝削的歷史記憶相互衝突和妥協,同時也是新的和舊的衝突。也就是濃縮與影片最後那堪兵衛最後一句話–這也是場敗仗……贏的並不是武士,而是農民


刑不上大夫 禮不下庶人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電影《超級大壞蛋(Megamind )》?
怎麼睡到約翰尼德普?
洛基恐怖秀除了是一部1975年的電影外,是否類似於舞台劇有固定演出?還是人們自發組織的cosplay?
請推薦像《鬼媽媽》,《殭屍新娘》這樣的動畫電影?

TAG:電影 | 日本文化 | 影視評論 | 黑澤明 | 七武士電影 |